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初中数学是什么版本的教材化学教资面试用的哪个版本的教材?

全国统考,只要参加全国统考的地区,面试都是全国统一题库抽题,里面抽选了不同版本的课题。因此教资面试备考重点看的是题库中出题最多的教材版本。不同学科存在一些差异。

语文:人教、苏教、北师大版,以人教版为主,推荐准备人教版教材,其中小学1-2年级,初中7-8年级可以看最新部编人教版。

数学:人教版为主,其次苏教和北师大,还有一些地方版本,像长春版,青岛版等,推荐准备人教版教材。

英语:人教版、北师大、外研社为主,小学推荐人教版、外研社,中学推荐人教版。

音乐:人音版,人教版为主。

体育:人教版为主,小学用教师用书即可。

美术:版本众多。人教人美湘美赣美等,推荐人教版或人美版。

幼教:没有统一教材,根据当地教材准备

不管是什么版本的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虽然存在差异,但很多课题类型都是相通的。

以上就是教资面试的教材应该看什么版本的全部解答,如果你想要学习更多教资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前往官网!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高顿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高顿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本次报名采用网上审核,不再进行现场确认)。
2.符合本次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报考条件的考生在规定报名时间内未完成网上报名,则视为自动放弃已通过笔试科目成绩有效期延长半年的资格。
3.在外省市同时报名的考生,自动取消已通过笔试科目成绩有效期延长半年的资格。
4.受本次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取消影响的考生,可先报名参加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被确定为拟聘用人选的,待参加下一次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成绩合格并取得教师资格后,准予办理事业单位录用入编手续。如未能如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第二条“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规定,则自动取消已获得的中小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拟聘用资格。
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虽然考试延期,但是并没有取消报名

审核通过后笔试有效期自动延长半年

请大家妥善安排备考计划

【考试延期,报考正常】!

22上教资笔试成绩将于4月15日公布!
笔试成绩会提前公布吗?
对成绩有异议该怎么办?
笔试通过后要准备什么?
往下看,小易告诉你答案
点击【成绩查询】输入考生信息即可获取成绩

按图所示,点击笔试查分输入个人信息,即可获取成绩查询入口。


如对笔试成绩有异议的,可在成绩公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笔试所在地设区市教育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

福建省22上教资面试公告

笔试通过后要准备什么?

基本查完成绩就可以开始准备报名面试了,大家在这段时间应该提前想好自己报什么学科,准备好面试报名材料!

戳→22上教资面试报名更复杂!赶紧准备这些材料!

戳→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在即,试讲和结构化都考什么?

戳→面试该看哪个版本的教材?附电子版教材下载链接

现在开始准备面试,真的不早啦!!

笔试未过,面试费用全额退!

幼儿/小学/初中/高中

分学科分学段 陪伴大家到考前

结构化 试讲 答辩 面试三大模块

基础模板+试讲点评+考前冲刺5小时

20节点评+模板题库逐字稿

4本配套图书 即学即练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

报名22上教资面试系统班

·面试未过,仅扣除99元其余费用全退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

报名22上教资面试协议班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
}

高中化学教资面试写教案 一年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作为一名化学高中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高中化学教资面试写教案吗?它能对你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帮助你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中化学教资面试写教案,希望你喜欢。 #217112高中化学教资面试写教案1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蚂蚁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初中数学是什么版本的教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