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可以找哪家公司?

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认真审视新基建的投资特点和投资机会,统筹谋划新基建的实施路径,做好新基建的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基建的顶层设计,需要做好“两个规划”。

说到当下最火的话题,除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外,当数“新基建”。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2019年,新基建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入2020年,中央级别的政府会议4次提及新基建,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根据央视报道,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其实,这七大领域在国内也已经发展了多年,由此可见,新基建的“新”并不是体现在时间上,而是体现在其依托的新技术、新能源上。之所以近期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与中央的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的疫情相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且未来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可预见性。虽然中国当前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复工复产,但短时间内消费和出口都很难有起色,于是投资就成为拉动经济的必然手段。据媒体报道,截至3月10日,有25个省区市公布了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9.6万亿元,其中新基建项目占据了相当比例。

与此同时,我们服务的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也纷纷咨询新基建的投资机会,表示要积极投身新基建领域。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认真审视新基建的投资特点和投资机会,统筹谋划新基建的实施路径,做好新基建的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基建的顶层设计,需要做好“两个规划”。

在传统城市建设领域,为配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一般都会针对特定的区域编制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内容、标准等问题。对于新基建来讲,也同样需要制定这样的专项规划。

据媒体报道,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正式印发《北京市5G及未来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9年~2035年)》(下称《规划》)。《规划》从规划管控和实施保障两方面,设计实施路径,重点解决5G基站建设难题。

从北京市的做法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基建专项规划的几个特点。

1.针对重点领域编制专项规划。

北京市本次发布的针对5G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解决5G基站建设难题。由此可见,新基建的建设不是一窝蜂地齐头并进,而是应该有重点、有先后地来安排。各地区、各行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找新基建的重点突破口,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应该建设大数据中心,也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人工智能,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2.专项规划要展望未来,更要立足现实。

北京市专项规划的周期是从2019年到2035年,之所以跨度这么长,应该是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相对应。但与此同时,《规划》也提出了坚持以近期为主、展望未来的原则,并制定了近期建设方案。新基建是建立在新技术、新能源基础之上的,在当前科技发展迅猛的背景下,长周期的专项规划一定要与短周期的建设计划相结合,避免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资浪费。

3.市场化主体参与专项规划编制。

《规划》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组织北京铁塔公司等相关单位共同编制。这应该是新基建专项规划的最大特点,也是北京市专项规划的最大亮点。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专项规划都是由政府部门组织专业规划设计单位来编制,由于经过多年的积累,国家、地方和行业已经有很多成型的编制规范和标准,所以这种做法没有太大问题。

但对于新基建来说,既没有成型的规范和标准,也没有太多可以遵循的先例,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编制方式,必然会“外行领导内行”。另外,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建的重点在于后期运营,且市场化企业会占据主导地位。让市场化主体参与规划编制,可以提高规划的落地性,有利于规划实施。

新基建要做好投融资规划

新基建的“新”,不仅要体现在新技术、新能源,还要体现在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过的重复建设、无序建设、过度建设等老问题,应该在新基建中尽量规避,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应该认清形势,主动作为。在传统基建领域,地方政府占据了主导地位,除高铁、国家电网等这种跨地区的重大项目建设之外,建什么、怎么建、由谁来建,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说了算。

但在新基建领域,地方政府的主导权将大大降低。以5G为例,既有以四大运营商为代表的国家队,也有华为和BAT这样的行业巨头。这些市场化主体既有资金实力,又有技术支撑,有些甚至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他们将以更加市场化的标准来选择投资项目和合作对象,因此也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以更加开放的市场化方式来对待他们。

既然是投资,必然以盈利为前提;既然是合作,必然以共赢为目标。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在做好新基建专项规划的同时,做好新基建投融资规划是体现合作诚意和实力、推动合作高效实施的最佳选择。

总的来说,投融资规划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合作的前期是要明确分工和边界,专项规划可以明确新基建的建设内容,但不会给出明确的分工。在新基建领域,大多数项目属于可经营性项目,有些甚至可以通过自身的经营来收回投资。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新基建项目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别的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主体。对于可以通过自身运营收回投资的项目,建议直接采取企业投资,政府做好引导和服务;对于需要部分政府补贴或者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项目,建议以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资源补偿或者财政补助的模式来实施,尽量减少政府直接投资。有了投资边界的划分,政府和企业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即使在尽量降低地方政府直接投资比例的情况下,新基建带来的对地方财力的压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城镇化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地方的财力已被严重透支。无论是平台融资、专项债,还是PPP,花的都是未来的钱,但一个地区未来到底有多少财力,还能腾退出多少资金用于新基建,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PPP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对地方财政承受能力进行评估,但这种评估过于狭隘,且流于形式,无法从本质上解决区域发展问题,因此需要针对地方未来可用财力进行综合评估,降低投资的盲目性。

3.财政支出路径设计。

地方财力评估解决的是总量问题,但是从财政管理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合规的财政支出科目和路径,即使有钱也无法支付。比如《财政部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2019财金10号文)规定,不得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PPP项目运营补贴支出,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再多,也不能用于PPP项目运营补贴支出。同样的道理,针对特定的新基建项目,也需要设计合理合规的财政支出路径,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基础设施具有服务和引领作用,适度超前的建设是合理且必需的,但如果过度或者无序建设,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降低财政供给的效率,这个道理无论是对于传统基建还是新基建都适用。建设时序的安排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市场需求、地方财力、土地指标、实施难度等,需要进行客观评价和量化分析,并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

虽然新基建项目大多可以采取更为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投资建设,但往往这类项目的投资人都希望地方政府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或资源补偿。考虑到新基建项目确实可以为地区经济带来一定的外溢效应,如带动产业发展、就业增加、财政和居民收入提高等,所以大多数地方政府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但这些政策的“度”该如何把握,给出的优惠条件,需要建立在对具体项目投入产出的量化分析上,并设计出公平合理的资源和政策匹配机制,这样才能促进打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对于跨部门协作的要求更高。以大数据中心为例,前期的选址建设是常规套路,难点在于后期运营,要实现数据的共享,就需要打通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对外要协调投资人、运营商,对内要协调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这种方式与以往政府管理的纵向延伸、条块分割完全不同,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来应对这种变化。

综上,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投融资规划相当于商业计划书;对于投资人来说,投融资规划相当于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项目来说,投融资规划相当于实施方案。有了投融资规划的支撑,专项规划才真正具备落地性,政企双方的合作才有规可循,投资收益才有保障。

(作者系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财政部PPP专家库专家)

}

普陀区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产业园区是普陀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载体。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园区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推动普陀区产业园区健康发展,提高区域经济贡献度,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回顾了“十一五”期间普陀区产业园区发展的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园区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提出了“十二五”普陀区产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十二五”期间普陀区园区发展的总纲。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区抓住民营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实施“退二进三”,调整经济布局,以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为抓手,形成了园区建设的高潮,基本改变了原先工业分散化发展的格局,有力促进工业向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集中,并且形成了混合经济的业态。经过十余年的培育,我区园区经济已具备一定规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十一五”期间是我区产业园区发展的转型和提升阶段。部分工业园区逐步提升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科技园区,物流园区功能日益完善,零星老工业厂房改建为创意园区。目前普陀区各类经济园区16个,占地面积为10.18平方公里,成为普陀区主要经济形态之一。(见附表1)
1、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区域税收明显增加
截至2010年末,据不完全统计,本区16个产业园区2010年实现的产值、税收分别为588.44亿元、23.57亿元,单位土地产值为57.80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土地税收产出为2.32亿元/平方公里。
园区吸引企业总数约4000家,吸纳就业人数8万余人。园区内企业个数及员工人数保持增长,园区引进和培育了包括普洛斯、施耐德在内世界500强和康鹏化学、华明电气等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园区企业目前总体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有巨大带动效应的品牌企业、行业内居于骨干地位的企业相对较少。多数企业生产办公规模在5000平方米以下、员工百人以下,性质以民营企业为主。
2、园区布局相对集中,产业功能不断完善
16个产业园区基本形成了地域上集中于桃浦、长征两镇;形式上以物流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创意园区互为支撑的格局。其中,物流园区1个,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2个,为长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含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科技园区6个,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天地软件园、武宁科技园、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曹杨高新技术园区、真如都市创业园;工业园区3个,为新杨工业园区、星云经济区、街镇工业园区;创意园区5个,为M50创意园、E仓、创邑?金沙谷、天地软件园、景源时尚创意园(天地软件园被同时认定为科技园区和创意园区)。
根据“扶持一批、提升一批、调整一批、培育一批”的政策导向,“十一五”期间,16家产业园区在空间上基本形成“1+2+6+N”发展格局。
服务业功能区 上海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含国际包装印刷城);上海长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6” 6个科技园区 天地软件园、新曹杨高新技术产业园、武宁科技园、华大科技园、真如都市创业园、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   
“N” N个其他产业园区 新杨工业园区、星云经济区、街镇工业园区;M50创意园、创邑金沙谷、景源时尚产业园、E仓创意园、天地软件园 
3、传统工业逐步淘汰,园区产业加快集聚  
“十一五”期间,普陀区产业园区共淘汰劣势企业139家,并通过腾笼换鸟逐步形成了各园区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产业和创意产业加速发展,原桃浦和长征工业区被提升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并先后建成或形成了天地软件园、华大科技园、武宁科技园和未来岛科技园等六大科技园区及五家创意园区。同时,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发展调整,各个园区已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印刷包装、汽车贸易、软件动漫、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等主要产业,体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
1、坚持以节能环保为目标,淘汰劣势企业改善产业结构
老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一是淘汰劣势企业,包括三高一低企业和危化品企业。“十一五”期间,采取关、停、并、转、迁方式,推动园区“二次开发”。调整企业涉及化工、纺织、医药、机械、印染、塑料等行业,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年耗标煤约3万余吨。二是大力推进企业节能技改,逐步剥离产业链中生产制造的部分,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2、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老工业区加快改造转型,一批传统工业企业调整外迁,传统工业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过渡,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创新企业。截至201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0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5家,区级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7家。从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看,2006年到2010年企业申请专利数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本区共申请专利6174件。
3、坚持以厂房改造为契机,培育苏州河创意产业集聚带
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工业厂房通过收购、合作、合资等方式取得工业土地开发改造权,按照三个不变(规划不变、结构不变、所有权不变)的要求,进行整体性规划,开发改造为创意产业中心,成为企业布局调整、盘活存量资产、推进企业产业发展的新举措、新亮点。
4、坚持以现代物流为重点,推进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发展
依靠普陀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引进标志性的物流项目,培育新兴技术,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与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上海唯一的陆路口岸型的现代物流园区。西北物流园区初步建成,引进了百胜物流、乐购物流、农工商超市配送等若干物流企业,承载了70%的市内商场、超市配送业务,打造了陆上货运交易中心等物流业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成了保税物流中心等功能性项目。
从总体上看,园区数量较多,但规模不大;产业种类较多,但集约化程度偏低。从产业上看,科技型企业比例相对较少,创新能力不足,现代服务业比重还比较低,部分领域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尤其是与中心城区功能和形态相适应的服务业态较少,专业服务业还未形成集聚的态势和突出的亮点。特别是物流园区的企业经济和区域贡献度有待提高。部分园区产业定位不够清晰,致使招商引资方向混乱,尚未形成产业优势、完善产业配套,树立和打造园区品牌效应意识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一些园区管理体制缺失、基础管理不到位、责任单位不明,或多头管理、多头指挥,工作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有待完善,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导致园区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和难题。
园区总体产出同中心城区的指标相比存在差距,部分园区企业税收不落地的现象比较严重。2010年我区产业园区单位土地税收产出为2.32亿元/平方公里,明显低于全市41个公告园区3.45亿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全市国家级开发区为14.78亿元/平方公里,含郊区在内的市级园区平均为1.38亿元/平方公里)。
另外,部分园区行业杂乱,产业链没有形成,产业的集聚能力、辐射作用得不到发挥;园区企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仍然比重不高,行业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不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特别是物流业企业,传统的运输、仓储形态较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同区域资源的占用度的比例严重不符。物流业总体上还不能承担起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部分园区由于前期开发主要依靠卖土地引进项目,可控资源较少,难以形成良性的自我平衡机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靠财政补贴维持经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
一些园区环境脏乱差,已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园区交通问题突出,外围交通不顺畅,与环线等主要干道未能连接,不少道路年久失修,内部公共交通也很不完善;部分园区配水不足,排水系统混乱,供电短缺,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园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中国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进入了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十二五”时期普陀区产业总体布局定位于“一心,两轴,三片”,园区经济是重点经济发展轴和发展片区中的重要载体,担负着普陀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和重要驱动力量。产业园区的发展要紧紧依靠我区“商贸物流”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国际商贸功能重要承载区的目标任务,充分把握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企业品质,进一步明确产业规划和功能定位,瞄准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重点,夯实基础,创新突破,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和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努力发挥普陀区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促进我区产业园区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国际环境看,“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将总体上处于转型发展期,呈现复杂性、波动性特征,经济全球化总体趋势不会改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低碳化、个性化等发展趋势为普陀产业园区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
从我国经济发展看,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此背景下,经济集约化发展,坚持以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以低碳节能生态为目标,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主战略。
从上海看,长三角区域同城化发展进程加快。与此同时,临近普陀区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成为继上海中心城区、上海浦东之后的第三个经济增长区域,在“十二五”期间将与“大浦东”共同构成上海发展的两大引擎;世博效应也将加速商务中心、创新中心、物流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形成,这些都将加速上海经济和城市功能实现转型,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创造了良好机遇。
1、国际经济影响仍然存在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上度过了最困难阶段,出现回暖迹象。但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大部分园区尤其是出口型企业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受到外需低迷的影响,企业发展面临压力。
2、产业园区剩余土地较少
目前,普陀区产业园区用于开发的土地已十分有限,且开发难度大。比如真南路停车场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未能搬迁,对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在二次开发中也存在许多困难,一些能级低、设备落后、环保条件差的劣势企业,虽然被列为淘汰对象,但由于企业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制约,也很难顺利将其调整,从而延缓了产业更新的进程。
3、周边园区的竞争压力较大
普陀区大部分产业园区处于城郊结合部。与松江、青浦等园区相比,土地资源不丰富;与临空、临港、外高桥等园区相比,在海运、空运交通运输方面的劣势明显。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企业往往会迁到更有发展优势的园区。又如,闵行、嘉定等出口加工区,近年来也已具备了保税功能,使得西北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的招商引资更加困难。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突出普陀区建设国际商贸功能重要承载区的功能定位,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类经济园区资源,以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型都市产业为结构调整重要方向,充分发挥各经济园区的功能导向、产业集聚和招商引税作用,坚持科学管理、提升产业能级,聚焦总部经济,使各类经济园区的企业能级和经济总量显著提高。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引进高端企业,塑造品牌园区,逐步推进区域产业的梯度转移和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划、产业集聚和集约化经营原则。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引导作用,按照产业功能布局的总体要求,综合统筹,消除体制性障碍,将企业集聚调整为产业集聚。加强园区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坚持政府导向,调整空间布局,整合有效资源,扩大园区规模,形成产业集聚,严格按照新一轮发展规划实施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各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整合力度,以优势产业为纽带,推进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实现园区间产业错位发展。
——低碳降耗、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发挥园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作用,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土地、能源、资本等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提高收入产出效率。实行分类指导,淘汰劣势企业,有效整合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低碳降耗、生态环保,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园区,建立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人为本、科学引领和创新管理原则。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引进、培养一批园区管理人才,推进园区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和总体平衡、财政补贴、专项支持的体制机制创新模式。支持园区创新平台的建设,完善创新的外部条件,激发创新的内部动力,充分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知识创新强势集聚。
在“十一五”发展格局“1+2+6+N”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集约化程度,以园带面,相互呼应,整合资源,集聚辐射,形成“四园一带”的空间布局。“四园一带”即四大经济园区(西北物流园区、桃浦和长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天地科技谷)和苏州河沿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重点打造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为主的现代物流集群、桃浦和长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天地科技谷为主的现代科技服务业集群和苏州河沿线文化创意产业四大产业集群。
——西北物流园区与真南路商务区相呼应,形成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融合的高端综合物流商务区;
——长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同中环商务功能轴和长风生态区相呼应,形成优势互补、产业联动、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同西北物流园区、未来岛园区和长三角相呼应,形成辐射长三角的新型“城”区;
——六大科技园区在物理空间上逐步向天地软件园集聚,形成科技产业集聚的天地科技谷;
——创意产业园区向苏州河沿线布局,形成创意园区与商旅文化结合的亮丽风景线。
(二)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逐步提高各经济园区的土地利用率,在产业上努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都市型科技产业两大主导产业,主攻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产业两大薄弱环节,并逐渐形成竞争优势。各经济园区的企业整体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明确园区产业导向,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现代物流业、着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以物流商务、物流信息、物流技术开发和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高端服务业为重点;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打造以医药生化为龙头,以会展物流、生物医药材料等为配套产业;长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以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为载体,以汽车销售服务产业、电子电器产业为龙头;科技园区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动漫、LED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新技术服务业为目标;工业园区以精品印刷业、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创意园区以视觉艺术、研发、设计、展示等业态为主体。
⑴销售产值。每年产业园区总产值增长率为12%,到2015年底达到1037.03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值达到101.86亿元。
(亿元) 单位土地产值
⑵税收产出。提高产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每年增长率为12%,到2015年达到41.54亿元,每平方公里税收达到4.08亿元/平方公里。
⑶节能降耗。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鼓励低碳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到2015年,实现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7%。以主要耗能工业企业为重点,组织节能诊断,制订改造方案,推进8-9家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以大型商业企业为重点,对相关商业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推广高效节能的绿色照明灯具、节能型冷藏设备和节能型空调系统等设施设备和相关技术。
——自主创新方面:组织和落实“重点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60个;
——知识产权方面:组织申报25个专利新产品;
——技术中心建设方面:组织2家企业申报国家级技术中心、8家企业申报市级技术中心、25家企业申报区级技术中心;
——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方面:组织30家企业申报产业升级、创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等项目扶持资金;
——品牌产品、品牌企业方面:组织25家企业申报品牌产品,12家企业申报品牌企业;
——管理标准化方面:组织10家企业申报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⑸其他目标。到2015年,园区企业税收落地率达到90%;园区厂房、楼宇空置率降低到5%;园区主导产业积聚度达到80%以上;打造3-5个品牌园区,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能级。

(一)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1、不断淘汰劣势企业,继续推动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携手基层、共同推进淘汰劣势企业工作,调整项目重点集中在占用土地多、消耗能源多、环境污染大、产出贡献小的企业,以实现节能减排、土地节约、功能集聚的要求,力争“十二五”期间淘汰50家劣势企业。同时,与周边省市经济园区建立合作基地,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实现梯度转移。
2、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
园区二次开发的重点将集中在“腾笼换鸟”、“优胜劣汰”方面,通过有选择引进,有力度淘汰,优先发展以研发设计、专业服务、金融服务和现代物流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十二五”期末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占园区经济的比例达到60%以上。
3、不断增强科技含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扶持电子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增加扶持力度,培育具有“专精特新”特点的中小企业。加快建设园区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承接国家与市科技项目,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科技企业上市。到“十二五”期末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达到170家。
(二)着力推进重点园区建设
1、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推进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以物流商务、物流信息、物流技术开发等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突出保税物流、陆上货运交易和城市配送三大功能,重点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服务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新型物流陆港。
——以重点发展中、高端物流为目标,整合物流资源,重新布局物流节点、规划物流通道。推进普陀陆路口岸与空港、海港联运,完善城市配送体系。促进普陀保税物流中心与大虹桥商务枢纽联动发展。
——推动物流产业升级。对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具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重点扶持,鼓励这些企业通过兼并、整合和重组等方式壮大规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仓储、运输类的中小物流企业提高物流市场准入门槛和市场集中度。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平台,鼓励这些企业以联盟的方式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
——物流、贸易联动发展,构建专业市场集群的共同物流体系。以有色金属、医药快速消费品为切入口,构建专业市场集群的共同物流体系。
——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对接。
——利用同济大学中国物流研究与培训中心平台,整合同济大学物联网研究成果,与普陀物流业嫁接,探索在新的技术水平上促进园区的发展。
——继续推进中鑫商务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形成物流金融、保险、结算、价格指导等商务功能区域。
2、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按照“产城一体化”的理念,以建设绿色低碳的新型综合城区为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以医药生化为核心产业框架,形成以医药研发和医药配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国际化、高科技化、功能化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核心凸显、功能互补和融合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
——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医药流通业,引入国家级医药鉴定中心等项目,促进医药产业向上、下游衍生拓展,形成产业集聚。
——依托周边科研院校,积极推进科技研发与技术交流,大力发展高科技研发业,将现存老旧工业进行结构转型,提升产业能级,使生物医药研发,新材料研发以及电子信息技术成为基地未来三大核心产业。
——加快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继续加强对功能区内企业及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摸底,尽快完成园区落后产业淘汰企业的土地收购、拆迁安置工作。通过与市属企业的战略合作及开发合作的方式,盘活存量,形成增量,实现功能区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到2015年,功能区内土地收储量达到60%。
——推进停车场的调整。在对现有的停车场土地进行收储的同时,寻找新的停车场规划用地,通过占地及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初步迁建规划研究。同时与市政府发展中心形成联合专题研究小组,进一步推进停车场搬迁。
——积极推进重大节能技改项目,争取热力厂、振华造漆厂等一批有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关迁。大幅度改善空气质量,改善投资环境。
3、长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在保留和提升部分科技型、高端都市精密加工制造业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国际化、功能性、总部型的中小企业总部社区,形成一个二产与三产、文化与创新、产业与生态、工作与休闲相协调的,集总部办公、商务服务、平台支撑、综合配套为一体的,以形成汽车服务贸易集聚区为特色的“上海国际中小企业总部社区”。
——依托功能区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周边优良的综合配套,积极吸引和集聚国际中小企业和长三角及其他地区民营企业总部。
——与长风生态商务区形成优势互补、产业联动、错位发展的新格局以推动普陀区新一轮发展,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区功能转型的示范区。
——加快技术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以电子商务为龙头,推进服务业企业信息化。积极吸引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服务领域或创办服务企业,提高服务企业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引进。广开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聘用优秀的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同时,立足自身力量,加强企业岗位培训和大专院校的专业培养,逐步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继续推进国际汽车展示结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汽车服务贸易功能。
(三)着力提升科技园区能级
1、“十二五”期间在原有六家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再新建同济大学沪西科技园和化工研究院两家科技园区。同时,八大园区功能错位发展,形成具有每个园区特点的核心竞争力。天地软件园主要发展动漫软件和信息产业;武宁科技园以电科所为核心,形成低压电器、智能电器、智能电网研发产业集群;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将发挥政府、大学、企业的联动优势,形成综合性的科技园区;未来岛、新曹杨、真如都市创意园着重形成以生物医药(新材料)、高新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园区;同济大学沪西科技园发展为大型孵化器;化工研究院将根据该所在精细化工、有机高分子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优选产业集聚功能。
2、编制天地科技谷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的思路,合理引导园区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天地科技谷统一的招商引资平台,与国际知名招商中介机构、国内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围绕主导产业,跟踪和推进目标企业落户园区。力争经过“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的开发,天地科技谷形成75-100万平方米建筑体量,到2015年底年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
3、继续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启动区级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认定,支持符合科技产业发展导向的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争取在5年内新增50家区级小巨人、30家市级小巨人和60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每年实现120个科技攻关项目。
4、加大对孵化器建设空间载体和政策支持的投入,创新孵化器建设的模式,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建2至3个孵化器。
(四)着力推进创意园区发展
1、在引导现有创意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的同时,以市场为主导,努力将中华印刷厂、上海凤凰毛毯厂等企业打造成为新兴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到“十二五”末,我区规划在区域范围内共形成10-15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并主要集中围绕苏州河沿线布局,与周边大量的产业遗址和文化资源共同形成普陀区苏州河文化创意轴。
2、继续高度重视创意产业在相对于其他产业的“上游”地位,打造知名品牌、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发挥创意产业的高端引领作用。同时把创意产业作为传统工业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抓手,延伸产业链,提升城市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注重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当地旅游及本地其它相关产品销售和城市营销等的项目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五)着力推进工业园区转型
街镇工业园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转型方向,逐步并入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星云工业园靠近中环商圈,以现代服务业为转型方向,逐步融入中环组团商贸群;新杨工业园区以精品加工业为转型方向,逐步形成具有完整的商务及商业配套设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都市绿色生态工业园区。
(六)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进一步完善上海包装印刷产业科研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上海陆交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上海金光大道纸业网上交易平台、M50网上创意园、天地软件园动漫信息平台、华师大科技孵化成果产学研对接平台、武宁科技园区检测认证平台等现有平台服务功能的同时,五年新建6-8个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使公共服务平台真正成为相关行业和企业的服务平台、交易平台,成为我区经济建设的效益平台、创税平台。

(一)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
1、组建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组建由区长牵头,分管区长负责,区政府相关部门、街镇负责人组成的产业园区发展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区的产业园区发展。领导小组下设专职的工作机构,由专人负责产业园区的日常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
健全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作为普陀区为产业园区企业的日常办事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开通企业发展专题网页,沟通园区政策导向和发展重点,及时动态反映企业的诉求和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情况。
2、力求理顺各种关系,形成科学管理网络
逐步梳理园区建设中的市区、街镇以及条块关系,力求在管理体制、推进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形成合力。尤其要加快理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的体制机制,引进专业的管理团队,以独立法人的形式依法运营,更好地推进这一市级物流园区的建设。
(二)营造有利于园区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进一步完善园区企业政策信息渠道,使园区企业更及时、更便捷、更全面地掌握政府动态和政策信息。及时梳理汇集市、区各部门关于促进园区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在政策宣传及信息发布等方面的作用,政策执行部门应对重要政策文件提供相应的解读服务,并公布企业申请政策支持的条件、时效、办事流程及表格材料。
及时转载与宣传国家、市政府有关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信息,重点关注须由区有关部门初审受理、汇集上报、辅导申报的相关政策,并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获取渠道。进一步减轻园区企业社会负担,规范、清理涉及企业的收费,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完善价格违法投诉举报制度,设立企业负担举报电话。
(三)加强考核体系建设
1、明确责任主体,实行科学分工
鉴于不同产业园区的性质,进一步明确细分政府部门及街道(镇)管理服务的主体,以便实现园区管理责、权、利相结合的有效统一,并使得有关单位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2、完善基础管理,建立评判体系
参照市政府确定的园区建设目标体系,结合我区实际,由区产业园区发展领导小组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每年对园区的集约化程度、经济效益、税收贡献、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等进行打分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区政府对街道(镇)的综合考核内容;设立园区管理专项资金,对考核优秀的园区进行奖励。考核办法另定。
由区发改委、商务委、财政局负责,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市、区相关财政扶持资金,同时完善区级扶持政策:设立公共服务平台扶持资金,对获得市公共服务平台扶持资金的重点项目,予以资金配套;设立产业结构调整、淘汰劣势企业扶持资金,对获得市产业结构调整专项扶持资金的市重点项目,予以资金配套;设立创意产业集聚区扶持资金,对获得市创意产业集聚区扶持资金的重点项目,予以资金配套。挖掘有上市潜力的企业,通过推进企业联合、兼并、改造及提供咨询服务等措施扶持企业上市。
坚持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的思路,使得“十二五”期间所有项目的扶持资金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0%。
(五)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1、重点推进跨苏州河和穿越铁路的桥梁(包括江宁路桥、水城路桥、真光路桥)、金昌路道路辟通、金昌路接外环线匝道、祁连山路与沪嘉高速连通、南陈路古浪路等建设项目,连接市域快速线路的快速道路环网,加快重点地区交通站点和节点建设。
2、尽早完成云岭西排水系统、桃浦特勤消防站、配电站、变电站、加油站等设施的投入使用,从而改善园区市容环境、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见附表2)
3、加快轨道交通线、园区公交线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改善现代服务业的交通条件,为园区企业服务。
4、加大信息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园区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系统、安全系统、服务器系统和配套机房环境等,建设园区信息资源中心,以此提升园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项规划包括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