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的卡大额转账需要开通什么A内核转出是什么意思?

笔者推荐一下这一篇回答,这应该是比我资深很多的人回答的:

我的回答实际上基于的实践项目与了解到的信息稍早几年,所以要比这一个作者的肤浅一些,而且信息陈旧一些。也含有个人偏见的成分。所以近期会陆续更改一下。

0、王维老师的主要观点

王维老师的观点:我们和四大的差距,在于历史积累,详情如下

①金融产品日新月异,更新换代极快。我们对其相关准则的理解与认识,还有审计应对方法等等不到位。

比如今年的IFRS9,今年开始启用,我国金融审计从业人员很多还处于不熟练的状态。

②做金融审计这方面的人才也少,暂时对付不来,但是渐渐会好的。

③金融企业在不断发展,很多同质化的业务向中心(总行,大的区域性分行)靠拢,“现在基本上都上收了”。所以第一,“多机构协调共同进行审计的需要已经没那么必要了”;第二、金融企业一定要做内控审计程序,并在识别内控风险点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系统审计。

这些是我之前比较忽视的,

之前有局限性的观点是:

我们国内所能做的项目,还是比较传统的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没那么多,

就银行来讲还是传统的吸收存款、贷款及应收款项,直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等等。还有容易被忽视的表外业务(实际上风险很大,比如担保,金融衍生品,过桥贷款,非保本理财,信用证,保函等等等,都是风险来源。)

所以很多时候见到的应对方法还是传统的:做内控,重点是穿行测试,多做几个之后往往发现内控不行,所以加很多人翻阅贷款档案并针对客户做财务分析,测利息。

比如说这种金融机构的港股IPO,很大可能是传统的堆人、堆底稿方法做成的。

对于这种城商行以及规模大一些的股份制银行,管理不规范之处肯定存在,基本不能通过内控手段去确认财报的真实性。四大的审计方法也许有不适用之处。

但是我们现在需要面向更大、更规范的金融企业。所以做不同的准备,更要转变思路。

PS:传统审计方法十分折磨人:不知大家接触过没有地方岁数特别大的审计师,带着底稿纸和计算器去审计的,碰上实现了电算化的企业会十分跟不上。弄得一人多责,两眼通红,三餐无味,四肢无力,五业荒废,六亲不认,七窍生烟,八方求援,久陷泥潭,十分倒霉。

在当代银行业审计中,我们的电脑和excel就是新时代的底稿纸,很可能跟不上客户的信息化和内控流程的步伐。

内资所实际上使劲拼一下也能做四大行这样的业务,但是就是不肯拼,原因有以下几点。

银行审计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员,而内资所的特殊普通合伙制度分两种

比较多见的是一个合伙人管几十个人,作为一个小摊子,但是合伙人往往不能很好的合作,基本只是各自为战,根本做不下来,最多做个城市商业银行。比如立信技术水平很高,人也很多,但是合伙人合作超级难,三个合伙人一出戏。

比较少见的是垂直化管理,全国统一管理(有工时、绩效、质控等等)这样就可以全国抽调人手来做大型业务,据我所知能做到垂直化管理的只有信永中和和天职国际,出项目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人员不是平时认识的:“大家好,这是北京所的小刘等三个人,IT审计;这是上海所的小范等十几个人,内控审计;这是……”

但是信永中和张克扣扣搜搜,工资克扣,人员不满的很多,流动太大;天职国际管理混乱,质控不过关。

这就是为什么前面答案里面国内所承接银行审计项目,信永中和有三家客户(垂直化管理-全国抽调人手),立信有三家(立信的团队肯定小一点,估计是一个NB合伙人自己旗下的部门。)

提到国内所和四大的差距,第一反应是:“反风险导向审计”

四大做银行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深刻了解与测试,充分把握风险,然后对风险很高的部分进行测试就可以了

国内内控审计还可以,IT审计超级不过关,只能依靠大量的细节测试去保证财务报表的几个认定,需要很多人力工时,也就是说得“反风险导向审计”不以风险导向为基准,而是以覆盖所有业务面为基准,工作量一定超大。

海外交易更不要提,对海外的盘点、访谈、现场审计一定扣扣搜搜,随便整一下就撤场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贷款及应收款项的审计,四大所依赖于风险分析,审计抽取样本量远远小于国内所,只是对风险较大的分行和网点审查就可以了。

国内所一般需要把一个个网点八成余额与交易量的企业贷款档案查查看看,几十个助理实习生天天干到后半夜,录数据写底稿,简直无情。

还有就是四大是螺丝钉制度,就是你嘛也不会也没事,训练你会一小块业务,让你干同样的工作,或者把重复性的工作外包掉,如盘点函证录数据打印什么的,你只是复杂机器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是国内所往往要求你做多面手,不能只盯着一个方面去做。(这样对人才培养倒是好事,但是时间成本承担不起。)这样就造成整体技术水平和配合度没有四大这么好。

这就好解释了,一般信永中和培训银行审计至少两个月,但是培训完了合伙人组织了个小考试,大家都不太及格。因为一般刚刚毕业的学生对审计没什么深层次的理解,讲了听不太懂。

四大对于毕业生开的工资高,来的人应该质量稍微高一点。或者针对已经干一两年审计进行培训,效果好很多。国内所工资低,有心思的人早就溜走了,甚至被客户挖走。

还有就是银行审计需要专业性的人才,四大几乎抢光了,国内没剩嘛了。

四大所是正向马太效应,若是审计失败赔得起,自然有底气去接大项目。

国内所是反向马太效应。合伙人几乎都赔不起(或者扣扣搜搜不肯赔偿,因为需要自掏腰包),不愿意去承接这种复杂项目。这样四大越来越阔,国内所越来越穷。

5、国内所有自身的业务偏好

这一点比较奇怪,国内所喜欢不那么规矩的企业,这样议价权利多一点,高风险高收益,

所以国内所更加偏向IPO新三板等等资本市场业务(这种业务处于一个风险平衡点,企业业绩说得过去才会提上市的事情,但是财务、经营业绩,内控管理上无懈可击的话早就已经上市了,这些还没上市的企业,恰好是国内所的偏好)。

四大喜欢非常规矩的企业,因为四大本身不愁收费,牌子响亮。可以高价拿到低风险业务,吃吃老本。

先说这几条,想到了在更新。

6、国内所的一些现状(说的不一定对,请见谅)

国内所金融项目干得比较好的并不是排名靠前的立信瑞华天健,而是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信永中和现在有几个好的金融项目,高票回答没有提到的是恒丰银行,体量大业绩好但是业务不规范(前后进去两任行长,我记得的是姜喜运),若是信永中和把恒丰银行做成IPO,一定NB,但是不一定让信永中和做,

垂直化管理不错的是信永中和,但是张克太抠搜,所有人一律按照工时计算,还要计算项目利用率(回收率),成本不能占收费比重太高,所以很多人才不愿意呆在信永中和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项目经理现场负责制度,质控这一过程是在项目现场完成的,不像很多所是回所提交复核的,质量把控比较好。

我观察过信永中和出来的项目经理业务能力都不错,去了其他所都是业务骨干,就是因为信永中和的项目经理都是现场复核制度,管理的很强。

就是因为信永中和抠搜所以跑了,信永中和得不偿失

立信的几个金融项目不熟,但是城商行和小的股份制银行还是能做的。但是立信的模式是几个熟稔的合伙人联合起来做这个业务,集中时间加大量实习生突击审查贷款档案,规避风险。尤其是核心资本率,贷款的迁徙率(就是坏账)

其他国内所目前不甚了解,瑞华的中瑞岳华部分肯定有很好的金融部门,剩下的我就不好说了,天职国际很像信永中和的管理模式,但是业务偏向国企,厌恶风险,(这一点很有趣,比如说IPO,过会的很少但是过会率很高)

我私下里希望可以国内所可以成立金融部做一做,

但是金融审计需要按照银监会要求弄,比如那个什么“1104报表”,费时费力,国内所合伙人往往不愿意伺候银监会的大爷们。比证监会要严格多了。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金融部门的员工会比其他部门的员工苦很多,而且若是专业,就业面要窄小很多。四大出来的可以凭牌子混饭吃,国内所几乎只能拼实力。

国内所是可以做,但是风险大,需要沟通的事项太多,所以选择性的不做,或者做小型的股份制和城商行。

毕业的时候,我去KP碰碰运气,笔试写的很好,面试笨嘴拙舌被刷下来了,后来在个别港股上市公司,审计过程中交流发现的现状是这样的(港股四大做,国内出报告我们自己做):

助理:都差不多,四大的英语好

审计员:国内所强,四大的有所不会,去求助项目经理

高级经理、合伙人:四大的明显强很多。

所以说,四大喜欢高层把控风险,做成熟的集团企业,对大型客户服务更好

国内所则是中层把控,喜欢做资本市场业务。对中型客户的服务更好

在国内,四大更倾向于鉴证,国内所更加倾向于辅导。

一般来说,资本市场业务默认是高风险的,收入成本抽查比例是一定要到位的,至少七成,还要仔细做盘点,催回函

(现在上市公司很多都是依托于大型企业生存的,也就是大型企业的上游,这种企业现在流行把货物发到中转库,客户领多少料就开多少票。这样对盘点工作造成了巨大的不便(需要全国到处跑,上市公司能够上市肯定客户很分散,没什么集中度,那么审计访谈函证盘点就遭殃了)。)

低风险的基本都是国企,甚至表审就可以,填填试算附注走人即可。一般性质的国企各项表都很充足,直接拿上报财政用的久其用就行。比较困难的是资源型企业(矿业,农林牧渔),这种企业审查重点是资产类,盘点是大头。

补充一下,国内所在IPO过会上是比较有优势的

刚才看了一下,有回复的同志提到了全面审计这个概念。勾起了过去接受培训的会议,也讲一下自己的看法。

全面审计一开始看很吓人,但是实际上从执行层面上来看是内控审计+财务审计+IT(如大型所有银行、互联网公司、系统集成公司、某些依赖于IT开发的制造业等等)+经济责任审计(国有股份相关)+其他事项(清算,评估、税务等)。依托于一个大型团队而非之前的诸多小型团队,审计收费打折。

现在谈的是商业银行,基本就是内控+财务+IT审计银行系统+评估资产价值(抵质押物什么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对于高管的)。

这一点四大还是有优势的,但是国内所也不是不能做。

延续之前的结论,就是:

成熟系统化的企业找四大,以鉴证为主;

不成熟的企业找国内所,慢慢整理问题,理账调表。若是资本市场业务在申报期慢慢调表理账。

现在全面审计的概念提出主要是对企业有利,因为省人工与审计费;这一点对于习惯于压缩成本的国内所是有优势的,但是四大则可能优势不大。

四大本身的优势在于高难度与高科技企业,这一点国内所赶超是比较难的。

9、内资所潜在的战略选择

之前提到内资所在资本市场业务上的优势,实际上是内资所的战略选择造成的,也就类似游击战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国内所要是处处模仿四大,似乎是模仿不来的,差距会越拉越远。

根据简单观察,信永中和和天职国际模仿了总体管理体系;立信模仿了高质量底稿要求和严格的质控;天健模仿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体系,都有几分相似。但是瑞华和大华等其他所基本就是国内所的思路了,以实际业务为中心。

什么时候内资所能够崛起呢?

当国内的业务,贪心算法不再给出最优解的时候,国内的各个领导就会盘算一下如何改进业务了。对于有风险的业务,拍胸脯出报告是不行的。

这一条之前在“风险承担能力”里面涉及了,但是没有多说。

“是确定披露的财务信息的公信力和有效的内控。四大能接大企业的根本原因只是在于公信力名声更大”

这一点实际上也能勉强做到,现在内资所前几名也是和国际有合作的,立信BDO,瑞华RSM,信永中和的shinewing int,致同的grant thorton天职国际的bakertilly。

但是排名一般般,不如四大(致同的grant thorton似乎有时候可以挤进前4.)。

但是合作模式是不一样的,内资所的合作模式不够紧密,四大则非常紧密。内资所往往一个事业部仅仅有一个小部门承接这类业务,往往是跨国公司的亚太区,不如四大垂直化管理模式有效率。

总体来讲,内资所和四大还是有差距,不可否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菜鸟和高手到处都有,个例是不管用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设银行的卡大额转账需要开通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