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道数学的二项式为什么圈着的地方整体要除以3呢?

第1篇: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期中考点复习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ac=a(b+c)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彻底;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

第2篇:初二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期中考试实数知识点

1、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这说明无理数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小数位数无限多,二是不循环。

在初中阶段,无理数的表现形式有几下三种:

①开方开不尽而得到的数,如、、等

②含有π的数,如π、等

③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如1.······(每二个1之间依次多一个0)

有理数、无理数统称实数;它可以按以下两种方式分类

1、有理数范围内的一些定义,概念和*质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如绝对值、相反数、倒数等。

2、两个实数大小的比较;正数大于0;0大小一切负数;二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在实数范围内,加、减、乘、除(除数不能为0)、乘方五种运算畅通无阻,在开方运算中,正实数和0总能进行开方运算,负实数只能开立方,不能开平方,

4、在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即: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反之,数轴上的任何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将一个有理数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同时,也可以将一个无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第3篇: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的口算速度比较慢,笔算的正确率不高;

(2)不能正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的学习习惯还不够好,学生*审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训练.

二、复习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表内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

第4篇:初二数学下册期中考点复习

※1.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大于等于0(0)、0和正数、不小于0

非正数:小于等于0(0)、0和负数、不大于0

※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质,并会灵活运用:

(1)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2.比较大小:(a、b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如果ab,那么a-b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

如果a=b,那么a-b等于0;反过来,如果a-b等于0,那么a=b;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

第5篇:北师大版初二物理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归纳

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主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焦距越小的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1)、摸中间和边缘;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2)、汇聚光的是凸透镜,发散光的是凹透镜;

(3)、看字时放大的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2、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用平行光平行于主轴经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用刻度尺测出焦点到透镜的距离;

3、制造平行光的方法:将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光通过凸透镜就变成了平行光;

4、会聚和发散的判断方法:将入*光线延长,看出*光线在延长线内是会聚,在延长线外是发散;

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

第6篇:北师大版期中考试模拟复习试题数学

1、.要使分式有意义,则应满足的条件是()

2、不等式2(x-2)x-2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为()

3、若方程的根为正数,则k的取值范围是()

4、若3y=4x,则下列式子中不正确的是()

5、如果2m,m,1-m这三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从左到右依次排列,那么m的取值范围为()

6、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则m的取值范围是()

7、如果x-3是多项式2x2-5x+m的一个因式,则m等于()

8、若将分式中的a与b的值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这个分式的值将()

a.扩大为原来的2倍b.分式的值不变

c.缩小为原来的d.缩小为原来的

9、在中华经典美文阅读中,小明同学发现自己的一本书的宽与长之比为黄金比。已知这本书的长为20cm,则它的宽约为()

11、分式方程+1=有增根,则m=

12、若分式的值为负,则的取值范围是.

第7篇: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期中复习资料

如何让小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生活,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呢?小学频道精心准备了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期中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100以内数的连加计算

1.口算方法: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这两次相加的所得的和加在一起。还可以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再把两个结果相加。

2.笔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或者用竖式直接把三个数相加,个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要点提示:连加时,可以先算能凑成整十的数,这样计算起来比较方便。

二、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

1.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求出两个数的差,再减去第三个数。

2.要点提示:列竖式计算连减时,要注意退位问题。

三、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1.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可以列两个竖式分步计算,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

2.要点提示: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口算的,则不必列竖式计算。

1.**的分类:(1)按质地分:纸*和硬*。(2)按单位分:元、角、分。

2.**的面值:把**上的数和单位合起来读就是**的面值。

3.以“元”为单位的面值有7种:100元、50元、20元、1

第8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北师大版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面,左面是()面,右面是()面。

2、一个数除以8,余数最大可能是()。

3、学校买了43盆花,至少拿走()盆后,正好平均分给8个班;再搬来()盆后,正好平均分给9个班。

4、一个四位数,千位上和个位上都是1,其它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6、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校园里的树高约8()飞机每小时飞行约750()

铅笔的长度约18()数学书厚约5()

8、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或“=”。

二、选择,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2、最大的三位数是()。

3、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

第9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卷

一、我会算:(共36分)

1、直接写出得数:(12分)

2、用竖式计算(24分)

二、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看图读写下列各数。

写作:()写作:()写作:()

读作:()读作:()读作:()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棵大树高约9()兰兰的身高是134()

我的练习本厚约7()课桌高约65()

3、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4、()里填最大的数。

5、在○里填上“>”“<”或“=”。

6厘米○59毫米18分米○2米

7、由4、1、0、8组成的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

1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2、画一边长是30毫米的正方形。

四、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

第10篇: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范文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高。数学课的形象、生动、有趣,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很喜欢上数学课。本班学生的特点是比较喜欢游戏形式的学习活动。在游戏中他们不仅玩得开心,而且真正学习到知识。但是他们的创造能力是在最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的。一个小调查、一个模拟实践*作,他们学习可以说是不亦悦乎,好像每一根神经都被调动起来,创造也就不断出现。

大部分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有个别学生因智力问题、贪玩而使学习有较大的困难。有较多的学生常出现抄错数字、看错符号,而且很讨厌单纯的练习。

1、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发展估算。

3、能辩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体会米和厘米的实际意义,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4、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会用这几种图形拼图。

5、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钱款实际购物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6、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会用统计图中的数据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

这导致 必然可以写成这种形式:

也可以再详细写成 ,这样就可以看出,用 去 ,余数就会要么是 ,要么是 ,从而永远都不会除尽。


另一种方法,把 进行素因数分解,那么则是:

而 也是素数,如果 并不在这个分解里面,那么就说明 不会整除 。显然,由于 的素因数分解里面全是 ,因此素数 并不在其中,所以 , 。


另一个方法,也是差不多一样的方法:

<反证法> 先假设有一个自然数 使得 成立,那么,我们对这两边的数都进行素因数分解,从而知有:

但是我们知道,素因数分解应该是唯一的,但上面的分解显然就是不同的分解,因此矛盾。

所以,不会有任何的自然数 使得 成立,也即 , 。


另一种方法,使用一个简单定理:

定理:对于 ,若满足 且 ,那么 .

是指 和 的最大公因数,而 说明 和 互素。基于此,易知 ,<反证法> 假设 ,那么即 ,使用定理可推出 。一步步往下写,最终会得出 ,此为矛盾。所以 , 。


另一种方法,我们可证:若 是偶数

既然这样,那么也就知道, ,因此, 与 互素,所以 , 。


另一种方法,使用一个简单定理:

定理:对于 ,若 ,那么 .

这样,只要选 ,而 , 均选为 ,则知,对每一个 ,只要进行多次运算,则可基于 证出 ,所以 , 。

把它写成数学归纳法的形式,就是:

· 若对 成立,即 ,那么基于 ,再使用定理,则知,有 成立。


评论中提到没有给出结论,结论其实每一段都有写,只不过写成了“ ,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选的次数 是什么, 都不会得出一个整数,从而说明任何的 都不会是 的倍数。

至于为什么限定 是自然数,是因为查看提问者的一些资料时发现他比较关注周易,而周易在某些方面就比较在意 的自然数次方,因此把 限定在自然数集中讨论。

是指 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组合数,也会写成 ,

,其中 是指 ;

是自然数集, 是整数集, 是正整数集;

是指 和 的最大公因数, 是指 和 这两个整数互素

是指 有 个 在相乘,同于 ;

是说 是 的倍数; 是说 不是 的倍数;

读成“对于任意一个”。

}

高中数学选修2-3 知识讲解 空中课堂录播 链接:/s/1a8CN9fBn4g1rJKoiuNPKBQ 提取码:7zsq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二项式定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