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有比较符合泛建筑商协会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型需求的企业服务解决方案推荐吗?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做了哪些改变?哪些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从国资委发布的《2020年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中挑选出了60个案例进行分享。这些案例的类型包括:产品和服务创新、生产运营智能化、数字化营销服务、数字生态、新一代信息技术、工控安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综合等8类。1、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企业:中国石化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是由国家应急管理部推进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全国危化品重大危险源的24小时在线监测和实时预警的重要系统。该系统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管理深度融合而研发出的一款预警系统,如法米特物联网安全监控仪作为一款预警系统对于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安全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效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重大装备润滑安全数字化运维平台企业:国机集团重大装备润滑安全数字化运营平台以实现重大装备安全、环保、智能、高效的润滑目标,基于在线监测预警、离线实验室诊断和现场润滑管理的润滑安全运维体系,应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润滑安全大数据中心和智能运维平台,建立“云平台+数据资源+评价预警+工业应用”的智能运维模式。平台与专用数字化系统对接,已实现8000余家企业接入,链接60万个样品数据及其诊断、评估结论与决策建议,通过企业门户接入,满足润滑咨询、对外服务、离线与在线数据查询展示与报告查询等,实现智能化润滑安全大数据分析、故障隐患辨识和风险评估与预警。3、农村污水治理终端设施数字化智能运营系统企业:中国建筑“农污治理智能运营系统”是中建集团唯一入选且获评优秀案例的项目,也是全部案例中唯一的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农村污染治理运营智能化案例,彰显了中建集团在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责任担当与积极贡献,是对中建生态环境、中建智能在该系统自主研发能力、核心技术水平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维护产业化融合运用成效的认可。农污治理智能运营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系统平稳高效运行的基石。该系统基于物联网搭建的基础网络,运用云平台作为数据中心,辅以巡检智能装备,对现场污水治理终端进行自动化改造,并对现场进行安全防护。4、建设互联共享能源工业云网,赋能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国家电网国内能源领域首个全域赋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源工业云网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在能源电力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平台,在能源生产领域,提供能源场站管理、设计协同、远程监控等服务;在装备制造领域提供生产线升级、物流配送、设备租赁等服务,在能源消费领域提供项目撮合、运维托管等服务。能源工业云网是国家电网此前发布的“数字新基建”重点建设任务之一。“数字新基建”计划总体投资约247亿元,将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5、66云链企业:中化集团中化能源科技“66云链”目前已连接了20余家液体化工品库区、近千家合法合规的危险品运输车队、14家商检公司(CCIC、BV、SGS等),可查询内贸液货危险品船舶6000余艘、全国1万多家危险品运输公司和近40万辆危险品车辆信息,构建起国内目前唯一的覆盖仓储、车船运输的石化供应链数字基础设施,可提供车辆预约排队系统、车/船运输可视化系统、在线备案系统、仓储在线查询、数字提单等在线物流综合解决方案和区块链数字仓单产业金融解决方案。中化能源科技66云链平台的生态架构66云链为我国液氨行业某龙头企业开发的“全息管理平台”。整合了该企业的危险品车辆、船舶、火车运行信息,以及应急管理、市场营收、异常预警、天气、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等实时数据,打破数据隔离,助力该企业真正把数据资产用起来,驱动增长。6、路网协同指挥调度云服务平台企业: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路网协同指挥调度云服务平台(简称“调度云平台”)是全国交通领域首创、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和全新理念、以“云-网-边-端”新基建为技术底座,打造的扁平、敏捷、智能、高效云端数字产品在用的服务。平台通过协同交警、交通执法等路网管理与服务单位共建“路网运营生态圈”和“出行服务朋友圈”,联合公有云、导航、AI等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企业共汇“智慧交通产业生态圈”,极大提升了路网管理的响应效率和协同能力,极大提升了公众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了路网协同指挥调度新应用、新场景、新时代。平台开创了中国高速公路“云”纪元,充分体现创新性、先进性和开放性,已产生良好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创新的云服务商业模式正在全国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正是国企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实践。7、面向感知认知能力的银行智能数字化平台企业: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农商行“面向感知认知能力的银行智能数字化平台”项目,集智能渠道建设、科技运用、数据治理、产品研发等平台优势为一体,通过人脸、语音、语义、图像等技术运用,为客户提供手机银行APP、微银行、智能柜台等多样化场景接入方式,实现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达95.4%。据资料显示,重庆农商行是重庆本土资产规模最大、存款余额第一、网点数量最多的地方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覆盖重庆城乡。广泛的用户分布对重庆农商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单一的普通话交互已无法满足多样性的用户需求。会话精灵针对该场景在语音识别技术方面完成重大突破:在普通话、四川话单一语种识别的基础上,可支持普通话+四川话双语种混合识别,并获得技术专利。通过该技术,用户无论使用普通话、四川话还是混合口音,都可实现即时识别。会话精灵创新性地将对内、对外信息进行整合,通过对用户的身份进行判断,支持员工、客户调取不同的知识信息,精细化地实现知识的准确传播以及有效管理。8、基于5G的智慧口岸应用项目企业:珠海创投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智慧口岸是用好管好大桥的使命担当,基于5G的智慧口岸应用项目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高效创新的“智慧口岸”平台,以提升口岸的服务管理水准和运行效率。2019年3月,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开通5G基站,成为“全球首个5G试点口岸”,完成了5G网络覆盖,结合口岸服务,创新性的将5G与口岸的通关服务与运营管理结合起来。9、黑龙江公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数字化管控平台企业:黑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公路建设数字化管控平台”通过布局“161”数字化工程,即1个指挥中心、6朵业务云和1个共享平台,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网数据融合、一键全局可知、一心决策智能”,建成“现场看得见、网上查得实、数据监得到、要素管得住、决策有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数字化管控平台。目前,已在哈尔滨至肇源和绥化至大庆高速公路建设过程全线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行业示范和推广价值。“公路建设数字化管控平台”通过聚焦数字化前沿科技与传统公路工程建设融合发展和“四新技术”推广应用,依托北斗卫星等数字化理念和手段,整合监测的长期大数据成果应用对世界高寒地区公路建设项目有重要示范指导和借鉴价值,对推动公路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0、华侨城花橙旅游平台企业:华侨城集团花橙旅游是华侨城集团自主搭建的旅游行业自营型电商平台。作为涵盖管理、营销、服务和用户体验等多维度的综合平台,花橙旅游基于旅游行业的特殊电商模式,建立了华侨城“电商+会员+营销+服务”一站式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实现了对外为游客提供票务预定、资讯查询等综合服务,对内面向景区提供营销赋能。▲花橙旅游官方商城未来,华侨城集团还将推动与更多企业线上线下跨界深度合作,为企业服务,打造会员积分体系,创新营销思路,将花橙旅游打造成以景区为核心的目的地旅游深度服务平台,成长为独立的自有互联网品牌,为景区创造价值,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建立旅游产业生态圈,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整合,推动文旅主营业务数字化转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再上一层楼。11、钢轨全寿命大数据管理平台企业:中国铁物钢轨全寿命大数据管理平台有效整合钢轨的生产、焊接、供应、铺设、养护、维修、更换、报废等全生命周期主要过程数据资源,建立数据互通机制,实现对钢轨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该平台能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方面信息技术,开展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为行业决策、全产业链协同、铁路运营安全等提供有力数据支持。12、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系统企业:中国中铁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隧道监控量测做到了及时埋点、及时测量、及时上传、及时处理预警,完整的建立了以施工单位一线组织实施,监理单位、中铁西南院、成贵公司共同监督、管理的隧道工程施工监测数据化信息系统。在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可靠的同时,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建立了相应的位移管理预警等级和相应等级处理措施,明确了绿色为正常施工、黄色为预警二级,加强监测;红色为预警一级,暂停施工;为决策提供施工补强、增设横、竖支撑、应急抢险、加强支护、调整施工工法,直至必要时人员撤离,提供有效数据依据。13、基于工业互联网打造JDM模式下的产业协同企业:浪潮集团有限公司JDM模式是一种敏捷供应链的实现方式,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对传统产业链的升级改造。传统的IT产业链,从芯片供应者、整机厂商、软件开发商到用户,价值传递是单向线性的,客户是产品价值的被动接受者。JDM将客户需求引入每一个产业环节,价值传递从单向线性关系变成多维协同、多向传递的关系,是符合智慧计算时代的产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可以获得更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方案,不同产业环节的厂商都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提升产业效率。在JDM模式的帮助下,浪潮在互联网市场乃至全球服务器市场上近一步奠定了全球领先的产品技术优势,业务覆盖了113个国家和地区,8个全球研发中心、6个全球生产中心以及2个全球服务中心,在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区域市场增长十分迅速。14、数字化智慧供应链云平台项目企业:江苏汇鸿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汇鸿集团“数字化智慧供应链云平台项目”(“鸿图工程”项目)是围绕集团供应链运营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以提升供应链运营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而打造的综合数字化平台,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国有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15、长庆油田智能化建设与应用企业: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大科研、大运营、大监督三大支撑体系,筑牢统一数据湖、统一云平台两大基础,为场站无人值守、油气井智能生产、风险作业可视化监控、四维油藏模型、智能装备应用、人财物精准管理六大业务领域提供全程应用支撑,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大型油气田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未来长庆油田将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建成油田数字神经与大脑系统,完成数字化转型从1.0向2.0时代升级,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油气田开发效益,在“十四五”基本建成智能油气田,“十六五”全面建成智慧油气田,助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6、商用航空发动机集成研发环境建设与应用企业:中国航发该项目的目标是以商用航空发动机整机装配中低压涡轮的安装为实施对象,通过构建管控一体化平台、设计制造一体化云平台、智能装配平台、敏捷运行支持平台、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初步形成商用航空发动机大数据和知识工程,建立商用航空发动机智能装配工程环境、体系、标准。实现航空发动机整机装配中低压涡轮的智能安装,解决低压涡轮安装难题,并提升装配的一致性、稳定性,达到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30%、一次装配不合格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4%的目标,探索一条全新的航空发动机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商用航空发动机装配水平。17、大型航天制造企业面向“三高”发展目标的数字化管理转型企业:航天科技航天科技集团数字化转型是航天科技集团“三高”发展的内在需要。航天科技集团型号研制任务重、周期短、质量要求高,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天科研生产任务紧密融合,需要管理和商业模式深度变革重构,通过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航天工业新体系,助力航天科技集团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航天科技集团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紧密围绕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的要求,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天科技工业体系融合,立足数据思维推进数字航天建设,建立覆盖国密网、商密网、互联网全场景,集团、院、厂所全级次,经营管理全要素和科研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体系,实现研制协同高效、管理规范精细、数据实时共享和决策科学智能,助力集团公司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业务转型,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的研制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变革重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航天科技集团从转意识、转路径、转方法、转组织四个方面来推动数字化转型落地实施。18、农机作业信息化管理云服务平台企业:国机集团该平台由国机集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开发建设,是国内首个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创新性研发了农机耕、种、管、收全程监测技术与系统,为农机装上“五官”。创建形成了农机作业质量在线检测、作业数量远程监管和作业补贴在线发放的“互联网+智能农机” 模式。现已在吉林、内蒙古、山东等22省开通服务,成为吉林省、青岛市等地官方平台,累计生成作业日报10万余份,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管理补贴资金超过2.8亿元,农业生产管理效率提升50%以上。19、全流程智能化棉纺成套装备及系统企业:国机集团该项目由国机集团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设,项目建设目标是消除“万锭用工多、单位能耗大、产品一致性差、运营成本高”等纺织行业发展痛点。项目通过智能化的单机设备的应用。建设从清梳、并条、精梳、粗纱、细纱、络筒、仓储的纺纱全流程智能物流输送,全流程智能回花收付,全流程智能质量追溯,实施工厂智能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的融合,创造了纺纱生产线夜间无人化值守的基础条件。20、兰石集团推进兰石云平台建设、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兰石集团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针对离散型企业关键制造环节的难点和痛点,对生产过程中各类业务全面打通和数据深度采集分析,建立了以兰石云为平台的“制造+服务+数据+管理”的创新模式。用于数字化铸造木模成型的五轴非金属加工中心将各类信息系统统一集成到兰石云平台上,实现了集团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效率和工作质量。通过三维数字设计,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40%,产品模块化率由20%提高到了40%。截至目前,兰石云平台已为包括兰石集团下属子公司在内的国内多家企业、工业园区和学校、社区提供服务。通过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与智能装备建设等,逐步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现代化”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挥了行业示范作用。21、全球船舶地理信息位置数据库(航运数据中台一期)企业:中国远洋海运公司致力于主营业务数字化转型,坚持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运营平台化”,开展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建设,以数据中台架构打造面向行业服务的基础数字化平台产品,为行业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22、平潭综合管廊监控报警与运维管控系统企业:中国中铁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S(RS、GPS、GIS)、BIM”等信息技术,实现了管廊全生命周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平台上的分布式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监控运维等所有应用服务。平台具备结构健康监测、环境监控、火灾报警、高压监测、电子巡查、应急通信、指挥调度、消防联动、安全防范等管理手段,为城市地下空间管理者提供综合监控、数据分析、效能分析等全方位的运营管理平台和系统。23、水电站水下检修专用机器人智能化设备的研制及运用企业:中国三峡集团该项成果突破了人工潜水深度和作业强度极限,为水工建筑水下缺陷检修、大坝平安防洪度汛提供数据支撑和重要保障,大大提高了水下工作效率,有效避免了潜水员人身安全风险。目前已广泛运用于长江电力所辖多个电站的生产实践,水下检查总面积超15万平方米。仅在溪洛渡电站水垫塘检修作业中,将之前至少6名潜水员连续作业约45天、直接成本达300万元的工程量,减少为只需3名技术人员在地面进行5-7天的操控配合,效率提升近20倍。据悉,此次评选共70家中央企业和31个地方国资委759个项目参评,最终遴选出100个典型案例,长江电力两个入围案例充分体现出了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新实践与新成效。24、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跨流域巨型电站群管理云平台在企业智能化运营的应用企业:中国三峡集团该项成果是通过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涵盖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数据中心,为公司各项业务活动提供“数据全面、数量准确、数值可信”的决策信息,实现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目标。该项成果在2020年投入使用后,已节省大修时间325小时、节约库存金额3600万元、节约可控管理成本3000万元、节约财务费用超过7亿元,库存物资保障率提高到95.66%。25、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与应用企业:国家电网本项目以10kV配网带电断/接引流线作业为切入口,通过开展环境感知、目标定位、自主路径规划、专用末端工具等核心技术研究,研究出工人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系列产品、机器人通用软件平台、斗臂车智能承载平台,并定制适应机器人作业的标准、规范,开展试点示范应用并实现产业化。本项目机器人与泛在电力物联网上的智能型结点,实现基于移动作业票的车辆调度;提供远程实景建模仿真、路径规划仿真、辅助带电作业;实现基于5G通信技术的远程操控等。26、煤矿物联网平台与单兵装备企业: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项目在不改变矿灯产品形态的基础上,采用网络通信、智能芯片、物联网等技术,集成智能芯片、摄像头、通话装置等模块,突破矿灯传统功能,利用矿灯实现音视频对讲、人员连续定位、图片和视频拍摄、调度呼叫、紧急报警、群组对讲等功能。还具备蓝牙数据中继功能,如连接蓝牙便携式瓦斯检测仪,全程实时上传瓦斯浓度,全程录音,并能记录录音的位置与时间信息,有网络时自动上传到服务器,无网络时本地保存200小时声音文件,同时录音数据还可实施加密,具备“黑匣子”功能。27、基于BIM的公共建筑智慧运维管理企业: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IM技术在项目运维阶段的应用主要通过运维管理系统对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BIM模型和数据信息进行重组和处理后实现的。而当前BIM模型应用存在一个普遍现象:首先,在没有考虑运维需求的情况下,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或咨询第三方建立一个BIM模型,然后移交给业主来用于运维,而提交的BIM模型远远不能满足运维管理的需求,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系统总体构架图因此,运维管理系统的功能除了应满足上述系统用户需求外,还应具备处理BIM模型的功能。最后,运维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系统操作人员通过系统相应功能模块对提交的BIM模型进行处理。以处理后的BIM模型为依托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的综合信息、空间租赁、维护维修、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控制、结构健康监测、能耗评估以及灾害模拟与应急决策等方面的管理,提高运维阶段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28、基于数字孪生的设备智能化管理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利用自动感知实时采集油气产业链运行数据,利用全面互联广泛获取内外部数据,运用数字化技术持续优化业务执行和运营效率。构建物理中国石油与数字孪生体融合交互的闭环系统,推进实体业务与数字化世界的双向连接运行,形成内外部连接、共享、协同机制,实现降本增效、协同共享、持续创新、风险预控和智慧决策,不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资产创效能力。29、面向钢铁行业的设备远程运维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企业:中国宝武该平台架构基于分布式结构,分为采集层、数据层、服务层。采集层实现对监测设备状态数字化、并自动进行采集和传输;数据层实现监测数据接收、存储、分析,并与服务层进行交互通信。远程设备运维平台架构服务层对数据层的在线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供面向现场在线监测、故障诊断、状态预警等业务功能,并实现设备维修管理、备件管理以及检修计划优化等功能。30、打造网上国网客户服务主入口,建设国际领先的能源服务数字化平台企业:国家电网国家电网通过打造融合线上线下服务的“网上国网”平台,全面推行线上办电、交费、查询等125项业务功能,实现服务一个入口、客户一次注册、业务一网通办。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突破1.26亿,线上缴费9.8亿笔,金额1400亿元。同时,积极开展能源电商业务,打造了国内最大的能源电商平台,聚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物资电商化采购,提供电力智能交费服务,并不断拓展平台功能,为客户提供低成本、优质高效的平台服务,截至目前注册用户数2.7亿,今年1-9月平台累计交易10441亿元、同比增长57.3%。31、新能源云以能源数字化推动新能源管理及服务模式创新企业:国家电网国网新能源云是催生新能源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打造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构建新能源价值创造和机遇分享的产业生态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建设,加快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建枢纽、搭平台、强应用、促共享。新能源云共由15个子平台构成,包括环境承载、资源分布、规划计划、供需预测、储能服务、消纳计算、厂商用户、电源企业、用电客户、电网服务、电价补贴、技术咨询、政策研究、辅助决策、大数据分析等,充分体现“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特征。32、大数据管理和应用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国家电网国网大数据中心坚持“以用促治、以用提质”,开展财务多维精益、现代智慧供应链、数字化审计等重点应用数据质量治理,推进业务应用与数据质量协同融合,实现了源端数据接入率100%、数据质量技术问题整改率100%、有效数据表基础信息维护率95%。现已经建成的总部数据中台,提升了中台状态监测能力,初步实现了两级数据中台数据、链路状态自动感知,为中台运营人员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数据监测服务。33、建数字信用,引金融活水—中国电建供应链金融共享服务平台企业:中国电建该平台将助力电建集团成员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上下游企业增信,实现快速融资,降低经营成本,缓解资金压力,让央企信用惠及中小企业,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持续经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中国电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供应链金融共享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将供应链管理中的真实贸易数据贯穿到金融服务中,将产业链向供应链金融环节延伸。依托集团的优质商业信用资源,在健全的风控体系基础上为供应链参与各方提供可信赖、最便捷、最专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建立和谐、健康、良性的产业生态圈。34、全国首家工程全产业链服务互联网平台—大A工程网企业: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首家工程全产业链服务互联网平台,即“1+N工程全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成功搭建起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双创”平台,掀开工程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新篇章。“1+N工程全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将形成以EPC(工程总承包)、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项目为轴线的全产业链资源库,以大数据应用、MR、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战略智库,以自由在线装配为特色服务的协同服务库。“大A工程网”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工程行业深度融合,通过资源交易、数据共享、智能协同“三大系统”,实现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三大集成”,从而有效打破行业壁垒,打造出“1+N”共享工程协同服务生态圈。该平台综合运用资源交易系统、数据共享系统、协同智能系统,力求达成全链条集成、全要素集成、全方位集成。35、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企业:中交集团该系统将一个个集装箱从船上转移到特定的水平分配机构,再被自动运送到堆场的指定位置,偌大的示范区里几乎看不到操作人员,但一切显得轻松而井然有序。最大的亮点是一个与岸边平行、以钢筋构筑的低架桥水平分配机构,上方有起重小车,下面有平板车;而起重小车、平板车,以及堆场里的轨道吊等都在特定轨道上运行,通过中央控制室控制,现场不需要装卸工人。自动化码头与国外的全自动化码头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以下独特优势:一是采取轨道定位,较GPS导航定位系统更方便、更准确。该系统的低架桥、平板车等都通过设置轨道来精确定位,大大提高装卸速度。二是该系统平板车通过电驱动、在轨道运行,较传统采用内燃机驱动的地面水平运输方式更节能环保。三是采取双40英尺集装箱起重机做配合,桥吊对应的装卸路径各自互不干涉,每台桥吊1小时最高可装卸70个集装箱以上。四是使用该系统可使集装箱码头一条作业线的操作人员减少到10人以下。五是该系统成本不高,可广泛适用于老码头技术改造。36、“和家亲”平台在家庭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与实践企业:中国移动和家亲平台,聚合终端软件、智能通信、智能连接、智能加速、家庭AI与安全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为生态伙伴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技术赋能、业务赋能与服务赋能,服务智慧家庭应用场景。重点围绕家宽、娱乐、教育、健康、养老、安防、社区、办公等场景,促进产品创新孵化、业务规模推广,为广大家庭用户提供优质的家庭信息化服务。到2025年底,构建比较完备的数字家庭标准体系,网联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家庭信息服务解决方案是未来发展主要趋势。37、基于全国产化的黄河鲲鹏云生态体系建设项目企业: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黄河鲲鹏云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敏捷、高效、可复用,为企业提供统一的数据汇聚、交换、开发、计算等数据底座能力,提供统一的标准化数据资产管理和共享的SaaS服务平台能力。与此同时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线上化、数据集约化,逐步构建全流程、全感知、全连接、全场景、全要素的企业数字孪生“镜像”。黄河鲲鹏云门户目前,河南投资集团搭建黄河鲲鹏云项目的节约效益已经初显,一方面,集约化建设带来的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推动了效率的提升,双管齐下为企业以及行业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下一步,黄河鲲鹏云项目建设将依照服务集团内部企业延伸向服务外部企业的发展思路,合理规划、逐期建设,不断完善黄河鲲鹏云生态体系,提升河南省本地软件开发产业能力、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建设国有企业自主可控云生态。38、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融合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中国电建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融合创新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能源革命战略和大数据战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实践。平台充分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构建了面向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数字化规划设计、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等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平台,解决全球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国内相关能源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与技术服务。39、军工智造跨网域互联协同信息安全及保密防护案例企业:航天科工“军工智造跨网域互联协同信息安全及保密防护案例”综合安全隔离与单向传输、信息源可信认证、数据安全传输管控、多点检测异常联动响应、流程审计与追溯等核心技术和产品,为军工制造领域实现多单位、跨地域资源优化配置、精细化分工、数据共享和业务间协同提供了网络基础和数据保障。40、面向复杂航空装备的智能工艺云平台企业:航空工业集团“面向复杂航空装备的智能工艺云平台”是成飞在持续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聚焦航空制造行业工艺领域现实问题,提出的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工艺研发新模式。云平台通过工艺核心能力开放、工艺资源共享、构建工艺生态,打破信息壁垒,使得工艺工具、方法、知识在成飞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推广应用,形成平台支撑、技术辐射带动良好的工艺产业生态。41、基于核电工控行业的网络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制和应用企业:中广核自2010年起,我国加快了核电站等清洁能源的建设,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核电控制系统已从模拟控制转变为第三代数字自动化控制,这在提高核电站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新能安全风险。我国电力行业安全标准体系是比较完善和结构化的,但却缺少针对核电厂的工控网络安全标准。核电厂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是依据国家能源局制定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总体防护原则为:“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商、纵向认证”。42、四川华西集团数字建筑供应链平台企业: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建筑供应链平台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提供集电子化招投标、在线交易、物流监管、资金结算、融资服务、库存管理等多维度数字供应链业务,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的“四流合一”。平台坚持技术驱动、管理支撑、共建标准、开放共赢的理念,打通了业务全流程,配套建立了前中后台万向架构、300余项业务流程、800多个业务模块、13000多个功能点,实现了“计划、招标、采购、供应、结算、支付、库存、融资”全链条业务数字化和集咨询、建设、运营和供应链集成服务“建筑业供应链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数字业务化。43、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及其应用落地企业: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该项目2017年启动,通过研究轨道交通信息安全的总体趋势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形成一整套用于规范轨道交通信息系统安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各阶段工作的信息安全建设规划标准及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适用于轨道交通行业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安全管理。特别是在3号线一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建设等项目中将信息安全顶层设计予以实践,首次在全国城轨行业运用信息安全与建设运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三同步原则,得到行业专家高度认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作为大型公共服务企业,肩负着确保生产系统安全运行和保障乘客个人数据安全的的重任。44、建数字信用,引金融活水-中国电建供应链金融共享服务平台企业:中国电建建数字信用,引金融活水,电建保理公司“打通内部、融合外部、构建生态”,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平台上线以来,持续为集团降杠杆、减负债、防风险作贡献,有效控制了集团融资规模的增长,为集团节约财务费用,助力应收账款压降,用科技赋能实体产业。截至目前,平台企业注册超过1万家,电建融信开具规模超过320亿元,融资规模超过220亿元。中国电建供应链金融共享服务平台在众多数字化转型案例中脱颖而出,代表了电建保理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成果得到了国资委的充分认可。公司将始终坚持推进数字化转型,专注于信息、科技、服务三大属性,打造具有强大金融整合能力、数字科技能力及专业服务能力的平台公司,构建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45、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商用飞机设计研发过程中的实践应用企业:中国商飞上飞院推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流程优化、组织创新、业务转型的改变,而是发展理念从技术导向管理变革、组织优化、战略管控转变,发展目标从技术应用向本能力提升转变,运行模式从传统的粗放模式向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精细化模式转变,推进主体从信息化部门向全员参与转变,全面提升上飞院的核心竞争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帮助指导上飞院依据自身战略需求,规范地建立新型能力,确保两化融合相关过程持续受控。有效引导和帮助上飞院以融合创新的理念方式进行两化融合,建设覆盖全球的民机网络化协同研制平台。全面提升航空民机企业智能化设计、制造、服务水平,缩短民机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中国民机发展战略,为大型客机系列的发展甚至未来20年实现中国民机的突破性发展、跻身世界民机三强之一打下坚实基础。46、镇海炼化开展全流程数字化优化,实现效益最大化企业: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将“深化数字化转型的改革战略”列为公司三大战略之一,全面推进企业数字化建设。通过采用国际先进的工艺流程和自动化装备,配置30万台智能仪表,覆盖全厂的四层网络架构、4G无线专网以及大型云数据中心,镇海炼化数字化转型带来“四个转变”:单装置优化转变为全流程优化、各岗位分散优化转变为线上协同优化、原料组分优化转变为分子优化、计划安排和调度指挥由传统经验型向模型化和智能化转变。纵向上,提高从公司决策层到执行层的运行效率;横向上,提高从原料进厂、装置加工、在线分析、产品出厂的精益管理。47、东航MUC航班保障综合平台企业:东航集团MUC的正式全面启用,也将进一步助力这些信息化建设成果,更好地突破原先的部门乃至空间界限,更快实现深度融合、互联互通。MUC新平台的使用,有助于签派员更加全面、直观地掌握外站航班的整个保障环节和航班的整个运行控制过程,不仅提升了对旅客的服务品质,也延伸了公司向内的精细化服务。随着MUC保障平台的使用并逐渐推广,将助力东航各公司实现精细化运行,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有了MUC的融合衔接,通过东航强有力的运控及客户中心(OCC)大厅就能更好地支持一线岗位和调度人员。48、煤矿物联网平台与单兵装备企业: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项目在不改变矿灯产品形态的基础上,采用网络通信、智能芯片、物联网等技术,集成智能芯片、摄像头、通话装置等模块,突破矿灯传统功能,利用矿灯实现音视频对讲、人员连续定位、图片和视频拍摄、调度呼叫、紧急报警、群组对讲等功能。还具备蓝牙数据中继功能,如连接蓝牙便携式瓦斯检测仪,全程实时上传瓦斯浓度,全程录音,并能记录录音的位置与时间信息,有网络时自动上传到服务器,无网络时本地保存200小时声音文件,同时录音数据还可实施加密,具备“黑匣子”功能。49、特高拱坝智能建造企业:中国三峡集团三峡集团依托溪洛渡水电站,探索性开展了特高拱坝智能化研究,提出智能大坝理念,开创高拱坝智能化建设的先河。特高拱坝智能建造系统业务构架特高拱坝智能建造指集成融合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数据技术、建造技术及项目管理等知识,对建造物及其建造活动的安全、质量、环保、进度、成本等内容进行感知、分析、控制和优化的理论、方法、工艺和技术的统称,以促进安全、优质、绿色、高效建造。智能建造将建造过程按最小单元和过程进行分解,细化各建造过程的资源投入、工艺过程、业务流程、结构性态、工程进度等要素,对建造过程进行智能化分析与调控,保证工程建造质量和成本。50、智网在线—工业互联网能源大数据平台企业:四川川能智网实业有限公司“智网在线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能源管理平台”是川能智网公司在新时代背景下,聚焦工商业企业用户,积极探索工商业企业用能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创新成果,旨在帮助企业提高能源使用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实现企业用能省钱、省心、省事。川能智网公司将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继续探索能源互联网领域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助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51、“网上电网”打造全景电力驾驶舱企业:国家电网按照以用促建、建用并行原则,着力实时、实景、实效,着眼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加快开展夯实数据基础、深化业务应用、拓展专业应用、强化示范提升等4方面22项重点任务,打造全息数据、全景导航、全程在线、全面共享的综合可视化应用平台。“网上电网”贯通源网荷档案,承载能量流变动,感知信息流预警,汇集全空间资源,纵贯多时态电网,直观展示现状电网,回溯复盘历史断面,仿真展望规划蓝图,按需呈现、层层穿透、可视透明,实现问题图上说、规划图上做、计划图上管、成效图上看,利用电网导航技术打造全景电力驾驶舱52、石化e贸企业:中国石化中石化集团搭建“石化e贸”电商平台,以供应链核心企业需求为基础,实现石油产业链产品采购、销售线上化。现货、合约、竞价这3种主要销售模式中,合约销售量占比超90%,决定了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属性 。经过几年努力, 石化e贸已成为业内石化产品成交量最大的电商平台,2020年成交量达5578万吨;截至目前,注册会员企业达1.12万户,年均增长超10%。目前,石化e贸正拓展物流、金融等方面服务,致力打造综合服务商。53、电网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系统企业:南方电网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数据接入层、分析决策层和业务层;1.数据接入层用于存储气象数据和电网设备数据;2.分析决策层包括多种灾害分析单元以及与所述多种灾害分析单元连接的消息推动模块;各灾害分析单元均有所属的灾害类型,且属于同一灾害类型的灾害分析单元对应的灾害分析处理不同;3.业务层包括多个业务单元;其中,各业务单元均有所属的灾害类型以及对应触发的灾害分析单元;各业务单元所属的灾害类型与业务单元所触发的灾害分析单元所属的灾害类型一致,且不同业务单元所触发的灾害分析单元不同;电网设备的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实现对各类气象监测数据的统筹监测处理,提高针对电网设备的防灾减灾监测预警效率。54、大家机械共享服务平台企业:中国电建平台通过资源共享、服务基层、金融支持、智能物联、配套设施等综合性服务与个性化设计达成设备资源的快速匹配,盘活设备存量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激活行业市场,实现工程机械行业资源优化配置,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帮助厂商扩大市场、增强设备金融发展新动能,助推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对建筑行业、工程机械行业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提出系统性的解决办法和方案,对于促进建筑和工程机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助推器、磨合剂、润滑剂等重要作用。55、基于北斗的机场车辆人员调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能企业:南航集团南航信息中心借助国产卫星北斗系统,应用卫星定位、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研发的机场车辆人员调度平台(简称RPP平台)在乌鲁木齐落地使用,300多台各类车辆纳入监控调度系统。实现南航新疆分公司车辆全面数字化管理,有效降低车辆运行管理风险,提升车辆安全管理水平。RPP项目的实施监控功能,主要依靠的是车辆上安装的亚米级高精度定位器、监控摄像头、智能辅助驾驶设备等来实现的。同时,RPP平台也和乌鲁木齐机场电子地图做了接入,可以在地图上非常直观地监控所有车辆所处的位置等信息,便于更好地按工作需要进行调度。RPP平台的智能安全识别功能,让监管人员只需重点聚焦AI告警信息,省去从海量视频数据中抽查违规行为,释放安全监管人力成本;同时该功能也对现场驾驶员形成威慑,促使驾驶员增强安全行车意识,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目前南航借助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已经在广州、大兴、深圳、贵州和新疆5地的1800多台车辆上完成了终端安装和定位数据接入工作,涵盖了货运、机务、地服、航食等在机坪运行的主要保障单位。56、公众市场一体化数字营销平台企业:中国联通中国联通此次是从集团层面提出线上和线下的统一,“市场营销部”将作为整体的运筹协调组织。全公司上下都将进一步按照互联网化的方式运作,推进整体性的数字化转型,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融合。按照中国联通的推动计划,在改革节奏上,实行分阶段推进。第一阶段,重点补全大市场统筹职能,迅速提高公众市场产品能力,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打造大统筹全运营的公众市场体系,第二阶段,通过对产品、能力的进一步统筹整合,未来待集约共享、赋能渠道条件成熟后,建立“市场部+公众BG”市场与运营解耦模式。57、材料产业链创新云服务平台企业:中国钢研“钢研·新材道”平台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专业性全球钢材高端云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云平台依托钢铁研究总院国内顶尖的研发团队和65年的技术积淀,立足于中国钢铁工业世界级的规模及装备能力。以材料大数据和定制研发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技术市场化的互联网+之路,为中高端材料用户提供研、产、检、造、用全产业链服务。钢研新材将践行科技创新使命、探索双创经验、布局互联网+、为钢铁企业和用户提供一站式、全平台技术服务!58、打造“数字油料”推进转型发展企业:中国铁物油料集团自主研发的燃油宝APP、汽配物联网安全管控平台、加油卡管理系统及成品油业财一体化管理系统相继上线运行,逐步形成了以自动化办公系统为核心的管理矩阵、以成品油管理系统及ERP系统为核心的业财一体化矩阵、以供应链系统为核心的信息服务矩阵三大数字化矩阵。实现资源调配、在途信息、现场作业、业务数据统筹管理,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面向作业全流程,优化业务场景,促进“人货场”协调统一。油料集团结合铁路油品供应特点和市场化经营需求,狠抓党建经营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管理模式,全面构建精细化、数智化管理体系,为不断做强做优提供根本动力。59、中国航油智慧航油系统企业:中国航油智慧航油系统是中国航油统一打造的集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数据共享、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对接国内多家金融机构和航空公司客户,创生出从加油到支付再到客户服务管理的全链条电子化新型金融结算模式,开创了上下游数据交互、信息共享、协同合作的先河。智慧航油系统的成功上线,进一步提升了航油服务保障及综合管理水平,降低资金管控风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职能革新能力,彰显了中国航油数字化、智能化实力跃上新台阶。60、太保e农险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企业: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保产险”)打造的科技服务农险品牌——“e农险FAST”,用“互联网+”全新的农险运营管理体系开启了太保产险现代化运作和管理的农业保险服务时代。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承保、理赔信息一键发布,提供气象预警和气象证明敏捷服务,可以将作物长势标的风险进行全过程监测。通过分级遥感估损,业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使农业保险更符合个性需求。在绿色农险创新发展生态化、场景化、个性化的趋势下,“e农险FAST”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数字化结合,为绿色农业保险数字化创新中“实时感知响应”和“智能分析”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本文由「工业互联说」整理并首发附:100个典型案例全名单(名单来源:国资委官网)}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杨泽原、丁奇)一、报告亮点与创新之处报告分析了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产值高、利润率低等问题,内生需求亟待解决,并认为 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国内建筑信息化有望加速渗透,给国产软件厂商带来良机。报告从产业链视角,对建筑行业各环节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各个环节对信息化的需求, 从造价、施工、设计三个维度全面阐述了信息化需求分类与市场参与者,并对未来发展趋 势做了展望。报告从 BIM 角度,对建筑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BIM 贯穿全产业链,可以协调 资源的整合与业务的协同,在加快进度、节约成本、保证质量等方面均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料将成为建筑信息化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产品布局完善、行业理解深、平台能力强、重 视研发投入的厂商有望脱颖而出。二、行业概述:内生需求亟待解决,建筑业信息化市场空间巨大产业链:建筑信息化覆盖建筑业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化覆盖项目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可研、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等环节。建筑行业信息化的主要下游客户为政府、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勘察设计机构、工程造 价咨询企业、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等,客户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其信 息化建设主要涉及工具类软件、管理类软件以及相关服务等。IT 基础设施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则主要是建立行政、财务等辅助 管理系统,核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针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个性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关 键。根据建筑业的行业特性,相关企业的核心业务围绕工程项目建设开展,因此其信息化 关键在于工程项目建设的信息化。建筑行业的行业特性对信息化供应商提出高要求,参与者需要丰富的建筑行业经验。1) 建筑业上下游产业链长、参建方众多、投资周期长,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形成的 数据和信息难以跟随项目推进而流动,形成不易交互的信息孤岛。建筑行业的各 个工程环节脱节不连贯,由个别的部门或专业团队负责,各个流程阶段无法协调 出一套统合的、以整个企业为范围的信息化改革方案,同时,要熟悉并掌握全部 要点和痛点对软件厂商来说有一定难度。2) 参与单个项目的工程队数量众多,尤其是中小型工程队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颗粒 度粗糙,使得信息化手段难以推进。在项目管理中,因为最终实施人员往往是小 型工程承包队,每个承包队的管理水平不一样,对于信息记录的执行力度不一, 执行效果不一,最终较难形成统一、有效的项目日志。3) 施工作业环节复杂、设备材料多、人员流动快,因此管理难度较高。建筑工地更 适合使用无线通讯设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无线通讯等技术相比宽带网 络成熟较晚。建筑业具有产品形式个性化和多样性、生产地点不固定、机械化程 度低、人员多变、管理模式多样、管理灵活度高等特点,整体管理效率低下。除了建筑行业本身的挑战之外,建筑信息化厂商自身同样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是要懂 企业的痛点,同时理解监管政策,要有能力把政策、技术、应用相结合;二是要对专业软 件具备深厚的积累,不仅要懂行业和通用软件技术,更要对 BIM 等专业软件深入理解;三 是需要具备强大的市场整合能力,将通用问题抽象整合平台化,提高软件服用能力。建筑业:“一高两低”问题普遍存在,内生需求亟待解决中国建筑业产值巨大,但增速有所放缓。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国家统计局数 据显示,2019 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高达 24.84 万亿元,从业者超过 5300 万人,2017 年 全球超高层建筑有一半在中国。2019 年国内生产总值 99.09 万亿元,第二产业中建筑业 增加值为 7.09 亿元,占 GDP 比重为 7.16%,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09-2019 年建 筑业总产值增速明显放缓,从 2009 年增速 23.87%下降到 2019 年 10.01%,增速下降近14 个百分点。
建筑业产值利润率较低,销售利润率低于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农林牧渔等传统行业。建筑业产值利润率长期在 3.5%左右,整体呈现下滑趋势,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19 年仅 为 3.3%。销售利润率常年低于其他传统产业,2018 年和 2019 年均为 1.4%,较 2017 年 下跌 3.0pcts,远低于农林牧渔行业的 5.0%、化工业的 4.7%以及机械行业的 4.2%。
产值高、盈利能力低、运营效率低的“一高两低”是建筑企业的普遍问题。建筑业企 业的业绩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国家宏观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发展方式呈现出依 靠人力资源、生产资源不断投入的规模扩张模式,整体毛利率低、盈利能力较弱。虽然各 大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但缺乏综合的整合能力,大部分企业仍然呈现出劳动密集、科技含 量低、发展粗放的特点。市场规模:信息化帮助降本增效,千亿空间未来可期信息化手段可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通过“云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智能+BIM” 等先进信息化技术和综合应用,将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机、料、法、环等要素进行实 时、动态采集,有效支持现场作业人员、项目管理者提高施工质量、成本管理和进度水平 控制,做到事前规划、事中精细管理、事后有效分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协助企业增 值提效。根据 2016 年世界经济论坛与波士顿咨询的联合报告,在未来十年内,信息化管 理将每年节省建造施工阶段 0.7-1.2 万亿美元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建筑业信息化的程度较低。据麦肯锡《想象建筑业数字化未来》报告 统计,在全球机构行业数字化指数排行中,建筑业在资产数字化、业务流程及应用数字化、 组织及劳动力数字化方面居倒数第二位,仅高于农业。在我国机构行业数字化指数排行中, 建筑业在资产数字化、业务流程及应用数字化、组织及劳动力数字化等方面数字化程度更 低,居倒数第一位。中国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距离,建筑信息化的渗透率仅为 0.1%。中 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建筑信息化占总产值的比例仅为 0.1%,而美国等 发达国家信息化投入占比可达 1%。根据麦肯锡统计,建筑业在国内的数字化程度甚至在 所有行业中排在倒数第一,中国建筑信息化未来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建筑信息化正在快速发展,2018 年市场规模 245 亿元。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 数据,2011 年以来中国建筑信息化市场规模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到 2018 年市场规模 已达 245 亿元,较 2017 年增长 18.5%,建筑信息化市场的增速显著高于建筑行业总产值 的增速。
空间测算:从建筑总产值和信息化渗透率角度对未来空间进行测算,对应我国建筑行业每年的总信息化投入。1)2017 年和 2018 年,中国建筑信息化市场规模分别为 206.7 亿元和 245.0 亿元,对应渗透率约为 0.1%和 0.1%,假设在 2028 年建筑信息化达到国际 平均水平 0.3%。2)假设 2018-2028 年建筑业总产值的年复合增速为 4%,2028 年的建 筑业总产值为 33.42 万亿元。基于以上假设,粗略估计 2028 年我国建筑信息化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003 亿元,年 复合增速为 15%。建筑业总产值的年复合增速为 4%的假设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量:1)城镇化率过去 10 年快速提升,但对标发达国家仍有提升空间,带来建设需求;2)乡村振兴为国策,农 村人居环境的提升需要建设支持;3)我国物价、GDP 持续增长。三、造价环节:市场化改革加速,大数据类增值服务面向未来造价概述:造价市场化改革深入,数据成新时代主要资产造价产品主要用于计算一个工程所花的费用,包括工程的量、价、费、税。造价产品的使用起始于项目的决策阶段,贯穿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造价软件可对项 目进行计量、对量、询价、计价、招/投标文件编制、数据积累、指标分析、施工进度统计及审核,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运用模式。造价软件主要分为算量软件和计价软件。1)工程算量软件是指通过对电子图纸的智能分析,结合工程专业知识,对建筑工程 的土建(地基基础、结构、装修)、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等工程量进行计算,是工程 造价计算的基础。算量软件相较于人工算量具备计算便捷、拓展性好、门槛低、方便检查 等优点,可为企业解决大量成本。2)工程计价软件是指利用软件,在计算出工程量的基础上,每个分项的工程量乘单 价,然后汇总所有分项合价,最后加上有关费用形成工程总价。计价环节由于计算量和调 整量大,利用工程计价软件可以高效率地完成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建设方的招标标底、 施工方的投标报价、竣工阶段的结算等工作。常见的计价方式包括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两种,伴随造价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清单计 价模式正持续加速渗透。1)定额计价是指根据招标文件,按照各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建设工程预算 定额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同时参照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人工工日单价、机械 台班单价、材料以及设备价格信息及同期市场价格,计算出直接工程费,再按规定的计算 方法计算间接费、利润、税金,汇总确定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定额计价的基本特征是价格 =定额+费用+文件规定,并作为法定性的依据强制执行,工程招标编制标底和投标报价均 以此为唯一的依据,承发包双方采用统一标准确定标底价和投标报价。2)清单计价是指由招标人公开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人自主报价或招标人编制标底 及双方签订合同价款,工程竣工结算等活动,是由投标人完成由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 所需的全部费用,包括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清单计 价实现了算量和计价的分离,由甲方提供工程量清单,乙方自主报价。清单计价有利于管 理完善、技术设备先进、成本消耗低于平均水平的施工企业脱颖而出,更适用于市场化竞 争,目前在国内快速推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清单计价规范》,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工程发承包,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软件覆盖建筑、水利、电力、公路、国土等多个行业,面向业主、施工单位、 造价咨询公司等单位。随着造价行业的深入发展,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 造价软件产品不断完善与升级,支持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并且能提供多种增值附加 功能,比如业务档案自动转化为企业的指标、材料、清单等经验数据,帮助企业优化造价 实施方式与管理模式。市场空间:百亿级潜在空间,行业龙头主导市场我们从造价员角度对造价软件市场规模进行粗略测算发现,每年市场规模约 45 亿元, 长期潜在市场空间每年超百亿。当前市场规模:根据产业调研,全国造价员约 120 万,主要集中在建设方、施工单位 和中介咨询公司。实际上由于部分用户会同时使用一款或多款造价软件,我们估计造价软 件整体的用户数超过 120 万,估计可达到 150 万。根据产业调研,目前正版用户占比大约 为 60%,考虑到目前造价软件使用授权模式和订阅模式的均有较多用户,授权模式价格多在 10000-20000 元不等,多以三年为一个大的周期,订阅模式每套软件每年的实际售价 4000-10000 不等,综合考虑,一套造价软件每年可按 5000 元计。因此,估算每年的市场 规模约为 45 亿元。市场空间预测:考虑到每个造价员至少使用一种造价软件,盗版转化率持续提升,假 设正版化率可达到 90%,同时数据分析类、云服务、协同类增值服务模块需求快速增长, 假设每个造价员使用的造价软件平均每年为 1 万元,按 150 万个造价软件用户点数计算, 对应未来市场空间则有望达到 150 亿元。
目前国内主要的造价软件厂商包括广联达、PKPM、品茗股份、斯维尔、神机妙算、 鲁班软件等,整体呈现出全国性品牌主导、地方性品牌割据的情形。广联达在多地占主导 地位,在北京、陕西、重庆、新疆等省市地区尤为明显;神机妙算在江西、安徽等省份占 有一定优势;而各地还有若干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品牌,如河北的奔腾、重庆的浩元、湖 北的必佳、广东的易达、四川的宏业、江苏的未来、北京的预算大师等。广联达一超多强,市场份额处于绝对领导地位,产品齐全,客户遍布全国,造价市场 份额在 50%以上。广联达造价产品主要应用于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化工、电 力等行业工程建设的诸多环节,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在北方地区市场份额极高,服务口碑 与反馈较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定额库和清单信息服务能力。2020 年广联达造价业务 年收入 27.9 亿元。我们总结梳理了造价软件领先者所需要具备的优势能力:1)具备综合的产品体系。各地政策与行业算量规则不同,要开拓全国市场,需要持续开发新产品。2)与客户合作 伙伴对接,形成网络效应。在建设方使用公司软件后,与上下游伙伴形成对接,逐步向分 包或上下游渗透。3)专业工具类软件,使用习惯后形成强粘性。龙头公司以拓展学校和 培训机构客户为基,从造价员培训开始,形成强客户粘性。4)注重销售网络建设。广联 达 2010 年上市时,销售人员超过 1000 人,占总人数近 67%,销售网络是造价软件公司 核心竞争力之一。5)自研图形平台支撑,支持快速迭代。各国各地区的计价产品一般架 构在 CAD 图形平台之上,产品的升级受到平台限制,广联达的产品架构在自有平台之上, 更新迭代相对较快,竞争对手的新品的推出速度远弱于广联达。趋势推演:转云大势所趋,增值服务带来更多增量价值造价转云已成重要趋势,行业龙头广联达 2021 年进入最后 4 个转云省份。广联达云 战略从2013年开始筹备,但真正让市场接受是2017年开始公司的商业模式向订阅制转变, 并有策略地坚定推进。2017 年,公司开始有计划的进行造价业务转云,分地区和分产品 转云,到 2019 年底存量产品和用户的转云基本成功。我们预计广联达在 2022 年会完成存 量客户和产品的转云。在 2022 年后,我们预计云造价业务的增值服务开始贡献收入,公 司的造价业务净利润率将超过套装软件时期。传统造价软件市场与新开工面积高度正相关,传统工程造价软件市场受新开工面积影 响较大,并与其保持高度正相关。软件厂商对大多数客户都是一次性销售(后期收取少量 的升级服务费),每年都需要开拓新客户,其在每个报告期的收入取决于当期建筑项目新 开工的数量。造价转云之后,采用订阅制收费模式,新开工面积对收入波动的影响减小, 但由于新开工面积对是否继续订阅会产生影响,仍无法完全摆脱对新开工项目的依赖。
造价转云利好供应方和需求方双方:对于供给方:1)消除建筑周期对于采购需求的影响。原来每年贡献收入的是有新开 工项目的预算员。现在是所有预算员每年支付年费。每个项目要进行 2-3 年,这期间都需 要使用造价软件。2)付费客户总量增加。按年付费价格更加优惠,有望吸引新用户,企 业在每年预算不变的情况下,有能力增加账号数量。同时,目前盗版用户约为正版用户数 量的 80%,盗版用户付费转化有望增加。3)用户 ARPU 值有望提升。转云后可以更好的 掌握用户数据,更有针对性地研发、销售、服务。现在是每年支付一样的价格,未来如果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价格会持续增加。对于需求方:1)单价降低,降低信息化支出压力。以前计价套装软件是单套 6000-8000 元,广联达转成年费后是每年单个模块 2000-3000 元。2)用户体验优化。转云之后,供 应商可以及时快速迭代和更新产品功能,用户可以第一时间体验到新功能,产品满意度提 升,同时方便获取增值服务。3)满足个性化需求。供应商可以更好的掌握用户数据,利 用大数据、AI 等技术,更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端+云+大数据”平台赋能造价增值服务业务。1)广联达“端+云+大数据”平台将 助力发展造价业务增值服务。基于平台,客户可以完全实现专业内协同工作、智能组价、 智能开项提量、智能选材定价、智能 CAD 识别建模等工作,大幅提高企业效率。2)2020 年 7 月底新出台的《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将全面推进造价市场化,料将从数据服务和 转云加速上进一步提升公司造价业务空间。增值服务的快速开展有助于造价业务持续稳定的成长。2020 年,广联达云计价 GCCP6.0 推出量价一体化、云报表等新功能,算量产品与 AI 技术深度结合提升计算效率 和稳定性,根据公司年报披露,工程信息业务中广材网搜索量超过 6300 万次,广材助手 自有数据载价量 1.7 亿次。四、施工环节:从单点需求升级系统化需求,项企一体化趋势明朗施工概述:岗位/项目/企业三大类应用,平台是产品应用的根基根据 2011 年住建部颁布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包 括经营性业务、生产性业务和综合性业务三大板块的信息化应用。其中,经营性业务和综 合性业务偏重于建筑企业内部运营管理在信息化管理工具方面的运用,如财务会计管理、 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网站及企业内网门户、综合报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手段应用; 而生产性业务信息化则面向建筑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提出了招投标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进度管理、物料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职业健康管理、协同管理、工 程资料管理、施工技术与试验管理、辅助设计及施工技术应用等十三个方面的信息化要点。生产性业务信息化是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部分,一般可以分为岗位单点应用模式 (岗位级)、项目协同应用模式(项目级)、公司集成应用模式(企业级)三类产品。施工 信息化渗透率的提升有助于施工的数据标准化、完整性,提高实施情况的可视化、可控性, 大大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目前国内施工信息化服务商主要包括广联达、品茗股份、PKPM 等,其中广联达平台级产品布局较为完善,其它参与者多以岗位项目级产品为主。广联达产品从项目级到企业 级的整体布局较为完善,PKPM 在模板脚手架等领域与广联达存在一定的竞争,品茗股份 在塔机安全系统等产品上重点布局,具备一定优势。平台是产品应用的根基,平台型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建筑行业客户对单点信息化需求 升级为系统数字化需求,围绕数字建筑平台的解决方案有望成为解决客户需求的核心利器, 助力建筑行业数字化水平的加速提升。与企业级平台型和项目通用型产品相比,岗位级单 点产品更为专业,每种产品适用的范围较窄,但由于行业天花板高,各企业都可以结合自 身优势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认为,施工信息化有望成为建筑信息化的最大爆发点。龙头企业有望依赖客户资 源、对建筑行业的理解、技术积累、优质的服务,从入口级产品切入,逐步实现项目级落 地,再到项企一体化升级。另一方面,施工阶段的单点功能软件数量众多,有被平台型厂 商整合的趋势,平台型企业具备更强竞争优势。同时伴随建筑企业“十四五”规划渐趋明 朗,施工信息化的发展有望快速打开市场空间。市场空间:各大建筑企业软件投入加速,每年约 500 亿元潜在市场空间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投入低,施工信息化行业空间巨大。建筑行业产值极高,每年有 约 50 万项目,并有众多参与者。然而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却很低,尤其是在施工环节, 因为场景特殊、技术限制和行业特点等,信息化渗透率处于极低位置。我们认为施工信息 化在未来将有加大发展空间。从需求方投入看,各大建筑企业软件投入快速增长。我们统计了中国建筑、中国中铁、 中国交建、中国电建和上海建工在 2015-2020 年每年的无形资产中软件的增加值。可以看 出,各家的软件资产整体呈上升趋势。除上海建工外,其余 4 家企业 6 年软件资产增加合 计均超过 6 亿元。考虑到有一家集团公司拥有多个子公司的情况,我们暂无法判断全国所 有施工集团数量,因此我们假设未来五年施工企业的平均投入为 2 亿元。(我们对于每家 特级资质企业的投入金额 2 亿元的假设来自于部分上市公司软件投入情况)
我们从项目工地角度对市场空间进行粗略测算:约 500 亿市场空间。发改委数据显示, 2016 年我国每年新增工地数超过 50 万个,假设近年来每年新开工项目数保持稳定,按照 50 万个计。根据市场调研,每个项目的信息化投入参差不齐,大项目百万级别,中型项目 保守估计有超过 10 万的信息化支出,整体平均支出保守以 10 万计,由此估算每年的市场 空间约为 500 亿元。趋势推演:系统数字化需求升级,项企一体化趋势明朗现阶段,随着数字化程度加深,建筑行业向平台化模式快速发展。从需求端看:伴随项目单点型产品应用程度的加深,建筑企业需求产生了变化,从单 点信息化需求上升为系统数字化转型需求。通过行业积累与沉淀,企业积累了工程量计算、 进度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等模块应用产品。伴随单品类产品的应用程度加深,割裂 独立的产品使得整体协同性问题日益显现。比如进度管理产品,产品的目标是实现进度高 效推进,但与此同时,夜间施工变多、安全风险提升将会带来成本增加的问题,对单个因 素的考虑不能解决系统问题,因此,客户对单点信息化的需求逐步上升为系统数字化转型 的需求。当前数字化转型最大的矛盾:客户对数字化的系统化需求与碎片化供应之间的矛 盾。从技术端看:BIM、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方兴未艾,但技术协同性不高,难以有 效满足系统性需求。从 BIM 的提出开始,到随后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技术、 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建筑行业本身面临的问题得到一定解决。但这些技术整体协同性尚低,以某一项技术仍然较难解决建筑行业根深蒂固的问题,如效率提升、数据互通等。 单个数字化技术不足以满足客户系统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项企一体化方案趋势凸显,旨在解决升级的系统化需求。以广联达为例,施工产品从 单项目系统向集成项目系统升级,再与企业管理系统结合,公司起初聚焦于单个项目系统, 包括项目管理系统、BIM 系统、智慧工地系统等,对应的三个平台为 T 平台、筑联、BIMFace。 随后公司逐步打造了集成项目管理系统,并与企业管理系统融合,于 2020 年 9 月推出项 企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横向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以 及纵向公司与项目之间的互联互通来打通项目与企业数据,打通业务与财务数据,最终创 造数据协同价值。自下而上的 BIM+智慧工地快速发展,将与自上向下的项企一体化双向并进。国内建 筑信息化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设计、招投标环节已初步完成信息化普及,但施工 阶段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同时,由于施工阶段在整个建筑流程中占比最高,因此施工信息 化市场空间巨大。而伴随城镇化建设,海量的存量房屋将给建筑运维系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筑运维系统又将逐步接力施工环境,蓝海广阔。我们判断,BIM 技术应用、智慧 工地、建筑运维系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建筑信息化的主要赛道。BIM 施工仍需完善,工程施工过程的业务要远比设计阶段复杂。BIM 在施工阶段的应 用如智慧工地、智慧建造等在国内外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往运维方向 拓展。BIM 流程的应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升级而深化,相比设计阶段应用的三维制图和参 数化设计技术,施工阶段需要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应用技术成熟较晚,因此,相比较 为成熟的设计阶段,BIM 施工功能仍需不断升级。随着技术升级,BIM 施工应用将推陈出新,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具体面向施工类的软 件主要分为用于施工开始前的 BIM 分析软件,BIM 检查软件,以及用于施工过程中的协作 软件。在施工过程中,BIM 要做到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离不开 4D (三维+进度)和 5D(三维+进度+成本)软件以及 BIM 安全软件。智慧工地将传感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BIM 等先进技术与 现场施工管理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互通互联、信息共享、智能化管理的项目管理体系。智 慧工地各子系统的深入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的整合与控制, 有利于成本管控,可实现原本工地上粗放式管理模式往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模 式转变,达到高效管理。智慧工地子系统至少可以涵盖劳务管理、安全施工、绿色施工、材料管理等方面,相 应产品如人员管理系统、危重设备实时监控系统、噪声扬尘实施监测、污水排放自动监测、 区域安防监测、生活用电自动监测、临边周界随时防护、高大模板变形监测、物料管理等。五、设计环节:建筑产业链数据之源,协同设计平台望成重要趋势设计概述:建筑产业链入口环节,建筑/结构/机电三大领域设计行业信息化是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基石。由于建筑工程的信息主要依靠设计行业搭 建,因此设计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的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设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整个建 筑行业促进最大。我们认为,设计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是建筑行业信息化的重点。设计行业大体上可分为建筑专业设计、结构专业设计和机电专业(给排水、采暖、空 调、电气等)设计三个方面。设计方案中包括了各个专业的内容。比如,平面布局、空间 关系、交通流线、面积指标等内容是建筑专业自身解决的问题;柱网布置、结构选型是结 构范畴的内容;设备类型及其机房、管道的布局是设备电气专业的范畴。其中,结构专业 的设计软件涉及建筑工程的安全,涉及的计算与分析较多,同时也包含了部分基于经验的构造做法,技术难度最大,例如力学有限元技术、规范控制技术、三维造型、施工图辅助 设计等。而随着建筑高度、跨度、复杂程度的增加,结构设计软件的技术难度越来越大。设计软件的开发要求较高,难度较大。设计软件研发周期长,专业知识要求较高,需 要具备物理学、图形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高度融合,对开发者的要求较高。在建筑业设计软件领域,海外产品具备垄断地位。建筑业设计是工业设计的一部分, 建筑业使用的部分设计软件是从工业软件演变而来,核心都是计算机辅助技术(CAX)。 在工业领域需要的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测量) 等 CAX 产品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海外软件厂商手中。20 世纪 60 年代,CAD 在美国面 世,引进中国的时候大约是在 80 年代初期,此时的中国,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几乎为零; 因为我国厂商进入此领域较晚,投入不足,目前海外厂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垄断。目前在全球建筑行业使用较多的设计软件包括 AutoCAD、Sketchup、Rhino、3Dmax、 Revit 等。技术进步带来工具变化,设计师或者绘图师在最初是使用 AutoCAD 从手工绘图 变为计算机绘图。在后来使用 3Dmax 实现精细的三维绘图。在设计时,三维草图绘制使 用 Sketchup 更简单。面对复杂的建筑设计,Rhino 是较早的一款支持曲面设计的参数建 模软件。模型建立方式从绘图到参数建模方式,通过参数化设计的关联功能,使得设计的 效率提升,修改变得更加容易。我国建筑设计行业格局相对分散,目前国内的软件公司一般服务于设计行业某一个专 业。建筑设计软件企业主要通过研发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丰富产品功能来提高竞争 力,同时,企业需要对业务特性有深刻认识、需要具备挖掘和把握客户业务发展需求的能 力,因此行业存在较高的壁垒,导致细分领域处于一个少数公司共同竞争的格局。国内建筑设计软件公司主要有中望软件、盈建科、PKPM、探索者、鸿业科技、浩辰 软件等。中望软件在建筑设计领域国内领先,凭借其自研内核的 2D/3D CAD 产品知名, 同时具备较高的性价比。PKPM在国内设计行业占有一定优势,背靠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在结构设计上具备一定优势,偏重建模计算,往往结合 CAD 一起使用。Progman Oy 旗 下的软件产品 MagiCAD 是欧洲 MEP 设计应用领域的主要软件,是机电深化设计 BIM 的 引领者,在国内大型工程项目中也有广泛应用,该公司在 2014 年 4 月被广联达收购。市场空间:勘察设计企业是需求主体,每年超百亿潜在空间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经营状况复苏,设计行业保持稳定良好发展态势,设计软件的需求 有望稳定增长。住建部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 6.42 万亿元, 同比增加 23.70%,建筑业自 2016 年以来呈现逐渐回暖的趋势,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整体 经营情况也明显企稳回升。2019 年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 23739 家,同比增加 2.40%,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年末从业人员 463.1 万人,年末专业技术人员 219.2 万人,同比增长 16.47%。
根据中设协(转自广联达公告)的数据,2019 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科技活动费用支 出 1520 亿元,信息化投入超过 100 亿元。从勘察设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角度测算,建筑设计软件每年的市场规模约百亿元。住 建部数据显示,2019 年具有勘察设计资质的企业从业人员 463.1 万人。其中,勘察人员 15.8 万人,设计人员 102.5 万人。假设设计人员人均至少需要一款单品产品(建筑/结构/ 机电等),根据产业调研,设计产品单品的价格在 5000-50000 元不等,正版率高于造价软 件。考虑到国内市场仍以授权为主,一般来说三年为一个大周期,若以每款产品每年 10000 元计,正版率按照 80%计,粗略算得勘察设计企业侧设计软件市场规模约 80 亿元;除了 勘察设计企业,建设方、施工方、高校等单位同样对设计软件具备大量需求,粗略估计约 有 10-30 亿的市场规模。总体看,预计建筑设计软件的市场规模每年在 90-120 亿元。若 盗版用户全部转化,软件功能持续丰富带来价格提升,则预计将有超过百亿的市场空间。趋势推演:业务协同低效,3D 平台助国产厂商换道超车国内设计软件厂商与国外厂商具有一定差距,安全隐患叠加行业需求升级,给国产厂 商带来机会。AutoCAD 在国内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具备强大的平台整合能力,功能齐全, 但软件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同时受制于外部环境的限制,也存在一定的软件使用受限 和被打击盗版的风险,政策驱动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设计机构存在信息孤岛,对协 作式软件提供更高需求,国内厂商有望接触 3D 平台式软件的布局实现换道超车。目前设计市场增长主要来自存量更新。建筑设计软件的销售模式主要是一次性销售, 目前国内建筑设计行业产能相对较高,主要增长动力来自存量更新。在既有的设计软件市 场中,平台往往掌握在海外的巨头手中,由于深厚的行业经验以及数据积累,国内厂商短 期与国外龙头抢占 CAD 2D 领域的市场存在一定挑战。建筑设计软件经历了从二维绘图到三维设计的功能拓展,提效益的新需求成为行业发 展主流。在 CAD 的 2D 绘图时代,传统的设计过程一般是设计师构思一个三维的空间,再 在脑海里把它翻译成二维的平、立、剖面,用二维图纸表达出来,再由实施人员根据不同 的二维图纸还原成三维的实体空间。BIM 主要用于创建和使用智能三维模型,近年来在设 计领域快速发展。三维建模、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参数化建模是 BIM 建模的主要特点。因为 这些特点,BIM 可以支持施工到运维阶段的数据归集、多方协作。建筑设计软件正朝着提 效益的新方向发展。设计是产业链的数据源头,对建造成本的影响显著,重要性高,是数字城市的基础设 施。数字设计平台与工具旨在帮助提升设计师工作效率,提升项目方案价值。设计行业现状:当前设计行业存在大量信息孤岛,业务和管理关系分离,协同低效。建筑业是一个大协同,设计也是整体的协同,需要多方紧密协同,包括建筑、结构、机电 等业务本身,同时,与管理方案之间也存在信息孤岛,整体效率低下,业务系统和质量管 理系统是两层。在设计院传统的工作方式中,各部门合作时,经常出现错、漏、空、缺等现象,导致 大量的修改与重做,使得成本增加、质量降低。工程设计行业的诉求是跨专业高效协同、 岗位设计提效、成果质量提升、项目管理提升等。总结起来,不单需要提升岗位工作效率, 更要提升项目企业的效益。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数字设计协作式发展,国产龙头有望换到超车。算法驱动设计的自 动化,以算法探索所有可能的设计方案,快速生产备选方案,包括地块强排,智能总图, 智能审核在内,实现设计过程到成果交付的智能闭环应用。数据驱动协同打通全流程。 Autodesk 的 Revit 产品是以 2D 翻模为基础,并非完全 3D 原生的设计理念,在业务流程 协同层面并非十分理想,国产龙头厂商有望依赖自主图形引擎能力,以平台协作式理念推 陈出新,以纯 3D 平台协作式理念实现换道超车。广联达产品:以三维图形引擎为基支持核心产品,以自研+合作方式打造开放生态。广联达以自研三维图形平台为根基,集聚 BIM/CIM、IOT、大数据、AI、云中立等技术, 做为底层支撑。广联达 2021 年 3 月推出了小范围测试版工具设计软件,伴随功能的逐步 补齐,产品持续迭代,形成设计一体化式方案,预计今年下半年推出测试版新版本。公司 数字设计的核心是数据和算法,以数据和算法驱动流程的自动化,并和项目管理结合起来, 以数据驱动打通全流程,从设计到成果交付实现全流程协同闭环发展,帮助提升建筑业效 率,助力建筑业全面数字化升级。六、发展趋势:数字建筑平台为基,协作发展定义未来趋势推演:BIM 为核心构建数字建筑平台,料成重要演进方向BIM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种用于设计、施工和运维 的管理流程和方法。美国国家 BIM 标准(NBIMS, United States 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 对 BIM 做出四个层面的解释,分别对应了直观的可视化 模型、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支持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这几大特色。建筑业上下游产业链长,参建方众多、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高等众多因 素,更加强调资源的整合与业务的协同。而 BIM 技术在加快进度、节约成本、保证质量等 方面均可以发挥巨大价值。BIM 应用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需求。在 BIM 应用的理想状态 中,信息的共享和多方分工协作将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目前,各类厂商提供了种类繁多的 BIM 产品,单点应用产品较多,但平台型产品较少。BIM 的核心是信息的流转。设计建模阶段的图形信息将会贯穿建筑全流程,BIM 平台 型产品比如 Revit、ArchiCAD、Bentley 都是从建模功能开始扩张。目前除了少部分平台 产品外,大多数 BIM 产品针对单点应用和单点功能开发,对其它阶段和软件兼容。不同的 BIM 软件中承载着施工项目的各类信息,软件之间涉及到信息的流通,需要统一标准和格 式。我们认为,在同一平台下的不同应用软件可以更好的兼容和协作。面向未来,以 BIM 为核心的数字建筑平台成重要趋势,协作式升级持续深入。数字 建筑平台横向覆盖设计、造价、施工、运维等环节,纵向覆盖企业、项目、岗位等维度, 有望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其中三维图形平台引擎是平台和产品的重要支撑。 我们认为,建筑行业正朝着深度协作的方向发展,以 3D 为核心的 BIM 全流程一体化有望 成为重要趋势,平台型厂商对赛道具有更加纵深的把控力。针对 BIM 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判断,未来各市场参与者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博 弈,进而构筑自身核心竞争力。1) 重视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BIM 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BIM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要抓住先机,在实践中将工程与技术相结合,对发展方向深入 研究、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提高技术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 重视打造平台能力:实现 BIM 信息流在可研、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各环节 的互联互通,打通 BIM 技术应用各环节之间的壁垒,形成基于 BIM 技术的信息化 管理机制并推广,有助于企业实现产业链控盘。3) 重视服务和保障体系构建:从企业标准到行业标准构建完整的 BIM 标准体系,为 技术服务、技术评价提供依据,重视人才储备和 BIM 服务的构建。4) 重视客户痛点和行业积累:重视建筑行业的理解,深入理解客户的需求和痛点, 提供易用好用、真正能帮助客户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 BIM 产品。龙头启示:围绕图形平台布局全产业链,协作模式定位未来平台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BIM 平台型厂商对赛道具有更加纵深的把控力。我们对 Autodesk、Bentley、广联达主流的全生命周期覆盖的平台型厂商进行类比。BIM 平台型 产品的建模设计功能、各功能协作性、二次开发 API 接口易用性至关重要。在建筑领域, 海外平台型产品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从 2D CAD 到 3D BIM 主要使用的 AutoCAD 和 Revit 等产品,目前 Revit 收入已超过 AutoCAD,平台化趋势明朗,围绕 3D 图形平台布局的建 筑行业生态型有望成为行业主导者。Autodesk:建筑信息化领军者,BIM 概念推行者Autodesk 的产品 AutoCAD 在 1982 年正式推向市场。Autodesk 从 2014 年启动 SaaS 转型,目前公司通过提供 SaaS 服务收取年订阅服务费。主要分为五个产品线:工程建设、 AutoCAD、制造业、传媒和娱乐及其他。在收入分类中,AutoCAD 类产品是单独列出的, 但在行业产品包中是搭载在每个行业中销售的。工程建设行业收入占比超过 40%。2020 财年 Autodesk 工程建设行业收入为 13.77 亿美金,同比增长达到 35%,近两年提速趋势明显,主要来自于 PlanGrid,EBA,Revit, BIM 360 等产品收入的增加。
Autodesk 工程建设行业工具覆盖了建筑和基础设施,覆盖的环节包括设计、施工等 方面。主要产品有 Revit、AutoCAD、Civil 3D、InfraWorks、Navisworks Manage、3ds Max。 另外,工程建设行业工具还可以实现包括分析、渲染、现实抓取等细分功能。主要提供给 建筑行业专家使用。Revit 是 Autodesk 最主要的 BIM 产品。Revit 是最通用的 BIM 平台产品,用于规划、 设计、建造以及管理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基于模型的智能流程。Revit 支持多领域协作设计 流程。Revit 在不断升级中,逐渐包含了建筑、结构、机电三个独立模块。在 2014 版本中, 将三个独立模块整合为一个软件,采用 Robben 界面(与 Word、Excel 等微软系列软件相 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在经过了 10 多年的丰富升级后,Revit 已经成长成为一款平台型 产品,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支持设计,支持协作和共享,并提供更多的应用功能。BIM360 是 Autodesk 基于云计算和移动技术开发的一款重要产品,充分发挥了云计 算的优势,并支持移动设备访问。BIM360 的主要功能是:项目团队协作,设计共享和审 查以及施工管理。Bentley:面向基建高度集成化的平台型公司Bentley 是一家 BIM 软件研发公司,其产品主要服务基础设施。公司成立于 1984 年, 总部在美国,在 50 多个国家/地区拥有 3,500 余名员工,年营收超过 7 亿美元,2003 年初 Bentley 成立大中国区。自 2014 年以来,公司在研发和收购方面已投入逾 10 亿美元。 Bentley 用有三维设计处理功能强大、处理速度快的 Microstation 平台,基于此平台开发 了各类细分行业的设计软件。Bentley 基于同一平台进行开发,集成性极强,并且处理速度快。每个解决方案均由 构建在一个开放平台上的集成应用程序和服务组成,旨在确保各工作流程和项目团队成员 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实现数据互用性和协同工作。Bentley 的多专业设计和分析解决方 案基于 MicroStation 平台二次开发,覆盖所有主要的建筑、工程和地理信息专业。Bentley 的项目协作解决方案基于 ProjectWise 平台构建,可确保内部团队为交付资本项目高效地 管理工作流程并与外部利益相关方有效开展协作。Bentley 利用 AssetWise 平台打造适用 于各个行业的特定领域运营解决方案。工程内容管理解决方案可确保系统地管理工程文档 和记录,促进工程和运营之间的有效协调。Microstation 的硬盘即时存储机制,不断把内 存释放出来处理新的图形。因此适用于有体量庞大,工种繁多的特点的基建项目。广联达:以平台为根基,布局建筑全数字化品类公司 BIM 应用布局持续深入,项企一体化平台战略加快步伐,平台是公司业务快速 发展的根基。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施工信息化市场占建筑信息化市场比例超过 50%, 空间巨大。公司 2019 年中期发布的第三代施工产品,致力于打通施工过程中各级使用者 的数据。公司 2020 年 7 月初重磅发布“BIM+智慧工地”平台,是公司向平台型厂商转型 的重要一步。2020 年 9 月推出项企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横 向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以及纵向公司与项目之间的互联互通来打通项目与企业数 据,打通业务与财务数据,最终创造数据协同价值。完善设计领域,以基础入口环节控盘数字建筑全产业链。2020 年 9 月中国数字建筑 峰会上,广联达推出聚焦施工全过程的 BIM 建模与深化应用的轻量化软件 BIMMAKE, 2020 年 10 月,收购鸿业科技,进一步完善了建筑信息化产业链上设计这一重要环节。我 们认为,BIM 产品的布局正持续深化,广联达有望结合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形和参数化建模 技术的 BIMMAKE,不断提升设计算量施工一体化能力。公司有望通过 BIMMAKE 平台+ 业务组件,打通方案层、应用组件层、平台层,基于“BIM+大数据+云计算”这一智能网 络打造更多智能化应用,进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对端的高度集成。我们预计公司未来有 望受益于 BIM 应用的持续渗透。BIMMAKE、施工算量两大枢纽产品帮助建筑业打通设计、造价、施工全流程,提升 价值。施工企业、设计院向 EPC 模式发展,设计、造价、施工全工程打通是趋势,当前 现状三个阶段相互割裂,设计不充分,施工要进行大量的深化,深化设计与设计院的设计 脱节。BIMMAKE:针对施工信息的建模,打通设计到造价到施工,使设计更充分。 BIMMAKE 于去年 9 月正式发布,跟传统 BIM 相比可大量节省时间,对人的要求 降低。按照公司规划,2021 年 5 月,BIMMAKE 开始进入全面推广应用阶段。施工算量:构建精益建造核心的工程量数据。传统从造价到施工重点关注招投标, 未能把施工的量算清楚,效率不高,广联达以枢纽级产品施工算量打通造价和施 工,实现成本管理和施工生产相结合,提升管理效率,减少材料浪费,实现精益 施工闭环。目前 BIM 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仍处于中前期,渗透率较低。国内厂商大多专注于项目 管理和单点应用,广联达产品种类最为齐全,平台化能力强。随着 BIM 应用增加,国内活 跃在造价和设计阶段的公司,将原产品和 BIM 对接。斯维尔、神机妙算以造价工具见长, 因此 BIM 技术的应用还是集中在预算阶段的算量应用上,BIM 的收入占比较小。鸿业科技 成立于 1992 年,以 CAD 业务起家,2018 年新发布 BIM 道路设计系统,目前是广联达全 资子公司。品茗股份和鲁班软件在施工阶段的产品较多。斯维尔发布智筑云平台,用于施 工阶段的多方协作。神机妙算发布神机妙算 BimAi 人工智能一键配模软件。我们认为,国 内建筑信息化龙头广联达依靠深厚的客户资源与行业理解、强大的研发实力与平台能力, 从设计、造价、施工各维度实现全产业链控盘,有望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