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后,用同样多的人民币汇率上涨的原因少购买15%的商品,则物价上涨多少

经济景气“催”通胀再临?专家热议物价上涨
经济景气“催”通胀再临?专家热议物价上涨
华夏经纬网
5101632.840.925
20038.27810
1997211-90.7%
1927193040
91.1200010
930001000200010616
1998-200218.8%
1997200011.4%
5112.1%16.2%102.5%
【& &&】【 】
【 相关报道 】决策层重兵狙击物价上涨 披露推升物价五大主力
第1页:“组合拳”发力 菜价涨声渐少
第2页:不能单以“房价”论调控
第3页:油费约占物流成本一半
第4页:是否全面通胀
  “国十六条”组合拳出击;明年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国家发改委及各地连番调控物价
  “组合拳”发力 菜价涨声渐少
  遭遇“最严调控” 房价涨幅回落
  柴油“乱涨价” 发改委连下罚单
  为什么这些东西没涨价?
  如何狙击通胀最有效?
  通胀,在物价上涨声中悄然临近。近半年来,“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单个的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并扩展至蔬菜、肉类、鸡蛋、食用油等农副产品普遍涨价。以这些农副产品为原料,下游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提价。
  11月17日,麦当劳宣布在中国大陆对部分产品价格进行调整,这也是麦当劳在半年内的第二次调价。
  麦当劳宣布涨价的当天,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报告称,2010年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上升5个季度后首次出现回落。
  物价的普遍上涨已反应至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中。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披露,10月份CPI涨幅4.4%,创出两年来的新高,并已经连续三个月创出新高。若以3%作为衡量通胀的程度,近几个月的物价上涨幅度,也已超出温和通胀范畴。狙击通胀,决策层已经出手。
  11月10日,在之前10月的加息举措之后,央行再度宣布紧缩流动性措施,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四大措施,力在稳定价格,并称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11月19日,央行决定从11月29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9天之内两次上调,间隔之短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11月20日,国务院调控物价“国十六条”组合拳出击,增加低收入人群补贴、价格管制和加强监管防止囤积投机等举措纷纷出台。
  作为物价主管部门的国家发改委,从11月22日至26日,5天内连发9个通知调控物价,密集程度史上罕见。商务部、农业部等部委之间已经联动应战,以平抑物价。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国明年的货币政策立场将从目前的“适度宽松”回归“稳健”。这意味着,刺激政策退出,防范通胀成为当前重中之重。狙击通胀,从中央扩展到了地方。
  各地接连出台各种措施。贵阳要求学校食堂不得涨价,违者重罚。北京为22.3万城乡低保对象,一次性发放补贴100元,甘肃、贵州等地表示将投放储备柴油和小麦。
  企业也被要求参与稳定物价。四大粮油企业被要求,所有的小包装食用油产品4个月内不要涨价。
  密集组合拳之下,部分商品价格应声而落。
  农业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大豆、玉米、小麦、水稻、土豆、面粉等农产品主产区市场报价连续几日涨幅为零。发改委网站已宣布,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蔬菜、棉花价格环比回落。商务部披露的食用农产品价格监测也显示,出现了近半年来首次下降。
  暂时冷却的物价,是否会重拾涨势?通胀狙击战,还要持续多久?此时时刻,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普通消费者,无人敢言松懈。
  因为担心植物油价格还要涨,上个月底,京郊昌平农村的张女士,一次买了三桶大豆油做储备。同样10斤重,去年41元一桶,今年54元。经历过几次大大小小的物价上涨,在她看来,价格要上涨,那是因为短缺。地铁5号线天坛东门站早点摊的女摊主则表示,电视里说了,是美国人在印钞票,把通货膨胀传染给了中国。那么,中国的通胀到底从何而来呢?
  推升物价的五大主力
  1 游资之说
  从10月CPI上涨4.4来看,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1%。食品价格占CPI权重34%,其价格的波动带动了CPI的快速攀升。作为“先头部队”,大蒜、绿豆价格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开始轮番冲锋,在它们身后,是整个农副产品“大军”。
  针对农产品上涨,发改委称,种种迹象表明,游资炒作和不法经营者采取欺诈、串通、哄抬、囤积等不正当手段操纵相关商品价格,是直接推手。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曾表示,目前市场上的流动性相对充裕,在楼市降温、股市低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游资容易把目光投向农产品。
  2 信贷狂潮
  2009年,全国商业银行信贷增长达到9.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7%,较GDP增速高出近20个百分点。即使是今年以来央行开始对信贷进行收缩,但月贷款增量仍维持在5000多亿元以上。
  经济学家称,目前货币超发引发物价上涨恶果已经显现。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目前物价上涨根源在于货币发行量太大,这是导致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前任央行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未来两年央行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过多货币供应,是当务之急。
  3 货币供应
  (,)前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曾公开表示,从1979年到2009年,中国的GDP增长了93.41倍,但从1985年到201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却增长了814倍。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国家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通胀之势。
  为何中国的货币供应如此之高?经济学家周其仁撰文表示,1995年以来,中国形成了出口导向、被动超发货币的经济模式,通胀经济是被动超发货币的恶果。今天中国广义货币超过6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1.6到1.8倍,广义货币与GDP之比全球最高。
  4 美国输出
  催生通胀的外部力量。11月4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由于美元在很多国家具备外储功能,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新兴经济体的决策者和研究专家们,不得不面临更为复杂艰难的流动性泛滥和高通胀挑战。今年10月份,“金砖四国”中的中国CPI达到4.4%,但巴西、俄罗斯、印度CPI涨幅分别达到了5.2%、7.5%和9.8%,大大超出了各预设通胀目标,其中印度食品价格涨幅连续52周超10%。
  今年8月以来,美元超发形成的贬值,已经撬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流入进行短期套利,也让发展中国家恐慌。
  5 成本推动
  成本上涨,也被认为是本轮通胀的基础性因素。截至9月,全国已经有27个省市区上调了劳动力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国家已连续几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温桂芳认为,流动性过多只是当前物价上涨的一个短期因素,长期来说,成本上升才是物价上涨的真正推手。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也在公开演讲中说,当前物价上升压力较大,特别是成本上升的压力比较大。他预计,短期甚至未来5年内,中国都会面临较大的价格上升压力。
  改革开放后两次大通胀
  此次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经济过热和需求造成的,加之货币供应过量以及物价改革,造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过热需要追溯到1984年下半年,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投资的热情大增,从1984年到198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8%。同时,工资改革使得人们收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旺盛,与此相对应的是供给短缺。
  1985年CPI增幅达到9.3%,国家虽采取了调控措施,但过热的形势没有得到有效调整。1988年8月,物价改革的消息使人们误以为物价要全面放开,于是在大中城市出现抢购风潮,再度推动物价上涨。两年的CPI增幅均超过了18%。
  政府对投资和货币供应采取“紧急刹车”的办法进行调控,1990年CPI增幅降至3.1%。
  与前一次不同,这次主要是由于经济过热造成。
  此次通胀发端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济增长进入了快车道。年,投资性需求飞速增长,消费需求增长则较为平稳,这是与上一次通胀的重要区别。
  这段时期,我国大幅上调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价格,1993年取消粮油收购价格和统销价格,过热的经济,外加价格体制改革和货币超量发行,导致CPI增幅由1992年的6.4%飙升至次年的14.7%。1994年CPI增幅达到改革开放以来24.1%的最高点。
  综合调控之下,1996年CPI降到8.3%。
  “组合拳”发力 菜价涨声渐少
  “民以食为天”。食品不同于那些非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蔬菜,这些过日子离不开的东西价格上涨,就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必然增加。11月20日出台的“国16条”,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等要求,把控制农产品价格放在了首要位置。
  麦当劳涨价了
  常吃洋快餐的人会发现,现在去麦当劳买同样的汉堡,要多掏一块钱了。
  11月17日,麦当劳表示,因成本上升,其在大陆的部分产品售价调高0.5-1元,产品涉及汉堡、小食、饮料等。麦当劳声明称,此次调价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及原材料价格的变动。“至于具体的原料价格涨了多少,需要参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麦当劳在回复本报记者时称。麦当劳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制作巨无霸的原料包括面包、牛肉、奶酪、生菜、酱料等。
  以巨无霸原料面粉为例,今年10月21日至31日,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中,面粉(标准粉)每千克为3.68元,去年同期为3.2元,同比上涨13%。
  中国烹饪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餐饮行业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终端服务业,它所有的上游都在变化,下游怎么扛得住呢?老百姓能切切实实感觉到生活成本的上涨,这些餐饮企业怎么能没有感觉呢?”
  “组合拳”出台
  以农产品为代表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引发了人们关于通胀的担忧。在CPI逾4%的通胀语境下,为稳定消费价格接连打出的政策“组合拳”,力度之大,为历年罕见。
  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必要时,将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11月19日,央行在10天之内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具体措施有16项,被称为“国16条”。
  为配合“国16条”实施,发改委11月26日发布通知,从日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菜价涨幅缩小
  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下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继11月中旬后,11月下旬(11月21-30日),中国50个城市蔬菜价格再次普遍回落,绝大多数蔬菜价格回落幅度在5%以上。11月10日,新发地市场蔬菜的加权平均价是1.555元/斤,11月20日的加权平均价是1.42元/斤,10天的时间下降了8.68%,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明显缩小。
  新发地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刘通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内,如果天气不发生大的、异常的变化,北京市场的蔬菜供应链将恢复得比较理想。
  11月27日,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称,目前蔬菜价格普涨的现象在后期将会有所缓和,今年蔬菜价格将慢慢接近去年同期。在正常情况下,近期蔬菜在供应量充足的情况下,价格继续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百姓感受
  “建议对运菜车不限时段”
  李先生是一位蔬菜批发商。他从山东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寿光批发蔬菜,运往北京大洋路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
  现在菜价和前些日子相比,是怎样的情况?
  李先生:和前段时间菜价最高的时候相比,菜价总体上已经出现了20%的降幅。但我们这些批发商其实还是赔钱的,运一车(35吨左右)得赔两三千块钱。
  菜价这么高为什么还赔钱?
  李先生:今年一直就赔着钱,最好的时候也就是刚刚保本。产地菜价本身就高,比如往年九毛钱收购的菜,今年去产地收时就已经一块三了。高菜价限制了销量,老百姓见这么高的菜价,就尽量少买菜了。
  “12月1日起,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这对你们来说具体能节约多少?
  李先生:免过路费是好事,以前运一车蔬菜运费3000多块钱,现在一车能省个五六百块吧。此外,对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农产品运输车辆,新规定不罚款了,这项也能省个一百多块。其实最主要得看销量怎么样,现在产地菜价这么高,发到北京后,老百姓见菜价高,销不了那么大量,这就造成了积压折损,那我们就赔得多了。
  如果让你来设计,还应该出台哪些政策来控制菜价上涨?
  李先生:绿色通道必须要保证畅通。每年有中央电视台跟经销商去产地收菜拍流程,跟车回来时,到山东那边收费站还截,只有记者扛着摄像机下来后才管事。北京现在运菜车辆晚上12点至早上6点可以进城,我觉得为了保证老百姓的菜篮子,对于运菜车就不应该限制时间段了。
  专家观点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李国祥:面对通胀 捂紧钱袋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表示,“国16条”措施兼顾短期与长期,如果能够落实到位,应该是有效果的。
  “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措施,我认为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注意到这些政策出台以后各级政府都行动起来了,都在寻找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与对策。”李国祥说。
  李国祥指出,政府出手调控物价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就农产品价格而言,大涨大跌都是不利的,政府应该学会把握调控的力度和节奏,求得平衡,避免干预过多。
  李国祥表示,随着元旦和春节的临近,受天气、运输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年内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涨价压力。不过,就明年而言,随着调控效果的释放,预计农产品价格涨幅是一个逐渐缩小的趋势,甚至不排除个别地区或者个别品种价格下降。
  对于现在老百姓感觉到的“钱不像以前那么值钱了”,李国祥给消费者支招说,面对这一轮的物价上涨,老百姓要理性消费,千万不要冲动,去储备、囤积、抢购农产品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有些东西可以不买的,在现在物价较高的情况下,就先不要买,比如说衣服价格现在涨得特别厉害,今年能不能少买一些,等到价格回落到正常水平的时候再去消费,现在就是要捂紧钱袋。”李国祥说。(本报记者 李静)
  应对措施
  南方省区和有关蔬菜主产区要抓好冬季蔬菜的生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给予必要的支持。
  有关部门要继续把握好中央储备粮、油、糖投放和轮换的节奏、力度,保障市场供应。
  各地区要进一步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
  从12月1日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从12月1日起,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
  遭遇“最严调控” 房价涨幅回落
  房地产,作为上关国计、下关民生的关键产业,在今年成为政策调控的重点领域。对比今年调控之初至11月的商品住宅整体成交数据,可以看出,房价虽仍在上涨,但涨幅已开始回落。
  “结构性”调整
  今年,北京房价一直处于有涨有跌的浮动过程中,不过这些都被专业人士冠以“结构性”的前缀。
  今年的调控从4月底开始。
  据亚豪机构提供的数据,在北京今年3月开盘的38个项目整体实际成交均价达到了24287元/平方米。今年4月,成交均价为22493元/平方米,在调控后一个月,5月成交均价下滑至18561元/平方米。这主要是,开发商在调控后的供应结构出现变化。亚豪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结构性的下滑,因为城区价格较高的房源成交量占比有所下降,而郊区县价格较低的房源成交量占比相应抬升,从而拉低了整体均价。
  这种供应格局一直延续,进入传统旺季9月,从价格水平来看,当月开盘的34个项目,整体开盘均价为21086元/平米,与前几个月相比,又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比新政后的数月,开盘价格均维持在23000元/平米以上有所回调。但这依旧是由于调控下,很多符合刚性需求的郊区低价盘相对加速入市,而高端盘销售缓慢造成的结构性下调。
  刚刚结束的11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21735元/平米,环比上涨了8.2%。透过数据不难看出,10个超过3万元以上的楼盘入市再度拉升了成交均价。对比调控一头一尾的成交均价数据,整体房价的变化,在结构性的释义下,变化并不明显。
  “国N条”下的房价
  伴随调控政策的房价涨跌多年来一直在延续,有路径可循。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从2003年开始,房地产业遇到了多轮政策调控,房价总体趋势在2007年和2009年都出现高点,而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大势的影响之后,房地产遇到了政策转向,价格在2009年上涨。
  据记者了解,房地产调控从2003年业内耳熟能详的121号文件就已经拉开序幕。当年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意图是通过调控把住信贷、土地两个闸门,以降低房价。
  到了2005年,房价上涨成为了“”热门话题之一。一个月之后,“国八条”祭出。到2006年初,房价继续一路上涨。“国八条”出台的一周年,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出台―――这部“国六条”延续“国八条”的调控思想,但偏重于“结构调整”。此后,国土、金融、税收、建设等九部委的“国15条细则”等多个文件陆续出台。
  在房地产调控措施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房价涨幅在2008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2008年年初,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改为“从紧”。受内外环境的影响,房地产投资迅速减少,房地产市场进入观望状态,成交量日减,房价也有所下降。
  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双率”齐降,货币政策再度从“从紧”向“适度宽松”转变。2009年,中国楼市迅速地走出低迷,房价持续攀高。
  2009年年底,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四条”出台,各部委陆续出台调控细节,力求稳定房价。
  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
&&&==推荐阅读== &【物价透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1
(点击头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建设银行嘉兴分行执行会计中国工商银行理财师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
12/07 01:5012/07 01:4812/06 16:1512/06 13:2312/06 06:1412/06 02:4412/03 23:0012/03 02:34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股票/基金&人民币外升内贬真有那么可怕吗|人民币|购买力|商品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人民币外升内贬真有那么可怕吗
  文 本刊记者/邢 力
  最近有一条新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李大妈近日在市场上买大米时,发现此时大米已涨到3.30元/斤。她记得这种大米在2005年为1.90元/斤,因此,可算出该大米的物价指数为1.74,8年期间年平均上涨9.2%。就购买大米的能力而言,与2005年的1000元相比,2013年的1000元已缩水至576元,即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实际上大幅贬值了。
  然而从2005年汇改至今,同样是8年时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8.28降到了6.1附近,升值近36%,人民币对欧元、英镑、港币等其他主要币种也有类似的升值幅度。有人就觉得奇了怪了:一边是对内贬值74%,一边是对外升值36%。我手里的人民币到底是更值钱还是更不值钱了呢?
  降价商品也不少
  首先,尽管大米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但仅仅拿大米这一种商品测算人民币购买力并不客观全面。在实际生活中,过去8年中有不少商品价格涨幅远没有大米那么高,有的反而越来越便宜。
  比如说袋装的酱油、黄酒、普通的盐等生活必需品,这些年价格就没有明显上涨。还有许多公共商品如水电煤的价格也没有上涨那么高。不少城市的公交、地铁票价已经十多年没涨过,北京公交和地铁价格还有了明显下降,上海也出台了换乘优惠。随着地铁越建越长,根据“递远递减”原则,远距离交通的出行成本也在不断下降。
  还有像1元一叠的日报不但没涨价,反而比以前更厚了;这些年手机话费和上网资费的降幅也超过50%;汽车、3C产品的价格更是年年下降,8年前汽车还处于高高在上的卖方市场,如今则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拿这些价格不涨反降的商品作标本,是不是能得出这8年物价下降的结论呢?
  反过来说也一样,当年几十块钱的衣服如今可以卖到上千元,几千元一平米的房价可以暴涨到三四万元,请月嫂的价格涨幅也丝毫不比房价低。要是拿这些商品和服务作标本,那人民币8年来的贬值幅度至少超过500%!
  由此可见,拿任何单一商品,哪怕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来计算人民币贬值幅度都不符合经济学常识。总体来说,物价水平和货币发行数量成正比,但具体到不同的商品和服务,涨价幅度却并不一致。有的涨势凶猛,有些涨幅平稳,有些还会降价。这是由于商品的供求关系、消费预期、科技进步、政府补贴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
  反过来说,对外升值的好处老百姓多少也享受到了。出国旅游、留学、海外购物都更划算了,国内企业的进口成本也降低了,偿还外债方面也有所获益……
  外升内贬不稀奇
  不过有人还是不解,为什么人民币会呈现出内贬外升的价值背离呢?这又要说到经济学上的两个概念。人民币贬值的是国内货币购买力,升值的则是名义汇率。前者指单位货币在某一价格水平下能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动态的,封闭的;后者则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比较的是两种货币之间的转换对价,是静态的,开放的。人民币内贬的关键原因是货币超发,我国M2已从2005年的29.88万亿增加到目前的100万亿,增长了3倍多。外升则更多是由于美元贬值带动的,并非人民币主动升值。这完全是两个不同体系中的概念,本就是关公战秦琼,不能放在同一平台上比较。
  理论上说,内外皆贬、内外皆升、内贬外升、内升外贬等4种情况都可能出现在一种货币上,并不矛盾。比如邻国日本就和我们相反,因为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居民消费意愿低下,国内经济已陷入流动性陷阱,导致日本国内物价持续下降,而安倍政府为了刺激出口和消费,大肆奉行日元贬值策略,从而形成了日元内升外贬的局面。
  所以一些国际组织在纵向比较各国物价和居民收入水平时,不会简单地把各国物价和居民收入按照本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换算成美元后统一比较,而是根据该货币在国内的真实购买力进行比较,称为购买力平价,即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家内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时的价格比率。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幽默的例子就是麦当劳[微博]巨无霸指数。中国买一个巨无霸约16元人民币,美国则是4美元,则人民币与美元的真实汇率是4:1,显然和实际汇率相差甚远。在此基础上加入中美两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能更真实地比较出中美两国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由购买力平价推出的“真实汇率”证明目前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存在严重低估,人民币还有很大的对外升值空间,但这与人民币在国内的真实购买力今后必将持续贬值完全不矛盾。换句话说,再过8年,我们可能会看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到5:1,而大米价格则继续涨到5元/斤,人民币价值内外背离将会更加突出。
  核心通胀率更关键
  也有人会说,拿大米计算贬值幅度可能不科学,但这些年物价整体大幅上涨却是不争的事实,名义汇率的涨跌对普通人实际生活影响不大,老百姓更关心人民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而官方给出的CPI数据显然和老百姓的感受存在较大差距。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发展部主任程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指令的干预,官方公布的CPI的确存在一定失真现象。但到本世纪后,统计局对CPI编制办法进行了大幅调整,如今公布的官方CPI还是真实可信的,是相对最权威的数据。之所以和老百姓切身感受有一定差距,主要是由于构成CPI的样本占比中,部分涨幅较大,部分则涨幅较小,而老百姓最关心的记忆最深刻的往往是涨幅最大的商品。比如2007年猪肉价格的飞涨,以及这些年不断上涨的油价等。然而食品价格的上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中国食品在涨价,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都在“放水”刺激经济,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也必然传导到国内,再加上国内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国内劳动力价格也在快速上涨,国外输入、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后形成了近年来国内的高通[微博]胀。
  因此程向前表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在判断物价走势时,往往更看重核心通胀率这一指标,即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变化之后的CPI。就是因为食品和能源价格变化频繁、涨跌幅度大、受供给因素影响较大,剔除其影响有利于更准确地判断价格总水平和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
  通胀并非都不好
  程向前还指出,通胀并不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东西。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中,适度温和通胀有利于经济发展。比如上面提到的日本政府不仅希望日元对外贬值以刺激出口,还希望对内大幅贬值以刺激消费,所以不能把通胀完全看成坏东西。总体来看,至少温和的通胀要比通缩好得多。所以宏观调控要避免恶性通胀,也要避免通缩,最好的策略是温和通胀。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把通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呢?已故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有名言:“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央行过快、过多发行人民币显然是造成人民币对内大幅贬值的直接原因。但要问央行为什么要发行这么多货币,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我们经济发展的理念有问题。2005年以来,正是我国面临人民币升值、出口型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一直谋求产业转型和经济升级的阵痛期,然而这段时间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却并没有迎难而上,努力帮助企业和中国经济渡过转型阵痛期,反而是在出口下降、消费不振的环境下,过度依靠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尤其在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后,我们采取的是“4万亿”投资的策略,使固定资产投资对人民币的需求猛增,结果造成人民币大量超发,进而酿成通胀一轮接一轮的恶果。
  假如我们的经济增长不再以大量投资“铁公基”为主,而是以真实的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那么对人民币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因为与投资相比,消费对人民币的占用要少得多。消费市场越旺,人民币周转次数就越高,对人民币的需求就越少。
  别让穷人再受伤
  尽管有许多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民币存在“内贬外升”的局面,但存在的并不一定就合理。说到底,人民币持续内贬外升的情况容易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因为穷人的生存保障型消费多,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占比极高,而这些商品往往涨幅最严重,而出国旅游、留学、海外购物等享受性消费的支出比例极少,他们承受了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坏处,却享受不到对外升值的好处,这对于广大中低收入工薪阶层和农民将是不可承受之重。反之,富人开拓财源和投资理财的能力更强,财富增速较易跑赢CPI,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也有较为可靠的工资增长机制可以冲抵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影响,同时也享受到更多对外升值的好处,在高通胀期往往会比穷人活得更自在。
  总之,通胀不可怕,可怕的是通胀环境下,普通百姓的收入和财富增速没有超过通胀。也就是这些年我们常说的那句“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过CPI”。这就需要在控制物价上涨的同时,制定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收入增长机制。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年物价上涨指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