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是重要媒体吗普遍概念吗

一、发扬光荣传统 办好新疆日报──纪念《新疆日报》创刊50周年(论文文献综述)

依再提古丽·吾买尔[1](2021)在《年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苏彬[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强榕[3](2020)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民族问题长期性的客观存在,一方面说明民族工作不可或缺,一方面说明民族工作的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完成,而新疆社会在经历多次政变后动荡不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一系列民族工作对新疆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疆参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民族工作,在新疆社会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逐渐成熟,学者提出利用“本体与意识”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开研究。一方面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存在出发,一方面把握民族意识的变化发展,为研究相关民族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尝试以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如何争取民族权利平等,如何改善民族关系,及如何促进民族发展为研究内容,由此阐述研究的核心观点即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历史影响而说明抗战时期新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存在性及中华多元一体认同意识的历史性。民族工作其内涵包括应对民族权利,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等问题的指向性工作,因此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即民族工作开展的背景、民族政策的推行、民族经济的整饬及民族文化的指导:抗战时期民族政策的推行工作主要表现在民族政策的解释与宣传、民族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尝试等方面。民族经济的整饬工作是改善民族关系的关键。良好的民族经济发展环境、适宜的经济政策帮扶、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对改善各民族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各民族生活质量逐渐平等,民族关系就会随之改善。民族文化的指导工作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基础。尊重各民族优秀文化、开展覆盖多民族的教育工作,由此来保障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一是为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的历史性,否定并反对历史虚无化,历史虚幻化及狭隘定义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为探讨在历史发展中各族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及变化。

张雷[4](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何晓清[5](2020)在《少数民族高级干部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的贡献研究 ——以包尔汉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天然纽带和桥梁,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党初建之时就提出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相关纲领性政策,在红军长征时期探索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在抗日战争时期进一步强化,在解放战争时期系统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断充实和完善。历史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工作中发挥了特殊的积极作用,其中,少数民族高级干部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治理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尔汉(全名包尔汉·沙希迪)作为新疆维吾尔族人中最早投身于新疆解放事业的少数民族党员之一,作为我党在新疆最早培养和使用的少数民族高级干部之一,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建设性政治实践中最为经典和代表性阶段的民族工作,包括从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到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到在新疆建党建政、肃特剿匪、开展民主改革,再到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包尔汉作为首任新疆省人民政府主席,不仅是上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同时也是重要领导者之一。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一、二、三届会长,包尔汉也为我国的宗教工作,为促进我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广泛团结和友好交往做出了积极贡献。包尔汉的工作实践,得到了新中国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与肯定,也得到了历届国家领导人和许多国家高级领导干部的高度肯定。研究包尔汉作为少数民族高级干部的实践和贡献,一方面进一步说明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和重要因素,包尔汉也因此成长为少数民族干部的杰出代表。另一方面,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下的新疆的社会变革、发展和进步与包尔汉的具体工作实践联系起来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成功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本文结合民族学、民族政治学、政治心理学、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客观、系统研究包尔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高级干部的领导作用,在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对外友好交往工作中的实践,梳理他如何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的执政理念相结合,同贯彻党的各项政策相结合,同新疆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相结合,并最终为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与发展,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卓越贡献。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论是政治生活的大风大浪,还是个人遭遇的大起大落,包尔汉始终对党对人民忠贞不渝,表现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必备的政治品格。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大会上,伊丽苏娅手捧父亲包尔汉的照片光荣牌与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亲属代表共同出现在“致敬方阵”礼宾车上,这既是党和人民对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模范的礼赞,也寄予了党对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模范后代的期望。包尔汉一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他把人生追求融入到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利益中,铸造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包尔汉留下的精神财富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继承和发扬。

岳杨[6](2019)在《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处和亚欧大陆板块的交汇处,也是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之地。目前有关中国美术史和新疆美术史的各类着作中,在“新疆”这一称谓出现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关于新疆美术的西画部分提及较多的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及之后的新疆西画活动,未将西画传播至新疆的过程进行整体的梳理。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这一过程做补充性研究,完善西画在新疆从播种到生根再到萌芽的始末及经过,将其归纳在中国西画发展历程之内,也将其纳入到西画东渐传入中国的历史研究之中。本文通过大量收集文献、采访相关人士,整理比对现有资料,对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进行梳理。首先,宗教传播尤其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传教士先后到新疆南北疆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带来了基督教宗教绘画;其次19世纪下半叶中亚探险热潮时期,外国探险家在新疆进行探险考察活动带来了西画写生和创作;后有新疆新式学校大量出现,大范围新式教育改革带来了西式美术教育;再有中俄、中苏长期的贸易往来和移民活动带来了西画实物和西画相关人员;以及来自内地的西画专业人士及其影响,通过这五个方面阐述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经过,梳理新疆西画的出现、发生、发展,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期和特点归纳。新疆西画起始阶段的活动虽然存在范围较小,对中国西画整体发展的影响非常微弱,但是基督教宗教绘画于清末民初时期在新疆的出现;外国来疆人员在新疆的西画事迹如写生创作;新疆受西方影响的新式美术教育的出现;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带来了西画实物等,是内地画家来新疆进行西画写生之前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这些事件已经发生的基础之上,多位内地画家来新疆写生,对新疆西画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大的推动。以上事件共同组成了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是19-20世纪伴随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所产生的现象,是新疆西画事业发展的起点,为建国以后新中国的新疆西画发展奠定了民众审美基础,为新疆自此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美术工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另外,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经由西画东渐传入中国除海路传播外的另一路径--陆路传播途径而来,应当将新疆、黑龙江等地区西画传入中国的路径纳入到西画东渐传入中国的研究之中,以完善其传播路径中陆路传播途径的研究。

张敏[7](2019)在《《新疆日报》有关苏联报道()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苏关系历来是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热点。近些年,随着俄国档案解密,中苏关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中国建立后,中苏关系一波三折,这一特点在新疆是怎样体现的?其轨迹如何?有哪些特殊性?这些问题应该成为中苏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只涉及1950年至1959年两国友好时期中苏关系在新疆的表现,且只以《新疆日报》关于苏联的报道为视角。《新疆日报》对苏联的报道是随着中苏两国关系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新疆日报》对苏联的报道既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苏联的态度,也反映了新疆作为与苏联毗邻的中国边疆省份的政治需要。首先,第二章对1950年至1959年《新疆日报》有关苏联的报道在原始来源上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年份的报道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以呈现出数据的权威性和变化性。其次,第三章将《新疆日报》关于苏联报道的内容进行四个方面分类。第一,宣传苏联的强大。通过报道力图从制度优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先进以及社会福利增长五个方面将苏联塑造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将苏联作为中国人民的榜样进行宣传。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榜样无疑也是中国学习的榜样。中国共产党通过报道全面介绍苏联发展情况、苏联生产经验和苏联各阶层人民奋斗风貌以达到学习苏联各方面经验和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进行生产建设的目的。第三,感谢苏联好兄弟。在中苏友好氛围的渲染下,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援助,中国也通过报道感谢苏联无私援助。第四,宣传苏联是世界和平的守护者。苏联通过巩固中苏联盟、援助人民民主国家和采取一系列扞卫和平的具体行动来表明其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再次,第四章在数据分析和内容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疆日报》关于苏联报道的三个总体特点,分别为正面报道、全方位多领域报道、以重要节假日和纪念日为契机。最后,第五章从营造中苏友好氛围、巩固新生政权、调动各阶级投入生产建设、塑造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四个方面剖析《新疆日报》关于苏联报道的政治考量。通过对《新疆日报》关于苏联报道的分析和梳理,可以看出《新疆日报》关于苏联的报道与党和国家对苏联的政策具有一致性,清晰地表明了中苏友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的宣传态度。

陈先桦[8](2019)在《1947年知识界关于胡适“学术独立计划”的论争》文中指出学术独立——中国的学术能够自立于世界——是清末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目标。“原子能时代”的来临使这个目标越发遥远,也促使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学术独立的急迫性,“学术救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战后的中国依然动荡不安,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学校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胡适的一个“小炮”——“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在知识界掀起了巨大波澜。1947年8月底,胡适在南京参会时,向蒋介石与行政院长张群提出了一个旨在争取中国学术独立的“十年教育计划”,大意是节省留学经费并分两个五年计划全力培植十个世界一流大学。9月初胡适将此意透露给报界,引发知识界关于大学教育、留学政策、学术与政治等问题的热烈讨论。其中邹鲁、陈序经等人的质疑与批评影响重大,迫使胡适写出《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一文进行回应,此文的发表推动了论争的持续与发展。到1948年1月论争结束,超过160人参与了论争,他们主要来自教育界、学术界和新闻界。论争涉及报刊60余份,报纸是最主要的平台,但1947年11月以后杂志的重要性超过了报纸。高等教育是重点扶持还是平均发展是争论中最受关注的问题。胡适基于学术救国的公心与救济北京大学的私念而提出的五个重点大学名单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各大学校长、教务长、学人站在各自的立场予以支持或反对。少部分人认为普遍救济为当务之急,更有人呼吁先把基础教育办好。虽然评论者大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但确实反映出学校与院(科)系、国立与私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地理分布失衡等问题。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作为实现学术独立的重要手段,留学不应废止但当前的留学政策应当加以改进。不过部分人误以为胡适提倡废止留学而对其展开批评,也有人认为胡适不该使用“学术独立”一词,这反映出知识界对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在10月中旬的中研院评议会上,胡适与李石曾因留学问题爆发冲突,他们的矛盾由来已久,这只是两人争夺学界霸权斗争的缩影。政治与学术的关系也是论争中比较受重视的问题。自由主义者比较关注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呼吁政治不应干涉学术。而左翼知识人及共产党员大多认为根本的政治经济变革才是学术独立的基础,不过他们只是评论者中的极少数,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虽然胡适与冯玉祥之间的误会揭示出中国社会越来越明显的政治分野,但关于“学术独立计划”的论争本身所提示的,毋宁说是思想文化界还远没有达到非此即彼的程度。1947年知识界围绕胡适“学术独立计划”的论争是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事。校长、教授、学生、报刊编辑频频发声,在学术救国的旗帜下,既有教育资源的争夺,也有教育理念的差异,更有学界派系的斗争,并夹杂着些许意识形态的分歧。这场论争不仅揭示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与矛盾,更彰显了战后中国社会的纷繁复杂。

周琳[9](2016)在《革命与艺术之间—民国艺术家韩乐然研究》文中指出韩乐然,民国时期的革命家、政治活动家、画家、考古艺术家。一生经历了政治与文化两个领域的活动,在两个领域中皆具历史价值。活动范围涉及政治活动、文化社团、报刊传媒、艺术教育、艺术考古等多个门类的经历,在艺术家之中极具特殊性。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韩乐然辗转中国十几个省份和欧洲十个国家从事无产阶级革命,限定与促成了韩乐然身兼多职且热衷于艺术创作与文化活动的经历。革命视域中的艺术活动,不仅与革命活动相辅相成,也凝结了浓重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倾向。从“青年画会”的建立到“奉天美术专科学校”再到“克孜尔艺术考古”,其艺术活动逐步加深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联,艺术活动起到了多重社会性的功能。宏观社会革命的理想与目标主导下,韩乐然的艺术创作致力于反叛动荡的社会现实,超越社会与时代乃至学术的限制;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反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需求与审美,在意识上传递积极向上的战斗精神。以此形成独立于他所在的“表现主义”、欧洲“现代主义”与抗战美术“革命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风格,艺术追求超越学术局限表现社会理想,探索“大众美术”与现代绘画结合的实践方式,表现出融合性的民俗美术风格特征。本文结合历史背景,运用社会学、文献学、分类学与图形学结合的方法,经研究得出观点:1.韩乐然是最早确立无产阶级文艺观并进行“大众美术实践”的艺术家;2.艺术活动同时作为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途径,使他成为最早的“左翼美术家”,建立了第一个“左翼美术社团”,建立东北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同时也是沈阳最早的共产党组织的根据地。3.韩乐然的艺术创作在形式与内容上受到革命活动与艺术观念的限制,其研究价值并非在艺术创新与学术层面的代表性,而是作为艺术家兼有革命贡献与历史价值以及特殊艺术家的典型意义。本研究认为探究个案的特殊经历涉及多个门类艺术活动及其具有多领域的开创性意义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刘丽超[10](2014)在《抗战时期《新疆日报》与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30-40年代,也就是抗战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新疆成为抗战的重要后方和国际交通要道。这一时期新疆统治者军阀盛世才与我党合作,一批中共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应邀来疆工作。而《新疆日报》作为这一时期在新疆影响最大的报纸,在中共党人的领导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在新疆掀起抗日救国的热潮。本文把中共党人在《新疆日报》工作的时间界定为:中共党人到新疆日报社直至离开,即1938年2月至1942年8月,四年多的时间。笔者将本文划分为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大部分。主要思路是立足史实为基础,重点梳理中共党人在新疆日报社的活动,分别从中共中央的指示、盛世才态度的转变和来疆中共党人这样几个行为主体,再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疆内的形势,阐述了中共党人在《新疆日报》的基本原则、具体活动、经验和历史评价。力求突出中共党人借助《新疆日报》这一舆论宣传的工具,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在整合了现有马克思主义在新疆地区传播情况和阅读早期《新疆日报》的基础上,对《新疆日报》的现有研究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传播有一准确的了解和把握。找到现阶段就新疆马克思主义这方面突出传播性研究的空白区域,笔者试图从如何选题、选题意义,对现状的把握研究,及本文形成的方法和凸显的创新点进行正确把握研究。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第二、三、四、五章。其中第二章从总体上把握了中共党人在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国内背景,试图分析马克思主义在新疆传播它的必然性是什么。第三章截取20世纪30-40年代中共党人在新疆的主要活动,重点介绍了中共党人在《新疆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包括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抗日、团结各族职工,积极参与日报社活动。以及论述了李宗林、李何、萨空了在新疆日报社的主要活动。在本文中是比较重要的章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日报社的主要活动的介绍和分析,可以更清楚的看出这一时期中共党人在新疆工作的政治主张和特殊任务。第四章论说了《新疆日报》与马克思主义在新疆传播的主要经验,主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媒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中共党人在日报社工作所采用的“策略”,有一清晰准确的认识,能透过活动看到蕴含的实质经验是什么;第五章论述分析了《新疆日报》在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本章立足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新疆,以《新疆日报》为中心考察,将这一时期中共党人在《新疆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客观的评价,包括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进程。第三部分是结束语,重申《新疆日报》在中共党人的号召和影响下,党的抗战主张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被各族人民了解并接受,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新疆传播必要性。

二、发扬光荣传统 办好新疆日报──纪念《新疆日报》创刊50周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扬光荣传统 办好新疆日报──纪念《新疆日报》创刊5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参与民族工作的背景条件
第三章 完善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
第四章 整饬民族经济,维护各民族团结关系
第五章 指导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4)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少数民族高级干部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的贡献研究 ——以包尔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历史与社会
第二章 包尔汉的政治成长历程
第三章 包尔汉在新疆的工作实践
    第二节 包尔汉与新疆社会变革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建立
第四章 包尔汉在宗教工作和对外友好工作中的实践
第五章 包尔汉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贡献

(6)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督教传教活动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一、北疆地区的东正教圣像画 二、南疆地区的绘画课程和印刷所 小结 第二章
    外国探险考察活动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一、托马斯·维立安·阿特金森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二、亚瑟·大卫·麦考密克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三、斯文·赫定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四、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五、塞谬尔·马蒂诺维奇·杜丁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六、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列里赫在新疆的西画写生与创作 小结 第三章
    新式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一、新式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式教育学校开设美术课程 小结 第四章
    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一、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情况概述 二、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对新疆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三、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来自内地的西画影响 一、民国时期内地来疆西画人员及其活动 二、民国时期新疆各种团体组织的西画活动 三、民国时期新疆其他与内地有关的西画活动 小结 第六章
    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类分期及特点 一、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类 二、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期 三、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特点 结语 图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活动大事记() 二、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主要画家作品图谱() 三、年《新疆日报》美术类活动文字选编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新疆日报》有关苏联报道()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 《新疆日报》关于苏联报道的数据分析
3 《新疆日报》关于苏联报道的主要内容
4 《新疆日报》关于苏联报道的总体特点
5 《新疆日报》关于苏联报道的政治考量

(8)1947年知识界关于胡适“学术独立计划”的论争(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学术独立”的理想与挫折
第三章 大学教育:重点扶植还是普遍救济?
第四章 留学政策:停废还是改进?
第五章 学术独立:学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附录 “学术独立计划”论争日程表

(9)革命与艺术之间—民国艺术家韩乐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韩乐然的革命活动
第二章 韩乐然的艺术生涯
第三章 韩乐然艺术作品研究
第四章 韩乐然的艺术活动
第五章 韩乐然的艺术观念
第六章 革命限定中的艺术特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抗战时期《新疆日报》与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2章 《新疆日报》与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新疆传播的背景
第3章 《新疆日报》与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新疆传播的主要活动
第4章 《新疆日报》与马克思主义在新疆传播的主要特点
第5章 《新疆日报》在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作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发扬光荣传统 办好新疆日报──纪念《新疆日报》创刊50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年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传播研究[D]. 依再提古丽·吾买尔. 新疆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研究[D]. 强榕.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5]少数民族高级干部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的贡献研究 ——以包尔汉为例[D]. 何晓清.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6]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D]. 岳杨.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7]《新疆日报》有关苏联报道()之研究[D]. 张敏.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8]1947年知识界关于胡适“学术独立计划”的论争[D]. 陈先桦.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革命与艺术之间—民国艺术家韩乐然研究[D]. 周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10]抗战时期《新疆日报》与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传播研究[D]. 刘丽超.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日报是重要媒体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