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里有没有人姓法?

点击上方"企业家收藏"免费订阅出色内容 [本文来自:]

中国的姓氏有好多,但大多都被收录进了百家姓,即使是“宫”、“禹”等对照少见姓氏的同伙,一查,在百家姓中央也能找获得。
然则有一个姓氏却很新鲜,明明平均下来每二十小我中就有一个,但无论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找不到!
这个姓氏,就是“肖”姓。
肖姓是目前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生齿浩瀚,约占全国汉族生齿的百分之零点六多,共718万生齿。
那么,为何如斯大姓未被史书记录?
翻阅史籍,我们能够猜测,它之所以没有被记载到百家姓中,首要原因是:
在古代的时候,“肖”这个姓氏不多,算是极为罕有的一个姓氏(你能够查查在明清之前有没有姓肖的前人,极难找到)。

但少少不代表没有。一样认为,肖姓或出于某少数民族,或因故由“萧”演化而来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

但二者分歧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向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今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能够获得证实。
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显现了“肖”姓,在汉代有肖安国、肖绍。在二十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从无到现在的遍及,“肖”姓生齿是怎么变多的?
转折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
《第一批异体字整顿表》和《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今后,好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
现代汉语辞书上说:“萧”俗作“肖”。
不少“萧”姓者为书写轻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打点身份证、户口挂号、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例如,70年月末的初中汗青教材中的“萧朝贵”就写作“肖朝贵”,80年月出书的书上“萧华”“萧劲光”都写作“肖华”“肖劲光”。
是以,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清扫部门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庖代“萧”姓的趋势。
中国姓氏文化积厚流光、博大精湛。伟大的祖先不光留给我们一份珍贵文化遗产,更把中华姓氏背后那一段段生动有趣的传奇留在了岁月里。
说完了“肖”姓,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罕有而有趣的姓氏。
如果姓这个姓,注释起来可真够不轻易的。和睾字关联的词组很少,用拆字法也别扭。可不是嘛,若人家问你:“姓啥?”你说:“姓睾”。人家问哪个“高”呀?你总不克说是“睾丸”的“睾”吧。
其实,睾字的本字为皋,是个会意字。是向神祖供献新禾,祈祷神灵保佑之意,这是前人在郊外水边高地举办的一种祭奠祈祷运动。并不是像现在我们懂得的那样,是人体的某一部位。《列女传》说:“睾子五岁而赞禹言。”也有人说,睾子说是皋陶氏。
《千家姓》说:古代家眷在鄱阳郡。《隋书》记载中有操天成。操字本义为手拿着。当然,“干”也是姓,不外是以地名为姓,人人不要曲解。
《千家姓》说:古代家眷在雎阳郡。《汉书·艺文志》记载中有著书一篇的我子。
其实“我”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像带齿的刀锯之形,也用作刑具,或用以屠宰牲畜,为锯的前身。金文简化,篆文稍讹。隶变后楷书写作我。《说文·我部》:“我,施身自谓也。”析形不确,诠释是假借义及引申义——本义当为锯类对象。
《姓源》说:是晋国医生食我伯石的子女。
《姓考》说:是宋司马老估的子女。当然,“有男”也是姓,《史记》说:有男氏是夏禹的子女。
这个姓见于《急就篇注》。《吕氏春秋》记载中有吴国的父之仪。
母:《姓纂》说:是母邱氏的子女。《唐书》记载中的开元十八学士有母照。
慈母:《姓考》说:是齐宣王舅舅胡母氏的子女。
家父:《姓考》说:是周医生家父的历代的姓。
高堂《姓考》说:齐国的卿医生高敬仲的食邑在高堂,因以地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眷在齐郡。《史记》记载中有鲁国人高堂伯人,《汉书》记载中有高堂生,《三回志·魏志》记载中有散骑侍郎高堂隆,晋书记载中有高堂冲。
《千家姓》说:古代家眷有河南、千乘两郡。《吕览》记述中有宋国的儿说,《史记·秦本纪》中有儿良,《汉书》记载中有御史医生儿宽。
少数民族人的姓。《汉书·功臣表》中记有归德侯先贤挥。
《姓源》说:是郑医生王子伯廖的子女。《姓考》说:王子晋的儿子宗敬曾任司继,他的子女以王子为姓。

声明:我们致力于珍爱作者版权,本文部门图文整顿自收集,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关联小编删除.同类微信公家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感谢!

珍稀奇文化:zhenxiqi100 ,企业家身边的收藏垂问

珍稀奇——艺术品收藏新尺度 

全国第一家收藏艺术研究院

专业的线下观摩、鉴赏、进修、交流**

旨在打造最高端的收藏圈子与价格分享**!

    
}

  牛姓,是汉族里的一个传统姓氏,在全国范围内以河南、山西两省最多。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中,牛姓位列第113位。

  今年恰逢牛年,就一起来聊聊牛姓的那些事儿。

  关于牛姓的起源,历史上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牛姓始于微子。

  很多人对微子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说起他的三弟,赫赫有名,叫受德,另一个称呼是商纣王。没错,就是历史上那个有名的暴君。

  虽然是同母兄弟,但是微子与受德的待遇大不相同。生微子的时候,他母亲还是一个妾。生受德的时候,他母亲已经成为了商王的正妻。

  受德从小聪明伶俐,深受长辈喜爱。成年以后,更是练就了一副强健身板,据说可以把九头牛拉着走。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是说明其力大无比。

  起初,父母是想立微子为太子的,毕竟他是家里的长子。可是这时候有人站出来反对了,说依据国家的法典,必须立正妻的儿子为太子,哪怕他只是一个弟弟。

  那时候的臣子,还是很能影响君主的意见的。所以很遗憾,由于早出生了几年,在王位继承大战中,微子最终败下阵来。

  所幸纣王继位后,没有忘记这个兄弟,微子被封为卿士,协助纣王管理政事。那时候的纣王,还是一个有追求的王,在他的治理之下,国家很安定,百姓很听话。

  可是好景不长,纣王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王不是那么好当的,渐渐产生了偷懒的想法。他开始迷上了喝酒玩乐,喜欢各种美人,不仅生活奢侈,而且擅长使用酷刑。

  空有一腔抱负的微子,实在看不过去了,他直接跑到纣王跟前,告诉对方,再这样玩世不恭,是要亡国的。已经放飞自我的纣王,哪里听得进去,干脆不理朝政,一心追求享乐。

  眼见君主都这样了,下面的官员们更加肆无忌惮,他们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各地的犯罪率飙升,一些人甚至蠢蠢欲动,准备造反了。

  形势很严重,微子很心痛。他跑去父师那里诉苦,大致意思是:自己虽然很爱这个国家,但是凭一己之力无法扭转局面,心里很矛盾,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父师的话一针见血:如果殷商都亡了,难道让我们去做别国的奴隶,经受羞辱折磨吗?傻子,赶紧逃吧!

  微子是一个行动派,听了父师的建议,他转头就回去收拾行李,离开了王宫。

  对于微子离宫时的情景,后世赋予了一些传奇色彩。在清代的《牛氏家谱》里,就这样描述:微子不得不离开办公多年的场所,只见他神情黯淡,抬头望天才发现,那是正午时分。

  正午时分的“午”字,微子的后人将它出头为“牛”字,并且作为了他们的姓氏,用来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

  这种说法,出现在很多版本的《牛氏家谱》里,但是在正史里,还缺乏相关的证据。正史里关于牛姓的起源,虽然也和微子有关,却是另一种说法:微子被封于商丘以后,在这里建立了宋国。他的后人里面,有一个叫牛父的人,当上了宋国的司寇,负责掌管刑狱。宋武公的时候,牛父在和狄人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他的子孙便以“牛”字为氏,称牛姓。牛父,成为了所有牛姓后人的老祖宗。

  除了牛父,还有两个人也被列为了牛姓始祖候选人。一种说法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里,有一个牛国,是一名“牛医先生”被封于此而建立的。这位牛医以国为姓,于是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全部改姓为“牛”。

  还有一种说法是,隋朝时期一个叫牛弘的官员,他的父亲尞允,为了顺应当时的形势,坚决拥护杨坚恢复汉姓的举动,带头将家族宇文氏,恢复为了以前的牛氏。

  当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群体里面,也有不少的牛姓,比如纳西族、满族、回族、土家族、彝族、朝鲜族、蒙古族、藏族、东乡族等等。这些族人之所以姓“牛”,是因为各朝政府,都十分重视汉化政策,一些少数民族姓氏,在历史发展洪流中,渐渐演变成了汉姓。

  后来,随着宋国的强大,一部分牛氏人离开了故土,去往了其它诸侯国发展创业。比如公元前548年,巢城之战的时候,巢城守将牛臣,就是一个异乡人。

  这位将领十分的机智,他利用敌军勇猛轻敌的弱点,开启城门,诱杀了吴王诸樊。而在另一个国家——晋国,赵鞅的得力家臣,牛谈,同样是一位异乡人。

  还有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得力大将牛翦,他带兵出征,所向披靡。赵国有名的贤士牛畜,他的仁义之道,给了国君很大的帮助。秦国大儒牛缺,德高望重,“牛缺遇盗”的故事就出自他这里。

  到了战国后期,由于宋国被齐、楚、魏三国瓜分,牛氏子孙们散得散,逃的逃,从此流落天涯,再难聚首。

  汉代以后,牛氏进一步发展,他们来到了甘肃省一带,出现了很多的名人,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牛抵、汉成帝时期的张掖太守牛商,汉光武帝时期的护羌校尉牛邯、陇西主薄牛崇,都是望族。

  汉献帝时期,曹魏后将军牛金,曾经带领仅仅三百人,正面挑战了周瑜率领的数万大军,可谓勇气不凡,令对手都惊叹。这一员猛将,随司马懿四处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可惜劳苦功高,经不起旁人的一句挑拨。不幸很快降临,司马懿看到了一副《玄石图》,在那上面有一个预言,特别的扎眼,叫“牛继马后”,也就是说:牛姓将替代司马氏,继承帝位。

  古人多有些迷信,司马懿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请来星相学专家占卜,对方经过一番煞有介事的分析,指出他的子孙恐怕会遭受威胁。自此,司马懿对牛金的态度大变。

  身边这个定时炸弹,不能不除。狠下心来的司马懿,请牛金前来赴宴,偷偷在他的酒里下了毒。没有任何防备的牛金,只以为是好伙伴之间的日常聚餐,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很快,毒性发作,牛金还没来得及弄清事情原委,就一命呜呼了。

  牛金去世,牛姓家族迎来了灭顶之灾。牛金的儿孙辈,闻讯纷纷出逃,有的在逃难路上,被迫改姓牢和寮,生活落魄,居无定所,甚是凄惨。

  直至北魏时期,牛金的后裔尞允,才得以正大光明的恢复自家牛姓。他的儿子牛弘,在担任隋朝吏部尚书期间,更是将牛氏家族发展壮大,以陇西地区为根据地,向四面八方拓展。牛氏家族,再次牛气起来。

  盛唐时期,牛姓更加牛气了,他们有些人,已经搬到了东部和南方。有些人,则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比如唐玄宗时,牛仙客从一个区区边疆小吏,到最后被封为宰相,可谓坐上了火箭一般,羡煞旁人。他干过的最有名的大事情,就是推行了“和籴法”。这个举措,直接解决了长期困扰首都的粮荒难题。

  唐穆宗、文宗时,牛弘的后人牛僧孺,最为人所知的头衔,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其实他在文学方面也很出色,除了写出《玄怪录》传奇十卷,还和白居易成为了好基友。

  牛僧孺的孙子牛峤,也是一个能人。他最杰出的成就在作词方面,被誉为最早写咏物词的词人。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正好由诗的盛世向词的盛世过渡,因此赶上了好年代,成为了中国古词发展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

  兵荒马乱的五代十国,中原许多名门望族,逐渐走向没落,牛氏家族同样不能幸免。有的牛姓人移居到了川蜀,有的下到了江南,有的则逃到了更远的地方。

  都说乱世出英雄,牛氏还是人才辈出,比如牛峤的侄子牛希济,也是一个优秀词人。他并没有继承牛峤的华丽词风,反其道而行之,走的是朴素自然风。他最有名的作品是《临江仙》,主要描写巫山十二峰的美景。

  还有牛存节,他是后梁知名将领,一直追随后梁太祖朱温,四处征战,书写了不少传奇战绩。

  宋代,是山西牛姓繁荣昌盛的时代。尤其是在上党地区,牛姓人最多。比如军事领域,最出名的是牛皋,作为南宋抗金名将,他战绩显著,深受部下爱戴。可惜后来岳飞被害,反对宋金议和的牛皋,也受到牵连,被秦桧用毒酒终结了生命。

  同样爱国的南宋将领牛富,自少年起就立下大志,作战时更是英勇果敢。他曾经驻守襄阳城长达五年之久,改守樊城以后,元军攻破防线,杀入城内。牛富面对汹涌来敌,毫不畏惧,率领百名勇士奋力拼杀,大义凛然,壮烈牺牲。

03 “打锅牛”,人才辈出

  元代可以说是牛姓的黄金时代,甚至有一种说法,意思是近一半的政府官员都姓牛。要知道,按照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汉人通常受到排挤和歧视。所以这些在朝廷里做官的牛姓汉人,十分难得,算得上为汉人们挣回了一些颜面。

  上党牛氏,更是达到了人口的鼎盛,涌现出了像牛元伟、牛宗凯、牛潜这些进士,他们活跃在当地,跻身社会名流阶层。

  元朝末年,频繁遭遇天灾,国家变得极其不安定。眼看大元政权岌岌可危,当时在朝廷担任要职的牛洪、牛裨、牛超三兄弟,一次又一次的进谏皇帝,提醒对方要注重廉政,体恤百姓。怎奈当时的王朝已经无药可救,君主听信谗言,昏庸无能,对兄弟几个更是不友好,一度想杀掉他们。

  三兄弟每人家里都有6个儿子,这些堂兄弟加在一起,共有18人。战乱中,牛氏大家族遭受到农民军的攻击,18个兄弟与对方激战数日,渐渐支撑不住了。最后,他们达成一致意见:先保存牛家实力,分散逃生,以后有机会再相聚。

  为了便于将来相认,三兄弟将铁锅打破,分拆成了18片,每人各持一片,洒泪作别。

  明政权建立以后,18兄弟中的老大牛楷,回到了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在山寨门前搭了一个高台子,声势浩大地举行了对锅认亲仪式。通过锅片能对在一起,离散多年的亲人终于相认。这时他们才了解到,还在本省的有14人,有4个人流落到了外省。

  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十九日,他们约定,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举行对锅认亲会。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地的官员听说了这里在搞认亲活动,来了一大帮牛氏子孙,人员聚集,麻烦事自然少不了。为了逃避责任,他们诬陷牛家人是白莲教成员。牛家只好停止筹办事宜,18兄弟又远走他乡了。

  18兄弟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保留了书写家谱的传统,还形成了《十八祖迁居地址歌》。这首歌在牛氏子孙中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十八打锅牛”的故事,从此为世人知晓。

  到了清代,牛姓人口走得更远了。有的走西口到了内蒙,有的闯关东到了东北,有的随亲友迁往台湾,甚至有一些人远赴海外谋生。

  这一时期的牛姓人里面,最知名的,当属牛鉴。他是清朝嘉庆年间的进士,后来分别担任了道光和咸丰皇帝的老师,人称“两朝帝师”。同时,他还是清朝九个封疆大吏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不少牛氏子孙在海外经商、求学,牛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分布。

  在文艺领域,牛氏人才百花齐放。像牛子厚,是“喜连成”的创始人。牛得草和牛淑贤,都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在科技领域,则有世界知名生物学家、创立“外基因理论”的牛满江,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牛憨笨,等等。

  纵览牛氏家训族规,内涵丰富,饱含着牛氏先祖的心愿。重新解读牛姓,它寓意深刻,人才济济。一代又一代牛姓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书写了传奇,演绎出了属于牛氏家族的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还有51%精彩内容 下载app可查阅海量内容

}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摘要:姓氏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姓氏在彝族社会中十分重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等级制就是靠姓氏来识别和巩固的。姓氏结构多数为双音节,单音节较少。有各种形式前缀和后缀,有的用等级和职业名称。姓氏词根多数来源于动植物名称,可能与古代图腾崇拜有关。本文主要探讨彝族姓氏来源和姓氏结构问题。同时呼吁彝族各地采取措施加强彝族姓氏保护工作。 

  一、彝族有无姓氏问题 

  过去一直认为彝族是有姓氏的。但是近几年有关学者提出“彝族没有姓氏”的新论。针对这个问题,有必要讨论彝族有无姓氏问题。大家知道,彝语支民族和藏缅语族很多民族没有姓氏,但都有父子连名制。所以怀疑彝族也没有姓氏。的确,彝语支民族除彝族外,其它民族都没有姓氏,白族和土家族虽然有姓氏,那都是后来借用汉姓。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彝族有姓氏,远古时期其起到“别婚姻”的作用。近代社会姓氏主要起“别等级”的作用。 

  彝族姓氏形成的历史相当久远。彝族的姓起源时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已经实行氏族外婚制。很多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物,要么是某一动物或某一植物。并且都以这些图腾崇拜物作为自己氏族的名称。这些名称就是彝族后来的姓。而这些姓的作用就是识别氏族外婚制中的婚姻集团的标志,避免近亲婚姻。 

  摩尔根《古代社会》说:“由于氏族内部禁止互婚 , 其成员才得免于血亲通婚的弊害 , 从而促进种族活力的增长。 氏族的出现基于三个主要的概念 , 即: 亲属的团结;完全以女性为本位的世系;以及氏族内部之禁止通婚。” 开始排除本氏族内部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两性关系 , 即氏族内部不能通婚 , 本氏族的兄弟或姐妹必须在相互通婚的对方氏族中寻找配偶。 同样 , 对方氏族中的兄弟姐妹则在本氏族中寻找配偶。 丈夫是对方氏族的兄弟群 , 妻子是对方氏族的姐妹群。这种婚姻家庭的典型形式是同一氏族内的男女,男子必须以外氏族同辈女子为妻,女子必须以外氏族同辈男子为夫。女子是氏族内的基本成员,而男子则不定期到女方过性生活。由于是群婚,故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作为母系氏族的姓延续到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制度也随着男子父系家庭地位的确立而过渡到一夫多妻制。为了确保家庭财产以父系血缘关系的延续,这时候就产生了父子连名制家谱。所以说,姓产生若干年代以后才产生父子连名制。 

  到了阶级社会即彝族奴隶社会以后,姓也随着彝族奴隶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原来比较简单的区别氏族的姓,现在发生了变化。“姓”变成了“姓氏”。氏具有区别地位、等级的特征和功能。古代汉族姓氏也有类似情况。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因为这些原因,凉山彝族的姓氏才有了不同的姓的前缀和后缀。前缀“吉”“曲”表示白彝等级,后缀“吉”“曲”也表示白彝等级。 

  除了以上一部分姓氏以外,更多的姓氏是各种词缀(前缀和后缀)构成的。可以说每一种姓氏都经历了千万年历史岁月世代相传至今。姓氏的起源时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姓氏的起源与氏族外婚制有关。因为氏族产生以后每个氏族都需要给自己的氏族标志性称号。 

  凉山彝族姓氏对于个人来说终身不改,对于家族来说也是几千年不变。同时若干种姓氏组合为一个家支。一个家支少的有几种姓氏,多的有十几种姓氏。相隔几十代相距几千里仍然是一个家支。这种现象过去可能其主要功能是防止近亲婚姻,凝聚力量抵御外人劫掠。姓氏也是一个人和一个家庭在社会中的保护伞。 

  姓氏体系建立后,现代意义的“家”才真正形成,“养子防老”作为一种防范家庭风险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可能。“姓氏”建设了一个基于血缘的交易系统,后来衍生出一夫多妻的现象,也是因为养儿防老理念的形成。 

  彝族民间有人说:“人名成姓”。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因为普遍存在远古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姓与后来人名重合现象而可能造成的误会。至今彝族名字以别人的姓为自己的名字的还特别多。老百姓一般根本不知道姓氏的来源和社会所遵守的法则,实际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没有重大理由是不会改姓的。所见所闻中有一例,喜德县“莫勒”改成“曲木”的。1927 年莫勒额子刺杀邓秀廷未遂,被邓秀廷残杀、吊打、服毒致死者 70 多人。莫勒家基本上被赶尽杀绝。偶有落网的也都改姓“曲木”隐姓埋名逃亡他乡。虽然说改姓了,但“莫勒”和“曲木”是一个家支。 

  彝族姓氏与父子连名制各司其职,姓氏是区别婚姻关系的。父子连名制是区别亲疏血缘关系的。 

  姓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产生了,那时候一个母系氏族就有一个自己的氏族徽号就成了姓。到了父系氏族时代男性取代女性,但姓仍然保留了下来,成为男性氏族的姓。父系氏族时期开始产生父子连名制。奴隶社会时期在原来姓的基础上产生姓氏的“氏”。在姓方面前缀或后缀等级名称,可以从姓上面看出姓氏的不同等级。这种现象类似于印度“种姓”制度。

  据上所述,彝族不仅有姓氏,而且姓氏的起源时期应该相当久远。彝族是靠它来区别婚姻集团关系的。父子连名制实际上产生晚于姓氏。姓氏名称与父子连名制上的人名重合现象不排除分支时把姓氏放在连名谱系前面的可能。民间人名变姓氏之说只是臆测没有任何根据故不可信。彝族没有姓氏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姓氏来源问题 

  凉山彝族的姓氏绝大部分其词根为动物名称。个别来源于植物名称和职业名称。这些姓氏动物名称有的可能与动物图腾有关。有的可能与图腾无关。图腾的本身是最普通的则为一种兽或一种植物。原始社会的一群人即觉得同是这个图腾的子孙 , 即以这个图腾用作他们的徽章 , 并用为共同的姓。世界各国民族中或多或少地有图腾为姓的现象。例如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描述印第安人的许多氏族中流传他们的第一个祖先是转化成男人和女人的动物或无生物 , 它们就成为氏族的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1 凉山彝族有很多动物是不能吃的。禁食某些家畜和野生动物与图腾崇拜有关。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禁捕禁食的野生动物有:豹子、猴子、老虎、熊、熊猫、狼、豺、獾、刺猬、水獭、野猫、狐狸、老鼠;鹰、鹤、孔雀、鹞子、乌鸦、鹌鹑、麻雀、喜鹊、布谷鸟;蛇、蛙、癞蛤蟆、黄鳝、螃蟹(包括蹩、龟)、虾、田螺、蚂蚱、蚯蚓、蛾子、蚂蚁。彝族禁食的家畜有:狗、马、驴、骡子、家猫。彝族可以吃的野生动物有:獐子、麂子、岩羊、野猪、大雁、野鸡、锦鸡、鹅、野鸭(水鸭)、鱼。根据《盐源县志》介绍当地藏族忌食的动物有:豹子、狼、狐狸、马、驴、骡子、水牛、狗、猫、喜鹊、布谷鸟、乌鸦、蛙、蛇等。当地傈僳族也不吃狗肉、水牛肉、马肉、猫肉、蛇肉。 

  恩格斯说:“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它实体的支持 , 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 ,不是天使 , 而是低级的实体 , 是动物。”彝族姓氏以动物为词根构成的很多。涉及的动物有家畜也有野兽。动物植物图腾崇拜 ,实际上是原始社会人们对于他们与某些动植物之间关系的歪曲反映。也就是说 , 在原始社会的某些阶段 , 人类曾靠获取野生动物和植物求得生存。这时动物和植物成了支持人类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当时的人们也就把某种动植物幻想为对它们具有特别的善意 , 或幻想他们是与某种动物出于同源, 并把这些动植物当作图腾来崇拜。2 

  1、以狗为姓。彝族族源上有部分来源于氐羌。狗图腾崇拜“盘瓠”源于氐羌。彝族姓氏“吉克”、“阿克”、“克奇”, “克”义为“犬、狗”。彝族平常不准杀狗,更不能吃狗肉,据说如果平常吃了狗肉人死的时候祖先不要他,所以死之前常常断不了气。各地彝族民间普遍有?尝新米先敬狗?的习俗,相传远古时期狗把谷种粘在尾巴里游过洪水带回来,所以每年吃新米的时候第一口必须先敬狗。彝族远古游牧狩猎离不开狗。?尝新米先敬狗?反映了在转向农耕的时候也离不开狗。凉山地区的彝族老百姓普遍认为狗能辟邪,因为鬼害怕狗。至今藏族有?狗崇拜?习俗。藏族本教藏族与狗的神话传说有《幸福来自狗的恩典》和安多地区的藏族《青稞与狗的故事》都反映对狗的崇拜。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藏人禁杀狗禁吃狗肉。狗崇拜还表现在林芝和安多地区藏历新年和秋收季节首先让狗先吃的习俗。在西藏工布地区新年请狗先吃年饭。②

  《魏略?西戎传》说:“氐人有王 , 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 , 置武都郡 , 排其种人 , 分窜山谷 ,或在福禄 , 或在汧陇左右。其种非一 ,称盘瓠后 ,或号青氐 , 或号白氐 , 或号蚺氐。此盍虫之类 , 而处中国 ,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其自相号曰盍稚。各有王侯 , 多受中国封拜。??其俗语不与中国同 , 及羌杂胡相同。各自有姓 ,姓如中国之姓矣。其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 , 善田种 , 畜养豚、牛、马、驴、骤。其妇人嫁时著衽露 , 其缘饰之制 , 有似羌 , 衽露有似中国袍。皆编发 , 多知中国语 ,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 ,则自氐语。其嫁娶有似于羌。” 

  千百年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对这个故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都误解了史书的记载。以为公主真正与狗结合而生子女。这无疑与这些人对古代图腾崇拜无知有关。其实真实的历史情况应该是以狗为图腾的“盘瓠”而已。 

  2、以龙为姓。彝族姓“阿尔”“吉尔”。“尔”义为“龙”。我国最早信仰龙图腾的是古代氐羌人。在出土的甲骨文中上面就有“龙来氐羌”的记载。先秦文献《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古代氐羌人的龙图腾崇拜传到各地后,采纳了东夷鸟图腾的爪、南蛮蛇图腾的身、百越鱼图腾的鳞、北狄兽图腾的头,从而形成各民族都认可的以蛇为主体的复合型龙图腾。三国《广雅》中把龙分成好多种。《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鲡螭龙,未升天者曰蟠龙。”龙的后天形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形象奇特。宋代罗愿《尔雅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蛤蜊),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华阳国志?南中志》中《九隆神话》:“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妇人,名曰沙壶,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谓沙壶曰:若为我生子,今在呼?而九子惊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龙坐,龙就而舐之。沙壶与言语,以龙与陪坐,因名曰九隆,犹汉言陪坐也。沙壶将九隆居龙山下,九隆长大,才武。后九兄曰:九隆能与龙言,而黠有智,天所贵也。共推为王。时哀牢山下,复有一夫一妇,产十女,九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像之,衣后着尾,臂胫刻文。九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也。南中昆明祖之。”彝族传说支格阿龙骑着有翅膀的神马在滇池(滇濮梭罗)上往返走婚,滇池南边有一情人,滇池北边有一情人,后来因马翅被一情人剪去部分,故掉入滇池而亡。 

  3、以蛇为姓。凉山彝族姓“阿史”“俄史”“吉史”。“史”其义为“蛇”。彝文古籍《勒倭特依》记载的物种起源六种动物中依次是蛙、蛇、鹰、熊、猴、人。蛇列第二。彝族对蛇也有禁忌,彝族从来不吃蛇肉。如果家里爬进了蛇,不能打它更不能打死,要用火钳轻轻地把它夹到野外放生。家里还要请毕摩做迷信活动。如果在野外遇上蛇一般要绕道而行。看到蛇交尾认为不吉利,也要请毕摩做迷信活动。彝族崇拜蛇,这在汉文史书中有所记载。《说文 》:“蛮,南蛮蛇种。从虫蛮声。”樊绰《蛮书》、《唐书》、《新唐书》皆以“乌蛮”、“白蛮”称谓彝语支民族。凉山彝族民间故事《邛海的来源》中有“白蛇”传说故事,这个“白蛇”传说故事在汉文史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晋朝《搜神记》也有记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邛都县有一老姥,家贫孤独,每食,轧有小蛇,头上载角,在床间,姥怜而饴之食。后稍长大,遂长丈余。令有骏马,蛇遂食之。令大忿恨,责姥出蛇。姥云:在床下。令遂掘地,愈深愈大愈不见。令又迁怒杀姥。蛇乃感人灵言,嗔令:何杀吾母,当为母报仇。此后每夜轧闻若雷若风,四十许日,百姓相见,咸惊语:汝头那复戴鱼?是夜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土人谓之陷河。风静水清,犹见城郭楼橹显然。” 

  4、以竹为姓。彝族姓“玛”、 “玛黑”、“玛比”。“玛”其义为“竹”。有关“竹”古老的传说有两个 :1、远古几代都生子不见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笃木长到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他问他母亲:“我的父亲是谁?”他母亲给他说:“我也不清楚谁是你的父亲。你自己去找吧!你在野外找的时候看见谁向你点头谁就是你的父亲。”笃木带着干粮踏上了寻找父亲的道路。他遇着第一个向他点头的是一棵竹子。这样笃木认竹为父,以竹为祖。并且用竹做成灵牌供奉起来。2、古代有一家人儿媳和公公二人在回家的一座山上天黑了,无法赶回家里。但是这里山前山后都没有人家,只有一根大竹子。这根竹子每一节能睡一个人 , 太阳出山后它的节巴张开着 , 人可以钻进去 , 太阳落山以后节巴又合拢来。媳妇睡一节里 , 公公睡一节里。第二天太阳出山 , 竹子的节巴张开了 , 公公从竹子中出来 ,不见儿媳 , 只是地上有一堆人骨。原来儿媳睡外面地上被蚊虫吃了。媳妇虽被吃掉 , 而她的魂魄还未离开公公 , 在竹子的上5 

  空不停地叫喊。她悲惨的声音震动了整个山岗 ,连那根大竹子也变成小竹子了。公公无法 , 拔起竹子 , 向空绕了几下 ,媳妇停止了叫声。公公为了纪念媳妇 , 把那根竹子供在家里 , 每年祭祀。从此以后 , 彝族就用刚入地的那一节竹子做灵牌 , 并且必须连着一个节巴(罗家修《彝族灵牌的由来》,《凉山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内部资料本)。这个传说透露的信息似乎彝族灵牌首先是从女性祖先开始的。 

  禄劝彝族庚苏支系传说:其祖宗灵位用“莫”(义为“竹”)竹根制作。普姓人去世后 , 第二天由祭司毕摩带领孝子到山上竹丛中找祖灵竹。毕摩念经后 , 孝子大叫三声“阿爹”,最先摇动的竹被视为祖魂依附的竹。由孝子将竹连根挖出捧回祭场 , 由毕摩用刀刻为人形 , 以银子点上眼鼻裹上五色布即成祖灵 , 彝话称为“阿普”, 其意即祖先。“阿普”上有几个芽即表示孝子以后生几个儿子。“阿普”装入布袋供在楼上家堂中。普姓人用“莫” 竹制作祖灵牌。 

  《华阳国志?南中志》:?有竹王者,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

  广西地区彝族传说古代洪水泛滥,有一根竹筒被洪水冲到岸边,从竹筒中爆出一个人叫阿槎,他面似猴子,生来就会说话,住在洞穴里,与母猴配成偶,子孙繁衍成今天的彝族。3 

  云南彝族以植物为图腾崇拜“以竹为祖灵”,传说古代洪水泛滥时 , 其始祖渎阿普经太白仙指示 , 挖木为筒 , 避身其中 , 其后水退 , 木筒漂至悬崖 , 幸为山竹挂住 , 祖人得免坠崖 , 自是后人奉祀山竹 , 故人死后 , 即以山竹制灵牌 , 盖以山竹可以保护后裔。故事传说 , 虽不全同 , 但崇拜竹子信竹子与祖人有特殊关系 , 及竹能保护族裔 , 则各地夷族皆然。”4 

  彝族姓氏目前只有大小凉山地区还完整保留着。云南和贵州地区的彝族姓氏根据地方史志记载,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改土归流时期推行“割贱为良”所谓革除陋习政策,摧残民族传统文化,勒令当地少数民族改为汉姓汉名、改火葬为棺葬、改民族服装为汉装、改民族语言为汉语。不从者格杀勿论。所以云贵彝族民间可以说从明末清初已经基本上使用汉姓汉名,日常生活早已不用彝族姓氏,所以要么消失了,要么只保留在老人的记忆里了。 

  陶云逵先生1943年在云南新平县对大寨黑夷的图腾制度进行田野调查,马学良先生1947年在云南武定田野调查,他们从彝族姓氏中发现彝族古代曾实行图腾制度,先后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云南彝族动物植物崇拜的情况。马学良先生说:“但这种制度,现在彝区中已不多见。从现代彝族姓氏来看,很多是由古代氏族图腾转化来的。”。先将两地动物植物名称作为姓氏的情况选择一部分比较如下:

云南新平彝区氏族名称                云南武定彝区氏族名称 

  从两位学者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彝族已经普遍改用汉姓汉名了。 

  笔者多次到凉山各地进行社会语言文化调查的时候,通过各种渠道经过多年断断续续收集的土司、黑彝、白彝凡是相同的读音均记为一个姓,不同等级的姓氏有520多个。但很多地方的姓氏没有收集。另外,根据《彝族谱系》里罗家修收集的凉山彝族姓氏有800多个。这个数字可能比较接近实际情况。6阿石尼古收集的姓氏说有370个,他说土司姓氏14个,黑彝姓氏有100个,白彝姓氏260个。笔者怀疑黑彝姓氏、白彝姓氏数字都有误。7520多个姓氏中单音节姓氏有十六个,其余全部是双音节姓氏。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多音节姓氏。有不少是黑彝和白彝同姓。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个姓氏分属多个不同的家支。

  贵州和云南彝族使用汉姓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赐水西宣慰使霭翠?安?姓,宁州土司?禄?姓。除封建皇帝赐姓外 , 彝族使用的汉姓还有以下几种来源 : 一、地方汉族官员认为彝人?家无姓名?不便管理户籍和征收赋税等事务 , 以百家姓分别给予姓氏。二、由氏族图腾转化而来 , 如?勒?译义?獐?, 取谐音转化为汉姓?张?。三、彝汉杂居相处, 为便于交往假托邻里汉姓。所以彝族的汉姓总是与当地汉族姓氏大多数相同。1988 年昭通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调查彝族姓氏:彝姓 143 个,汉姓 74 个。 

  凉山彝族历史上较早取汉姓从资料上来看一般只有土司和一些黑彝。主要与外界交往而引起。特别是与朝廷交往时受封建皇帝赐姓外,也有根据自己姓氏改取汉姓。 

  凉山彝族大量出现汉姓是在1956年凉山进行民主改革时期。外界汉族干部进入凉山以后,很多彝族干部参加民主改革工作中模仿汉族干部把自己的彝姓彝名改为汉姓彝名或汉姓汉名。 

  彝族姓氏改汉姓的情况,一种是借音取姓。例如:沙马,有的取前一个音姓?沙?,有的取后一个音姓?马?。一种是借义取姓。例如:吉伍的?伍?彝语义为?猪?,所以取汉姓为?猪?的同音字?朱?。吉里的?里?彝语义为?红?,所以取汉姓为?红?的同音字?洪?。 

  凉山彝族现在改汉姓除个别家支外情况非常混乱。1、多个彝姓取汉一姓。例如:罗洪、阿尔、丁惹、罗边、勒布、吉洛,依伙,他们分属不同的6个黑彝和白彝家支,都取?罗?一姓。2、一个彝姓取多个汉姓。例如:毕摩世家?吉克?取汉姓为韩(喜德一带)、李(昭觉一带)、陈(西昌一带)、苟(九龙一带)。3、一个家支多个汉姓。例如木古吉伍家支在大小凉山地区取汉姓为:朱、杨、李、罗、马、安、史、边、骆、蔡10多种。据说多年以前曾经发生过一个笑话,在某大学读书的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不懂彝话的彝族男女学生一见钟情相爱,双方都觉得对方不错,就利用假期见双方父母,结果父母知道后差点去吊死。实际上两个是一家人,由于异地取姓信息不通两个汉姓在彝姓中则是一个。乱取汉姓的结果容易发生不懂彝话的年轻人婚姻上一家人以为是两家人的误会。 

  最后说说彝族姓氏保护问题,彝族姓氏是彝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姓氏里储藏有很多重要的远古文化信息。如今对姓氏的研究已经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叫姓氏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外文化的交流,目前彝族使用姓名的情况是“双轨制”即有些场合用汉姓, 有些场合用彝姓。农村彝族使用彝族姓氏,走出农村的在外工作、学习、打工人员绝大部分要么用汉姓彝名,要么汉姓汉名。彝族姓氏也面临逐渐消失的境地。大家知道,有很多东西是面临消亡的时候才引起世人警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是给大家的一种警示。如今不少彝族文化人已经意识到彝族姓氏姓名的文化意义,他们有的干脆取消汉姓汉名而恢复彝族姓名,有的文化人在汉姓汉名后面专门注明自己的彝族姓名。在彝族自治州或县应该对此有所提示或鼓励大家使用彝族姓氏姓名。

 ①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刚好看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组织专人经过多年收集整理的《凉山彝族谱系》出版,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② 察仓、尕藏才旦《西藏本教》,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年,56页。 

 1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3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 

 3 雷金流, 广西镇边县的罗罗及其图腾遗迹[J],《公余生活》第三卷第8、9期合刊, 

 4 马学良,灵竹与图腾[J],边政公论;1947,(1) 

 5 陶云逵,大寨黑夷之宗族与图腾制度 [J], 边疆人文,1943,(1);马学良,马学良文集[M]中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243 

 6 集体编写,凉山彝族谱系[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7 阿石尼古,彝族谱牒源流考[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 

 8 朱文旭,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姓氏词的词源结构与等级分化 [J],民族语文,1987,(1) 

 (本文原载《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11期)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姓在百家姓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