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享花是正规平台吗正规么,是如何拓宽普惠金融的?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庚南
有人曾预言,“将来,所有的商业巨头都是互联网公司,也都是金融公司。”但金融属特许行业,金融产品属“专卖品”,互联网也并非没有边界;当上述预言逐渐被证实之日,必然也是监管觉醒之时。近年来,监管层在反复强调“凡从事金融均需持牌、纳入监管”的监管理念与导向,对互联网平台涉足金融的趋势日益关注。
2021年4月29日,继两次约谈蚂蚁金服之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又一次联合对部分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进行监管约谈。金融管理部门在肯定近年来网络平台企业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金融体系普惠性、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当前还普遍存在无牌或超许可范围从事金融业务、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监管套利、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严重违规问题,提出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支付回归本源、打破信息垄断、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等七方面整改要求。这表明金融管理部门已把整治互联网金融平台摆在一个日益重要的位置。这亦或是对当下社会舆论热议的贷款APP泛滥现象的回应。
无处不在的贷款APP因何而生?
当下,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是:一方面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呼声依旧,另一方面却是“抢着放贷”的APP如蝗虫般涌现在互联网的空间。且不论这背后透着怎样的逻辑,现实情况是,无处不在的贷款APP正盘踞于我们的手机,渗透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消费场景。
这并非危言耸听。几乎打开手机上任意一个App,你都能看到APP“虔诚”的微笑:借钱不!究竟有多少款这样的App?只要百度一下“贷款APP”,立马就有无数个贷款网页在恭候你。笔者尝试登陆一个名为“手机贷款app有哪些_贷款app排行”的网页,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陈列了526个贷款软件的平台(见下图)。
每一个APP都散发着MONEY的“芬芳”:“0门槛”、“无抵押”、“信用贷”、“秒到账”、“额度大”。有的平台还非常“体贴”地把贷款软件细分为普通贷款、信用卡贷款、学生贷款、分期贷款、上征信的贷款、不查征信的贷款、黑白户能下的贷款、用信用卡的贷款、app贷款等。
这些大量存在的、干着贷款业务的APP究竟是什么身份,有着怎样的背景,有没有经过特许?
登录上述网页逐一浏览,不难发现,这些马甲各异的贷款APP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定位。有的纯粹作为咨询平台,充当放贷机构的“抢单”的入口,如“淘钱宝”,定位于为借款需求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牵线搭桥,被称为信贷人接单神器。有的背后对接着诸多金融机构,又如“榕树贷款”,其团队成员来自于谷歌、阿里、百度、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内外知名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有的属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旗下的产品,如“百度有钱花”,是来自百度金融旗下的消费金融品牌;有的则是直接的网贷平台,其中也有许多已下架的P2P平台。
穿透来看,大量贷款APP的背后“金主”,除已出清的P2P网贷平台外,支撑的主体既包括商业银行、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也包括网络小贷公司,还包括许多电商和有流量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其中,大量或以助贷机构的方式存在,有的或为直销银行的入口。
从存在的形式看,目前实际运行的贷款App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互联网+传统经济业务”,包括各种直销银行的贷款App(其背后或是助贷、联合贷模式);另一类则打着网络理财App的名义迷惑、欺骗用户,这种App往往高收益、高风险、承诺保本。此外,还有大量的以“躺赚”“走赚”“玩赚”等噱头吸引用户下载使用的所谓“赚钱”类App,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以高收益、高返利为诱饵,骗取用户投入押金、本金为目的;二是以盗取、贩卖、泄露用户隐私信息为主要目的。
可见,目前活跃于互联网的贷款App鱼龙混杂,消费者很难辨别哪些是“正规”,哪些是“不正规”,更别说如何避开隐藏在贷款App背后的陷阱了。
泛滥成灾的贷款APP侵害了谁?
贷款App的兴起无疑带来了消费金融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在促进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特别是服务长尾人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无处不在的贷款App,因其支撑主体结构复杂、良莠不齐,持牌与非持牌机构并存,规范与不规范交织,以至乱象丛生、饱受诟病。野蛮生长的贷款App不仅让用户不胜其扰,还可能暗藏着各种金融“陷阱”,让消费者落入“陷阱”而难以自拔。伴随APP“抢贷款”的是过度、无节制、不加约束的放款,其次生危害不可忽视。
每一个APP背后都可能藏着嗜血的牙齿。从校园贷、裸贷,到各种套路贷款、“断头贷”,非法或违规贷款App的操作一次次挑战着社会的痛点,触及社会的公序良俗,引发了全社会对贷款App的底线思考。贷款App乱象至少给消费者带来以下几方面的侵害:
一是诱导贷款,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同时导致消费者过度负债。一些贷款App在贷款营销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使借贷者落入贷款“套路”;其实际利率远高于平台所展示的利率高,实为高利贷。一些贷款App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无节制消费;尤其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等产生误导。
二是构织违约陷阱,催生“共债”风险。一些平台通过在临近还款日暂停运营、谎称故障等手法故意拖延甚至拒绝接受借款人的还款,恶意制造消费者违约,以达到收取高额违约金的目的。同时,唆使违约者通过其他平台借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或“以卡养卡”,推动“共债”现象,导致借款人陷入债务重压的深渊,客观上埋下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酿成了一些社会悲剧。
三是名为贷款,实为诈骗。一些APP打着为消费者提供贷款便利的旗号,实际上干着资金诈骗的勾当。诈骗APP模仿或者冒用其他APP的相关资质、商标等,往往出没于一些不知名的“借贷超市”,进行行骗。一旦有消费者“上钩”,就会通过线下的方式联系到借款人,以保证金或者检验还款能力为理由诱骗借款人转账汇款,然后逃之夭夭。
四是暴力催收,引发社会问题。网贷平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大量催收欠账的业务需求。由于缺乏市场监管,网贷催收行业鱼龙混杂,催收乱象迭出,曝通讯录、“呼死你”、“P图短信”、手机定位等暴力催收手段不停上演,对借款人的权益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因暴力催收而自杀的案例在各地屡屡发生,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五是过度采集信息,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中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不良APP对消费者的侵害不仅让整个业态蒙尘,甚至可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对合规的APP形成挤出效应。不仅如此,App抢着放贷,将直接推动居民杠杆率上升,催生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等问题。而且,与实体经济融资难形成强烈反差的“抢着贷”,或将从整体上加剧社会经济的虚拟化程度。
贷款APP乱象如何治理?
作为互联网金融、各种金融科技平台的入口,各种贷款APP虽有形但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无论从强化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监管的角度,贷款APP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视角,也是识别各种“伪创新”、遏制金融乱象的最好切口。
一方面,要扎好金融监管篱笆,以APP为切口,清洗非法放贷平台,增强对金融的敬畏。
尽管“凡是金融业务均需持牌、纳入监管”已成为社会共识和监管最强音,但如何做到监管疏而不漏,切实遏制各种非法金融平台及业务,仍将面临现实环境的挑战。关键是按照行为监管理念,厘清监管边界,强化监管原则,正本清源,去伪存真。
正如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4月24日举行的CF40论坛上所指出的,金融业作为特许行业,“不是线上、线下随便开个铺子,就可以卖金融产品。金融牌照有地域限制,未获许可在异地展业是‘无照驾驶’”,“无照驾驶”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对非法APP必须穿透监管,严厉打击。但是,在浩瀚的互联网空间,要实时监测、逐一甄别各种贷款APP身份的合法合规性显然并非易事,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与公安、电信等部门的协同与联动。
贷款App之所以如蝗虫般存在的,通过各类网站、社交平台快速传播,一方面是因为“出生”成本低,而且不需要提供证件之类的材料,通过二维码、网站链接的形式直接下载;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注册审核不严或缺乏审核,缺乏相应的准入监管。虽然公安部门的努力能一定程度上打击非法APP,对金融科技背后的乱象形成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这终归是“善后”式的监管。要清理金融APP乱象,显然还须从源头开始。应加强部门联动,通过穿透式监管,从规范APP注册登记入手,对其背后平台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延伸监管。
另一方面,要强化底线思维,规范持牌机构行为。
贷款APP因互联网金融而生。其背后的技术支撑是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背后的“金主”既包括正规的、持牌金融机构,也包括非正规的、非法的金融平台。因此,规范清理贷款APP,除了对非法放贷平台的出清外,还要按照包容审慎的原则,强化对金融科技等新业态的监管,按照穿透性原则实施监管前置,真正落实“凡从事金融均需纳入监管”的理念与导向。关键则是按照行为监管理念与模式,厘清各种金融APP监管的边界,构建起真正的区别于机构监管、功能监管的监管框架,准确、及时识别金融科技创新背后的业态属性。
在此基础上,要从法律法规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消费者保护意识等方面强化持牌金融机构的底线思维,推动机构回归本源。
一是强化持牌机构的合规底线。要按照《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监管规制所设定的监管红线,严格约束互联网贷款行为;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等监管要求,严格规范金融产品供给主体的营销行为,特别前置APP的营销行为,遏制诱导式、误导式营销和过度营销。
二是强化持牌机构的风险底线。要引导持牌机构站在全局的视野,防范个体经营风险传染、放大为系统性风险。其核心是要防范合规性风险背后的个体理想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关键是要防止层层嵌套、层层加杠杆,以及规范助贷、联合贷款行为。同时,要督促经营主体强化风险控制主体责任,强化贷前、贷中、贷后等关键环节的管理,特别要防止高利率下的逆向选择及因此造成的信用风险,以及因资产负债管理的缺陷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三是强化持牌机构的道德底线。要促进持牌金融机构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推出贷款APP方面切实强化道德底线思维。要在业务拓展中合理把握和认真甄别有效金融服务需求,主动对融资对象进行善意提醒、保护,把对融资对象的保护列为与提供融资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关键是落实适当性管理原则,平衡好自身商业属性和增加社会福利功能的关系。
无创新不发展,这或是金融的信仰;但缺乏底线思维的创新,终将沦为定向收割韭菜的不道德的资本工具。对于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而言,需始终保持对金融应有的而敬畏。需牢记,网络的尽头不止是金融,更有监管。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疫情之下,全国金融业针对受影响人群提供延期还款、减免费用等支持措施,正加大力度为民纾困解难。这是金融为民的体现,也是监管引导全行业践行普惠金融的行动指南。消费金融行业在此理念下积极行动。目前除了传统的延期、降费、提额等基本手段,机构们更是各显神通,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资源与渠道整合,不断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消金界了解到,深入下沉市场的消费金融机构熟悉乡镇情况,因此目前自觉参与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成为金融业响应政策的典型代表;而主要的客群画像又与“新市民”高度重叠,因此都在围绕新市民的需求加强服务。目前持牌消金公司中,有的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有的会为新市民开发新产品或减息让利。全行业在落实政策方面积极踊跃。其中,招联金融策划与运营的一种创新模式引发行业关注——一方面通过直播助农、电商助农等方式,帮扶农户销售农产品;另一方面整合各方渠道与资源,将助农产品精准推送至新市民中的奋斗者,为他们带来实惠好物,再叠加减息让利等活动,有效纾解奋斗者生活消费难题。这种创新模式,综合了两项政策要求,且以灵活创新的机制优势,将创新服务常态化,不仅让农户受益,奋斗者得实惠,也让经营者的普惠金融行动可持续化。一个好的企业,不仅要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看,连接奋斗者与农户,招联消费金融的自身角色也在进一步升级,不仅顺应政策要求,更为产业上下游带来温度,这为金融为民的实践带来更多启发。持牌消金持续探索普惠金融模式“没想到1分钱就能买到这么优质的大米和蜂蜜。”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刚到城市打工的王仁慧怎么也想象不到,1分钱就能买到来自家乡的优质农产品。王仁慧一直关注招联金融举办的“微光照亮奋斗者”系列活动,看到最新的活动中,加入了助农板块“富饶计划”。他表示,不仅低价抢购了农产品,更是在无形之中为家乡农业发展贡献了微薄之力。“微光照亮奋斗者”是今年9月以来招联金融策划的系列活动。主要是关注到以新市民为代表的城市奋斗者群体普遍面临征信不足、缺乏抵押等问题,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疫情以来更是承受巨大经济压力,招联金融为奋斗者送上了优惠本金30亿、每月借贷享5折等福利。创新产品与服务好新市民,是顺应政策的创新之举。今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不过,要想落实好政策,需要过硬的实力。这类活动一方面需要主办方有互联网思维,加大运营与渠道宣传;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数字化能力构建用户画像,保证既送出福利又平衡风险。消金界了解到,目前行业内头部的几家持牌消金公司均在尝试。比如,马上消费在App上设置专区,新市民通过消费贷款购买商品,可享受领券减免利息等福利;中信消金针对新市民需求,压降对客利率,通过降低管理成本、获客成本和风险成本等,最大限度地落实普惠金融要求;而小米消金针对因为疫情受到影响的新市民,与用户协商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延期、减免方案等等。分析来看,行业目前的做法主要集中在减息让利上。还有没有其他可以做的创新之举?事实上,消费金融业除了金融是关键词外,消费也是业务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行业同步在落实着乡村振兴政策,进行着助农项目。那么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为什么不能直接推送给奋斗者呢?招联金融这次的“富饶计划”,正是在这一思路下做出的创新。消金界了解到,“富饶计划”是招联与股东方中国联通深度合作的结果。这一活动扩展了“微光照亮奋斗者”的服务内容,在原先为奋斗者减息让利的基础上,为他们带来了实惠好物。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奋斗者也有机会,与招联金融、联通等公司一起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当前,不少金融机构都在不断探索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子。比如,今年以来,江苏银行在南京、无锡、宿迁等多个城市开展“助农筑梦”活动专场,通过消费帮扶专享活动,帮助无锡阳山水蜜桃、沭阳大米等走向全国。消费金融机构同样积极行动。今年9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表示,自推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消费金融公司聚焦三农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不断推进农村金融环境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消费金融公司充分利用数字科技和小额信贷的业务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和服务范围,将消费信贷服务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在助力脱贫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农村培育特色农产品、农业新技术和新业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招联的“富饶计划”将乡村振兴与服务新市民结合起来,这种模式一举两得。然而涉及的业务范围广,参与者众,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据了解,此次活动的主推农产品选在中国联通定点帮扶县饶河县。招联需要与当地农户直接沟通,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比如,针对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品牌识别力等问题,招联进行农产品特色包装与全新设计,构建了农业品牌赋能与推广新机制,助力当地将农产品打造成有生命力的品牌;而在客户运营方面,招联金融又要与中国联通合作,开辟新的界面版块,策划运营活动等。这种跨公司的合作任务量大且复杂。不过从目前的反馈看,公益活动受到市场认可,且有效提升品牌形象与传递正能量,成为行业落实金融为民理念的又一典型,也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尝试。为什么创新模式要看持牌消金?一般而言,金融机构在履行社会责任与公益事业中会选择挖掘降费空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改善人民群众金融消费体验。比如,在疫情当下,大多数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通过“降、延、免、提、扩”等措施,即降费、延长还款周期、提高融资额度和审批通过率,覆盖各类融资服务方案等,来实现金融为民的理念。而在政策引导下,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大了普惠金融的力度与深度,不仅从金融产品与服务出发去反馈社会,而且从积极落实政策的角度,参与到社会治理与进步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金融机构的扶助已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消金界了解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同,持牌消金本身深入下沉市场,他们更了解市县级及以下市场客群。比如,由于部分“新市民”没有固定工作、收入证明等,属于“征信白户”。传统的风控模式容易将其拒之门外,而持牌消金机构具备数字化技术,在风险控制和授信决策方面更加高效和精准,在服务“新市民”方面具备先天优势。这种能力,以前或许只是为了信贷业务服务,而如今却可以用在全方位服务新市民与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尤其是,具有线上能力的持牌消金客户运营能力较强,在政策落实方面能将实惠实实在在地送到每一个需要的用户手上。比如,作为头部消费金融机构,招联金融自诞生就带着金融与互联网的基因。在业务上,此前招联金融在同业首创纯线上发展模式,率先推出面向全客群、全流程自动化的金融服务。通过运营活动等方式,吸引社会关注,将服务触达到目标客群,将实惠传播出去。招联金融此次发起微光照亮奋斗者“富饶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一方面,以低价优质的农产品,再配合减息让利的金融产品,纾解了奋斗者生活消费难题;另一方面,还帮助农户拓宽了销路,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招联金融打造的这种“奋斗者+农户+招联”的模式,将原有基础能力延展,同时创新模式,可谓是丰富了服务用户的内涵,也为金融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助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这种服务提升的背后,需要更多创新思维——一方面要理解政策,顺势而为,这样创新就有了方向;而另一方面,需要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能力过硬,这也是服务创新的基础。消金界也观察到,目前金融机构利用数字科技能力和供应链优势,正在将金融服务扎根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商场车站。他们围绕实体需要而进行着更有温度的开发与延展,像招联金融一样,在保持主营业务稳健增长的同时,不断创新产品及服务,延伸普惠金融服务半径,改变着大众对金融业的固有印象,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帮助用户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消金界1万获赞 1万粉丝专注消费金融报道,紧跟金融科技潮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还享花是正规平台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