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道的秘诀?

东汉武将名将关羽,因为其忠义的人格品行,受到世人的尊重和推崇,被后人视为忠义的典范,“义”的化身,并逐步演变成为与文圣人孔子齐名的“中华武圣人”。一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形成“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文化格局。

关羽出身寒微,只是河东解县的普通农户人家。少年时受家风熏陶,勤勉好学,喜好读书,尤其喜欢读《春秋左传》,每有闲暇,手不释卷,达到“讽诵略皆上口”的程度,对春秋义理、忠奸之辨烂熟于心。

关羽十九岁时,那时关平才刚满周岁,关羽眼见汉室倾颓,奸邪横行,人民有倒悬之苦,关羽便立志匡扶汉室,“扶红日、正人心”,毅然诀别父母妻儿,踏上了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英雄报国之路。

关羽爱读《春秋左传》,史书有着明确记载。《三国志吕蒙传》云:“斯人(关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关羽不仅熟读春秋,更是春秋思想的践行者。关羽一生致力匡扶汉室,忠义、正直,符合孔子寄寓《春秋》微言大义,尊王攘夷,扬善惩恶的思想主旨。

河南省北舞渡山陕会馆碑文说:“山左有孔子,道德高于万山,世人重其文也。然有文以之为纬,必有武以之为经。唯我关夫子生于山右,仕于汉朝,功略盖天地,神武冠三军。尤可称秉烛达旦,大节垂于史册,洵足媲美孔子,躬当武夫子之称。”

清代大将军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在《重修当阳汉寿亭侯关夫子庙碑记》中说:“自孟子而下读《春秋》者不乏人,而能于《春秋》大义见诸行事之实者,唯(关)侯一人而已。”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关公“读春秋”的情节彰显关公忠义、信义、礼义的文化形象。

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写:建安五年,曹操打败刘备,刘备两位夫人被俘,关羽为保护二位皇嫂周全,“土山约三事”,进入曹营。“(曹)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

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写:赤壁之战,曹操兵败,败走华容道,关羽截住去路。曹操用程昱之策,对关羽哀求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这是一则古人知恩图报的故事,关公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于是就把曹操放了。

关公寿龄六十年,始终心如皎月,初心不改,志兴汉室,忠义参天,成为儒家思想的道德践行者,中国历代王朝褒封,民间信仰崇祀,儒释道教尊奉、百行百业共同尊崇,以致于“庙祀遍天下”,“崇祀历千年”,享受人间香火。

有句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世界上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轻松获得的,都要经历立志、勤学、努力、奋斗、知行合一、持之以恒等一系列历程而最终实现的。

孔子成为圣人,不是光靠学识渊博、弟子众多就能成为圣人的,而是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依然坚守信念、志向,最终成为后人景仰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当年,孔子为了推行他的儒家思想,带领弟子数十人周游春秋列国,却在各国都受到冷遇。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

孔子最落魄的时候是在“陈蔡绝粮”。《论语》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小人遇到穷困就会摇摆不定,放弃志向;而君子即便在最贫困的时候,依然坚守信念、志向。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钱穆说:“道由人兴,亦由人行。”

人生追求事业的步伐,就是一场弘道的修行。需要人的立志、勤学,知行合一,持之以恒,使大道光耀天下,恩泽世人,实现人生的理想,走向事业的成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容道最后8和7反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