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金属探针温度计3D打印技术应用:AFM探针?

姓名:郝丽娜工作单位: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电子研究所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历:博士/博士后出生年月:1968.03电话:+86-(办),
**
电子邮箱:
haolina@me.neu.edu.cn,neuhaolina@163.com郝丽娜,女,辽宁庄河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毕业、力学专业硕士毕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出站,在美国作为公派学者进修一年。2011年入选辽宁省第六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2007年入选辽宁省第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973子课题1项,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EI收录7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科技奖励4项。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计算机仿真技术与CAD》、《机械装备电气控制技术》、《机器人原理与应用》教材3部,参编《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网络化制造》等著作3部。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分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分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委员,机械工业教育学会委员、国际仿生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机器人;PHM(状态预测与健康管理);对抗博弈。1.研究领域与方向:(1)机器人系统与智能控制 1)网络环境下的单兵协同外骨骼系统及柔性器件应用本项目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学,对网络环境下外骨骼人机系统的物理/感知交互以及人机协同进行深层次地探索,进而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关于柔顺驱动、人机协同与网络控制的理论及实验方法。在该项目本实验室的主要承担的研究任务有外骨骼一体化集成设计与外骨骼人机系统柔顺控制。最终研制一种与人体骨骼肌肉系统具有高度仿生共性、具备高级人机交互功能的全身外骨骼系统,为单兵协同外骨骼的实用化和产业化奠定基础。 2)智能材料与仿生结构一体化的人工肌肉柔顺驱动单元研究与开发 结合高功率重量比的电致形变材料(EAP)、形状记忆合金(SMA)等智能材料,研究运动灵活、高效率、安全性的机器人仿生关节结构、驱动模式和控制方法,优化结构设计,形成良好整体响应性能和高功率重量比的人工肌肉与柔顺单元,研制轻质、灵巧、低成本仿人手臂技术验证平台,完成抓握、取物等精细动作。本课题以智能机器人的仿生智能材料驱动器的需求为切入点,探索新型EAP、SMA等仿生智能材料驱动技术的一体化设计实现,为所属“智能机器人仿生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提供仿生智能材料驱动器。研制人工肌肉驱动多自由度仿人手/臂技术验证系统1套,完成系统性能测试。3)高性能仿生柔顺驱动技术研究针对军事领域搜救机器人驱动技术的需求,结合新型仿生结构设计与仿生材料制备技术,本项目以人工肌肉柔顺驱动单元功率密度及其位置伺服精度、人工肌肉多自由度仿生关节运动范围为考核验证对象,开展对仿生柔顺驱动与仿生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突破复合式SMA-PM人工肌肉肘关节、SMA腕关节以及IPMC驱动手指优化设计、加工与集成,手臂复杂运动分析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多种人工肌肉驱动的多自由度变瞬心仿生关节,通过驱动单元功率密度对比试验、人工肌肉柔顺驱动单元位移定位性能测试试验、及人工肌肉多自由度仿生关节运动控制试验等考核,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进行肌肉-骨骼系统理论的研究; 2)进行多自由度变瞬心仿生关节耦合优化设计的研究; 3)进行对人工肌肉强非线性及系统耦合设计方法的研究; 4)进行对EAP类IPMC材料与复合式SMA-PM制备与改性技术的研究; 5)进行人工肌肉驱动单元的主动柔顺控制技术的研究;6)完成对人工肌肉驱动与柔顺单元开发技术的研究。4)IPMC人工肌肉致动性能改进方法与理论研究项目主要目标是改进和提高离子交换聚合物金属复合结构(IPMC)人工肌肉致动性能,基于数据建模、在线辨识和机理建模,建立三类致动器的机电性能模型和控制模型,提高它们的输出力和输出位移,探索IPMC致动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本项目核心内容有:1)针对IPMC的时变、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建立单片板状IPMC致动器的控制模型和仿真模型;2)利用摩擦耗能和剪切耗能理论,建立多层IPMC并联致动器输出力和输出位移模型;3)利用单片IPMC模型和在线辨识方法,建立多片IPMC串联致动器的输出力和输出位移模型;4)开发单片板状IPMC和多层并联IPMC的自适应逆控制和多片串联IPMC的协调控制方案;5)实现三类致动器的虚拟样机系统及实物样机制作,验证所提出的建模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意义:本项目将解决推广IPMC人工肌肉致动器应用的关键问题,推动其在微驱动器、微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 5)提高微操作机器人性能的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针对微操作机器人提出的更加精确、编辑、稳定和安全的要求,研究和改进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内容有:1)基于压电陶瓷和柔性铰链的微动定位平台的动力学建模方法与非线性驱动控制技术。2)显微视觉伺服系统下目标定位、跟踪等关键问题。3)基于手抓和感知探针的细胞夹持固定与检测关键问题。研究目标:1)针对该微动定位平台系统存在的迟滞、蠕变等非线性现象进行建模的研究,以实现该平台精确定位控制。2)研究并设计具有可控转动载物台的显微视觉伺服系统,以实现目标物体的多角度、快速、精确定位和测量的需求。3)研究显微视觉伺服系统下感知探针、IPMC/PVDF一体化手爪的自动检测、对焦及跟踪定位问题。4)研究细胞受力情况下的力学模型,用于指导细胞操作时施加力的大小。5)研究基于柔性智能材料IPMC/PVDF的集成二指手爪和基于PVDF力传感器的感知探针,及其刚度控制方法,实现快速稳定夹取细胞。6)微纳定位工作台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本项目提出开展基于压电驱动的微纳定位工作台及其测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对基于柔性铰链工作台的设计与优化、压电陶瓷致动器迟滞和蠕变非线性的消除以及高性能测控系统的研制,开发出一套定位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位移重复性好的纳米级微纳定位工作台系统。本项目完成了如下研究内容: 1) 开发出压电陶瓷致动器基本特性实验系统一套;
2) 开发出压电陶瓷致动器在线辨识与建模系统和自适应闭环控制软件;
3) 开发出模块化微纳定位工作台控制器。
4) 微纳定位平台结构设计分析软件。 5)工作台主要技术指标: a. 实现 X—Y方向的二维运动;
b. 行程在 130um*130um 以上;
c. 安装空间在 90mm*90mm 以内;
d. 分辨率达到 10nm; 5) 定位时间小于 30s;
6) 在高水平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10 篇; 7)申报专利 1 项。7)面向细胞注射的基于IPMC的微驱动/微感知集成装置的研究与开发面向细胞注射的微操作机器人系统在生物医学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IPMC(Ion-exchange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离子交换膜金属复合材料)是智能材料的一种,属于电活性聚合物类的材料,又称人工肌肉。该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微纳米制造及生物细胞操作等领域,为微机电制造系统和仿生微型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以及微操作器件的开发与集成提供新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发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并有助于其它新型智能材料应用技术的发展。本项成果是在863项目的支持下取得,主要内容有: (1)分析IPMC感知理论,完成混合式微力传感器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实物样机研制; (2) 开展针对IPMC微驱动装置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包括漂移、爬行、磁滞现象等)的面向控制的系统模型和仿真模型研究,建立IPMC驱动器的控制模型,包括自适应逆控制、神经网络逆控制及无穷维系统控制方法等,完成微夹持器和微注射仪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实物样机研制; (3)完成X-Y压电微动工作台、微夹持器、微注射仪与混合式微力传感器的集成装置的虚拟样机系统及实物样机制作; (4)以细胞夹持和细胞注射为例,建立基于IPMC的微驱动/微感知集成装置的应用系统;该系统具有显微视觉伺服与力反馈的混合控制功能和基于增强现实的遥操作控制功能。 结合研究成果,已获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一种离子交换聚合体金属合成物的控制方法及系统”;在高水平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2篇,被SCI引用50余次;培养硕士和博士生12名;举办1 次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8)室内双臂智能服务机器人课题组研发的室内服务机器人采用两轮自平衡运动方式,其能够在狭窄场所改变方向,移动更为灵活。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手柄、触摸屏等与机器人互动。此外由于机器人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故拥有更加方便友好的交互性能。机器人上安装有气动人工肌肉手臂,具有更好的柔顺和安全性,并能够进行简单物品的抓取。 9) 面向智能化增量制造的机器人系统理论及工艺研究 本项目以实现机器人智能化增量制造为目标。本项目以现有的增量制造机器人系统及研究成果为基础,研究机器人智能化增量制造的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1) 发展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三维检测与控制理论与技术,包含高时空分辨率的最优编码方法和基于编码相位的视觉伺服理论;(2)研究最优轨迹规划与在线调整理论与方法,包含最优轨迹规划方法和基于实时三维检测的在线轨迹调整方法;(3)探索机器人增量制造工艺参数规律与优化方法,包含机器人增量制造工艺参数规律和机器人增量制造多工艺参数优化方法;(4)研究增量制造设计优化及精度评价理论与方法,包含基于结构拓扑的设计优化理论和基于点云序列融合的精度评价方法。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本项目将解决智能化增量制造机器人的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推广增量制造的应用。
10)激光3D打印设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本项目设计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测控系统,该系统配合数据采集卡和激光位移传感器以及OPC通讯方案实现了打印过程中层高、激光头位置的数据采集和记录工作,并根据相关的工艺参数向数控机发出指令,做出相应的补偿动作,提高了3D打印的精度以和成型质量。 本项目最终开发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金属3D打印边缘成型质量测控系统, 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金属激光3D打印边缘成型质量的检测方法。
11)水陆两栖全地形救援智能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市科技项目攻关项目)中国是一个矿难事故多发的国家。灾难或事故发生后现场环境复杂恶劣,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威胁搜救人员的生命安全,给搜救工作的部署和实施带来严峻考验。所以使用机器人辅助救援是一条快速有效的途径。本项目的目标是研究开发一款水陆两栖全地形救援智能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不但可以作为监测设备对煤矿内的相关物质参数(如瓦斯的浓度、尘埃的密度等)进行监测并在超过额定限度的时候进行报警,而且还可以在矿难事故发生后对矿井的情况进行报告和对矿工进行有效的救援,进而可减少因矿难事故。该类机器人对安全生产、重大事故的防治、灾害救援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发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并有助于其它机器人领域技术的发展。本项成果是在沈阳市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取得,主要内容有: 1)研究矿难相关视频文献资料,对矿井现场的各种数据和救援现场存在 的各种实际困难进行分析汇总,结合各种技术资料,形成对救援机器人方案的虚拟样机设计; 2)完成对救援机器人系统总体与功能模块的设计,对机器人的各部分的 结构方案、感知、导航、视觉、通讯、驱动与控制等模块进行研究、分析与优化设计; 3)制作智能机器人的样机,对机器人整体进行系统集成,并对机器人样机进行整机联调,通过训练熟练掌握操作程序; 4)救援机器人样机在相关环境下进行训练与操作检验,并制定机器人操作规范。 研究成果如下: 制作水陆两栖全地形救援智能机器人样机一台;完成救援机器人操作实验手册一套。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分别为、“一种全地形智能移动救援机器人”、“一种履带式移动机器人先进悬挂机构”、“适用高寒环境的一体化太阳能路灯”。目前均处于实质审查中。已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水陆两栖全地形救援智能机器人”。在高水平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
12)工业码垛机器人码垛机器人为4自由度关节型码垛机器人,负载20kg,能完成对货物的搬运分拣码垛等,末端留有安装执行器的机械接口,可根据不同需要选配不同的末端执行器。4个自由度分别是主构架和底座相互的旋转、大臂和主构架相互的旋转、小臂和大臂相互的旋转和末端执行器在腕部的旋转。控制系统采用卡诺普四轴控制器,可实现示教编程、视觉跟踪等功能。 13)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网络化足球机器人14)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基于IPMC的鱼形机器人2.PHM(状态预测与健康管理)1)面向TBM的PHM系统开发针对北方重工生产的土压平衡盾构机的大量运行数据以及其中所隐含的信息,设计了面向盾构机的数据驱动PHM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平台资源层、基础服务层、服务支持层和应用服务层。根据整体框架提出了该系统的功能模块。开展面向盾构机PHM系统的数据驱动方法研究,为盾构机PHM系统的深入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项目最终开发出一套行业型的面向盾构机的PHM系统,主要完成以下两大研究内容: (1)开发面向盾构机的PHM系统的数据采集软件和远程监控网页。 建立数据库表结构,提取并存储盾构机运行数据,并远程传输到服务器,同时开发基于Web的盾构机在线监控网页,并且实现盾构机各子系统监控变量的历史数据曲线绘制、单环和多环运行效率分析的功能。 (2)开展面向盾构机的PHM系统的数据驱动方法的研究。 以土压平衡盾构机的关键零部件为研究对象和实时采集的运行数据为基础,借助Clementine数据挖掘工具中的C5.0决策树、神经网络、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等算法,实现故障诊断、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的功能。 2)无线电台在线指标测试系统软件本项目使用C#语言开发了一套无线电台在线指标测试系统软件,该软件具有综合测量、辅助维修、训练指导、辅助决策、数据管理的功能。 该软件安装在配有综合测量仪、万用表、示波器模块的的工控机上,可是用于设备抢修、日常保障、维修训练、装备普查等。该软件是一个集综合测量、装备图集、经验指导于一体的辅助维修训练系统,提高了维修效率。 (3)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测主要研究对象为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塔吊平台监控系统、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健康管理系统,培养方向包括履带式移动机器人避障系统设计、细胞注射微操作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设计、塔吊平台运行状态监控系统设计、TBM故障诊断和健康管理系统设计。 1)省部级基金项目—智能视频监控
2)辽宁省科技项目攻关项目—激光3D打印设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3)塔吊状态监控平台4)通信装备模拟维修训练平台系统暨关键技术研究本系统使用开源的Web开发框架ThinkPHP框架,应用MVC开发模式。平台的开发目的在与通过虚拟仿真界面,展现设备在日常使用中的正常运行状态及报错状态,使学员能够借由本平台,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及故障处理方法。平台的主要功能如下: 1)系统登录。可实现学员、教官及系统维护人员不同权限的登录,学员在登陆后可选择设备操作训练以及操作答题测验。教官登陆后,可对每名学员的测验成绩进行查询,并查阅学员的学习进度。系统维护人员登陆后,可对设备操作训练项目进行更新,对测验试题进行增减和内容修改,也可对系统中的学员注册信息进行删改。 2)设备操作维修训练。通过对设备的界面仿真,模拟出设备的不同操作状态,使学员能够熟练操作设备并处理各种突发故障。在此功能中,使用建模软件对操作设备进行建模后,将设备的不同工作状态以图片的形式放到HTML静态网页之中,通过静态页面跳转,逐步掌握设备的操作。 3)教学功能。教官登陆后,可以使用教案进行教学活动,并可演示设备的操作流程及故障检修。 4)测验功能。此模块可实现对学员的考核,并得出学员的测试成绩。将所有测验试题的题干及选项均输入数据库,通过调用实现同一页面下试题的更换。学员打完题后,可得出总分。 5)学习进度及查询功能。学员登陆后,可对自己的测试成绩进行查询,教官登陆后,可以查询每名学员的成绩,还可查看不同学员的成绩排名。 6)维修训练内容的更新。管理员可以在后台,对系统内的虚拟维修训练内容进行更新,对教官上课所需教案进行上传,更新考核试题。(3)对抗博弈1)2015JX03004针对DD攻防对抗的物理过程,研究适用于DD攻防的博弈理论和方法,建立描述攻防过程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的博弈模型。通过博弈问题求解,给出最佳突防策略,为DD突防方案制定以及突防措施选择提供理论支撑。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国内外DD攻防对抗博弈理论研究调研。调研国内外DD攻防对抗博弈理论研究现状,通过各种方法优缺点比较,结合战略DD攻防对抗过程特点,分析应用博弈理论的技术途径; 2)DD攻防对抗博弈过程混杂系统建模。根据战略DD作战流程,建立攻防双方在助推段、中段、再入段的突防策略集和防御策略集,构建事件时序表,综合考虑攻防过程的时间/事件驱动、动态连续变化、存在关键事件等特征,建立能够描述DD攻防对抗过程的混杂系统模型,能够分析攻防过程,评价突防策略; 3)典型攻防场景的DD攻防混杂博弈方法研究。构建DD攻防对抗典型场景,将DD攻防博弈过程分为事件对策层和微分对策层,在事件对策层进行攻防方案选择与实施,在微分对策层进行攻防过程分析,通过混杂对策求解获得DD最佳突防策略。2.发表论文情况(1)2016年度1)Xiang C, Giannaccini M E, Theodoridis T, et al. Variable stiffness Mckibben muscles with hydraulic and pneumatic operating modes[J]. Advanced Robotics, 2016, 30(13): 889-899.2)Sun Z, Hao L, Song B, et al. Periodic reference tracking control approach for smart material actuators with complex hysteretic characteristics[J].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16, 25(10): 105029.3)杨辉, 郝丽娜, 项超群. 并联机构正运动学 AWPSO-SM 求解算法[J]. 农业机械学报, 2017 (1): 346-352.4)Cao R, Wang F, Hao L,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ascade reservoirs flood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hybrid stochastic timed Petri nets[C]//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CCDC), 2016 Chinese. IEEE, 2016: 997-1002.5)Cao R, Wang F, Hao L,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ascade reservoirs flood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hybrid stochastic timed Petri nets[C]//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CCDC), 2016 Chinese. IEEE, 2016: 997-1002.6)Liu Y, Xu Y, Hao L, et al. Design of palletizing robot's control system with joint flexibility considered[C]//Cyber Technology in Automation,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CYBER), 201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6: 29-32.(2)2015年度1)Dong L, An Z, Hao 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lar Tracking System[J]. 2015.2)Yang H, Hao L, Peng Y, et al. Design and research on SMA actuator for the SDOF rotational joint[C]//Cyber Technology in Automation,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CYBER), 201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5: 908-912.3)Ruimin C, Lina H, Xinchao Z, et al. Research about Weak Signal Processing of Microstage Based on Wavelet Entropy[J]. 2015.4)Hao L N, Chen Y, Zhao Y S. Research on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by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J]. 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 2015, 19(sup1): S1-477-S1-481.5)Han J, An Z, Hao L. Research 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racked robot on RecurDyn[C]//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 201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5: 856-860.6)Wen-lin C, Rui-min C, Li-na H, et al. Researches on robot system architecture in CPS[C]//Cyber Technology in Automation,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CYBER), 201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5: 603-607.7)Hao L, Chen Y, Sun Z. The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 different shapes and dimensions of IPMC on resisting its creep characteristics[J].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15, 24(4): 045040.(3)2014年度1)
Finite Element Research on Damping of Viscoelastic Free Layer Damping Sheet,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472, 56-61, 2014,EI, He Y C, Chen W L, Sun S W and Hao
L N*.? 2)
Topological Optimization for Damping Structure of Cylindrical Shell Based on
DIMFM,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472, 152-156, 2014. EI, He Y C, Chen W
L and Hao L N*.? 3)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a PAM Based Bionic
Elbow Joint,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4, 461: 589-596, EI, Lina Hao*,
Chaoqun Xiang, Yuan Peng, Xiaoyu Xu, Qilong Wang.4)
The Realization of Actuating and Sensing IntegratedGripper System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898:
696-700.EI, Liu Liqun, Chen Yang, Zhao Yashen, Xiang Chaoqun, Hao Lina*, Zhao
Zhouli.5)
Design of the Circuit for IPMC Micro-force Sensor and Tesing?? Sensors & Transducers, Vol. 166, Issue 3,
March 2014, pp. 62-65,EI,Liu Liqun, Chen Yang, An Zhen, Zhao Yashen, Hao Lina*,
Zhao Zhouli.?(4)2013年度1)Robotic Cell Injection Force Control Based on Static PVDF Sensor and
Fuzzy-PID Control Metho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and Mechanics,2013,41(1):73-86,SCI,Zhiyong Sun, Lina Hao(*),Wenlin Chen,Zhi Li.2)A Novel Discrete Adaptive Sliding-mode-like Control Method for 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 Manipulators,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13,22(9):1-13,SCI,Zhiyong Sun,Lina Hao(*),Wenlin Chen,Zhi Li,Liqun Liu.3)The Design of High Power LED Headlamp.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3,
423: 2098-2103,EI, Wenlin Chen, Zhen An, Chaoqun Xiang, Chenyang Liu,
Lina Hao*.(5)2012年度1)A novel adaptive force control method for IPMC manipulation,Lina Hao*;Zhiyong Sun; Zhi Li; Yunquan Su;Jianchao Gao;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第21卷,第7期,2012 ,SCI收录,968RM2)IPMC并联驱动仿真与实验研究,郝丽娜*;高建超;孙智涌;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第11期,1620-1623页,2012 ,EI收录3)基于VC++的无线传感器振动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开发,高建超;郝丽娜;李允公;郭海豹;侯新宇;机床与液压,第40卷, 第9期,69-72页,20124)基于RS 485单片机多机串行通信的电子开关设计,周杰;郝丽娜;李帅;李智;现代电子技术,第35卷,第3期,177-187页,2012(6)2011年度1)The Auto-Focus Motion Control of Micro-Robot System for Cell Injecting,Shuai Li, Lina Hao,Zhiyong Sun, Xinyu Liu,2011 CCDC (EI收录)(国际会议,口头报告)2) IPMC人工肌肉的制备工艺研究与改进,李林朋; 周轶然; 林世伟; 杨旭; 郝丽娜; Journal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1-13)A PVDF micro-force sensor based on inverse-model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s,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 (ICIA), Sun Zhiyong, Hao Lina,6-8 June 2011 (EI收录)4)Dynamic Determination Method Based on Cantilever Resonance for IPMC Young’s Modulus. HAO Li-na; GAO Jian-chao; LIU Hong-tao.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11.2011.(EI收录)5) A novel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IPMC young's modulus based on cantilever resonance theory. Lina, H.; Jianchao, G.; Hongtao, L.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June, 2011. (EI收录)6) 基于悬臂共振法的IPMC杨氏模量的动力学测定方法,郝丽娜; 高建超; 刘洪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第10期,1464-1467页,2011,EI收录7) IPMC人工肌肉的制备工艺研究与改进,李林朋;周轶然*;林世伟;杨旭;郝丽娜;功能材料,第42卷,第1期,51-53,58页,2011(7)2010年度1)超声波定位系统串行通讯模块的设计,刘鑫;郝丽娜;刘斌;邓军;现代电子技术,2010,2)The Periodic Output Feedback Control for Creep Characteristics of IPMCTing Zhang, Hao. Lina,Chunlei Wang2011 CCDC(EI收录) (国际会议,口头报告)3)Modeling and adaptive inverse control of hysteresis and creep in 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 actuatorsLina HAO,Zhi LISmart Mater. Struct., 19(2), pp 1-6, 2 2010.(SCI收录)4)压电智能悬臂梁主动振动最优控制研究,陈震; 薛定宇; 郝丽娜; 徐心和;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1(8)2009年度以前1) Researches on Control-oriented Model of IPMC Cantilever Based on MILSR MethodLina HAO, Wenlin CHENthe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SI 2009), 2009/10/12(国际,口头报告)2) Adaptive inverse control based on the creep property of IPMCZhi Li, Lina Hao2009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CCDC 2009, pp 702-706, 2009/6/17.(EI、ISTP收录)3)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ler design of IPMC actuatorLina HAO, Wenlin CHEN,Yiran ZHOUICMIT 2009, 2009/12/3.(EI、ISTP收录)4) A remote operated robotic fish with temperature sensor based on IPMC actuatorBin Liu, Lina Hao, , Jun Deng, Xin Liu,2009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CCDC 2009, pp 5730-5734, 2009/6/17 .(EI、ISTP收录)5)基于IPMC驱动器的小型遥控机器鱼的研制,郝丽娜; 徐夙; 刘斌;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6) 面向用户的智能机器人控制与调试工具研发,丛德宏; 耿智; 郝丽娜;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9.057)IPMC的制备研究, 郝丽娜; 周轶然;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EI收录)8)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e position controller of active probe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for nanomanipul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 79)冷连轧轧制力仿真模型的可信度评估, 刘兴刚; 张国志; 郝丽娜; 李山青;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10) The Infinite Dimensional Control of Flexible Cantilevers in AFM Based Nanomanipulation, 2007 2n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Micro Engineered Molecular Systems , 2007, 1.11)Study on Control Method of AFM Probe Based Nanomanipulation ,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 and Nanosystems 2007, 2007,1.(EI)12)异构双腿行走机器人的联合仿真研究,程军; 宋华; 郝丽娜; 徐心和;系统仿真学报,2007.213)竞争型遥操作机器人实验系统研究, 郝丽娜; 李庆赟; 王丹; 徐心和;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14)基于网络的足球机器人比赛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李庆赟; 刘云辉; 徐心和; 郝丽娜;机器人 2006.06115)轮式炮车驾驶训练实时运动仿真,王宇; 丛德宏; 徐心和; 郝丽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116)基于MATLAB的可重用动态仿真模型库的设计与实现,刘兴刚; 袁枫华; 徐心和; 郝丽娜; 薛定宇;系统仿真学报 2004.0717)粗糙集-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研究,郝丽娜; 王伟; 吴光宇; 王宛山;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18)粗糙集-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混合系统及其应用,陈文林; 郝丽娜; 徐心和;计算机工程,2003.0919)快速运动过程中双足机器人脚对地冲击的利用,周云龙; 郝丽娜; 徐心和;2003.24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粗糙集神经网络系统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郝丽娜; 徐心和; 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0521)粗糙集理论在故障诊断规则获取中的应用, 郝丽娜; 徐心和; 信息与控制,2001,s122)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企业设备综合维修管理系统的研究, 郝丽娜; 吴光宇; 徐心和; 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063.出版教材情况(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CAD》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2)《机械装备电气控制技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8.(3)《机器人原理与应用》副主编,东北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9.teaching(4)《网络化制造》参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8.(5)《机械设计手册第5版》参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1.4.申请的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一种离子交换聚合体金属合成物的控制方法及系统;专利号:ZL
2009 1 **.0;专利类型:发明专利;2)一种基于万向联轴节式并联机构的气动肌肉仿生关节 ;
专利号:CN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3)一种离子交换聚合体金属合成物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专利号:ZL9.0;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4)一种基于多种人工肌肉混合驱动的仿人机械臂,专利号:CN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5)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弹簧的智能气动肌肉,专利号:CN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6)一种具有双位移放大的大行程快速响应X-Y微动工作台 ,专利号:ZL 0.0;专利类型:发明专利7)微纳定位平台测控系统软件V1.0[简称:MCSM]
;登记号:2015SR256999;著作权人:郝丽娜;曹瑞珉;张新超;孙智涌。8)一种水陆两栖全地形救援智能机器人 ;
专利号:CN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9)一种具有减振效果的发动机用薄壁短柱壳 ;
专利号:CN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10)一种刚柔混合机构实验教学演示平台 ;
专利号:CN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1) 履带式机器人运动性能测试(2)履带式机器人室内导航测试优酷链接:履带式机器人运动性能测试优酷链接:履带式机器人室内导航测试(3)气动机械臂抓取实验
(4)码垛机器人搬运视频
优酷链接: 气动机械臂抓取实验优酷链接: 码垛机器人搬运视频(5)微纳定位平台运动视频
优酷链接:微纳定位平台运动视频
(6)灵巧手抓取比赛视频(IROS2016)
四指任务视频
四指抓取摆放视频
五指抓取摆放视频
(7)HSTPN
HSTPNSim软件安装包
姓名:郝丽娜工作单位: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电子研究所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历:博士/博士后出生年月:1968.03电话:+86-(办),
**
电子邮箱:
haolina@me.neu.edu.cn,neuhaolina@163.com郝丽娜,女,辽宁庄河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毕业、力学专业硕士毕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出站,在美国作为公派学者进修一年。2011年入选辽宁省第六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2007年入选辽宁省第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973子课题1项,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EI收录7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科技奖励4项。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计算机仿真技术与CAD》、《机械装备电气控制技术》、《机器人原理与应用》教材3部,参编《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网络化制造》等著作3部。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分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分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委员,机械工业教育学会委员、国际仿生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机器人;PHM(状态预测与健康管理);对抗博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属探针温度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