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宅挖井有什么讲究或三高人群饮食宜忌慎。

当前论文:客家民间风水信仰研究_以赣南为重点的考察 专业写手团队→竭诚为你服务→代写论文请联系客服→
臂力论文网精英写手团队,竭诚为你服务
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客家民间风水信仰研究_以赣南为重点的考察
客家民间风水信仰研究_以赣南为重点的考察
对公众人物理性言论的呼唤
印度尼西亚之宪政与民主研究
当下国产电影思想深度与人文关
摘自:[摘 要] 从客家地区的史志资料和民间传说中可知,将风水术带入客家地区的主要是唐末时期由中原南迁至赣南的客家先民杨筠松。杨筠松继承和发展了风水中的形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经过五代、宋、元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至明清时期,客家地区的风水信仰达到了极盛的程度。崇信风水已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积淀,一种普遍的民俗文化事象。和其他的民俗事象一样,它已深深根植于客家民众的心灵之中,且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顽固性。
[关键词] 客家;风水信仰;赣南;考察
一、风水信仰:一个重要的客家民俗文化事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已经根植于中国社会心理结构的深处,凝结为广大民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讲究风水宜忌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日常家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势派风水术发源地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对风水的崇信之风更浓。过去,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人们都要请风水先生堪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有的人家为求一处好坟穴或屋址,不惜长期供养风水师,以丰美酒食招待。风水先生在人家建房举行&动土&仪式时,也把他们的祖师杨救贫与土地神一并祭祀。在广大乡村,许多地方都有对&杨太伯公&的崇信和祭祀,&杨太伯公&就是风水祖师杨筠松。以上现象说明,崇信风水已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积淀,一种普遍的民俗文化事象。和其他的民俗事象一样,它已深深根植于客家民众的心灵之中,且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顽固性。因此,我们要了解客家人的生活和情感心态,把握地情和乡情,就不能不研究和了解客家人的风水信仰及其文化。
二、风水祖师杨筠松的记载与传说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代写,首先发生、发展于中原地区。隋唐以前,它也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两岸地区,尚没有传播到现在的客家地区。唐朝中后期至五代的中原人口南迁运动,造成了客家先民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也就在这一时期,风水术悄然流入了客家地区。从有关史志资料和客家地区民间世代相传的口碑资料中,我们知道,将风水术带入客家地区的主要是杨筠松。关于杨筠松其人其事,新、旧《唐书》没有只字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一鳞半爪的记载。如:《宋史》卷二百六&志&第一百五十九&艺文&五&载曰:&杨救贫正龙子经一卷,曾文展(族谱和其他资料记为曾文辿&&&注者)八分歌一卷。&①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地理口诀一卷》。不知何人所集,曰杨筠松、曾杨乙、黄禅师、左仙、朱仙、桃范、越凤、刘公、赖太素、张师姑、王古凡十家。&&《杨公遗诀曜金歌并三十六象图一卷》。杨即筠松也,人号杨救贫。&②大量的记载出现在明清以后,《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地方志及各种风水书籍等都有或多或少的记载。如: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方伎志》介绍仆都监时提到了杨筠松:&仆,阴阳家流,逸其名,与杨筠松俱官司天监都监。唐僖宗时黄巢之变,仆与杨避地卜居虔化县西怀德乡。&明天启年间修的《赣州府志》卷九《方伎》则记载较详细,其曰:&杨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迪(即曾文辿-笔者)、刘江东诸徒,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雩都口。&
至清代,《赣州府志》、《宁都直隶州志》、《赣县志》、《兴国县志》、《潋水志林》、《雩都县志》、《宁都县志》等地方文献都有关于杨筠松的记载,内容也大同小异。其中尤以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二十六&方伎志&记载最详。其文曰:&杨益,字筠松,窦州人,官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益窃秘方中禁术,与仆都监自长安奔虔化怀德乡,爱其山水,遂家焉。以其术授曾文辿、刘广东(应为刘江东&&&笔者)诸徒,世称救贫仙人。卒葬雩都寒信峡口坝,今呼为杨公坝。著有《青襄》、《疑龙撼龙》、《穴法》、《倒杖》诸书****。&③从上引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一是杨筠松属唐末避乱南迁的客家先民。他由长安来到赣南以后,便在这里居住下来,寻龙追脉,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使风水术在赣南播延开来。二是杨筠松继承和发展了风水术中的形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并培养出了曾文辿、刘江东等高徒。地方志上有关于此二人的记载。如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二十六《方伎志》载:&曾文辿,居会同里同口。师事杨筠松,熟究天文、谶纬、黄庭内经诸书,尤精地理。梁贞明间,游袁州万载,爱其县北西山之胜,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卒如其言&&著有《寻龙记》上下篇行世。&④清同治《雩都县志》卷十二《方伎》载:&刘江东,上牢人。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来虔州,江东与同邑曾文辿师之,得其术。&⑤曾文辿、刘江东与杨救贫一起进行了江西形势派早期的风水实践,应该是江西形势派的第一代传人。
至宋代,江西形势派的主要传人有廖瑀、谢世南、赖文俊等人。他们不仅在本地看风水,而且声名远播,被请去外地看风水。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载曰:&廖瑀,字伯禹&&宋初,以茂异荐,不第,精研父三传堪舆术。卜居金精山,自称金精山人。著有《怀玉经》。尝为饶州许氏卜宅,曰:后世子孙当有为吾州守者。建炎四年,许氏子中知虔州,忆瑀遗言,遣使致祭,为立碑记。&&谢世南,廖瑀子婿,亲受廖瑀术。传子永锡。游公卿间,官至武功大夫。&&及卒,侍郎廖彦铭其墓,博士米芾书丹,人以为二绝。&&赖文俊,字太素,宋时人,精地理,人呼赖布衣。著《催官篇》,以天星阐龙穴砂水之秘,至今传诵。&⑥自从杨筠松在赣南授业传徒之后,风水术士就成为赣南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筠松也因此成了历代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故此,民间亦流传着许多关于风水祖师杨救贫的传说故事。如,明天启年间修的《赣州府志》卷十八《纪事志》之《轶事》中就有一则关于杨筠松与唐末割据赣南的卢光稠的故事。其曰:&唐都监杨筠松,值僖、昭之乱避地于虔,因谒郡帅卢光稠,为卜地,云:&出天子&。卢遂改葬其父母。复问:&还有此地否?&曰:&有,一席十八面。&曰:&何面出天子?&曰:&面面出天子。&卢恐他姓得之,遂毒杨。杨觉,携其徒曾文辿亟去之。至一处所,问何地名,曾答曰:&口。&曰:&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小子志之,说卢王于州之磨车湾安一水碓,十字路口开一井,则世世为天子矣。&曾曰:&何谓也?&曰:&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开井,卢王自缢颈。&后卢果疽发背,痛不能忍,缢死。&①又如,兴国三僚1995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兴国三僚文辿房传》中有关于杨筠松与其徒曾文辿的故事:
&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生子三,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应是大和甲寅之误,即公元834年&&&笔者注)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遂携御库秘籍弃职,云游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证所学。至虔州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曾文辿公邂逅于方丈之内,晤谈之中,曾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杨公为师,朝夕跟随,职尽弟子之礼&&后师徒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胜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留待后贤而发。逢困而扶,遇危则济,故又得杨救贫之美名。倦则归栖僚溪,师徒常以僚溪八景而乐游。常谓我祖曾文辿曰:&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巉岩,赏南林之晚翠,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憾矣。&自是,僚溪八景因而得名。又所谓传得之有青囊秘旨,可作家传,世世相承。后朝廷追索秘籍归库,二公得虔州府宪之阴助,置以应籍以归御库,故二公得免于究。后师徒出游至寒信峡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亲为卜,葬八仙下棋形,时乃光化三年(900年),庚申岁三月初九日也。呜呼,一代地仙虽作古,而救贫美名与堪舆妙术,则共泰斗同存,略为记。&
再如,兴国县三僚村,相传是形势派风水祖师杨筠松定居和传道授业的地方,居住着与杨筠松有着直接师承关系的曾、廖两姓风水世家,曾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风水大师,在风水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三僚风水术被认为是江西形势派风水的正宗代表。当你走进三僚村,曾、廖两姓族人就会给你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杨救贫唐末因避乱来到赣南,收曾文辿、廖瑀(前文已述及,廖瑀为宋时人,应与杨筠松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注者)二人为徒。杨公云游天下,本无欲于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地方,如果在此定居,子孙可以世代做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于是,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搭了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今写作&三僚&)。&②这就是三僚人津津乐道的关于杨救贫和开基祖的故事,他们对此深信不疑,已经积淀为一段共同的历史记忆。
三、赣南客家风水信仰的传承发展及其原因杨筠松开创的江西形势派风水,经过五代和宋前期的传承和发展,至宋元时期大大兴盛起来。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一时期信奉风水的人越来越多。关于这一点,由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风水等方伎术数一直被正统的高层文化人士所轻视,正史中极少记载有关的情况,以致我们今天很难从正史或其他史志中找到有关材料。但宋代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有云:&江西有风水之学,往往人能道之。&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江西赣南等地风水术兴盛之一斑。其次,这一时期赣南等地风水名流辈出,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风水,而且声名远播,被请去外地看风水,如前文所述的廖瑀、谢世南、赖文俊等人便是。赖文俊是宁都人,曾文辿之婿,为江西派的第三代传人。他浪迹江湖,以&先知山人&的别号在福建相地,很有名气。此外,《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列传的宋时江西派名流尚有刘潜、傅伯通、邹宽等人。他们在风水术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成就。刘潜为南康人,著有《地理诸说》行世。傅伯通师从廖瑀,其术颇精,闻达于朝廷。宋室南迁后,傅伯通奉诏去相看杭州是否适合做都城。他相看后上表说,杭州过去虽然曾经称雄,实际上无论从形势或局面来看都是弱小的,只适宜做一方巨镇,而不能做百祀的京畿。否则,皇帝来此驻跸只能维持偏安局面,在此建都则难奄九有。这份奏表呈上后,南宋朝廷乃升杭州为临安府,南宋最后竟偏安于此。邹宽与傅伯通同师廖瑀,深得推崇。他曾为汪伯彦卜地葬亲,因为墓地卜选得好,汪伯彦果然于丁未年拜相。他还借谈堪舆寄信劝说汪伯彦抗金,但不果。①
第三,这一时期形势派风水学理论著作大量涌现。综合各种资料,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除廖瑀的《怀玉经》、赖文俊的《催官篇》和刘潜的《地理诸说》外,尚有:黄妙的《博山篇》,廖瑀的《九星穴法》、《十六葬法》、《鳌极精金》,谢和卿的《神宝经》、《天宝经》,刘见道的《承生秘宝经》,孙泊刚的《琼林国宝经》,胡矮仙的《三十六穴图至宝经》,以及托名杨筠松的《撼龙经》和《疑龙经》,②二书中对山龙、脉络、形势的论述,典型地反映出形势派风水术的特色。明清时期,客家地区的风水信仰达到了极盛的程度。此时,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风水观念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浸透于人们的心灵之中。表现之一是:这一时期各地遍建风水塔,人们相信这可以祈福消灾。如在河流的转弯处或交汇处建水口塔以镇水患;在城镇附近的山上建文昌塔以祈文教昌盛、科宦发达等等。表现之二是:风水观念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而具有约束力。如清代宁都直隶州府曾明令禁止庶民在莲花山挖煤、烧石灰,原因是:&莲花山系州城发脉之处&,在此挖煤烧石灰,就会破坏&州县龙脉&,应即予究治。③表现之三是:葬俗上停柩不葬和坟墓屡迁不厌之风越来越严重。如乾隆《嘉应州志》卷一&舆地部&风俗&云:&葬惑于风水之说,有数十年不葬者。葬数年必启视,洗骸,贮以瓦罐,至数百年远祖,犹为洗视。或屡经起迁,遗骸残蚀,止余数片,仍转徙不已。甚且听信堪舆,营谋吉穴,侵扩盗葬,构讼兴狱破产,以争尺壤。俗之愚陋,莫丧葬为甚。&同治《雩都县志》卷五&民俗&也载:&停柩不葬有至数年、十数年,甚而数十年者。其因有二:一由南方地湿,惧水蚁之为害,择地无吉或不敢葬;一由俗倘侈靡,亲死以散帛广至客为多能,惧丧无费或虑居隘而不葬。&这一陋习也盛行于闽西,如民国《长汀县志》&礼俗志&载:&汀俗葬亲迷信风水,寄葬择地久而不决,甚有延至数十年,子孙俱逝而棺骸未归茔穴。此尤悖礼败俗,亟应革除者也。&总之,这一时期风水术在客家地区普及、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越来越走向迷信化,大有&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德两相扶&[1](P439)的趋势。那么,造成客家地区风水信仰传播和兴盛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风水术适应了客家先民求生存、开发山区的需要如前所述,风水术是在唐朝末年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客家地区的。那么,在这之前客家地区的状况怎样呢?清同治《赣州府志》载:赣之为郡,处江右上游,地大山深,&汉唐以前,率以荒服视之&。可见,赣南由于地处僻远,交通不便,唐代之前,还是人烟稀少,处于荒凉的状态。一直到宋代,王安石还说:&虔州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④那么,唐以前的落后程度,便可想而知了。闽西和梅州比赣南开发更迟,尤其是梅州,直到唐代中叶,仍处于&人烟稀少,林菁深密,野象横行,鳄鱼肆虐,瘴气熏人&的境况。加上南方山区阴霾多雨,虫蛇出没,各种疾疫容易流行。这样一种自然环境,对于客家先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他们远离了中原战火,却面临着新的生存劣境。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外,还得有一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其中,如何定居下来就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原来,在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地面平坦,盖房的择地问题比较好解决。可是来到赣闽山区,地形复杂,溪河遍布,且多虫兽侵袭,选择一块好的地方来建房安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复杂了。风水术满足了先民们的这种生存需要。因为其阳宅理论的宗旨就是追求房宅建筑选址的方位布局与周围环境大自然的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而且,当时的风水术士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人,他们懂天文地理,善于观察地形地貌和水土优劣,如杨筠松等人便是。所以,风水术在先民们的定居生活和以后开发山区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现在客家地区流传着的许多关于杨救贫行风水术的传说故事颇能说明一些问题(以下所举故事均为本人田野调查收集)。世传杨救贫有赶山鞭,赶山术,既可以把山赶走,也可以把石头赶走。他寻龙跟脉,遍察赣闽边区。发现那里有山障碍交通,与民不便,就把山赶走;那里有流水为患,就把圆滚滚的石头像赶猪婆仔一样赶去堵塞;或者把石头赶至河中间拦坝蓄水以灌溉农田。当然,如果他正在驱赶着的山或石头被女性看见、点破(一般以扫帚指),移动着的山和滚动着的石头就会轰然停止。这则传说是否隐喻着风水术士对于开发山区、治山治水的贡献?又如有这样一则传说:南康有个叫鸭婆寮的地方,虽然土肥水足,却种不好禾,因为虫子总是把禾苗给吃光。有一年,来了个放鸭婆的,他白天在塘边搭棚睡觉,晚上出来放鸭婆,鸭婆只只体肥肉壮。几天后,放鸭婆的走了,田里的禾苗也变得绿油油的了,原来是鸭婆把虫子吃光了。放鸭婆的留下了两个鸭蛋,从此以后,这里的百姓也学会了养鸭子,禾再也不生虫了,年年丰收,人口也很快发展起来,地名也就叫鸭婆寮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放鸭婆的就是杨救贫。可否这样认为,这则传说反映的就是风水术士给人们选择了好的居住环境而祛除了病害,带来人丁兴旺呢?2.客家地区的地理形势为风水术的传播带来了条件赣闽粤三角区同属丘陵地带,这里山重障叠,河流交错,正是形法理论大显身手的地方。因为形法理论的特点就是&主于形势,原其所起,既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①。所以,杨筠松来到赣南以后,很快就施展开了他的风水术数,并且有曾文辿、刘江东等一帮高足追随着他,遍历各地,寻龙探穴,观砂察水,开创了江西形势派风水术的发展局面。
3.宋明理学对风水术的影响论者认为,&宋朝是我国风水史上的高峰期,这期间,风水术&&&主要是阴宅风水&&&发展到了极盛点。这一是由于宋朝的理学思想为风水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方法手段;第二也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如罗盘被普遍地用于堪舆术。&[2](P106)宋明时期,是赣南理学颇为兴盛的时期。北宋仁宗时,理学的创始者周敦颐曾先后讲学于南安的道源书院和虔州的玉虚观,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程颢和程颐都曾在此向周敦颐求过学。此外,当时的赣县人曾准对理学也颇有造诣,深受周敦颐赏识,称誉其&实开儒术之先&。明代,理学大师王阳明又曾巡抚南赣,平息了赣南的谢志珊、蓝天凤畲汉民起义,并在赣州通天岩的观心岩讲学,创发其&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心学&旨意。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本体论与风水术阴宅理论中的唯心主义在渊源上有共同之处,在本质上则是一致的。它为阴宅风水理论的基本前提&&&墓地位置能决定人的吉凶祸福提供了一套圆通的解释。因此,赣南宋明理学的发达,必然促进这一时期风水术的兴盛。4.客家地区&巫文化&的盛行,也是风水术漫延的一个因素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赣南曾长期隶属于楚,受到楚文化的强烈影响。楚人信巫,巫文化特别发达,这种&巫文化&势必沉积于赣南的人文土壤之中,成为客家文化的一因子。如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地志&风俗&载:&赣俗信巫&&有巫师角术为患&就是明证。这种&巫文化&,跟风水术中的迷信成分完全合拍,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所以明清时期的风水术披上了更加浓厚的迷信色彩。
四、赣南客家地区风水信仰遗存举要1.赣南&&&民间风水文化的发祥地如前文所述,唐代以后,由于客家先民的南迁,风水术由黄河流域和长江两岸地区传入了客家地区;又由于杨筠松等人的授徒传术活动,风水术由官方走向了民间,由士大夫阶层走向了平民百姓。于是,风水成为一种民间文化;而这种民间风水文化的发祥地就在赣南,就在客家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说,赣南也是风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风水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一大特色。特色就是资源,特色才有魅力。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风水从业人员和游客来赣南考察风水文化、观赏风水文化遗存,甚至举办国际性的风水文化研讨会。这样,又使赣南的风水文化有了国际性的意义。有人说,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赣南在风水文化史上的地位,也道出了赣南风水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宝贵性。
2.杨仙岭&&&风水文化第一山杨仙岭位于赣州市章贡区沙河乡东北部,西北濒贡江,沿江走向;海拔412米,地域约2平方公里。山上灌木丛生,峰顶岩石裸露。登临山顶,近处赣县县城和远处赣州市城区尽收眼底。相传风水祖师杨筠松曾修道于此,故名&杨仙岭&。时南康县人②(一说为虔化县〈今宁都〉人[3])卢光稠与姑表兄谭全播在南康县石溪(今上犹县双溪)聚众起义,攻占虔州(今赣州市),自称刺史,割据虔州达26年。后梁时,卢光稠被梁太祖封为&留后&,授百胜军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辖虔州、韶州和吉州南边诸县。传说卢光稠主政虔州期间,与杨筠松过从甚密,曾请杨公为其择地筑&卢王城&(即今赣州城)。卢王城位于今赣州城东北角,中心在郁孤台和八境台之间,三面临水。古城为&通天龟形&,龟尾在八境台,故名&龟尾角&。时辖七县(赣县、雩都、虔化、南康、大庾、信丰、安远)为蛇形,南唐时又增设石城、龙南、上犹、瑞金四县,共为十县,故赣州过去有&十蛇聚龟&之说。赣州古城中原开有狮子两泉和凤凰、嘶马、金鱼三池。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郡守曾慥谯门,掘地得一方石头,上面刻写有钳记云:&穿开狮子两条泉,九秀回龙出大官,金鲫鱼池赐金紫,凤凰池上出名贤。&①风水研究者们认为,杨仙岭就是当年杨筠松登高以观察赣州形势,规划赣州古城和授徒传术,阐发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地方。山顶曾建有杨仙祠,后毁现重建有杨公庙,供奉杨公、曾公和廖公三仙师。由于杨仙岭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风水祖师杨救贫的关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旅游观光者和风水信仰者前往考察和祭拜。杨仙岭&&&风水文化第一山,已经成为客家风水文化的一大亮点,为世人所瞩目。
3.三僚&&&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古称僚溪,是江西兴国县东部梅窖镇的一个偏远山村,距兴国县城60多公里,现有人口4600余人,分居在18个自然村,除少数招赘入居姓氏外,其余均为曾、廖两姓后裔。其中曾姓人口略多于廖姓,且均系曾文辿的后代,自称是由于都县的曲洋迁居此地,现分为五大房派。廖姓分为三大房派,他们的祖先则是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点迁来的,其中操风水术的均是廖瑀的后代,自称系由宁都县的黄陂迁居此地。据当地人说,在这个人口不到5千的小山村里,长年活跃在赣、闽、粤、台、港、澳乃至东南亚各地的风水师就有200多人,从而在海内外留下了&风水不到三僚不灵&的美好声誉。三僚风水之出名,盖源于风水祖师杨筠松。相传,杨筠松晚年,因自己无后,想给自己和徒弟们找一块安居的好地方,以便将自己创立的风水术代代传扬下去。于是,带着两个徒弟曾文辿、廖瑀四出物色安身之处。当师徒三人走到僚溪时,环视四周,眼前不禁为之一亮:此地群山环抱,水口密闭,明堂开阔,正是理想的安居之所。于是,杨筠松堪定此地,并随即让其弟子曾文辿从于都曲洋迁来;又亲自对三僚地形勘测了一番,并留下钳记曰: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廉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4]钳记中对三僚村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每个地形对曾氏的影响也进行了预测。如,&出土蜈蚣&是三僚东北面的一座山名,其形状如一只蜈蚣横亘在三僚村东北面,这个山形可使曾氏前十代&官职旺&;&天马水流东&,故三僚人能够&仙客拜朝中&(即成为钦天监灵台博士)。三僚曾氏初期人丁不旺,各房往往单传,原因是&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三僚村明清时期名扬全国,&白衣承诏&,堪测明十三陵、修建故宫,原因是&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故现在海外许多风水研究者都是拿着杨筠松的这个钳记到三僚村一一验证。[4]以上虽系传说,不足为信。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它提供给我们的却是一则有价值的资料,揭示出三僚村可能就是形势派风水术的发源地。关于这一点,从曾、廖两姓族谱中的迁徙资料和宗族发展史以及三僚村现存的诸多风水文化遗迹可以得到有力地佐证。
据《兴国三僚武城郡曾氏重修族谱》(1995)、《兴邑僚溪清河廖氏首届联修族谱》(1996)、《兴国三僚清河廖氏专修族谱》(1895)等谱籍的记载,曾氏的开基始祖是曾文辿,于唐代末年迁居三僚。曾氏迁入三僚之后,直至明代初年,一直&人丁不旺&。而廖氏三房派中,最早的一支据说是唐代末年从宁都蔡江乡胡坊村迁来的;最晚的一支,亦是现今从事风水行业人数最多的一支,则是北宋中期从宁都黄陂镇中坝迁来的。族谱记载,其开基祖是形势派风水传人廖瑀的第3代侄孙邦公(一说为邦公之子禄舍)。三僚风水既由杨筠松及曾文辿、廖瑀等师徒肇始,遂渐成风气,代有名师。至明代,三僚风水师足迹遍布全国,甚至闻达于朝廷。其中最负盛名者莫过于明代初年的风水大师廖均卿和曾文政。据三僚曾、廖两姓族谱记载,廖均卿、曾文政从小酷爱风水,长大后并对其有很深的研究。明永乐五年(1407年),经礼部尚书赵翊的推荐,从三僚来到京城,面见当朝皇帝,并奉旨为朝廷堪定了天寿山皇陵(即十三陵),因功受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领四品职官月俸。继廖均卿、曾文政之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廖文政、曾邦旻、曾鹤宾又奉诏晋京,为朝廷相看献陵,并奉旨治理黄河,兼通漕运,从而受到嘉靖皇帝的一再封赏。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曾氏后人曾永章再次晋京,奉诏相视陵园,受封钦天监灵台博士。由于三僚曾、廖两姓的风水术一再为朝廷所看重,恩宠和封赏有加,所以,明清时期,曾、廖两姓的地位和经济地位也迅速提高,人才随之大批涌现。据统计,明代以前,该两姓不仅人丁稀少,且族中读书之人,寥寥无几。而明代永乐、嘉靖之后,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两姓呈现出一派丁多财(才)旺的局面。仅明清两代,两姓取得贡生、增生、廪生资格的便达到375名,经科考入仕的有11名。在曾姓取得生员资格的175人中,注明专修《易经》的就有16名。与此同时,村中具有崇高威望的风水大师也蜂拥而出,其中仅见于(清)同治《兴国县志》记载的就达到21人,而见于两姓族谱记载的更有六七十人之多。在这些大师中,有廖均卿、曾文政、廖绍定、廖绍宠、廖胜概、廖邦明等一批人,他们不仅在实践上有很大作为,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不少创新,整理出诸如《阳宅简要》、《地理指迷》、《风水指南》、《地理心得》等一批有价值的风水著作,使得三僚这一江西形势派风水发祥地愈显其彰。[4]三僚留下了许多风水文化遗迹。走进三僚,犹如走进了一座&易学博物馆&。站在曾、廖两姓交界的&和合石&上看,三僚村地形状如一个太极图形。整个村子坐落在盆地上,盆地中间一座条状石恰如罗盘中的指针,故称&罗经吸石&。曾姓村和廖姓村分居指针两侧,就像太极图中的两仪。盆地四边各有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和御屏帐、活龙脑、九尾杉、和合石、多士石、章罡土、七星池、甘泉井等八个景点,仿佛在演绎着《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走进三僚,又如走进了一座巨大的风水文化陈列馆。在这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古老山村,布满了历代风水师们留下的独具匠心的风水文化建筑。如,这里有大小祠堂42座,典型的有&挂壁天井&、&蛇形祠&、&龟蛇会&、&狗形祠&、&半坑祠&、&无蚊祠&、&万方祠&、&月洲祠&、&****照镜祠&等等,每一座祠堂都蕴藏着高深的玄机和包含着神奇的故事。又如,三僚现存明清以前古墓几百座,其大者如皇陵,座座皆有风水说道,诸如&鹅形&、&蜈蚣形&、&观音望海&、&夫子弹琴&、&凤凰翘尾&、&上水鲤鱼&、&侧面卧虎&、&猛虎回头&、&五虎下山&等等。该村北面的罗山墓(明代曾邦旻之墓),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前面有低矮的小山坡,但后面却非常空旷(风水上称其为&座空向满&),左前方还有一条很长的山坑,正对着墓址(风水上称其为&坑煞嶙峋&)。针对这种环境,三僚的风水大师们将该墓设计为鱼形,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即把平地比喻成江湖,取&鱼水之欢&之意)。同时又在墓的后面筑起一条与左边山丘相连接的小山梁,它一方面可作为墓的靠背,另一方面又可把山上的龙脉接引下来。为了缓解来自山坑的冷风与水流,并加强整座墓的美学效果,他们又运用文学创作中的比喻手法,在墓的左前方开挖了12口大小、形状、深浅不一的池塘,并在最后一口池塘的塘边上做出一个圆形小墩,以象征鱼儿吐出的气泡。整座阴宅,既庄严肃穆,又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5]在三僚村,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人工开挖的池塘,这便是有名的&七星池&和&百口塘&。据说,这是风水师们针对所居屋场犯&四煞嶙峋&而采取的&消水&&制煞&的措施,不免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池塘开挖以后,与屋场周边小溪相连贯通,使排水通畅,气韵回旋,可谓&藏风得水&,居住环境更加宜人、美妙。三僚村曾、廖二姓各建有一座杨公祠,供奉杨公金身,并将本姓先祖与杨公并列同祭。曾姓的杨公祠毁于&文化大革命&,但偶像仍留存了下来,现杨公祠为近年重修,神台上左为杨公像,右为曾文辿公像,香火不断。廖姓的杨公祠一直保存了下来,并于1995年重修,2008年又重建。现神台上贡有杨公、廖瑀仙师等神位,神台两边并立有牌匾等,香火亦十分兴旺。此外,在三僚村的西边,还有一株千年古杉,树干中空如半轮残月,树冠则枝叶婆娑。据说此树壮年时有九个分支,故名&九尾杉&。相传此树亦为杨公亲手所植,因而成为一棵神树,引得许多杨公信徒前往顶礼膜拜。
总之,三僚村历史悠久,神奇无限,处处可见风水文化的&活化石&,不愧是&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4.杨公坝&&&风水祖师杨救贫归仙处根据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二十六&方伎志&的记载,杨筠松死后安葬在&雩都寒信峡口坝,今呼为杨公坝&的地方。杨公坝位于于都境内梅江东岸的河滩上,地属于都县宽田乡,现为一行政村。关于杨筠松之死,清代兴国县志《潋水志林》&遗闻&条中载为被卢光稠毒死。但前于此的明万历二十年版《宁都县志》却记为:&(杨)为卢光稠卜地,道雩都寒信峡,疾发薨,遗命其徒曾文辿等葬之于口坝,今呼为杨公坝。&清同治《雩都县志》卷十六&轶事&亦载:&杨筠松卒于邑之口,其徒曾文辿即于坝上扦地葬之,因名杨公坝,人欲寻其冢不可得。&两书所载均未言及杨筠松之死与卢光稠有关,而是死于疾病。两说孰是孰非?尚难考证,故存疑。杨筠松死于口坝,并由其高徒曾文辿就地安葬,又将口坝更名为杨公坝,则是明白无疑的。因杨筠松是风水祖师,在赣南地域影响深远,其墓葬虽寻之不可得,但却留下了一些后人凭吊的文物。如,清同治《雩都县志》卷十二&茔墓志&载:&都监杨筠松墓,县东北八十里,地名跃口,今称杨公坝。明万历初,太守叶梦熊竖碑表之。&这块万历碑石,已于1992年由于都县博物馆征集收藏。于都县博物馆还收藏有清代的石碑一块。该碑原立于车溪乡黄沙村梅江边,与杨公坝隔河相望。碑文虽多有脱漏,但仍可辨其大意是:清代嘉庆十八年,段道轩、吴肇龙两位风水师前来祭奠祖师杨筠松,并祈求祖师护佑操业遂心如愿。[6]
5.风水塔&&&风水文化兴盛的标志在风水观念的影响下,明清时期,赣南各地普建风水塔,构成了一道道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据文物工作者的调查,赣州市下辖的十八个县市区,现有明清时期的古塔达40余座。这40余座明清古塔,没有一例属于佛教意义的塔,而全都属于堪舆学意义上的风水塔。[7]风水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水口塔,另一类为文昌塔。水口塔往往建于河流侧畔,起&培文明,障水口&的作用。如,赣州城北的玉虹塔(又称白塔),位于章贡两江合流后的赣江西岸,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其主要功能便是镇水,人们祈盼依靠它来使赣州城免遭水患。1995年5月,玉虹塔的地宫出土了一个重达76.5公斤的特大铁****,上面铭铸着&双流砥柱&四个大字,正是这种功能的最好诠释。又如,上犹县营前镇的&龙公塔&,位于营前墟东面桃岭之侧峰的水口旁,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系本里陈蔡两姓&为培文明而障水口&,在上犹县令龙文光的倡议下共建的,故后名龙公塔。文昌塔多位于村落或城镇周缘的峰峦顶部,起&补缺障空&、光大人文气象、满足人们希冀文运昌盛的心理需求的作用。如,瑞金县城的南面山峦,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至清代乾隆年间,按照风水观念的要求,或由官府,或由乡绅,先后于峰峦巅处沿弧状排列建起了三座文昌塔,构成了&笔架凌霄&的胜景,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风水塔虽然是古人出于迷信动机所建,但她们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赣南大地上,使赣南的山山水水平添许多妩媚和灵秀!
五、结语唐朝中后期至五代的中原人口南迁运动,造成了客家先民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也把原来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两岸地区的风水术带入了这一地域。从客家地区的史志资料和民间传说中可知,将风水术带入客家地区的主要是唐末时期由中原南迁至赣南的客家先民杨筠松。杨筠松继承和发展了风水中的形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经过五代、宋、元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至明清时期,客家地区的风水信仰达到了极盛的程度。崇信风水已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积淀,一种普遍的民俗文化事象。和其他的民俗事象一样,它已深深根植于客家民众的心灵之中,且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顽固性。风水是一种民间信仰,一种民俗文化只有从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理解风水文化,我们才能理解风水存在的合理性,才不至于谈风水而&色变&;也才能从文化资源的角度,认识客家风水文化资源的优势和价值,进而对其进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参 考 文 献][1]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2]王青.中国古代风水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邓文钦.卢光稠与谭全播籍贯考[J].赣南客家,2001,(5).
[4]胡玉春.赣南客家风水文化初探[J].客家源,2000,(4).
[5]刘劲峰.客家风水文化第一村&&&兴国三僚村的初步调查[J].客家研究辑刊,2002,(1).
[6]韩振飞,姚莲红.浅谈杨筠松及赣派风水术[J].赣文化研究,1997,(4).
[7]万幼楠.赣南古塔研究[J].南方文物,1993,(1).
请您记住我们臂力论文网,竭诚为您服务
《客家民间风水信仰研究_以赣南为重点的考察 》由臂力论文网
|粤ICP备号-1
此篇论文:客家民间风水信仰研究_以赣南为重点的考察由臂力论文网整理提供 论文,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属马起名宜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