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对小额贷款的影响

  一、加大扶持力度,激活文旅市场活力
  (一)立法立规,助企纾困
  (二)创新金融服务 赋能旅游业发展
  (三)聚焦以旅游者需求为核心的细分市场,加大文旅资源转化力度
  二、数字赋能,拓宽文旅产业发展之路
  (一)加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二)推进数字化呈现,让文化遗产更亲民
  三、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深挖文旅消费市场潜力
  (一)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开展革命文献保护工作
  (二)冬奥会带动冰雪产业发展,趁热打铁让“冷资源”变身“热经济”
  (三)加强非遗传承,让文化遗产自己“会说话”
  (四)打造定点专属剧场,加快演艺旅游深度融合
  (五)促进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六)加强对基层文艺院团的引导和扶持
  四、以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
  (一)下足功夫,补齐古村落保护短板
  (二)规范农家书屋,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三)培养乡村文创人才,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五、地方文旅的发展计划
  推进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
  今年的全国两会,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文旅行业带来重创,然而,2020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国内游”、“周边游”热度提升,电影春节档创下票房新纪录。在这特殊的历史交汇点上,今年的全国两会对文旅行业意义重大。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们纷纷对文旅行业提出建议:加大扶持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创新金融服务……本文梳理了部分委员的议案提案,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
  一、加大扶持力度,激活文旅市场活力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的文旅产业遭受很大冲击,大多数企业现金流遭遇考验,不少小微企业退出市场,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演艺、娱乐等文旅行业遭受重创,文旅相关行业也蒙受巨大损失。如何应对疫情影响,如何化危为机开掘文旅新增长点?代表委员深入调研,提出破局之策
  (一)立法立规,助企纾困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总经理黄细花建议,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帮助旅游业渡过难关,出台政策鼓励旅游企业进行新项目投资,在融资、税费、专项补贴等方面给予其实质性支持。同时,鼓励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出一系列机制性政策,进一步激活旅游市场活力。
  黄细花就加大扶持旅行社复工复产力度提出5点建议:一是将旅行社行业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减免延缓政策执行至旅行社业务全面恢复;二是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纳税补贴,对旅行社免征2021年度和2022年度增值税;三是对有序组织员工复工复产的旅行社推出相关稳岗政策。四是建议商业银行对旅行社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实行优惠利率,推出针对旅行社的抗疫贷、工资贷、租金贷等小额贷款产品,继续推出旅游行业“贴息贷款”政策;五是深化对旅行社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制度的改革,尝试实行动态管理、险种管理和税种管理。
  围绕全面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黄细花建议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尽快把旅游公共服务保障条例纳入立法计划,立项制定国家旅游公共服务指导标准,推动出台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土地、投融资等政策。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增加“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智慧旅游系统等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公共服务社会化,进一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机制,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机制,引导政府和社会资本方采取PPP模式,开展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旅游基础数据库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推动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嵌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区域。强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绩效评价。
  (二)创新金融服务 赋能旅游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表示,可通过改革创新加强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对旅游产业的适用性,赋能旅游产业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探索拓展旅游企业、项目融资渠道,不断加强政银合作,创新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和投融资辅导推介机制,完善旅游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为旅游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支持。朱鼎健建议,金融机构可研究适当延长对旅游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周期,对于固定资产项目的开发贷款可根据旅游项目的筹备规划安排发放。此外,可鼓励金融机构以银团贷款、联合授信、同业合作、委托代建购买服务及政府授权公司自营等方式,对旅游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进行融资支持。
  朱鼎健建议,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放宽上市条件,针对旅游企业上市给予更多政策红利,助力更多优秀旅游企业冲刺A股IPO。鼓励各金融机构通过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市场)、地方产权交易所以及文交所等平台,为旅游企业量身打造金融服务,提高旅游企业的上市比例。同时,进一步推动旅游资产证券化,增强旅游企业自身融资能力,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专门针对旅游行业的贷款评估体系,推动旅游行业的资产证券化。
  针对旅游行业中大量中小微企业发展融资需求,朱鼎健建议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优惠贷款政策扩大至中小微旅游企业,给予“应延尽延”的金融服务和支持。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中小旅游企业的纯信用贷款额度,在客户准入、资产评估、抵押担保、信贷流程上进行针对性创新,同时鼓励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为不具备实体资产的中小型旅游企业提供增信担保,解决中小型旅游企业因担保抵押品不足产生的融资难问题。
  朱鼎健认为,新发展格局下,旅游业应抓住国内旅游市场机遇,提升自身竞争力。要为大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旅游消费体验,不断加强文旅融合,结合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新的IP。做好“旅游+”文章,不断增加旅游内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不同客群及其需求设计旅游产品,利用新媒体带动营销。今年初,海口观澜湖免税城开业,离岛免税业态进一步完善。
  (三)聚焦以旅游者需求为核心的细分市场,加大文旅资源转化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分析,疫情之下,人们的出游方式、文旅消费观念、主流旅游产品、文旅服务理念都将发生转变,文旅产业急速变革,总体由服务型经济模式向体验型经济模式转变,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分工会更为明显,以旅游者需求为核心的细分市场会成为新的蓝海。
  要让疫期“冰冻”的文旅行业率先实现复苏,郑晓幸建议:
  一是深化健康旅游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他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推动“景区+文创”“景区+非遗”等植入模式,如在A级旅游景区活态化、常态化展演地方艺术和非遗技艺,丰富景区旅游产品供给。他还建议打造各类文旅线上平台和新型文旅空间载体,大力发展文旅装备制造业,延长文旅产业链,补足发展短板。
  二是推进消费城市试点,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郑晓幸建议,加大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力度,发行文旅消费补贴基金,同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文旅孵化基地,整合文创产品、旅游商品、艺术培训等资源,研究筹建线上线下“文旅产品超市”。此外,他认为,应加快发展以装备制造、工业遗产、医疗康养等为主导的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新业态示范基地(项目)。
  二、数字赋能,拓宽文旅产业发展之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其中提到,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发展已成趋势,引起全行业的关注。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场景数字化、开发线上文化和旅游产品、打造新型智慧文旅服务、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等积极建言献策。
  (一)加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建议,加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新基建。万捷建议,一是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依托宣传文化系统的海量资源和内容,助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国家文化专网,联通文化机构的数据和产品,打造文化物联网,推动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让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实现展陈现代化,链接分散的藏品数据,面向社会开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二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打造新的文化体验方式,如以旅游景区、游乐园、城市广场等为目标,建设文化体验园(馆),对接文化物联网,做到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的“活化”,搭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桥梁。三是加快文化重点行业技术改造。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发展,抓紧实施一批行业带动性强的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数字化文化生产线。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表示,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趋势,文化和旅游业界应顺应这一趋势,依托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研究落实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战略规划,从优化制度、升级团队等方面加快文化和旅游业数字化发展。要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利用数字技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传统文化的平台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在“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提案中提出,搭建数字文旅合作服务平台,拓宽智慧文旅全产业链条,深化科技企业与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点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政企机构数据共享开放,打造一批“沉浸式旅游”范本项目,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推进数字化呈现,让文化遗产更亲民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表示,优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可以打破文化遗产与大众之间的时空阻隔,让更广泛的大众“细品”“研读”,这样会激发更多人到现场去“亲眼看一看”的热情。文物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涉及版权使用等问题,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苏伯民建议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文物数字化成果的版权保护,通过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社会宣传等途径,形成文物数字化成果规范使用的社会氛围。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不同文明主体之间沟通的困难。在国际交流中,应加大文化经典的“云”上交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短视频等技术,传播中国声音。一是互办“云”上展览,让文化经典“云展览”常态化、机制化,融合共享全国博物馆、美术馆的经典藏品数字资源,打造不同序列的“云展览”。二是举办“云”上研讨会,深化同各国博物馆、美术馆、文化机构的沟通,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平台。三是创新表达方式,扩大文化经典的传播,选取最能表达中国民族精神的文化经典进行传播,与受众形成互动、实现对话、促成理解、建构共识。同时,还可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发云端体验文创产品,将中国传统活动赋予“潮玩”气质。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表示,相较于其他产业而言,演出行业数字化程度较低,在内容生产、场馆利用以及宣传推广的线上化、数据化、个性化方面能力不足,亟须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互联网运营中解放思想、释放活力。建议以数字化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鼓励数智文旅科技应用,推广电子票证,以文化IP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抓手。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在“发挥数字音乐文化传承作用”相关提案中,建议推动民歌、戏曲等传统音乐,与“音乐+文旅”、在线音乐演出等数字音乐新业态结合,激发传统音乐创新活力。
  三、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深挖文旅消费市场潜力
  (一)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开展革命文献保护工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深入研究党史资料,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缔造的辉煌,以革命文献以及同时期的历史文献作为支撑非常重要也是必须。从全国范围来看,收藏革命文献的单位主要有档案馆、博物馆、军事科学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高校图书馆、各级公共图书馆、私人藏家等。目前,这些分藏于各处的革命历史文献数量、种类、保存状况尚不清晰,除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出版过目录外,至今未见全国性的联合书目,存在家底不清的状况。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这批特殊历史时期的文献纸张及书籍在生产工艺方面先天不足,过去的颠沛流离和保存环境、保护措施又后天失养,因此摸清家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迫在眉睫。
  针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建议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开展革命文献保护工作。
  一、编纂《全国革命历史文献联合目录》或包含国外藏品在内的《革命历史文献联合目录》,摸清家底,纸本出版和数据库建设并行。
  二、加快数字化的进程,保留影像。将革命文献按统一的标准进行数字化,一是实现文献内容的长期留存;二是实现全文检索和资源共享,方便利用;三是起到减少原件动用,永久保存的目的。延安大学已经在建长征数据库,国家图书馆等单位也在开展相关资料的数据库建设,但尚未形成规模,也无法资源共享。
  三、投入资金和力量开展革命文献的脱酸保护修复工作。革命文献致损原因是纸张酸化,鉴于目前酸化严重的革命文献,脱酸工作应尽快进行。同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控制馆藏文献的储藏环境,包括温湿度、有害气体、虫霉、光线、灰尘等等。对库房采用净化措施,祛除有害气体、虫霉、灰尘等对文献有害的物质。减少环境对文献的不良影响,并积极开展革命文献的修复工作。
  四、选择其中部分革命文献分专题出版,特别是让那些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文艺作品,在新的历史时期唱响,让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缔造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激励当代的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五、挖掘革命文献中的史料进行再创作,用各种文艺形式、展陈技术、新媒体进行宣传传播,在青少年中播下种子,延续红色基因,浸润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心灵,增强红色文化带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冬奥会带动冰雪产业发展,趁热打铁让“冷资源”变身“热经济”
  在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的2021年重点工作中,冬奥会也成为接下来工作的重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精心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在冬奥会的契机下,冰雪运动快速发展,也推动着相关产业的不断深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着民众的热情。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表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来的“冬奥效应”,在全国范围掀起一股“冰雪热潮”。他建议,应借助北京冬奥会的契机,进一步推动冰雪运动消费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冰雪运动消费需求。同时应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扭转我国冰雪运动消费中一定程度存在的盲目奢侈消费、轻视运动体验等不足之处,形成促进健康、促进全民参与、促进可持续的冰雪运动消费观。引导群众在冰雪运动消费类型上向参与型体育运动消费转变,提升体育消费的健康属性。同时建议国家层面因地制宜支持各地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将冰雪运动场馆建设与旅游、住宅、休闲等项目融合,拓展冰雪场地运营的商业空间。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则建议,应建立部际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设立国家冰雪丝路研究中心,加强系统研究,理清冰雪丝路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出台冰雪丝路发展政策,并与一带一路战略深度协同,以协同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组织编制《冰雪丝路发展纲要》,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推进特色发展。
  (三)加强非遗传承,让文化遗产自己“会说话”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遗产犹如金山银山,给地区文化传播、旅游业发展、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都会带来积极影响。
  对于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表示,要推动博物馆夜间开放、免费开放常态化,拉近文物与普通群众的距离。要积极打造文化产品,实现“文”的“物化”和“物”的“文化”,让文化遗产自己“会说话”。同时,需要培养壮大非遗保护传承力量,避免让一些宝贵的非遗资源悄无声息。为相关传承人提供生活保障,为他们开展“师带徒”等传承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资金支持。已经具有稳定市场效益的,则要进一步鼓励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艳玲建议,由于非遗项目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结合非遗的文化特点,国家应出台具体方案,对于各层次、各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习所、博物馆,进行明确的界定。明确国家级、地方级项目的博物馆、研习所的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同时,切实从保护非遗传承人角度出发,对非遗传承人加大保护力度;切实做好对非遗传承人的经济和政策扶持,加快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国家出台强制性非遗经费使用政策,确保下拨的保护经费专款专用,对挪用占用专项资金的机构和责任人加大惩罚力度。要充分调动非遗传承人及各保护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望精神家园,传承文化基因。深入持久地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大环境。
  (四)打造定点专属剧场,加快演艺旅游深度融合
  2014年,杭州歌剧舞剧院创作了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并于2016年开始了世界十大运河的城市巡演之旅,受到运河沿岸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深受好评,搭建了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因此,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的建议,打造定点专属剧场,积极为艺术群体提供潜心创作、钻研业务的有效平台,加快演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组织专业人员对当地文旅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统筹为可以相互借力的“一盘棋”,既可以节约开发资金,又能最大限度地盘活各地独具特色的资源;二是根据发展需要,在相关大专院校开设文化和旅游对口专业,系统培养专业人才,使文旅融合真正成为提升民族整体文化水平、推动文旅产业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
  (五)促进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地方戏曲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个性的集中体现,戏曲旅游作为有明显地域标识、凸显当地人文风情的艺术形式,可以避免旅游同质化开发。戏曲旅游可以进一步丰富文化和旅游业的价值与内涵。如,陕西地方戏包括秦腔、眉户、碗碗腔、横山道情、陕北说书等剧种,是陕西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些优秀剧种演绎出许多精彩、经典的陕西故事,成为百姓的精神家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繁荣戏曲旅游,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气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建议,促进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规划,给予政策、制度、资金保障。各地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税收、创作、演出场所、演出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扶持。要因地制宜开发戏曲演艺项目,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旅游项目的内在文化,讲好地域故事,将成熟剧目与热门景点融合,如在华山景区打造秦腔古典神话剧《劈山救母》,在西安大雁塔景区打造秦腔历史剧《大唐玄奘》等。要打造戏曲旅游小镇,在依托历史遗存等旅游资源开发戏曲演艺项目基础上,打造具有旅游功能的创意文化小镇和可供游客观赏游览、娱乐休闲的戏曲文化小镇,并积极开发戏曲旅游“周边产品”。同时,打造VR戏曲体验馆,建设戏曲影视基地、戏曲数码产品制作基地等,让游客深入了解剧目创作过程,丰富旅游体验。
  (六)加强对基层文艺院团的引导和扶持
  基层文艺院团承载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护传承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历史使命,过去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凸显。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戏曲事业的意见和政策,如《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对基层文艺院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基层文艺院团仍存在人才流失、艺术水准不高等问题。针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张辉建议,应加强对基层文艺院团的引导和扶持。
  张辉提出,希望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文艺院团的领导,把推动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发展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专业院团基础设施、剧目创作生产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地方戏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实行“国家补贴、省级补助、市县主体、社会补充”的分级负担办法,支持基层文艺院团的发展,加大对院团基本建设、剧目创作、人才培养、交流演出等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对优秀剧目创作生产、剧种保护与人才培养,以及对地方戏曲大型艺术活动的扶持和资助。此外,要创新基层剧目生产机制,包括对地方戏曲比较集中的地区实施“地方戏曲保护区”制度,积极探索地方戏曲可持续发展机制,大力推广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型数字化戏曲产品等。
  四、以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
  近些年,乡村振兴一直是热议的话题。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乡村振兴也被重点提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不只是发展经济,乡村文化保护也十分受到关注。
  (一)下足功夫,补齐古村落保护短板
  因为开发文旅产业,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颇为了解,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好、开发好、继承好。在管理上要下足功夫,保障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能更加持久地留存于世。
  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模式中出现了一种“人屋分离”现象,存在较大的管理缺陷,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人屋分离”现象指的是,在旅游业兴起后,一些古村落的村民被要求搬迁到新的居住地,原来的村落成了村民上班打卡的地方,村民白天在老村工作,晚上打烊后返回新村生活。老村成了空村,防火无人管理。
  针对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认为,村落“空心化”影响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传统村落不是单纯的传统建筑,而是包含了传统建筑、村民生活、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要素的生态群落。“人屋分离”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人不离屋”,统筹规划,科学管理,让村民回到村落,做到“村人合一”,实现共治共享。政府应加大保障补贴力度,充分考虑村民的生存需求、发展要求和公平诉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让村民住得方便、住得舒心,切实得到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惠。同时加强对村民的培训教育,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和保护能力。
  (二)规范农家书屋,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2019年2月,中宣部等十部门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强调农家书屋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目前,农家书屋未全面覆盖,部分地区的农家书屋缺乏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为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陈玮代表认为必须进一步规范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丰富图书种类、扩大阅读人群。建议开展农家书屋的长效机制建设,让农家书屋接受专业机构的认证和评估。在农家书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应由政府部门、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牵头,实施农家书屋研究项目。可以组建一支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退休老师或志愿者兼职的管理人员队伍,定期开展书屋管理培训,规范书屋的日常运行。应吸引更多人加入书屋的阅读中来,尤其注重如何引导少年儿童,让农家书屋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重要阵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
  (三)培养乡村文创人才,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中央高度重视乡村人才振兴,特别是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乡村手工艺等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明确了思路和办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表示,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母体和富集地,发挥好乡村文化的资源优势和创造性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有助于将乡村手工艺等具有生产性质和市场潜质的文化内容作为生态的、和谐的、幸福的发展范式,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文化富民的多元作用,从而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并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潘鲁生建议多措并举加强人才培养,具体在乡村手工艺产业方面,可在有条件地区建立“农村手工艺研发培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集合创意研发、培训和交流三项职能,促进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和手艺农户等开展交流协作,提升传统手工艺产业内涵。他还强调要加强手艺人培训,鼓励公益机构、慈善机构办学助教,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农村传统技艺人才,并举办主题展览,帮助产品直销;有关手艺技法传承、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展览等可纳入公益纪录片、公益宣传等视野,全面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乡村特色手工艺,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实现文化致富。
  五、地方文旅的发展计划
  推进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
  为助力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高品质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深挖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加强对接合作,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针对此,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政协主席联名提交提案,建议推进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
  提案认为,为助力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高品质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深挖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加强对接合作,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建议加强顶层规划引领,在全面总结“十三五”文化和旅游业成果的基础上,聚焦“十四五”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重大问题,由国家统筹编制长三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推动三省一市共商发展理念、共建合作机制、共育旅游市场。
  提案建议,在长三角创建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助力打破行政体制藩篱,加强协同联动,构建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规范有序的旅游大市场。
  提案建议,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启动长三角旅游资源大数据建设,建立长三角旅游资源目录清单数据库,将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并组,实行区域差异化定位、协作化发展,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发展功能区块,统筹旅游产业错位发展,引导旅游产业有序集聚,构建结构合理、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长三角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提案提出,建立旅游一体化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由相关部委、三省一市参加的旅游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为区域旅游协作发展把方向、定基调、促落实。建立长三角文旅标准化联盟,指导长三角文旅和标准化主管部门加强合作,建立健全长三角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
  提案建议,加大区域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建立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设立长三角旅游投资发展银行,重点投向旅游发展创新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跨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特别要向欠发达地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短板弱项领域倾斜。
  提案提出,统筹推进文旅精品项目创建。统筹构建长江黄金水道、一地六县、国家风景道等一批标志性的跨界旅游项目,支持推广“名城、名镇、名村、名山、名湖、名园、名馆”等国际精品线路,加快建设长三角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等建设。
  提案建议,提升区域国际旅游整体形象。由有关部委牵头,以打造长三角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强长三角旅游形象国际推广,建立长三角国际旅游形象标识系统。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文旅行业持续增长、稳定发展的基本面亦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仍是未来一个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主题、主旋律和总要求。考验面前,需以应对疫情冲击为契机,凝聚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合力,从而实现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
  [18]吴志红.下足功夫补齐古村落保护短板[N].人民政协报, .
  [19]严红枫,陆健.规范农家书屋,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N].光明日报, .
  [20]李远峰,李凤.沪苏浙皖政协主席联名建议:推进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N].中国旅游报,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额信贷对大学生利大于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