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没有地铁知道世博会前 电视或者地铁上投放...

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
当前页:首页&&协会会刊&&
&&协会会刊
2013年第3期
我的地铁情节
上海在2003年申博成功后,整个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交通拥堵。上海已经造了很多的高架高速公路、外环线、内环线,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当时也有调查说市民生活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交通出行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的交通如何来适应上海的经济大发展,当时国家提出了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上海要率先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它最重要的出路就是地铁。当时地铁有一号线、二号线,非常地拥挤。当然,这时有些地铁线路像六号线、八号线已经开始投入建设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决定从组织机构上,从人力、物力整个战略发展上来加大地铁建设。这样,市里决定地铁建设公司和申通公司进行合并重组,日,申通集团正式成立。
日国庆前,韩正市长到申通集团调研怎么样来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目标。后来我们经常提到的“400公里”就是在那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会上,市领导对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和前期工作等都做了具体的部署。“400公里”口号的提出,第一,反映了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就是要加快发展上海地铁;第二,应该说是地铁建设者的魄力。当时喊出400公里口号的时候,老实说大家心里也是没有底的。但想到2010年如果没有这样11条线路的话,上海是很难完成世博会这个任务的,上海也不能适应以后经济的高速发展。“400公里”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口号,但是当时我们很多人的心里都打了个问号。集团党委开了动员会,提出“咬定青山不放松”,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这个历史性的光荣任务。
国庆节后,地铁一号线北延伸通车了,就是到宝钢的。通车后一个礼拜,在彭浦新村那一站就开始堵上了,再到马戏城站,根本就上不了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领导和员工都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是11月5日召开第一次会议的,由当时的分管副市长杨雄担任总指挥,沈骏和洪浩两位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常务副总指挥,由申通集团董事长应名洪和市发改委的副主任、市建委的主要领导担任副总指挥,组成了一个指挥部的领导班子。指挥部成员由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规划局、交通局、房地局、环保局、绿化局等这些委、办、局分管领导和上海所有区的分管副区长担任,后来又扩大到管线、电力等单位的领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轨道交通的建设涉及到大量的前期工作,比如动迁办证、投资分工等等,这都需要政府这个层面来指挥和协调。仅靠申通公司这样一个企业来协调实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有分管的副市长挂帅,实际上当时韩市长一年也要开几次专题会听取汇报的,当时市长和市委书记都是亲自抓地铁这件事情的。指挥部办公室就设在申通集团公司,应名洪董事长是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集团当时的副总裁朱沪生、总工程师白廷辉等担任副主任。我是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兼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办公室承担,比如召集会议、发通知、起草指挥部会议纪要、开展立功竞赛、组织安全质量交明施工督导队、组织媒体宣传等等日常工作,这些都是由我们指挥部办公室来做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要申通公司作为企业承担两个任务:一是出面筹集资金、银行贷款,政府是不合适做这一块的事情;还有就是由申通公司出面组织各施工集团进行施工管理。这样一个框架我叫做“两个轮子”一起转,需要政府出面就政府出面,需要企业出面的就企业出面。杨雄副市长在会上要求我们打足这两张牌,用好这“两个轮子”,为轨道交通建设铺平道路。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是在五角场的空军政治学院开的,那个会场还很小,会场里看上去坐得很满很满。应名洪当时在重点会上就400公里的建设计划作了汇报,指挥部布置了具体工作。第一次会议之后,我们正式向社会宣布建设400公里的建设计划。新闻发布以后,社会反响非常大,真是鼓舞人心啊!地铁涉及到的地方周边房价立马直线上升。
2004年底,在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上正式提出来:“要集全市之力,加快轨道交通建设。”韩市长在会上讲,轨道交通建设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涉及面大,难度也高,规模空前,必须要集全市之力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市委、市政府这个重大战略决策,实际上对我们整个后面的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在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以后,全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始跨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道路。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部集中起来做轨道交通建设。到了第二年,为进一步集中精力做好轨道交通建设,2005年的7月1日地铁运营公司正式划归为申通地铁集团。也就是说申通地铁集团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运营公司划归给以后,申通地铁集团提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运营提前介入建设,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决策。也就是说在建设到一半的时候,我们一些新线比如六号线、八号线的运营公司已经提前介入到建设中去了。运营公司成立 “新线工作小组”,把接受新线运营的那个公司的领导作为新线工作小组的组长。这样做的好处是非常大的,一些大量有关运营的协调工作可以提前开始。运营提前介入建设,应该说给后面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而且协调是在一个集团体制下进行的。开会的时候,当时集团就把相关单位都叫来,有什么问题就当场拍板拍掉了。不像以前,建设方会议开完了,还要开运营方的会议,很多问题协调时间长,而且还会互相推诿。运营公司提前介入建设以后,大量问题都及时解决了。我记得有一次运营公司开个单子,要求建设当中给予整改的事项有一千多条,非常仔细,连一颗螺帽朝里还是朝外都提出来了。这种管理上的细化,对以后提高建设质量、尤其是为投运后的地铁新线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日,指挥部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如果说第一次会议称作为“开张”,那么从这次会议开始,杨雄副市长明确以后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指挥部全体会议,以此来推进和协调整个轨道交通建设。此外,还成立了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前期工作推进办公室。就是除了轨道交通指挥部办公室以外,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前期工作推进办公室,由当时的市建委副主任孙建平担任推进办主任,张荣昌等担任副主任,每周一次例会,规划、房地、环保、绿化等单位参加,工作重点是建立前期办证工作绿色通道。所谓前期三证就是“规划许可证”、“建筑用地许可证”和“动迁许可证”。市委、市政府明确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一定要在证照齐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不能违规操作。以前也有过几个项目证件还没有办妥或者办了一、两个就开始施工的,以后我们的轨道交通建设绝对不会这样做。然而,如果一定要证照齐全才可以开工,那么就会有很多的困难,如:规划的变动、动迁的变数等等,都是问题。所以我们要建立绿色通道。批证的单位领导跟我们申通地铁集团联合办公、现场办公。市规划局的副局长带着几个处长和工作人员十来个人,我们集团的副总裁顾伟华也每次都参加,大家坐在一起一个一个落实规划项目,调整好方案后再一个一个核批办证。每个星期一次例会处理了一大堆疑难杂症,使得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很快地向前推进。有一次,我们一下子申请了几十个规划许可证,要求在很短的时间里办出来,规划局一个办证的同志说他办公室里人多事杂,没办法集中精力办理,希望能否临时借一间宾馆房间给他,把电脑带过去专心地办公。于是我们在就近的宾馆里给他借了一间房间。当时我记得大概有35张证吧!每一个证都需要与图纸仔细地核对,图纸上的一条线,就是一条路。路的这一边和路的那一边,一定要搞清楚的,一点不能马虎。他当时也就让我们帮他买些方便面充饥,我们很过意不去,送饭给他,他也不要。就这样整整做了三天三夜,他把这些证全部核对完成后,报局领导批准了。事后他就病倒了,发了高烧。这件事情韩市长后来也在大会上表扬过他,说市规划局的同志想轨道交通所想,急轨道交通所急,这是真正的绿色通道。市房地局中有一个专门勘察的团队,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下来以后,是要到现场去测量土地的,300多公里的新线近200个车站,在核发建筑用地许可证时全部要把需要用多少亩地都要丈量勘察清楚的。时间实在太紧了,他们就提出了“勘察工作提前介入”做法,在规划证还没有完全出来的情况,根据这个项目的立项情况对一部分可以投入丈量勘察的车站主体部分先开始丈量勘察,打一个提前的时间差,争取了不少的宝贵时间。2005年的冬天特别寒冷。这些勘察同志在寒风中作业,现场很空旷,有的仅仅是一片农田,他们自己带着水和干粮去的,艰难地完成了任务。之后,指挥部在立功竞赛大会上专门表彰了这支光荣的勘察队伍。
日,我们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划正式获得国家批准。基本网络规划包括13条线路,总长510公里,要求上海分两个阶段实施,2010年前达到十一条线路400公里,2012年前达到13条线路510公里。当时国家发改委非常重视,因为一下子给一个城市规划批准13条线路在全国是前所未有的。当时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事先专门到上海调研,杨雄副市长陪同。调研结束时安排有一个调研汇总的会议,当时韩市长正好腰扭伤了不能动,但会议实在太重要了,韩市长最后还是手捂着腰撑着来参加的。当时并不知道他腰伤了,在虹桥万豪宾馆布置会展时,看到办公厅的人给韩市长座位上专门放了一个靠背垫子,我们很奇怪,一问才知道他腰伤了。为此,我们都很感动。这次会上,国家发改委原则上同意了上海的轨道交通规划,并要求上海要走在全国的前面,在510公里的总投资2250亿人民币中,在原来国家规定其中40%由市政府出资本金的基础上,再增加2%,上海市政府的资本金要达到42%,姜主任在会上问韩市长“行不行”,韩市长一口答应说“行”。要知道,增加2%的概念就是上海要多拿出45亿的资本金,这可是真金白银啊!市政府当时的决心可见一斑。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划国家正式批下来以后,轨道交通建设在各方面努力下更加快了建设步伐。
按照2010年世博会前完成400公里11条线路的建设要求,当时我们在前期动迁工作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各个区在动迁方面的推进明显受到了迟滞。指挥部下达的动迁节点目标基本上都不能完成。日,上海市委在浦东同盛大厦召开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专题推进会。在会议筹备中,我们提出要请各个区的区委书记、区长,而以往一般这样的专题会议区委书记是不参加的。当时市委主要领导看到会议通知还专门将办公厅领导叫去,问为什么要叫区委书记也参加,办公厅领导说轨道交通指挥部提出来的,动迁任务难度这么大,一定要区委书记、区长一起出来抓,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前期动迁工作。那次会议确实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多的区委书记、区长,这有市政府相关委办局的一把手都参加了会议,在会上有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市委、市政府领导明确:花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也就是在日,要基本完成400公里网络建设所需要的11000户居民、1200家单位的前期动迁工作,作为各个区委、区政府工作的硬指标必须完成,各个区要区委书记亲自挂帅,市领导在会上说,如果完成了我们就开庆功会。然后问大家“有没有意见”,见大家都没说话,市领导就说,“那就是没有意见,6月30日完成”。
这次会议后,各个区纷纷由区委书记牵头成立前期工作指挥部或者是领导小组,下大力气全面推进动迁工作,前期动迁工作就出现了一个高潮。我们指挥部组织统计报表出简报,公布各区指标完成情况。一开始是一个星期一期,后来三天一期,再后来改成了日报,每天一期。简报直接传到区里,区委书记、区长每天都看。据说有些区的区委书记经常在指挥部简报上批示,看见自己区的动迁工作落后了,马上就问“为什么”。这次动迁,卢湾区首次提出了“阳光动迁”,动迁工作全部公开,(下转第62页)(上接第59页)先走不吃亏,后走也不占便宜。我有一次到他们动迁组去采访,看到他们办公室墙上贴着“把一切交给老百姓”,把政策和房源都让老百姓知道,在我的印象当中,这好像是第一次在上海提出来阳光动迁。它标志着我们的动迁水平和政策、信息的透明度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加公平、公开、公正。
日,指挥部召开了第三次全体会议。日,指挥部又召开了第四次全体会议。这两次会议重点都是落实市委11月7日专题会议的政策,把目标分解下去。我们根据11月7日会议精神,把动迁指标全部标出来,各个区都是什么情况,一共有多少平方,一共有多少人,先交地、还是后交地,当时各个区各种各样的指标表格有时多达二十几张。在日指挥部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杨雄副市长说:“不好意思,快过春节了,还让你们来这里开会。我没有意思说春节不让大家休息,但春节又正是做动迁工作的最佳时期,辛苦大家了。”实际上那次春节,应该说所有涉及到的9个区没有一个区的领导是休息的。因为人都休息在家里,也是签约的高潮期。当时有个区长在会上讲“5+2,白+黑”,(一星期七天,天天白天晚上都在工作)大家都笑了,大家真得就是这样去做了。有个动迁干部到老百姓家里做动迁工作,最多的一家他去了17次,苦口婆心,真情真意感动了动迁户,人家称他为“动迁大王”。日,截止当晚6点钟,各个区全部汇报上来,11000户居民,1200家单位的动迁工作基本完成。我们当晚在指挥部的简报上套红用了很大的两个“捷报”标题,把这个好消息当晚传到市政府办公厅,杨雄副市长第二天在一个会上十分兴奋地说:我一早就看到了捷报,我们完成了本来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真是鼓舞人心!来之不易,来之不易啊!
日,指挥部在展览中心召开了动迁工作表彰大会,杨雄副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动迁工作的完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各区许多区委书记、区长都参加了会议,一大批动迁功臣受到了表彰。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次历时半年的大动迁,那么后面“4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就无从谈起,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这里面老百姓动迁户的理解、支持也同样是功不可没的,我们指挥部每期简报几乎都有各区送上来的这方面感人故事的报道。
& & & & & & & & & & & &(未完待续)
日,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贷款总合同签约了。这是上海地铁建设史上的历史性突破,就是由工商银行作为牵头,农行、中行、交行、建行等11家银行联合组成银团给上海轨道交通贷款。银团给我们提供贷款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轨道交通贷款是由政府做背景,对银行方面来说属于“保大祥”一类的贷款;第二,轨道交通是一个朝阳行业,前途无量,大家都看好持续发展、蒸蒸日上的轨道交通这个平台;第三,市区的线路客流多,相对来说运营收入也多,郊区线路则反之,于是大家都想投资市区线路,现在的情况就是全部按比例来分配。各个银行都是事先约定的比例事提供相应的贷款,没有争议。这样一个突破性的银团贷款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轨道交通建设稳定的资金贷款来源,得到国家发改委和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但是你要知道,一共11家银行组成银团,这个贷款合同足足讨论协调了一年。大的修改了九次,小的修改了上百次都不止。你想想每个银行都有律师,每个律师都在里面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当时我们集团由副总裁钱耀忠牵头,坐下来跟他们一次次谈判,一次次修改,进程十分艰难。有一个银行甚至在将要签约的前一天还提出来好些修改要求,真是“改到最后一刻”,但是最终还是达成了共识,把合同拍板了。日上午,我们在兴国宾馆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那天韩市长也来了,在签到的地方,我们特意留了一支签到笔,这支笔写出来的字是带着金粉的。韩市长来了后,我们把这支笔给他,韩市长惊奇地说“写出来的颜色是金色的呀”,我们说:“韩市长,财源滚滚啊!”大家都笑了。当时各大银行代表都来了,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来的都是总行的副行长,工商银行的总行行长也来了。上海各分行的行长都是在门口迎接自己总行的领导,都是西装革履的,那天可以说是金融界的巨头聚会了。韩市长在会上发表了充满激情的讲话,他说:“上海城市基础实施建设的投融资改革就此翻开历史性的一页”。(四)日,三号线北延伸正式通车了,而且宝钢地区有了第一条地铁线路。到了日,上海那天的客流第一次突破了240万,达到了243万。当时轨道交通建设的是这样一个情景: 2007年发展到高峰的时候,116座车站同时施工,100个盾构同时推进,韩市长曾说这样的规模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是世界轨道交通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这100台盾构如何推进?整个上海盾构是采用“套裁”的方法来做的。我们的盾构施工的调配图是专门由集团领导亲自抓、由建设事业部来做的,每个星期都更新,那个盾构出洞,那个盾构进洞,那个盾构维修吊装,时间、地点甚至运输线路都要一一落实,难度是很大的。此外,由于投入施工的盾构过于集中,在盾构推进过程中,技术力量严重摊薄,摊薄到了什么程度呢?比如说有一个十个人的推进小组,本来操作一台盾构,现在竟然要一分成三,甚至一分成五,分头各带一个作业组,推五个盾构,其技术熟练程度可想而知了,施工风险很大,但大家还是咬紧牙关上。在这个条件下,逼着我们创建了远程监控系统。也就是说在每个工程开工之前,它必须按规定主部安装好安全生产现场监控摄像探头,并与设在现在计算机数据站连接,进行现场监控。与此同时,这种数据探头又直接通到我们设在研究所的远程监控系统,由刘建航院士亲自牵头,并且从同济大学请来了好几位博士,加上我们的工程师,有七八个人,组成一个远程监控小组,也作为同济大学研究课题,对工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如果工地上一个槽壁变形超过多少,它会发出蓝色警报、黄色警报,最严重的是红色警报,它会自动报警的,这个报警系统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的。最初是报给项目经理,然后逐步升级,最后再报到刘建航院士那里。有一次,有一个工地的车站基坑糟壁突然发生变形,而且很快就超过黄色警报线,刘建航院士的手机也响了,刘总立即带人赶到现场进行紧急处置,后来这个工地的险情反复了好几次,刘总干脆就留在现场,反复核对数据,采取有力措施,终于化险为夷。国家建设部对这个远程监控系统予以高度评价,建的部一位副部长还专程来上海调研,要求在全国推广。那时由于工程摊子大,时不时会有险情发生。其中有一次事故对我来说印象是特别深刻的,那是二号线西延伸一个工地发生了险情。我是当天晚上八点接到消息的。当时在做隧道的旁通道的时候发生了漏水。水渗进来,越来越大,而且里面有沼气,抢险的时候要焊槽钢,结果沼气遇上电焊火花,“哄”地一声起火喷出来了,抢险的施工人员吓得都慌忙逃了上来。水越漏越大,险情非常严重!如果不把它及时堵住的话,整个隧道就可能要报废了。更严重的是工程边上就是外环线,如果隧道塌了,外环线道路也会沉陷,影响就更大了!当时我们集团领导都到了现场,现场立即成立了抢险指挥部,采取了一系列堵漏措施,隧道公司的堵漏抢险队很快也赶到实施地上注浆堵漏作业。很快新闻单位也赶来了,我负责在现场接待他们。但是一直到11点钟水还没堵住。情况紧急,必须要派人带领施工人员再次进入隧道里堵漏,刘建航院士说他要下去,那怎么行?他的两个学生,就是我们现在的两个副总裁,一个是白廷辉,一个是葛世平,他们挺身而出说:“我们去!”穿着套鞋,他们带领施工人员就下去了,施工单位领导也跟着下去了。这时,隧道的积水已经深到了半腰,他们艰难地趟着水,根据抢救方案来做,把圆木在隧道里撑起来,然后用槽钢固定,经过紧张的作业,缺口终于被堵上了。其实,当时他们下去是很危险的,如果在抢险过程中水势突然猛增,那么就有“没顶之灾”的生命危险了。事后,我问白总,“当时下去很危险的,你是怎么想的?”白总说,“当时刘总要下去了,那怎么行呢?我们年纪轻的应该上的。”我被深深感动了。他们上来以后,虽然隧道下面的缺口已经被封住了,但是地面注浆的进展并不顺利,水还在漏,再堵不住就必须采取向隧道里灌水的终极方案了。当时现场有很多专家,大家都一筹莫展。那边传来信息,用于灌水的自来水管子也接好,一旦需要可以立即放水。指挥部这时一片寂静,到底要不要灌水?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总指挥应名洪董事长的脸上,应董一声不吭,目不转睛地看着图纸,有将近十几分钟没有一个人讲话。突然有人进来报告,地面注浆见效,水开始小下来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整个指挥部的人都长叹了一口气,好险啊!第二天清晨,水终于堵住了,在返回公司的途中我问应董:“在大家提议灌水等待你决策时,您为什么一声不吭?真沉得住气啊!”他回答道:“你知道吗?如果这个水一放,整个隧道被淹没,几乎又是一个董家渡事故,恢复施工要很长时间,地铁不能按时通车,我们怎么向市政府、向上海人民交代啊!”我觉得,正是由于他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心和身经百战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那些在险情面前挺身而出的干部、施工人员,才有这种艰险时刻的“定力”,这是我们地铁建设的灵魂啊!像这样抢险的情况我们还有过几次。我们在十号线溧阳路站施工时,由于四川路地理情况相当复杂,土质非常差。施工单位一不小心把边上的一个大型合流污水管戳破了,大量污水涌入隧道里面,外面又下着大雨,有一个细节很感人,当时污水要灌进来,盾构已经来不及撤了。我们地铁盾构公司总经理何自强带头跳入渐渐漫上来的污水中,带领他们的技术人员抢先把盾构的核心部位——电脑控制系统先卸了下来,这个部件是几乎整个盾构造价的三分之一,被水一淹就没用了,真是好样的!那次抢险我们整整干了五天五夜,我负责向市里写情况专报就写了17个。100个盾构,116个车站同时施工,实际上风险是很大的。这种风险是由于我们指挥部,由于我们广大的建设者、由于我们的施工人员用不怕辛苦、不怕疲劳,甚至不怕牺牲来化险为夷的。这方面有很多事迹。比如说,十号线也有过渗水,我们有一个叫宋博的是十号线项目总经理,我那天到了以后,宋博正好从抢险现场上来。他下半身一直到腰那里,全部都是泥浆,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短裤里面都是泥浆,但是他顾不上了,马上坐下来就和同志们一起研究抢险方案了。我当时在现场很受感动。这就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后来十号线通车的时候,我们现场很多同志都流下了眼泪,因为这条30多公里长线路横穿市区,一路上都是风险,大大小小险情加起来有74次,大家都挺过来了,没有出现过大的问题,太不容易了。日,轨道交通“三线两段”,(即:六、八、九号线路和二号线西延伸线路、四号线的修复段)的通车典礼是在人民广场站召开的。通车以后,上海地铁就有8条线,161个车站,234公里这样一个基本网络的雏形出来了。当时,俞正声刚到上海做市委书记没多久,他也参加了通车典礼。通车典礼后,正式通车时间是十点钟,当时正好一些参加设计的工程师坐在一起闲聊,卷帘门一拉开,人流就哗啦一下子涌进来了,黑压压的一片。隧道设计院有一个工程师当场感动得眼泪也流了下来,他哽噎着说:“老百姓真得是多么需要我们的地铁啊!”就在那一时刻,我们再多再多的辛苦也都值得了。上海媒体也报道了上海市民对地铁的态度就两个字——“渴望”,就是渴望地铁网络能够早一点造出来。(五)轨道交通“三线两段”线路通车以后,日指挥部召开了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这个会议的主题就是加快7、9、10、11号线这四条线的建设,要求2009年基本通车,为世博会的顺利召开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当时建设中的还有2号线的东延伸段和西西延伸段,两头延伸到浦东、虹桥两座国际机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难题。2号线东延伸在浦东新区的隧道里面用了双圆盾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一段时间双圆盾构推不动了,有时一天只能推几十公分,而按计划要求一天应该要推6到8米,而且连续一两个月僵持在那里,真是急死人了。我们当时分析下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技术操作问题,还有就是机器本身就有问题。施工单位把盾构的日本盾构供货商的专家也从日本请过来,他们一时也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当时应名洪董事长每个星期六都要赶到施工现场去商量对策,动足了脑筋,后来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解决的方法,盾构才开始正常推进。7、9、10、11这几条线路都很长,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大量的矛盾,有居民矛盾、社区矛盾。有的是对居民房屋的影响,比如地面沉降、施工噪音,还有好几个地方采取了保护性施工。当时全线开始进入铺轨阶段,但由于运输等原因,铁道部控制铁轨,关键时刻我们却没有轨道了。指挥部紧急报请市里,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出面打报告给铁道部,希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给上海地铁建设能够网开一面。情况紧急,领导要求第二天就派人送到北京,但是要今天打报告,明天就发文到北京,就是走流程也根本来不及。当时我就去市政府,请与我很热悉的秘书处的虞拥国处长帮忙,直接找杨定华秘书长特批,我就在秘书处坐等。那天上午杨定华在开会,坐在主席台上,虞处长破例把文件直接拿到主席台上让杨定华签,签完后就拿回秘书处印出校样,然后再让领导复核,再送市政府自己的印刷厂,前后两个小时就把文件最后印出来,他们秘书处的同志自己也都惊呼:“像这种效率是从未有过的呢。”其实我心里明白,这全因为是我们有“轨道交通,事关全局”这个大背景的支撑啊!日,指挥部召开第十二次会议,沈骏接杨雄担任总指挥,那时候沈骏在两会上已经担任了上海市副市长。7月10日,他召开了指挥部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当时会议提出来轨道交通其本网络建设已进入最后决战阶段,2009年底要基本完成400公里,会上对最后决战进行了全面部署。与此同时,日,11号线北段二期开工了,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是我们在400公里以后,要在下一阶段也就是2012年底达到510公里的新线项目现在开始施工了,否则,如果2008年不开工的话,2012年的510公里目标就来不及了。所以它标志着2012年完成的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又开始了。而且,新的12、13号线,那个时候也同时已经在做规划方案了。规划、开工、再建、运营,应名洪董事长在会上说,现在我们手里轨道交通的四种形式全部都有了,那真是“热火朝天、热血沸腾”啊!我们心须全力拼搏,全身心投入。。我2004年10月调到申通集团的,6年多的时间里,前面3、4年的建设高峰期中,一直是“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因为双休日应名洪董事长等集团领导却要去现场看工地,要召开工程推进会、新线投运协调会等,他们和各单位第一线的同志们都是“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狂”,这么大的工作量,他们哪还有什么时间休息啊!我是办公室主任,要帮他们安排落实有关看工地、召开会议等事宜,当然也不能休息的。后面2年好一点,但星期六也还是不休息的。我们建设事业部的一位负责人和我一样双休日一直随领导“加班加点”,有时难得有一次双休日集团领导去市里开会什么的,我俩立即陪着妻儿出去短途旅游一次,“偷着乐一回”,也算是对她们的一种“补偿”吧。日,13号线一期开工,12月30日,12号线开工,也就是说,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的,11、12、13号线在2008年底已全部开工了。到了日,为了适应即将到来400公里、11条线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需要,上海轨道交通运营体制又有了大的改革,成立了运营管理和维保障中心,同时,资金、资产、技术等管理中心也相继挂牌,一个网络化管理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日,在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开通前,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特意提前来8号线二期视察,他在视察的时候说:“地铁运营安全是最让我睡不着觉、令我最担心的事,尽管睡不着觉也有自己年纪大的原因。但我确实是十分担心地铁安全出问题。压力很大。”那天俞书记兴致很高,仔细察看了开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还亲自坐到列车驾驶室里,和驾驶员一起推上列车启动操纵杆,笑着说“我也开过地铁了”。他在视察结束前语重心长地对集团的领导们说:“为什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上海地铁轨道交通建设,因为地铁对老百姓的影响太大了。你一个五分钟的故障,就会影响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世博会马上就要来了,没有地铁世博交通怎么办。我知道应名洪你们都很辛苦,很不容易,也非常感谢大家。拜托大家好好干,继续努力。”(六)8号线二期是日通车的,从杨思延长到航天博物馆,为沿线、特别是浦江镇大型居民区出行提供了报大的方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人民广场超大客流的对冲险象环生情况采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8号线的列车从杨浦方面过来到了人民广场之后,楼梯走道很小,人流疏散不了,造成瞬时拥挤。集团的领导到现场调研,他们发现人民广场下面有一个旧的停车线一直没有投入使用,这是在造2号线的时候留在那里的。经过仔细设计计算,认为这个旧停车线可以用来再改建成为一个8号线的站台,多出4个自动扶梯出口,“螺蛳壳里做道场”,想尽办法利用空间,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硬是把这条旧停车线改成了八号线的站台。现在乘8号线,从杨浦方向过来的列车,到人民广场站是两面开门的,这在整个网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在人民广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先后9次改建,终于形成了一个顺时针的客流循环格局,从根本上解决了客流对冲的难题,消除了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日,7号线通车。我们从7号线通车开始汲取了以前通车的经验教训,首次提出9点到16点试运营三个月的新模式。而且,我们当时进行了大量宣传工作。在这三个月试运营期内,我们对新线进行了大量的调试、整改、收尾工作,包括列车驾驶、车站服务人员的全面适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之后新开通的线路都采取了这个方法,先试运行三个月。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日,1号线发生了撞车的事故。当时媒体上也有大量的报道。尽管事故的主要责任不是我们,是因为它信号系统的设备供应方技术上出现了问题。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深刻教训吧,我们在应急的情况下如何能尽快处置故障恢复运营以及应急情况下的信息发布告知等方面差距十分明显,必须立即予以改进。我们专门又成立了抢险队反复演练。从原来3个小时抢险排故缩短为20分钟。我们后来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推出了“1+6”的信息发布系统,现在大家也看到了“红黄绿”的运营信息系统就是之后推出来的,还开通了“上海电视早新闻地铁信息直播”节目和“新浪上海地铁微博”,立体化向社会发布地铁运营信息,新浪网的“上海地铁微博”的粉丝现已超过100万,深受欢迎。。日,9号线二期、10号线北段一期通车。2009年中新建了四十多公里,当时已达到三百六十几公里。其中世纪大道站2号线、4号线、6号线、9号线四线换乘完成了,这也是国内唯一的一个四线换乘地铁车站。当然,现在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包括我们的人民广场地铁站,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不宜把大量的客流集中在一个车站上,三线换乘、四线换乘,其实所谓“零换乘”的观念是很值得推敲的。比如人民广场的三线换乘,每天多的时候有100多万的客流,一个站点100多万,其中换乘有60万,每天这么大的客流在一个车站里流动,一旦出事了就不得了啊!大家都意识到在今后的新线建设中我们必须下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尽最大努力把安全隐患消除在源头上,这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日,7号线、9号线经过三个月的试运营,投入正式运营,之前已经试运营了三个月了。日,我们上海地铁第一次在电视早新闻播出了“上海地铁信息”,跟以往的气象信息和交通信息一样,这是把地铁运行的即时信息通过媒体直接告诉老百姓,应该说是我们在信息宣传方面的一个很大的突破。日,2号线的虹桥航站楼能也开通了,与虹桥枢纽的虹桥航站楼同时投入使用的。日,我们的轨道交通客流再次突破535万,这也是网络运营以后第16次刷新纪录。日,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开通,与2号线西延伸连成一体,贯穿了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全线有30个车站,60公里长,这也是全国大城市当中唯一的一条可以连接两大机场的线路。当时,我们全网已达到380公里,238个车站。日,轨道交通10号线也开通了。10号线一开通,紧接着4月20日上海世博会就开始试这行,5月1日世博会就正式开始了。日,在世博和国庆节的双重影响下,上海地铁客流第一次突破700万。日,国际地铁协会(CoMET)在上海开年会,莫斯科、纽约、巴黎、墨西哥等11个城市地铁代表参加。在会上,我们上海的地铁网络化运营建设管理经验和“1+6”信息发布系统成为了会议的热点。台北捷运地铁公司的老总说,像上海这样在电视节目中播出地铁公司的信息在台湾是不可想象的,台北电视台绝对不可能把黄金时间拿出来播地铁信息的,你们真让人羡慕啊!日,上海地铁由于受世博影响,客流量达到754.8万。日,上午10点,在上海世博会客流突破7000万人次之际,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专门打电话给我们集团领导,俞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广大地铁员工表示感谢,祝贺我们能够出色地完成世博大客流的运送任务,功不可没。
(七)日,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沈骏主持召开了轨道交通指挥部第十五次全体会议。这个会议是重点部署新一轮的轨道交通建设。这次会议着重研究部署了轨道交通的新建项目的推进工作,一共有五个项目总长142公里,76座车站。同时,我们也上报了到2015年的新一轮线路规划,近日国家已批准了这个规划。这一轮的建设我们提出了要把轨道交通的项目建设成为精品工程,到上一个新的台阶。日,轨道交通10号线的主线全线通车了。当天在虹桥火车站我接待了新闻单位,他们《新闻透视》来了一位女记者,她说:“今天台里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专门来挑刺的”。我说:“我们造地铁这么辛苦,这么用心,老百姓这么欢迎,你们却专门来挑刺的啊!好吧,欢迎挑刺,挑出来我们就改吆!”一开始,她在虹桥火车站里面转了一个小时,没有找到她认为要找的刺。然后她叫我不要跟着她,她要到前一个车站龙溪路站去,过了半个小时,她从龙溪路打电话过来,她说:“金主任,你们怎么能做到让我找不到你们的刺?你能不能要排一位同志给我们介绍介绍这方面的情况?”我笑了,对她说:“我们在通车之前不仅自己找过刺,还特意找了老百姓来试乘,发现问题就立即整改。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这是俞书记总体世博成功的几大主要经验之一!”。那次《新闻透视》的节目做得很好,她用俞书记的这段讲话做结论,不是说我们没有问题,没刺可挑,而是说上海地铁这种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精神正是世博精神的新的延伸。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上海世博会总结表彰大会,我们申通地铁集团被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我们集团是俞光耀总裁参加了表彰大会,由于我们上海地铁志愿者总队也被评为先进集体,我是上海地铁志愿者总队长,这次也有幸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去参加了表彰大会,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出席,总书记还作了重要讲话,这是中国最高规格的表彰大会了,我们心情都十分激动。最让我们出乎意料的是,先进集体铜牌和证书的落款竟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大家都惊叹万分,欢欣鼓舞,这是我们国家最高规格的奖赏啊!。开会的当天会议结束后,我赶回宾馆,立即把稿子和获牌铜牌的照片发回上海,在“上海地铁”官网上发表,人还没有回上海,上海这边就有很多人看到了,大家都感到十分自豪,深受鼓舞。日,7号线的北延伸到美兰湖罗店也开通了。那一天,上海轨道建设管理中心成立了。我们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八个管理中心全部成立,形成了一个新的管理机制,使得网络化运营能够更好地推进和提高,对网络化新一轮建设提供了更好的体制保证。
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参与了“三年大变样”,主要做宣传工作,体会很深。自己也担任过延安路高架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中环线建设指挥部的总指挥助理。市政建设的重大工程,气势大、规模大、影响大,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建成后成就感明显。而地铁建设多数在地下进行,建设过程长,看不出来,也没有外观宏伟的概念,但是地铁却是从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只有开头没有结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铁新线的建成和通车,才是这条线路的刚刚开始,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地铁建设是为民造福,它的社会关注度,对市民生活影响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的交通工具。它的乘客密集度也是其它交通行业无法比的。有人说上海地铁天天像春运,每天五六百万人,压力是非常大的。正是由于压力大,我们才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负担重,也正是责任重,才感到自己所做的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来说,能赶上这么好的机遇,能够做如此重要的工作,做人民最需要的工作,是自己一生当中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想到这一点,一切苦和累就都值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有没有地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