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万象中国,你感悟到什么?

读《诗画中国梦》有感_读后感 浩荡汾水皆诗画辉煌水利人梦来      ——读《诗画中国梦》有感      杨帆      泥人张彩塑的小女孩凝神甜笑,清癯的老人抬头张望,喜庆剪纸勾勒出丰收景象,劳作的农家妇女洋溢着幸福甜蜜,街头巷尾大幅图文互释的宣传画,让中国梦的阳光洒满街头、留驻心头。      这一本《诗画中国梦》,将街头巷尾的画配诗作品收入其中。版画、剪纸、彩塑、陶俑、杨柳青年画灵动古朴,诗歌清新隽永,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一幅作品都是中国梦的具体投影,在审美愉悦中展示着中国梦的微言大义。      ”梦想是尚未拆开的一封信,梦想是前行路上的一盏灯;梦想是春天播种的希望,梦想是民族复兴的锦绣画屏。圆我中国梦,举世听春莺!”“呵,中国,我的梦,梦正香……”书中配画的每首小诗,都能触动心底的温暖和热情。      百年前,中国梦只是心灵的寄托,写在笔端纸页。到现在,中国梦是举目可见的殷殷期盼,邀游在浩浩海疆,放飞在邈邈长空,成长在每一簇憧憬的目光中。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水利梦是中国梦的斑斓一章。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梦的建构为水利梦奠定了丰沃的土壤。      水利人的中国梦,是一份延续的荣光。夏禹开辟了中华民族治水的纪元,都江堰至今浇灌着川蜀的肥沃原野,高峡出平湖的喜讯曾经传遍江南塞北,南水北调破壁千重令贫瘠土地变为桑田。新中国六十载治水兴水,六十载山河换颜。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几十年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      水利人的中国梦,是一抹清新的蓝色。蓝色的中国梦,是天干不旱、水多不涝,化害为利水随人愿;是为农治水、为民兴水,和谐水利惠泽民生;是清澈的汾水岸畔,是坚固的道道河堤,是用激情绘就两纵十横的宏伟图卷,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无限壮观。      水利人的中国梦,是一份甜蜜的职责。一座座堤坝,守护着农家人的富足安康;一眼眼安全饮用的水井,汩汩奏响健康的乐章;一条条灌溉的渠道,蜿蜒流淌着丰收的希望;一座座除险加固的水库,处处是靓丽的风景画廊。      水利人的中国梦,是一种踏实的付出。无数个伏案加班的夜晚,用热情与责任绘出一张张精确的图纸;无数次跑线进村,辛劳的足迹刻写出一串串无悔的诗行;无数个万家团圆的欢腾节庆,不计辛劳、不问得失固守在工作岗位上。      水利人的中国梦,是一水丹青无法书写的荡气回肠。我们迎来了建设山西大水网的新机缘,实现两纵十横的新战略。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强音里,我们踩着催人奋进的鼓点,以大禹治水的精神,打造和谐水利的保护屏障,奏响和谐水利的治水华章。      合上书卷,封面的泥塑小女孩眉眼带笑,面前如诗如画的汾河水静静流淌。复兴之路其修远兮,寻梦、追梦、筑梦的水利人,将伴随着祖国前进的脚步奋勇奔跑,中国梦定将扶摇上九霄。      (作者单位: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后感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一)   对于教师来说,上好一节课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想成功的上好每节课的确很难。从一些教育教学资料上,我领悟到“上好课”的几点要求: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有人这样说:“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以说明师德的重要性。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先决条件就是要热爱教学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伟大和重要,教师这个行业“传道、授业、解惑”所特有的成就感,这些都足以吸引我们全身心的投入这个行业中。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高尚的师德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是为人师表的起码条件,是学校高水平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通过教师全员培训学习,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变了理念,知道了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怎么样要求高质量而轻负担。通过先进人物的事迹介绍,使我懂得了“一切为了孩子”、“保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先进人物在工作中、危难中表现出的高尚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和忘我精神,就是当代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心,是人民教师的师魂。增强教师师德的认识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党中央关心下一代的重要方针,是学校应长期树立“以德立校”的工作核心,长期系统性对教师进行师德全员培训,逐步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教育学》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一条就是师德的要求,即教书育人德先行。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师德,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个体会,教师应作到有“三心”:就是事业心、责任心、平常心。什么是事业心?简单的说就是人民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工作

}

今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就辉煌的100周年诞辰,好快的100年呀!它也把我带入了87岁的高龄。真感受到了:“夕阳无限好,奈何人已入黄昏!人生一世何其匆匆!”似乎,年华正茂时的往事尚在眼前,却一晃就已经到了不得不回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名的人生问答之年:当你回首往事时,“是不是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今天面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我扪心自问,虽然可以自慰没有年华虚度,只遗憾自己的人生过于平庸,但每每回忆起我们那一代人遭遇的跌宕岁月和党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如何教育引导我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感恩之情总是难忘。想和年轻人分享我的人生感悟:人生度过的每一寸光阴都是一次性的,岁月无情;走过去的人生时光再也不可能回来,所以希望年轻人一定要珍惜学习老一辈人的生活教材。

我1957年大学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文专业。那是我第一次人生抉择之年,当时的我是一个受教会学校教育和俄文文学影响的资产阶级大小姐,父亲毕业于香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服务于英国公司,但他1949年回大陆原想实业救国报效新中国,却被误认为是潜入的敌特分子,当时在家庭影响下我虽不免有资产阶级的娇气,但还是被看做一个思想单纯追求进步的共青团员,毕业时已经是能自编自演抗日话剧且成绩优秀的校青年团属下的文工团团长。不过,我们57年毕业时恰遇反右斗争,毕业生中也划出了一批大喊美国民主自由的右派分子,我家里介绍给我的第一位男友同学就是出身上海棉纱世家的崇美右派分子。毕业时,党教育我们的口号是:到边疆去,到困难的地方去建设新中国!而多数家长实际上都忙着给子女定下在大城市工作的对象,因为有政策:分配工作可以照顾跟对象分在一地。我母亲也因此极力要我与当年就随全家拟去美国的右派大少订亲,嫁入豪门。而我们共青团团委书记是管理我这文工团长的顶头上司,也是当时最关心了解我的党员干部,他代表组织多次教育引导我,讲了许多民族英雄、名人精英的人生经历,诸如献身西伯利亚教育事业的苏联功勋女教师感人的传奇人生、苏联奔赴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建设共青城的有志女青年等,这些给我刻骨铭心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启发我懂得了新中国一个女性必须有自尊自爱自立的人生选择,他还肯定了我作为学生文工团团长已经显露出的江南才女的素质,鼓励我应该跟党走,争当为国为民做贡献的巾帼新女性,编织自己新时代巾帼女性的闪光人生。如果不知自爱自尊地去做了依附男人或物质财富的庸俗小女人,那实在是太可惜了。我经过深刻的思想斗争,终于以叛逆资产阶级家庭的姿态,在分配志愿书上豪迈地写上了:响应党的号召,到边疆去!服从分配!在亲人的失望、友人的冷落下,我毅然走上了整整一生的大西北追梦人生路。

我的人生路上遇到苏联变为修正主义国家,俄文教育停止,造成我们大批俄语人员失业,需要重新学习新专业。而这时候的我已经到了四十岁的不惑之年,做为走了一半人生路的中年妇女,我能够第二次坚定地服从党的安排,立志一切从头越,不屈不饶地继续攀登到超越前人,最要感恩的是我们兰大人最敬爱的江隆基老校长。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与江校长同上德语夜校班的忘年交中一段难忘的记忆。在江校长去世前的最后一堂风雪交加的德语班上又只剩下了我和老校长两个能坚持的学生,他又习惯地坐到我边上的位子,对我能风雨无阻坚持认真学外语的举动表示欣赏,鼓励我学习的毅力要坚持到老:“生命不止,求知不息!有学习机会呀,就是极大的幸福”。这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我最崇拜的江校长。感谢老校长,感恩党,给了我至死不渝地践行他的遗愿的力量,这是我会终身守护的刻骨铭心的座右铭!他使我至今即使年过八旬再苦再累也不敢放松学习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理论,使我总把党的新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那是我一生强烈求知、求索、不甘落后的动力。

所以,每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我心中就想起:没有党,就没有我现在的马曼丽!我的人生多半是个卑微地靠男人养活的庸俗女子,一个碌碌无为的资产阶级弱女子。现在,我虽然没有什么长江学者那类官方光环,更比不上首都同行们那种功成名就的院士头衔可以自豪。但至少我从一个大小姐成为了一个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一定贡献的女学者,1999年竟然在退休四年后还能成了一个享誉国内外民间学人和读者的、被公认的中国民族学家和边疆学家。这样,作为一个苦苦奋斗了一生的草根学者,我选择并为之奋斗了一生而实现的大西北女学者的学术人生路,也应该算是成功的。尽管回忆这条人生路,曾经的坎坷、艰辛、无助和冷风热潮,也如所有成功的背后一样“泪多少”。但只要它是有价值的人生,是能自慰为没有虚度年华的无悔人生,就会精神力量代代相传,就会家国一体生生不息,又何必在乎“成功的背后泪多少”。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这样豪迈动人的宣誓。个人的青春总是和国家、民族的青春相互滋养的,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互关联的。在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新时代里,让我们沿着中国共产党所指引的康庄大道,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

作者简介:马曼丽,1934年生,民建会员,历史文化学院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后到兰大任教至今,在西北边疆发展史、跨国民族理论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学术界把她与马大正、马汝珩并称为国内开拓卫拉特研究领域的“三马”。 先后出版《准噶尔汗国史》《跨国民族理论问题综论》等论著、译著16部,发表《土尔扈特部的西迁及其重返祖国的斗争》等论文40余篇,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国际问题研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项。目前正致力于修改待出版的著作《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十年风雨中的“一带一路”共赢项目研究》一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于中国精神的感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