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修经济特科改革的意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严修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为中国近代的教育,特别是天津的教育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南开人”把严修先生尊为“南开校父”。我们认为严修不仅是“南开校父”,还是“近代天津教育之父”。

位于天津西北角文昌宫西四棵树的严修故里,是近代天津教育的根,是近代天津由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型时的“试验田”,严修在这块“试验田”,利用家塾为过渡形式,仅用几年的时间,建立起了幼儿教育到小学、中学、师范教育,从男子教育到女子教育一整套新式教育体系,并随即以取得的经验向社会推广,随着严修出任直隶省学校司督办、学部侍郎,经验从天津走向直隶、走向全国。

严修(),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幼名玉珪,室名恒斋、蟫香馆、毋自欺室、枣香书画室,天津人,祖籍浙江慈溪东乡。清顺治年间,其七世祖鹰翅以经商北来,定居天津,居于西北城角文昌宫西四棵树(红桥区西北角严翰林胡同10号、12号),宅后临倭瓜园。严氏前后11代,凡300年,均居住于此。据说,他家远祖是东汉严光,所以严修曾撰门联云:“临巷四棵树,家江七里滩”(严光垂钓处),横批:“故园瓜好”。

该宅院为中国式四合院建筑群,有前门二处,后门一处。前门有正门和旁门。正门12号(旧4号),为一座坐北朝南的虎座门楼,五磴台阶,进门倒座是账房,两侧分别通东跨院和西花园。主院正房是一座高大房屋,台基很高,外有走廊环绕,下有地窨子,东西两旁均是藏书楼,院内有假山、柿树和玻璃厅一座(会客厅)。厅南是书斋和花园,种有枣树和花草,故书斋取名“枣香室”。东边旁门是10号(旧2号),有三道跨院,第一跨院是车房和马厩;第二跨院是“老女中”课堂,严范孙即在此办学;第三跨院是“烹饪室”。西面两个四合院有后门,为贞女大街5号(旧1号),有一座小型虎座门楼,三磴台阶。各院既相隔独立成院,又有便门相通,整片住宅占地6.471亩(4314平方米),共有房屋百余间,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宅院四周,东临文昌宫大街,东边大墻与小石道街平行;北临贞女大街;西面是邻房;南面原来是二堡三道街,自从严范孙为翰林后,改名为“严翰林胡同”。

各院房屋建筑形式,均以北面为正房,正房开间是“明三暗五”式,东西厢房均为3间,倒座间数不定。房屋是木梁柱举架式结构,前面出檐,木隔扇,后面檐墙无窗。小青瓦顶,高台基,院内砖甬道。屋内木地板,细线灰顶棚。部分房屋是砖木结构,玻璃门窗。

严氏住宅是严范孙的先人分批买进的,只有书楼和其对面的新排房是1919至1922年买进。严范孙过世后其遗属将10号院卖与天津中百公司,12号裁卖出一部分,剩余部分于1958年出租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由政府经营成为公产。房屋已非原貌。

辛亥后,严范孙致力于里居办学.从1910年至1919年间,严范孙纵游海内外各地,考察教育事业。此间严家迁往英租界爱丁堡道(现重庆道144号、146号)。此宅建于民国初年,为砖混结构2层英式公寓,坐北朝南,建筑面积670平方米,整体呈坐椅形,为清水砖墙,部分砂石混水墙。二层大阳台,两坡顶出檐。房屋规整、稳重,室内设施完善,装修讲究。

严修祖为盐商,三河县有盐产。父名克宽,字仁波,因童试未中,遂弃儒继盐业,为长芦总商①。严修于1860年4月2日(阴历三月十二日)出生在三河县。初名慎修,有兄名振修,后来其兄改名振,慎修改名修。3岁时,祖母逝世,迁回天津。从小受到传统的封建教育。6岁入塾,先后从师于查帖青、孙竹泉、周玉山、沈季平、于筠庵等先生,系统地研读过“四书”、“五经”,相继参加过郡试、院试,取入府学。1874年(同治十三年),应岁试,取一等第七名。光绪初年,从举人张绅(子笏)学,并到辅仁书院按期应试各课,也间或应问津书院月课,所作课艺常名列前茅。1881年(光绪七年),他拜见了问津书院山长张佩纶,倍受先生赏识,并由张引见于北洋大臣李鸿章。转年中壬午科试举人。正考官徐桐对他的经艺卷倍加称赏。

1883年(光绪九年)3月赴京,应会试,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补国史馆协修。充军典馆详校官,充各直省乡试试卷磨勘官等。1888年至1894年间,严修还多次出考试差,光绪帝曾先后召见他。这期间,严修受其师张佩纶等影响,较多地致力于《史记》、《汉书》、《通鉴》,并开始接触“西学”,研习《代数术》、《数学理》、《格致入门》、《天文启蒙》、《地球地录》等西方先进自然科学知识,这对他的治学旨趣由书史经传转向实用,接受资产阶级思想,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94年(光绪二十年)8月,严修简授贵州学政,他于12月抵贵阳就任,携书14大箱,巡赴各州县命题课士,发《观风告示》,《劝学示谕》。1897年8月,严修在革旧维新形势下,提出了对当时教育改革很有影响的《请开经济特科奏折》。在这个奏折中,他提出:“为今之计,非有世非常特举,不能奔走乎群材,非有家喻户晓之新章,不能作兴乎士气”,他建议迅开经济特科,主张对“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或算学特译学擅绝专门,或格致、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统立经济之专名”,“去取无限额数”,“录用无拘资格”,“赴试宜筹公费”,使天下有志之士“争自濯磨,翕然奋兴”②。严修奏开经济特科的主张对改革清末腐朽空疏的教育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在科举之外,打开了一条选拔具有西学知识和实际才能的人才的道路。在戊戌变法前,严修作为主管一省教育的官员,能提出如此卓有见识的主张,实可为“戊戌变政先声”。请开经济特科的主张在严修一生中,乃至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严修在贵州学政任内,锐意兴革,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才能。1897年12月,严修三年期满离任,黔中士子为其树去思碑与誓学碑,称颂严修为“经师兼为人师”,“二百年无此文宗”。严修因捐廉为士子购书,负债4000两。

(四)近代天津教育的“试验田”

1898年3月,严修返回天津故里,以家宅为基地,开始了他创办新式教育的实践。实为近代天津教育的“试验田”。

1898年11月28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十五日),严修在家设学馆,礼聘刚从海军退役回乡的张伯苓主持家塾,学生为其子侄智崇、智怡、智庸、智钟、智惺及陶仲明之子陶孟和6人。所学课程有英文、数学、理化等西学。张伯苓在严修支持下,全力改革私塾教学,半日读经书,半日读洋书,尤注重学生的体育。师生一起共同做户外活动,如骑脚踏车、跳高、跳远和足球之类。陈哲甫、陶仲明等入塾任职后,教师队伍人才济济,增设了心理、经济诸课程。严氏家塾的创办实际上开创了天津民办新式学堂的最初形式,实际是南开中学的发祥地。

1901年,天津宿儒、饱学之士陶仲明先生不幸逝世,正在“严氏家塾”读书的陶孟和,作为严氏的“故人子”,继续留在“严氏家塾”里念书。严范孙在《蟫香馆别集》中有这样的记载:“是年(1901年),公与林墨卿集张伯苓馆、陈哲甫馆及赵幼梅馆学生十一人:严崇智(改名智崇)、严益智(改名智怡)、严锡智(改名智惺)、王宝璐、韩振华、林静、严勇智(改名智庸)、林涵、陶履恭、严忠智(改名智钟)、张彭春于公宅北书房而誓之。公作誓词曰:尔十一人者,或为累世之交,或为婚姻之谊,辈行不必齐,而年龄则相若。尔父若兄,道义相劘,肝胆相许,志同道合而患难相扶持,尔诸生所亲见也。尔十一人者,自今日始,相待如一家,善相劝,过相规,毋戏谑,毋诟争,毋相訾笑,毋背毁,毋面谩,同力一心,从事于学问。以绳检相勖,远非僻之友,警浮伪之行。毋作无益害有益,毋偷惰,毋轻躁。兄弟婚姻,互为师友,敦品修业,以储大用,是余等所厚望焉。陶履恭,孤儿也,当厚自策励,而去其童心。尔十人之待履恭也,悯之,爱之,砥砺之,使无坠其家学。是则今日此举为不虚矣。誓既毕,十一人环相向,一跪三叩,礼成退。张馆者,张伯苓。陈馆者,陈哲甫。赵馆者,赵幼梅也。”③

为了借鉴日本发展教育的经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严修自费率二子智崇、智怡赴日考察。在日期间,曾访问日本女子教育家大野铃子、教育家伊泽修二等,参观考察杜边小学校、华族女学校、爱珠幼稚园、常盘小学校附属幼稚园、庆应义塾等。回国后,于是年冬,在其家宅创办了严氏女塾。入学的学生,主要是严氏家属,有女儿、侄女、儿媳、侄媳以及近亲的女儿,年龄从10岁到20岁不等。上午学缝纫、洗衣、织布,下午上课。课程有国文、英文、算术、日文、音乐、图画、手工等课程。所用教科书和教具,多是严修从日本带回的。严修亲自授作文课,并编写《放足歌》,教女塾学生演唱。歌词:其一、“五龄女子吞声哭,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其二、“少小学生向母提,儿后不娶缠足妻。先生昨日问儿道,缠足女子何太愚。书不能读文不识,困守闺门难动移。母亲爱儿自孩提,莫给儿娶缠足妻。”严氏女塾开天津女子教育之先河。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严修还把严氏女塾改为严氏女学,设高小(三年)、初小(四年)两级,设置国文、英文、日文、数学、理化、史地、音乐、图画等课程。严淑琳(严修之妹)任监学。初小教员有韩升华、韩咏华等。高小只办了一班,有13名学生,该班任教的教师均是当时天津教育界知名人士,如华海门、郑趾周、戴有三、张星六等。严氏女学为天津女学之发轫,是一所正规的女子小学,不仅在天津开风气之先,也是全国较早的女子学校之一。

1905年,严修在其宅内,还创办了严氏保姆讲习所,这是天津最早的幼儿师范学校。该所专门培养幼儿教育师资,聘日籍女教师大野铃子主持。她教的课程有保育法、音乐、弹琴、体操、游戏、手工等,尤以弹琴为主。大野不会中文,由学生中日文程度较高的严智蠲(严修长女)当翻译。其他英文、算术、生理、化学、国文等课程,由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及该校教师执教。该所有学生20余名,根据不同的文化程度分成两个班,学制三年,毕业时经考试合格后发给毕业文凭。在毕业生中有张祝春(张伯苓之妹、即马千里的夫人)、刘清扬(天津觉悟社成员、天津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韩咏华(梅贻琦夫人)等。该所毕业生为我国第一批幼儿教育工作者,分别在严氏蒙养园(幼儿园)、天津河北蒙养园、京师第一蒙养园、私立朝阳观蒙养园及严氏女学等校任教,对京津幼教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905年严修又在家宅设立了严氏蒙养园,这是天津最早的幼儿园,是作为保姆讲习所的实习教学场所而成立。严修的胞妹严淑琳任监学。
该院初期,专建了一间高大的活动室(称“罩棚”),在活动室旁另开辟一间房屋为儿童分组活动及教师休息之用。1920年又盖了一间大活动室。该院设备均购自日本,有钢琴、风琴、儿童桌椅、教具、积木、沙土箱等。该院招收4岁到8岁儿童,主要是严氏亲友的子女儿孙(包括严氏的适龄儿童)及附近的邻居。名额30人左右。实习半日制,每天的活动时间为上午9点至11点半。主要内容有:教师弹琴,教儿童唱歌,或随声做游戏。有的歌曲如“公鸡打鸣”,后来被京津两地许多幼儿园采用,流传至今。游戏多带表演或竞赛性质。室内活动有教师讲故事、儿童分角色表演故事、堆积木、画图画、做手工等。另设有使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课程:简单的教儿童认识几种动物、昆虫、鸟类;不同季节的植物、水果;铁匠、木匠用的工具等。复杂的如介绍煤、铁、木头的性质及功用;秋天的气候与夏天的气候有何不同;邮递员的工作与大家的关系等。教材根据一年四季的特点安排,教课中多用实物、图片,还带儿童到实地观察。该院幼儿毕业时,举行毕业典礼,发给毕业男生升入一般小学,女生大都升入本校女学。该院1925年停办。

在开办的20年中,前15年都由保姆讲习所毕业的学员任教。刘清扬曾任该院的蒙养师。后5年由严仁清(严范孙之孙女)负责教育。严氏蒙养院开天津幼儿教育之先河。

1909年,严修在严宅又成立师范班,有学生8~9人,学生半天到蒙养园授课,半天在师范班上学。课程有国文、数学、英文、化学等。由南开学校教员兼任。

1919年严修还在严氏女学中成立了中学班,由“南开”校长张伯苓兼任校长。尹劭询任教务主任,教员由南开中学教师兼任。
以家宅为基地创办了小学、女学、幼儿园、幼儿师范、师范、中学等,这在中国近代民办教育史中实属罕见之事。以家宅为基地创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体现了严修为创办新式教育的胆识与气魄。这些学校今天看起来规模很小,制度也不甚完善,但是它们却是严修创办新教育的实验田,这些实验田不仅在天津近代教育的兴起中,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而且还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严修被尊为南开学校的“校父”,是南开学校体系的奠基者。缔建南开学校体系严格地讲应当从敬业中学堂的创建为始,逐步发展成南开学校体系,形成一个从中学、大学、女中、小学完整的私立学校系统,是为国为民创办的中国民办教育的典范,是近代天津教育的一面旗帜。
(一)从敬业中学堂到南开中学堂

1904年春,严修偕张伯苓去日本考察,通过对日本教育的实地考察,更加坚定了创办新教育的信念。严修对张伯苓说:“吾安得于吾津试办民立中学一处,以作中学之模范。”张伯苓答道:“不难,似虑者,无地与钱耳,苟有此二者,吾极愿效绵薄。”回津后;严修即为这“地”和“钱”而奔波④。严修多次与张伯苓、王益孙(奎章)等商议,决定以严氏家塾(简称严馆)与王益孙家塾(简称王馆,成立于1900年)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严修以自己的偏院作为校舍并提供学校用具,严、王两家每月供给中学纹银一百两作为经费。张伯苓任校长。学生除严、王两馆学生外,又新招学生,共73人,设中学班和高师班。1904年10月17日开学。年终,根据严修从保定来信意见改名为“敬业中学堂”;1905年底,学校又更名私立第一中学堂。

1906年邑绅郑菊如捐地12亩,严修、王益孙、徐世昌、卢木斋、严文彬集银二万六千余两,其中严修捐银五千两,兴建南开新校舍。
(二)英语专门科、高等师范班、专门部

严修和张伯苓很早就在考虑如何解决学生求学深造的问题。早在1915年,“徇中学毕业生之请求”,南开中学并增设英语专门科一班,并续办高等师范班,目的是为有志留学或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提供深造的机会,同时,成立了专门部,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在专门部的基础上发展为大学。

为了实现筹办南开大学的愿望,严修毅然决定让张伯苓暂离中学校长的岗位,资助他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17年夏,已经不惑之年的张伯苓真的乘舟西去,走进了那所于1754年创建的古老大学,重新当起学生,拜师著名教授杜威、基尔帕特里克、桑代克,研究教育理论。第二年,让儿子们凑足经费的严修,也跨越大洋,来到美国,同张伯苓一 起探求美国私立大学的办学经验。年届花甲的严修体衰多病,从北美的东面走至西面,考察学校,他还到“哥大”去听讲,用他掌握不多的英文词句直接感受现代教育理论的奥妙。有趣的是,他还借助类似今天的“家教”方式,请每天到“哥大”上课的张伯苓晚上来给他授课,他像个接受“家教”老师辅导的学生,在他的住处沏好香茗,预备好记录的笔墨纸砚,边听垂记,提问切磋,甚至有时还有辩论。这种“家教”,从1918年7月7日起,一直讲了二十四五次,每次都有二、三个小时,记了厚厚的一本笔记。这是一本极为珍贵的资料,这里集中体现了严修、张伯苓考察美国教育的感受,也反映了他们的大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居留美国五个多月,严修对美国教育制度、大学经验、学校筹款和教学管理有了比较具体深入的了解。1918年11月他偕张伯苓回国,船过日本,得到了儿子在东京病故的噩耗。晚年丧子对于严修不能不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严修强压胸中翻江倒海的悲戚,依然支撑着会见周恩来等在东京留学的南开学子,仍然思考着如何建立大学。12月19日自东京起身,《严修日记》云:“夜不成眠,思量南开大学事。”12月23日火车过山海关,严修记云:“与范(学濂)、张(伯苓)、孙(子文)三君论学事。”回到天津后,他们正式宣布了建立南开大学的决定。严修不顾旅途劳累,春节刚过,强忍刚刚失去亲子的巨大悲痛,就偕张伯苓赴北京遍访蔡元培、胡适、陶孟和等人,征求对办大学的意见。又亲赴北京、保定、山西、南京等地会见梁士诒、周自齐、曹汝霖,曹锟、孔祥熙、阎锡山、李纯等人,为南开大学筹募经费。严修自己还带头为大学提供物质帮助。1919年捐购书款2000美元,又捐中文典籍三十余种数百册,1922年捐地五亩多,折款一万八千元。1924年又以《二十四史》、《史通》等数十种古籍赠与南开大学图书馆。

1919年10月南开大学终于诞生,严修亲手树立起一所民办大学的旗帜。南开学校自开办到1927年,共得捐款一百二十万元,对其扩建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以严修出力为最多,严修为南开大学的创建,发展筹集资金,可谓竭尽心力。

南开女中滥觞于严氏女学。从1902年严氏女塾到1905年严氏女学(女子小学)以至1919到1922年的严氏女学(中学班),都是在严氏家中开办的。1922年冬,北京、天津各校学生数十人联名致函张伯苓校长,请求建立女子中学。1923年春,天津诸女校学生王文田、华冰如、林懋志、王毅衡、王守瑗等鉴于男女教育不平等,又请求张伯苓校长建立女校,经严修、张伯苓多方协商,由严修老友言敦源捐款1000元为始建费,于南开六德里租赁校舍。是年9月,南开女子中学成立。接着,张伯苓又筹措资金,为女中建新校舍,学校地点在现在的南开中学体育场。民国十五年(1926)十月十七日,隆重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全校师生及黎元洪、言仲远等社会各界人士出席,场面热烈,大振女子教育之风。南开女子中学是当时社会期望的高水准学校。教学和管理与南开中学统一进行,主要教职员均由南开中学兼任,不少课程如经济、商法等与男中合上,理、化实验室与男中合用,修身课、讲演会、运动会以及反帝爱国活动也都是男女学生共同参加。南开女中不仅具有南开中学的共同特点,如: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师资阵容强,倡导德、智、体三育并进;教学效果好,强调联系社会实际等,而且针对女子教育的实际情况,强调民主、自治、开放。学校竭力赞助和支持学生的课外组织和集体活动,广泛开展学术、摄影、讲演、书画、戏剧、歌咏、舞蹈、缝纫、刺绣等活动,举行各种比赛、各种展览,编印出版班刊、校刊,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1926年10月20日,张伯苓在《致长芦盐运使言敦源的信》中称:“目前敝校廿二周年纪念日,并行女中学部新校落成礼,辱蒙光临,非常荣幸。窃念敝女中此次所成新校由何而能有今日?实自先生捐款提倡始。则即谓今日在校之女学生,皆受先生之广庇亦无不可。惟是春风发萌不限于一佛,雨露生物有赖于频滋,苓不揣冒昧,愿先生对敝女校始终成全之。此校虽工竣,尚亏款三万余元未有着落,谨以捐启奉上,乞大力代为登高一呼,想急公好义如先生,自必不以无厌斥我也。⑤”

1926年10月16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致函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故请兄速设小学及幼稚园,以慰同志之渴望。⑥”陶行知认为南开有必要开办小学,使南开教育系列化。张伯苓先生在美国研究教育时,曾受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教育学者克伯屈先生。1928年,张伯苓校长第三次赴欧美考察教育,又与克伯屈先生讨论设计新教学法,商定开办小学以为实验。

1927年,严修与天津商界著名人士王心容、纪锦斋、范竹斋、金小泉等商谈筹建南开小学资金。1928年3月18日,在南开学校董事长颜惠庆主持下召开校董事会,张伯苓提出了创办南开小学的计划:本年拟在中学附近成立南开学校小学部,开办时间在本年暑假后;校址暂用中学校外宿舍即女中部旧校址;暂招一二年级两班;创办费是由华露存女士所捐1000元。经常费除学生学费外,由暑假学校余款拨捐1000元。小学部将来新校舍须特别筹款外,每年经常费出入约相抵,与全校经济无关⑦。是年秋,南开学校增设小学部,招生80余人,分两级教授。聘钱伯超先生为主任,克伯屈先生的女弟子阮芝仪博士(Dr·RanKin)担任实验导师,从事设计教学法的实验。

至此,一个包括大学、中学、女学、小学的南开学校体系在天津形成。当然南开学校体系的形成并不完全是严修一人的作为,但是在这个学校体制的缔建中,每走一步无不倾注着严修的精力与心血。张伯苓曾深情地说过:“我们学校真幸会由严先生发起”。在这里张伯苓不仅表达了对严修的敬重之情,也充分肯定了没有严修就没有南开,严修是彪炳于“南开”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自《辛丑条约》的签订到辛亥革命的爆发(1901~1911)的十年间,天津近代教育进入发展时期。出现了天津近代历史时期的第一个兴办教育的高潮。据天津知名人王仁安、高凌雯、王斗瞻编写的《天津县新志》记载:这个时期计有大学堂1所、高等学堂3所、中学堂7所,男小学堂89所,女学堂23所(包括中小学),其他各类学堂24所,蒙养园3所,外国人创办的学堂6所,共计156所。

在“新政”时期,天津教育领先直隶,名列全国前茅,成绩卓著可观。直到民国初年,仍在全国保持着领先地位。其原因何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近代天津教育之父严修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1904年袁世凯委任严修为直隶省学校司督办,称严修“品端学粹,望孚士林”。同年亲上《编修严修捐助民立学堂请奖片》为其请奖,称严修:“慨捐巨款,洵属见义勇为,深裨学务,且其经术湛深,通达时务”,“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一时士论望若泰斗。”严修担任直隶学校司督办后,袁世凯表示:“吾治直隶之政策,曰练兵、兴学。兵士我自任之;学则听严先生之所为,吾供指挥而已。”

让我们看一看严修任直隶省学校司(后改学务处)督办、学部侍郎期间及前后的作为,就可一目了然。

(一)创建天津最早中小学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后,以严修、林墨青为首的有识之士,欲图教育救国,极谋创办地方学堂,积极倡导废庙兴学的运动,把寺庙、书院、义塾改外学堂,庙产充作学款,天津中小学的创建走在全国前列。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天津知名人士高凌雯、王世芸、林墨青等与天津青年会总干事格林在原来稽古书院旧址,即天津有名的铃铛阁,创办“普通学堂”,1903年“普通学堂”移至东门内仓廒街会所,原校址改名“天津府官立中学堂”。由凌福彭任总办,胡家祺任监督,为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堂⑧。1904年,严修在与张伯苓在创办天津最早的私立中学堂——敬业中学堂之后,于1906年由长芦盐运使陆嘉谷开设了长芦官立中学堂,供盐商子弟入学;转年,严修在城西如意庵建立如意庵官立中学堂;向袁世凯提议在河北督署西建立了北洋客籍学堂,集中外省官吏子弟,授以中等程度教育。

1902年,严修、林墨青、王寅皆等,在东马路仓廒街会文书院旧址创建民立第一小学堂;接着,卞宝廉、卞世清、张炳等在鼓楼南问津书院旧址创建民立第二小学堂,开民办小学堂之先河。民立第一小学堂被认为是当时直隶开创最早、办得最好的新式小学堂。陈宝泉先生讲:“盖第一小学堂为严范孙先生详译《钦定学堂章程》参以己意之规画。——为黄河以北之创举,其时直隶候补县湖南罗先生舜循首先赞成,广为宣传。”

1905年,严修在严宅创建严氏女子小学堂的同时,其挚友温世霖在城内西门里创办普育女子小学堂,为天津最早的私立女子小学堂。

1903年,天津知府凌福彭、知县唐则瑀邀请严修出面,主持创办天津最早的官立小学三所,即城隍庙小学、河北大寺小学、盐官厅小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校址在盐官厅,自和议后,划归租界,故挪到粮店街行宫庙,改名为行宫庙小学),皆为寺庙所改。1904年1月由于严修的努力推动,天津又陆续设立慈惠寺小学、药王庙小学,俗称“城河盐慈药”。接着又创办了直指菴、放生院、育德菴、西方菴、玉皇庙、过街阁、营务处、堤头村、广仁堂北、如意菴、陈家沟11所小学堂,至1907年创办官立小学堂16处。
1903年严修与老友周学熙一起筹设了工艺学堂一所,他还专为贫寒子弟而设的半日学堂9所,成绩斐然,冠于当时。是年,严修在办学过程中,看到招收的学生年龄、程度不一,办学经费也感拮据,感到单级编制之学校,最为需要,于是委托陈筱庄(宝泉)、邓澄波(庆澜)在天津西门城隍庙内,筹设单级小学堂一处,以邓澄波为该堂堂长兼教员。是为北方提倡单级教授之发端。
特别应指出的是1906年3月5日开学的天津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今南开区中营小学的前身),简称天津模范小学。由天津近代著名教育家刘宝慈任堂长,堂址在城内鼓楼西中营(神机库)。校舍宽敞,设备齐全,为同类学校之仅见。

1904年,天津成立了最早的官立女子小学堂——官一女学堂,校址在河北关上肉架子胡同西的毗卢室内;不久,共创办官立女子小学堂11处。

至1911年,天津县范围内民立两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已达67所,公立两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12所,此外还有半夜学堂、半日学堂、简易小学堂等,天津成为当时北方小学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天津兴办官、私立小学堂的成绩为直隶之冠,主其事者为严修,出力最多者是林墨青,所以天津流传着“学校林立”之说。


(二)首倡天津近代社会教育

天津近代社会教育是天津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时期,天津的社会教育成绩斐然。首倡者是严修,具体操办者是林墨青。1906年天津劝学所成立,林墨青出任总董。1905至1906年由严修、林墨青等倡建成立了四个宣讲所:即天齐庙、西马路、地藏庵、甘露寺宣讲所,兼称“天、西、地、甘”,肖维三为主任。宣讲所是为唤起舆论而设立的通俗演讲的会场,免收听讲费。宣讲的内容包括读报纸、讲故事、宣传好人好事,灌输科学知识。宣讲所成立后,还创办了《学务报》,由陈宝泉、高步瀛编纂《国民必读》、《民教相安》二书,共印行十万册,推行直隶全省,以供社会教育所用。各宣讲所还附设阅报处,是随意阅览报纸的地方,备有各种报纸、杂志、书籍,供公众阅览。阅报处是天津社会教育很有特色的一种形式。在社会教育中严修特别重视社会风气教化。他反对歧视妇女的世俗观念,反对封建迷信,主张改革陈规陋俗,提倡剪辫,女子放足。

开设简易学堂、半日学堂、半夜学堂也是天津推行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倡建全国第一所公立女医学堂

为提倡妇婴保健事业,1902年,严修倡办北洋女医院(南开区水阁医院),1907年聘我国最早的女留学生金韵梅为首任院长,院址在东门外水阁大街。该院借用天津育婴堂的一部分房屋,经费由海关按月拨给700元,不足款由医院诊费收入和官商捐助作补充。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天津海关拨银2万两,由长芦盐运使司主管,由院长金韵梅创办北洋女医院附设长芦女医学堂,也称“北洋女医学堂”,她出任堂长(校长)。这是天津第一所女子护士学校,也是我国第一所公办女子护士学校。该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护理技术和理念指导教学,提倡妇女解放,参与社会服务。


(四)直隶任上首创各县劝学所

严修作为天津教育之父,在1904年出任直隶学务处督办出访日本归国后,于保定创办初级师范学堂,设立《学务报》,派官绅赴日本习法政。1905年,严范孙在直隶创办各级各类学堂多处,设各县劝学所,为全国首创。《清史稿》记载:“劝学所之设,创始于直隶学务处。时严修任学务处督办,提倡小学教育,设劝学所,为厅、州、县行政机关。仿警察分区办法,采日本地方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法,订定章程,颇著成效,三十二年,学部奏定劝学所章程,通行全国,即修呈订原章也。”

(五)学部任上首创的“六个第一”

严修作为天津教育之父,在1905年冬诏署学部侍郎。因学部尚书荣庆迁协办大学士,仍兼户部、学部尚书,事多顾不及;左侍郎熙瑛逝世,严修实际处于负责学部全面工作的位置上。严修在学部治事精勤,事无巨细,曾有“勤劳甚于司官”之誉。他提出与颁布第一份教育宗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折》,第一次提出“普通教育”这一新命题,第一次提出了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用教育的概念。第一次确立与完备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教育行政机构。学部、提学使司、劝学所、教育会、劝学员。制订与公布第一个女学章程及初步修补完备各项学校章程。学制、分科、课程设置、考试、视学、游学等的规定。建立了第一批各项教育事业机构:图书局、名词馆、京师督学局、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编制了教育八年工作计划等。

但严修锐意兴学,在清政府腐败政局下,阻力甚大。到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去世,载沣摄政当国,罢斥袁世凯,而严修上疏力保,清廷借故下旨交部察议,终罚薪俸半年。翌年(1909),兼官学部事务的军机大臣张之洞病故,严修这时“确见天下事决无可为”。只得以扫墓为由,告假还津。1910年3月,奉谕准奏开私,自此严修不复仕。

严修卸任后,全身心地投入南开教育,构建南开教育体系,并致力天津文化教育事业发展。1921年间,严修发起组织城南诗社,人数多达百余人,成为当时津门文坛的一大盛事。1927年,严范孙“鉴于国学日微,将有道丧之敝惧”,为了继承和研究中国历代学术及经史古文,以维护国学之延续,倡议成立一个教授国学的团体——天津崇化学会。严修希望通过提倡国学,纯净地方风俗,激励人才辈出。学会筹办之初,暂借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办公,由严范孙垫付开办经费。1927年8月2日河北省政府教育厅准予备案,天津崇化学会正式成立,严范孙被公推为首席天津崇化学会董事。1928年春,以严修西北角四棵树家宅的蟫香馆为讲堂,严修为此操劳直至1929年春病逝。

严修晚年著述存稿有诗、文、日记、函札等多种,现辑录出版的有《严修东游日记》、《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蟫香馆手札》等著作。严修不仅通经史、习数算,还研究泰西之学。而且琴棋书画样样通晓,其书法秀逸浑雄,颇有功力,为当时津门四大书家之一。其还善诗歌,与赵幼梅、王守恂同被誉为“近代天津诗坛三杰”。

严修作为天津教育之父,把天津教育引领到直隶教育、全国教育之前列,即“排头兵”的位置,功不可没!

严修的教育思想是天津近代教育思想的结晶,是发展天津教育的宝贵资源,是天津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家宝”。


(一)严修教育思想的形成

严修的教育思想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源于他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学习。1888年至1894年间,严修较多地致力于《史记》、《汉书》、《通鉴》,并开始接触“西学”,研习《代数术》、《数学理》、《格致入门》、《天文启蒙》、《地球地录》等西方先进自然科学知识。他一生重视学习外语,孜孜不倦地自学英语、日语,这在日记中多有记载。他不仅读有字之书,还去读无字之书,为创办新式教育,他曾三次去日本考察教育,又到美国考察教育,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听教育学。他将学习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以家宅为基地创办小学、女学、蒙养园、幼儿师范、中学,在开办新教育试验田的过程中,在创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过程中,在任职贵州学政、直隶学务处督办与学部侍郎的从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严修先进教育思想,对“南开”、对天津的办学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很大。


(二)严修教育思想的内容

严修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办学的宗旨是“教育救国”。

严修办学宗旨为“教育救国”。1894年他出任贵州学政,正值中国甲午战败之时。随着外国势力的不断肆虐,严修深为国家的前途担忧。1897年,他奏请设经济特科,他主张:“欲强中国必须变法维新,而变法维新,则非创办新教育不可。”又说:“方今之势,非自强不能自存,非人才不能自强,非讲学不能育才,尤非尽人.皆志朴学不能有成,而济时艰。⑨”明确地表达了办学的主旨是为了通过教育使陷入危机的中国能够自救。而1897年农历2月25日,他首创贵州第一所学校“贵州经世学堂”,是“非创办新教育不可”的尝试。教育救国思想是严修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在1906年学部侍郎任上亲自起草的中国第一个教育宗旨,首次提出“今中国振兴学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人,无人不学,尤以明定宗旨,宣示天下为扼要之图”。他说“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有三:曰尚公,曰尚武,曰尚实。⑩”他一心是想通过办教育来救国、来兴国。早期天津的学校,以南开中学为例,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严修的“教育救国”思想,贯彻到了南开中学的办学实践中。“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为实现救国之目的,对于学生训练方针”,坚持“重视教育”、“提倡科学”、注重“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

在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中,6月16日,敬业中学堂和官绅学堂的学生联合在《大公报》刊布《小启》,指出“美人续订限禁华工条约,南省之商界、学界,倡谋抵制,咸以不购美货为最妙策。以我郡学堂夙多爱国之士,表同情当不乏人。”6月29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天津一埠……兴学不过三年,而居然皆知爱国……此非我中国之大庆幸乎!”从天津抵制美货运动中学界之表现,可见严修教育救国思想之影响。

第二,办学的主张是“四个并重”。

严修办学主张可以概括为“四个并重”:

一、男子教育与女子教育并重。表现在兴办男子教育——严氏家塾与兴办女子教育——严氏女塾,不仅同步进行,还都以自己家宅为实验基地,也都以家塾形式作为过渡,然后创立正式学校——敬业中学堂、严氏女学,发展为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处于男尊女卑思想依然异常浓厚的20世纪初,严修能够做到把男女教育放在完全平等地位,一视同仁,是有远见卓识的。

二、学龄教育与学龄前教育并重。他在家宅办敬业中学堂与严氏女学的同时,于1905年创办了严氏蒙养园,这是天津最早的幼儿园,在国内也是最早的幼儿园之一。

三、普通教育与师范教育并重。1905年在创办严氏蒙养园的同时,创办了严氏保姆讲习所。这是国内最早幼儿师范学校。在1904年创办敬业中学堂的同时,在中学堂内设立师范班。在办普通教育的同时超前地考虑到培养普通教育的师资问题。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严修在办学校教育的同时热衷于社会改良和移风易俗,兴办社会教育机构。

第三,办学的模式是“模范学校”。

严修办学的模式为“模范学校”。他无论是办小学、办中学、办大学都是如此。严修在直隶学务处督办任上创办的天津市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今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从校名、校舍、设备、校长(刘宝慈)、师资都堪称“模范”。

1904年春,严修、张伯苓去日本考察学校教育。8月在回国的船上,严修向张伯苓讲,要“于津城办民立中学一处,以作中学之模范”。办一所模范中学,是严修创办南开中学的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这个思想对南开中学早期的办学规格、基本建设、教学要求、学生来源、师资配备以及学校的社会功能等诸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南开中学坚持了高标准、高水平,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普通中学中有较强的示范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体现了严修办一所“模范”学校的初衷。

第四,课程的设置是“科学实用”。

严修主张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实用”,要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门课程,在普通中学中开展职业教育实验。他注重科学、学以致用的思想是一贯的。从严馆时代起,便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他在1884年的日记中曾讲“治学应以实用为主”。

早期的南开学校力倡学习西学,力图借科学进步兴办实业,增强国家实力。所以在教学上特别重视自然科学和传授外国语,“英文和数、理、化一向高人一筹。南开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图书馆。学生上物理、化学课都要做实验,要用英文写报告,这是当时其他中等学校所望尘莫及的。”此外,还组织与实际应用有直接联系的各种课外活动组织,像东北研究会、天津研究会、社会视察课等,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各种实际能力。

第五,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

严修主张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他经常讲,在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四育并重。青年除智育外,其他方面也要得到发展。他特别重视体育和学生的课外活动。他要求子孙成为“学有一技之长,德智兼优,体魄健全,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的全面发展的人”。他曾聘请名师教子孙以昆曲、围棋、图画、习字,支持子孙自发地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对严仁赓、严仁颖编印的刊物《乐群》,他热情指导,为文章评定优劣。周恩来等在校组织“敬业乐群会”办会刊,请先生题签,严修欣然应允。

严修作为学校的创办人,他的这些思想与行动,给南开中学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极大的鼓舞,成为南开中学的重要特色。南开中学的体育活动,以“南开五虎”为典型代表而闻名全国,南开新剧团成为当代中国话剧北派发祥地。南开的各种科技学术性社团、小组,如雨后春笋。这都体现了严修全面发展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

第六,人才的培养是“修身在先”。

严修主张人才的培养是“修身在先”。他非常注重德育教育。南开学校提出“以德为万事之本”,实施“公能”教育。注重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每周星期三下午,学校召集全体学生在大礼堂上“修身课”,由张伯苓校长主讲,或请中外名人演讲,令学生终生受益。为矫正个人不良习惯,学校将饮酒、赌博、冶游、吸烟、早婚等事,定为严禁,犯者退学,绝不宽恕。

在南开中学最早的教学楼——东楼的中厅,立着一面大整容镜。镜子上方箴言为严修手笔。“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面镜子和四十字的容止格言,对南开的学生确实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这镜箴既是仪表的要求,也体现了他“修身在先”的人才培养观。

第七,教育的方法是“因材施教”。

严修主张教育的方法要“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优秀学生才能脱颖而出。以陶孟和为例,其为津门宿儒陶仲明之子。其父曾在严氏家塾任塾师,1901年逝世后,正在严氏家塾读书的陶孟和,作为严氏的“故人子”,继续留在家塾里念书,严修视孟和如己子,“悯之,爱之,砥砺之”,依靠严修资助免费读完中学,并以首届师范班毕业生的资格,1906年被送往日本留学,两三年后回国。后又赴英,入伦敦大学,专攻社会学。他在中国学术界,把“社会”变成“学”,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鼻祖。

严修在1919年捐款七千元银洋,设置“范孙奖学金” ,选择南大个别最优秀学生出国深造。严修与张伯苓商量,并征求校董事会意见,选定资助周恩来、李福景两人出国留学。周恩来一到法国,即又投身革命活动,这时有人向严修进谗,说周到外国思想变了,又加入了共产党,劝严不要继续资助他,老先生说:“人各有志,不能相强,”继续给周寄钱去。这两件事充分体现了严修作为教育家因材施教,识才、爱才、育才的高尚师德。

第八,学校的关键是“师资配备”、“校长选择”。

严修十分重视师资的作用。1902年,严修、林墨青等创建民立第一小学堂是直隶开创最早、办得最好的新式小学堂,引领了风气之先。该校创办之初的教员有陈哲甫、李琴湘、胡家祺、陈宝泉、刘芸生、张鸿来、华芷龄、徐毓生等八位,其中六位具有科举身份,除张鸿来外,七人为1903年天津首批留日师范生,后来多成为教育家,有的当了校长、教育厅长。这样的师资配备,学校能不成为“模范小学”吗?

严修重视师资的思想也体现在南开中学的办学实践中。该校早期本国教习胡家祺、马千里、时子周等,日籍教习内田、佐野、松长、平原、山口等,美籍教习崔伯、饶伯森、郝瑞满、韩慕儒等,英籍教习黑门司、陶尔弟、芮梯等,许多中外知名学者都曾先后在南开中学任教。

严修重视“校长选择”的重要标志是选中张伯苓长期任校长。张伯苓是终生献身南开学校的著名爱国教育家。严修要办一所模范学校,张伯苓这位校长选得好,也说明严修独具慧眼,善用人才。


(三)严修教育思想的影响

严修教育思想对近代天津教育,有着积极的深远影响。“南开”建校以后,日常的校务由张伯苓校长主持。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是南开学校的宝贵遗产,而且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修的教育思想对张伯苓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张伯苓曾说过:“个人真万幸,遇到严先生,在严先生指导下作事”,还说“我们学校真幸会由严先生发起”。他并尊严修为南开的“校父”。可以说.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就其主要方面来说与严修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严修教育思想对张伯苓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929年3月14日严修在天津病逝。16日,《大公报》发表社评,盛赞“严氏之持躬处世,殆不愧为旧世纪一代完人”。1946年著名学者胡适之撰写《教育家张伯苓》一文中,特别提到“范孙先生是中国旧道德传统和学识渊博最可敬佩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学者、藏书家、诗人、哲学家、最具公德心的爱国志士。”

周恩来总理对严修先生怀有特殊的感情。1959年周总理视察南开大学时,同校友们说道:“严老先生是封建社会的好人。”并指示要整理他的日记,好好研究严修先生的教育思想。修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有重大贡献的爱国教育家,教育近代化的开拓者,他对变革封建教育,倡办新式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代天津教育在全国领先,严修作为近代天津教育之父贡献卓著。他通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在不断探索一条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一生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严修教育思想是天津教育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传家宝”。天津教育要发展,就要认真地学习、研究、继承严修教育思想,使严修教育思想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①严仁曾增编王承礼辑注张平宇参校《严修先生自订年谱辑注》,《严修年谱》第15~17页。齐鲁书社1990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②严仁曾增编王承礼辑注张平宇参校《严修先生自订年谱辑注》,《严修年谱》第101~104页。齐鲁书社1990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③载于《蟫香馆别集》(由严修弟子陈中岳辑录,于1933年印行,全书共94则),引文被收入朱有王献主编的《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④高式之:《张伯苓,严范孙与南开大学》,台湾《艺文志》第22期,1967年7月。
⑤梁吉生、杨珣辑录《张伯苓先生函稿》,《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91页。
⑥陶行知:《劝南开大学开办小学——给张伯苓先生信》,《陶行知全集》,第8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⑦《天津南开学校董事会记录》第二册。
⑧《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一百周年会庆特刊》第53页。
⑨《南开校友通讯》复刊第一期,1981年10月。
⑩严仁曾增编王承礼辑注张平宇参校《严修先生自订年谱辑注》,《严修年谱》第180~181页。齐鲁书社1990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

  早年天津的豪门巨富有“八大家”之称,至于这“八大 家”究竟是哪八家,随着年代的推移,也有着不同的说法。 但从这些升沉嬗变,也可以反映出天津近代社会经济演变的历 史面貌。最早在清朝咸丰初年(1851),天津流传着这样的有关“八 大家”的歌诀:“韩、高、石、刘、穆,长源、振德、益照临。

  ” 这就是:天成号韩家,益德裕高家,杨柳青石家,土城刘家, 正兴德穆家,长源杨家,振德黄家,益照临张家(海张五)。这 八家的发家,靠盐务的有高、杨、黄、张四家,靠粮业的有石、 刘、穆三家,靠海船业的有韩家。这说明当时的天津已成为长 芦盐业的基地,漕粮转运的枢纽,海上运输的口岸。

  由于盐行 的专利,粮行的垄断,海船的独占,再加上官商勾结,这就有 可能出现“八大家”新暴发户。到了同治、光绪以后,老“八大家”中有的已经败落, 为新崛起的豪富所替代,清末民初,天津街头巷尾流传着一本 小册子,名曰《天津杂字》,上写:“天津卫,有富家,估衣 街上好繁华;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属他;振德黄,益得 王,益照临家长源杨;髙台阶,华家门,水窖胡同李善人。

  ” 这里一共提出了卞、韩、穆、黄、王、张、杨、华、李九家。 新增的四家,卞家是靠进口纱布起家,王家是以开钱庄起家, 李家虽是盐商,但后来主要也是开钱庄、商号和在开滦、启新 等大企业投资并广置房地产,扩大了家业。华家除靠盐务和书 法家华世奎出名外,也还经营了油坊、茶叶庄。

  这都说明天津 这时已成为通商口岸兼工商业城市,商业、金融业有了急剧 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的纱布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 绸布纱商号赚了大钱,都又投资开办了许多家钱庄、工厂和其 他商号,在天津又出现了新的豪富,形成了 “新八大家”。他们 是金、潘、孙、胡、卞、范、乔、纪八家。

  即瑞兴益棉纱庄的 金桂山、潘耀庭,元隆绸布店孙烺轩、胡树屏,隆顺棉纱庄的 卞润吾,同益兴棉纱庄的范竹斋,敦庆隆绸布店的纪慰瞻、乔 泽颂。

一、天津有哪些著名的好玩的地方?

   天津市简称“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毗邻首都北京,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元朝就是京师门户,畿辅重镇。“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

    自金、元时代起,由于漕运兴盛,促进了天津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人文荟萃,文化亦相应繁荣,天津的历史遗存、遗址和文物收藏都十较为丰富。  盘山为天津主要山地风景区;蓟县长城历史悠久,宗教遗存较多,独乐寺尤为着名。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景点较多,如炮台是反帝的见证,望海楼与"天津教案"、义和团运动有关,张园曾是孙中山下榻处,南开学校是周恩来的母校。

  民众休息场所则有水上公园等。  天津美食可谓天下闻名,小站稻做饭香味四溢,沿海盛产对虾、螃蟹,足可为天津饮食增色。狗不理包子名扬天下,耳朵眼炸糕也有百年历史,麻花、包子、炸糕则为天津三绝。  1860年前後,天津逐渐形成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都,因而成为北方曲艺的重要发源地。

  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天津时调、相声、快板书等日趋成熟,出现了名噪全国的艺人,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流派。评剧源于唐山一带,但在天津发展起来,它唱腔优美甜润,生活气息浓郁,成为广大戏迷喜爱的剧种之一。  概况  区号:022  邮编:300040  简称:津  位置: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与首都北京相毗邻。

    面积:全市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人口:1001万  区划:下辖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蓟县、宝坻县、武清县、宁河县、静海县。  天津市国家级AAAA景点:黄崖关长城、海滨旅游度假区  天津自然博物馆黄崖关长城天津科学技术馆大悲禅院  盘山风景区独乐寺九山顶自然风景区天后宫  大沽口炮台古文化街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广东会馆  望海楼教堂天津海滨旅游度假区水上公园梁启超故居与饮冰室  文庙霍元甲故居和陵园五大道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  天津三宗宝  聂士成殉难纪念碑  袁氏宅邸1  天津海滨浴场  英语乡谊俱乐部主楼  天津广播电视塔  古文化街  贝壳堤3  李纯祠堂  〔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狭小的山地,广袤的平原,辽阔的海域,构成天津自然环境的基本面貌,也构成天津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天津即有盘山清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八仙山山高林密、保留着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还有记载古老地质历史的巨厚的中上元古界地层,以及海退後在滨海平原留下的贝壳堤和湿地景。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天津的自然景观特色。盘山自然风景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盘山位于天津市蓟县县城西北12公里处,距天津中心市区约120公里,景区面积20平方公里。

  历史上曾被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现已成为着名?quot;盘山风景游览区",被誉为"京东第一山"。  盘山自然景色清幽。"五峰、八石、三盘之胜"是对盘山风光的凝练和概括。五峰系指挂月峰、紫盖峰、自来峰、九华峰(亦称莲花峰)、舞剑峰。挂月峰海拔864米,为群山之首。

  登监送目,"一览众山小"。由此可望形合伞盖的紫盖峰,状如莲花的九华峰,山平如砥的舞剑峰,以及兀立半空的自来峰。八石是指盘山的悬空石、摇动石、晾甲石、将军石、夹木石、蛤蟆石、蟒石、天井石。它们不仅令人称奇,而且往往流传着美丽的传说。盘山景色贵在自然天成,有山、水、林、泉、石,山林耸翠,谷壑幽邃,溪水峥琮。

  上盘松胜,蟠曲翳天;中磐石胜,千奇百态;下盘水胜,涓流不息。盘山曾建有七十二佛寺、十三座玲珑宝塔、一座静寄山庄。它们大多毁于兵燹。建国後恢复建成了天成寺、盘古寺。云罩寺等着名景点。盘山以其秀绝的风光,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1984年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风景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1994年1月国务院批准盘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仙山位于蓟县、兴隆、遵化三市县交界处。面积1049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最高海拔1052米。八仙山自然保护区以林深佳秀而闻名,又以山奇水胜而着称,只因过去人迹罕去,"藏在深闺人未识",使其保留下来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

  八仙山森林茂密,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存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天津独有的,也是华北地区罕见的。被称为"华北地区的植物宝库"、"天津的天然植物园"。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现已成为天津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有八仙品绿、翠锦丹花、洋楼烟雨、银滩流碧、幽谷闻莺、画眉秋色等景观。

  是1995年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蓟县北部山区,津围公路以东。面积9平方公里。蓟县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从古长城脚下的常州村至蓟县城北的府君山,自北而南,地层由老至新展布。剖面出露连续,顶底清楚,层序齐全,构造简单,叠层石和微体化石丰富,厚达万米,不仅是我国中上元古界层型之一,而且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它形成于距今8亿-19亿年间,下伏地层为太古界迁西群,上覆地层为下寒武统府君山组。整套地层由下而上可划分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三个系十一个组,这套地层为世界所罕见,成为世界中上元古界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剖面。它对于了解8亿-19亿年前地球演变历程及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探讨生命起源与进化,以及对层矿产生的预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被联合国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为世界标准地层剖面。1984年10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天津市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跨津南、汉沽、大港、宁河、塘沽、东丽等区县,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

  保护物件是天津市东部、渤海湾西岸的古海岸遗迹贝壳堤、牡蛎滩以及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  在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市东部和河北省黄骅等地区,分布着三道贝壳堤。贝壳堤是一种由贝壳残骸所堆积成的沿海沙堤,是一种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垄岗。渤海湾西岸的贝壳堤作为古海岸的遗迹,保存完整,为国内外罕见。

  三道贝壳堤向渤海推移的过程展示了天津平原的成陆历史。它为研究天津及其附近第四纪岩相古地理、古气候和新构造运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人们提供了地貌、土壤、考古和历史等方面的生动材料。贝壳堤不但有科学研究价值,而且有教学和观赏价值。  甯河县的七里海是典型的泻湖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水域辽阔,芦苇繁茂,生物物种繁多。

  据调查,七里海有水生、湿生植物群落12种,哺乳类动物5种。鸟类近百种,鱼类13种,即是重要的饵料基地,又是许多珍稀和濒危野生动物迁徙、繁殖和栖息的基地,对调节天津地区小气候和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均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中外海洋学专家考察认为,这里的贝壳堤、牡蛎滩及滨海湿地规模巨大,在西太平洋各滨海平原所罕见,是国际间淤泥质海岸珍贵的海洋地质现象,对多学科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宝贵的海洋天然博物馆。

  保护区是1984年2月由市政府批准的"贝壳堤市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扩展,而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人文景观:天津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首先是洋溢着异国情调的风物建筑。1860年後,在天津先後开辟了英、法、美、俄、意、比、奥等多国租界,随之一些官僚、军阀、买办资产阶级在租界内设公馆、别墅,陆续出现了各种结构和形式的大楼建筑和花园洋房。

  天津共计有小洋楼800多幛,30余种风格,主要分布在和平区的解放路、花园路、"五大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马场道)、赤峰道、滨江道,以及河北区民族路一带,构成天津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其次是众多的历史事件遗迹,名人旧居。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天津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大沽口炮战、火烧望海楼、《天津条约》等。

  许多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在天津留下历史的足迹。一些近现代的革命人物也在天津留有革命业绩。这些革命遗址、历史事件遗迹,既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quot;教材",也是开发旅游的珍贵资源。第三是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景观。滨海枕河的天津,早年因漕运兴旺而发祥,各方商贾云集,逐渐形成天津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景观,如古文化街、娘娘宫、石家大院等。

    目前,天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蓟县独乐寺、塘沽大沽口炮台、河北区望海楼教堂、红桥区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区县级67处。这些文物荟萃了天津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资源。  天津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融山光水色为一体,集历史与文化于一身,蕴味丰厚,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初步形成了市区、蓟县、塘沽三个主要旅游景区。

  评选出的"津门十景"分别是黄崖关长城、大沽口炮台、独乐寺、盘山、海河、水上公园、中环线、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和旅馆街、天津电视塔,其景观名称分别是蓟北雄关、海门古塞、独乐晨光、三盘暮雨、沽水流霞、龙潭浮翠、中环彩练、故里寻踪、双城醉月、天塔旋云。

二、天津近代有哪些著名教育家 ?

名寿春,天津人。1894年,18岁的张伯苓从北洋水师学堂 毕业,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在威海卫,目睹了国力衰微、 甲午战败、一日之内“国帜三易”的情景,年轻的张伯苓悲愤 交加,认为参加海军报国无望,愤然退役。

  他深深感到:我国 欲在现代世界求生存,全靠新式教育,创造一代新人。我乃决 计献身教育救国事业。1898年,张伯苓回到天津,这时革命派 的严修也辞官回到天津,严修聘请张伯苓到严氏家馆当教师。 他们志同道合,相约“终身办教育不做官”,揭开了中国教育史 新的一^页。

张伯苓严馆执教成绩斐然,盐商王奎章也慕名请张伯苓到 王氏家馆执教,严馆和王馆兴办新式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严 馆和王馆时期称为“南开之胚胎时期”。

1903年,张伯苓赴日本考察,探究日本蕞尔小国居然跻身 世界列强的奥秘。通过参观日本学校,他感到“益信欲救中国, 必须从教育着手,欲使教育完善,必须有一正式学校组织”。

  从 日本考察回国后,严、张二人将严氏家馆和王氏家馆合并,于 1904年10月17日成立“私立中学堂”。是年冬,校名改为“私 立敬业中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西南建起了新校址,改称 “私立南开中学堂”。

张伯苓说: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

  南开学校以德智体美劳全面施教,力 图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德、良知、良能的栋梁之才。南开中学的 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张 伯苓校长后来据此制定了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 是一个昏暗的年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南开培养出了 周恩来等一 代英豪。

张伯苓勇于改革旧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除了教授学生 英文、数学和理化外,还大力提倡体育,教学生下围棋、打旗 语、踢足球等,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南开中学重视体 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张伯苓还亲自带领学生、老师一起活 动。

  学校的“五虎”篮球队曾经威震四方。张伯苓校长长期担 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华北体育联合会会长,新中国 成立前历任各界全国运动会总裁判长,还曾担任全国学校区分 队体育同盟会董事,为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和全国竞赛活动作出 了贡献。张伯苓是最早在中国传播奥林匹克知识的人,同时也 是中国申奥第一人。

  北京申奥成功,可以告慰张伯苓在天之灵。

张伯苓是近代中国话剧运动的最早提倡者之一。南开学校 成立不久就成立了新剧社。他鼓励学生演新剧,有力地推动了 南开新剧的发展。天津的话剧是从南开学校开始的,南开话剧 在中国的话剧运动史上曾有过辉煌一页。

当南开中学基础日臻巩固的时候,张伯苓来到了美国,因 为他深切地感到:“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等教 育乃是国家发展大计。”为了探索私立高等教育的途径,已过不 惑之年的张伯苓曾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进修,师从美 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等人,学习教育理论,并全面细致地考察了 美国私立大学。

张伯苓返回南开后,立即着手筹备南开大学。1919年秋, 南开大学正式成立,大学请留学美国多年的凌冰博士为大学部主任,除开设文科外,还设理科和商科。理、商两科在全国私 立大学中还是首创。南开大学是天津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 近代中国人以自己的力量创立的民办大学中最成功的典型范例之一。

在成功兴办南开大学的基础上,张伯苓于1923年创办南开 女中,1928年建立南开小学,张伯苓又分别于1927年和1932 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 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

1935年,张伯苓深为华北局势日益危急感到忧虑,为了继 续办学,他亲赴重庆考察,1936年9月“南渝中学”正式开学。

   1937年7月2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29日,日寇用重炮和 飞机炸毁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学生被迫停课。 张伯苓面对轰炸后的废墟拍案而起: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 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勉。由 此,南开大学被迫南迁,与北大、清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张 伯苓与清华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共同担任联大常 务委员,主掌校务。

  在此前后,张伯苓还接办了四川自贡蜀光 中学。南开教育体系,在张伯苓的苦心经营下,由小到大,从 弱到强,根深叶茂,茁壮成长,开近代中国教育之先河,张伯 苓的名字,永远地载入教育史册。

1951年2月23日,75岁的张伯苓病逝于天津。周恩来总理 第二天专程到天津吊唁,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 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清光绪二十四年十月,也就是1898年的冬天,山东潍坊的 一位古董商人范寿轩到天津做生意,与两位秀才谈起河南的农 民在地里劳作时,刨出了刻有文字的骨板,不知为何物。这两 位秀才推测为古代书简,就托付古董商人代购。转年秋天,古ZHONGGUO DAOYOU SHIWAN GE WEISHENME

董商人携带被河南农民称为“龙骨”的古物,再一次来到天津, 这两位秀才看过之后认为极有价值,上面的文字就是现在我们 所熟知的甲骨文。

  其中的一位秀才就是后来的书法家孟广慧, 而另一位名叫王襄,字纶阁,号簠室,当时年仅24岁。在天津, 他们两人是最早接触甲骨文的金石家。

以后王襄又多次节衣缩食,出资购买出土的龟甲兽骨,共 计4000余片。自从搜集甲骨开始,研究甲骨文就成了王襄治学 的一大内容,为了便于研究,王襄就把甲骨上的文字一一拓印 下来。

  此后,无论是进学还是在外地任职,王襄都随身携带收 藏的甲骨、拓本和相关书籍,利用闲暇时间研究文字。1900年 秋,王襄开始就所藏的甲骨进行整理,6年后编辑成书《贞卜文 临本》,分为3册,共收录564个甲骨文字,以后又录存各家甲 骨著述,扩大为5册。

  在当时,甲骨学还属于初创,有关甲骨文 的专著更是寥寥无几。

1911年,王襄又释得甲骨文中殷商时期占卜师使用的六十 甲子表,订正了宋代以来金石家对“口十”二字的误解。因为 在此之前金石家都把“ 口十”解释为“子”,这样一来,在殷商 葬器上就出现了“乙子”、“癸子”之类根本无法解释的干支结 合,自从王襄解释为“已”以后,所有的疑难都迎刃而解。

1914年王襄任职于长芦盐务,到1939年告退,在此期间, 他先后被派往河北、福建、四川、浙江等省,不断的迁徙和繁 忙的公务并没有影响王襄对甲骨文的研究。1918年他完成了 《簠室殷契类纂》一书的写作,1920年年底由河北博物院出版, 收有甲骨文字4807个,能识、能读的1743个,除去重复的,余 有680字;在编排上,采用近代字典的编排方法,在每个字下 面,加以注释、考

订,并引用甲骨文的原句进行举例,实际上 是一部甲骨文字典,深受研究甲骨文者的赞许,因而于1929年 再版。

  王襄的另一部有关甲骨文的著作《簠室殷契征文》,是他

1923年在广东任职期间完成的,1925年出版。书中发表了他收 藏的甲骨拓本1125版,介绍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甲骨材料,比 如,《天象2》刻有“旬壬申夕月有食”,这是最早带有干支的 月食记事,全世界只有两例,这是我国仅有的一例,因此这些 拓片经常被后来的甲骨名家引用。

  在书中,王襄还对每一条卜 辞都作了注释,方便读者使用,并创新地对甲骨进行分期断代 和分类,有天象、地望、帝系、人名、岁时、干支、游田等12 类。著名古文字研究专家陈邦怀评价说:“著录甲骨分门别类, 则以此书为创举。”该书出版发行的时候,曾经引起一些学者的 误解,认为书中的拓本经过了剪辑粉饰,不是真品。

  对于这些 不利言论,王襄始终不做辩解,他说:“塞口易,塞心难。终有 河清之日也。”

1949年,王襄在74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古文流变臆 说》一书的写作,全书就甲骨文、金文推论、考证我国文字演 变的规律,列举了甲骨文69个字,金文75个字。

  此后又反复斟 酌删改3次,于1957年出版。他晚年的另一部代表著作,则是 《殷代贞史待征录》,全书共8节,采用卜辞断代的方法,列举 了古代占卜师一共87名,还记录了每一位占卜师的相关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王襄被任命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并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合集》编委。

  1965年1月31日, 王襄病逝,享年90岁,郭沫若为他题写了墓碑铭文。

严范孙生于I860年4月2日,23岁中进士,26岁入翰林院 任编修(皇帝的文学侍从),因而人们又称之为“严翰林”。而 立之年他已功成名就,34岁出任贵州学政(教育主管)。

  光绪皇 帝对他十分器重,曾多次召见他。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中方的惨败而告终,这对严范孙震动 很大,也成了他后半生的转折点。国家与民族的危难,使这位

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挽救国家,就必须变法维新, 而要变法维新,则非创办新教育不可。

事实上,早在戊戌变法之前,严范孙就曾向光绪帝上书, 建议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举制度,这也曾被梁启超称作“戊 戌变法之源点”。光绪帝批准了他的奏折,可是却惹恼了以慈禧 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严范孙被免去所有职务,只留下了一个 虚衔。

戊戌变法失败,严范孙的处境也非常险恶。

  悲愤之中,他 辞去官职,返回故里天津。回天津后,他隐居在位于西北角文 昌宫以西一个地名叫“四棵树”的家中,并将自己的家宅作为 基地,幵始了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立义塾,讲新学。

严范孙办学急需一名助手,此时友人向他推荐了刚从海军 退役的张伯苓,说这个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的年轻人,不仅受 过新式教育,而且为人正直,一心要兴学救国。

  严范孙一听大 喜,立即邀张伯苓到家中,请他为自己的5名子弟当私塾老师。 而张伯苓此时也正满怀雄心壮志,与严范孙志同道合。两人一 见如故,结成了忘年之交。刚刚22岁的张伯苓十分珍惜这次机 遇。他始终认为,结识严范孙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幸事。从此, 两位杰出人物携手合作,掀开了我国近代教育史的新篇章。

严氏家馆设在严宅西偏院内。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座并 不起眼的两层灰砖小楼房,竟成了天津兴办新学的发祥地。此 外,严范孙还创办了一个小学教师讲习会,聘请张伯苓利用晚 上的时间,给全市小学教师补习英语和数理化。严馆的名声传 遍津门,青少年纷纷要求入学。

  看到这种情况,严范孙和张伯 苓十分欣喜,决定扩大办学规模。

1904年,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其教育发展情况。经 过一番细致的考察,他们得出结论:采取新教育,重视科学技 术——而这正是日本强盛的主要原因。从日本回来后,严范孙、

张伯苓认为,中学居于小学与大学之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 段,所以先办中学,以后再扩充大学和小学。

  他们将严、王二 馆合并,仿效欧美的教育制度,在严家院内原严馆的基础上, 办起一所比较完备的中学。校名定为“私立中学堂”,经费由 严、王二人分担,张伯苓任监督(后称校长),招收学生77名, 1904年10月17日开学上课。之后,他们又共同创办了大学部, 乃至女中部、小学部,形成系列学校。

严范孙对教育的热情感动了天津的开明士绅,很多人都捐 款献地 1907年,严、张二人在邑绅郑菊如捐献的天津旧城西 南一块10多亩的荒地上盖起校舍。因为这个地方叫“南开”, 所以校名改为“南开中学堂”。南开中学堂的校址原是块荒芜的 盐碱地,连芦苇和野草都不长,舭邻着一个散发着恶臭气味的 大水坑,南开学生戏称为“臭西湖”。

  严范孙和张伯苓就在这样 的地方建成了校舍于是,那片荒野便从几百年的沉睡中惊醒, 变得生机盎然,充满青春的活力。在南开中学堂的东楼,最引 人注目的)^ ii廊内的一面大穿衣镜,镜子上端的横匾上镌刻着 严范孙亲笔题写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 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 暴,勿怠;领色:宜和,宜静,宜庄。

  ”这40字箴言,成为南 开学生最皁的文明礼貌和遵守纪律的行为规范。

佛大学校长伊里奥博士来南开参观,见这里 学生的风度仪表都同其他学校的学生不同,便问张 伯苓原 泊苓把他带到穿衣镜前,将上面的箴言向他 细细解释伊里兇听了十分钦佩,回国以后讲给他的同事和朋 友听,于是这件事就在美国传开了。

  不久,美国洛克菲勒基金 团派人到南开,将镜上箴言拍摄下来,回去后刊登在美国的报 纸上,对南开的这种教育方式推崇备至。南开中学堂是私立学校,经费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严范

孙常常带着年轻的张伯苓周旋于军、政、官、商各界之中,他 们自称是“化缘的老和尚”。

作为一位教育家,严范孙的先进思想还体现在男女教育并 重的观点上。

创办严氏家馆不久,严范孙就首创了严氏女塾,以自己的 女儿、儿媳,以及亲戚朋友的女儿为学生。《大公报》称这是 “女学振兴之起点”。3年后,严范孙又把女塾改为一所包括小学 和中学的严氏女子学堂。

在女塾中,他亲自教作文,把自己从日本带回来的画片分 发给每个学生,让她们根据图片内容来写作文Q这种作文方式 在当时是很新颖别致的,也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 写作兴趣。

20世纪初叶,严范孙开设了保姆讲习所(幼儿师范)和蒙 养园(幼儿园),又由几位开明士绅出资创办了 3所民立小学 堂。

  严范孙这一系列活动,大大推动了天津近代教育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严范孙先后协助张伯苓创办了南开女中学 部和小学部。到1928年,南开系列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女 中、大学)全部建成。

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后,一代人师严范孙于1929年 3月15日与世长辞,享年69岁。

  3月16日《大公报》发表社评 《悼严范孙先生》,对他评价极高,称赞他“不愧为旧世纪的一 代完人”。

}

摘 要 晚清时局动荡,内外交困,八股取士的科目人才不足以应时务,人们变革科 举的呼声日益高涨,科举制度不断演变。人物的地理分布既有自然环境的因素, 亦涵盖着人文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受自然环境、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状 况等的影响,晚清进士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繁荣、 交通便利、学术文风鼎盛的江浙地区,人文荟萃,科甲联翩。东北、西北、西南 各省,地处边陲,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开发较迟,经济落后,文风不高,故进 士稀缺。 晚清仕进重科举、重正途。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以“学而 优则仕”为价值取向,大部分进士入仕为官,有的位列封疆大吏,在晚清的政治 舞台上大显身手。然而随着西方思潮的激烈涌入,中西文化不断冲撞、交融,传 统的人才结构及人才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晚清进士或投身于政界、军界,或投 身于工商界、教育界,或投身于文艺界、科技界,走上了更加宽广的成才之路。 本文初步探讨了晚清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进士的仕进及分流,并以清代行 政区划为准,着重对晚清进士的籍贯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对其分布规律及原 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便进一步了解区域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交通、文 化发展的状态对人才分布的影响,研究在风云激荡几十年中的晚清进士群体,探 讨晚清人才的地理分布规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严立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