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形容创造的四字词语是成语吗?

1. 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成语?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2. 请问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
“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在概念意义、结构形式、表达意义的整体性等方面不同。 1、概念意义不同: 四字成语是成语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成语多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七字的成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中的定性的一种有特殊特色的词。 四字词语是词语中词组的一种,而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是一种常见的形式。 2、结构形式不同: 四字成语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一般成语都有着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结构说法,不能随意更改。 四字词语是由语素组成的词,其没有固定的形式要求,其格式也是多种多样。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更改, 3、表达意义的整体性不同 四字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其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成分构成进行叠加,而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出特殊的意义。 四字词语往往只是字面意思,可以拆开使用,整体放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没有更深一步概括。 3. 成语与四字词语有什么不同之处
成语本来是人民大众口头上或古人今人的著作中使用的语言材料。 成语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言简意赅 成语一般都能把人们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用十分简练、非常概括的几个字说出来,真正具有言简意赅(完备)的优点。适当地运用这些成语,会使语句显得格外精炼。 例如:(A)方枘(ruì)圆凿意思是:方榫(sǔn)头不能楔(xiē)进圆孔洞,比喻两件事不相容,或者比喻事情的不可能。(B)色厉内荏(rěn)意思是外貌看起来庄矜、威严,而内心里却很怯懦。 (C)众口难调意思是吃饭的人多了,饭菜的味道就很难使所有的人都满意。比喻作一件事情,不容易使各方面都没有意见。
这类成语,如果改用一般的话来说,即使多用很多的字,也未必能表达得像用成语那样的意思丰富和透彻。(2)易学易记 由于成语在结构形式和组织方法上,基本上有规律可循,所以学起来都比较容易,甚至为创造新成语也提供了便利条件。 比如:翻天覆地 横征暴敛 醉生梦死抱残守缺啼饥号寒 这些成语,从语法的角度上来分析是有它的共同之处的。"翻天覆地"是动宾结构,是由翻、覆、天、地四个字交错组成的。 提起"翻天",可能就想起"覆地"。又如"横征暴敛",是横、征、暴、敛四个字组成的。 "横征"和"暴敛"对仗是很工整的。所以学起来、记起来都很容易,特别是由于成语具有四字性,也使成语易学易记。 (3)形象具体 有许多成语,含有显著的修辞因素,看了或听了以后,就会在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具体的印象。成语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举几种常见的例: (A)比喻法。 借某一种情况说明另一种情况。例如: 中流砥柱 这个成语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黄河中流的砥柱山。 "砥柱是在黄河中流的一座山,黄河的水日日夜夜汹涌澎湃地冲击它,可是千百年来,依然屹立在那里。因此人们就用"中流砥柱"这四个字作为成语,比喻那些意志坚强,在大风大浪里经得起考验,毫不动摇,能起支柱作用的人。
如影随形 无论什么物体的影子,一分一秒也离不开那个形体。因此,人们就用"如影随形"这个成语,比喻两个人或两件事物关系的密切。
牛鬼蛇神 牛鬼和蛇神都是可憎恶的妖魔、鬼怪。因此,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极坏的人。
水中捞月 映在水里边的月亮只是一个影子。到水里去捞月亮,当然是永远捞不到手的。 因此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做那些白费气力,枉费心机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情。 以上这几个成语,都不是直接用它的字面上的本意,而是用它那比喻的意思,都是属于修辞上的比喻法。 (B)讽喻法。假造一个故事,用来讽刺或者教育劝诫别的人。 例如: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虎寻找野兽吃,遇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怎么敢吃我!老天爷派我做百兽之王,现在你吃我,就是抗拒天命!你如果认为我说谎话,那么我在你前边走,你跟着我,看看野兽们见了我有没有敢不立刻跑开的?"老虎同意了,于是就和狐狸一块儿走,野兽看见老虎,吓得就跑。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怕他,还以为真怕狐狸才跑呢,后来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讽喻那些凭借别人的势力来吓唬人的人。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个人举行祭祀典礼。 行完了礼,把一壶酒赏给他家里的几位客人。客人们商量道"这酒几个人喝嫌少,一个人喝,有余。 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谁就喝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成了,拿过酒来将要喝,却又左手举着酒壶,右手又画着蛇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 "脚还没画成,另一个人又把蛇画成了。这人把酒壶夺过来,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于是他就把酒喝了。 后来用"画蛇添足"这个成语,讽喻那些喜做节外生枝、无补于事的人。 另外成语中的"鹬蚌向争,渔人得利""愚公移山"等,都用的是讽喻法。 (C)对偶法。把两个有某些类似之点的词组,互相对照,组织在一块儿,形成语法上的并列结构。 例如: 车水马龙 这个成语是用"车水"和马龙"两个词组构成的,"车水"和"马龙"对偶。这里说的是"车"和"马":车怎样呢?车象流水那样接连不断地飞驰。 马怎样呢?马象龙那样活跃地奔跑。用这句成语来形容大街上人们来来往往的热闹景象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良师益友 这个成语是用"良师"和"益友"两个词组构成的。"良师"和"益友"对偶。 这说道德学问很好的老师,于我有益的朋友都有助于自己的进步。 此外象"灯红酒绿""忍气吞声""横征暴敛""耳闻目睹"等等,也都是用对偶法构成的。 这类成语的前后两个词组所表示的意思都是类似的,而不是相反的。(D)映衬法把相反的两件事互相对照。 例如: 地旷人稀 旷是广阔的意思,按一般情况来说,土地的面积大,那么土地上居住的人就多。可是有些地方,尽管土地面积大,而人口并不稠密,这就是"地旷人稀"。 "地旷"跟"人稀"两件事是不协调的,而是相反的。这个成语就是用这两种情况的互相映衬组织起来的。
阳奉阴违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表面听从,暗地里却又另搞一套。"阳"是表面,"阴"是。 4. 四字成语,与四字词语的区别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来源: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 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中国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 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成语之所以一般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 5. '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bai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du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zhi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dao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内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四字词语就比容较普通了,凡是四个字连在一起,具有某种特定含义的词语都叫四字词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创造的四字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