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两个一以贯之是指?

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蚌埠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蚌埠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开启“十四五”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努力建设幸福蚌埠,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多做新贡献!一、回顾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经受诸多考验、战胜各种困难的五年,是抢抓新机遇、赢得新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直面风险挑战,锐意攻坚克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书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篇章,开启了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的新征程。一是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先后370多次以市委全会、市委常委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等形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组织开展各类理论宣讲16000多场次,推动理论学习步步深入、全面覆盖,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对标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确定了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的总体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伟力在蚌埠进一步彰显。二是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经济质效显著提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2082.7亿元,居全省第7位,人均GDP突破6万元;财政收入318.3亿元,居全省第6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116元、18016元,均居全省第6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2:40.1:47.7。工业强市聚力推进,国电蚌埠电厂二期、8.5代TFT-LCD玻璃基板、比亚迪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丰原生物产业制造基地、蚌埠卷烟厂易地搬迁技术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中粮生化、八一化工等企业退市进园基本完成,成功创建硅基新材料、军民融合、生物基新材料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67户,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1.7%。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获批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中恒商贸城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银泰商城、淮上万达、吾悦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建成营业,新增金融机构2家、上市公司3家,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皖北中心落户蚌埠。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622.4亿元,占全省9.9%。三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功研发0.12mm世界最薄超薄浮法电子玻璃,获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成功创建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MEMS工程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成功生产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成功开发中性硼硅药用玻璃,成功下线我国第一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效模组,成功拉引600mm类石墨烯高导膜、刷新世界最宽高导热新材料纪录;打通聚乳酸全链条生产工艺,国内首条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实现量产,丰原生物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唯一官方供应商。中电科40/41所研制的电磁驱动装置成功助力“嫦娥五号”探月工程,214所研制的压力传感器、双环电子研制的精密电阻护航“神舟十二号”问天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94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3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2件,居全省前列。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彭寿院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壹石通公司成为本土培育的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四是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圆满完成市县(区)党政机构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乡镇(街道)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一户一块田”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最多跑一次”事项、企业群众满意度均居全省前列,获评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标杆城市”。成功举办淮河生态经济带第2次省际联席会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首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组织市党政代表团相继到杭州、金华、南京和合肥等地,学先进、抓对接、促一体,扎实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成功获批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成功开通淮河流域安徽段首个二类水运口岸暨淮河干流首条外贸集装箱航线,开行“蚌西欧”国际货运班列,出口线路15条,辐射45个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五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深做实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和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认真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龙子湖、沱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洪山生态修复等全面推进,编制完成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景观带综合治理规划,新建改造城市污水管网340公里,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2020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9.5%;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1.4%,比2015年提高6.5%,均居皖北第1位;森林覆盖率由19.4%提高到20.75%;7个国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标准、达标率100%。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和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452个。六是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持续推进城市建设更新,水蚌线成功迁建,长淮卫淮河大桥、京台高速涂山怀远出入口等建成投用,蚌固高速建成通车,城市中环线全线贯通,改造棚户区169个、老旧小区300个,建成海绵城市31平方公里,新建城市道路358.2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万人,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5.0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居全省城市综合竞争力第5位。加快县域经济振兴,制定出台县域工业十条、服务业十条,华润啤酒搬迁扩能项目、可口可乐蒙牛高端低温液态奶项目、大成食品肉鸡项目等落户三县,怀远县5G移动通信器件入围全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五河县获批开展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固镇生物基制造产业基地入选省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三县GDP占全市47.8%。七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权、强化监督,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意见》,制定《蚌埠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10部地方性法规。支持政协推进民主协商、建言资政,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基层民主协商、重点提案办理创新开展。认真贯彻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开展工作,成立市欧美同学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第七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扎实推进平安蚌埠、法治蚌埠建设,“铸安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积极成果,入选全国“雪亮工程”重点支持城市,获批全国首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标准化试点城市。八是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怀远县成功“摘帽”,全市累计脱贫8.7万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5536元增加到13167元,固镇县“农粮驿站”电商扶贫模式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110个最佳减贫案例”。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55所、新增学位6万余个,成功入选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加快推进健康蚌埠建设,建成蚌医二附院、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市三院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等,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苗接种率居全省前列,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新增城镇就业37.37万人。建立健全养老福利补偿制度,建成蚌埠民政园,新增机构养老床位4450张。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建成市奥体中心,成功承办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省第七届残运会和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九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统筹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全市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向上向好态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累计培树全国道德模范6人、中国好人122人、安徽好人153人,首创首成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95.6%。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舞剧《大禹》《石榴花开》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化遗产得到有力保护,启动建设双墩、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垓下遗址保护开发获批创建4A级景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永久会址落户古民居博览园,成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化平台。十是管党治党有力有效。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四级书记”带领万名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一批重要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全面实施“8296”工程,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着力强化基层基础,大力开展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和城市基层党建“三抓一增强”工程,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313个,“一组一会”开创“五治融合”治理的新格局。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实施细则,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基层减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推深做实政治监督谈话,持续深化政治巡察,实现十一届市委巡察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得到严肃查处,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各位代表、同志们: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配合、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蚌埠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蚌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蚌埠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敬意并表示衷心感谢!回首这五年历程,我们经历宏观环境变化、经受复杂局面考验。面对文明创建激烈竞争态势,我们志在必得、创则必成,一举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面对脱贫攻坚这场必须打赢的硬仗,我们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如期实现全面脱贫;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确保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来势汹涌的淮河汛情,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确保了淮河安澜、城市安全;面对复杂国际斗争形势带来的影响,我们稳中求进、主动作为,集中精力办好自己事,牢牢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这些都有力证明,只要全市上下锚定目标、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够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把蚌埠发展不断推向前进。五年开拓进取,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偏移。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时刻关注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确保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蚌埠落地生根。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始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指挥棒,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创造性破解发展难题,系统性厚植发展优势,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坚持双招双引不停步。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主链条”,坚定不移依靠双招双引扩总量、优存量、提质量,坚定不移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加快资源要素向蚌埠集聚,努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激发新活力、打开新局面。必须坚持增进民生福祉不忘本。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努力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绩效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满意指数。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不退让。始终扛起维护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松劲。始终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水平,充分激发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甘于奉献的精神和热情,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以上六个方面,既是过去工作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未来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务必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主要是:经济发展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创新驱动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源要素制约日趋突出,发展活力还需进一步激发;中心城市首位度还不够高,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快,城乡发展、区域发展还有不小差距,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充分,促进共同富裕还需进一步努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污染防治攻坚战还需持续发力;少数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水平、精神状态与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二、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与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首个五年,也是蚌埠攻坚突破、加速崛起的关键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必须准确把握世情、国情、省情、市情,认清客观规律,适应形势变化,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纵观大势,方能顺势而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仍然有待提升,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制约、区域经济恢复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依然突出,内外部挑战交织、长短期矛盾并存,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环境。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部分领域从“跟跑”向“并跑”或“领跑”转换。各地都在展其所长、探索新路,重塑发展优势、提高发展层次,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这一大背景、大趋势为我们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重要机遇。回望历史,增强崛起信心。今年是蚌埠开埠110年,百年蚌埠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华夏文明远古即在此呈现,红色基因很早即在此传承,世界文化将在此交流互鉴。百年蚌埠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有着引以为豪的高光时刻。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了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拥有闻名全国的“五大机”,生产出全省“四个第一”,成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蚌埠人民始终以禹风厚德、孕沙成珠、务实开放、创业争先的精神奋发进取、砥砺前行,实现了老工业城市“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今天的蚌埠,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向优向好,新兴产业势头强劲;特别是全市上下党风政风持续向好,政治生态不断优化,广大干部群众思发展、盼崛起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些为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奠定了基础,坚定了信心。展望未来,更应拼搏奋进。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升级转段”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的新优势正在重塑,“双循环”活力日益增强,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变,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变。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随着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相继出台,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在蚌埠交汇叠加;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等国际性盛会永久落户蚌埠,长三角欠发达地区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全省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安徽省属企业与皖北发展对接会即将在蚌埠召开,一系列优质资源要素将在更大空间、更深层次加速向蚌埠集聚,我们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奋斗姿态,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努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成就美好未来!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幸福蚌埠新局面,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蚌埠篇章。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工作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双招带动“两动并进”,打造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个“绿水青山”,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聚力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加快建设“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致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加快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创新能级,初步建成以高层次创新平台、高效率成果转化、高水平人才支撑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000家以上。——致力打造具有重要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聚地。突出发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文旅融合和数字创意六大新兴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千亿产业集群,战新产业比重达到45%。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80亿元,力争突破4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各县区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致力打造具有重要承载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合作和产业分工日趋深入,对外开放空间不断拓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和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动效应进一步增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以上,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致力打造具有重要带动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加快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全国示范城市。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均达到省下达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1.2%。——致力打造具有重要辐射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与皖北城市联动发展,与沿淮城市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中心、消费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创新中心、医疗康养中心、文旅集散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中心,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彰显。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以上。——致力打造具有重要保障力的幸福蚌埠。坚持以促进共同富裕为导向,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就业、收入分配、文化、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托育、助残、扶弱、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多层次需求,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各位代表、同志们,发展无坦途,奋斗无止境。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放飞梦想去奋斗,点燃激情去打拼,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三、迈向新阶段现代化幸福蚌埠新征程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努力建设幸福蚌埠,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全面发力、加速崛起。(一)突出产业强市,推动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强、三产做优”的思路,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加快新兴产业壮大。围绕建设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大力实施平台建设、规模扩大、链条延伸、标准制定、品牌创建等五大行动计划,全力争创硅基、生物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硅谷”“无塑蚌埠”。积极推动柔性电子、MEMS制造、第三代半导体、太赫兹芯片及设备等前沿领域布局,打造“中国传感谷”。建设智慧城市大脑、城市安全生命线工程,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应用,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个十百千万”工程,力争“十四五”培育纳税超亿元以上工业企业20户,催生百亿元工业企业10家,打造千亿元产业园区3个。聚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坚持以智能、绿色、质量、安全为重点,持续推进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应用,大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推动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0户以上。聚力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全面提升主城区商业品位,加快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服务业中心,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平台经济、会展经济、枢纽经济,培育孵化电子商务发展新业态,积极争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国家级示范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聚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旅游、历史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争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加强种子和耕地保护利用,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12345”工程和“510”工程,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确保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二)突出创新驱动,引领实体经济增添新动能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依靠创新驱动创造更多先发优势,使创新成为蚌埠最鲜明特质、最显著基因、最强劲动能。高标准构筑创新平台。紧盯“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需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贯通,全力争创生物可降解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加快推进硅基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MEMS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创新能力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鼓励国字号及区域内重点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动技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多层次完善创新体系。坚持“政产学研长用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蚌埠落地,加快建设蚌埠创新馆和科技创新大市场,构建重大科研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全链条转化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萃取平台,促进资本要素对接创新成果转化全过程、企业生命全周期、产业形成全链条,推动一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方位优化创新生态。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创新投入激励机制,探索实行“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制度。探索风险共担机制,加快建立以财政科技资金为先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着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大力度实施人才战略。深入实施“511”人才工程,推进“大禹英才”“3221”产业创新团队、珠城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建设,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团队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集聚更多的“高精尖缺”人才智力资源,加强技工人才培养留用,打造形成梯度协调、活力迸发的金字塔式人才结构。大力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珠城人才一卡通,努力为人才提供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三)突出统筹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实现新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尊重五统筹”要求,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顺应“市区—县城—重点集镇—一般集镇—特色村庄”人口梯度集聚的趋势,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多元、开放、高效、优质的新型城镇化布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围绕打造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定位,发挥我市山水资源优势,按照“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的思路,适时进行区划调整,着力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功能品质。龙子湖区、经开区要加快中央创新区和长淮片区建设,与凤阳县城无缝衔接;蚌山区要加快老城区更新改造,高标准建成城南新区;高新区、禹会区要加快天河片区、马城新区建设,与怀远县城及南部地区联动发展;淮上区要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为淮河北岸农民进城创造条件,与怀远龙亢副中心、五河县城、固镇县城和机场新区相呼应。按照“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深入实施“靓淮河”工程,加快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景观带综合治理,形成“都市绿轴”,打造“相看两不厌、最美淮河岸”的城市会客厅。科学谋划、加快推进解放路、延安路等跨河通道扩建、新建,提高南北两岸通达性。建成禹会西部的黄疃窑大河湾淮河大桥,规划建设城市北部与各县城及重点集镇之间快速路网。加大城区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污水管网等改造提升,强化防洪设施、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配套建设,加大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打造智慧城市、畅通城市、韧性城市、安全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硬核竞争力。强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化物流枢纽地位,建成合新高铁,加快宁滁蚌、蚌宿淮、蚌淮亳、蚌淮阜城际铁路和沿淮铁路建设,建成蚌五高速,新建蚌埠至淮南、固镇至宿州、五河至蒙城高速,推进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建设,推进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做大蚌埠中心港区,建成投运蚌埠民航机场,打造公铁水空综合立体“大港口”。着力做大县城,做强中心城镇。全面加快县城建设,支持怀远县建设龙亢副中心,加快怀远涡西新城、五河城南新区、固镇蚌埠北城建设,谋划推进怀远滕湖航空产业园和五河、固镇高铁新区建设,加快重点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县城“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县城综合承载水平。到2025年,怀远县、五河县和固镇县县城常住人口力争分别达到35万、30万和30万。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固镇生物基、怀远绿色农产品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争创怀远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五河纺织服装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增加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拓展更多就业创业空间,支持有条件的集镇创办产业园,持续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着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5年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乡村,保留好乡村民俗。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领域改革,全面推行田长制改革,深化涉农金融、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皖北喝好水工程,到2025年,建设农村公路150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全省平均水平以上。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化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农村改厕“三大革命”,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短板,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升级版。(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创体制机制竞争新优势改革开放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持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在竞争中合作,在融合中发展,持续增强发展活力,为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聚力自贸区和集聚区协同发展。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皖北促振兴、为地方谋发展”,立足带动沿淮、辐射皖北,聚焦绿色自贸、数字自贸,对标国际经贸新规则,对接长三角开放经济体制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高水平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坚持以“五个区块链接”为牵引,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在城市共联、产业共建、创新共育、生态共保、设施共享等方面结对合作,积极共建一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立健全市县区之间优势互补、组团发展模式,高标准推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强力推进双招双引。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聚焦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精细化工等四大优势传统产业,全面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创新招商理念,强化双招双引“生命线”意识,推进链长制、群长制、盟长制,坚持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做事、平台思维成事,全面构建人才、技术、产业、市场、资本协同的大招商格局。突出招商重点,深耕长三角、紧盯京津冀、聚焦大湾区,以重点企业、核心技术、高端人才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精准招商、延链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用活中介招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不断提升双招双引实效。优化招商政策,坚持大项目大政策、好项目好政策,全力推动意向变协议、协议变合同、合同变工地,不断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持续深化改革攻坚。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同向发力,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国企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市域治理现代化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统筹推进财税金融、预算管理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升级完善“皖事通办”、“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实现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日办结”和零成本。争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首批试点,打造企业舒适度最高城市。不断完善园区功能。加快推动开发区、园区产业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力争主导产业产值占比70%以上。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开发区推行“管委会+公司制”管理模式,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中心全覆盖”。大力推进“标准地”和“拿地即开工”,开展“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着力提升集约化节约化水平。坚持产城一体,持续完善开发区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标准化厂房、生产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配套,启动建设创新型智慧园区。推动市经开区、淮上经开区、怀远经开区、固镇经开区加快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五)坚持绿色优先,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绿色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底色。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有机统一。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完善城市污水管网体系,加大城区雨污分流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建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预测机制,坚决打好“1+1+N”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歼灭战,到2025年,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达到省考核要求。着力抓好生态资源保护。实施重点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好贯穿城区的淮河干流、天河湖-四方湖湿地、迎河-张公湖-席家沟-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水系构成的自然生态廊道,扮靓东西芦山、做美荆山涂山等城市绿心,打造高品质的生态休闲目的地。深入推进大洪山区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全面完成龙子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淮河蚌埠段、涡河、怀洪新河、沱湖、北淝河等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推进淮河蚌埠闸闸上水源地保护工作,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争创国际湿地城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积极稳妥、有力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实施我市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深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研发推广绿色低碳技术,严格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供应链,力争2025年,绿色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全面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大力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应用,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城市。健全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危废经营等环境信用监管机制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探索实施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争创安徽省区域碳排放交易中心。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和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建立健全跨区域环境保护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深化与淮河上下游城市联动,参与推动长三角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一体化。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治理领导责任、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制度化、长效化。(六)强化文化引领,开创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与“魂”。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文化凝聚思想共识、引领社会风尚,为改革发展汇聚强大而持久的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宣传。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导舆论、服务大局、鼓劲向上的作用。推进网络舆论生态治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培育积极健康、向善向上的网络文化。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办好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蚌埠故事,提升蚌埠知名度和美誉度。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层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巩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选树宣传道德模范典型,持续打造“蚌埠好人”品牌,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国际化特色城市。支持五河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新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实施文艺精品提升工程,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供给能力。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传承工作,建成开放禹会村、双墩两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加大城市重要历史遗迹保护和开发,建设工业遗址公园、铁路文化公园,塑造具有蚌埠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全面提升孙家圩子红色基地展陈水平。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做好“文化+展会”文章,树牢“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理念,继续高水平办好国际性重大活动,向世界传递蚌埠名片、展示蚌埠形象,在更广泛领域寻求合作共赢,推动更多要素资源互动耦合。做好“文化+旅游”文章,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整合跨区域资源要素,加快龙子湖风景区5A级创建。做好“文化+创意”文章,利用现代科技、品牌打造、节庆会展等形式,培育无中生有、从零到一的新型文化创意业态。做好“文化+产业”文章,打造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提升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七)聚焦善治善成,推动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持续推进“一组一会”,全面构建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大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更高质量的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发挥市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支持人民政协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不断增强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系机制。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统筹做好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等方面工作。坚决落实党管武装制度,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扎实做好双拥工作,加强退役军人保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蚌埠。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体推进法治蚌埠、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提高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科学立法质量,突出加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加快打造法治政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促进更高效能的社会治理。深化“一组一会”、“五治融合”实施,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着力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完善高效治理格局,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深化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社区现代化治理工程,加快建设智慧社区。提升精准治理水平,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深化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全面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式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八)坚持共建共享,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新期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补短板、强管理、促公平、提质量,坚定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发展更有幸福感的民生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布局,办好各阶段教育,积极推动淮上新三中校区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支持驻蚌高校基础能力工程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扎实推进健康蚌埠建设专项行动,加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积极的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健全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服务体系。加强对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的保护和关爱,确保权利公平,更多分享发展成果。筑牢更有获得感的社会保障。坚持应保尽保,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普惠性、兜底性社会保障水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夯实更有安全感的平安蚌埠。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统筹发展与安全,全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生物安全等,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应急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水平。坚决筑牢稳定防线,建立健全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蚌埠。四、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努力建设幸福蚌埠,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做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一)筑牢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自觉加强党性锤炼,铸就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真正把爱党之心、忧党之情、兴党之志、护党之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二)夯实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分领域整体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持续深化“1+4”工作法和组织生活“5+X”模式,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队伍。深化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工程,扎实开展城市基层党建“三抓一增强”工程,推深做实非公领域基层党建“双创两提升”工程,统筹推进机关、国有企事业等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因村(社区)施策,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巩固深化“一组一会”和“一述两评三议事”村情报告会制度,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三)锻造推动发展的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牢“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排座次、从作风看素养、为发展配干部、用墩苗助成长”的鲜明导向,健全完善注重基层“四个一线”工作机制,真正让干得出色、干出成绩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不干实事、弄虚作假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推深做实“三案”精准管理,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深入推进“8296”工程,注重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统筹合理使用各年龄段的优秀干部,培养一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干部队伍。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七种能力”“八种本领”,特别是政治把握能力、双招双引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提升干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巩固“暖心回访”成效,坚决为作风过硬、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干部撑腰鼓劲。严格落实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两项法规”,加强日常监督和选任监督工作。(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实施细则,深入查处“四风”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等现象。持续巩固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成果,打好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久战。深入推进“四级书记”带领万名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优化市委大督查机制和考核体系,进一步推动基层减负增效,以真督实考凝聚干事创业、高效落实的强大合力。(五)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从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做起,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深入推进政治监督,深化“巡察+”模式,稳步推进十二届市委巡察全覆盖,以抓住“关键少数”来管住绝大多数,持续优化净化政治生态,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同志们,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已经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要继续考出一个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就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以舍我其谁、以干为荣的追求,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风雨无阻,勇毅前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幸福蚌埠而加倍努力、不懈奋斗!——黄晓武}

2021-07-22 11:29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
作者:剧锦文摘 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合理分工,将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妥善结合,很好地回答了企业党组织与“新三会”如何有机融合的难题,为老字号国有中医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关键词:国有企业 党的建设 企业改革【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企诞生起,党组织就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变,许多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管团队等新的治理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长期存在于国企的党组织与现代企业中的“新三会”之间产生了不相协调的问题,甚至一度出现了国企中党的领导弱化的趋势。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国有企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只有“新三会”的国企治理机制又引发了诸如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弱化,管理部门腐败现象频发,企业竞争力降低等诸多新问题。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由于国企数量庞大,每个企业在规模、所处行业和地域、企业存续的历史、内部的各种结构,以及实施改革的起步时间和改革的力度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两个“一以贯之”在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有的进展比较顺利,有的则进展缓慢。2021年3月下旬,我们对广药集团控股的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群药业)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星群药业将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妥善结合的探索实践。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分工是生产效率提高、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企业的治理同样应该遵循分工原则。无论是我国国企早期采取的厂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等,其内部都有明确分工;现代企业制度更是充分体现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团队的严格分工要求。如今要将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融合于一体,假如没有一个合理而明确的分工,可能会扰乱企业的正常运转。星群药业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将企业中的党组织与“新三会”进行了合理分工。那么,星群药业到底是如何进行分工的呢?党委主要追求企业的非商业目标,承担政治和社会责任众所周知,国有企业不仅要追求商业目标,也要追求非商业目标。换句话说,国企必须要承担一定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盈利责任。星群药业明确将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交由党组织承担,同时主要依靠以公司董事会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团队追求商业目标,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首先,星群药业党组织十分重视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提高党员使命意识。公司党委利用“七一”、国庆节等重大纪念日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习教育。通过邀请外部专家上党课、鼓励内部党员讲“微党课”、参观纪念馆、举办党史国史知识竞赛、开展“不忘初心,重温入党志愿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形式,不断激发公司内党员及群众的爱国热情,并将之转化为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其次,加强公司反腐和党风廉政建设。国企党组织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三不”机制建设。星群党委结合公司实际推出了“1369工作规划导图”:1指一个核心,即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3指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个导向;6指六项举措,包括执纪问题常态化、检查监督常态化、强化流程作用建设、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廉政教育到位、廉政文化到位;9指九点要求,包括多用“四种形态”中的第一种形态、关注苗头性问题、中心任务导向、多到现场一线、清理完善更新、廉政教育到点、到面、廉政文化入眼、入脑。每年签定各级廉政建设责任书约150份,还邀请省检察院为公司100余名干部、党员及关键岗位员工进行预防职务犯罪的教育宣讲。第三,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根据集团党委的部署,星群药业主要负责梅州径口村精准扶贫工作。从2018年起,星群药业先后投入300余万元推进梅州径口村的对口帮扶工作,脱贫率达到100%,59户139人实现脱贫摘帽。第四,努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星群药业党委以素有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神农草堂”之称的“星康园”为抓手,努力培育企业文化,力图使其成为凝聚广大星群员工共识的纽带与对外传播企业文化和产品的重要窗口。此外,党委还配合管理团队组织开展多种主题活动。例如,通过举办“匠心传承,百年星群——向星群工匠致敬”主题活动,为老一辈药工颁发“星群功勋工匠”奖,激励全体员工积极传承匠心精神,较好地激发出全体员工对星群药业关于做好药的初心使命的认同感。同时,公司党委还组织编写了《星群药业企业文化发展规划2025》,以更好地促进星群药业的发展。经营管理层主要负责完成商业目标,承担盈利责任在公司党委承担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公司经营管理团队就将工作重心放在实现盈利目标上,一门心思抓生产经营。首先,确立了“一盘棋”和健全药品产品梯队的战略思想。星群药业经营管理团队坚持“省内省外一盘棋”,逐步构建“123”市场梯队布局。打造星群夏桑菊巨星品种,加强星群产品梯队建设。坚持“国内国际一盘棋”,实施国际化战略,做好外贸产品经营。创新渠道终端运作模式,挖掘重点产品市场增量。第二,完善大健康产业结构,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在确定企业战略后,星群药业经营管理团队聚焦于完善产品结构与组织结构,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持续提高风险自控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生产调度体系建设,促进产供销科学对接;强化生产精益化管理,精耕产品品质保障;强化项目管理、加快升级改造,健全成本控制体系。第三,坚持创新驱动,增强企业科技支撑力。星群药业的管理团队十分重视创新活动,主张积极推进“时尚中药化”“儿童药精品化”,并加快新药新品研发立项工作,加强科研项目研究合作。第四,高度重视引进高素质人才。2019年星群药业成立博士工作站,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学术发展基地,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同时,将员工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制定个性化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重点大学或药学专业院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还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吸引更多有志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志同道合的人才加入星群药业。此外,星群药业为中医药人才制定了短期和中期的培养发展计划,通过结合导师制与项目制,促进储备人才快速成长,加强人才培育。强化绩效考核,对于在发展中较为落后的员工,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法,确保人才活力。广药集团星群药业坚持两个“一以贯之”的具体实践做法,很好地回答了企业党组织与“新三会”如何有机融合的难题,为老字号国有中医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参考文献[1] [英]亚当·斯密著、富强译:《国富论》,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2]王新红:《国企改革:股份制企业治理机制的中国式探索》,《法学》,2018年第1期。[3]孙倩雯:《坚持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党政论坛》,2019年第7期。责编:罗 婷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
}
核心观点:1、中节能国祯是非常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因为不存在一股独大,股权比较分散。2、中节能国祯的核心定位是“两核+四翼”,“两核”是指技术创新和低碳化运营两大核心能力,“四翼”是指市政污水、村镇污水、工业废水和水环境综合治理。3、中节能国祯是中节能体系中环境保护治理板块的核心公司。深耕环保行业已逾20年, 与中国水务的市场化进程同步。4、资本运作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充分发挥“1+1>2”的效果。资本运作方面,通过并购重组、股权债权资本运作等,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价值。产业发展方面,坚持融合创新引领,轻重资产业务并举和高质量发展。5、中节能国祯将努力对标世界一流,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基础上,整合内外部资源,全力打造混改典范价值和行业典范价值企业。在新征程中谱写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国家的“绿色转型”和“节能降碳”贡献节能国祯力量!正文:“我第一次来水业战略论坛是2018年,已经连续参加六年,但每次参加角色都不一样、发言题目也不一样。” 中节能国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石小峰3月23日在“2023(第二十一届)水业战略论坛”上做了题为“以混改转机制 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发言。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是公司董秘的职责,今年,石小峰以董事会秘书的身份,从公司战略、治理架构以及近两年的经营效果等层面展开分享。深耕环保行业已逾20年,与中国水务的市场化进程同步中节能国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节能国祯”)创建于1997年,2014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0年12月公司成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节能”)控股子公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近年来,中节能国祯积极参与混改,不断探索“混合所以制改革典范企业”新模式。“2020年12月,公司正式成为中国节能控股子公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第二大股东是原控股股东安徽国祯集团,持股占比16.77%,第三、四大股东分别是三峡集团和安徽的铁路基金,分别占股10%左右,”石小峰指出,中节能国祯的股权结构属于比较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因为不存在一股独大,股权比较分散。在董事会治理方面,也具备了真正发挥作用的条件。中国节能是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领域最大的科技型服务型产业集团,有节能、环境保护与治理、绿色能源、健康产业、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五大主营业务板块。中节能国祯是中节能体系中环境保护治理板块的核心公司。深耕环保行业已逾20年, 与中国水务的市场化进程同步。目前发展为拥有123个独立核算主体,98家分子公司,水务运营、智能装备、管网、水环境、麦王环境、工程公司6大事业部,3000余人的专业环保集团,是业内一流的水环境综合服务商。公司的核心定位是“两核+四翼”,“两核”是指技术创新和低碳化运营两大核心能力,“四翼”是指市政污水、村镇污水、工业废水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坚持两个“一以贯之”,融合创新带来显著成效近两年,中节能国祯在国资委和中国节能总部统一指导安排下,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成效显著。对标管理理念逐步提升,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更加完善,初步构建形成公司“低碳化水务运营”的先进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有效助力公司水务板块的运营降本和提质增效工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一步走深走实,中节能国祯坚决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在重大事项党委前置研究,各级董事会应建尽建,压缩管理层级,降本增效,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顺利的融合带来好的市场表现和经营业绩。”石小峰介绍,2022年,在市场开拓方面,2022年中节能国祯新签和中标待签合同额43.35亿元,新增运营规模100万吨,基本回归到疫情发生前的发展速度。在经营管理方面,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12.5%,平均有息负债利率下降了1%,管理、销售费用也同比下降15%。最终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了原有控股股东国祯集团控制权转让时的业绩承诺目标。“科技创新+低碳化水务运营”,夯实高质量发展双底座科技创新是中节能国祯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中节能国祯曾经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去年根据国家对企业科技创新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支持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公司重组了设计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新成立了中节能国祯巢湖流域治理产业技术研究院。 “下一步在研发上会继续加大投入,达到科技创新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目的。”低碳化运营是中节能国祯另一个核心能力。在国务院国资委开展的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中,中节能国祯“低碳化水务运营管理”项目成功当选“标杆项目”,成为全国仅有的100个标杆项目之一。通过各项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措施,在出水水质标准不断提高,确保运行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近二年平均电单耗下降了近10%,平均碳源下降了15.7%,实现精确曝气,生化系统DO波动范围更小、DO控制更低,低碳化水务运营管理成效得到明显提升。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下,基于污水厂低碳运行要求,由中节能国祯作为主要起草单位编制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T/CSTE0290.3-2022)团体标准正式发布,由中节能国祯自主开发的“中节能国祯污水厂碳排放核算软件”和“中节能国祯污水厂碳排放评价软件”成功获得软件著作权证书。高水平的工程建设能力一直是中节能国祯“一站六维式”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公司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实施建设的十五里河京台高速处初期雨水调蓄项目,荣获市政工程最高质量水平评价、安徽省“黄山杯”奖;公司作为建设单位承建的清溪净水厂PPP项目、胡大郢污水处理厂PPP项目同时荣获市政工程最高质量水平评价、“黄山杯”奖,工程建设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深耕四大领域,资本运作与产业发 展双轮驱动在当下关键时期,行业上下在共同迎接环境产业第三次浪潮。石小峰阐述了中节能国祯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中节能国祯将服务于中国节能集团“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企业”的战略定位,依托“产业发展+资本运作”双轮驱动,充分发挥“1+1>2”的效果。资本运作方面,通过并购重组、股权债权资本运作等,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价值。产业发展方面,坚持融合创新引领,轻重资产业务并举和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做好公司整体经营的顶层设计,努力深耕以下四大领域,迎接环保产业第三次浪潮。流域治理:近年来,中节能国祯持续探索“厂网河湖岸系统治理、全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模式,并在乌海凤凰河综合治理工程、合肥市十五里河流域治理项目中得到成功实践。 “十四五”期间,中节能国祯在这一领域继续持续发力。供排水一体化:中节能国祯作为中节能水务板块核心的上市公司,将按照集团整体规划要求,以“智慧水务”为抓手,将独立的运营转化为城镇整体服务,解决供水、排水运维分隔的状况,实施城镇系统全生命周期和全要素的管理,提供城镇供排水全产业链的技术咨询、技术解决方案、投融资管理、运营管理的服务,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工业废水:中节能国祯控股子公司麦王环境是国内工业领域一流的技术导向型环保能源综合服务商,拥有高盐废水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难降解废水提标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工业废水深度回用整体解决方案等多种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业绩遍及石油化工、煤化工、化工、钢铁、焦化、制药、食品饮料、汽车制造、印染和市政等诸多行业。该领域也是中节能国祯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创新业务:主要包含智慧水务、智能装备和园区综合服务板块。最后,石小峰表示,中节能国祯将努力对标世界一流,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基础上,整合内外部资源,全力打造混改典范价值和行业典范价值企业。在新征程中谱写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国家的“绿色转型”和“节能降碳”贡献节能国祯力量!来源:中国水网作者:徐冰冰整理图片来源:找项目网混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