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基准利率是什么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属于

我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是( )。A市场利率B法定利率C行业公定利率D固定利率

我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是( )。

基准利率是被用做定价基础的标准利率,被用做基准利率的利率包括市场利率、法定利率和行业公定利率,我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是法定利率。

}

 再贷款,即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就可以达到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目的。下文就是对再贷款政策的简单说明。

  改革以来我国的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是与信贷规模管理配套使用的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按再贷款期限长短不同,我国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可分为三种类型:年度性贷款、季节性贷款和日拆性贷款。为了提高再贷款政策的灵活性、有效性,近年来。中央银行已把再贷款的重点放在季节性和日拆性贷款上。因为季节性和日拆性贷款期限短,有利于中央银行根据经济状况进行及时的调节。再贷款作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80年代末期在资产总额中占75%左右,90年代后再贷款规模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较大比重,到了1999年再贷款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也约为43.49%,相比美国的情况,再贷款额仅占美国中央银行资产总额的1%左右。巨额再贷款保证了信贷计划的实施,是我国货币直接调控的一大特色,但同时也是货币失控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的货币供应调控手段要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货币政策工具也面临着重大的更新,再贷款政策的作用会逐渐弱化。

  1997年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率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这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的重大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将从过去依靠贷款规模指令性计划控制,转变为指导性计划引导,并以指导性计划执行情况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监测目标。

  这一信贷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化,也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要对再贷款政策工具进行调整,并且在后来的几年中再贷款的功能确实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再贷款规模在逐步缩小,对货币调控的能力下降。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规模为15373.9亿元,到了2004年下降到了9376.35亿元。如果从相对比重看,下降的更明显,1999年再贷款规模占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规模为43.49%,2004年中该比重下降为11.92%。需要指出的是,在再贷款总体规模下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大幅增加再贷款,发挥它们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998年到2001年,人民银行对这类金融机构的再贷款逐年增加,累计增加了800多亿元;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是逐年增加,2000年、2001年、2002年分别增加了333亿、200亿、260亿的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的通知》,决定从2004年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再贷款浮息制度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加点幅度的制度。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不涉及企业和居民个人。再贷款浮息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对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0.63个百分点。以 20天以内再贷款为例,现行基准利率为2.7%,加点浮息后为3.33%。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再贴现基准利率2.97%的基础上加0.27个百分点,加点浮息后利率为3.24%。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浮息分三年逐步到位,且到位后加点幅度减半执行。

  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有利于完善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提高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有利于理顺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提高再贷款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有利于再贷款利率制度逐步过渡到国际通行做法。

上文就是对再贷款政策的简单说明。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后续还会为大家送上更多的小短文。

}

1.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各种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通常由一国的中央银行制定和贯彻执行。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它通过调节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而达到某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二是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影响社会总供给及构成,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货币政策一般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1995年颁布并经2003年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包括货币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两个方面。货币对内币值稳定是指国内物价的稳定,对外币值的稳定是指汇率的稳定。

2. 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

可供货币政策当局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类。

一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以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

二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以某些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只影响某些特殊经济领域中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控制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等。

三是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两类。前者是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管理、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后者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目前我国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大体包括: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指导性信贷计划和信贷政策等。

3.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和国库券,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可买卖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担保的证券、金融债券、银行承兑汇票等。

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紧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目前,越来越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将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其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90%的货币吞吐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的。从80年代开始,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该业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从1998年以后,公开市场业务逐渐成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工具。

4.什么是利息和利率?什么是利率政策?

利息是借贷资本到期偿还时的增加额。利息直接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有时也被称为货币资本的价格。

根据资金借贷的性质、借贷期限的长短等内容,可将利率划分为不同的种类。这些不同种类的利率,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利率体系。

1)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法定利率是指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确定的利率。也称官方利率。我国目前主要有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存贷款利率等。市场利率是指因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自由变动而形成的利率,我国目前主要有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回购市场利率、国债二级市场利率等。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以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的市场化基准利率体系。今后随着Shibor运作成熟,以Shibor为参照系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将逐步形成。

2)短期利率和中长期利率。短期利率是指资金借贷期限在1年以内的利率;中长期利率是指资金借贷期限在1年以上的利率。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合同期内,存贷款利率不发生变动的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合同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根据借贷双方的协定,由一方在规定的时间依据某种市场利率进行调整,一般调整期为半年。目前,我国除优惠贷款利率不能浮动外,其他各类贷款都可以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法定利率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上下浮动。按现行规定,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为基准利率的2.3倍,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其他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放开,浮动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人民币存款利率实行下浮制度,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所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下浮,但存款利率不能上浮,即放开下限,管住上限。

1)单利和复利。单利和复利是计算利息的两种基本方式。以单利方式计息时,仅以本金为基数。比如,您在银行存了100元钱,年利率是5%,那么一年以后取出来变成了105元,其中利息为5元;如果是两年后取出来,则变成了110元,其中两年产生的利息是10元。复利就是不光本金要计算利息,本金生出来的利息也要计算利息。比如,您从银行贷款100元,年利率是5%,那么一年后您需要偿还银行105元,其中利息为5元;如果这100元您用了两年,那么两年后您需要还给银行110.25元。为什么会比单利计算多出0.25元呢?原来,在第二年里,第一年的利息5元也算做了本金,也计算了利息0.25元。

2)现值和终值。一笔货币资金在一段时间后的本利和被称为这笔货币资金在未来该时点上的终值,即一笔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将终值的计算过程倒过来,逆算出来的本金称为现值。

计息与结息方法和结息规则

目前,银行一般采用两种计息方法。一是对年、对月、对日计息法,即对一笔存款或贷款,先按整年、整月和整日分别计算利息,然后相加计算出整个存款期或贷款期的全部利息。二是日积数法,即对本金乘以天数算出日积数,再根据日积数乘以日利率得出全部利息。

结息是指利息的实际给付。银行对一笔存款或贷款,并不是每天支付或收取利息,而是集中在特定的日期才实际收付利息。

我国是对利率实行管制的国家,对存贷款利率的结息规则作了统一规定。主要内容包括:(1)活期存款由按年结息,调整为按季结息,每季度末月的20日为结息日,次日付息。(2)人民币各项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利率由原来的一年一定,改为由借贷双方根据商业原则确定,可在合同期间按月、按季、按年调整,也可采用固定利率的确定方式。

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利率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在我国,利率政策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货币政策的需要,运用利率杠杆,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三是根据国际市场利率变化调整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保持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

5.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进的进一步深化,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7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6.什么是准备金政策?什么是再贴现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他经济变量。

7.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两者存在着紧密地联系,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需要时间.如果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就会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

当然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一是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二是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三是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利息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