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的七张报表报表包括哪几个表


第一章总论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应在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了解会计、会计职能与目标、任务与作用、会计方法等基本概念,以及会计方法与会计学分支的基本组成内容。领会会计的含义的基本观点、会计职能的特征、会计目标的基本观点和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1.1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的,并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二、会计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计是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以后,由于人们关心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进行剩余劳动成果的管理和分配的需要,会计的行为和思想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三、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重要阶段。
●1.2会计的含义一、会计的含义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的含义有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手段,利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二、会计的属性会计的属性即会计的本质。会计既有技术性,又有社会性。三、会计学及其分支会计按其研究内容,主要有理论会计学和应用会计学两类。
●1.3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一、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随着会计的发展,会计的职能也在不断演化,其基本职能是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利用货币计量客观反映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管理经济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方面反映一个特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形成了会计的信息系统。其特征为:(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2)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3)对经济活动要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形成了会计的控制系统。其特征为:(1)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2)具有连续性。(3)具有完整性。会计的这两个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会计职能的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会计除了反映和监督职能之外,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
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与计量要求,以及权责发生制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本章阐述各项会计核算基础所包括的具体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各项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含义,了解会计实务中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具体应用形式,能够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企业发生的收入、费用及利润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重点掌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基本要求。
●3.1会计假设一、会计假设的含义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二、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内容(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在会计主体前提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前提的作用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不是同一概念。(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期间,对其进行的期间划分。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持续经营前提的作用在于界定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基本计量方法。
●3.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下,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一)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二)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三)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四)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要做到这两个方面的可比,必须做到: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五)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六)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七)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八)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3.3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及其要求一、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含义(一)会计要素的确认确认是指决定将交易或事项中的某一项目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程序,包括在会计记录中的初始确认和在财务报表中的最终确认。凡是确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初始确认条件,包括:(1)符合要素的定义。有关经济业务确认为一项要素,首先必须符合该要素的定义。(2)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里的“很可能”表示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在50%以上。(3)有关的价值以及流入或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不能可靠计量,确认就没有意义。2.在报表中的最终确认条件:符合要素定义和要素确认条件。(二)会计要素的计量1.会计计量属性的种类。包括:(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2.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二、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二)收入与费用配比正确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以便计算当期的损益。收入与费用配比包括两方面的配比问题:一是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即取得一定的收入是发生了一定的支出,而发生这些支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这些收入;二是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三)历史成本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又称实际成本计量或原始成本计量,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进行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
●3.4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一、收付实现制(一)收付实现制的含义收付实现制也称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的实收实付为标准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凡是在当期与收入和费用有关的实收实付款项,都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处理,凡是当期没有实际收入和支付的款项,都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二)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和费用方法举例二、权责发生制(一)权责发生制的含义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二)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和费用方法举例
●3.5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案例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案例
第五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本章以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为例,进一步阐述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会计核算方法的实际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制造业企业资金筹集业务、供应过程业务、产品生产业务、产品销售业务以及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的具体内容,熟悉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所设置账户的结构和用途,能够熟练运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方法对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核算,重点掌握制造业企业供、产、销经营过程中各项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5.1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一、所有者权益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权益资金是指企业从投资人处筹集到的资金等,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本部分主要介绍前两部分内容的核算方法。二、负债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一)短期借款业务的核算短期借款一般是企业为了满足其生产经营对资金的临时需要或为抵偿债务而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二)长期借款业务的核算长期借款是企业为扩充经营规模进行固定资产的购建等而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含1年)的各种借款。
●5.2企业筹资业务案例企业筹资业务案例
●5.3供应过程业务的核算供应过程是为生产产品做准备的过程,重要的业务内容就是购建固定资产和购买原材料等。一、固定资产购置业务的核算(一)固定资产的含义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和器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 000元以上,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二)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时入账价值的确定取得固定资产时的实际成本是指企业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成本包括买价、运输费、保险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实际买价+运输费+保险费+包装费+安装成本等(三)账户的设置和应用二、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一)材料及采购成本外购材料的采购成本由材料的买价和采购费用两部分构成。买价是指购货发票所开列的金额;采购费用是指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具体由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购入材料负担的税金和其他费用组成。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实际买价+各种采购费用(二)账户的设置和运用(三)材料采购按计划
●5.4生产过程业务的核算(一)生产费用与成本的含义1.生产费用是指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费。费用与发生的期间直接相关,即费用强调“期间”。2.成本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企业发生的生产费用最终都要归集、分配到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上去,就形成了这些产品的成本。成本与费用的负担者直接相关,即成本强调“对象”。(二)产品生产成本的构成1.直接材料: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2.直接工资: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津贴和补贴等。3.其他直接支出:除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资以外的与生产产品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费用,如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比例计算提取的福利费。4.制造费用: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如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办公费、设备折旧费和修理费等。
●5.5销售过程业务的核算一、主营业务收支的核算(一)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与计量1.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买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4)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5)相关成本能够可靠计量。2.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方法销售净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二)商品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1.主营业务收入的核算2.主营业务成本的核算3.税金及附加的核算二、其他业务收支的核算其他业务是指企业在主营业务之外发生的销售材料、出租固定资产等业务。(一)其他业务收入的核算(二)其他业务支出的核算
●5.6企业销售业务案例企业销售业务案例
●5.7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的核算一、财务成果的含义财务成果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最终经营成果(利润或亏损)。利润是按照配比的要求,将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果关系的收入与费用之间进行配比而产生的结果。收入大于费用支出的差额为利润,反之则为亏损。二、利润的构成与计算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净损益利润(亏损)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三、营业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一)期间费用的核算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的成本,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二)投资收益的核算投资收益对外投资活动形成的收益。对外投资活动包括购买股票投资、购买债券投资等。四、净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一)营业外收支的核算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业务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包括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二)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所得税是企业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其某一经营年度实现的经营所得以及规定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出
●5.8企业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案例企业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案例
第七章会计账簿账簿记录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本章主要阐述账簿的格式与登记方法、错账的更正技巧,以及结账和对账等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特种日记账的常见格式及其适用范围,熟悉各种账簿的登记依据和登记方法,重点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以及结账的含义和结账工作所包括的内容。
●7.1账簿的意义与种类一、账簿的含义账簿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序时、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和反映企业、机关和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全部过程的簿籍。这种簿籍是由若干具有专门格式,又相互联结的账页组成的。二、账簿的作用(一)会计账簿是对凭证资料的系统总结。(二)会计账簿是考核企业经营情况的主要依据。(三)会计账簿是会计报表资料的主要来源。三、账簿的种类(一)账簿按其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序时账簿(日记账)、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二)账簿按其外表形式不同,可分为订本账、活页账和卡片账三类。
●7.2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一、账簿的设置要求与基本内容(一)账簿的设置要求(1)保证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情况,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2)保证组织严密,力求避免重复或遗漏。(3)账簿的格式应简便适用,便于登记、查找、更正错误和保管。(二)账簿的基本内容账簿一般由封面、扉页和账页三部分组成。二、日记账的格式与登记序时账簿(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对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副业务的明细登记采用日记账。三、分类账簿的格式与登记分类账簿是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按照总分类账户登记的账簿称为总分类账;按照明细分类账户登记的账簿称为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户一般采用借、贷、余三栏式订本账,根据实际需要,也可设对方科目。明细分类账户一般有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和多栏式三种,均应根据各种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逐笔登记。
●7.3账簿的启用与错账更正一、账簿的启用与登记(一)账簿的启用(二)账簿的登记二、错账的更正(一)错账的查找方法1.个别检查法,包括差数法、倍数法和除9法三种。2.全面检查法,包括顺查法和逆查法两种。(二)错账更正方法1.划线更正法2.红字更正法3.补充登记法
●7.4结账与对账一、结账(一)结账的含义及内容1.结账的含义结账,就是把一定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全部登记入账后,计算出每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余额结转下期或下年新账的过程。2.结账的内容(1)结算出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包括累计发生额),并将期末余额结转下期,作为下期的期初余额。(2)损益类账户(包括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的结转,并计算本期利润。(二)结账的步骤1.检查账簿当期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不得漏记、重记经济业务(收入和费用应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处理)。2.编制结账分录,将收入、费用类账户的余额结转到利润账户。3.计算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三)结账的方法结账主要分为月结、季结和年结等,各有着不同的结账方法。二、对账(一)对账的含义对账,就是核对账簿记录。一般是在会计期间终了时,检查和核对账证、账账、账实、账表是否相符,以确保账簿记录的正确性。(二)对账的内容(1)账证核对,是指将各种账簿的记录与有关会计凭证之间的核对。(2)账账核对,是指将各种账簿之间的有关数字之间进行的相互核对。(3)账实核对,是指将各种财产物资的账面数字与其实存数、款项等进行的核对。(4)账表核对,是指将各种账簿记录与各种会计报表进行的核对。(三)对账的目的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和账表相符。
第九章财务报告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个方面及其他相关的机构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管理机构、管理部门等。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主要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其载体即为财务报告。本章主要阐述财务报告的组成和主要会计报表的格式与编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财务报告的定义与种类,了解财务报告的构成及编制的基本要求,重点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格式及编制方法。
●9.1财务报告概述一、财务报告的定义与种类(一)财务报告的定义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二)财务报告的种类企业的财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报告。二、财务报告的构成(一)会计报表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二)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9.2资产负债表一、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格式(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及作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二)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与内容1.格式资产负债表一般有表首、正表两部分。其中,表首概括地说明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2.内容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按照其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按照其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等;所有者权益按照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分项列示。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一)“年初数”的填列方法表中“年初数”栏内各项目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内所列数字填列。如果本年度资产负债表规定的各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同上年度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照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按调整后的数字填入本表“年初数”栏内。(二)“期末数”的填列方法“期末数”是指某一会计期末的数字,即月末、季末、半年末或年末的数字。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期末数”栏内的数字,可采用根据账户的余额直接填列或计算填列的方法。举例说明以上方法,不必按项目逐一讲授。
●9.3利润表一、利润表的内容与格式(一)利润表的概念利润表属于动态报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通过利润表,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实现情况和费用耗费情况;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情况。(二)内容一般情况下,利润表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从营业收入出发,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项目后得出营业利润。(2)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等后得出。(3)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所得税费用后得出。(三)格式利润表一般有表首和正表两部分。 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一)利润表中的“本月数”与“本年累计数”利润表中“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在编报中期财务报告时,填列上年同期累计实际发生数;在编报年度财务报告时,填列上年全年累计实际发生数。如果上年度利润表与本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度利润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表“上年数”栏。在编制中期和年度财务报告时,应将“本月数”栏改成“上年数”栏。利润表中“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二)利润表中各项目的填列方法第四、第五、第六节的内容可以自学,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会计的七张报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