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做这道数学统计图怎么画题,下有图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角分的换算》讲的是人民币的单位,分与角、角与元之间的进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能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应该找回多少钱”。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材56页的例题重点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对照着人民币的实物图,引导学生一分一分地数,一角一角地数,结合生活经验,认识“1角=10分”、“1元=10角”。因此教学重点是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领悟这种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相同.教学难点是说出几元化成 几角(几角化成几分),或几角聚为几元(几分聚为几角)的想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教学最初,我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独立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机会应该很少,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做了一个前测,只出了3个小题。
  (一)、前测试题:
  1、在○里填上“>”“<”“=”
  1元○1角 1角○1分 1元○1分
  2、老师要把1角钱换成几分几分的硬币,
  你应该给我( )分才和我的钱同样多。
  3、1个生字本5角钱,你有1元钱,售货
  员阿姨应该找给你多少钱?
  (二)、测试结果:
  第三题的正确率是100%,都知道要找回5角钱。第二题正确率是43.75%(
  32人受测,14人正确),18个出错的学生给我几分的都有。第一题是65.63%(
  32人受测,21人正确),11个出错的学生都填的“=”。
  (三)、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测试我了解到学生很清楚1元=10角,证明平时有这个购物积累。有一些孩子不清楚1角=10分,我想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分”已经使用得越来越少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购物经验。对于学生不知道1元大于1角,1角大于1分,而填等于号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知道人民币三个单位的大小,还有就是受到了“数字1”的干扰,没有考虑后面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理解单位的大小。
  2、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3、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引导学生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出元、角、分的进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思考,从多角度、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元、角、分的进率。
  ⑴ 认识1角=10分
  ①师:(举起1角纸币 )这是…,我想把它换成以分为单位的零钱,你能换给我吗?
  ②生思考换钱,老师找典型的收上来几份,追问学生为什么给老师这么多?
  ③当孩子已经知道1角=10分之后,再把没有反馈的换法也一一说出来,巩固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⑵认识1元=10角
  因为在前测中学生对1元=10角已经很清楚了,所以我直接借助课件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是1元,然后创设了一个让学生用1元钱买一瓶8角钱的酸奶,问要找回多少钱的情境。从而引到换钱的游戏中,问学生把1元换成以角为单位的零钱有多少种换法。
  ⑶1元=100分
  探究1元=100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领悟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是相同的。因为把1元换成100分太麻烦,所以我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元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2、进行简单的换算
  第一层次的练习我设置的比较简单,只是单名数之间的转换,(如:7角=( )分等)我注意引导学生说出 “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可以这样想”的填空 ,(可以这样想:1角=( )分 7角就是( )个10分 就是( )分)最开始扶着学生理解,慢慢过渡到独立思考。
  3、学数学用数学
  第二层次的练习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1元钱买学具,你打算怎么花掉这1元钱。在这个活动中,即巩固了1元=10角的进率,又让孩子体会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还适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的教育。
  我自己认为本课的设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防止了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是轻松的、和谐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习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我把这一部分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中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这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到第一节课,集中教学计算方法,再安排练习课进行巩固复习。我比较了苏教版和北师大教材,发现用14-9作为例题最为合适,先从实际问题引入14-9,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探索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具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寒假里,婷婷、明明和小兰三个好朋友参加了社区的游艺活动,拍了不少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中的套圈游戏)
  在这幅照片上,你们收集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要知道“有几个圈没套中”,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14-9
  2、14减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借助你手边的学具验证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再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讨论)
  3、学生汇报,随机板书:
  预设:
  A、一个一个的减;
  B、做减想加,9+(5)=14,14-9=5
  C、14-4=10,10-5=5
  提问:为什么要用14先减4?减去4后还要减几,你怎么知道的?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D、10-9=1,4+1=5
  提问:10是哪来的?为什么要用10-9?
  E、14-10=4,4+1=5
  提问:为什么要用14-10,10从哪来的?减了10后为什么要加1?
  4、质疑:
  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对这些方法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5、练一练:
  用你喜欢的办法计算13-8,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课间休息)
  三、巩固提高。
  1、口算(开火车)。(课件四)
  13-6=14-8=15-7=
  18-9=11-8=12-7=
  2、小鸟找家。(课件五)
  (1)观察图画,注意房子上面的数字。
  (2)你想帮哪只小鸟找家?
  (3)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谁来想办法帮助它?
  (4)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鸟,那么我们大家就来给这只小鸟添一个家,好吗?
  (学生齐答:15-9=6,课间添一个房子,小鸟回到了家)
  (5)这些小鸟的卡片上的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十几减9),你发现这些算式的差有什么特点呢?
  (有条理的板书: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7-9=8,18-9=9,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看图列式。(课件六)
  详见教材P16。
  4、发散练习。(课件七)
  ()-()=7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同学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节课学习了几节课的内容,你们真是太棒了。可能有的小朋友还不能熟练的计算,让我们在后面的课堂中再多多练习,争取算得又对又快,好不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4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发展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认识
  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
  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 经验介绍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实施要领
  1、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教学流程
  序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导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轻;
  生2:大象重、小熊轻;
  生3:小猴重,小狗轻。
  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1) 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2)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数学书重;
  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
  得出:现在文具盒比数学轻。
  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
  学生猜测结果。
  小组讨论方法,交流意见。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独立判断,并说一说判断过程。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常见错误分析
  1.比较轻重时,判断天平称翘起的那边重。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不懂得天平称的原理。
  2.()比()重,()比()轻矮,各个量填反。
  缺少观察比较的技能和表达的方法。
  3.三种物体比较轻重,错误把数量多的判断为最重的。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等量代换的思想理解有困难。
  2.诊断问题
  诊断1:()比()重?
  诊断目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达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版)第16页的例题,
  第16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几和第几实际上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凡事物排列的顺序号。例题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务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想想做做让学生在涂色、观察、数数、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识几和第几的区别,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个数或顺序并现同伴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出示排队买票图。
  过渡: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你们看。
  出示课件。
  2、谈话。
  (1)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
  (2)请小朋友数一数小明排在第几?小刚排在第几?
  (3)排在第1的是谁?原来老爷爷排第几?老爷爷怎么又排到第一了呢?
  (进行礼貌教育。)
  (4)黄头发的小姑娘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说明:排队的时候我们都从前面数起,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要数第几的时候。
  [评:紧密结合排队买票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几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进一步感悟新知
  1.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过渡:小明买好票来找小丽
  (1)问:小丽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后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问:如果小丽住在3楼应该出现在哪个阳台?
  (3)问: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住的是楼房?你家住几楼?
  2.想想做做第1题。
  过渡:小明、小丽要进动物园要做对点灯笼的游戏才行?你想试一试吗?
  (1) 老师点灯笼学生回答。
  ○●○○○问:点的是第几个灯笼?你是怎么数的?
  注意数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
  ○○○●○问:现在点的是第几个灯笼?
  ○○○●●问:从右边看点了几个灯笼?
  (2) 老师提要求学生涂色。
  左边第3个,左边3个。
  右边第2个,右边2个。
  问:这里的第2个和2个意思一样吗?
  (3) 书上练习。
  过渡:大家都想来点灯笼,下面我们打开书一起来涂一涂。
  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指名上黑板涂色
  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和第几。(板书:几和第几)
  [评:老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仅检验前面对新知感悟,还着重对几和第几的内容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帮助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
  3.想想做做第2题。
  过渡:来到动物园,小红和小明首先看到了猴子捞月亮的表演。
  问:同学们看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说:老师将这个问题交给小组讨论,每组选个同学汇报你们讨论出的答案)
  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问:猴子能捞起月亮来吗?为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
  4.想想做做第3题。
  过渡: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高采烈地去看比赛呢!
  (1)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评:每个画面都引导、组织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几和第几的不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把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整合成学生喜爱的连续的动画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显得生动活泼。]
  5.想想做做第4题。
  问: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问: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除了这几个问题外,你还想到什么考考大家?
  (小组讨论)
  交流:1号车前面是5号车;5号车前面是2号车;1号车后面是4号车和3号车;前3名的是2号、5号、1号车;最后一名是3号车
  追问:刚才说的是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评:这一段采用学生交流合作的形式教学,使学生既学会了肯定自己,又学会了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从中补充、完善了自己的认识。另外,这里除了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互帮互助,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5题。
  过渡:小动物们回家了,小动物们的家住在几楼几室呢?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
  交流:竖着看有几层,就说是几楼。横着看有几家,也就说是几室。小兔家竖着看在5楼,横着看在第1室,所以它家住5楼1室。
  A:出示小动物的位置说住在几楼几室。
  B:告诉小动物住在几楼几室学生在电脑上点位置。
  2.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室等等。
  [评:把数学知识拓展、应用到生活中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3.发散练习。
  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猜猜你喜欢吃的是什么?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安排学生相互说一说,再交流。
  [总评]
  本堂课分三步走:从买票情境图的初步感知,到连续动画情境的感悟,最后是游戏的深化巩固,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次很清晰。在拓展应用中注意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魅力。练习中采用了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提高了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学生自由发言
  问:多买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1)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统计,制成统计图
  (3)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名同学。
  2、喜欢()颜色的人最多?喜欢()颜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颜色?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动画片体育比赛电影新闻
  做一次统计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题以及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
  月饼图、题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单元主题图
  1、观察图画,说出图意,列出算式。
  2、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相机引入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二、复习引入新课
  谈话:中秋节快到了,在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习惯要吃什么?(月饼)
  (1)如果有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学生口答后,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8÷4=2(个)](2)如果现在有80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同时出示月饼图。
  三、探索新知
  1、提问你是怎样列算式的?学生回答后板书:80÷4
  2、学习计算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计算。
  (2)全班汇报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点拨。
  3、巩固练习:口算卡片。
  四、学习例2
  1、分析题意月饼图,学生观察。让学生明白要把这36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月饼?
  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36÷3。
  3.探索算法提问:试试看,你能计算出36÷3的得数是多少吗?
  (1)小组讨论,探索计算方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讨论结果:①看图分一分。先分整盒的月饼,每组1盒(10个),再分单个的月饼,每组2个。两次合起来每组一共分得12个。②竖式计算。抽生板书:结合分月饼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先分3盒月饼,就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30)去除以3商是10(1个10),就在商的十位上写“1”(表示1个10)。30减30得0,这里不需要写出来。再分剩下的6个月饼,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移下来,去除以3商2,写在商的个位上(表示2个1)。6减6得0,表示全部分完。
  4.及时巩固练习竖式计算69÷3=86÷2=48÷4=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
  五、提高练习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要求:先独立计算,再小组讨论。提问:比较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小结
  (1)你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3)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差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思。
  3、使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
  教学准备: 例题挂图,小棒。
  设计思路:本课是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应用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一行:◇◇◇◇◇◇◇◇
  第二行:○○○○○
  ◇ 比 ○ 多( )个。
  ◇ 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 ○ ( )的,另一部分是比 ○( )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挂图,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
  (2)师生共同分析数量关系。
  (3)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出“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的结论。
  (4)列式:12―8=4(朵)
  口答:小磊比小雪少4朵红花。
  (5)再让一位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小组内的学生说一说。
  2、教科书第73页的“做一做”。
  (1)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求我比你少几本书,就是求你比我多几本,或你我相差几本。)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小结。
  谁能说说例4与例3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例4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3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这两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都是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的第2题。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0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口算.
  2.使学生能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类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演示课件“”】
  2+9= 3+8= 4+7= 5+6=
  3+9= 4+8= 5+7= 6+6=
  4+9= 5+8= 6+7= 7+6=
  5+9= 6+8= 7+7= 8+6=
  2.( )里应填几?【继续演示课件“”】
  5+( )=11 4+( )=12 5+( )=14
  4+( )=11 2+( )=11 3+( )=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
  (1)出示例1:11-5=□.
  ①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开发学生思维.
  想加算减;
  数的组成;
  因为11-6=5,所以11-5=6;
  ……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5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5=6
  12-5=7
  13-5=8
  14-5=9
  15-5=10
  (2)出示例1:12-4=□.
  ①启发学生分级讨论、交流.
  ②联系本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4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4=7
  12-4=8
  13-4=9
  14-4=10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
  (1)分级讨论、交流,十几减3、十几减2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2)汇报时,使学生明确:
  11-3=8 11-2=9
  12-3=9 12-2=10
  13-3=10
  3.引导学生对比.
  启发想的计算可以怎样想?使学生明确.
  想加算减;
  想十几的组成;
  想:11-5=6→11-6=5 ……
  11-4=7→11-7=4 ……
  11-3=8→11-8=3 ……
  11-2=9→11-9=2 ……
  三、全课小结.
  略.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继续演示课件“”】,投影出示,启发学生说明图意,独立填写.
  2.“做一做”第2题【继续演示课件“”】,口算,竞赛.
  3.练习五第3题【继续演示课件“”】,分级讨论交流,独立填写.
  (此题渗透统计思想,必要时教师做一下说明.)
  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4、5题(图片“练习四”、“练习五”).
  板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1
  设计思路
  对于幼儿“>”和“<”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只要让他们记住开口的方向,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意在为幼儿创造一个 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开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戏贯穿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分析: 重点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掌握相等与不相等的转化;难点是掌握“>”和“<”的方向。
  活动准备: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图片。
  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
  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数字头饰两套,小猴子头饰若干。
  5、数字小兔图一张,有关数字卡若干。
  6、数字卡10张(装入猫头包内),铃鼓一个,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
  1、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呀飞呀,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3、师:“大于号和小于号一个开口向左,一个开口向右,很不好玩,我们得找规律记住它们。”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得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
  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二、表演游戏:学做“>”“<”
  找出4名幼儿做数字娃娃,戴上数字头饰,找两名幼儿分别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幼儿读出“9大于7”“7小于9。”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所以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所以教学时,我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六一儿童节”联欢会的会场布置引入新知教学,既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紧扣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学中我也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积极创设情景,以激发学习热情。本节课我尽量考虑低年级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设计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情景,如:找联欢会会场中的规律、画一画、图一图、找规律游戏、欣赏规律中的美等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
  二、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班级的学生中有聪明灵活的优秀生,也有较迟钝缓慢的学困生,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照顾到学困生的需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优生带动学困生,帮助学困生,以达到全面发展。当然我也经常请一些学困生尝试回答问题,并给以鼓励支持,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紧密联系生活,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都是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展开教学的,比如今天是5月31日,明天就是学生最高兴地“六一儿童节”,每年的儿童节学校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来庆祝孩子们的节日,所以我就紧扣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展开了教学,学生不仅学得开心,也觉得意义深刻。在比如“欣赏规律中的美”这一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有规律的`事物,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来我想让学生有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哟规律的事物却不能在课堂中完成,所以只好留着让学生当成课外的作业去完成,当然我也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得作业的。
  四、给与学习主动权,做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去探索规律,然后在集体的反馈中矫正,总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习,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但是由于投影仪显示不够清晰等原因,课堂中也出现了各种不足的地方,如有些学生看不清图片的颜色,给教学带来一定得麻烦;在比如由于学具的不足,我只能把“摆一摆”的环节改成“画一画”,虽然学习目的同样达到了,但总感觉有些欠缺;另外由于我的一点紧张的情绪,把学生在操作时放点轻松的音乐让他们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的这一环节也给漏掉了,只有操作,没有音乐等等。这一系列的不足之处,都是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而引起的,这有待于以后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格物体。
  2、通过涂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难点: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
  学具: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探究意识
  1、师:小朋友们,有谁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六一儿童节)是呀,明天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准备举行一场联欢会,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可高兴了,都行动起来了,看课件演示:彩旗、灯笼和彩花。
  同学们有的剪了漂亮的彩旗,有的做了美丽的灯笼,有的折了各种颜色的花儿,想把会场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你们觉得这些东西这样摆放好吗?(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不整齐)
  是啊,他们摆放得不整齐,如果能够按照一定得规律进行摆放,一定会更美丽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感知规律――认识简单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够找出这幅图里藏着的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联欢上的规律。
  (2)、学生汇报:
  红旗的规律:黄红黄红黄红黄红……
  彩灯的规律:黄紫黄紫黄紫黄紫……
  花朵的规律:红绿蓝红绿蓝红绿蓝红绿蓝……
  小朋友队伍的规律: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并说明找规律的方法,用虚线分一分,分成相同的几组。
  3、教师小结,明确“一组”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彩旗、灯笼、小花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像灯笼这样一黄一紫、彩旗的一黄一红、小花的一红一绿,和小朋友队伍里的一男一女,以及我们黑板上的两朵黄花,一朵红花,我们都把他们叫做一组。(板书:一组,齐读:一组)
  当我们找到图形排列的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一看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如果是我们就说他是有规律地排列。
  3、教学例2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能够又对又快地找出图里的规律,有几只小动物们听说;了,都来了,他们想和你们交朋友,但是他们也带来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并要求谁能够帮他们回答这些数学问题,他们就和哪个小朋友做朋友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想)那就一起看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小白兔和书本第88页的例2。
  (1)学生尝试画一画。
  (2)全班交流。
  4、教学例3。
  课件出示小猴子和例3。
  (1)学生尝试图一图。
  (2)全班汇报交流。
  (3)完成课本89页上面的“做一做”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画一画规律:
  师:小朋友们的眼睛真是太厉害了,个个都是火眼金睛。小松鼠觉得小朋友太聪明了,于是他带来几道更难得题目,有信心完成吗?(有)请把你的小手拿出来,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图出美丽的规律吗?请你打开书本89页和水彩笔,完成下方“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你喜欢的规律,先想一想你想画怎样的规律,想好的小朋友可以开始画了。
  ①学生画规律,师巡视,并注意表扬动作比较快的同学和提醒速度(画好的同学坐端正,同时也要注意时间,比一比哪个同学的动作最快。)
  ②汇报展示:(选几幅有代表性的)请小作者介绍自己的规律(或者其他同学找规律,并说说下一个图形会是什么。)
  四、游戏激趣,冲向另一个高潮
  师:同学们觉得找规律好玩吗?(好玩)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来玩一个更有趣的游戏呢,想玩吗?(想)
  课件演示前两组图片,学生根据规律猜出下一张图片是什么。
  五、生活中的规律。
  师:同学们知道吗?规律不仅很有趣,而且还很漂亮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课件出示)
  师:谁也能像这样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呢?
  五、总结延伸,拓展新知。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找规律(板书:找)小手还能画出美丽的规律,做出有创意的规律。有规律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小朋友们课后能够多仔细观察,发现更多美丽的事物,下课。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比较有趣,联系生活比较紧密的一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规律其实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是由于平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2、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第1题。
  课件演示:池塘边有几只小鸭子在游玩,其中6只在池塘里嬉戏,3只小鸭子赶过来跳进了池塘,玩了一会儿,其中有4只小鸭子上岸回家了,剩下的仍在嬉戏.
  你能把看到的数学问题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交流:为什么要“6+3”呢?(因为3只小鸭子赶过来,和原来的6只合起来就9只了。)
  为什么又要(-4)呢?(因为4只小鸭子回家了。)
  2、第2题
  师:小狗、小猫、小羊和小猪手上都拿着妈妈给它们的一把钥匙,身后是它们的家。钥匙上都有算式,只要算出得数就能打开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
  (1)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2)投影交流
  3、第5题
  出示图
  1、谁能看图说出几个数学问题/
  2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计算顺序)
  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做文明乘客的思想教育。
  二计算练习
  小朋友们计算得这么快,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对,好吗?
  1、比赛计算第4题
  2、出示第6题:横行、竖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各得多少?
  独立填在书上
  反馈、评价、订正
  3、出示第7题
  同桌比赛,边指格子边报得数看谁算得快。
  三、书写练习:第3题
  1、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2、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拿钱币活动
  每人拿出4张2角纸币,8个1角硬币,一个5角硬币。
  思考: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
  操作。
  交流汇报,投影显示所有拿法。
  五、课堂小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四、活动三: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二)生生互对
  五、活动四: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六、活动五: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通过给学生准备的奖品的数如何表示这一悬念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捆小棒来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以及边拨边说等环节来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含义,并通过对口令和快速拨数等活动来进一步使学生掌握11~20各数。通过填写和读尺子上的数以及引导学生提问等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1~20各数这一环节,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探究活动
  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以及大小比较。
  活动准备
  1-2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20名同学每人胸前都佩戴一张数字卡片。
  2.教师说要求,学生活动。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比17大的数出列,分别介绍自己(说组成),两位数原地转两圈,找相邻的数做朋友,15后面第三个数教大家做动作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⑴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处。
  ⑵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习: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 2+3=5
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习,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习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习: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习: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2、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4、总结、归纳,提出质疑。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1.《左右》数学教案
2.小学一年级谚语
3.大班数学教案
4.中班数学教案
5.《认识时钟》数学教案
6.《自然测量》数学教案
7.小学一年级班会记录
8.小学一年级看图作文
9.小学一年级纪律口号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数学第七册p90―91。
  教学目标:
  1、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设计理念:课堂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习“猜测―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在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得出可能性相等的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故事导入,复习旧知1、教师讲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在地主巴依老爷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小气的巴依不想付工资给阿凡提,于是想了个歪主意。对阿凡提说:“阿凡提,我这儿这两张纸条让你抽,分别写着“付工资”和“不付工资”,如果你抽到哪一张,我们就按哪一张上写的办,你还是有一半机会的'哦”。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怎样想?(引出“可能”)
  2、复习“一定”“可能。”
  (1)出示装有3个红球的袋子,提问: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球的结果怎样?(一定摸出是红球)
  (2)往口袋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从这样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球的结果怎样?
  3、揭题: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只能说具有可能性,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学生说想法。(引出“可能”)学生回答。(一定摸出是红球。可能摸出是红球,可能摸出是黄球)二、活动体验,感受过程1、摸球游戏
  2、小结并揭示学法
  1、摸球游戏
  (1)猜测出示透明袋子:袋子里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遮住眼睛从这个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以后再把球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多少次?学生自由猜测。
  (2)验证: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自己猜测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
  游戏规则:
  1、摸前先把袋中球搅一搅,然后转过脸去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出后回头看一看,给大家看自己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把球再放入口袋中,按这样,大家轮流摸,一共40次。
  2、组长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
  3、摸完后,组长填写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4、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
  怎样用画“正”的方法来记录,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教师在黑板演示一下。
  活动体验:
  (3)归纳小组汇报统计结果,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填写。红球黄球合计红球黄球次数提问:统计的结果和我们的猜测差不多吗?我们将各小组结果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如果继续摸下去,摸到红球的次数和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2、小结:说明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可能性是相等的。
  提问:
  (1)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摸球的结果的?你觉得用画“正”字的方法好不好?
  (2)记录之后我们又对数据作了怎样的处理?可见我们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3)通过试验和统计得到什么结论?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猜测――――验证――――结论过渡:想不想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做第二个游戏?二、抛小正方体教师出示两个面上都有1、2、3的小正方体。
  游戏规则:
  1、上抛小正方形,不宜太高,看落下时“1”“2”“3”朝上的次数,大家轮流抛,一共30次。
  2、组长派一人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
  3、抛完后,派一人填写记录表和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各组汇报,学生上台填入数字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统计的结果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在每个数字个数相同的情况下,抛的次数越多,数字123朝上的次数越接近。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学生自由猜测。教师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出来)学生回答(摸一摸验证)
  活动体验:
  学生分组试验,填写统计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出示第4页彩图。
  6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
  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棋子若干、转盘、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出示两盒棋子,1号盒有6个蓝棋子,2号盒有1个蓝棋子,5个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生:1号盒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师: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1号盒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生: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2、导入
  师:现在老师如果从2号盒内摸一个棋子,同学们猜一下会是什么颜色?(生大部分猜红棋子)
  师:为什么猜红棋子的多,猜蓝棋子的少呢?真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二)(板书课题:可能性二)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复习了旧知,而且还生成了新的数学问题,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第一幅图)
  师:下面请各小组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让我们通过摸棋子游戏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测吧。(盒里装着5红1蓝6个棋子)
  (生跃跃欲试)
  1、小组合作验证猜测结果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看一下活动要求
  (1)出示活动要求:
  A:组长分好工有摸棋子的,有记录的,组员按顺序轮流摸棋子。
  B:每次摸棋子前先将棋子摇匀,摸棋子时不能偷看。
  C: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好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D:在摸棋子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们组摸到棋子的情况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设计意图:将活动要求展示出来加以强调,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小组活动
  A:学生摸棋子并记录结果。(师巡视,随机指导)
  B:组内交流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讨论中让学生明确:每次摸棋子的时候,每个棋子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到棋子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3)集体汇报交流
  A:小组汇报
  师:你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情况展示给大家吗?(生:愿意)
  师:你是第一个上来的,真勇敢!
  生1:我们摸到的棋子,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因为盒内既有红棋子也有蓝棋子。
  师: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生2:我发现我们组有时摸出红棋子有时摸出蓝棋子,但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因为盒内的红棋子比蓝棋子多。
  师:说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3:我发现我们组摸出的棋子既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红棋子多所以摸到红棋子的机会大。
  生……
  师:说得真不错!其他小组也是这种结果吗?(生:是)
  B: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通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思考)
  生1:虽然各小组摸到红棋子与白棋子的次数不一定相同,但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得好!
  生2: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比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比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的很详细!还有要说的吗?
  生3:各小组摸棋子的情况都说明,红棋子多所以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
  师:嗯,简单明了。
  生……
  师强调:同学们说的“摸出红棋子次数多摸出蓝棋子次数少”,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大小”(板书:可能性大小)
  师小结:每一个棋子被摸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红棋子和蓝棋子的数量不一样,所以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与摸出蓝棋子的可能性大小就不一样。多次试验证明红棋子的数量多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大;相反,蓝棋子的数量少摸到蓝棋子的可能性就小。(随机板书)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设计意图: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2、根据结论推测
  师:如果现在让你再摸一次,你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吗?
  生:不一定。
  师:下面请同学们实际摸摸看(生每人摸一次)
  (可能既有摸到红棋子的,也有摸到蓝棋子的)
  师:虽然我们知道了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大,但在单次试验中我们并不能确定会摸出红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摸一次,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体会概率虽然能帮我们了解不确定现象的规律,但并不能提供准确无误的结论。)
  3、应用
  师:下面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
  A:(课件出示p106做一做左题)
  师:你知道每种颜色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吗?生答
  师:那么指针停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呢?生答
  B:独立解决右题,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明确数量多少与可能性大小的联系,也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作铺垫。)
  (二)教学例4
  (课件出示例4插图)
  师:请同学们看例4,刚才我们解决了两种颜色的问题,现在是三种颜色的了,你敢挑战吗?(生:敢)
  师:很好!如果让你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交流)
  指名汇报:如果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红色的,可能是蓝色的,也可能是绿色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的例5和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楼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
  (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汇报、交流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 980÷7
  对比例两题,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三、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日=24时,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使学生辨别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不同,及互换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发现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
  教学难点:
  互换的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两种记时法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段电视节目的音乐,和大家一起分享。(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曲)
  2.有谁能告诉大家,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播出的? 19时和晚上7时是同一个时刻吗?我们来看看片头画面所显示的时刻。(课件展示片头画面的19:00)
  3.看来,晚上7时就是19时,这是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
  二、展开:经历过程,建立数模
  1.师:老师这里有两张节目预报表,从这两张节目预报表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疑问吗?
  2.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同一时刻播出的电视节目用了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来表示。左边的记时法称为24时记时法,右边的记时方法称为普通记时法。
  3.师:“ 普通记时法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语?”“24时记时法是怎么回事?”“这两种记时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研究。(出示课题:24时记时法)
  4.理解24时记时法的原理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时间老人的脚步,看看时间是怎么匆匆走完一昼夜的。(演示动画)
  并出示条形图展示。
  5.沟通两种记时方法
  刚才老师给大家讲述了24时记时法的原理,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画面。(出示图片)这三幅图片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说她们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
  师:把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改成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要注意什么?
  小结: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上午的时间和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是一样的,下午的时间则应要加上12,因为下午的'时间是在一天的后一个12小时里的。另外,使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时不需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词语,因为它对应的时刻是的。
  三、总结:坡度练习,巩固新知
  1.快速抢答
  请判断下面的时间是普通记时法,还是24时记时法?说说理由。
  凌晨4时 5:00 早上8时 19:00 晚上10时 22:00
  2.超级换换换
  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
  凌晨4时 早上8时 晚上10时
  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
  5:00 19:00 22:00
  3.生活中的24时记时法
  提问:你见过生活中哪儿使用24时记时法?
  ――银行的营业时间图。
  提问:银行储蓄业务上午几时几分开始,下午几时几分停业?
  ――车票图。
  提问:他下午几时到火车站较合适?
  ――禁行标志图。
  提问: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这段路禁止小汽车通行?
  4.我当小主持
  这里是用普通记时法安排节目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预报下面的节目吗?
  节目时间 节目名称
  早上7时30分 动画乐翻天
  早上10时30分 智慧树
  中午12时 动漫世界
  晚上8时 银河剧场
  5.添时针游戏
  这里是一个特别的时钟――只有指着12的分针。同桌两人,一人用24时记时法报整时,一人贴出时针位置。
  6.难忘时刻
  在历时刻也记录着一些让我们自豪的瞬间,让我们一起回放这样的几个时刻吧。
  出示图片:
  7.你知道吗?(课件播放)
  8.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同学们今天的24小时过去了,同时也意味着下一个24小时的到来(明天),明天过去了,又会有一个24小时(后天)会到来,时间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前行。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时间,每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悔恨。
  让我们共勉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学习内容:
  教科书28-29页例5、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
  3、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习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得出规律
  将书中四幅图逐一显示,并配上解说,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你说孙悟空会怎么分?
  3、这时猪八戒说我来分,却偷偷的把西瓜全吃光了,
  4、沙僧急了,忙问:我们3人怎么分呀?每人能吃到几个西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5、0÷3=0说明其它3人分不到了,
  6、做一做:0÷2=0÷4=0÷5=
  7、讨论:0÷0=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8、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9、做一做
  0÷2=0÷4=0÷5=0÷102=0÷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6。
  (1)出示例6,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数,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得:309÷3=
  (2)你认为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尝试用竖式计算,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4)反馈,比较得出简便写法,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5)独立解决“万青平均每月用电数”,及时纠正。
  三、练习巩固
  (1)竖式计算:604÷2=840÷7=296÷4=835÷5=
  比较今天学习的与以前所学的笔算除法的联系
  揭题: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
  (2)判断题:书第30页,让学生在改错中巩固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第30页第4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随堂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2)、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加强估算”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来的一项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教什么?怎么样教?在一次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有幸听了一节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们二年级经历过估算吗?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估算知识。(板书:估算)
  师:在学习估算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师:你们遇到过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确计算?
  课件:
  生:选A。
  课件:师: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多重吗?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汇报并板书: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凑、调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师: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乐。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问: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2: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大估。
  问: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4
  一、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出示一个钟面)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师:看着钟面,想一想,这时你在哪,在干什么?
  预设1:这时我刚到学校,在早读。(假如连续几个都是这样的回答,谁有不同的想法?)
  预设2:这时我在家做作业。
  ……
  师:钟面上都是8时,怎么有的同学说在学校早读,有的同学却说在家做作业呢?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1:这里的8时可以是上午的8时,也可以是晚上的8时。(等待一下……)
  还有想说的吗?
  预设2: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要转2圈。
  ――说的真好呀!时针一天要转2圈(板贴两个钟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天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始直接安排看钟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此时在做什么,在自主讨论中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情境中,迫切地要寻求一种新的简洁的记时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认识24时记时法
  1.感受一天的经过,为新授作准备
  动态演示钟面:
  晚上12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1)第一段时间讲述:夜里12时,也可以说成0时,因为新的一天开始了,时针慢慢转动,现在是――(说清楚)凌晨4时,大家还在――睡觉,到早上8时了,大家上学了,时针转到12,这时,一天结束了吗?(2个回答)
  (2)第二段时间讲述;时针继续转动,这时来到了下午4时――我们要放学了,晚上8时――大家准备睡觉了,时针再次回到了“12”,现在一天结束了
  (3)讨论交流: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吗,一天为什么会出现2个8时了吧。一天之内,除了有2个8时,你还发现了什么?(2个4时,2个12时)
  【设计意图】:24时记时法记录的时间是一天的小时,部分同学对于一天的经过还不够熟悉、通过动画演示,不仅让学生熟悉普通记时法记录一天的时间。也为下面创造线条图上的时间做了充分的准备。
  2.探究用0时―24时表示一天24小时
  (1)思考:
  师:是啊,时针转第1圈,依次经过了12,1,2――12,转第二圈还是――12,1……
  还是如此!
  (2)初探:配合动画演示:
  第一圈: 第二圈:
  师:把时针一天经过的数整理一下,整理成一条时间轴,(板贴时间轴)
  请你将一天的时间清楚的表示出来!
  (1)(拿出练习纸,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巡视选取典型的:
  好了吗?请看屏幕,这个小朋友速度真快……
  预设1:0――12,1――12的,
  师:他这样表示,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2:
  (2)师: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加上第一段和第二段表述的时间词。
  师:加上区分用的时间词,是个好主意!哪些同学和他想的一样?(点点头)
  (3)(出示稍完整的)
  师: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她的表示怎么样,你们来评价一下!
  师:是啊!这样表示更加清楚了!
  揭示――像这样(板贴时间数)在前面加上时间词,上午,下午,晚上等,这样的记时法叫做普通记时法。板贴)
  (4)师:不过,老师发现还有不同的想法,你们看――(24时记时法)
  师:请某某X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可以的)也是这样改的同学向老师示意!
  3.揭示“24时记时法”
  师:同学真了不起,创造了一种新的'记录时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叫做24时记时法。――读一读
  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问题,也积极地思考了原因,还想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老师觉得你们真棒!让大家把热烈的掌握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认识24时记时法是本课的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24时记时法,设计时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规则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力求让学生站在一个规则设计者与思考者的高度来讨论和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比较发现,探索转换的方法
  1.对比
  师:现在,同学们请看这,请你仔细观察,这两种记时法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0秒)
  师: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轻声说一说!巡视指导
  不同:
  (1) 交流:普通记时法前面都有时间词,24时记时法前面没有时间词。
  师:是不是这样?谁也发现了?(真厉害)
  师:还有吗?
  (2)第一个时间段里面表示时间的数是一样的。
  第二个时间段里面表示时间的数是不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也发现了吗?
  (2) 规律:
  (如果有同学说了+12)
  师: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呀?你听懂了吗?
  师:哪些小组也发现了?谁再来说说!
  师:啊呀!这个小组真厉害!在变化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共同的规律!真厉害!为他们鼓掌!
  ――讨论到数的变化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讲讲,时间多一点点。
  2.讨论转化规律:
  ――同学们,你们真会观察,老师奖励大家,一起做个小游戏
  师:老师出示24时记时法请大家趴下(师作师范)老师出示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请大家坐正,看谁的反应快!准备……
  师:有的同学反映速度很快,谁来说说你的诀窍是什么?
  小结注意:普通记时法前面有时间词,24时记时法前面没有。
  2.及时巩固(连线):
  师:会区分了两种记时法,那会转化吗?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完成连线
  中午12时 下午6时
  18时 22时35分
  上午10时35分 晚上8时
  晚上10时35分 10时35分
  20时 12时
  师:(指着板书)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12时。
  18―6=12,先算数,再加上时间词!
  师:谁也能像刚才一位同学那样,完整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全对的小朋友,来给自己翘翘大拇指!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转化的难点,首先将两种记时法整合在一根时间轴上,直观清晰的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讨论转化的诀窍,最后让学生在小游戏中强化两种记时法的特征。
  四、实际应用、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结合“明明的一天”,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师: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新的记时法,还学会了两种计时法之间的互化,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个新朋友――明明。
  1.说一说(用24时记时法表示)
  师:下面是明明这一天中的几张剪影,你知道下面钟面上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吗?一个同学回答,其它同学做小老师,对就说对,错就帮他改正。
  ( ) ( ) ( )( )
  2.修钟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
  师:星期天,明明和妈妈来到了钟表店,看到了4只人家拿来修的挂钟,大家一起来帮忙看一看,有什么问题?
  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时间补出相应的时针,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是的,时针应该又粗又短!(时针短,分针长)
  师:那你是怎么想的呢?(第2、3个)
  3.生活应用
  (1)生活中找一找
  师:明明从钟表店出来,留心观察了一下,还有好多地方都是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大家想一想,他可能在哪些地方看到了?
  预设:汽车里的显示频上面;电视上;手机上等……(依次出示)
  (2)实际运用
  ①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
  师:这是老师在来我们江都实验小学的路上拍到的,你可知道这个路段是从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禁止通行的吗?
  师:问大家“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实际上就是把什么记时法转化到什么记时法?(24时记时法转化到普通记时法)
  ②再来看,这还是老师在我们江都看到的――公交车牌,下站就到了我们江都的龙川广场。服务时间5:55――18:30
  师:看一看这1路公交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呢?
  (用两种记时法回答都可以)
  ③最后,大家来帮老师看一看,这是我十一出去乘坐火车的火车票。
  师:先请大家找一找车票上面的开车时间!(读一读)
  你们觉得老师应该在下午几时前到火车站比较合适?
  (下午1时)
  4.小小设计师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一张周日的作息时间表
  五、知识梳理,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不仅自主发现了问题,还积极的思考了原因,最后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新的记时法,最关键的是同学们已经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觉得你们真棒!希望大家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最后,老师在这里再送大家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同学们都能珍惜时间,合理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3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1-10
【精】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15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0
【热】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1-01
【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1-01
}

数学小报趣味数学图片
  数学是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不能忽视的一门学科,咱们的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那么为了让咱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咱们应该在学**对数学更加用心。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数学小报趣味数学图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1、趣味数学小故事内容——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非常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2、趣味数学小故事内容——*数字的由来
  小明是个喜欢**的孩子。一天,他对0—9这几个数字产生兴趣:为什么它们被称为“*数字”呢?于是,他就去问妈妈:“0—9既然叫‘*数字’,那肯定是*人发明的了,对吗妈妈?”
  妈妈摇摇头说:“*数字实际上是印度人发明的。大约在1500年前,印度人就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能写成。后来,这些数字传入*,*人觉得这些数字简单、实用,就在自己的国家广泛使用,并又传到了欧洲。就这样,慢慢变成了咱们今天使用的数字。因为*人在传播这些数字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人们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数字’。”
  小明听了说:“原来是这样。妈妈,这可不可以叫做‘将错就错’呢?”妈妈笑了。
  3、趣味数学小故事内容——儿歌比赛
  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咱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4、趣味数学小故事——<、>和=的本领
  非常久以前,数学王国比较混乱。0—9十个兄弟不仅在王国称霸,而且彼此吹嘘自己的本领最大。数学天使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生气,派<、>和=三个小天使到数学王国建立次序,避免混乱。
  三个小天使来到数学王国,0—9十个兄弟轻蔑地看着它们。9问道:“你们三个来数学王国干什么,咱们不欢迎你们!”
  =笑着说:“咱们是天使派来你们王国的法官,帮你们治理好你们国家。我是‘等号’,这两位是‘大于号’和‘小于号’,它们开口朝谁,谁就大;它们尖尖朝谁,谁就小。”
  0—9十个兄弟听说它们是天使派来的法官,就乖乖地服从<、>和=的命令。从此,数学王国有了严格的次序,任何人不会违反。
  5、趣味数学小故事——小熊开店
  小熊不喜欢学习,只想做生意,于是在学校旁边开了个水果店。小兔和小猴是它的同学,它们商量好,要教训这个不爱上学的懒家伙。
  它们来到小熊的水果店。
  “桃子怎么卖呀?”小猴问。
  “第一筐里6元3公斤,第二筐里6元2公斤。”小熊回答。
  小猴又说:“如果我从两筐里拿5公斤,要付你12元,对吗?”
  小熊点点头。
  “那我全买下,既然5公斤12元,那60公斤就是12×12=144元,对不对?”
  “正是,正是。”小熊讲。
  于是小猴买了所有的桃子,付了钱,和小兔高兴地走了。
  晚上回到家,小熊结帐,怎么算都是亏本的。第二天,小猴、小兔找到小熊把情况说了,笑着说:“都是你学习不好,咱们才来教训你一下”,并把少给的钱补给了小熊。
  小熊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每天上课都非常认真。它们三个成了好朋友。
  6、趣味数学小故事——唐僧师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久,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咱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咱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咱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咱们每人摘多少个?
  唐僧非常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你知道他们每人摘多少个桃子吗
  7、趣味数学小故事内容——聪明的小男孩
  从前,一个国王经常给身边的大臣出难题来取乐,如果大臣答对了,他将用小恩小惠给点赏赐;如果答不出来,那将受罚,甚至被砍头。
  一天,国王指着宫里的一个池塘问:“谁能说出池子里有多少桶水,我就赏他珠宝。如果说不出来,我就要‘赏’你们每人50大鞭。”大臣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难住了。
  正在大臣们心慌意乱之际,走过来一个放牛的小男孩。他问清了事情的缘由之后说:“我愿意见见这位国王。”
  大臣们把小男孩带到了国王身边。国王见眼前的小男孩又黑又瘦又小,便怀疑说:“这个问题答上来有奖,答不上来可要被砍头的,你知道吗?”在场的人都替这个小男孩捏了一把汗,可小男孩却不慌不忙地回答出国王的问题。国王无奈之下,拿出珠宝奖励给了小男孩。小朋友们,你知道他是怎样回答的吗?
  其实,国王出的是一道条件不足的问题。在正常的`思维模式下是无法找出正确答案的。小男孩正好抓住这一关键。他是这样回答的:“这要看桶有多大:如果桶和池塘一样大,就是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池塘一半大,就是有两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三分之一大,就是3桶水……”
  小男孩实际上打破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他的头脑多么聪明,多么灵活啊!
  8、趣味数学小故事: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是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福州英华书院。一天,沈**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拓展:趣味数学谜语
  1、 四加四(猜一字) 积
  2、 此方程无解(打一俗语) 求之不得
  3、 20÷3 (打一成语) 陆续不断
  4、 一颗粮食3尺长,只能计算不能尝(打一计量单位) 米
  5、 有了它就卖,没有它就买(打一数字) 十
  6、 东方欲晓(打一数学家名) 徐光启
  7、 修路不能坑坑洼洼(猜一数学名词) *行
  8、 员(猜一数学名词) 圆心
  9、 灭火(猜一*数字) 一
  10、 春雨洒故园(猜一数学家) 陈景润
  11、 爷爷参加百米赛跑(猜一数学家) 祖冲之
  12、 数学老师的教鞭(打一数学名词) 指数
  13、 八分之七(猜一成语) ****
  14、 1、2、5、6、7…(猜一成语) 丢三落四
  15、 二四六八十(猜一成语) 无独有偶
  16、 1%(猜一成语) 百里挑一
  17、 100—1(猜一字) 白
  18、 一加一(猜一字) 王
  19、 3。4(猜一成语) 不三不四
  20、 555,555,555(猜一成语) 三五成群
  21、 再见了!妈妈(猜一数学名词) 分母
  22、 5、4、3、2、1(猜一数学名词) 倒数
  23、 五角钱(猜一数学名词) 半圆
  24、 客运章程 (打一数学名词) 乘法
  25、 不带零头(打一数学名词) 整除
  26、 走遍天下都不怕。(猜一数学名词) 有理数
  27、 大甩卖:新鲜苹果一角一斤。(猜一数学名词) 绝对值
  28、 夏周之间(猜一数学名词) 商
  29、 考试作弊(猜一数学名词) 假分数
  30、 插去三角形的一边(猜一数学名词) 余角
  31、 垂钓 (猜一数学符号) 等于(鱼)
  32、 待命冲锋(打一数学名词) 等号
  33、 虚心(猜一数字) 七
  34、 其中(猜一数字) 二
  35、 一来就千(猜一数字) 十
  36、 数字虽小,却在百万之上(猜一数字) 一
  37、 AB制演员(打一数学名词) 互为补角
  38、 泰山中无人无水(猜一数字) 三
  39、 荆轲刺秦王(打一数学名词) 展开图
  40、 招收演员(打一数学名词) 补角
  41、 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 相等
  42、 登上最高峰(打一数学名词) 顶点
  43、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打一数学名词) 循环节
  44、 3,4,5,6,7,8,9(打一成语) 缺衣少食(缺一少十)
  45、 大同小异 (打一数学名词) 近似
  46、 过了就不回来了(打一几何) 射线或直线
  47、 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三
  48、 1+1= (猜一数字) 田
  49、 从一数到十(打一数学名词) 正数
  50、 二斗(打一成语) 偷工减料
数学小报趣味数学图片扩展阅读
数学小报趣味数学图片(扩展1)
——数学除法小报图片
数学除法小报图片
  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你知道怎么做一份数学除法的手抄报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了数学除法小报的图片,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除法小报图片1
  
  数学除法小报图片2
  
  数学除法小报图片3
  
  数学除法小报图片4
  
  数学除法小报图片5
  
  数学除法小报图片6
  
  数学除法小报图片7
  
  数学除法小报图片8
  小数除法的知识
  1、小数除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 1.587587……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12.
  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6、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数学除法常识
  一、口算除法
  1、想乘法做除法,根据乘除法的关系用乘法算除法。比如60÷30=( )就可以想(2)×30=60
  2、根据表内除法计算。比如60÷30,可以想6÷3=2,也就是指60里面有几个30,这也是除法的真正含义。
  二、除法估算
  把算式中不是整十的数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成整十数,在进行口算。
  如478÷81可以将478看成480,将81看成80,因此最后答案就是480÷80=6 。
  三、笔算除法
  1、笔算算理: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数不够除,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算理口诀: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先看被除数前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哪位;
  不够商1用0站位,每次除后要比较,
  余数要比除数小, 最后验算不能少。
  2、商是一位数:
  (1) 除数是整十数:这个试商可以根据口算方法进行试商。
  (2)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试商方法是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做与他接近的整十数试商,直接口算出商几。
  (3)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即接近几十五的除法):试商方法是将除数看做与他接近的几十五来试商,接着直接口算出商几。
  3、商是两位数
  重点在于如何试商,明确商应该写在哪一位上面,余数应该跟在谁的下面。 有些除法算式可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单竖式计算:如3200÷80就可以化成320÷8进行竖式计算,重点在于商的位置和余数的位置。
  试商口诀:
  一、二丢,八、九收,当作整十来动手。
  四舍商大减去1,五入商小加1好。
  同头无除商八、九,余数定比除数小。
  4、 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一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时商是一位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
  5、有余除法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四、商的变化规律
  1、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乘(或除以)几。注意:被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相同哦。
  2、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则商就除以(或乘)几。注意:除数和商的变化方向相反哦。
  五、商不变的规律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会更简便。
  3、除数和被除数末尾都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但余数发生变化,去掉几个0,余数就要添上几个0。
  【拓展内容】
  数学除法作文
  从前有一只小鸡,她非常喜欢使用乘法,因为她觉得,世界上所有的数学问题,乘法都可以一一解决,上二年级时,她为自己能提早学会乘法而感到骄傲,而除法,小鸡并不去好好学习,而是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所会的乘法,她认为,学除法其实很难,所以每次当选数学课**时,都不是小鸡当选,而是小鹿当选。狗老师也发现了这点,一次下课时,狗老师把小鸡叫到办公室,认真地对她说:“你是不是不想学除法?”小鸡点点头,并对狗老师说:“我觉得学除法很难,老师。”狗老师摇摇头,说“其实,只要你会被乘法口诀表,学除法就变成了一件非常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可小鸡却不相信,她问狗老师:这是真的吗?狗老师点点头,并让小鸡回到班里好好学习乘法,小鸡回到班里,她对自己的朋友说:我以后要好好学习,长大当和吴文俊一样的大数学家。同学们都哈哈大笑,他们瞧不起小鸡,小鸡被激怒了,她立刻拿起书,她想让同学们知道,她一定能超过那些骄傲的同学们的。
  小鸡现在在复习除法,你瞧她,她是多么的认真,她一定要遵守诺言,让同学们看看,小鸡以后一定是最最棒、像吴文俊一样伟大的、令人们敬佩的大数学家!
  数学除法作文
  开学初,我们认识了乘法,还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积。最近我们又学习了除法,知道了除法就是*均分。比如20个小朋友去春游,*均分成4组,每组有5人。算式是20÷4=5(人),其中20是被除数,4是除数,5是商。读作20除以4等于5。
  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乘法就是用来求总数,其实除法和乘法是相反的计算,在乘法的基础上学习除法就比较简单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你瞧:星期天,妈妈买了12个橘子,我们家有4个人每个人可以*均分几个橘子呢?我可以用除法来*均分,12÷4=3,每人可以分3个桔子。也可以每个人3个,可以分给4个人,12÷3=4;吃饭的时候,妈妈说,“今天我一共做了6个菜,花了50元钱呢!宝贝,你知道每个菜多少钱吗?”我心里盘算了一下,50÷6=?我不会算,怎么办呢?爸爸说:“你可以想口诀啊!哪句和6有关的口诀最接近50?”我一拍脑门,“想到了——六八四十八,那么就是说每个菜要8元多一些!对吗?”爸爸妈妈笑着说:“对啦!生活中很多时候可以用除法,但是有时并不能正好除尽,你可以求出商大概是多少。”
  数学除法作文
  星期天,顾老师让我们做数学手抄报,主题是除法。我画了一艘鼓起风帆的大船,在海洋里乘风破浪的航行。我就是开船的小朋友,大海就是知识的海洋,我要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无穷无尽的知识,不怕风浪有多汹涌。
  第一部分:我眼中的除法
  除法就是把东西*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除号的两个点**东西,横线表示把东西*均分开。你看,谁都不想分离,那两个点有些伤心呢。
  第二部分:分苹果,这是一道有余数的数学题。
  49个苹果*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分(5)个,还剩(4)个。
  第三部分:锯木头,是一道有除法又有乘法的数学题。
  一根木头长24米,要锯成4米长的木棍,能锯(6)根。每锯一次要用3分钟,全部锯完要用(15)分钟。
  这是我第一次做数学手抄报,感觉很兴奋。
数学小报趣味数学图片(扩展2)
——数学小报图片及内容
数学小报图片及内容
  《数学小报》是指与数学相关趣味性小报。主要内容有:数学知识、数学家故事、数学趣题、数学家名言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小报图片及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小报
  
  数学小报
  
  
  数学小报
  
  数学小报
  
  数学小报
  
  数学小报
  
  数学小报
  
  数学小报
  
  数学小报
  
  数学小报
  
  数学内容1
  国庆长假期间,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华联商厦。首先,我们先去给爸爸买衣服,爸爸挑了一件他特别喜欢衣服。正好国庆期间特价打八折。爸爸问我,一件衣服价钱是150元,打八折相当于衣服价钱乘以0.8,你知道一件衣服多少钱吗?我想:150乘0.8,不如将于150除10等于15,0.8乘10等于8,再相乘,15乘8等于120元,结果得120元,我高兴得对爸爸说:“是120元!”爸爸问:“为什么呢?”我便把问题解答过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对,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0.8乘10,150乘8等于1200,再点上一位小数点就成了120。”
  买完衣服,我们就来到了地上超市,爸爸对我说:“商店奶制品正在做促销活动,买二赠一,如果买两箱,相当于打几折呢?”我说:“让我算一算。”我想半天也想不出来,只好问爸爸,爸爸是这样解答:“买二赠一就是花两箱牛奶钱买三箱牛奶。一箱50元就相当于花100元钱买了150元牛奶,那拿100除以150就相当打折数,100除以150等于0.6,结果在6.5到7折之间,你明白了吗?”我说:“噢,原来是这样,我现在明白了!”
  在回家途中,我也发出了许多生活中数学,例如:楼层高度,廓面积,太阳能容水量,**精确度等等一些问题和发现!
  这就是我在生活中数学发现,我相信,还有更多数学问题在前方等待着我们!
  数学内容2
  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离不开数学,可见数学与我们关系是多么密切呀。
  比如,妈妈上街买水果,买蔬菜,还有去文印社复稿件……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有趣数学,等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暑假里我跟爸妈到表姐家玩,路上口渴了,爸爸只好到附近杂货店买矿泉水喝。杂货店有个规定:买3瓶矿泉水可以换一瓶矿泉水,一瓶矿泉水卖价1元钱,爸爸见了掏出10元钱给杂货店老板,说:“老板买10瓶水”,水拿到了,我如饥似渴喝了起来,一会儿就喝掉了二瓶。还没等我回过神,已经有好几个空瓶了。爸爸问我:“灵灵,我们用10元钱能换多少瓶矿泉水?”我想:10瓶水喝完,拿9个空瓶子换了3瓶矿泉水,3个空瓶又换了1瓶矿泉水……还剩下两个空瓶子。我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算出来了,是14瓶矿泉水,还余下2个空瓶子。”爸爸笑了,说:“你再想一想!”我若有所思:“我们可以再向杂货店老板借一个空瓶子,喝完后再把空瓶还给老板,噢!我们可以喝15瓶矿泉水。”爸爸点头称赞。
  数学就是要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掌握了数学知识,才能更好让数学服务于我们。所以我们要学好数学,让数学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好帮手。
  数学内容3
  一年一度美食节又到了,我拉着爸爸妈妈手,随着欢乐人群,来到了美食广场。节日广场是人海洋,美食天地。
  可以坐着吃地方已经没有了,只能一边买一边吃,一边吃一边买。一串鱼丸两块钱,妈妈给了我十块钱,我买了三串,找回了4元。接着我要吃鸡腿,妈妈又拿了100块钱,站在旁边看着我,我胸有成竹地跟湖北女人买了三只,我想,三乘以五,等于十五,那么,用100减去15,就等于85了,我跟妈妈说,是不是要找回85块钱呢?妈妈笑**地看着我,“为什么呢?”我解释了一下,接着,她果然找回了85块钱给我。我心里乐滋滋地,原来学数学作用这么大,处处用得着数学呢。吃完了美食,我们又去购物,妈妈一眼相中了一种暖色被单,各买了大、小一床。大38元,小28元,妈妈给了100块。妈妈说:“这下,要找回多少呢?”我歪着头,掰着手指,算了算,低声说:“找回34块。”“妈妈说:“为什么说这样低声呢?”“因为我不知有没有算对。”“自信是成功第一步,孩子。
  要想学好数学,除了兴趣,还要有信……”我瞥见她给了妈妈35块,正要说多了一块,妈妈已经给了她1块了。我皱起眉头,但仔细想,就想明白了。这,就是生活中数学。数学,跟生活息息相关。今后,我一定要更加认真地学好数学。
  数学内容4
  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数学原型,我们学生粥时身边蕴藏着许多熟悉数学知识,比如说,上街买东西时要用到加减法,装潢新房屋时,总是要画图纸……类似这样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是从生活中产生,那些可都是数学“活“教材呀!
  以前,同学们学数学知识都是生搬硬套,直接把那些知识从书本上搬到脑子里,很少会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是现在跟以前可大不相同,同学们都学会了把数*用到生活中。例如,我有一次到同学家去玩,可同学独自一人在家,大清早,我们都饿了,于是,同学跑进厨房,自己开始做早饭了。一开始,那个同学先把米淘好放进锅里,然后开始煮粥。再利用煮粥时间来烙三张饼,他先把第一张和第二张饼放进锅内;一分钟后,他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过来;再烙一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他取出来,把第二张饼反面放进锅里,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只需要三分钟,三张饼就烙好了,煮粥剩余时间他就可以做些别菜了。如果,他在煮不去做别事,那他不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吗?那他不亏大了呀!所以说,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数学中奥秘,去发现生活中数学吧!
  数学内容5
  常言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肯做有心人,实际例子俯拾皆是。
  ***是人们再熟悉不过东西了,几乎每天都要和它打交道,但是对于***为什么只有1、2、5这三种数额票面,而没有其它数额票面这一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
  其实这里就有一个数学道理。***作为一种流通货币,银行在发行时就考虑到货币票额品种要尽量少,并且要能够容易地组成1至9这九个数字。这样既可完成货币使命,又可以减少流通中繁琐。通过精心挑选,1、2、5脱颖而出,成为最佳组合之一。因为用1、2、5这三个数可以组成10以内其它任何数,而且所用票数最多也只有3个,如:1+2=3,2+2=4,5+1=6,5+2=7,5+2+1=8,5+2+2=9,所以,只要1、2、5几种面额就足够用了。
  另外,除了1、2、5这一种组合外,还有1、3、5也是符合前面两个要求组合,用它也能组成10以内其它任何数,如:1+1=2,3+1=4,5+1=6,5+1+1=7,5+3=8,5+3+1=9。
  看了以上分析,你是否对身边这一数学问题发生兴趣了呢?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数学问题在等着你去挖掘、去探索……
  数学内容6
  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不论你是在买东西时候,还是在办公室办公时候,都免不了算一算、动一动脑子。其实,在数学中一些问题,在生活中也会遇到,随着年级升高,你会发现数学中学到问题在生活几乎都有。
  例如,过年了,工厂里要给员工每人发一瓶色拉油,一共要买80瓶,也就是20箱。甲、乙两个商场正在搞活动。在甲商场买4瓶(1箱)色拉油送1瓶,每瓶38元。在乙商场买2瓶色拉油送一张5元免费券,每瓶也是38元。到底是去甲商场买便宜呢,还是去乙商场买便宜呢?那就让我们来算一算吧。甲:80乘38=3040(元)20乘38=760(元)3040-760=2280(元)/乙:80除以2=40(瓶)38乘5=190(元)80乘38=3040(元)3040-200=2840(元)/经过这样一算,你是否会觉得惊讶呢,同样是商场,为什么买同样数量色拉油,竟然会相差560元呢?看来今后是应该好好算算,而且还应该货比三家。看,我们从这个数学问题中知道了今后应该要“货比三家”。
  其实,生活中数学还不止于此。科学家们研究一系列东西,当然要用到数学了;做生意也是要精打细算,不然就要亏本了;就算是数星星,那也是要用数字吧。
  数学奥秘,像一条道路,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可它往往不会告诉你答案,要让你自己去找。对与错,它也不会提醒你,让你自己判断。只要享受到了它乐趣,你会发现什么呢?
  数学内容7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就可以解决身边许多问题。
  一天,妈妈给我了9个硬币,说:“这儿有9枚硬币,***一枚是假,能不能够将假硬币找出来?”我说:“这还不简单!”,我接受了任务。
  我左瞧瞧,右看看,好像没什么不同嘛。我又用东西敲一敲,声音好像也一样!怎么办呢?我想了想,哦!用天*,真硬币和假硬币重量肯定不一样!妈妈笑了笑,给我了一个没有砝码天*,说:“嗯,假硬币质量轻一些,但我只有没有砝码天*,你想办法把假硬币找出来吧。”
  我先把硬币分成了3份,然后天*两边各放一份。天*没有反映,我想假硬币肯定不在这2份里面。但我不放心,从天*上拿下了左边一份,把剩下第三份放了上去,一开始时没什么反映,但左边这端慢慢翘起来了,哦,假硬币果然在左边这3枚硬币里。我又拿出了左边硬币中2枚称,好像一样重呀!“我知道了,假硬币肯定是那一枚!”我叫了起来。“对,你能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出生活中数学题,真不错!”妈妈说。
  其实,我只是用简单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只需称两次,就从9枚硬币里找出了其中一枚假硬币。
  所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不但要学习课本上知识,还要留心观察生活中数学。如果你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你就会发现数学——原来是那么有趣。
  数学内容8
  数学与生活孝陵卫中心小学 六(4)班李瑞琪以前,我一直认为数学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东西,可就是那件事,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那是今年的夏天,有一天,天气炎热,爸爸下班后,带回来一个滚圆的大西瓜,看着那黑绿相间的美丽条纹,我都快要垂涎三尺,于是我自告奋勇地来切西瓜。
  我刚要一刀切下去,“慢……”爸爸说,“我来考考你,有两个方法:第一种,你吃西瓜的四分之一;第二种这个西瓜我吃三分之一,妈妈吃四分之一,给你的小表妹五分之一,剩下的全给你,你选那一种?”听到五分之一,我想都没想,大声说:“我选第二种!”爸爸笑了,说:“你仔细想想看。”我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求最小公约数嘛,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最小公约数是60,三分之一加四分之一再加五分之一就等于六十分之四十七,也就是我只能吃其余的六十分之十三,而四分之一等于六十分之十五呢,当然应该选第一种啊!
  于是我有些难为情的对爸爸说,刚才我没仔细想清楚,现在我知道了应该选第一种。“哈哈,没关系的,想清楚就好,来,你来切西瓜吧,大家公*,每人四分之一!”我喀嚓两刀,大西瓜分成了四瓣,露出红红的瓤,咬一口,这瓜可真甜啊!从这件事后,我越来越明白,数学真的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啊!
  数学内容9
  《粉刷墙壁》是数学活动课,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本内容是全面展示学生知识综合应用的过程,而非一般的知识教学,它需要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把课内和课外**的结果结合起来加以集中应用,因而时间也不仅限定为一节课。
  本内容是一项综合性极强,对学生要求极高的活动,体现在思维,操作,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等方面,粉刷墙壁的活动,是对学生上述各方面的一次综合性考验。我发现学生虽然能在小组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由于本内容的设计遵循的是化整为零,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小组合作的原则,因此对每个学生个体来说就欠缺整体感,这一点将在练习中加以弥补。
  数学内容10
  数学课上,郑教员给我们出了一道题:一个长方体,若是高添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概况积比本来添加56*方厘米。请问,本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几多立方厘米?
  登时,班里炸开了锅。
  “哈哈,这还不简单?不就是算添加的5个面,再把原长方体的长算出来不就能够了吗?”
  “不合错误,不合错误,只加了4个面,没有5个!”
  “我也这么感觉······”
  郑教员见大师各有各的的设法,便拍了拍手说:“大师恬静!既然如斯,我们何不画绘图?也许能从中找到谜底。”
  话音刚落,同窗们就拿起手中的笔正在草底稿上画起来······
  “好,同窗们,画过图大师晓得加了几个面了吗?”
  “4个!”
  “对,其实本来长方体的就等于现正在正方体的,我们只需用添加的面积除以添加面的个数,就能获得一个面的面积。所以,算式是—
  “56除以4!”
  “嗯,我们晓得求长方体体积最主要的是它的长宽高,而我们就能够用面积除以高,算出长方体的长。那大师晓得宽和高怎样求吗?其实很简单,因为长方体的高添加2厘米,就能使它变成正方形,所以只需用长减2就能求出高。然而宽呢?大师细心看题,正在长方体变正方体时,它的宽没变,所以宽就是跟长一样的。好了,大师会了吗?”
  “会!56除以4除以2等于7厘米,括号7减2括号乘7乘7等于245立方厘米!”
  听了教员细致的注释,我终究大白了,那么你会了吗?
数学小报趣味数学图片(扩展3)
——小学生数学小报图片大全
小学生数学小报图片大全
  导语: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小学生数学小报图片大全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数学小报图片资料1:
  数学考试的五大技巧及方法
  一、构建知识脉络
  要学会构建知识脉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二、夯实数学基础
  在复习过程中夯实数学基础,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出最佳组合信息,寻找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三、建立病例档案
  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中考时你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我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四、常用公式技巧
  准确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经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1-20的*方数;简单的勾股数;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高和边长的关系;30、45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做,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并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强化题组训练
  除了做基础训练题、*面几何每日一题外,还可以做一些综合题,并且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而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小学生数学小报图片资料2:
  今天是星期天,做完作业,经过我的允许,孩子就开始玩电脑游戏了。他现在喜欢上开心网,看着自己种出来的菜园,鲜艳漂亮;自己养的鱼肥肥的,动物们一个个活蹦乱跳,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哈,菜地熟了,他开心地去收菜,是一片灵芝,可是再种什么,他就踌躇了。看见我在隔壁,他就过来问我:“我再种什么呀?”我笑着说:“自己去算一下吧,不要半夜里收就行。”于是,他掰着手指算,现在是中午12点,种灵芝吧,60个小时,不行,要半夜12点收的;种冬虫夏草吧,64小时,也不行,要**4点收的。
  哈哈,有了,种雪莲吧,56个小时,正好晚上8点收,他是不能收的,不过我可以帮他收。他问我怎么样,我夸他“时间”学得真不错,他很开心。说:“其实玩游戏也能用上数学知识,还譬如养动物吧,一点要在早上6点到12点之间养,这样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动物在半夜里生而影响自己睡觉了。哈哈,是不是很好玩啊!我们一起努力吧,把数学学得更好!”看着孩子开心的笑脸,我不禁想到,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就得看我们如何让他们在不经意间接触数学,学习数学。
  小学生数学小报图片资料3:
  今年孩子学习了估算的本领,于是我今天给了他一个任务,要他估算一下住在秀川小区里大约有多少人?
  刚接到这个任务时,他便说:”怎么完成呢?不可能叫我一家一家去统计吧?”然后他想了好久,说到:”如果我能知道秀川小区有多少幢房子,每幢房子有几户,每户有多少人,不就算出来了吗!”
  于是他便算到,秀川小区全是6层高的房间。共有25栋楼,每栋3个单元,多层公寓共有多少门牌号呢?应该这样算:6×25×3=450。
  知道了门牌数和层数,就能算出户数,但每户应该算几个人呢?他假设每户住3人。那总共就有3×450=1350
  于是他告诉我:爸爸,应该共有1350个人。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我也感到十分欣慰,数学真是交给了孩子很多对于生活有用的东西。
  【拓展知识】
  趣味数学故事:小学生数学文化
  我国古代的《周髀算经》里,对于值曾得出“周三径一”的结论。古希腊的学者阿基米德用“逼近法”从圆内接正六边形,一直到正96边形。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数学家刘徽,也应用“逼近法”用到圆内接正192边形,得到的值为3.14,南北朝时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计算出的近似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计算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第一个人,他还运用两个分数来表示直到一千多年后的公元1573年,欧州人奥托才求出来。祖冲之在数学上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为了纪念祖冲之这一贡献,将密率称为“祖率”。
  1959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三枚宇宙火箭,第一次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并把月球上的“火谷”、“*原’都做了命名,把其中一个环形山定名为“祖冲之山”。由此可见,祖冲之在国际上所享有的崇高荣誉。
  到16世纪,法国人韦达计算出的值是小数点后10位。1615年德国人鲁道夫算到小数点后35位,即:
  3.14159265358979323816264338327950288……。他死后,人们还把这个数值刻在他的墓碑上。以后英国人夏普算到小数点后72位,到1946年**人连契算到小数点后808位,1973年有人算到小数位达100万位,1983年达到了16777216位。
  最近一位**科学家使用先进的巨型电脑“克雷-2”仅用了28小时,就算出了小数点后有2936万位的值,创下了最新的世界记录。如果把这个惊人的位数全部记录下来,长度可达60千米,或者相当于50本500页的长篇小说。在这么长的数字中,出现了一些奇特的情况,即小数点后第710100位起,320465位起,都连续出现七个3--3333333;一千位中连续出现六个相同的数字的有37次。如762位开始出现999999,从995998位起,出现23456789;但从2747956位起,又出现876543210。
  至于值还可以算到小数点后的多少位,还待人们继续耐心地算下去。
数学小报趣味数学图片(扩展4)
——趣味数学故事大全(趣味数学内容摘抄)
我们身体真的很奇妙,手是一个常见的计算器。最常见的手的计算是9的倍数计算。家长可能不理解,但是很多小孩子很快就能学会。计算9的倍数时,将手放在膝盖上,像下图中所示,从左到右给你的手指编号。
现在选择你想计算的9的倍数,假设这个乘式是3×9。只要像下图所示那样,弯曲标有数字3的手指。然后数弯曲的那根手指左边剩下的手指数是2,它右边剩下的手指根数是7,将它们放在一起,得出3×9的答案是27。
关于多少只袜子能配成对的问题,答案并非两只。而且这种情况并非只在我家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是因为我敢担保在冬季黑蒙蒙的早上,如果我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或许始终都无法配成一对。虽然我不是太幸运,但是如果我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我敢说肯定会有一双颜色是一样的。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的。如此说来,只要借助一只额外的袜子,数学规则就能战胜墨菲法则。通过上述情况可以得出,“多少只袜子能配成一对”的答案是3只。
当然只有当袜子是两种颜色时,这种情况才成立。如果抽屉里有3种颜色的袜子,例如蓝色、黑色和白色袜子,你要想拿出一双颜色一样的,至少必须取出4只袜子。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你就必须拿出11只。
根据上述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你有N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完全一样的。
一根绳子,从一端开始燃烧,烧完需要1小时。现在你需要在不看表的情况下,仅借助这根绳子和一盒火柴测量出半小时的时间。你可能认为这很容易,你只要在绳子中间做个标记,然后测量出这根绳子燃烧完一半所用的时间就行了。然而不幸的是,这根绳子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粗,有些地方却很细,因此这根绳子不同地方的燃烧率不同。也许其中一半绳子燃烧完仅需5分钟,而另一半燃烧完却需要55分钟。
面对这种情况,似乎想利用上面的绳子准确测出3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大家可以利用一种创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这种方法是同时从绳子两头点火。绳子燃烧完所用的时间一定是30分钟。
两辆火车沿相同轨道相向而行,每辆火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两车相距100英里时,一只苍蝇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从火车A开始向火车B方向飞行。它与火车B相遇后,马上掉头向火车A飞行,如此反复,直到两辆火车相撞在一起,把这只苍蝇压得粉碎。苍蝇在被压碎前一共飞行了多远?
我们知道两车相距100英里,每辆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这说明每辆车行驶50英里,即一小时后两车相撞。在火车出发到相撞的这一小时间,苍蝇一直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飞行,因此在两车相撞时,苍蝇飞行了60英里。不管苍蝇是沿直线飞行,还是沿”z”型线路飞行,或者在空中翻滚着飞行,其结果都一样。
抛硬币是做决定时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对当事人双方都很公*。因为他们认为钱币落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一样,都是50%。但是有趣的是,这种非常受欢迎的想法并不正确。
首先,虽然硬币落地时立在地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其次,即使我们排除了这种很小的可能性,测试结果也显示,如果你按常规方法抛硬币,即用大拇指轻弹,开始抛时硬币朝上的一面在落地时仍朝上的可能性大约是51%。
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情况,是因为在用大拇指轻弹时,有些时候钱币不会发生翻转,它只会像一个颤抖的飞碟那样上升,然后下降。如果下次你要选出将要抛钱币的人手上的钱币在落地后哪面会朝上,你应该先看一看哪面朝上,这样你猜对的概率要高一些。但是如果那个人是握起钱币,又把拳头调了一个个儿,那么,你就应该选择与开始时相反的一面。
假设你在参加一个由50人组成的婚礼,有人或许会问:“我想知道这里两个人的生日一样的概率是多少?此处的一样指的是同一天生日,如5月5日,并非指出生时间完全相同。”
也许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概率非常小,他们可能会设法进行计算,猜想这个概率可能是七分之一。然而正确答案是,大约有两名生日是同一天的客人参加这个婚礼。如果这群人的生日均匀地分布在日历的任何时候,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是97%。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参加30场这种规模的聚会,才能发现一场没有宾客出生日期相同的聚会。
人们对此感到吃惊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两个特定的人拥有相同的出生时间和任意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问题感到困惑不解。两个特定的人拥有相同出生时间的概率是三百六十五分之一。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该群体的大小。随着人数增加,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会更高。因此在10人一组的团队中,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大约是12%。在50人的聚会中,这个概率大约是97%。然而,只有人数升至366人(***一人可能在2月29日出生)时,你才能确定这个群体中一定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数学小报趣味数学图片(扩展5)
——数学小报内容
数学小报内容
  一些趣味的数学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数学小报内容,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在我们的概念中,“1“是一个最小的数字,它是整数数字的开始之数,是万数之首,是的,“1”是万数之首,它的地位也是最特殊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认识这个神奇的数字吧。
  一、最小的数字。
  古老而庞大的自然数家族,是由全体自然数1、2、3、4、5、6、7、8、9、10……集合在一起组成的。其中最小的是“1”,找不到最大的。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找。
  二、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也许你认为可以找到一个最大的自然数(n),但是,你立刻就会发现另一个自然数(n+1),它大于n。这就说明在自然数家族中永远找不到最大的'自然数。
  三、“1”确实是自然数家族中最小的。
  自然数是无限的,而“1”是自然数中最小的。有人提出异议,不同意“1”是最小的自然数,说“0”比“1”小,“0”应该是最小的自然数。这是不对的,因为自然数指的是正整数,“0”是唯一的非正非负的整数,因而“0”不属于自然数家族。“1”确实是自然数家族中最小的。
  可别小看了这个最小的“1”,它是自然数的单位,是自然数中的***,人类最先认识的是“1”,有了“1”,才能得到1、2、3、4……
  给你讲了万数之首“1”的特殊地位,所以,你千万别小看了它哦。
  说起数学的作用,我们说上一天一夜也说不完,没有数学,我们生活也很不方便。那么,你知道数学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运算,还可以做什么?能像**那样破案吗?可以的,不信看看侠盗亚森罗宾是怎样用数学破案的。
  巴黎郊外有一座中世纪留下的古老城堡,其年代几乎与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同样久远,因而成了旅游观光的胜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下面这则故事就是出自—位导游之口。
  古堡的顶层有一座尘封的钟楼,里面住着一个怪人,唯一的对外通道是个走起来嘎嘎响、陡峭异常的木质楼梯,大约有几十级,但肯定不到一百级。
  某日黄昏,怪人的四位互不相识的朋友阿列克赛、巴顿、克林、杜邦,几乎在同一时间先后来访。他们发现怪人已经被人杀害了,房间里面看起来很恐怖。当下四**惊失色,争先恐后地拼命逃走。从脏乱不堪的狭窄楼梯(一次只能通过一人)跑下来,阿列克赛一步下2级台阶,巴顿一步下3级台阶,克林一步下4级台阶,而杜邦的本事最大,竟然一步能下5级台阶。
  出事以后,侠盗亚森罗宾乔装成一名体面的上流社会绅士,自告奋勇地前来侦破此案。他发现,同时印下四个人脚印的台阶仅在最高处和最低处。
  为了追查凶手,脚印混乱了就不好办,于是亚森罗宾特别重视只留有一个人脚印的台阶。后来的结果充分证明他的看法是正确无误的,最后终于抓获凶手,把他****。
  现在要问你的是,通向钟楼的木楼梯上有多少级台阶只印下了一个人(不管是谁的)的脚印?
  答案:
  由于4的倍数肯定是2的倍数,所以克林的情况可以不必考虑,这就省掉了一个人,2,3,4,5的最小公倍数是60,而60又小于100,所以钟楼的木楼梯共有60级台阶。
  阿列克赛的脚印落在第2,4,6,8,l0,12,…,58,60级台阶上,但应排除2×3及其倍数的各级阶梯;同理,还需要排除4的倍数的各级阶梯和5的倍数的各级阶梯。于是剩下第2,14,22,26,34,38,46,58共八级。其一般形式为2×p(其中p=1,以及除去2、3、5以外的素数)。
  巴顿的脚印落在第3,6,9,12,…,60级阶梯上,但应排除混有别人脚印的第6,12,15,18,……级阶梯,剩下第3,9,2l,27,33,39,51,57,共八级。
  前面已经说过克林的情况可以不考虑了,最后再来看一下杜邦的情况。很明显,只留下他一个人脚印的阶梯是第5,25,35,55级,共四级。
  所以,问题的答案是8+8+4=20级。
数学小报趣味数学图片(扩展6)
——小学趣味数学题及答案
小学趣味数学题及答案
  其实数学也可以很有趣,趣味数学题,往往求解方法让人脑洞大开,或者结论让人感觉万万没有想到。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小学趣味数学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1.小华的爸爸1分钟可以剪好5只自己的指甲。他在5分钟内可以剪好几只自己的指甲?
  2.小华带50元钱去商店买一个价值38元的小汽车,但售货员只找给他2元钱,这是为什么?
  3.小军说:“我昨天去钓鱼,钓了一条无尾鱼,两条无头的鱼,三条半截的鱼。你猜我一共钓了几条鱼?”同学们猜猜小军一共钓了几条鱼?
  4.6匹马拉着一架大车跑了6里,每匹马跑了多少里?6匹马一共跑了多少里?
  5.一只绑在树干上的小狗,贪吃地上的一根骨头,但绳子不够长,差了5厘米。你能教小狗用什么办法抓着骨头呢?
  6.王某从甲地去乙地,1分钟后,李某从乙地去甲地。当王某和李某在途中相遇时,哪一位离甲地较远一些?
  7.时钟刚敲了13下,你现在应该怎么做?
  8.在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在吃草。这头牛一年才吃了草地上一半的草。问,它要把草地上的草全部吃光,需要几年?
  9.妈妈有7块糖,想*均分给三个孩子,但又不愿把余下的糖切开,妈妈怎么办好呢?
  10.公园的路旁有一排树,每棵树之间相隔3米,请问第一棵树和第六棵树之间相隔多少米?
  11.把8按下面方法分成两半,每半各是多少?算术法*均分是____,从中间横着分是____,从中间竖着分是____.
  12.一个房子4个角,一个角有一只猫,每只猫前面有3只猫,请问房里共有几只猫?
  13.一个房子4个角,一个角有一只猫,每只猫前面有4只猫,请问房里共有几只猫?
  14.小军、小红、*3个人下棋,总共下了3盘。问他们各下了几盘棋?(每盘棋是两个人下的)
  15.小明和小华每人有一包糖,但是不知道每包里有几块。只知道小明给了小华8块后,小华又给了小明14块,这时两人包里的糖的块数正好同样多。同学们,你说原来谁的糖多?多几块?
  答案:
  1.20只,包括手指甲和脚指甲
  2.因为他付给售货员40元,所以只找给他2元;
  3.0条,因为他钓的鱼是不存在的;
  4.6里,36里;
  5.只要教小狗转过身子用后脚抓骨头,就行了。
  6.他们相遇时,是在同一地方,所以两人离甲地同样远;
  7.应该修理时钟;
  8.它永远不会把草吃光,因为草会不断生长;
  9.妈妈先吃一块,再分给每个孩子两块;
  10.15米;
  11.4,0,3.
  12.4只;
  13.5只;
  14.2盘;
  15.原来小华糖多;14-8=6块,因为多给了6块两人糖的块数正好同样多,所以原来小华比小明多12块。
  数学趣味故事
  消防
  一天,数学家觉得自己已受够了数学,于是他跑到消防队去宣布他想当消防员。消防队长说:"您看上去不错,可是我得先给您一个测试。"
  消防队长带数学家到消防队后院小巷,巷子里有一个货栈,一只消防栓和一卷软管。消防队长问:"假设货栈起火,您怎么办?"数学家回答:"我把消防栓接到软管上,打开水龙,把火浇灭。"
  消防队长说:"完全正确!最后一个问题:假设您走进小巷,而货栈没有起火,您怎么办?"数学家疑惑地思索了半天,终于答道:"我就把货栈点着。" 消防队长大叫起来:"什么?太可怕了!您为什么要把货栈点着?" 数学家回答:"这样我就把问题化简为一个我已经解决过的问题了。"
  数学家的幽默
  一名统计学家遇到一位数学家,统计学家调侃数学家说道:
  你们不是说若X=Y且Y=Z,则X=Z吗!那么想必你若是喜欢一个女孩,那么那个女孩喜欢的男生你也会喜欢罗!?"
  数学家想了一下反问道:
  那么你把左手放到一锅一百度的开水中,右手放到一锅零度的冰水里想来也没事吧!因为它们*均不过是五十度而已!"
  测谎器
  爸爸有一个测谎器,他问儿子:"你今天数学成绩如何呢?"
  儿子答道:"90分。"测谎器响了。
  儿子又改说:"70分。"测谎器还是响了。
  1.6根相同的火柴最多可以拼成几个等边三角形?
  答案:4个 将其拼成正四面体就行了!
  2.一只半母鸡在一天半里生一个半蛋,六只母鸡在六天里生几个蛋?答案:先保持时间不变,从1.5只母鸡在一天半里生1.5个蛋,得到1只母鸡一天半生1个蛋,6只母鸡一天半生6个蛋。再保持母鸡的只数不变,把时间从1.5天增加到6天,扩大为4倍,因而产蛋只数也要乘以4,6个变成24个。所以,6只母鸡,在6天里,一共生24个蛋。
  3.猩猩最讨厌什么线:
  答案:*行线,因为*行线没有相交(香蕉)
  4.现在给出这样一个定义,1=5,2=55,3=555,4=5555那么5=
  答案:1=5,那么5=1
  5.***的长宽比例为:
  答案:常识问题 3:2
  6.不使用任何其他变量,交换a,b变量的值?
  答案: a = a+b b = a-b a= a-b
  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答案:5根 没被吹灭的烧完了
  8.一个农夫带着三只兔到集市上去卖,每只兔大概三四千克,但农夫的秤只能称五千克以上,问他该如何称量。
  答案:先称3只,再拿下一只,称量后算差。
  9.一个四位数与它的各个位上的数之和是1972,求这个四位数:
  答案:1949 因为是四位数,和是1972 所以这个四位数的千位上一
  定是1,因为它不能是0,也不能大于1. 所以这个数就是1xxx。 剩下三个数,即使是1972,9+7+2=18,18+1=19.所以百位上的数只能是9,因为是别的数是不可能得出19xx的。然后设 个位为数字x,十位为数字y,x、y都为0~9的整数,则有:1900+10y+x+x+y+10=1972 则有11y+2x=62,x=(62-11y)/2
这样把0~9的数放到y的位置,就发现只能是y=4,x=9。所以就是1949
  10.ABCD乘9=DCBA,A=? B=? C=? D=?
  答案:a=1,b=0,c=8,d=9 1089x9=9801
  11.一只熊,从P点开始,向正南走一里,然后改变方向,向正东走一里,接着,它再向左转,向正北走一里,这是他恰好到达所出发的P点,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
  答案:白色
  北极熊 ,那一点就是北极点
  12.春夏 × 秋冬 = 夏秋春冬,春冬 × 秋夏 = 春夏秋冬,式中春、夏、秋、冬 各**四个不同的数字,你能指出它们各**什么数字吗?
  答案:21×87=1827
  ∵秋夏<100, 100="春冬00">春夏秋冬。∴冬>夏,且积千位≤春 ∴春>夏。当夏≠1时,根据九九表和冬>夏知:冬=5,夏=3。若春≥6, 由春3×秋5=3秋春5<4000 可知秋<7。春5×秋3<春000 无解。若春<6春≠5 且春>夏=3 ∴春=4 45×秋3=43秋5 无解。∴夏=1 因为春冬×秋1=春1秋冬, ∴秋>5。春1
×秋冬=1秋春冬, ∴春≤3 当春=3时,秋=6,3冬×61=316冬无解。因为 春>夏,且<3 所以 春=2 2冬×秋1=21秋冬, 21×秋冬=1秋2冬;秋=9时无解, 秋=8时,冬=7。
  13.奎贝尔教授养了一些动物,在他饲养的动物中,除了三只以外所有的动物都是狗,除了三只以外,所有的都是猫,除了三只以外所有的都是鹦鹉,除了三只以外,其他都是兔子,他总共养了多少只动物? 答案:4只。
  14.有只猴子在树林采了100根香蕉堆成一堆,猴子家离香蕉堆50米,猴子打算把香蕉背回家,每次最多能背50根,可是猴子嘴馋,每走一米要吃一根香蕉,问猴子最多能背回家几根香蕉?
  答案:25根
  先背50根到25米处,这时,吃了25根,还有25根,放下。回头再背剩下的50根,走到25米处时,又吃了25根,还有25根。再拿起地上的25根,一共50根,继续往家走,一共25米,要吃25根,还剩25根到家。
  15.有一仓库被盗,确定**分子有两人,在甲乙丙丁四个嫌疑人中,在案发时间有以下可靠线索:
  (1)甲、乙两人中有且只有一人去过仓库;
  (2)乙和丁不会同时去仓库;
  (3)丙若去仓库,丁必一同去;
  (4)丁若没去,则甲也没去。
  请问哪两个人去仓库作案?
  答案:甲和丁
  命题逻辑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统计图怎么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