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案例分析启示的案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个人创业失败的故事(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桔瓣儿一半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个人创业失败的故事
痛点:众筹模式、质量问题
大可乐终究还是没能撑住。
3月8日晚,大可乐创始人丁秀洪在微博中发布了暂停大可乐手机业务的公告。
相关数据显示,年初,中国的手机品牌仍有540余家。而到20末,140家已经消失。更有媒体直接曝料,原点手机宣布解散团队,天语手机业务接近停滞,销售系统的部分业务员“被放假”……
大可乐是手机行业中的“草根创业者”,而另一个草根代表则是尼彩手机,它俩的关系还颇有渊源,它们有着共同的投资人蒋德才。
蒋德才在开创摩能国际之前一直从事保健品销售和电视购物行业,挣了20 亿元,同时他还从事手机无店铺销售业务。尼彩的掌控者卢洪波和蒋德才是之交的好友,两人虽然均积累了不少的人脉渠道和资金,但他们并不想吃老本。
,智能手机市场刚刚进入红海,iPhone 4火爆的发售,直接刺激了两人的神经。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进入手机行业,尼彩就此诞生。
此后的尼彩手机,以山寨苹果外形和超低价流行于中国二三四线城市,但399元左右的价格带来的则是“山寨机质量”和近乎不存在的“售后服务”。
,有媒体相继曝光尼彩手机店超过大半已经关店,之后尼彩便杳无音讯,目前网上也找不到任何关于尼彩生死存亡的相关新闻。
6月27日,丁秀洪从网易离职,推出大可乐手机。但其后融资中,摩能国际的蒋德才赫然在列,并成为了大可乐的监事。
年12月,大可乐3开启了手机众筹模式,25分钟筹得1600万元,声名鹊起。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可乐3却成为丁秀洪的梦魇。
据媒体报道,众筹结束后,由于内存供应出现问题,大可乐3正常交付受阻。随后,接连曝出质量问题。
此后,大可乐手机再无动作,未发布一款新品,甚至连手机谍照也未在社交网络流出。
可以说,国内手机市场早已过了“风口”时代,在市场日渐饱和的情况下,他们要么实现品牌向上走,要么从单纯比拼参数和性价比,转变为比拼专利、服务或其他附加值,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市场,要么大力寻求和开拓海外市场。
在低利润时代,只有出货量很大的企业才能生存。想生存的手机厂商,要么渠道有优势,要么设计有长处。
对于那些打互联网模式的新晋品牌,在研发上有企业支持还有机会,但门槛会高的无法企及。
其实,从以上种种案例中不难发现,所有的企业都存在几个问题:项目选择盲目跟风、股权分配、烧钱、扩张过快、内部纷争、高调吹牛。
篇2:失败创业故事
两个以失败告终的创业故事,值得所有创业者深思!
错误的创业之路
让我们看看这个典型的案例。
鲍勃是一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他对某项业务有了非常棒的创意,他认为之后的创业征途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蜜月期”。他所信奉的创业方法是:先将解决方案完整地展现出来,好让其他人更清楚、更直接地看到他的愿景。结果,产品开发过半,他才发现自己低估了解决方案原本涵盖的范围,剩余资源不足以支撑完整方案的实现,他需要寻找额外的资源才能继续下去。
于是,他用几周时间写了一份长达6
页的商业计划书。他很清楚这其中投机取巧的门道:从一个恰当的“退出价格”出发,然后反向推导。这个恰当的“退出价格”代表了他承诺给投资人的收益,因而这个数字需要大到能吸引投资者的饕餮之胃,同时又得在业务合理、可信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资金。商学院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玩笑话:“谁的表格做得最好,谁就能获得投资。”所以,鲍勃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表格数字之中,成功推导出了项目预算,终于到了撒网的时刻。在接下来几个月里,他不断地投递商业计划书,也不断地被拒绝,于是他决定降低预期—先筹措一笔种子基金让项目继续下去。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鲍勃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一步步执行他的计划。因为在这个阶段是没有任何收入的,所以鲍勃通过这个指标来衡量项目的进展—确保开发进度和成本符合预期。
让我们“快进”一年看看结果:鲍勃的团队加班加点,终于按照计划将产品成功地投向了市场。到该展现收益的阶段了,他发现实际情况离预期目标差了一大截。迫于投资人的压力,鲍勃不得不采取一些会计手段和短期产品策略来彰显产品乐观的收益前景,例如,接一些定制开发的活儿。这的确会暂时缓解收入问题,但是原本应该用于创建可重复、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的时间却被分散和占用了。
钱终于全部花光了,鲍勃想给投资人画一张更大的饼来说服他们:只要有更大的团队和更多的钱,产品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对不对?鲍勃被炒了。
正确的开局仍不得善终
玛丽也有一个很好的商业创意,这次她选择了“精益创业”这种方法。她深知产品失败的首要原因并不是做不出产品来,而是不能成功打造出可复制且可扩张的商业模式。
首先,她打算按照《精益创业实战》里总结的三步法启动她的创业之旅。
相比于花上几周时间埋头写出一份全面、翔实的商业计划书或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玛丽选择了利用简单的工具(例如精益画布)勾勒出一份商业模式的草图。这样她就可以快速拆解其产品愿景,同时将其商业模式清晰地呈现在一张纸上,以便未来向潜在的创业伙伴、顾问以及投资人阐述。
得益于此,她收获了不少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这些建议帮助她成功地找出了计划中风险最高的部分。随后玛丽走出办公室,用一系列小而快的实验开始测试这些风险假设。综合自己学过的所有理论知识,玛丽最终成功制订出了第一个迭代计划,也就是我们所称的MVP (即“最简可行产品”,以下简称MVP)。
与鲍勃相比,玛丽的起步快得多。有了早期用户的验证做支撑,她的步伐也会迈得更坚实。早期用户的验证结果甚至还能为将来获得更多资源这一目标铺平道路。然而,福兮祸之所伏,这也正是问题产生的地方。
项目启动之后的道路,不是变得更清晰,而是更扑朔迷离。
当玛丽轻松定位了最初的风险点,成功发布了MVP 之后,方向就变得模糊了起来。现在,每天都有大量新用户进来,而能够进行的用户访谈数量远远低于预期目标。其团队也不可能像玛丽最初所做的那样与每一位用户进行沟通和对话,于是他们想找一些衡量指标来帮助他们解释可能产生的问题。
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
玛丽的团队一开始选择了将一些现成工具集成到自己产品的数据仪表板中。很快他们就发现成千上万的不同数据扑面而来,直接将他们淹没了。
你并不需要海量的数据,只要有一些可行的指标足矣。
指标的问题在于,它们可以告诉你哪里不对,但是无法告诉你症结所在。
不理想的实验
玛丽的团队同时进行着各种实验。无论他们在会议中使用了多少行业术语,例如“假设检验”(Hypotheses)、“学习曲线”(Learning)、“转型”(Pivot)等,但无法改变的现实是,产品的销量曲线依旧一路下行,让人沮丧不已。
专业化的诅咒
玛丽凭直觉认为此时应该放慢脚步,重新聚焦问题。于是她将团队重组成不同的部门,给每个部门指派了不同的核心任务指标,并将其与工作表现和薪酬结构挂钩:通过已结清的账户数量来衡量销售团队,通过潜在客户的开发数量来衡量营销团队,通过产品质量的指标来衡量开发团队。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是为了提升专注度和优化整个组织的产出而专门设计的各部门的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带来的结果却完全相反。例如,销售指标在最后一周成功达成了,但是随着结单数量的上升,客户取消(流失)的数量也随之上升;营销团队大手一挥,花光了所有的预算,成功获取了几百名潜在用户,然而付费用户的转化数量却没有提升;开发团队更是前所未有地高强度工作,夜以继日地开发新功能,但是用户留存率和用户满意度反而开始下降。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关于钱的对话
即便其他所有指标全都失效,我们是不是依然可以将“收入”作为衡量发展状况的指标呢?不见得。
收入的产生通常需要较长的客户生命周期,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指标是不具备指示意义的。玛丽的团队在产品新功能上下了重注,虽然他们称其为实验,但也需要三到六个月的开发时间,以及更长的周期生成时间。而投资人只能凭着信念全盘接受其产品策略,拭目以待,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这时需要做的是缩短反馈环。即便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产生收入,除非你可以精确地将这部分收入与过去的某项行为挂钩,否则很容易就会将相关性误认为因果关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玛丽及其团队对此始终是一头雾水。
当公司该季度表现良好时,每个人都拿着自己部门的KPI邀功;当公司业绩不佳时,他们也是拿着同样的KPI 替自己开脱。
潮涨船高有时,墙倒众人推亦有时。
渐渐地,团队的斗志消磨殆尽,业务增长开始停滞。面对投资人对回报的质疑,玛丽越来越难以自圆其说。在董事会上,她试图在“团队任务完成量”(开发速度)和“当季收入”(账面收入)中选择表现更好的一项来作为衡量产品发展的关键指标,结果就连她自己都被数字搞昏了头。
最终,她也被炒了。
出路在哪里
鲍勃的问题在于他在一个无法实现的商业计划上花了太多时间。
玛丽的“精益创业”开局要好得多。但是无论她的初衷多么美好,在团队和产品发展壮大时,她发现自己淹没在了数据洪流之中。
她的团队追逐的是错误的指标,他们被这些靠不住的指标带向了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公司偏离了轨道。
总体来说,这些传统的衡量发展的指标对创业企业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创业初期很难产生收益,这时我们倾向于用开发速度来衡量进展。但是衡量一个还没经过验证的商业计划的执行进度本身就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2)在量化指标上投入太多精力并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指标只能告诉你哪里有问题,但是无法告诉你造成问题的原因。在量化指标上投入的精力越多,越容易被淹没在数据海洋之中。
(3)即便已经产生收入,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因果关系,你还是无法有效利用给你带来收入的那些因素,反而容易因为错误的关联而走入歧途。
创业故事丨嗯,我就是创业失败的80后!
我是个创业老兵了,从六年前就开始折腾,趁着这几年互联网的风刮起来也开始想要实现自己的「平台梦」。大概每个技术人都希望能完成这样一个跟平台有关的梦想。
六年里断断续续也赚过一些小钱,也做过项目接过外包,也穷困潦倒过。
刚兴互联网这个词的时候就创业,那时候更兴「做生意」这种说法,我前前后后做了不少的东西,眼看着马云当爸爸了,刘强东娶奶茶了,张小龙成神了,我还是那个样子,没什么做大的项目。
唯一拿得出手的大概就是一个从一个人的公司,到本地一个排名前三的新媒体平台,以此证明我的技术实力还是挺厉害的,用我朋友的话说就是实在不行也能去阿里当个 P8 之类的。
我一直不甘愿给别人打工
2014年趁着某地新媒体饱和状体的时候,我选择了离开,也有了新的目标有了关注,可我一心只想要得到自己的认可,我想我这次一定不会再失败了。
凌晨三点了
此刻,我一个人坐在房间听着外面的雨滴声
今年,我 31岁
是一名“自由职业”者
我是一个创业失败、一无所有的人
苦苦坚持了几年的事业落败,我坐在公交车上把脑海中的外债债主都写出来,居然可以写满一张 A4 纸,不得不接受一些人的「早说什么来着,早知道你们就会失败」的言语!
毫无疑问,我走入了人生的低谷
很早之前,创业就是我的梦想,甚至填报高考志愿时我都特意查了有没有「白手起家」这个专业,结果如你所料。
即便如此,我也从未停止过创业脚步。毕业后,我做过铝合金门窗、铲车司机、电子工程师……后面改行新媒体行业是为了兴趣爱好,甚至到处听陈安之“成功学”,才知道人家最厉害的是管理模式。那时候无论多辛苦都不觉得,创业的过程就像虔诚的教徒一样兴奋地活在自己的「未来」当中!我想,我是一个热爱创业的人。
在经历了这么多次小打小闹之后,我决定选择在一个有潜力做大的公司里找个工作。此时,做到世界五百强的淘宝和年营业额超过 20亿的视频APP给了我启示——小产品也可以做成大生意。再加上对互联网的偏爱,我决定先解决三个问题:
1.做一个在市场有竞争力或差异化的产品或者直接找到一个有需求的市场空白。
2.亲自搞清楚怎样把这个品牌推广出去。
3.如何把让粉丝关注(包括如何把自己的平台面向全国和如何粉丝变现)。
接下来,我——一个在大学里只学过设计的毕业生,在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团队,没有经验,没有销售渠道的情况下,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创业准备。
为了弄清楚新媒体到粉丝变现,我买了一辆捷安特自行车,风吹日晒、起早贪黑地为一家网络公司做业务员。
然后凭着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业绩在公司名列前茅,后来老总找我谈,让我去负责新公司的前期运营,当时脑海里,感觉就像一个有志青年即将步入老板的行列!
清晰记得,当时我背着一个后背式的破书包、胡子拉碴地去到另一个城市,开始了一段艰辛的人生之路。
那时,新公司成立只有我一个人,没有任何人的陪伴,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城市道路上穿梭,各高校,只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平台,知道我们的门户网,晚上回到公司,就一个人看着几个粉丝的后台,数着今天有多少关注,明天应该去哪做地推,跟在另一个城市的领导汇报。这种日子维持了两个月
两个月的筹备,一切就绪,我们第一场自己策划的活动“萌宝大赛”终于启动了。
那会感觉这个活动一定会火。甚至看过当地评选的十大新媒体公司,心中暗喜自己可能马上要成为他们其中之一了!
20多万的启动资金是特别信任我的老总出的,在之后的时间里,租办公室,建团队,买设备,确定目标,请摄影师、记者,办证件,尽管其中遇到了无数麻烦甚至刁难。
但麻烦出在最后,没有名气,没有自己品牌,没有任何支撑的新平台如何让大家关注。
我本以为一场活动就能给平台带来几万粉丝,然而只有一千多关注,我们傻眼了。·······
经过三个多月的运营,平台在当地终于小有名气,帮当地政府运营的平台也得到了省里的认可,排名省前三。公司团队由一人扩建到12人。
两年的运营得到了粉丝认可,得到了当地政府认可,成功举办200场活动,粉丝达到80万之多。
然而好景不长,第三年,行业的泛滥,市场的混乱等原因,使得公司无法继续经营。
将近30 岁,创业失败,对未来迷茫的压力下无奈离开。我度过了目前为止人生最痛苦的一段时光。
来到遵义,再次创业,创办遵义市诺雅传媒,刚好遇上创文之际,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红城做点贡献,同时呼吁市民踊跃参与创文,没想到5月份一篇创文文案,一夜之间阅读量达到12万之多,留言759条,然而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后果“整改”,同时也实现了我多年未完成的一个小目标。
一次的“整改”一下把我以及公司打入低估,一时的不振作,导致今天的失败。
创业失败后,我才悟到一些过去从没被别人提醒过的道理。
从上初中开始,我的梦想就是当企业家,所以在创业之前就喜欢读《商界》、《中国企业家》、《财富》等商业类书籍,最爱看的节目是《对话》、《财富人生》、《波士堂》等,还有各种企业家的人物传记。
其实,这里面有个误导,我们能看到的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九死一生的,结果都是主角最终成功了,而失败的人压根很少会被关注,更很少会被写个传记或拍个专题,导致我掌握的可能都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和能力。
这些也让我产生一个错觉,我天生就和这些成功创业者如此相似,对于一个骨子里不安分的人来说,我认为生在中国的这个时代最有潜力的方向就是从商。
好在,我并没有放弃
上次的失败让我教训深刻,前女友也说我整日好高骛远,所以这一年,我把创业的冲动放下,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赚钱。
过去对这些从来不屑的我,决心让自己把房和车买下,当遇到一个合适而且心仪的女孩儿时,认认真真地去追求。
同时,这一年我一直在准备再次创业,为此自学了营销策划和广告,现在在自学平面设计,到时候我一个人可以出战略、创意、文案和设计,全流程直接出成品。
还有我的几个创业伙伴,他们没有抱怨过,我也一直没说,但我心里知道我一直欠他们一个成功!
我现在深深的体会到,我们这代人已经错过了依靠胆大,依靠一个创意就可以创业成功的时代。
创业失败几年,我有一份虽然不怎么喜欢但是稳定高薪的工作,开始为车、房攒钱。而且,一直没有停止创业的学习和准备。
我知道,真正的创业者一定会自己把控自己的命运。终有一天,我会再次迎风而起。
【创业故事】一位创业失败者的经验总结
有人说,创业是孤独的,是寂寞的,你只能独自前行;而我说:朋友,一切都不象你说的那样!有许多与你同路的朋友,何不一起搭个手,做个伴,让我们一起分享创业路上的喜悦和艰难!
这是我的创业失败总结,我想告诫自己,同时也告诉世人:做多错多,成功只是你看得见的那冰山一角。多少亿万富翁的过去都成为了传奇,我却想留给人们他真实的一面,失败的一面。如果有后来人创业,我有些经验可以共享:
1、以你现有的经验、能力、资源、资金等,考虑你是要做名商人还是法人,小商人只须自己有能力,法人则要依靠运营系统。如有可能,最好做到在外是商人,在内是法人。
2、无论你是做商人还是法人,首先要进入相对朝阳的产业。须记住:90%的企业死在了行业选择的决策性失误里,剩余90%的企业,则死在了她一直建不起来的企业系统里。
3、应考虑你所长,进入你熟悉的领域,不要全力投入你不熟悉的领域。如果实在要做,应做好充足的资金准备,充分的勤奋准备,以及相应的得力人手。否则,及早退出。
4、进入一个市场,最重要的是要考虑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有多大空间,对手怎样,你应在何时用何种方式来解决;如果资金不多,赶紧找盈利的现金点和小模式,不可恋战。
5、用较长的时间来寻找适合的股东,不可侥幸;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人做的风险远小于与不适合的股东合伙;且做为创业的掌盘者,应宽容、积极、善待你的股东。
6、公司开始运营,你当身先士卒;有20人时,根据2/8定律,应有4名骨干,你居中协调;有10来名骨干时,帅、将、兵应培养上,同时你自己退后,继续扶持、严管。
7、管理就是奖和惩,再加企业文化的润滑。管理没有捷径,你投入得越多,你的根基就越深,同时系统枝繁叶茂。领导者要建机制,管理者则首要的是管目标,其次是管人。
8、领导者是开局者,管理者是服从者。领导者要能听懂人言,善于纳谏,但要一个人拿主意,因为风险都是你的。决策既定,则要说服沟通后贯彻执行,不可朝令夕止。
9、领导者最重要的四个素质——洞察力:否则难以判断对人和事;全局能力:否则难以平衡人和事;用人能力:否则你累死也做不完;影响力:经常被别人影响就不是领导。
10、企业家的四要素——梦想:有梦想才有方向和目标;激情——激情是行动力是影响力;冒险——凡事走在前,成功概率越大竞争越激烈;责任——责任使你自律和坚韧。
11、对于小企业融资,压上游和下游资金是上上策;降价成交、用预期换现、出租房屋是上策;找银行和机构贷款是中策;私人借款、内部集资是下策;信用卡透支、典当是下下策。
人们常关注成功人的成功经验,而我觉得在关注成功人成功经验的同时,你也必须要关注那些失败者所犯的错误,因为我们要保证自己在走向成功的路上,要做到成功人成功行为的同时,切记不要去做失败者常犯的错误,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我们走向成功。
凡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的。让我们一起行动开始自己的“经验积累”历程吧。
失败创业故事
篇3: 创业失败故事
编者按:一个农村大学生毕业4年间的经历。怀着创业梦的他在最初的职业历练上显得有些操之过急,进而又过于自卑。此文作为有志创业的兄弟姐妹们的警醒吧!
今年是我毕业的第四年。从小的时候,自我就梦想着创业。这不仅仅仅是正因钱,而更多的是正因信念.一个出生在农村底层看过太多不公平的事而决意要改变命运的人的信念。
从大学毕业后,在生活中碰到了种种的困难,有时候没有别人的帮忙不能生存,从内心的深处真的感觉自我很没有用。但想想中国,博士有时候都没有饭吃,何况一个普通的大专生,我学的是中文,但我根本就没有想着教书。虽然教书是一个十分阳光的工作,但自我期望的人生是自由而变动的。虽然不期望自我总是变动的一无所有,正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了电子商务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发展方向,于是我坚决地走入了这一行。
刚开始的时候是做网络招聘,做了三个月,成绩算是比较好的,很多同事也比较看好我。但我不得不承认,之后我的心态变了,认为那里工资太低,当时是只有底薪600元,其它没有。这在一个农村人眼里,包括自我的父母这是不能够明白的,读书都已经花了很多钱,怎样还是这样的工资?比个没读书的人都不行,于是我的心态变了,认为那里确实钱太少。
心态的改变让我再次做了一次选取,选取了做网络推广和网站建设,又做了三个月,成绩也是不错的,在新人里面至少是第一名,然而正因很多客户的劝说,说做网站已经过时了,再加上自我在这三个月中确实十分的发奋,然而得到的仅仅是刚好有饭吃,正因贫穷,我也失去了在这个公司认识的女兄弟姐妹。
带着无比的伤痛和无奈,默默地踏上了那个想回又怕回的家。这个家,有过自我熟悉的童年,有过天真的嬉戏,有过打柴的艰辛,有过说不尽的感觉,而最让人感到害怕的是世人挑剔的双眼。是的,无论你以前有多少辉煌,当已经是物是人非的时候,你的精神就会被无情的践踏,你的尊严就无足轻重。(创业lz13)那里也有父母殷切却也无情的怨恨。过了短短的几天,我又踏上了1条未知的路。
徘徊在东莞的街头,虽然是春意盎然,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还是不得不在晚上受到寒气的侵袭.正因咱们没有被子.整整一个月过去了,口袋里父母给的800元已经差不多啦。就在这个十分紧急的时刻,我到了另外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就是我此刻写文章给它的公司.在这个公司,我又仅仅呆了五个月。
这五个月有了一点积蓄,但就应说,自我瘦了几斤。看到自我整天地忙碌,我内心的深处是不平静的,难道我就是这样的生活吗?叛逆和逃里的念头又在心里生了根,我告诉自我又要离开啦。其实到此刻,造成自我所有的失败和痛苦的根源在于自我脆弱的承受潜质,对困难对精神的承受潜质,我再次离开啦。
精选阅读(二):
篇4: 创业失败故事
在我快而立之年的时候也突然的发现以前没心没肺、半年不打家里一次电话、号称要将漂泊意境进行到底的自我开始逐渐的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当然很多事情已经没有面目了,只是尝试去分辨,就象一个老人在余光中用不是很坚定的手去拂擦那些发黄的老照片,而那些最刻骨铭心的、足够影响自我生命的部分越是清晰,尤其是那些以前的苦闷、忧伤、郁结甚至是自杀念头的阶段就格外清楚。此刻回想起来越发感到一个人的成长其实是很偶然的事情,甚至你走哪一步都是朝不夕想的事情。
人生充满偶然,正是这么多偶然的人的存在,才成就了丰富的大千世界。如果把整个大地无限的分成东南西北中这样五个类别的话,那么同样的人也是能够无限分的。这些分类的标准能够从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出发,但是我觉着总能够概括成四类:创业的,职业的,领悟的,就业的。
把人分成类别之后,再尝试着把每个阶段的自我象棋子一样往里放,放的结果就会发现自我的很多经历是有倾向性的。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以前的道路就会知道自我以前哪步走的对,哪步走的错了。我自我放的结果是自我此刻还不是一个创业者,仅仅停留在就业者的水平上,虽然经过5年的磨练自我此刻依然是一个职业者的主角。
一个人创业成功有很多相关因素,但是里面总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因素。
我的领悟者生涯:正是别人走过的路我才不去走
我进大学校园的时候网络游戏刚刚开始,每到晚上走廊里到处是左呼右拥出去包夜打游戏的人,那种感觉一向到此刻还记忆犹新,每一天晚上就是红色警戒和三角洲。
之后学习并领悟聊天了,迷恋的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么新鲜的方式,我把自我打扮的跟朵花儿似的,熟悉了后就再也不在乎是唐僧还是牛魔王了。毛主席教导咱们说:看事情总要一分为二。正是这样一点一点接触网络,使我逐渐对网络的作用有了深刻的甚至是超越的认识,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我创业的冲动。幻想技术创业,一网既开,黄金万两的大好局面。这种书生意气也最终使我自我中断了领悟生涯,走上当时时髦的创业行列里。
当时看了很多书,哲学、政治、文学、经济、自然、美学等等什么都看,当时图书馆里越是没人看的冷门书我越是看的欢。我还参加一些讲座、聚会等,就象一个准备过冬口粮的老鼠。
我其时已经在思考自我未来出路的问题:别人走的路我是否必须要走。因此,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别人都走的路你不走的时候,我只有一句话能够回答:正是别人都走的路我才不走。家人当时都说我狂,幼稚,甚而不屑一顾,说人生不是这么简单的,以后你就明白了。我不知到有多少人是被这种善意给征服的,他们最终明白了什么,但我已经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不爆发就灭亡。其实很多决定不是你想怎样样就怎样样的,很多是社会给你的反作用,你只是稍微顺应了一下这种反作用,一个人的力量在泱泱人海中显得那么苍白和单调,很多人说哪个成功者多么了不起,我反倒觉着当咱们在咒骂这个无耻下流卑鄙肮脏龌龊的社会的同时,还就应用你最华丽最高尚最尖锐哪怕最血腥的语言来赞美它。社会就是这么个王八蛋,让你呛了一肚子水后才使你学习并领悟游泳。100%的创业者都是敢爱敢恨的人,没有这种性格,你就根本不会有领导力,而创业者最关键的就是领导力。
现实生活中你坚持一个方向应对的不仅仅仅是你的个人价值,还有你的社会价值。
如果哪个创业者没有这种情感烙印,那么,充其量只是一个管理者,这个主角跨越两个价值带:事业区和工作区。我经历了相当多的创业人士,每个人在创业当初都可歌可泣,但是有一个人我却印象深刻。这个人是徐州市沛县下方一个村里的小老板,生产饲料的。个子不高,但人很精神。这个人在我认识他之前刚刚正因喝酒休克了三天三夜,医生都下死亡通知书了,但是之后居然又活过来了。我见到的时候依然是精神飒爽的,依然是大口喝酒。医生说要是再饮酒后果就很严重了。创业者是骨子里就有这种类似征服的瘾。
人的价值差异如此细微又如此天壤之别,解读起来十分有意思。创业属于命相,这个不是靠一些表格、量化指标就能够检测出来的,“检测了你的身,却检测不出你的命”。创业与否、适合不适合首先自我要过人的四个价值纬度:精神、性格、情感和行为,然后才是表表格格的东西。(励志名言
lz13)正如毛主席当时说的话:不听你们的我会完蛋,全部听你的了,我完蛋的更快。很多东西感觉很关键。我不是说表格不对,而是说不总是对的。
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很能自律的人,我天生是对跟兴趣走的人。因此我只能做一个有事业心的职业者。但我当时甚至从黑暗中醒来后郁闷的要自杀:没有激情我的世界将会沦落!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在激情被耗尽之后才找到自我真正钟爱的擅长的方向,过度的投入之后,往往容易引起各种精神的身体的症状,我此刻很钟爱自我的工作,因此一如既往的失眠,身体受到相当的打击。这是一个创业者的大忌,创业的过程是足够艰辛的,如果不能把激情分配的长远一些,仅凭一腔热情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所谓精英病,崔永元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东方人的世界观里,正统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在学校里面读书才算读书,而中途中断学业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再读书,别人就认为你是瞎折腾,中国人此刻的用人观里还是单一的标准:学历至上。这一点从我创业失败之后到处找工作的过程之中很明显
的感受到。一个人成材的模式如此雷同,社会的原因是相当巨大的。以至于象前一段时刻中国出了个桌球冠军居然又引起“读书无用论”的大讨论,这背后的价值群体无意识依然是上学读书是正道。在中国打破常规做一件事情的难度是很大很大的。
破罐子索性摔到底。有一次为了拼酒,两个人平掰了四瓶啤酒之后又平分了一斤白酒。那次是彻底醉了,回宿舍的路上坐在楼下的花坛边上低头想什么事情,一不留神就滚进花坛里面,怎样也爬不起来了,手脚就是明明看到在那里就是不听使唤。但是大脑当时还清醒,知道自我就应起来,但就是爬不起来,几次发奋失败之后,就产生一种恐惧感,我要是就这么死掉那不是很窝囊啊。必须得干点什么事情再死这样好象说的过去。可能自我创业的决定就是那时下的,大家说就是好东西,我说看来没错。
走上创业之路:我不是真正的创业者
其实还是就应感谢这段短暂的大学生活的,我更多的是把这个时段看成是我人生的转折期,这个时期我学习并领悟了一些基本的思维方式,比如辨证的看待一个事物,这个思维方法我认为比波士顿集团法都有效,如果说波士顿集团法解决的是经营问题,那么辨证的思维解决的是人生方法问题。我此刻很坚持一个人首先要解决人本身的方向设计问题,然后才是人生的经营问题,如果没有设计,那么最后大家只能拼学历拼老子的社会关联和银行存款。很多人没有去想这个事情,等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我什么都不行。
大学里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不久就结识了几个当时认为志同道合的同学一齐依托一家知名网站开辟了一个厂商需求广告和行销策划之类的策划工作室,主要是收集当时各种开发区内的中小企业的需求,进行包装后发布,有的直接承包做网站。正因当时网站刚刚起步,很多人不懂,只是莫名感到洋玩意肯定错不了,威力无穷。咱们一般分成三波,第一波说互联网,说前景,包装案例,这是鼓吹神化;第二波进行技术层面的展现,制做信息条传到网上,让老板看效果,留着电话等联系方式;一个月后回访,看点击,看留言,询问电话反馈状况,然后展示咱们的一整套工作清单:名片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包括员工的袖标胸标等,新产品上市方案,网站或者信息条的资料制作与更新等等。
电话和点击几乎都是咱们伪装的,那时网络还不是很普及。这些东西一出来,还真能唬住一部分老板,记得当时有个生产电镀塑料件的小企业,老板一看自我的工厂的确是大变样了,那个高兴啊,回想他的表情绝对不亚于此刻的老板们听到上市方案透过的欣喜。
精选阅读(三):
我的失败故事:创业时犯的那些入门错误
的8月25日,我和连客团队的三个合伙人一齐在打包清理咱们办公室中剩余的杂物。合伙人J坐在地板上,调侃说“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创业失败了好不好?”其实他的意思是,11月,他以前负责关掉连客位于北京东四的办公室,变卖了所有家具和办公用品,打包撤出;202月,他又一次和当时刚刚裁员一半的连客团队一齐清扫咱们以前的大办公室(就是有四面巨大的黑板墙的那个),收拾东西准备撤出。这是他的第三次。扔东西、装箱、搬运,承载无数加班夜晚的空间瞬间一片空荡荡。而连客,即将从一个公司转变成一个由感兴趣的人们一齐兼职运营的项目。
人们总是想要遮遮掩掩自我的失败。为了自我的名誉也好,形象也好,想要成为一个传奇也好。这也是为什么咱们极少在大众媒体上读到鲜活、详尽、真诚的创业失败故事。
相反,好莱坞式的逆袭故事、成功案例们的“砖家解读”每一天都像病毒一样前赴后继地涌此刻咱们微博、微信的信息流中。但正如迈克尔·刘易斯在年在普林斯顿的毕业演讲上做说的,成功者总是高估了自我的.决策,严重低估了运气的重要性。
在社交媒体的放大作用下,这制造了一种空前的假象。尽管成功者就像灾难片的主角们一样,每一个活下来的背后都躺着九百九十九个领了便当的龙套,但媒体就像是带有欺骗性的摄影镜头一样,让你我很难感觉到这个悬殊的比例。更可怕的假象是,看着这些成功学的故事,人们会觉得自我只要有勤奋、聪明、坚持、意志力、和一些好的灵感,便也能够战无不胜。这种“无知的乐观”造成了很多天赋和生产力的浪费。
因此我决定做些不一样的事儿。
虽然连客也有过一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时刻,但我只想和大家细致地分享我过去两年中犯下的至少一百个大大小小错误,以及它们如何导致了失败的故事。从“无知的乐观”到“知情的悲观”再到“知情的乐观”,这些错误才是我这段完美经历中最大的收获。
忘了哪个智者曾说过,成功其实很简单——你只要在每个阶段都不犯那些最重要的错误就好。我很钟爱这句话。在这个成功学导师漫天飞舞的时代,咱们已经很难听到这么真实又诚恳的话了。这么说吧,虽然“每一天早上打坐冥想15分钟”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好推荐,但是杰夫·贝索斯很显然不是正因这15分钟的冥想才打造出亚马逊帝国的(哪怕这个推荐来自杰夫·贝佐斯本人)。更糟糕的是,咱们一天又一天理解到的类似“140字的成功秘诀”几乎数之不尽,而一个普通人很难同时做到它们。
相反,在创造一点什么的路上避开一千个路障比同时满足一千个“成功条件”的可操作性要高多了。成功的背后总是有蝴蝶效应般无法预见的原因,但失败却就是正因那么千百来个错误。因此,我想将那些成功的案例放到一边,只分享自我犯下的一百来个导致失败的错误。
更重要的是,我的目标是将这些经验和教训分享给每一个普通人,而并非传统好处上的创业者。正因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必须会用到它们——在你重新认识了创业这件事以后。
你能够创业吗?看看镜子里的自我吧。其实任何学生、有日常工作的年轻白领、赋闲在家的孕妇、想要重新开始的中年人、甚至是已经退休的长者,都能够从生活中抽出一些看肥皂剧、打游戏的时刻来创造一点什么,并从中获得收益。这即是创业的开始。不好去思考你是否能把它做得很大很有影响力,这是新手错误。而且创业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或者媒体热衷于报道的)那样需要巨大成本。如果你刚刚开始创业,却觉得自我动用了巨大的成本,你极有可能又犯了另一个新手错误。
最酷的部分来了——创造一点什么(Hack Something)是人生最好的引路灯。大神Paul Graham以前在他的日志“边缘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Marginal)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我能够回到我二十多岁时的年纪,我会告诉我自我去更多地做一件事情:一齐创造一点什么。当时的我像许多同龄人一样,花了很多时刻在思考和担心我就应做什么;我也花了一点时刻尝试着去创造一些东西。此刻回过头来看,我就应花更少的时刻去担心,花更多的时刻去创造东西。当你不知道你该干什么时,做个东西出来。
(If I could go back and redo my twenties, there would be one thing I’d do more of: just try hacking things together。 Like many people that age, I spent a lot of time worrying about what I
should do。 I also spent some time trying to build stuff。 I should have spent less time worrying and more time building。 If you’re not sure what to do, make something。)
很多人以前问过我怎样找到自我想要做的事,我的答案就是:做一些什么(hack something)。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的话,这天的互联网上存在着超多免费的开放资源,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很容易地上手使用。它们使得一个人创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和低成本。
因此,我只期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们做一件事:去尝试着创造一点什么。
这会为你的生活打开一扇门,带来全新的机会和视野,让你认识新的自我。而如果你也在过程中犯很多错误(几乎是无可避免的),请发自内心的承认它们,好好归纳,把它们真诚地分享出来,并学习并领悟享受这件事。这也是到达“知情的乐观”的唯一方式。
最后,我想再一次感谢所有在过去的22个月里关注、支持、帮忙和鼓励过我和连客的兄弟姐妹们。我也想感谢所有批评和吐槽过我和连客的兄弟姐妹们,是你们让我成长,并有勇气和所有人分享我所犯下的错误(期盼看到你想吐槽的那个吧)。咱们还会继续运作连客,并不断思考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而和你一样,我自我Hack Something的旅程也才刚刚开始。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呢?这就是最吸引人的。
我最近一次走进地铁里的书店,看到畅销书架上排列着一本本成功回忆录,就在想今后就应多一些人把犯过的错误写成这么厚的书。少一些人将错误遮掩起来,更少一些愤世嫉俗的人在失败以后对后辈们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别幼稚地挣扎了”这样毫无贡献的话。这样世界才有期望变得更好。成功学听腻了,咱们需要更多正能量的失败学:多做一些什么,多乐观地失败几次并从中成长。
正因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咱们得一个便当一个便当来。
入门错误一:过早产品化
连客最早的想法是做一个“与众不一样的经历”的交易市场。换句话说,就是一个线下体验式消费的淘宝。从第一天起,我就期望团队能够尽快开发出一个原型产品。在做完市场调研、写完商业计划书、铺完第一批线下合作方以后,我曾认为开发出一个原型产品是做这个项目的最首要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这最终导致整个项目的进度极大地受限于程序员开发原型产品的速度。
而时刻恰恰是创业最大的成本。
听说过“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的人们都知道最小化可行性产品(MVP, Minimal Viable Product)的理念——即透过一个最小化、却能够满足核心需求的产品来测试市场的反应。MVP背后的核心原则就是减少时刻成本。尽管如此,我仍曾错误地以为做MVP依然需要自主开发一个原型产品。
事实是,为了将一个项目推向市场,自我开发一个产品并不是首要条件,甚至不是必要条件。产品仅仅是将一个创意变成结构化、自动化服务的工具。但在你将创意变成自动化服务之前,你就应做的是首先透过人工的方式来确定你的创意是否可行,即寻找Product-Market Fit。然后再透过开发产品将这个创意转化成能够通用的自动化服务。
换句话说,在你决定在开发一个自动贩售机在地铁里卖饮料前,请先站在地铁里卖一个星期的饮料看看是否有人买单。这个道理听上去简单,但包括我自我,我见过太多的创业者将这两步颠倒了过来。
在开发产品之前测试产品是否可行?是的。而且绝大部分的状况下,这都是可行的。有太多的方法能够实现这件事情。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有太多的开放资源能够供咱们普通老百姓利用。建一个微博、建一个微信群、建一个论坛(豆瓣小组/百度贴吧)、开一个淘宝店、建一个基于模板的网站——这五个最大众的工具上能够实现80%产品的创意。
如果重新做连客这样的一个服务交易市场,微博+微信+淘宝已经足够满足90%的功能。但咱们来举两个其它领域的例子。
假设你想透过互联网卖高端情趣内衣。你不就应一上来就开发一个B2C网站(尽管你可能认为高端的同义词就是要有自我的网站)——你就应先开一个淘宝店。尽管你可能认为淘宝不够高端,很多人在淘宝上成功地做着客单价五万以上的商品生意。但思考到开一个淘宝店要好几天的时刻,而时刻又是最大的成本,你甚至不就应先开淘宝店。你就应先建一个微博(10分钟),来发布你要卖的情趣内衣的图片和信息。再建一个微信号(10分钟)来将对你感兴趣的人们添加为好友,透过微信建立你的核心客户管理系统(CRM)。再找到两三个充满目标用户的渠道(线上或者线下皆可),将这个微博和微信的信息散播出去,研究市场的反应。
同样的,假设你想透过互联网做一个建筑领域的在线教育社区。你不就应一上来就开发一个带有视频功能的社区网站,否则至少三个月就这样被消耗掉了。你只需要豆瓣小组/百度贴吧/Discuz论坛+优酷。我想你懂我的意思了。Don’t go for fancy points。 Being fancy is not why we build a startup。
记住,最重要的是你做什么,而不是是否自主开发一个产品。
入门错误二:把创意当做机密
这可能是普通人在创业初期最容易犯的新手错误,当然包括我自我。如果你在读以下故事的时候,忍不住地想说“傻叉啊”,那么请答应我一件事,就是今后你自我绝对不会犯这个错误。
在做连客的前半年里,每当被人问到连客究竟在做什么时,我都会回答说:抱歉,咱们签了保密协议。事实上,为了让每个全职和兼职的员工都能够有这个听上去很酷的借口,咱们起草并让每个员工都签订了一份正儿八经的保密协议(啊,真是浪费时刻啊)。
当我在大半年以后意识到这件事情是有多么的犯傻以后,我开始把自我放开,用心地答应和兄弟姐妹们的约会,并与很多新兄弟姐妹讨论连客的模式。这时候我才发现,我不是一个人在犯傻。
九月下旬,还在某C顶级私募基金工作的老兄弟姐妹A找我吃饭,期望我给他还在孕育中的创业公司提一些意见。在金融圈已经做了五六年的A是一个十分朴实真诚又有社会经验的兄弟姐妹,他告诉我说他遇到的问题是想创业、写好了计划书,但找不到一个有资深行业经验的合伙人。他虽然有一个目标人选,但是十分担心如果把自我的想法和模式告诉对方,对方可能就会自我去做了。当我问他这个创意究竟是什么时,他略带勉强地回答说了是在高端食品行业的。我察觉到了他的勉强,便也没有再追问下去。
在A以后,我还见过两个更加年轻的创业者,每当聊到具体的创意时,都支吾其词地将他们的机密保护地严严实实。此刻回想起来,资历越浅的创业者越容易犯这个错误,正因他们通常觉得宝贵的创意是他们颠覆行业中资历深的从业者和公司的最核心武器。
在互联网时代里,每个犯过这个错误的人都或多或少受过一部电影的毒害——即描述Facebook创业故事的《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在电影中,哈佛的高富帅双胞胎Winklevoss 兄弟将Facebook的创意告诉了“行业资深人士”马克·扎克伯格
,结果被后者无良剽窃并先发制人,最终变成了一台印钞机。因此看过电影的人肯定会想,即使我的创意不像Facebook那样值上千亿美金,但是至少是有潜力做成上千万人民币估值的公司的。如果也被资深人士剽窃,岂不是很惨。
要脱离这种思维的苦海,务必先明白创意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在一些人的思维里,创意就是酷炫的产品功能——这又是一个新手错误。一个创意的本质是发现市场的一个需求,并做出一个产品来满足这个需求。单方面的酷炫没有用,要贴合才会有化学反应。因此创意的核心是Product-Market Fit。
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创意确实是所有创业要素中最重要。我的观点是,Product-Market Fit比团队和执行都更要重要。更有甚者,例如阅项目无数的著名连续创业家、兼风险投资家、兼硅谷大神Marc Andreesen,称之为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感兴趣的兄弟姐妹能够仔细阅读这个观点背后的深层逻辑,那里就不展开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应把你脑中的创意当做机密一样层次保护起来。恰恰相反,你就应尽可能多地与了解这个行业的资深人分享。原因如下:
其实,你的创意在刚刚孕育出来的时候就到达Product-Market Fit 的概率微乎其微。你有了产品的创意,但未必最最了解市场。与行业资深人士交流你的创意,将大大有助于你调整产品创意,使之到达最重要的Product-Market Fit。
而且如果真的有行业人士觉得你的创意精彩绝伦,而你又具备把这件事做成所需要的潜质的话,那么正常状况下,他就应会找你一齐合作。这是一件对你创业成功十分有利的事情。
你肯定在想,那万一遇到不正常状况怎样办?我还是不敢冒这个险啊。好吧,那咱们来分析一下。
如果你具备相关潜质,但他依然选取一个人偷偷从零开始自我单干(这真的是万里挑一的概率),那么他缺乏做成一件大事所需要的聚人的潜质——你有更多的优势。反过来分析,如果你不具备相关潜质,只是有一个创意,那么这个机会本身也不属于你——Facebook的电影讲的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状况下,你都没有损失。但是透过这些交流你的收获会是巨大的。你将有机会避免掉许多不必要的尝试,少走许多弯路,更快地找到Product-Market Fit,并因此节省超多的时刻成本(还记得吗?这才是创业者最大的成本)。
其实,咱们的创意就像咱们自我生的孩子一样,做爹妈的很容易高估他们的价值。但当你将自我的孩子从密闭的婴儿房转移到一个天然的环境下理解质疑、批评和攻击时,你会发现,它这才开始茁壮地成长。
因此此刻每当我有了一个成型的创业创意以后,我不但会找到行业资深人士并倾听他们的看法,还会在在和一些我认为是目标用户的兄弟姐妹们分享。前者能帮忙我从技术层面和行业宏观的角度从上至下的来看清一个创意的不足之处,后者则能帮忙我从下至上地了解目标用户的微观看法。
一个好的创意确实是所有创业要素中最重要的,但是100个创意中有99个是糟糕的。很多聪明人之因此犯这个错误,是正因他们选取性地忽略这个很简单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越聪明的人越容易犯错误)。因此当你有一个创意时,你想的不就应是赌它能够憋出一个全垒打,而就应是如何用最快速的方法确认它不是那99个糟糕创意中的一个。
PS:这篇博客发出后收到了一些拿黄章和雷军作为反例的评论。个人观点:最容易犯这个错误的原因就是觉得自我的创意是十年一见的 Facebook,对方是十年一遇的小扎;自我是已做出成功产品的黄章,对方是手下有十几个CEO级别人才的雷军。1000亿美金的脸书,100亿美金的小米。这种媒体热炒的事件其实和刚刚起步只求生存和快速试错的创业者毫无关联。
如果你对以上资料有任何的推荐、提问、质疑、或补充,欢迎留言参与讨论。期盼和大家交流。以上分享的两个错误只是开头,我也会在以后日子继续向大家分享别的错误。
篇5:创业失败故事集
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到银行借贷创业资金,但他说不清产品的市场在哪里,也未曾接触任何可能的潜在客户。这位科学家认为做市场调查并不必要,只要产品功能优异,顾客自然就会上门。结果,尽管他有高明的创意和高科技产品,银行还是没有贷款给他。
孤芳自赏,是许多创业者的通病;不知道市场在哪里,是创业者的最大缺陷。一个创业者如果不能从市场的需求来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成果和创意,如果不能客观地论证自己将遇到的风险因素,想到的只是成功,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市场的“惩罚”!在这里我想提醒的是,如果你想创业,首先就要记住:想到的和遇到的一定会有距离!
篇6:创业失败小故事
痛点:极速扩张、烧钱
这是一位90后创业者。
去年底他的艺术品电商项目遭遇困境,资金链出现问题,团队遭遇大规模裁员。
18岁那年,他第一次为年少轻狂、轻率鲁莽买单,代价是50万人民币。
初,刚入大学校门的徐决定休学创业。他针对学生群体“洗衣难”的问题,推出了一款洗衣O2O产品,叫“9块洗”。顾名思义,9块钱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袋洗衣服务,通常每个袋子可以装进3-5件衣物。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群体的真实接受度在20%~30%。这完全达到了他们的预期,之后他去拉拢洗衣厂,走一遍流程下来,每袋成本基本控制在5块钱以内,4块钱净利。随后,他迅速组建了客服和学生代理,团队逼近20人。
为了快速推进项目,徐开始到处找投资。期间,他跟一个对校园项目感兴趣的投资人达成协议,投资500万出让15%股权。限制条件是根据项目进展分批打款。
当时,他只有18岁,一个想法和BP。
拿了钱之后,他欲望极速膨胀。并开始不断招客服电销,团队也从小民居迁往CBD,购置了富余的桌椅电脑,月开销达到了10万。他当时的想法是3个月之内团队必须达到50人。
但他没料到的是,20下半年,e袋洗发力疯狂铺市场,徐感受到了压力和恐惧。
“自己的团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与之抗衡,以e袋洗的体量,只要简单的模式复制就可以把自己吃掉。”
他认为这是一个已经看得到结果的战争,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能力。同年8月,徐跟投资人沟通,主动终止了项目,投资人也随之撤资。
“我太追求速度了,包括后来的投资人让我慢一点做事情,但还是感觉停不下来,这两年里,真的是拿钱砸出来的经验。我反复提醒自己慢一点,但性格还是太急了。”
篇7:创业故事失败案例精选
【失败经历】在成功前,他曾创立三色公司,因无法盈利破产。
在大学时,雷军读了一本讲述盖茨、乔布斯早年创业传奇的书《硅谷之火》,对他有极大触动——“我深深地被乔布斯的故事所吸引。在武汉电子一条街打拼一段时间后,自我感觉良好,就开始做梦:梦想写一套软件运行在全世界的每台电脑上,梦想创办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软件公司。”
于是,他在大四和三位朋友创办了三色公司。可惜的是,这家公司半年就被迫解散了。
【失败感悟】对此,雷军有三点反思:一是要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二是要有前瞻的市场意识;三是要有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
篇8:创业失败小故事
痛点:内部纷争、烧钱
“还没有实现盈利,我们的资金已经枯竭。”
说出这句话的人名叫范新红,他是大师之味的创始人。
昨晚,一封告别信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他在信中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透露了他自己的心情。
生与死只在一瞬间,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创业者身上。
菜品都是由五星级酒店的顶级名厨研发,而雇佣名厨无疑成本是非常高的,我们采用签约分成合作模式,在加工上,我们和中央厨房合作,从而将我们的房租和人员成本降到最低。
范新红曾无不骄傲地向世人表示,在大师之味,39元可以吃到进口法国鹅肝、澳洲牛肉,还都是套餐——一个主菜、三个配菜、一份主食。
他们一群餐饮的门外汉,像升级打怪一样一关一关的往前打,冬天没有暖气的办公室,伙伴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办公,人手不足,就一个人兼市场、运营、客服、产品、配送员;
最直接的危机来自于融资的困难。
他面临的三大挑战:资金上要尽快完成新一轮融资、业务上要尽快找到新的加工方、模式上要尽快调整到位。
最初,曾有初创基金曾主动找过他们,愿意投资,但因为内部原因最终擦肩而过。
另外,重运营的外卖市场也曾让范新红这位“门外汉”焦头烂额。他曾细数了创业过程中遭遇的种种人情世故。
“800平米的中央厨房动不动停水,不是因为管道坏了,而是因为给物业小哥少送了一包烟,动不动停电,不是因为线路烧了,而是因为没有请工程部吃饭,餐品加工间被检查,不是因为食品卫生而是因为过节少备了两张卡......”
其实,大师之味并不缺少订单,只是,这种没有掌握任何渠道和话语权的餐饮结构改造,最终受制于人。
最终,越来越力不从心,最后只有裁员关张。
篇9:创业失败小故事
痛点:非刚需,烧钱
过去一年,整个汽车后服务O2O进入洗牌期,洗车领域受到重创,洗车O2O企业几乎已全线阵亡。
“即便你知道很多其他人遇到的坑,也不能保证你就掉不下去,只是你掉下去的时候,不那么意外罢了。”
苏锐,功夫洗车创始人,2014年8月,他开始筹划功夫洗车。
功夫洗车和其他洗车O2O项目没有本质区别,表面看上去都很类似,只是可能内部的短期战略、组织架构,还有一些运营细节会有所不同。
但情况并没有那么理想。所有的手艺人凡是在非高溢价的情况下提供上门服务,其实都没有顾客到店划算。
我们的核心成本是人工成本。我们基本保证技师的收入在3000元以上,干得好的能拿到5000~6000块钱。你得保证技师在你这儿不比在店里得到的回报少。
而当时有很多同业企业给技师们开出了不切实际的薪酬,随随便便5000~8000块的月收入。这也给我们在人员问题上造成了特别大的困扰和压力。
后期我们觉得,预期的模式没有得到验证,又正赶上资本进入了收缩期,钱不那么好拿了,最终项目关闭。
在我们关掉项目的原因里,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觉得当时融不到钱了。
我们最初构想的商业模型构想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洗车本身是微利的。所以要将洗车作为跟车主建立关系的纽带,在洗车基础上推其他服务,比如美容、快修等。
第二,洗车的时间撮合成本不是很高。你只需要在顾客要求的时间点之前把车洗好,至于你具体几点过来洗,顾客并不关心。
现在很多O2O项目,成本不降反升。
2015年,O2O搞得太热了,大家不停地细分去寻找机会。我相信这里面的核心逻辑是对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用。
★ 个人创业失败的六大误区
★ 有关创业故事
★ 创业失败经验教训:盲目创业等于失业
★ 创业失败的心情句子
★ 人之失败故事
★ 草根创业故事精选
★ 创业营销故事
★ 真人创业故事
★ 创业故事案例
★ 白手起家故事创业故事
}

尽管看来看去都是重复再重复的成功之路和赢家经验,不管多眼熟咱们也一样乐此不疲。然而,只关注成功者并非正确的取经之道,而今这种观念早已肆意蔓延,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来自于SmartBear软件公司Jason Cohen的一段话一针见血地向我们道出了这一问题:
“只向成功者取经会带来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单凭数据得出结论,的确非常轻松,简单,而且似乎也很合乎逻辑,而事实上,这种思维方式却在无形中产生了各种谬误和错误认识。”
幸好,有年轻的创业家之中,有一群尽管遭受了创业失败的经历,却仍然很乐意分享自己创业失败的故事,创业者非常热心地与我们分享了他们自己总结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我们从这些总结报告中挑选出22个精彩的报告片段与大家分享。
下文所有的报告排名不分先后。我们挑选的报告片段,都是比较风趣,或发人深思,抑或情节扣人心弦的,更有些兼而有之的内容。
我们不会在最后写所谓的总结性呈辞,所以大家可以慢慢地看,也可以隔三岔五地来看个报告直到看完:
启示录之一:我怎么会失败呢?
我非常确定,我想到的这个创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举!就像爱迪生的灯泡,像比尔盖茨的PC操作系统,我想我也能发动另一次人类历史革命性的发明,从而改造社会,同时也带给我财富和名望。
我当时几乎就快成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制造和销售避孕套钥匙环的人!
启示录之二: 个人理财服务网站Wesabe为何败给Mint.com
公司名:Wesabe
当事人:Marc Hedlund
相较于Mint使用的集成数据处理系统,Wesabe所采用的系统要求用户做更多繁琐的事情,在这一点上,用户很容易就会认为在Mint.com的使用感受更为满意。
我们一直坚持独立的客户服务解决方案,不依赖于其他供应商,保护用户的隐私,并且帮助用户在理财上有切实的改善和进步。
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坚持的正确信条,我们坚持认为需要以理智的态度来一步步达成我们的理想。
我认为所有这些都是正确的,不存在问题,至于大家都觉得我们的产品更难使用,只是因为他们都看不到或者根本不关心长远的利益。
启示录之三:ArsDigita – 从合伙创业到分崩离析
公司名:ArsDigita
当事人:Philip Greenspun
大约从一年前开始,ArsDigita公司的三位决定性高层——公司的执行总裁Allen Shaheen ,合伙人Peter Bloom(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和Chip Hazard(Greylock投资集团)同时开始觊觎独占公布的所有权,以期能完全拥有公司权力。
在今年,公司又做了几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1.今年公司投入了2000万美元的资金,才使业绩回到了我任CEO时的水平。
■2.当时我拒绝了微软的聘书,决定留在公司着力开发一个新型的网络产品,公司计划以此为契机,转变成第一家提供办公软件解决方案的企业。
(当时Allen又找回了一位曾跳槽去微软的旧同事,回到公司担任执行总裁,公司已经有数个执行总裁了。那么多CEO在一起共事,不倒闭才怪……)。
■3.在新产品(ACS 4。x)还未完成出口之时,他们就决定放弃旧一代完型的产品(ACS 3。4)。大家都知道,这对于一家专攻软件产品的公司来说,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的确有过成功的先例,可那只是曾经的Informix,当时他们决定放弃当时的产品是因为新旧产品一同投入市场,导致用户不清楚地该买第九代新产品,还是第七代产品。
所以他们决定放弃Informix,取而代之的是组建了Oracle(甲骨文)。
■4.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过高,我手下有80位员工的基本薪水在10万美金以下,但是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却是每年2000万的创收。
而其他两位合伙人的属下中有200位员工的薪资水平在20万美金以上。基本的程序员就有12。5万的基本薪资。
不注重公司的市场领导力,而一味地强调企业文化和精神。
启示录之四:RiotVine失败的惨痛教训
公司名: RiotVine。com
当事人: Kabir
成功最关键的,并非创意点子好不好,而是取决于会让人们说些什么。
Foursquare推出的”地区市长”头衔意外赢得了用户们的高度好评,这位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假设我是某个地区的市长,和一个人正在网站上聊道:”你怎么能做到市长的?”“因为我来这个地方的次数比你多啊。”
“做市长有什么好处吗?”……再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谈论到Gowalla(另一个LBS社区)的:”我刚刚把一张自行车兑换贴兑换了六张啤酒兑换贴,然后拿了六箱啤酒!”“你说什么?哦,是的,我还是处女。
” 大家看到有什么不同了吗?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你的产品必须能够被消费者们以轻松简单愉快的方式谈论。
启示录之五:The Last AnNounce(r)ment
公司名: 不详
当事人: Eran Hammer-Lahav
从上个月开始,我发现陆续有近一半以上我曾开过户的天使投资代理公司纷纷找到了我的家属们推销业务。
我觉得非常好奇,开始观察他们的工作,一一找出他们究竟是怎样找到我家属的资料的。
我由此萌生了一个灵感,并且觉得值得一试。于是我开始积极筹划,找到了一些具有相关能力的朋友一起合伙创业。
但是,我却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伙伴,这时我真正意识到,原来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钱解决。
启示录之六:为什么我的电子招聘网站会失败呢?
My eHarmony for Hiring Failure
当这个想法在我脑中诞生之后,我既激动又紧张,开始在脑海中勾勒整个创业的图景,我坚信它将彻底改变求职搜索领域。
我还写了网站的代码,准备开始大干一场。
但我并想过如果把这个东西做出来,是否真的会有公司愿意出钱来买它。
启示录之七:永别了!BricaBox
BricaBox: Goodbye World!
公司名: BricaBox
当事人: Eran Hammer-Lahav
设想下与你一起合伙创业的合伙人突然跑了,那有多么糟糕——这种不幸的事情被我撞见了。
不要急着去清算身上因此背负了多少坏账,死账(因为一旦第二合伙人逃跑的消息传了出去,所有投资人都将会因此而不满,甚至撤销投资金)。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正确的解决之道是卷起袖子,做好准备度过一段长长的艰苦时期,直到权限全部归还给你那天为止。
启示录之八:Boompa.com创办人忠告:创业第一步——搜索,组建团队,找好办公室,准备好资金
公司名: Boompa.com
我和我的合伙人准备建立一支名为”僵尸敢死队(Zombie Team)”的团队,帮助我们一起完成个很复杂的项目。我们一起商量,设计出了一套面试题,用来挑选我们的团队成员。
题目是:如果地球上突然被僵尸侵占,情况岌岌可危,那种情况下你会信任自己的团队伙伴吗?你觉得会有伙伴会主动来保护你吗?
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只有一把枪,团队中有其他人比你射击技术更好,你会把枪交给他吗?如果面试者的回答全是“不”,那就说明他不具备担任这项工作的资格。
启示录之八:Xmarks何以走向绝路
End of the Road for Xmarks
公司名: Xmarks
当事人:Todd
整整四年时间里,我们持续地向用户提供免费的整合服务。我们坚信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从免费服务开始的。
但是四年的投入成本使我们弹尽粮绝,不得不关门停业
启示录之九:EventVue的惨痛教训
公司名:EventVue
我们的失败源自企业文化中的三大谬论:
-不注重培养员工的学习与增值,没有与时俱进的经营态度,等意识到问题时才后悔不已。
-没有对市场营销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发展。
-在人员聘用上,不断降低人才录用的标准,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做出妥协。
启示录之十: 从YouCastr失败中得到的启示 YouCastr – A Post-Mortem
公司名: YouCastr
对所有初创的公司来说,最初的一段经营期内,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测试,我们所从事的就是提供视频影片的剪辑制作服务。
我们就是被夹在制作方和观众这两者之间的角色。渐渐发现,三方的投入和支出并不成比。所以我们决定调整业务以改善状况。
为了避免与行业中的大型公司竞争,我们选择了尝试其他的服务,类似(PPV视频播放平台)等同类产品,但这类服务并没有多少市场,只能关门。
再说说这个行业,目前所有视频影片制作服务的收费都是相当高的。因为大家都认为这属于专业技术领域。
尽管的确如此,要是我们剪辑完的影片不能博得观众的喜爱,卖不了好的票房,制作方就会拖延付款周期。
当然我们确实有一些生意,都是些类似学校里的武术教学片断,专业会议视频等)小生意,根本不够支撑我们公司的运营。
成功的故事固然非常鼓舞人心,但我们也可以从失败故事中学到很多。本文为一个创业失败报告系列,上篇包括10家公司,由一位匿名网友翻译。
本文继续分享这一系列的最后12个创业失败案例,以飨读者。
启示录之十一:《Untitled Partners公司的分析报告》
公司:Untitled Partners
作者:Jordan Cooper
招聘不容易,并且(我们)没有合适经验,我们应当向我们的投资者多多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招聘一直是贯穿公司整个创建过程的一大挑战。
就招聘全职、兼职和独立的承包商/顾问,我们做出的错误决定的数量和正确决定的数量相当。
最大的体会:一旦有数据表明某人或许是雇佣不当(比如:能力不行),不要犹豫,立即开始招聘后备人选,并尽快换人。
启示录之十二:《从Cryptine Networks失败中所学的重要教训》
公司:Cryptine Networks
作者:Andrew Fife
不管朋友多亲密,不管你们多么相互信任,不管你的目标有多好,必须根据他们的贡献来谈钱。
此外,创始人在情感上是高度关注自己的公司。因此,和创始人谈论回收股份是不理智的,并且是非常艰难的。
不过,股份行权计划降低了洽谈难度,并且可以机械地行使公司事先商定的权利,来按股票的发行价格回收股票。
我愚蠢地以为“这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没有创业公司会在第一次尝试中得到其权益,这些问题常常引发团队的变动。相信任何创业都不必处理股票授权问题,这完全是不现实的。
启示录之十三:《一个幸福的失败故事:我第一次创业的失败教训》
公司:SubMat
作者:Laurent Krentz
我的理念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此目的,我本以为,保持我的全职工作可以让我在产品或推广行动的开销更加灵活。
这完全错了。如果可以,请辞职来做正事。一句话,你需要专心投入在项目上,和其他人讨论项目,然后编码并实现。在一天结束时,我在同时做着两件错事:全职工作和创业。
启示录之十四:《Imercive公司分析报告》
公司:Imercive
作者:Keith B. Nowak
比如,我们坚持错误策略的时间过长。我认为,这部分原因是:很难确认点子没有我最初想象的好,或很难预料我们的点子不能实现。
如果我们早点正视自己,我们或许能更快找到支点,并有足够的剩余资金来合理执行新策略。我认为,我作为Imercive公司CEO的最大失误是没能快速找到支点。
启示录之十五:《Meetro公司分析报告》
公司:Meetro(也称Lefora)
作者:Paul Bragiel
我们本可以已经着手调整Meetro,但是团队刚准备继续前行。在我们已有的水平增长率上筹集资金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还知道,为了保持我们已有团队的紧密性,我们需要理智调整重点。团队成员(包括我自己)备受打击。
我们知道,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全重构代码。对于这一想法,成员们没有足够多的热情再去正确做事了。
启示录之十六:《一个失败产品的分析》
公司:eCrowds
作者:David Cummings
虽然产品越来越复杂,性能降级了。在我看来,速度是所有Web应用程序的特性,所以这无法接受,尤其是产品已经上线。
我们花费大量时间来提高应用程序的速度,但效果甚微。这告诉我,由于我们产品的性质,从一开始,我们需要把基准测试工具结合到开发过程中。
启示录之十七:《RealTime Worlds公司首份分析报告:目中无人、野心勃勃和管理失误》
公司:RealTime Worlds
注:这一分析报告并非是由原公司制作,所以不像本列表中的其他报告,它完全是由编辑整理的。
Dave Jones心甘情愿为APB做无商业模式的事。他说:“如果一个游戏是围绕商业模式而建,那么必将失败。”
胡说八道!
启示录之十八:《一份创业点子分析报告:好点子通常并不等于好产业》
作者:Rob May
但我们在这条路上越往前走,我越发意识到出售答案所涉及的复杂性。知识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商品,因为有些答案甚至连专家也不认同。更糟糕的是,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知道东西不少。
看看有多少白痴自认为懂股票、编程或者做生意。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良好的管理技巧。
卖东西不容易……我们认识到,迷惑会在接下的路上带来更多的麻烦。Yahoo和其他大多数网站一样,通过让人们投票选出最佳答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我们无法公开答案,因为这会减少我们剩余的奖励。无论如何,我不认同“群众智慧”可以适用于普通知识之外的任何事物。在某些具体事情,“群众智慧”不起作用。
启示录之十九:《联合创始人Potts分享Backfence失败经验》
公司:Backfence
作者:Mark Potts
Mark Glaser
超地方化真的很难。不要自欺欺人。建立一个网络社区需要做大量工作。仔细观察大多数超地方化网站,看到底真正已经完成多少工作,尤其是那些网站运作人员所反对的社区成员。
运作超地方化网站的任何人会告诉你,网络社区要达到充满活力程度,这个过程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转变为可行的生意。不幸的是,因为大量原因,Backfence没能支持到这一步。
启示录之二十:《一位企业家从其失败创业过程中所学的教训(采访)》
公司:Sedna Wireless
作者:Rajiv Poddar(RP)
Kamla Bhatt(记者)
RP:资金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我们没能执行自己的计划。外因(比如印度的硬件环境)和内因(比如团队成本)都起了作用。如果有钱,(公司)支撑的时间能更长一些。
启示录之二十一:《Couldery Shouldery》
公司:Lookery
作者:Scott Rafer
我们暴露在一个巨大的单点失败(Facebook)面前。我曾多年抱怨,依赖移动运营商的创业点子是多么的糟糕。回首过去,VerizonWireless和Facebook在这一环境中没有什么差别。
在那一种环境中要想成功,需要各种资源。外部融资就是其中非常显著的资源之一,而我们却没有做到。
我们其实可以并且应该利用可兑换票据,来摆脱Facebook的支配,而不是进一步在Facebook平台上投钱。
启示录之二十二:《如何开发一款没人要的产品》-ChubbyBrain
像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我们努力要做成一个可靠的数据公司和社区。大多数公司都抢着做好一件事,而我们却决定打算要做好两件事。
实质问题是-我们是做数据的,我们的优势是数据,我们喜欢数据。而社区方面的事情,却是我们不太熟悉的,比如:社会媒体、游戏机制和社区建设等。
我们在一开始组建团队的时候,我们真的没有过多考虑这些事情。即便是那些熟知这些事情的人也会承认,做这些事是有难度的。作为新手,这一任务更加艰巨。
我们无耻地把自己的失败教训也加入进来了。在ChubbyBrain的第一个版本中,我们搞砸了很多事情。
所以,这就是我们第一个产品的分析报告(在第一个产品上,我们收到了很多积极和不错的反馈)。我们很高兴地说:我们还活着。
你有朋友或同事正在创业吗?如果你在这些启示录中看到一些有用的内容,请和他们一起分享。
成功的故事固然非常鼓舞人心,但我们也可以从失败案例中学到很多。从上面那些分析报告来看,这个创业社区非常慷慨分享他们的知识,不管其结果是好还是坏。希望你在创业路上一帆风顺!
关注公众号:zhantianss(长按复制)
本文来自作者:整理侠,不代表小新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www.xiaoxinys.cn/311638.html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失败案例分析启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