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民之家app从哪里安装到安装包?

重视唐代诗人生命历程与生存状况的研究

地点:腾讯会议(ID:,密码:202207)

主讲人:陈尚君(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的“探索·创新:古代文学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一讲,邀请到复旦大学的陈尚君老师,通过线上形式为大家主讲唐代诗人的生命历程和生存状况。

骆玉明为你分析高考作文解题

主讲人: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骆玉明教授于上海高考前夕为高考学子送来三场公益直播讲座——“骆玉明为你分析高考作文解题”,首场讲座“从理解命题到确立主旨”已圆满落幕,7月1日将迎来第二场直播讲座“如何处理对立的观点”,7月3日将迎来第三场讲座“文脉的简明与充实”,助力广大高中生突破高考作文三大难关!

一个人是一座城市——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帕特森》分享会

地点:上海图书馆信使微信视频号

嘉宾:雷武铃(诗人、译者、文学批评家)、杜鹏(诗人、译者)、孙逊(导演、演员)

7月2日晚,我们将迎来诗歌系列的第二场分享——美国当代诗歌源头性作品《帕特森》,它的出版曾被誉为美国诗坛的“地质事件”。分享会上,你将了解到后现代主义诗歌鼻祖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以及威廉斯的“地方主义”,《帕特森》是一部什么样的诗,为何是诗坛的“地质事件”,以及威廉斯对黑山派以及后来的语言派的影响。

对话彼得·辛格:动物与伦理

时间:7月3日(周日)15:00

主讲人:彼得·辛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中心生物伦理学教授)

在本次活动中,彼得·辛格教授将围绕其最初于1975年出版的《动物解放》中提出的观点进行探讨,并分享他目前对这些观点的最新思考。辛格教授将首先对于自该书出版以来人们在保护动物权益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做出阐述,并进而论证,尽管这些方面有所进步,但我们对待动物的方式仍然是无可辩解的 "物种歧视"。辛格教授将论证我们对非人类动物的利益应给予平等的考虑,并解释这一观点的含义;以及为什么我们要改变对待动物的方式,特别是目前为获得肉类、蛋类和乳制品而密集饲养动物的方法,这一改变对动物和人类都很重要。

《半夜待雪喊我》南京发布会

嘉宾:廖伟棠(诗人、作家)、梁雪波(诗人)、张媛媛(编辑)、胡晓江(插画师)

雪与呼喊声,都属于诗里的远方。诗人通过写诗来试炼灵魂,看它能够变化成何样?通向哪里?《半夜待雪喊我》收录了廖伟棠1997年至2021年25年间诗创作中的精选和大量新作,它将把我们带到闪电与回旋的雪花之中,让我们微醺或酩酊。然后去滑翔,去接受夜的考验,看你能不能从语言的魔法中穿越,抵达远方。7月3日晚,我们邀请诗人廖伟棠做客南京圆桌派,举办《半夜待雪喊我》南京发布会,同时邀请梁雪波、张媛媛、胡晓江作为对谈嘉宾。

虚拟人在元宇宙和实际场景的应用

嘉宾:唐佳娴(数字王国集团虚拟人业务大中华地区负责人)、王阳(硅谷区块链和web3公司联合创始人)、周喆吾(北京临场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何展(NVIDIA中国区Omniverse负责人)

近期,“虚拟人”概念伴随着元宇宙的热潮更加如火如荼。“虚拟人”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动作捕捉、图形渲染、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人类特质的数字人。随着虚拟歌姬邓丽君重返舞台与歌手周深合唱,阿里巴巴虚拟主持人冬冬与奥运冠军直播冬奥会,虚拟网红Nonoka与你探讨生活方式……虚拟人也正在进入游戏、金融、文旅、教育、智能服务等实际应用场景。“虚拟人”是“人”吗?他们会取代“人”吗?7月3日的在线活动特邀相关领域的科技精英为您解读有关“虚拟人”这一前沿话题。

中国音乐地图:纪行与思考

时间:7月3日(周日)21:00

主讲人:叶云川(音乐制作人)

2022年,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数字档案馆(Harvard CAMLab Digital Archive)将迎来一批特殊的馆藏:由音乐制作人叶云川先生向哈佛大学捐赠的《中国音乐地图》——一个系统地纪录了千余首现存中国民族、地方音乐的浩大数据库。7月3日晚,我们有幸邀请到叶云川先生做客Harvard CAMLab Seminar,从《中国音乐地图》发起人与制作人的视角,与我们分享这个宏大而细微的计划背后的路程与思考。

地点:腾讯会议(ID:,密码:200433)、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微信视频号

嘉宾:刘震(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张梦妍(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讲师)

佛教传统中,“八大灵塔”的概念经常出现。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八大灵塔”相关联的赞颂诗。这些文本具体内容多有不同,但多与佛陀生平中八个具有代表性的事迹和地点有关。随着梵本《八大灵塔礼拜赞颂》的发现,有关“八大灵塔”问题的研究再次得以推进。报告将分析《八大灵塔礼拜赞颂》,并对其所关涉的“八大灵塔”概念变化与佛教朝圣问题进行讨论。

地点:书说设计微信直播讲座群

主讲人:张志奇(高等教育出版社首席美术编辑)

张志奇是在中文语境下,应用和提倡网格系统较早的设计师之一。在本次直播中,他将会从网格思维和中文排版出发,通过实际案例的应用分析,分享学习网格设计的心得,和大家一起探讨在书籍设计中运用网格思维、突破传统方法的体会。

承传与创新——19世纪开端前后广州英国社群汉语学习史的再考察

地点:腾讯会议(ID:,密码:2022)

主讲人:杨文信(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中国历史文化助理教授)

要考察西方汉学史,应当先考察西方人的汉语学习史。19世纪开端前后广州英国社群学习中文的课题涉及中西外交关系、广州贸易、基督教的传播以及跨文化翻译史这些重要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吸引国际研究者的注意。不过,对这个以英国东印度公司雇员为骨干的学习群体的学习经验、学习过程和取得的成果,目前所知仍然不足。这段历史之值得关注,也在于它见证了英国汉学如何在广州发芽和在西方成长。本次讲座探讨这个社群的学习者使用和创制的教与学材料,包括:(1)字词典、课本、读物及参考书;(2)记载学习汉语、认识中国的内容的书信、学习笔记和批注文字;(3)他们编写或出版普及汉语、传播中国学知识的著作。主讲人致力整理一口通商时代包括中、欧语言在内的教与学类史料,探究该社群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将旧知识转化创新、怎样尝试把新知识向本国人和欧洲社会推广等问题,并考察他们在英国汉学发展以至西人汉语学习史上的贡献与成就。

从鸭蛋到鸡蛋——近代中国城市饮食的转变

主讲人:张宁(“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员兼档案馆主任)

禽蛋向来为珍贵食材,传统中国在蛋类食用方面,至少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方,鸭蛋实占多数。鸭蛋因抗温性强,可保存期限较长,又可以制成皮蛋、咸蛋;加上可以在河湖一带数百只、上千只的大量养殖,集中贩卖,因此自清中叶以来,市场流通以鸭蛋为主。至于鸡蛋,因分布零散,在铁路、轮船未引进之前,很难在保持鲜度的情况下,运至远方集散市场。但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于蛋品工业的蓬勃发展,鸡蛋的产量大增,口岸城市如南京、汉口、天津、上海、青岛等地,经常有固定鸡蛋供应。津浦、平汉、胶济铁路沿线城镇,也因大量收蛋之故,市场上鸡蛋数量渐增。更重要的是,西方营养科学的引进,出于西人只吃鸡蛋、不吃鸭蛋的习惯,受西方训练的生物化学家或医师在改良中国膳食的建议中,遂舍营养成分相近的鸭蛋不论,专门提倡多食鸡蛋,甚至将鸡蛋与牛乳并列为最完美的食物,鸡蛋的重要性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现代化的论述下,鸭蛋逐渐退居二线,终至隐微,至于皮蛋与咸蛋,则华丽转身,成为代表中国传统的文化性商品。

北京|上半城和下半城:小知识分子的城市记忆——《记忆之城》新书分享会

地点:朝阳区朝阳北路101号朝阳大悦城5F单向空间

嘉宾:袁凌(作家)、文珍(作家)

7月2日晚,作家、媒体人袁凌将带着自己全新的自传体小说《记忆之城》,来到单向空间(大悦城店),与作家文珍一起聊聊这本书。

北京|古琴今人——《琴人》新书分享会

地点:朝阳区朝阳北路101号朝阳大悦城5F单向空间

嘉宾:陆庆屹(导演、作家)、杨岚(琴人、作家)

导演陆庆屹以反映父母在贵州老家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四个春天》而为大众所知。这次,他要跟大家介绍一位贵州出来的青年作家、琴人杨岚……7月3日晚,来单向空间(大悦城店),听陆庆屹和杨岚聊一聊山城少年永远的追梦往事……

广州|探索幸福的底层逻辑——《幸福的底层逻辑》新书分享会

地点: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负一层MU35号方所

主讲人:刘小播(小播文化创始人)

关于“幸福”,我们总会有许多的疑问,当把幸福放在哲学的范畴里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回答。在《幸福的底层逻辑》这本书中,作者刘小播想要去思考幸福的本质。7月2日,方所广州店邀请到小播文化创始人刘小播来与读者们分享其新书《幸福的底层逻辑》,与读者们探讨学习哲学的价值,哲学在生活中与幸福结合的意义以及如何在人生中思考、选择与判断。

南京|石头记·曹寅·南京——红楼梦中的江南文化

时间:7月2日(周六)15:00

地点: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杉湖东路9号可一书店·仙林艺术中心

主讲人:武黎嵩(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7月2日下午,可一人文讲堂继续推出《红楼梦》与南京历史主题,特别邀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嘉宾武黎嵩老师,以“石头记·曹寅·南京|红楼梦中的江南文化”为演讲主题,从石头记脂砚斋批语、曹寅与江南文化的渊源,揭示《红楼梦》与江南文化的深刻渊源和《红楼梦》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

杭州|打开那个侦探与文学的旅行箱——巫昂《床下的旅行箱》分享会

地点:拱墅区丽水路58号远洋乐堤港B区B103单向空间1F

嘉宾:巫昂(作家)、恶鸟(联邦走马品牌创始人)、孔亚雷(作家)

从新闻、采访、专栏,到诗歌、小说、随笔,这一次,巫昂又将写作嫁接到了推理上,“推理就是立体声,而且是环绕的、杜比的,刺激人的神经的各个层面。”本周六,她将带着新作《床下的旅行箱》做客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邀请两位朋友一起打开那个侦探与文学的旅行箱。

成都|改变人类医学史的海拉细胞的故事——《永生的海拉》读书沙龙分享

时间:7月1日(周五)19:00

地点:成华区成华大道杉板桥路669号招商花园城文轩BOOKS二楼阅读美空间

主讲人:栾京(阅读推广人)

美国作家丽贝卡·思科鲁特耗时十年挖掘一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彩历史,记述海瑞塔·拉克斯一家如何用一生的时间来接受海拉细胞的存在,以及这些细胞永生的科学原理,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以及其中的种族和信仰问题。7月1日晚,书店搬砖工、阅读推广人栾京与大家共读这本《永生的海拉》。

成都|当我们追求真实——科幻与现实是否遥不可及?

地点: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成都远洋太古里M68-70号方所

嘉宾:涂涂(出版人)、戴浩然(银河边缘》执行主编)、南飞(YOU成都资深编辑)

乐府与八光分,一个代表“大地歌谣”,一个意向“星辰大海”,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并欣喜相遇。本周六,他们将在方所成都店,一起探讨各自追逐的真实,并丈量科幻与现实的距离。

}

来到2022年,“理想城市是啥样”依然是个重要议题,但它的内涵正在发生改变。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00后和95后构成新的流动主体。跟90后相比,他们拥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对生活有着别样的理解,于是对城市的期待也有差异。

DT财经联合小红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这份《“蹲”个城市: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结合小红书平台趋势和调研数据,看看这代年轻人对城市的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对理想的宜居城市有哪些新标准?以及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理解年轻人“选择城市”的变化?

调研数据来自我们前些日子发起的“你的理想城市是啥样”小调研,共有 2025位朋友贡献了自己的答案,其中00后、95后和90后占比接近9成(86.6%),超6成受访者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以下为《“蹲”个城市: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的内容:

01 现在年轻人流行“蹲城市”

现在有更多年轻人开始主动寻找宜居城市。

关键在于“主动寻找”。上一代流动的年轻人大多就两种选择,漂向大城市奋斗,或回去建设家乡。但如今的00后和95后更加自由,他们开始跳出上一辈所定义的城市流动逻辑,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划定标准,去寻找一个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城市。

2021年底起,小红书上“宜居城市”的搜索指数开始上升,到2022年4月上升至目前最高峰。2022年初以来,小红书社区开始涌现“蹲一个宜居城市”、“求推荐一个宜居城市”等相关标题的笔记,相关笔记发布量仅4月比3月增长了3倍。

不少年轻人开始在小红书“蹲城市”。他们发布一张备忘录截图,列举自己的宜居城市条件,期待全国各地网友在评论区的专属推荐。

这种新的城市流动并非小范围个案。

从调研数据来看,超8成受访者有想换个城市生活的想法。尤其是00后,近9成00后想过换个城市生活,35.7%的人“经常在想,会主动寻找备选城市”。

大家寻找宜居城市的TOP 3方式依次是四处旅游、上网冲浪、看专业研究数据,分别对应自己亲自看、透过他人的经验来看、参考专业标准来看。

但各年龄段人群偏好的寻城方式有较大差别。越年轻,越倾向于透过他人的经验来了解城市。85后、90后和95后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通过“四处旅游,亲自感受”,而00后通过“上网冲浪,广纳网友亲身经验”寻找宜居城市的比例最高,达到74%。

这可能也是新一代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城市的底气。

靠已有认知能挑选的城市毕竟有限,而蹲守广大网友的建议,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快速了解大量备选城市,先筛出一波有效样本,再去深度体验和研究。

这种“众筹居住经验”的方式,相较于自己旅游或查询专业数据,也更容易看到一座城市各个角度的生活图景。在小红书“蹲城市”的 @神经蛙 就觉得网友的评论比较立体,“因为在这个城市居住过的人情况各不相同,有些人是工作,有些人是上学,也有些是本地人。同一个城市,评论中会从许多不同角度来评价它”。

02 “蹲城市”的年轻人对宜居城市有了新标准

与从前相比,现在有更多年轻人开始主动寻找宜居城市。

虽然大家在选择城市时都有自己独特的定制条件,但我们也从中发现一些共性的变化——与85后和90后相比,Z世代年轻人找城市的标准更丰富了。

拆解小红书“蹲”宜居城市的热门笔记内容后,我们找到了最热门的20个宜居城市需求关键词。

城市的硬性发展指标这种常规考察条件依然重要,比如房价、收入这种经济向条件,高铁、机场、地铁、教育和医疗资源等基础设施,都会进入大家的“蹲城市”关键词。但在常规标准外,现在的年轻人对生活细节提出了更多明确的要求。

在20个小红书“蹲宜居城市”条件热门关键词中,有一半跟具体生活相关,很多人提出希望生活便利、当地人比较包容、语言方便沟通、气候宜人、多点美食……

此外,一些年轻人还会根据个人爱好和期待的生活方式,提出个性化的条件,比如有人希望城市对宠物友好,有人希望有比较不错的花鸟鱼虫市场和二手旧货市场,还有人希望能找到一座水果城。

调研数据也进一步佐证,这代年轻人的择城标准明显偏向生活化。

从所有受访者的答案来看,大家在选择未来居住和工作城市时最重视的城市特点依次是:①生活性价比、②居住便利度、③工作机会、④交通枢纽度、⑤交友氛围、⑥文化娱乐活力、⑦商业发达度、⑧生活新鲜感。

具体来看,大家最重视的TOP2城市特点是“在收入尚可的同时又有一定时间可以更多享受生活”,“生活方便,公共交通触达全城,便利店遍布城市角落,美食与生鲜触手可及”,都指向不花哨但更有质感的生活。

小红书用户 @阿biu和二佳 也跟我们提到,生活的质感“不是仪式感、不需要伪精致,而是更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状态。只要过得开心、健康,跟天气、环境、整个人群生活融入到非常舒服的一种状态,就非常好”。

不过,在整体的生活化择城偏好下,00后相对更在意城市生活的丰富度和氛围感。

各个年龄段受访者对城市特点的重要程度打分,在文化娱乐活力和交友氛围这两项上差距最大。

一座更具文化娱乐活力的城市,有逛不完的文化艺术展馆和书店,时常会有大型演出和文化活动。85后中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的比例仅为19.9%,而00后中这一数字达到40.7%。另外,00后(36.7%)认为城市交友氛围非常重要的比例也明显比85后(25%)更高。

00后向往的理想城市,能过上劳动与享受平衡的有质量的生活,这种质量不仅在于衣食住行的方便与丰富,还有精神生活的充盈——能参加兴趣所向的文化活动,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享文化和生活趣味。

03 “蹲”城指南:那些热门的宜居城市

年轻人带着新标准在小红书“蹲”宜居城市,也引来了评论区各地网友的大力荐城。宜居标准的定制化问答下,大家的互动重塑了许多城市的形象名片。

对于许多想要寻找城市的年轻人来说,评论区汇总起来,就是一本野生民选版热门宜居城市指南。我们尝试汇总呈现这份指南,从小红书上“宜居城市”热门笔记下的评论里,找到了被推荐最多的热门城市。

在民选热门宜居城市中,除了大家熟悉的长沙、成都、重庆、西安、厦门等榜单人气常客,还有昆明、珠海、南宁、大连、无锡、贵阳等日常不那么显眼的城市。

这份野生民选指南,丰富了许多年轻人选择的边界。那些因为发展规模等种种原因,在常规指标化评选中很难排进前列的城市,在这样一种分享生活体验而非比较指标的选拔中,会被人们真情实感地推选出来。

比如 @大风今天发财了吗 发布“蹲城市”笔记后,网友们的建议让他对无锡和宁波产生了兴趣。“这两个城市都因为我个人的一些偏见,没有考虑。既然他们都这么推荐,而且有理有据,我以后会去看看”。

大家在评论区的推荐里,一一列举出这些城市满足“宜居城市”的细节:长沙、成都、重庆、沈阳房价低、美食多,昆明、珠海、大连气候宜人,青岛、苏州、南宁、珠海生活节奏慢以及风景怡人……

以大连为例,就有网友从气候、商业、教育等方面按点罗列,认真安利:

“大连天气四季分明,夏天30度顶天了,跟南方空气湿热不一样,大连属于在树荫下就凉快,空气也好,唯一缺点就是风大,而且春天没有柳絮,商业繁华程度,罗森300多家,教育资源本市有985、211、行业内有名双非。”

当然,荐城也不全是条理清晰的正经分析,很多人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关于城市的些许印象、玩笑、感受,扔出城市的微小切片,让人透过这块切片感受城市的风格。

比如 @6个面-元素 推荐昆明的理由是,“鲜花过敏就不要出街了,因为最近天天大路都是花,相信全国人民都羡慕昆明一街的各色月季了吧”。篇幅不长,让人看到了满城的花,也感受到了来自这座城市的贴心。

04 我们如何理解年轻人“蹲城市”的行为?

热闹的“蹲城市”背后,我们能看到这届年轻人择城的三个变化:

他们跳出了原本的城市流动框架,不再将自己局限在大城市和老家的二选一难题里,广阔天地处处可去;他们打破了他人定义的优秀城市标准模板,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设定理想目标;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网上冲浪打捞寻找适合自己的落脚点。

总地来说,在选择城市这件事上,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加自由,更加向内关注自我,更加主动。

在回答“你想换个城市的最大理由是什么?”时,这种自由、自我、主动的变化,也体现在各代际年轻人的答案中。00后想换个城市是为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好的生活,选择不愿意安定下来(38.5%)和对现在城市不满意(35.1%)的比例最高;95后和90后则有更高比例的人是因为现实问题在现在的城市无法扎根。

对城市的理解有差异,本质上是两代年轻人对生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这当然跟所处的人生阶段有关,90后要考虑成家立业,00后刚开始探索人生可能,包袱更少、自由空间更大。但抛开人生阶段的影响,他们亦是不同的。

00后和95后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这样的背景让他们成为独特的宽裕世代、互联网世代、个性世代、生活方式社交世代……

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曾用“后物质主义”来总结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价值观,大家在物质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总结这代年轻人的价值观转向。

对他们来说,人生的价值不再是“求生存”,而是更多的注重追求“美好生活”。与之相伴,他们对宜居城市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从注重城市提供的谋生和发展条件,到需要城市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和高质量生活;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也从外在评价转向内在体验,希望根据个人的喜好作出主动的选择。

但需要注意的是,“后物质主义”选择不等于“脱物质主义”,更有别于年长世代理解的“躺平”。“蹲城市”的青年并不是盲目的,恰恰相反,他们十分理性。我们分析小红书的数据可以看到,“蹲城市”的年轻人并不是不关心就业,发展机会或者待遇仍是他们最关心的因素之一。

调研数据也显示,在对理想生活的想象中,00后和95后相对更在意生活的成长性和价值感,也有更高比例的人希望有能力享受更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就是说,Z世代的理想生活不是只有自由浪漫和进步,还有具体的享受当下的现实。

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促使更多年轻人主动去“蹲”个适合自己的城市,但要让“蹲个城市搬过去”成为可行的现实,是更加完备的客观条件。

线下交通快速流动的条件和许多城市的户籍政策放开,降低了城市迁移的门槛。诸如小红书等生活方式类社交工具也为年轻人分享生活提供了平台,消弭了“网络鸿沟”,使年轻人即便到三、四线城市也能享受到跟一线城市一样的生活方式。这些基础设施,都为年轻人“蹲个城市”提供了现实支撑。同时,他们的迁移也会为更多城市甚至是县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常有人用 “内卷”或“躺平”来简单概括年轻人在城市间的流动,在这样粗糙的标签下,年轻人似乎只有两类,选择大城市就是为了奋斗,回到小城市就是放弃发展。而根据此次的调研内容,我们能发现,这种“打标”是对年轻人的误解。

年轻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蹲一个宜居城市”,是在当下社会结构中做出的合理化生活选择,也是这一群体理性、务实的体现。正是这种由年轻人群体创造、传播、认同、践行的青年文化,为社会带来了多元的色彩。

多元本就是城市的本色,就像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描述的雅典城市生活:“这样充实而富有活力,如此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工作与闲暇,理论与实践,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都很有节奏地交替着;艺术、体育、音乐、交谈、思索、政治、情爱、冒险,打开了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我们真诚地希望,社会可以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包容的心态,支持年轻人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城市;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蹲”到自己的宜居城市,尽情享受理想的城市生活。

(1)2025份样本中,00后、95后和90后占比接近9成(86.6%),一定程度上代表现在年轻人对理想城市的需求和想法;

(2)从城市来看,超6成受访者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从性别来看,男女比例接近4:6;

(3)从最高学历来看,58.9%受访者为本科生,33%为硕士;从感情状态来看,受访者中单身的占比最高,达到56.8%。

}

  2022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监誓下宣誓就任。

  组建一个团结、高效、务实的政府,以结果为目标,致力解决问题,提升施政效率,加强管制效能,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这是李家超在政纲中做出的表态。

  现年64岁的李家超出身基层,是香港回归以来首位纪律部队出身的行政长官。有分析指出,他所提出的以解决市民问题为首位的施政重点,正是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

  从基层少年到香港特首——李家超的成长之路

  李家超出身基层,中学时入读耶稣会九龙华仁书院。与大多数香港中学不同,当时的九龙华仁书院不进行文理分科,中国历史是必修科目,李家超便是在此时产生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1977年,李家超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获香港大学工程学系录取。由于家庭原因,他最终放弃入读港大,投考警队。20岁的他从见习警督起步,开始长达35年的警务生涯。

  李家超自幼喜欢下象棋,这个爱好一直伴随李家超走出校园,来到日后的警队工作中。退休总督察邓伟光就曾是李家超的工作伙伴,也是象棋棋友。在邓伟光印象里,破获提款机罪案尤其能说明李家超的工作风格——不仅做好基本工作,还会考虑到更深入的一层。

  1985年底,香港一个不法团伙利用提款机设计缺陷,在出钞口处贴上强力胶纸,造成能取钱但不出钞的假象,待取款市民误认为提款机故障而离开后将现钞盗走。

  警队破获此案后,李家超却坚持要再“做多一步”——他将犯人的犯案手法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最终警队同事合作提交了一份很详尽的报告给银行工会,银行一夜之间将提款机的防盗装备提升。

  “居者有其屋”,香港的住房之困

  无论是李家超竞选期间提出的政纲,还是新一届特区政府多次强调的施政重点,民生问题都是备受关注的议题。而其中,土地房屋供应问题正是香港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最新调查报告,香港已经连续12年成为全球楼价最难负担城市,楼价中位数对家庭收入中位数比率高达23.2倍,相当于不吃不喝23.2年才能买得起一套住房。

  唐先生今年76岁,一家四口一起居住在人均面积不足3平方米的劏房。在香港的居住阶梯中,劏房位于底层。所谓“劏房”,就是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再分为几个独立的小房间,这是香港在上世纪90年代,楼价与租金爆升后的产物。目前,全港有22万人蜗居在劏房里。

  除了唐先生这样的基层市民,像姚女士一家这样家庭月入超过10万港元的中产家庭,也依然无法逃脱高房价与窄空间的“房产围城”。

  姚女士表示,目前一家五口住在丈夫的公务员宿舍,由于丈夫即将退休,退休后便会成为无业无房的“双无人士”,这才有了购房计划。她看中的一套位于港岛区的仅有56平方米的住宅,叫价1580万港币。在港岛区生活了一辈子,她并不想搬离熟悉的地方,可高昂的房价却让她望而却步。

  根据团结香港基金的土地报告,香港的私楼供应量自2019年受到施工进度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断崖式下跌,而未来5年私楼供应可能会继续在谷底徘徊。

  想要增加房屋的供应,唯有不断地建屋。事实上,香港土地的总面积是1100平方公里,已开发的仅有270平方公里,只占四分之一,而房屋用地更是只占香港总面积的7%左右,远远少于新加坡,也少于比邻的深圳。

  香港的土地为何不进行开发?而土地开发之外,香港的房屋供应还面临着哪些问题?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政纲提出,“精简程序多管齐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除了关照到基层民众的房屋问题,政纲也照顾到香港更广泛中间群体的住房需求。

  增加上流机遇——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

  2022年5月4日,李家超赴西九文化区与80名香港青年进行交流,以自身经历鼓励青年勇敢追求自己抱负。事实上,青年问题也是新一届政府政纲关注的焦点。

  近些年,受各种因素影响,香港青年人口大幅下跌。据港府统计处人口普查数据,过去10年,香港15到34岁青年群组人口由181万减少至148万,下跌近33万。

  陈誉仁生于1997年,母亲特别让他在香港回归之前降生,以便他拿到BNO——英国国民(海外)护照,而陈誉仁却觉得自己的根在香港,这里有着他的发展机遇。

  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经济学的学士及硕士学位,为了更贴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他刚辞去政府内的一份安稳工作,选择从挑战性更强的公营机构助理经济师做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香港青年都像陈誉仁这样幸运,有着杰出的教育背景和心仪的工作岗位。

  对于青年来说,如何获得充足的教育资源、增加就业机会,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民间智库MWYO青年办公室的《香港青年发展蓝图》就香港青年“就业工作”提出了两大主要问题。一方面,香港产业结构单一,令青年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受限;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持续反复为香港青年就业带来严峻考验。香港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同时也为新一届政府撰写过教育方面政纲的邓飞议员则指出,职业专才教育在香港不受重视。

  6月19日,新设的民政及青年事务局首任局长麦美娟亮相。麦美娟表示,接下来将更全面检视青年政策和青年发展蓝图,制定具体措施。在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要中,增加青年上流机会是重中之重。

  新一届政府将就香港青年的未来发展给出怎样的支持?在这样的支持下,他们能否找到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一展所长?

  本周六晚22:00

  凤凰卫视中文台《皇牌大放送》特别呈现

  《香江新篇——第六届香港特区政府总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p安装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