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如何收费多少钱 了解最新的wind如何收费价格?

来源:金融八卦女近期各行业反垄断的讨论甚嚣尘上,而金融数据供应商也同样陷入了这一争议。近日市场传闻万得(Wind)终端软件大幅提价,引发不少券商机构大佬“控诉”。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路颖在朋友圈表示:“写了十四年报告,不乏多年认真使用和整理数据,没用过Wind,当年就觉得贵,一直用便宜的聚源,其实有些时候是我们用户自己把产品的竞争对手给废掉了,当然有时候也是竞品不努力,不评价产品,仅就事论事。”申万研究所董事长郑治国对此点赞。这段话引发诸多共鸣,多名券商分析师也在朋友圈发文表示对万得涨价的“不满”。目前,不少券商、私募基金等机构已经收到Wind终端软件价格将翻倍的消息,且所有试用账户都被叫停EDB数据库使用权。不过同时也有私募表示,终端没有涨价,但之前免费的数据变为付费,变相涨价。21金融圈记者向万得求证,对方表示以公告为准。“如此大的涨幅多年未见,众多券商与投资机构未必肯接受。”一位私募基金宏观经济分析师张强(化名)向21金融圈记者感慨。Wind此次大幅度涨价,关系到券商研究部门等投资机构分析师的切身利益。以往,Wind终端软件采购费用主要由券商等机构承担,因此分析师无所谓涨不涨价,但近年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为了降本增效,将Wind采购费用“分摊”到每位分析师身上(即从分析师薪酬里扣除),因此Wind一涨价,势必令分析师收入受损。此外,不少金融机构将研究部门绩效与研究员业绩考核高度挂钩,研究部门运营成本越低且利润越高,研究员每年的业绩奖金就更高。因此Wind涨价势必抬高部门运营成本,导致研究员业绩奖金缩水。一位券商研究所分析师向21金融圈记者直言,若按照Wind涨价后的成本投入估算 ,每年他所在研究部门一年将多花数百万元。他抱怨Wind完全是利用“市场垄断”地位肆意涨价“竭泽而渔”,只为提振自身业绩和早日上市。“Wind是否涉嫌市场垄断,需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通过广泛调研,给予最客观的市场占有率数据,并证明Wind是否适用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巨大市场份额。”一位熟悉反垄断法规业务的律师指出。经历这场涨价风波,如果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决心“弃用”Wind,可能会促进金融终端软件服务行业更充分竞争。张强向记者坦言,目前他们内部已决定不接受Wind的涨价要求,尽管这给他们与客户交流造成某些障碍,尤其是彼此在使用不同终端软件时,可能会造成某些领域的数据差异,需要对此进一步磨合。值得注意的是,在Wind传出涨价风波之后,12月31日,大智慧、同花顺与东方财富等金融终端软件服务商的股价涨幅均一度超过6%。1./ Wind涨价动了分析师的“奶酪”/多位券商人士向21金融圈记者透露,每年续费时,Wind方面都会要求加价10%-15%。不过,针对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加价幅度不一。目前,Wind给予大型金融机构的每台终端软件使用报价在6000-8000元,给予中小金融机构的报价则在1-2万,个人投资者基本都在2万以上,具体执行可能有差异。“部门内部对此颇有微词,越来越多的分析师认为这个价格偏贵。”上述券商研究所分析师坦言。此前,分析师之所以选择Wind,一是看中其中汇聚大量宏观经济、行业与上市企业数据;二是其中的EDB数据库,能帮助分析师节省很多宏观经济、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梳理工作。不过,他认为,Wind终究只是一个数据通道,并非不可替代。比如其他终端软件也能提供宏观经济、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收集梳理服务,而且在底层数据收集方面,各大终端软件的竞争力相差无几。此外,Wind等终端软件的数据时常出现差错,需要人工专门校对纠错,实际的数据梳理与人力成本投入并未大幅降低。“这也是众多券商人士对Wind大幅提价相当不满的原因之一。”上述券商研究所分析师指出。早在2018年底,市场就传闻Wind打算涨价30%。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采取降本增效措施,Wind涨价涉及到众多分析师的切身利益。比如有券商将Wind采购费用“分摊”到分析师身上。“当时,Wind为了安抚券商的不满情绪,一方面送了不少试用账户,当年实际涨幅不到5%。”一位国内大型券商研究所运营总监告诉记者。但如今,Wind再度涨价举措让他们顿感不满,若要维持当前的使用量,他所在机构需额外增加逾150万元采购成本。“若Wind决意大幅涨价,我们所多数分析师倾向弃用。当前,已向大智慧、同花顺与东方财富等机构询价,比较各方价格。”研究所运营总监透露。“个人认为,分析师此举更像是在施压Wind,令其做出让步。希望Wind能继续让试用账户使用EDB数据库,免费数据继续免费,且软件使用费不涨价。”上述运营总监认为,多数客户都使用Wind终端服务,若改用其他软件,双方可能会因不同软件呈现的经济数据差别产生分歧。2./ 万得“市场垄断”争议 /在业内人士看来,Wind“隔三差五”地掀起涨价风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市场垄断优势。据公开资料显示,Wind客户包括逾90%的境内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和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在国际市场,Wind还拥有约75%的QFII境外投资机构客户。“不少金融机构一方面抱怨Wind在操作方面存在诸多漏洞与数据差错,另一方面又不敢轻易替换终端软件服务商。”张强指出。因为,当金融机构与客户都使用Wind时,双方在经济数据分析、投资策略方面拥有“统一的数据库”,可以降低大量沟通过程中的意见分歧。同时,金融机构人员有使用习惯,一旦适应了Wind比较难愿意更换。用户强依赖,不只是发生在财经资讯数据终端软件服务市场,交易软件领域也有发生。此前多家金融机构私下抱怨恒生电子敢于持续涨价,但是他们没有办法不接受,因为很难有其他选择。而且核心系统更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一旦用了就很难更改。曾经协会有组织讨论,培养第二家系统,但实际上最后还是很难——金融机构对安全是极其看重的,在恒生电子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后,大家就只能选择它,也默认它是比较安全的,如果你选择了一家新的或者份额很小的公司,大家就不放心,或者会被认为有道德风险,所以这个体系里其他对手就很难成长。2014年一篇媒体报道显示,恒生电子当时也陷入了“价格高于同行三倍”、“零报价抢生意”、“金融企业议价空间为零”等争议漩涡,许多媒体纷纷为恒生电子贴上“垄断者”的标签。在上述熟悉反垄断法规的律师看来,Wind等机构是否涉嫌市场垄断,尚需相关部门与第三方权威市场调研机构给出客观的市场分析数据与调查报告。但是若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增加其他金融终端的使用,或许会促进财经资讯数据终端服务“百花齐放”。21金融圈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同花顺iFinD、东方财富Choice等终端软件服务价格较Wind低了约一半,并且在一些智能化操作方面,也不相上下。“目前,我们除了转而采购其他终端软件服务,还打算自己组建数据加工团队。”前述大型券商研究所运营总监向记者透露,随着券商积极推进业务数据化战略,目前他们在宏观经济、行业与上市公司方面的数据库内容较Wind已有很大的重叠,仅有10%-20%的数据加工仍需借助其他软件终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ind如何收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