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公司老板也做业务怎么回事靠不靠谱?

网友:有些公司老板常年很少在公司,有些老板每天寸步不离公司,两类老板谁最靠谱?导致老板很少在公司的原因有很多,导致老板每天寸步不离公司的原因也很多,我们很难仅仅用这样一种表现来判断这两类老板谁更靠谱。而且靠谱这两个字,含义也是多方面的,由于这里讨论的是经营公司的老板,所以,我们暂且把这里的“靠谱”二字作为商业经营上的靠谱。1、老板常年很少在公司,有4种情况① 公司运行很好,无需经常去公司很少在公司的老板,基本上已经搞定了公司的营销战略和战略实施、流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和核心员工。公司在这样的结构下可以很好地自行运转。营销战略和实施,让公司的业务逐步提升;流程让大家做事能够有标准、有秩序;管理制度让大家的行为不会出格,即便出格也会在第一时间纠正;靠谱的分配制度,让大家用心工作,不存在分配不公的根本问题;相信核心员工,用好核心员工,让老板可以在可控授权下,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外界,开阔自己的事业,让公司的方向更加准确。这样的老板靠谱。②公司的销售主要靠老板,老板天天在外跑业务有些公司的老板,其实就是总经理,还做着销售总监的工作,老板就是销售,销售就是老板。这样的老板在公司待不住,因为业务全靠他一个人,订单全靠他一个人,所以老板每天“不是在去拜访客户的路上,就是正在拜访客户”。这样的老板,勤奋,但缺少一些智慧,缺少一些用人的理念。这样的老板,又靠谱,又不靠谱。归根到底,长远来看,不靠谱。③老板有一个很强的管理助理,可以替老板把公司打理得很好有些老板,很会找自己的“替身”。这个替身,无论从经营,还是运营,还是内部管理,还是对组织的管理,都有自己的一套。他能够在老板的信任下,在授权充分的条件下,把公司打理的井井有条。老板放心,于是放手他的“替身”去替自己干。当然,相比这样的情况下,老板也把“替身”的薪酬“打理”得很好。这样的老板,也基本靠谱。④老板已经对公司失去了信心,就让公司自生自灭有些公司的老板几乎不去公司,是因为公司已经无法再挽回败局,自己又没有想到好的方向,也没有信心和毅力去改变现状,而且更不愿意看到的是公司内部的投诉、劳动相关的投诉,自己已经成了能躲多远就躲多远的主。十天半个月见不到人,其他人也面对投诉无计可施,决策权都在老板那里啊。有些老板,甚至可能在跑路或半跑路状态。这种老板,不靠谱。2、老板每天都在公司,也分4种情况①老板的公司经营的很差,不得不在公司天天勤奋着。公司经营得很差,业绩要不就是提不起来,要不就是“稳步下滑”,老板不得不日日待在公司不断地救火,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让公司腾飞起来。经营的很差,其背后或许有自身方法的原因,也有做人的原因,也有“葛朗台式的吝啬”的原因,也有不思进取的原因。这样的老板,不靠谱。②老板疑心很重,对人缺乏信任。对人疑心很重,是多数老板的致命伤。他们担心员工在他不在的时候偷懒,担心他不在的时候做手脚,担心他不在的时候欺骗他,担心他不在的时候......反正他只要不在公司,心里就放不下,对人没有基本的信任。他巴不得公司能全方位无死角安装探头,窥视每个员工的一举一动。这样的老板,不靠谱。③老板的公司就那么几个大客户,闲来无事就在公司当“甩手掌柜”。有些公司的老板,或许是出于业务性质的原因,几个大客户基本可以养活这个公司,公司反正也不温不火地活着、经营着,客户本来就有限,老板自己也不温不火地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找个像模像样的人,维持着自己的这摊“事业”,在公司喝喝茶,翻翻手机,四处转转。这样的老板,靠谱,也不靠谱。从企图心和创新来讲,不靠谱。④没什么抱负的老板,喜欢守着自己的家业。还有一种老板,基本没什么抱负。严格的来讲,不是没有抱负,而是抱着一种“小富为安”的心理,在前期磕磕绊绊打下一片江山,再往好、往上走,已经没有太多的动力,反正即便倒闭,挣到的钱也足够自己一辈子用了。于是,就不温不火守着自己的这份家业,开拓的精神已经遗失殆尽。这样的老板,不靠谱。一位出色的企业管理者,必然懂得激发员工为企业创造利润,而在激发员工这件事情上,关键还得看企业的薪酬体系。绩效激励做到位,员工动力自然足不以正激励、奖励为导向的绩效模式,最终必定会走向失败的结局。很多老板做绩效,往往都是想着如何去考核员工、压制员工,每年都会定很高的目标让员工去做,一旦完成不了的话,工资就会减少。导致员工一年比一年累,但工资却不见增长了多少。企业主动为员工加薪的意愿低,员工固定薪资水平越高,创造力就会降得越低。有些企业还在使用固定薪酬机制,表面看起来好象很完善、很丰富、很接地气的样子,但实际上有着非常大的问题。固定工资不破,员工的动力从哪来?业绩下降,企业从哪里拿更多的钱来激励员工?薪酬的激励性与公平性如何平衡?员工要安全感又想加工资如何同时实现?传统薪酬模式最大的特点和缺点是:1、弹性小。固定工资部分比重大,实际浮动率小。2、无法衡量。不能量化员工的工作结果与价值贡献,员工收入与其价值不匹配。3、激励价值低。由于弹性小,可量化少,激励性必然不足,无法挖掘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人效浪费。4、工资的本质为企业的固定成本。企业一旦承诺,薪酬就变成“债务”,无论企业经营成果如何,员工贡献大小,每月必须兑现。1、正激励少,负激励多。点评:奖少罚多的情况下,员工很难投入努力,真心付出。(不需举例,公司现在存在的通病,也导致了员工大量流失)2、要求不清晰、不明确,在实际运用中很难操作。举例:“每月递交合格的促销方案1份,得200元;按公司要求执行促销活动,得200元;点评:什么叫合格?什么叫按公司要求执行?这需要明确的标准及内部内识,否则在操作中会因为标准不明确引起扯皮。3、忽视 平衡点的重要价值。平衡点是用来平衡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利益,老板认可,员工亦能接受,这就是共赢的支点。举例:指标为”核心员工流失率“,如果平衡点为:流失率为0,奖罚标准为:每月流失一名半年工龄的少发100元,每月流失一名一年以上工龄的少发150元,没有奖励空间。点评:如果每月的流失率为0,那么年度的流失率为0,而部门有20人,去年全年流失了5人。这种情况下参照去年的数据,平衡点最多定为5人(因为现在人员流动的压力没有下降),否则,公司提出了理想化的目标,员工无法完成目标,即使被迫接受也对考核心存不满。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强大的薪酬绩效机制:KSF全绩效模式——让员工收入越高,企业效益越高KSF一般会给管理者开拓6-8个绩效激励渠道,并在每一个渠道上找到平衡点,超出平衡点即做出奖励,未达到就少发。KSF分配的不是企业既有的利润,而是一种超价值的分配,要求管理者拿出好的结果、效果与企业进行价值交易,企业赢得的是高绩效、管理者员工赢得的是高收入。案例分析:在KSF薪酬模式下,一个生产经理,该如何制定薪酬?在过去,他可能是拿固定工资,公司赚不赚钱,和他没有太大关系。在KSF模式下,他的收入会直接和企业经营结果挂钩!KSF设计步骤第一步:岗位价值分析岗位有哪些工作是最重要的,直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第二步:提取指标(中层管理人员6-8个)有哪些可量化的数据是企业所需要的,急需改善的?比如营业额、毛利率、员工流失率等。第三步:指标与薪酬融合(设置好权重与激励方式)每一个指标,都配置对应的绩效工资。需要注意,不高把所有的指标平均分配工资,要挑重点。第四步:分析历史数据过去一年里,营业额是多少?每月营业额?平均营业额,利润额?哪些数据是有问题,哪些数据需要提高?第五步:选定平衡点企业和员工最能接受的平衡点,要以历史数据作为参考。第六步:测算、套算依据历史数据,选取好平衡点,讲选取好的指标,各分配不同比例的工资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老板也做业务怎么回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