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R交易信得过的有什么啊?

随着今年元宇宙概念的爆火,NFT数字藏品也大火了一把。

相比于元宇宙的其他技术,包含区块链技术、数字经济等元宇宙底层逻辑的NFT显得离人们近得多,这让它短时间就达到了普及的程度。

2021年刚开始,NFT对很多人来说似乎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一年过去就变的人尽皆知。

21年3月,Beeple一件卖出6900万美元的艺术藏品让市场看到了NFT的巨大潜能,也让这个概念火速出圈,一时间刮出了巨大风口。

最近,一个印尼小伙将自己坚持四年的每日自拍打造成了NFT藏品放到交易平台拍卖,起名“Ghozali Everyday”,发售的第三天突然爆火,成交额近100万美元。

普通人也在NFT市场得到了机会。一件又一件的轰动事件,让人不禁发问:NFT到底还有多少可能?

1.NFT藏品逐渐普及,已经成为常见的商品模式;

2.音乐人纷纷推推出NFT藏品,成为变现新模式;

3.唱片公司和国内互联网大厂分别通过合作和打造平台的形式,开拓NFT交易;

4.音乐在NFT版权方面的应用会使行业更加清晰透明,并实现去中心化,最终将改变音乐行业。

作为可以唯一拥有、可以证明数字项目所有权的代币,NFT在数字艺术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充分认可和验证,成为了一股全民淘金的热潮。

音乐人也狠狠抓住了这次机会。

2021年2月,音乐人3LAU发布了33张NFT版的专辑《Ultraviolet》,并附赠纪念版黑胶等奖品。该NFT从25号开售至28号售罄,总共创造了1168万美元的拍卖成交额,作为有史以来的第一张NFT音乐专辑,开创了先河。

在这之前,NFT市场都是艺术品、收集品的天下。即使是音乐人发布的NFT藏品,也都是以视觉搭配音效的形式为主。

3LAU发布的NFT专辑,为音乐人带来了新的可能,也标志着音乐NFT成为了市场中一项重要的类别。

紧接着到了3月,大批音乐人开始拥抱NFT。Grimes、Steve Akoi相继发布NFT作品。前者在20分钟内就创造了580万美元的成交额,后者的NFT藏品则卖出了425万美元的总额。

同月,摇滚乐队Kings of Leon开创性地以NFT形式发布新专辑《When You See Yourself》,这也是他们三年来的首张新专辑,创造了145万美元的销售额。用这种方式回归可谓是赚足了眼球。

音乐行业进入了对NFT的探索阶段,音乐人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NFT带来收入。

音乐人们就像捡到了宝一样,不断开发音乐与NFT结合带来的变现新潜能。

直至The Weeknd也加入大局,与艺术工作室合作发布NFT艺术品,并摘录未发行曲目的片段。他的首次拍卖共成交229万美元。

这宣告着音乐NFT作为收藏品已经逐渐迈入成熟阶段。

在元宇宙方面最为活跃的音乐人Deadmau5除了发布独家NFT音乐作品,还正在打造一个音乐元宇宙,音乐人将能够在那里随意打造NFT产品。

同期,我国的音乐人也开始跑步进场,探索NFT的可能。3月,高嘉丰在NFT交易平台OpenSea上架了一个7秒的音频,卖出了近1.6万人民币的价格,打响了国内音乐NFT的第一枪。

5月,阿朵通过阿里拍卖发布国内首支NFT数字艺术音乐作品《WATER KNOW》,并将封面和歌曲的署名权公益拍卖,成交价高达30万元。

6月,陶喆联合iBox平台推出首个音乐NFT。

8月,胡彦斌《和尚》20周年纪念黑胶NFT在QQ音乐平台正式发行,售价199元一张,2001张限量数字黑胶被迅速抢空。

2022年开年,周杰伦与好友联合创办的潮牌PHANTACi宣布发售NFT项目Phanta Bear,限量1万个,40分钟就被抢购一空,总价超过6200万元。虽然这套NFT本身与音乐并没有关系,但它的火爆却与身为音乐人的周杰伦息息相关。

但这股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1月18日,相较最高点,Phanta Bear NFT的平均价格已经缩水近一半,成交量只有高点的不到十分之一。面对割韭菜的质疑,杰威尔音乐不得不发布澄清,表示此项目与周杰伦无关。

看来,尽管NFT藏品市场已经迈入成熟,但泡沫依旧存在。

从小众歌手到国际巨星,从圈层消费到大众消费,NFT在一次次破圈中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商品常态。

在投资方面,周杰伦、陈冠希、余文乐、林俊杰、徐静蕾等华语艺人都已经加入了NFT投资大军,NFT已经逐渐成为主流。

大唱片和平台瞄准NFT交易

除了艺人,大唱片公司和平台们自然也不会放过这股NFT的热潮。

华纳音乐和环球音乐都先后与虚拟人制作平台Genies达成合作,为旗下音乐人打造虚拟形象,充分开发艺人在虚拟世界的变现能力。

但这跟NFT有什么关系呢?重点是这些音乐人的虚拟形象身上的衣物配件都打造成NFT的形式,也就是变现的主要形式,可供用户购买。其中21年2月,Shawn Mendes与Genies推出的合作NFT系列在10分钟内就达成了100万美元的成交额。

值得一提的是,还参与投资了Genies在5月份的6500万美元B轮融资。

2021年6月,支付宝推出了“蚂蚁链粉丝粒”小程序(现更名“鲸探”),第一轮和敦煌美术研究所推出的两款付款码皮肤一共限量16000套,一经发售瞬间被抢空,热度空前,甚至在二手交易平台被炒到百万元的天价,随后被平台方紧急下架。

2021年8月,腾讯的数字藏品平台幻核正式上线,首期限量发售300枚“有声《十三邀》黑胶唱片NFT,秒售空之后,在二手市场的售价也曾暴涨万倍。截至目前共发行10款共29067份数字收藏品,共计1556348元。

△ 张楚《山羊》数字藏品

同月,腾讯音乐娱乐在QQ音乐中推出了TME数字藏品。除了首发胡彦斌的纪念黑胶NFT,今年1月张楚发布的1968份数字磁带NFT《山羊》也快速售罄。

此外,还有“灵稀”平台、的“元视觉”、小红书的“R-数字藏品”等等,似乎现在的互联网平台不卖数字藏品就跟不上时代。而且各家平台的数字藏品上线后就被一抢而空。说明了目前数字藏品已经被市场广泛接受,处于供不应求的火热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的这些交易平台上,NFT的定义已经完全匿迹,均改为了“数字藏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通信等单位联合发布的《非同质化权益白皮书》中,也强调了NFR(None Fungible Rights)而非NFT(None Fungible Token),将“代币”的概念弱化。

的确,NFT在我国的存在面临着合规的问题,此前NFT藏品在二手市场的炒作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白皮书》中指出,NFR解决了NFT存在的问题,如不使用任何数字代币或是相关协议;不使用任何公链系统;完善实名认证机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等。

此外,国内这些平台默默把名字换成“数字藏品平台”,也淡化了用户利用当前大火的NFT概念进行炒作。当然,他们的底层逻辑还依然离不开NFT的概念。

但是,也有人质疑国内数字藏品背后大多都是联盟链,与公有链不同,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去中心化。但是实际上,它们同属区块链技术,但联盟链摒弃了代币的概念,恰好能够帮助平台做到合规。

而且利弊总是同时存在,联盟链的高准入门槛避免了完全去中心化可能产生的未知与失控。

目前,由于国外平台允许人人铸造NFT,市场上产生了新的侵权问题,至于如何解决依然是未知数,这也给火爆的NFT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我们已经看到NFT作为在数字藏品领域被大量采用,让音乐人和艺术家的数字作品产生真实收益。

NFT的唯一元数据能够确保数字作品的唯一性,这赋予了它天然的藏品属性。它同时也可以追溯到每件数字作品的合法所有者。那么NFT在音乐版权的进一步应用或许将重塑音乐产业。

首先,NFT的应用保障了音乐版税,并且简化了版税的分配流程。无论对于音乐人、词曲作者、版权代理商、发行商还是流媒体平台,版税一定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分配方面,很多参与者可能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应该分得多少钱。

将歌曲铸造成NFT之后,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被溯源,那么他们在版税的分配环节不会被忽略,分配的比例也能够得到保障。

其次,这也能够帮助一首歌中涉及的行业参与者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清晰的元数据信息,词曲作者可以轻易与版权代理商建立联系,也能够省去找到优秀制作人的麻烦。版权代理商的生意也更加好做。

一个畅想:在未来,任何相关的行业信息可能都会集成在一首歌的NFT上。包括各方版税份额、制作人费用,甚至是创作者在制作过程的参与度。大量的信息将被公开透明地展示在行业之中。这对音乐行业将会是一场巨大的变革,或许未来的音乐行业会实现绝对公平和真正的去中心化。

即使经过复杂的版权交易,NFT的特性依然使一首歌背后的所有权清晰透明。那么音乐版权的投资也将变得更具吸引力。

21年获两次千万美元融资的初创公司Royal正在做的就是这件事。它允许乐迷通过该平台投资音乐人的歌曲,并根据比例获得未来的版税收入。目前,音乐人Nas已经完成了平台上的首次交易。

国内,区块链音乐平台音乐蜜蜂和音乐版权服务平台分别在4月和5月成立NFT板块和NFT厂牌,都将在版权授权、版权交易方面进行探索,在音乐NFT版权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5月获得Horizon Capita投资的国内平台Mozik也在通过NFT建立更健康,更公平的音乐经济生态系统。

音乐行业在打造NFT藏品的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了它的真正价值。除了带来收益,音乐行业顺着NFT的这股浪潮,正在通向一个可能的未来。在让人眼花缭乱的NFT交易市场中,“版权”二字逐渐凸显。人们在NFT藏品的初级使用中,挖掘到了NFT更深层的价值。

尽管目前,音乐NFT在版权方面的应用还十分有限,各个新兴平台也仍在探索之中。但是,这股趋势已经初露端倪。无论是十年、二十年、还是一百年,它总会来。

一直被认为是“混乱不堪”的音乐版权,终于要迎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改变,音乐行业也会因此重现生机。

NFT给音乐行业带来的,是无限可能。

《炒作不休,国内主流NFT交易平台弃用NFT定义》

《区块链之NFT行业分析:数字藏品背后的虚拟世界商品流通机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孙正奇 董露茜,36氪经授权发布。

}

近期很长一段时间关于整治“数字藏品”市场的声音和行动也算是此起彼伏,包括整顿一些公众号,小程序,阿里对支付端口也进行了严格控制。大厂们纷纷表态支持规范国内数字藏品市场。

但又从另一个方面看,众多的国内巨鲸都陆续开始打造自己的数字藏品市场,而且一些譬如共青团中央及地方对外职能部门也通过免费发放“数字藏品”的形式来做一些对内宣传。

这一冷一热着实让大家看不清楚了。

这个所谓的“数字藏品”到底是什么?价值何在?

其实国内的“数字藏品”的广义概念就是NFT(Non-Fungible Token),翻译过来就是“非同质化代币”,它是区别于同质化的“虚拟货币”而言,它不具有可互换性或称之为可分性,但提到“Token”代币这个名词,它可能就会触及了一些敏感的内容,因此国内不称“NFT”。但肯定未来政策会对“数字藏品”进行严格监管,这个并不是我们独有,国外其实也一样。

举个例子:关于数字藏品头部平台“鲸探”来说,已对“数字藏品”进行了类似于股票行业里的“禁售期”180天或受赠满两年后的要求,但和股票不一样,严格禁止不得在二级市场出售,也不支持任何形式的有偿转赠。

这个180天其实就是阿里和政策方平衡的结果,180天内双方都在观察,阿里用半年的时间去实践,监管方也可通过实践的结果去决策未来该怎么走,但前提是在合法合规的轨道内进行交易,避免出现越轨的风险出现。目前监管方的重点放在了严格管控“虚拟货币”上,而对于“数字藏品”似乎还在观察,甚至感觉监管方在限制范围给市场一种百花齐放的宽松环境。

但大家也不要太过乐观,“数字藏品”和“虚拟货币”之前也说清楚了,本质上都是“Token”的范畴,只是非同质和同质化的区别,都是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虚拟货币”存在的一些问题,“数字藏品”也会有,包括非法集资,诈骗,洗钱的风险一个也不会少。特别是近段时间,NFT火爆全球,国内的数字藏品水涨船高,不仅藏品数量激增,价格暴涨,平台也一一涌现出来,似乎连身边的大妈都都关心起来,总感觉不安也来了。

这个时候监管方似乎也看出了一些苗头,开始封堵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各个平台方也相应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大家目的就是求稳,防范投机和恶意炒作行为。无论监管方、平台方、还是消费者都希望能细水长流,不能说这盘棋下了一半出点问题桌子被掀了,这样对谁都不好。

关于“数字藏品”的一些政策:

首先,数字藏品创作者、权利人的权利为知识产权;其权利范围包括独家、独占;权利限制为不可将同一作品在不同的多平台进行铸造,著作权人如果侵权,需承担侵权责任。

然后,数字藏品平台需获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及《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等资质;平台备案手续:区块链备案、艺术品经营备案;平台不得在其注册名称、经营范围中使用虚拟资产、虚拟货币等词语,后期运营包括但不限于1.不正当竞争2.著作权风险3.储存风险4.广告宣传。

最后对于终端藏家或购买者的《用户协议》也有一些限制,版权为非商业用途,个人限度内可合理使用,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交易方式采用法币交易,禁止炒作、洗钱。

以上内容涵盖了平台方,创作者,权利人,藏家等各个类别,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政策虽然模糊,的确大家还在摸石头过河,但有一点,红线是绝对是不能碰的。随着数字藏品的发展和市场的检验,未来监管方会出台一些明确和更合理的法律法规,让大家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走的更稳,走的更快。

国内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

之前几个相关部门共同起草了《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中明确表示:不为NFT提供集中交易(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持续挂牌交易、标准化合约交易等服务,违规设立交易场所等。

即便如此,无论是NFT还是数字藏品,国内数藏平台还是一些拍卖行都闻到了血腥味的机遇,纷纷铤而走险,刀尖上舔血以“数字藏品”的名义开展NFT的交易活动,而从中获得巨额利润。特别是在政策还未清晰完善的空隙,有些平台大肆进行灰色的NFT交易活动,想方设法的逃避监管,误导消费者入坑炒作,导致出现了触屏红线,乃至导致金融风险的问题。

这些平台表面上说自己是什么元宇宙,区块链,去中心化,这些高大上的概念都是为了误导一些并不了解实情的小白消费者,这些人连手上“数字藏品”上的什么链?怎么确权?都不知道,靠买卖复制粘贴后的“NFT”,最后只可能沦为了炒作图片的笑话。

还是希望国内那些搅局者,放下手中的那杆棍子,放过国内的“数字藏品”,我们没了“加密货币”,如果连仅剩的“数字藏品”都臭不可闻,还谈什么元宇宙,什么Web3?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网络,由酷宇宙负责翻译整理,其不代表酷宇宙的观点和立场。如需详细了解或加入社群,请点击联系我们进行交流。

此文为酷宇宙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转自酷宇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易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