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富民政策是骗局吗?

26、“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答:习近平同志关于石榴籽的比喻告诉我们,祖国母亲怀拥56个兄弟民族,各个民族手足相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是一个温暖、和睦、友爱的大家庭,各民族成员就像石榴籽一样,亲密无间、赤诚相拥。

27、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答:(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28、怎样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

答:要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更不能以民族划线搞选择性执法。

29、成为我国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最大威胁的是哪三股势力?

答: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

30、怎样理解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答: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是民族工作的重大课题,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步进入小康不是同一水平的小康,差距总是存在的,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然后倒推出一个增长速度做为目标。

31、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的方针是什么?

答:总的方针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

32、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充分发挥“三个积极性”相结合的优势,“三个积极性”是哪三个?

答:要充分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

33、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答:首要任务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34、为什么要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

答: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地区实际,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客观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一贯方针。

35、中央完善对民族地区差别化支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内容有:进一步完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增长机制;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大银行、证券、保险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在口岸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给予扶持;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重点向基层特别是农牧区倾斜;结合“十三五”规划制定,继续编制并实施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少数民族事业规划。

36、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什么?

答: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37、保护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包括哪些方面?

答:(1)政治权利的保护;(2)经济权利的保护;(3)文化权利的保护;(4)接受教育的权利;(5)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6)其他权利的保护,如少数民族人身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婚姻家庭权利、健康权利、就业权利等。

38、党和国家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16字方针是什么?

答:“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

39、新时期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是什么?

答;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0、民族地区好干部“三个特别”的重要标准是什么?

答: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民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

41、当前要着力培养适应民族工作形式发展的“四支队伍”是哪些四支?

答: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地区各族干部、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代表人士、民族工作部门干部。

42、什么是城市民族工作?

答:城市民族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我国,民族工作就是指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而开展的工作。城市民族工作就是指以城市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的民族工作以及与城市功能相联系的民族工作。

43、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是什

答:服务对象主要是散居少数民族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内容重点是“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子女入学、权益保障、法律援助、文化交流、特殊需要等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

44、做好散居和城市民族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关键是什么?

答:关键是抓好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

45、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是什么?

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是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支持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组成部分。

46、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范围有哪些?

答:(1)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包括修建乡村人畜饮水、电、路、便桥、农村能源等设施,以及改造特困群众的茅草房、危房;(2)培训少数民族群众劳动技能、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3)发展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和民族特色旅游产业。

47、什么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答: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节庆、禁忌、丧葬等多方面。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敏感性的特点,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待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待自己民族的态度。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48、如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答:第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第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第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第四,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第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第六,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已风俗习惯的自由。

49、什么是“清真食品”?

答: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10个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饮食、副食品、食品。

50、清真食品的“四专”是什么?

答:清真食品的“四专”是指:生产、销售清真食品的专用运输车辆、专用计量器具、储藏容器和加工(储存、销售)的专用场地,应当保证专用,不得运送、称量、存放清真禁忌食品或者物品。

来源:奈曼旗民族事务委员会

原标题:《【关注】党的民族政策理论知识问答》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传统经济思想是其有机组成部分,而“富民”思想又一直占据传统经济思想中心位置,因为它关乎经济发展目的,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系统梳理此思想,对于整理中国经济思想史有意义,亦有益于从中汲取营养,更好服务于当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富民”思想源头是朴素的民本思想

  梁启超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写道,“民本思想为吾国政治哲学之一大特色”。套用任公之言,我们可以说,“民富思想为吾国经济哲学之一大特色”。而且,中国传统思想之所以重视“富民”,恰又是由朴素的民本思想衍生。

  “中国的民本思想,胎息于《尚书》”。《尚书》率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政治观,同时生发出“裕民”、“惠民”、“政在养民”的富民主张。西周初期,在汲取夏桀、殷纣亡国教训时,统治者意识到“敬德保民”的重要性,产生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点,也因此提出了“损上益下,民说无疆”的富民观。

  先秦诸子中,几乎凡持“富民”观点的思想家,也都同时持有朴素而深厚的民本主张。孟子“制民恒产”的富民观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又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西汉初年,贾谊明确使用了“以民为本”的概念。他提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他还警告统治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所以,君主要富民、养民,而后教民;官员替君主做事,必须“富乐民”。“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故臣忠则君明,此之谓圣王。”

  明清之季,民本与“富民”思想受到进一步压制,但仍有诸多优秀思想家护其余脉,丘浚、黄宗羲、唐甄等为杰出者。

  明代中期的丘浚在其编写的《大学衍义补》中指出,“盖君之所以为君,以其有民也。君而无民,则君何所依以为君哉?……国之所以为国者,民而已,无民则无以国矣。”在他看来,民是君立、国存的基础,“天生民而立君以牧之,是君为民而立也。”丘浚的经济思想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其核心观点就是“君富必民富”。黄宗羲、唐甄与王夫之、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在江山易色、风雨如晦之际,黄宗羲反驳“君主民客”之谬说,而唱“民主君客”之宏论,并倡“藏富于民”之主张。唐甄以“国无民,岂有四政!封疆,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之论据,痛斥统治者“见政不见民”,并提出了“富在编户,不在府库”的“立国之道”。

  “富民”的目的是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

  历览先贤大哲关于“富民”的主张,一方面与朴素的民本思想相联系,另一方面则更多地把“富民”定位于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工具。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提出“富民”为“治国之道”的思想家。“凡治国之道,必然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治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民富裕的国家容易治理,如果百姓贫困就会“危乡轻家”,以致“陵上犯禁”。所以,善于治国的统治者,都知道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孔子回答学生端木赐如何治国时,提出“足食”的富民观。“足食,足兵,民信之。”其中,“足食”被置于为政治国之首。孔子一生从教,他也主张“先富而后教”。在他看来使人民丰衣足食,是治国的头等大事。

  孟子“制民恒产”的富民观是建立在其政治哲学基础之上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他认为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没有财产则行为将“放辟邪侈”,导致社会失序,难以治理。与孟子持相同看法的荀子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

  西汉众多思想家总结秦亡的教训,亦多从国家治理的视角提出富民的重要性,贾谊是其中佼佼者。贾谊指出,“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与孔子思想不同的是,贾谊把“教民”放在更为重要位置。“教民”的目的就是使国富民丰,“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故国丰且富,然后君乐也。”东汉淮南王刘安也提出“安民足用”论,“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

  魏晋时期思想家傅玄在其所著《傅子》中提出,统治者欲安民,必须富民。“民富则安,贫则危。”原因是,“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饥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他告诫道,如果老百姓贫困,为求温饱,可能铤而走险,直至离家出走成为流民,流民啸集则容易生乱。此论反复被中国历史所证实。

  明清之季,丘浚与唐甄的富民说,既是“民本”思想的延伸,也同样有劝诫统治者实行善政的成分。丘浚指出:“古之明主,所以孜孜焉民子农桑,薄税敛,广储蓄,以实仓廪,备水旱。使天下之民无问丰凶,皆得饱食暖衣,仰事俯育,则常有其民,而君位安,国祚长矣。”意思是说,古代的明君,孜孜以求百姓富裕,最终是为了实现“君位安”,国运长久。唐甄则写道:“为治者不以富民为政,而欲幸致太平,是适(去)燕而马首南指者也”。如果不把富民放在国家治理的首位,犹如南辕北辙,舍本求末,不可能达到治理的目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众善富民骗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