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分析这件事情的逻辑思维是什么?是怎样一步步得出这个结论的?他判断的正确吗?

应对高考的能力,一定是学生一生的能力

在高考中,占分数比例较高丢分又较多的主观命题,需要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缺乏这些能力,考核如艰难跋涉,却受益不多。考前训练中,比较难于攻克的往往也是这类题。12分值的题目,很多同学勉强拿回1-2分。个别学生难免气急败坏地问:“到底什么叫分析?”尽管老师反复讲过。

我在这里讲一遍,愿所有学生和家长都能理解。

分析思维把事物整体分解成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过程是分析。综合是思维把相互关联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综合又叫归纳。分析与综合是认识过程中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思维方法。

譬如,怎样理解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是一道分析题。

“基因遗传”。学习过“生物”课的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准确回答出来。但是,科学家们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是复杂的。

首先他们把动、植物分解为最小单位——细胞;进而把细胞“解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并分别研究它们对遗传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在这里,研究的过程是分析;而归纳做出的结论叫综合。

高考与科研的思路是一样的。一道题,以问话形式出现,其中必有几层含义。通过分解,找到明显的和隐藏的含义,分别加以解释,就是考生要做的。

中学生正是逻辑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学一点逻辑学理论很有必要,不必太深入,逻辑学是大学选修课。

1分析,受用一生的能力

分析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思维方式。有些同学说电影,论足球,条条是道,但是,面对解题时,思绪常常混乱起来。究其原因,阅读能力的缺失。读了一段资料,不知云里雾里,或只抓住了一个概念,或只看到一个要点,脑子里也只有这么一句话的内容。分值在8---12分的考题,不是一句话能解释的,分就这样丢了。

如何将“分析说明题”的满分收入囊中?

在高考文科试卷中,近年来分析类试题远超过综合类例如2019年天津政治学科考卷第13题(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观知识,分析《规划纲要》的哲学依据。

前面给了一段文字材料,介绍国家出台《大运河保护和传承规划纲要》的原因与举措,之后,提出问题由考生回答。正确顺畅的解题思路是把举措与原因相关联,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然后,运用历史唯物论中的观点加以解读。简单说:学会分解事物、分解考题;运用知识解释它们。

01首先,学会分解问话,切忌丢三落四。

语言中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在成年人中也同样存在。

例如,朋友远道而来,我准备让孩子开车去公交下车站接她。发一短信询问:“你到哪了,汽车顺吗,大约几点到车站,孩子去接你。”

收到回复:“不知道啊。”我愕然。

分析一下:她或许只是不知道几点到公交站;车是否顺畅她很清楚,而当时到哪了,看看问问也可知。她的回答不能让我准确判断出我该在什么时间去接她,一时为难。

如果是高考中的一道问答题,这个回答结果,给她一分算是客气。

逻辑清晰的审题,是获得分析说明题(包括归纳综合题)满分的前提。为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集中对问题分解作文章。

“请在这棵树上,给我摘两个大红苹果。”请回答,我的上述问话中有几层要素?

抢答1 一个要素:两个苹果。

抢答 2 两个要素:两个、苹果。

抢答3 三个要素: 两个、红颜色、 苹果。

抢答4 四个要素: 两个、大、红、苹果。

抢答5 五个要素:这棵树、摘两个、大、红、苹果。

每次训练题先分解题目,让学生形成习惯。这种训练很占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学会分解问话,争取高分就找着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应对问话涉及的知识和内容,才是重头戏。 

例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说明“房住不炒”政策的合理性。

①唯物辩证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是明确的指向,如果运用了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历史唯物论,都是方向性错误,丢分便成定局。

②房住不炒:房子是给人居住的,盖房是为了解决人住房需求;房子不是股票基金、外汇等金融衍生品,它们的性质不同,使用价值不同,不容混淆。(矛盾的特殊性)

③因炒房刺激房地产带来的短期经济繁荣,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一旦崩盘,造成经济链条中断,损失巨大。(矛盾及其转化)

对应哲学辩证法观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分析入理 ,满分的标准。

一次月考中,有一题目要求“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说明某问题。评析试卷时,一个学生颇有不服气却笑眯眯地:“老师,我写了这么多,怎么一分都不给,太吝啬了!”我:“好,读读你的答案,看该不该给分。”正是我要重点讲的。

该生读到“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学会从实际出发……”班长站起来指出:“你进错门了,唯物论还是辩证法你都没分清。”全班轰然大笑。

综合又称归纳。科学归纳法有两种基本方法:

A求同法:就是寻求不同对象的相同侧面,用以支持某个主题。特点:异中求同。 

例如:太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可以在雨后彩虹中、肥皂泡中、分光镜等不同场合出现,又有共同点,即光线折射,可见,光线的折射是出现七色的原因。

B求异法:是在相同事物中,寻求差异,以验证某个主题。特点:同中求异。相比之下,在思维中,求异法比求同法更令人信赖,但,求同是求异的前提。

归纳法常应用于理科学习中。例如数学公式、物理公式、化学周期表。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的共同规律归纳而来。

比如历史高考试题:根据材料概况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变化,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历史背景。该题是总结一个时期内某一问题的共性,运用综合的方法。

三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不要等到高中,平时点滴时间慢慢训练

从微观起步,训练从小时、小事开始。

l关注孩子的语言表达,把好语言完整关。比如,孩子说“吃饭”。表示他饿了,想吃饭了。父母可以纠正:“我饿了,想吃饭。”又如,妈妈问:“吃包子还是吃馒头?”孩子通常回答:“包子。”在平时,这种表达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因为我们要训练孩子的语言,可以纠正:“我想吃包子。”

l在孩子低龄时,有意识地同时交待给两件以上的事情,由他来做。家长的任务是检查效果,并予以纠正。这种训练的内容逐渐增加,久而久之,必有效果。

l 配合老师的要求,关注孩子的逻辑思维。

其实,这种简单地训练,早在小学语文老师叮嘱“说完整话”时就已经开始了。

在小学语文课学习,就必须运用分析法,学习一篇课文,总是经过归纳中心思想; 分章、分节的总结段落大意;了解各自的基本意思,把它们的要点分别提出来。比如老师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小雨来机智勇敢的作风?”等。

在理科(数、理、化)习题的解题步骤中,分解说明,即由因导果,根据“已知”看“可知”并逐步推出“未知”的过程。

}

       以下是湖南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整理的“2010年4月自考00024普通逻辑真题及答案”,考生可通过练习更有把握的面对考试,对题型更加熟悉,从而取得更佳的成绩。供考生参考。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5.“并非小张既懂英文又懂德文”如果上述断定为真,那么下述断定必定为真的是( )

        7.一家珠宝店的珠宝被盗,经查可以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某一个人所为。审讯中,他们四人各自说了一句话:

        8.凡有关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都不是公开审理的案件。据此,我们可以推出( )

        12.柏拉图学园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这天来了一群人,他们都是懂几何的。如果牌子上的话得到准确的理解和严格的执行,那么以下为真的项是( )

        13.所有爱斯基摩土著人都穿黑衣服;所有北婆罗洲土著人都穿白衣服;没有既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H穿白衣服。由此可见( )

        14.如果甲乙两灯至少有一个亮,那么丙灯和丁灯就都亮;但是丁灯没有亮,由此可见( )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41.请指出在下述案例中,使用了什么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并请写出这种方法的逻辑结构。

        1868年简孙和罗科伊尔研究太阳光谱时发现,太阳光谱中有一条红线,一条青绿线,一条蓝线和一条黄线。红线、青绿线、蓝线是氢的光谱,而黄线表明什么呢?当时已知的元素中,没有一种元素的光谱里有这样的黄线。于是他们推测,这条黄线是某种未知的天体物质的光谱,他们把这种新发现的物质叫做氦。 

        有人说:“人都是自私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不是自私的,因此,并非人人都是自私的。

        请问,由此可见,喜欢《周易》的读者是否喜欢《诗经》?写出推导过程。

        结果显示,上述预测只有一项是真的,请问甲是否及格了?写出推导过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逻辑思维分析案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