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运算阶段的两个阶段儿童假装游戏有游戏逐步()和()的特点?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这是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两个加速期(婴幼儿期少年期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的过程,简称发展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5.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2)纵向研究: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3)纵横交叉研究:先横向再纵向

(1)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

(2)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两者是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

(4)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和观察模仿学习在发展心理学中得到广泛认同。

(5)文化历史论(维果茨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701)维果茨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

2)对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归纳为四个指标:一是随意化,二是概括-抽象化,三是整体化,四是个性化。

3)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等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4)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略前性原则

5)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在最佳时期提供教学,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6)学习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

a.前提是个体发育成熟 b.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7)最佳教学时间:心理技能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之时。

(6)认知发展论(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

1)图式:即认知结构,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它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的适应环境。

2)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3)顺应: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

4)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1)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知运动图式、靠感知觉和动作去适应外界环境;

2)前运算阶段(2-6、7 岁)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

71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 岁):思维活动需要具体的内容的支持、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 岁以上):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2)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既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八个阶段以不变的序列发展;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社会危机自我在人格发展中居主导地位。发展任务的成功与否,与自我功能的发展息息相关。

1)婴儿前期(0-1.5 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1.5-3 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

3)幼儿期(3-6 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

4)童年期(6-12 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 岁):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 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格

7)成年中期(25-65 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65 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

(3)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

1.干预和训练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婴儿期

2.个体出生后就能对刺激进行反应,最初的反应是无条件反射。包括两大类:具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发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等)。

3.无条件反射的意义:

(1)有利于新生儿适应环境与保护自身; (2)发展早期社会关系;

(3)是各种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

总结: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4.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1)睡眠—觉醒时活动—啼哭

(2)啼哭的作用:是新生儿将需求信息传递给看护人的一种交流手段;是新生儿影响成人行为的强有力手段,能引起成人照顾他的导向作用,指挥成人满足自己愿望。

5.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1)婴儿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2)手的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6.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1)动作发展的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2)动作发展的规律:整体——分化、不随意——随意

(1)婴儿学习活动的最早表现在胎儿末期

(2)模仿学习:模仿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普遍性)

(3)条件反射学习方式:条件反射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1)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2)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知的开端。婴儿的知觉发展主要有三类: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模式知觉;深度知觉

(3)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4)深度知觉——吉布森-视觉悬崖装置(6 个月)。

(5)婴儿的记忆:人类个体记忆的发生时间——胎儿末期。

(1)婴儿发音的特点:3 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2)婴儿词汇的发展:婴儿在 1—1.5 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3 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 1000 个左右。

(3)婴儿句子的发展:2 岁左右开始说出复合句,3 岁能够使用复合句。

10.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注重言语的表达策略和技能:

(1)句子要简短 (2)语速要减慢(不是靠每个词的发音拉长) (3)话语多重复

(1)1.5—2.5 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2)3 岁末可以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12.婴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四种类型(巴斯等):情绪性活动性(表现为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冲动性社交性;

2)三种类型(托马斯和切斯):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生活规律差,环境适应性差,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发展缓慢型(迟缓型):养育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2)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1)婴儿的社会性微笑: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2)分离焦虑:婴儿的分离焦虑要经历 3 个发展阶段。

(3)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1)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依恋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4)婴儿的依恋类型(安斯沃斯):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其中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属消极依恋。

(5)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1)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

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

1)点红实验2)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

(1)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2)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游戏主导着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2)学习多是通过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的。

3)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3)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1)精神分析学派: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促进人格和情绪的发展

2)认知学派:看重游戏与个体认知的发展,游戏与儿童认知水平发展相适宜,游戏促进认知发展、巩固技能。

(4)游戏的发展:机能游戏、象征性游戏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通过想象构造虚拟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规则性游戏童年期及以后的游戏)。

(5)幼儿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1)以主题游戏为主; 2)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 3)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

4)游戏中富有创造性(概括性); 5)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6)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非社会性游戏; 2)平行游戏;

3)社会性游戏:(合作游戏:该类游戏是儿童的组群游戏活动,其突出特征在于,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

(7)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3)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4)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1)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 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1)5 岁以前基本没有记忆策略难以运用记忆策略

2)幼儿后期能运用的主要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看)、复述策略(说) 、特征定位策略(特点)。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 (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幼儿期是儿童掌握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2)幼儿词汇的发展

1)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年龄段:3-4 岁

5.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6.语用技能的发展是指个体根据交谈双方的语言意图和所处的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达到沟通目的的一系列技能,包括:沟通的手势、说的技能和听的技能

7.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1)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第一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其年龄主要是 3——4 岁。

(1)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复诵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

(2)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的主导类型发生质变的过程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9-10 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1)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推理能力的发展——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4)童年期新的思维结构形成84

1)掌握守恒: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8、9 岁—10 岁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

2.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2)影响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3)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3)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

1)研究方法: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

2)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4)童年期的同伴交往影响儿童受欢迎的基本因素: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1)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2)单向帮助关系; 3)双向帮助关系; 4)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6)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7)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1)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

2)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允许孩子做出决定,但同时监督并指导孩子的决定。

1.心理发展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1)记忆广度(容量)达到一生中的顶峰(少年期):短时记忆达到个体一生最高峰;

(2)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十五六岁达到高峰;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3.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4.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1)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关注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4)有很强的自尊心 5)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萦绕于心

(1)不能自我控制情绪的波动 (2)青春期躁动

6.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的表征

(1)独特自我 (2)假想观众

(1)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1)逆反期的年龄时段:

第一逆反期:2—4 岁,多在 3 岁左右;

第二逆反期:10—11 岁至 15—16 岁的青春发育期。

2)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

3)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

第一逆反期: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

第二逆反期: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主。

8.为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父母应该注意的问题

(1)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2)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3)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成人与半成熟)

(4)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9.对于少年期来说,个体与父母之间矛盾的焦点在于亲子双方对少年儿童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认识上的矛盾。

1.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二元论阶段: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2)相对性阶段:通过对知识和真理相对性的认知,并通过比较来审视不同的观点。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3.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与整合统一的过程

(1)通过自我接纳(积极肯定)和自我排斥(消极否定)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2)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3)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1)同一性确立 2)同一性延续 3)同一性封闭 4)同一性混乱(扩散)

(1)定义:社会给予青年人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这个缓冲的时期叫做延缓偿付期(又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比如大学学习期间。

(2)在这个时期,他们要经历复杂而艰难的同一性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选择:

1)他们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心理上的延缓);

2)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社会性的延缓)。

5.人生观——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6.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柯尔伯格)

(1)研究方法:开放式的两难故事

(2)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阶段 1:惩罚和服从取向 阶段 2:功利取向

阶段 3:“好孩子”取向 阶段 4:“好公民”取向

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 阶段 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1.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

2.卡特尔特殊智力学说

(1)液态智力: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能力。变化趋势:青年期随年龄增长提高,成人阶段出现衰退趋势

(2)晶态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发展趋势:相对稳定,中老年仍呈一定的上升趋势

3.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

遵奉者-公平-自主-整合(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

4.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

(1)内省日趋明显 (2)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3)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5.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男女同化:男性更加女性化,女性更加男性化。“男女同化”的人格被认为是一种“完美人格”。

(1)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只有衰退,没有发展,是人生获得的丧失期。

(2)丧失的内容: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但是老年

人的生活规律,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并没有丧失

2.毕生发展观个体心理发展由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对不同时期的影响程度有明显的区别:成熟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3.老年期的认知变化: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4.感知觉是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动

5.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

(1)老年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衰退较慢。

(2)再认能力表现出逐渐老化现象,但再认比回忆保持较好。

(3)识记和回忆“姓氏”较难。

6.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

(1)老年记忆障碍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难。

(2)老年人记忆障碍是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3)老年人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4)文化因素对记忆的影响显著(受教育程度)。

7.对老年期记忆减退的解释

(1)加工速度理论:加工速度减慢是老年人认知(记忆)减退的主要原因。

(2)工作记忆理论:工作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变小是老年期记忆减退的另一根本原因。

8.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1)不安全感 (2)孤独感 (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 (5)回忆往事

9.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生物学的衰老、心理上的变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1.第二个发展加速期是指 。

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2.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 岁-12 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童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3.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青少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4.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 、 两种形式进行的。

图式的这种认知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经历着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5.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组织叫 。

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组织叫图式。

6.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叫 。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7.皮亚杰划分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有四个阶段。

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8.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 。

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是:1)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2)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9. 是婴儿的天生学习能力。

模仿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

10.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包括 。

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句子要简短,且基本上合乎句法;语速减慢,这要靠增加停顿,而不是靠每个词的发音拖长;话语多重复等。

11.托马斯等把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典型的类型,分别是 。

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典型的类型。1)容易抚养型 2)抚养困难型 3)发展缓慢型。

12.婴儿的依恋类型可划分为 三种类型。

研究者(安斯沃斯或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或称焦虑型依恋。

13.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 。

吉布森运用“视觉悬崖装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实验结果发现,约从六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

14.4 个月以后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对不熟悉人有更多的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 。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阶段的婴儿能够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开始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微笑反应,对熟悉的者报以更多的微笑,因此称为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15.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叫 。

依恋是婴儿和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6. 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婴儿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7.视觉悬崖是研究婴儿的装置。

吉布森运用“视觉悬崖装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18.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 。

幼儿能运用的主要记忆策略:1)视觉“复述”策略。反复不断地注目于目标刺激。2)复述策略。不断地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3)特征定位策略。捕捉突出的、典型的特点作为记住事物的“要点”。

19.以“不断地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为主的记忆策略是 。

复述策略即不断地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

20.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趋势是 。

幼儿 口语表达能力发展有两个主要发展趋势: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21.语用技能包括 。

儿童掌握语用技能的发展表现为:1)早期沟通的手势 2)听的语用技能 3)说的语用技能。

22.象征性游戏又称为 。

象征性游戏是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23.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包括 。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即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24.皮亚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 。

皮亚杰把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25.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26.青春期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少年期(青春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属于形式逻辑思维。这一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有两个:其一是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其二是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27.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包括 。

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28. 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

29.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这个时期称为 。

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这个时期称为延缓偿付期。

30.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 。

整合水平是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只有少数人的自我发展能够达到这一水平。

}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枣庄中公教育小编特整理了枣庄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最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也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皮亚杰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将游戏划分为以下四种: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这四类游戏考查频率较高,接下来我们将会通过解释、举例、提取关键词等方法进行讲解,帮助各位考生理解学习。

该部分在历年考试中考查方式相对稳定,以客观题为主,主要出现在单选题、多选题当中,如给出概念或者一个例子,让考生选择对应的游戏类型,因此需要各位考生能够对本部分知识进行理解并识记。除此之外,皮亚杰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每类游戏具有相对应的阶段,因此考试中也会出现阶段对应的考查形式,在学习时需要进行识记。本部分内容考察方式比较多样,需要各位考生在识记游戏名称、对应阶段以外,更需要理解概念与例子,从而举一反三。

首先,需清楚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分类的具体游戏类型,并清晰区分每类游戏所对应的认知发展阶段:

其次,为帮助考生理解掌握每类游戏的概念及主要表现,以下用图表的形式作出具体的讲解:

练习性游戏 (机能游戏/感觉运动游戏) 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 主要表现:重复的操作物体的游戏或徒手游戏。 婴儿反复拍打水盆中的水
象征性游戏 (想象游戏/假装游戏) 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特征:模仿和想象; 主要表现形式:角色游戏。 在“过家家”的游戏中,幼儿把沙子当做米,自己扮演妈妈
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建构的一定结构或物体的活动。 用积木搭一座高楼 用沙子堆一个城堡
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体育竞技类游戏是典型的规则游戏。

【单选题】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北京天安门后,五位幼儿在活动室的地面上用大型积木搭建起雄伟壮观的“天安门”,这种游戏属于( )。

A.练习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建构的一定结构或物体的活动。A选项练习性游戏指游戏只是儿童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它既可以是徒手游戏,也可以是操作物体的游戏。主要表现形式为重复的操作物体的游戏或徒手游戏;B选项象征性游戏指在游戏中,儿童表现为通过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方式,游戏中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和想象,角色游戏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D选项规则游戏指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题干中五位幼儿用积木搭建“天安门”,属于结构游戏。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以上是对皮亚杰根据幼儿认知发展将幼儿游戏分类的知识讲解,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运算阶段的两个阶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