运用边际效用理论解释经济现象?

2016年7月微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广东省)

2016年7月自考微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广东省),本试卷是2016年7月广东省自考微观经济学试题,有答案。(课程代码:04531)

1.认为经济学是“关于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的著名经济学家是

2.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需求是指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4.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是指

5.下列属于“吉芬商品”的是

6.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是指

7.需求价格弹性大于 O,小于1,说明需求对价格

8.量度某一商品供给量变化率对自身价格变化率反映程度是指

9.运用弹性理论来考察某些产品的价格波动对其下一个周期产量的影响,用以解释农产品周期性波动原 因的理论是

10.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 1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是指

11.下列对于消费者剩余理解正确的有

D.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小

12.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可能把不支付费用而要消费的人排除在外是指

13.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为 3:1,这就是指

14.在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时

A.边际产量曲线处于最高点
B.平均产量曲线处于最高点
C.边际产量曲线处于最低点
D.平均产量曲线处于最低点

15.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称为

16.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是指

17.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都呈 U型的原因可用什么规律来解 释?

18.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 U型特征主要是由长期生产中哪个方面所决定的?

B.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比率
D.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19.下列最接近寡头市场情况的是

20.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处于短期均衡状态,厂商获得利润,表明

A.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总成本
B.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总成本
C.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总成本
D.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21.垄断厂商对不同市场的不同消费者实行不同的价格是指

22.政府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机器来代替劳动,这将导致

A.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B.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D.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3.先生产生产资料,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是指

24.一般来说,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25.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

26.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的经济学家是

27.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

A.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产量
B.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C.边际成本等于可变成本
D.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28.一个企业对其所雇佣的工人进行培训而这些工人可能转到其他单位去工作,因此,产生了

29.下列属于纯公共物品的是

30.“搭便车”现象是对下面哪个问题的一种形象比喻?

1.“大炮与黄没的矛盾”根源于资源的利用性

2.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将导致它的供给量变化,但不会引起供给的变化。

3.如果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大于零,则两种商品为互补品

4.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效用时,减少的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是边际技术 替代率。

5.经济学中所指的生产要素是劳动、资本、土地与原料

6.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是正常利润

7.引起垄断竞争的基本条件是资源自由流动

8.分配理论就是要解决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问题

9.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

10.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富有效率

3.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1. 如何区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2. 价格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 引起内在经济的原因主要有什么?

4. 由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可以看出,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某消费者收入为 120元,用于购买 X和Y两种商品,X商品的价格 X P =20元,Y品的价格 P Y =10元。 (1)所购买的 X商品为4, Y商品为6时,是否在消费可能线上?它说明了什么? (2)所购买的 X商品为3, Y商品为3时,是否在消费可能线上?它说明了什么?

2.假设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 Q D =P和Q S =P。求: (l)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2)厂商的需求函数是什么?

}

7.劣等品和吉芬品 8.边际替代率 9.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10.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1.价格-消费曲线 12.收入-消费曲线

13.边际效用 14.消费者剩余 15.消费者均衡

16.效用 17.基数效用 18.序数效用

19.无差异曲线 20.预算约束线 21.替代效应

二、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基数效用论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 2.所谓效用,就是指商品的功能。( ) 3.同一商品的效用的大小,也会因时、因人、因地而不同。( ) 4.当消费者从物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不断增加时,边际效用是正的。()5.如果消费者从每一种商品中得到的总效用与它们的价格之比分别相等,他们将获得最大效用。( ) 6.根据基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则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中所指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也不变。( ) 7.假定商品价格不变,预算线的移动说明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 ) 8.需求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点。( ) 9.价格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同向变化的。

( ) 10.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关系是:吉芬物品一定是低档品,但低档物品不一定是吉芬物品。

11.不确定性是指消费者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无法预知结果。( )

1.同样一种商品的效用将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而不同。()

2.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从每单位商品中得到的效用,随着这种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3.只要总效用是正数,边际效用就不可能是负数()

4.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同一数量的商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提供同样数量的效用()

5.如果消费者从每一种商品中得到的总效用与它们的价格之比分别相等,他将获得最大利润

6.在均衡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总效用,一定等于他因支付货币所失去的货币的总效用()

7.在均衡的条件下,消费者对每单位商品所支付的货币的效用,等于他所购买的商品的边际效用()

8.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商品组合,对于同一个消费者来说具有不同的效用()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入《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揭示学生的诸多行为中所存在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积极组织教学,扬长避短,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消极心理倾向,避免负面效用的产生,减少教学中的边际递减现象,不断提高教学的边际效用值,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递减规律;教学效果;边际效用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由众多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因其具有广博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导致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理论学习能力较弱的高职院校经济与管理类学生而言,学习这门课程变得更为困难。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尝试各种教学改革,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西方经济学》定位于工商企业管理、市场开发于营销、电算会计、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组成,结合高职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特点,经过多次的课程改革后,目前该课程需要一个学期完成,共60课时。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

  1、学生非常重视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因自考与专升本等考试中都有这门课程,所以学生非常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也会买一部分课外练习册进行练习。

  2、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西方经济学》非常难。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性强、知识点多、较为抽象,使得该课程的知识不易被初学者领会和掌握,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总体上并不理想,学生在学习时也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3、高职院校经济与管理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和热情直线下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经济问题,初学时对西方经济学很感兴趣,随着学习量的增多,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力不从心导致兴趣减弱。

  4、期末考试挂科率非常高。学完的内容没有吃透,无法掌握知识的运用,平时练习过的题目,考试时还是不会做。

  总之,学生非常想学好这门课程,但基于各种原因又学不好,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他们对课程中不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既爱又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诠释

  边际效用递减现象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的一条基本规律,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下面通过消费某商品A来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现象(如表1、图1所示)。随着商品A消费数量的增加,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逐渐递减的,当消费商品A的数量达到一定的值时,边际效用开始为负值,总效用也开始递减。通俗地讲,当你非常口渴的时候,极度需要喝水,你喝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渴的,但随着口渴程度下降,对下一杯水的渴望程度也不断减少,当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不适(负效用)。

  总效用T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M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的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处不在,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现象,教师在短时间内高效率、高密度地向学生大信息量传授知识,学生接收较快,印象也较深,学生听课时也比较主动,积极性及兴趣也比较高,此时,教学效果也最好。当教师讲授的时间以及传达的教学信息过量时,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会下降,也会觉得这堂课上得没意思,虽然在听课,精神却很难集中。那么这时停止或改变上课的状态,重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学生上课好比饥饿的小孩吃白面馒头,当他们吃饱了,就应该给他们消化的时间,当他们下次饥饿来临时,再发给他们荞麦馒头,才能让其重新接纳并喜欢馒头。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信息,传授知识与能力,提供精神领域的服务,可以看作是市场上商品B的提供者,学生接受信息,获得知识与能力,是无形商品B的消费者,而且这种消费并不是无偿的,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与各种机会成本。

  《西方经济学》课程标准计划60课时,即市场上商品B总数量为60个单位,在这门课程中如何使消费者(学生)在消费既定商品数量时获得总效用最大,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缓解《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如果按照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案,教师很难操纵各教学单元影响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在单一的教学方法及枯燥的教学内容中,学生的学习容易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如图2所示。

  导致课堂边际效用递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可寻求学生易接受,且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导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教学做合一及做学教合一教学法等。二是教学量。适当的`教学量才能避免边际效用递减现象,使总效用最大。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案,可将60个教学课时分成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为15个课时,即为模块1:消费者;模块2:厂商;模块3:消费者、厂商及市场;模块4:宏观经济。每个模块中又分为2个小模块,分别为10个课时和5个课时。在10个课时中的主要任务是教师传递信息,并使学生掌握,获得相关的能力,后5个课时中主要任务是消化前期教学内容,可以进行案例分析及讨论、习题的练习、当今经济问题的讨论及分析等等,可理解为修整期间,等待下次边际效用高峰的来临,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在4个模块中学生从教师教学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情况如图3所示。在每15个教学课时中,当学生达到学习临界点时(10个课时),放弃新内容的讲解,转为复习或与学生交流互动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本课程有关的东西,即为后5个课时,周而复始,避免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评析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