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7s2 对比a7r2 A7S A7R A7K的区别

索尼A7/A7S/A7R/A7II四款全幅微单怎么选|微单|选购指南_数码_新浪科技_新浪网
& 数码导购 &&正文
索尼A7/A7S/A7R/A7II四款全幅微单怎么选
  这两天有网友向我提问,说是索尼A7II已经发布,现在索尼A7系列已经有A7/A7S/A7R /A7II四款机型,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买哪一款呢?应该说,索尼A7系列的成功是出人意料的,甚至超过了索尼影像部门自己的预期。在今年整个影像行业大环境不太好的前提下,A7系的超常发挥的确帮助索尼影像取得了不错的盈利。这四款机型中,我自己拥有一台A7,也已经用过A7S和A7R。A7II虽然还没有用过,但至少我对于E-M1的五轴防抖非常熟悉,因此稍微想象一下A7II的表现。
  有关前三款产品的对比,我建议大家看一下@ETPHOTOS 同学的细致对比:http://www.etphotos.net/sony_a7_a7r_a7s.php 有很多朋友觉得三款机器的差异其实就是像素和高感光性之间平衡点的选择,这话的确有一定道理。不过从我的使用经验来看,我依然还是偏向发布时间最早也是目 前价格最低廉的A7一些。这款机型恰好在像素和高感性能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是的,有很多朋友非常喜欢A7S的超高感光度,我也承认它的表现的确优 异。但如果让我用整整1200w像素(高达一半!)的损失来换取大概一档多一点的高感性能,我觉得划不来。我们影像编辑的实测也证明A7S的高感虽然不 错,但并没有我们原先预计的那样惊世骇俗,相反A7搭配一款类似FE 55mm F1.8 这样的镜头已经足以应对各种光线环境下的拍摄。所以,除非你看中A7S的视频特性想要用它进行影片拍摄(带有静音拍摄/XVAC S格式并支持外接记录设的4:2:2 8bit输出),否则真没有为了高感而去选择一款1200w像素的产品。说实话,如果你不care索尼在视频领域的霸主地位(在后期处理编辑方面索尼产品 有不少优势),同样价格我建议你考虑松下GH4拍4K视频。
  A7R的分辨率高不光是因为它的像素最高,而取消低通滤镜的设计也起了重要作用。但A7R的问题不光是机震大容易出现抖动模糊,而是找不到特别合适的镜头 来搭配它的感光元件。我个人对于目前几款FE ZA镜头的画质都不是特别的赞赏,它们当然都已经到了优秀的地步但与行业里的顶尖水平还有距离,而A7R正是一款需要顶尖镜头来搭配的机身。从目前角度来 看,还需要等待索尼迅速推出更多FE卡口的定焦镜头才能保证喂饱A7R,否则各位还是不免要通过转接环来上A卡口的那些牛头。
  有很多朋友买A7系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转接老镜头玩,由于这个机身转接便利,大家甚至给了A7“微单数字后背”的名头。我虽然玩老头转接不多,但好友@姜磊 oliverjiang 老师曾经做过十多款老镜头在A7上的测试。从他的内容来看,A7R的超高像素并不太适宜于老镜头的转接(容易暴露老镜头在分辨率上的不足),A7S虽然像 素合适但价格偏高且玩老镜头似乎也发挥不出它的视频特长,所以目前价格最低的A7很明显是转接党的首选机身。当然,这是在A7II不出场的前提下。索尼 A7II虽然不承认它的无轴防震系统来自奥林巴斯,但凭借这两家公司之间的暧昧关系,打死我也不信他们之间没有就这个问题弄过一些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当 然,在没有看到真机前我们还不清楚索尼A7II的五轴防抖能达到什么水平(官方宣称4.5级),但只要它能有奥林巴斯那种逆天水准的2/3就足够让我们满 足了。今天早上看到消息说已经确认用户可以通过手动在菜单内设定镜头焦距,让相机根据焦距信息来确保那些无电子接环的老镜头也能在A7II上享受到五轴防抖,这对于转接党而言实在是重大利好!
  目前还不清楚A7 II在国内会以什么价格销售,但我估计它上市价应该和A7当年初上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万元级别。不清楚索尼将会怎么处理这新老两款机型但参照RX100系列的做法,很有可能新老两款机型一起并行销售:A7II负责万元级的主力市场,A7则以7-8K的低价来灭绝其他品牌入门全画幅或APS-C的生路。这种高低搭配的策略已经在黑卡的销售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预算充足选高端新品,预算紧张但又不愿意在画质上妥协的则选择性能依然够用的老款。至于A7S和A7R,我觉得暂时不太会有加装五轴防抖的升级计划,反正售价都比较高,还是等待对其特性有明确需求的用户选购吧,一般普通摄影爱好者真没有必要听某些“老法师”的鼓动去买这两款相对小众的型号。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索尼A7/A7R/A7S怎么选 爆款产品大家谈
就像在单反市场中无人能与佳能和尼康抗衡一样,在无反市场,谁能跟索尼一争高下呢?索尼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早就开始自己控制传感器的制造,不仅自己用还出口给别的厂家用。现在索尼牢牢控制着无反市场的巨大市场份额,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有时候店大了也不一定欺客,尤其是索尼推出了三款A系列全画幅无反相机。这个系列的三把利剑直接插入了不同类的摄影人心中,有的人攒钱就为了购买这个系列的无反相机,有的人出掉了自己之前的单反相机并且投入了索尼A全画幅无反的阵营当中。
性能均衡、性价比最高的全画幅、最值的万元相机
摄影发烧友、大多数摄影爱好者
全画幅中分辨率最高、高感光度下画质依然出色
风光摄影师、旅行爱好者
高感光度画质最好的全画幅、强大的视频功能
星空摄影师、视频摄影师
  索尼A系列目前的三款全画幅无反相机各自的特点都很明确,索尼A7主打性价比,2430万像素的全画幅CMOS传感器所带来的高画质自然不用多说,高感效果同样也很出色,WiFi&NFC以及可安装APP等功能的加入让这款相机变的更具科技感。总之索尼A7就是性能比较均衡,更重要的是这个全画幅相机的套机价格也就在一万元左右,如此亲民的价格让全画幅不再显得那么&高大上&,万元左右价位就这款相机最值得购买,这也是本编一直都想要攒钱购买的一款相机。
温馨提示:荥阳都市网所发布文章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荥阳新闻网认同该文章的观点和描述。
右侧按纽点一点,散播四方网络,马上分享吧!
类似索尼A7/A7R/A7S怎么选 爆款产品大家谈的新闻
神华集团总经理助理收8名下
秒速5厘米!苹果买新宠治wa
长沙男子同时交往17个女友
上海发生疑爆炸物事件 天津
葛天拒回应与刘翔聚少离多质
中泰拟建运河绕开马六甲海峡Sony A7 II 评测:稳步攻向专业的全幅无反
推出之前,还没什么人认为小型化的全幅相机是有可能实现的事情; 与
推出之前,可换镜式全幅无反相机,也仅仅是一个""的选项,结果后续 Sony 推出的 ,甚至还将以往只在 上搭载的 40 万 ISO 感光元件与还有 4K 录影纳入规格之中(:什么录影?撇过头去)。
到了现在,在对手普遍都尚未追上"全幅 + 无反"这样的组合的状况下,Sony 则是累积了一年的使用者经验回馈,乘胜追击推出了最新一代、更为使用者设想的 ,然后再实现了另一个不可能,让以往普遍认为很难在全幅微单上实现的感光元件防抖上身,还是以五轴这样超越自家
的进阶规格 -- 可以跟镜头防抖同时运作的特异功能就别提了,根本让原本拿着无镜头防抖 A 接环镜头的使用者难以抗拒啊。
Sony 在市场上普遍谣传 A9 旗舰机推出前,先端出了这个无论从规格、人机界面甚至配件上,都看起来更具备攻上专业市场气势的 A7 II,而它的表现到底是否够格让 Sony 在专业市场撑起一片天?比起前代又有多少进步、是否值得升级?已经拿着 A7S 工作一段时间的小编这次有机会与 A7 II / Alpha 7 II / &7 II 相处了一周的时间,接下来就看看我的评测心得吧。
Sony A7 II 評測(Review)
& 2,430 万像素 35mm 全片幅 Exmor CMOS 内建五轴防抖
& 感光度范围 ISO 100 至 25,600;视频为 ISO200 - 25,600
& 117 点相位对焦点 + 25 点对比侦测对焦点
& 快门范围 30 秒至 1/8000 秒,支持B快门
& 最高闪灯同步速度 1/250 秒
& 支持 USB 电脑连线拍照
& 连拍在连续对焦下可达 5fps(最高 50 张 JPG L、25 张 RAW)
& 可录制最高 1080p / 60p or 50p 视频(50Mbps)
& 支持 XAVC S 格式,Slog-2 风格
& 搭载 Wi-Fi+NFC 无线规格,支持 PlayMemories Camera Apps
& 3 寸 122 万点屏幕,可上翻 107 度、向下 41 度
& 支持 Memory Stick Duo / SDHC / SDXC 记忆卡(兼容 UHS-I)
& 采用 NP-FW50 锂电池
& CIPA 标准下可拍摄约 270 张(观景窗)/ 350 张(LCD)连续录影 100 分钟
& 机身含电池记忆卡重约 599g,尺寸 109.6mm x 62.8mm x 35.7mm
外观与操作
Sony A7 II 的外观比起前代厚上了不少,整体的设计思维个人觉得跟 DSLR 或该说跟自家的 SLT 更为接近。各项人机界面的小调整上,都感觉的出来该公司的确有在收到了使用者的反馈之后做出一些设计上的调整。机身变厚的原因,个人认为很大是来自于五轴防抖使得内部元件变大而做的取舍,不过 Sony 在放下了对厚度上的执着之后,也让手柄的厚度与手感变得更为合乎常理 -- 配合金属的机身接环,使得 A7 II 更适合连接大型镜头使用;快门钮位置也因为手柄变厚而前移到了大多人习惯的位置(不过小编自己倒是很习惯了原本的配置啦)。
前段虽然说比起前代更适合连接大镜头,不过就我们这次特别借了两颗长镜头来试用的心得 -- 包括 FE 70-200mm f/4.0 OSS 与 A 接环(通过 LA-EA4 转接使用)的 70-300mm G SSM II -- 必须说,尽管 A7 II 增加了手柄深度,不过真要配上了大颗镜头,个人建议还是乖乖买个新世代的垂直把来用比较实在,没装的话对手的负担还是太大了些,垂直手柄在小指头的地方有支撑,力量会比较分散。
A7 II 的机身材质变成了有压纹的雾面材质,也换掉了原本充满"Alpha 气质"的大转盘,改成了与一般 DSLR 差不多的前后转盘。这种改变个人觉得是各有利弊啦,改完之后的好处是调整的声音变得很小声、机身也比较不容易沾到指纹;坏处的话,会觉得盲拍时比起之前较难找到转盘,还有就是前面说的特色少了一点,更偏向"实用路线"。是说,毕竟这本来就是试着挑战高端 FF DSLR 专业地位的产品,走这样的方向也无可厚非啰;所以想要更轻便的朋友可能要等待低端款如 A5 或者是直接买台
会更适合些。
相对于五轴防抖这样的大变化,A7 II 相较前代细微的改动点也很多,包括更为合理位置的快门钮、C1 / C2 按键变大(中间还加入了可以分辨左右的分隔突起)、Menu 与 C3 改成斜面且更为好按,虽然按下 C3(放大镜)还是一次被放到很大倍率,但是以往被垢病很久的照片放大功能,现在也已经可以通过功能滚轮来调整放大倍率,不像以往必须按小小颗的 AF / MF 锁定钮数次来缩小图片了。
不过手感令小编有点感冒的部分也在此处出现 -- A7 II 的翻转屏幕虽然改的更薄、上翻角度更大了些,但变得较为内陷而有点难掀。还有因为转轴起始位置更高了的关系(如上图),所以如果时常使用锁定钮的话,会发现按压的手感会被翻转屏幕干扰到,有点不太顺手,前代就比较没有这样的问题。另外一个个人觉得比较可惜之处,是接口也顺应"现代化"措施,改成了一般的用小小塑料条防丢失的橡胶盖设计,质感差了一点。
A7 II 的界面与 A7 没有太多差异,都有很好用的 FN 快捷功能表与接近 A 系列的菜单设计。不过因应内建防抖与包括 Slog-2 的 PP 色彩风格系统,系统选项当然是有若干的增加,包括可以对应无电子信息镜头的手动调整焦段功能,而 PP 的预设调整模式自然也有在菜单之中。
Sony A7 II MENU
虽然 A7 II 发布那时,小编看到规格表有着 -1EV 对焦感到非常兴奋,觉得以往 A7 上暗部对焦相较 A7S 这样机型的劣势应该会有所翻转,不过很可惜这有点算是在玩文字游戏 -- 因为这项规格对应的镜头光圈值,也从 f2.8 改到了 f/2.0 这样... 好,虽然低光可能没有太多改进,但根据官方的说法,A7 II 加入了 A6000 的对焦演算法,所以也提供相位对焦点连续侦测对焦的有趣对焦方式,因此理论上对焦表现的提升应该会是相当"有感"才是。
这点小编在这几天的测试之下,是认为对焦在反应速度上貌似有了一点进步(对焦方面的实测,可以在我们的评测视频中看到),但暗部对焦的反应还是跟之前版本差不多 -- 个人还是觉得 A7S 的对焦反应,还是 Alpha 全幅无反系列中最好也最为可用的机种,但说到真正接近高端 DSLR 或甚至是自家的 A77 II 这样的 SLT 畸形,都还是有满大一段距离。这里可以确定一件事情,就是需要暴力对焦的朋友,也许还是要等到 A9 这样旗舰机型再来考虑了吧,毕竟现阶段所有机型遇到假合焦的机率还是稍高了些。
续航与连拍
在这次测试中,续航力的数据应该是与以往印象差异最大的部分。以往 Alpha 无反在实际使用下得到的续航力测试结果,轻松超过 CIPA 标准应该都算是没啥问题,但这次 A7 II 首颗电池竟然拍到 270 张就下课了(其中有约 30 个短视频);再下一轮的电力测试中,则是进步到 347 张 -- 正觉得这样表现不错时,一对照才发现这个数字其实与 CIPA 相差无几。看来需要长时间拍摄朋友,垂直手柄依然是必备的选项啊。不过话说回来,A7 II 毕竟是加入了感光元件防抖,所以在同颗电池之下,续航数据与初代 A7 持平真的就算是不错了吧?对了,它的电池还是那颗从 NEX 系列就陪我们到现在的 NP-FW50。
连拍方面,说真的在习惯了 A7S 的反应之后,并不会特别觉得 A7 II 有很大的进步 -- 黑屏时间有点改进,然后最大的差别应该是快门的声音变得好听不少,拍摄的节奏也因为上述原因变得更为流畅。
五轴防抖实测
拍摄信息:28mm 端、ISO1600、f/5.6、1/6 sec、手持拍摄(转黑白加对比)
防抖到底对 A7 这样等级的机型有多大的帮助?我们直接用近来火红的
来解释吧。以往没有防抖规格的手机,因为必须通过提升快门速度来增加拍摄的成功率,所以相应必须跟着往上加的就是越高噪点越多的 ISO 感度(小感光元件噪点更是来的猛又杂);有了防抖,"通常来说"拍摄者受益于更好的手持稳定度,增加拍照的成功率,可以让快门放的更慢却还是可以拍出稳定的影像,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感度提升画质细腻程度 -- 在没有接上 OSS 镜头的前提下(其实尽管接了还是有差别的,容小编后面再谈),这是 A7 相对于 A7 II 大致上的差别,
至于为什么会说是"通常来说",上面这张用来测试 A7 II 防抖能力的照片应该可以用来解释。这张照片使用了 1/6 秒的快门速度拍摄,因此在画面中每样东西都有不同移动速度的状态之下,转动的旋转木马自然成为流动感十足的模糊状态,而比较没有移动的前景人物,甚至是背景的大厦,自然就被正常且清楚地记录下来啰 -- 这也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就是防抖是"不能够"将自己会移动的被摄物也凝结住的 -- 因为这个要靠快门,所以动得越快的人物也会变得越模糊;要达到全面凝结,还是得要加快快门速度。不过个人是觉得这种放慢快门的流动感的呈现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影像叙事的好手法啦(自己很喜欢)。
从更进阶一点的安全快门的观念来看这张照片, 28mm 的焦段大致上需要超过 1/28 sec 的快门速度(看出来了吗?就是把 35mm 等效焦段做为分母即可),才能尽量避免手持所造成的震动。这张照片小编则是借由 A7 II 的防抖系统帮助,以 1/6 秒达成了稳定拍摄。成功率部分就现场几张实拍看来,1/6s 得成功率其实都相当不错,甚至觉得还有向下探究极限的可能 -- 不过就画面来看,这样的流动感个人觉得已经不错了,所以当天也就没再持续往下尝试。
安全快门的状况是因个人手持稳定程度以及现场的状况而异,笔者在这次的测试期间曾经在低光环境下稍微试试 A7 II 五轴防抖的极限,得到的结果如上图这样。这张照片是在 55mm 端所拍摄,并且锁定 f/4.0 光圈值后来改变快门值,如此一来让 ISO 自己跑的话,从左到右则是从 3200 开始自己往下最后变成 ISO200(不知道为什么 0.4s 到 0.5s 感度没有变动哩...)-- 虽然让感度变动很可能会影响到画质,不过还好 A7 II 在 ISO3200 细节表现也还 OK,所以希望大家能忽略感度造成的画质差异啰(应该看得出来哪张是模糊的吧)。
另外,这次测试是手持使用 EVF 来拍摄,照片是一次连续拍摄,并没有重复多拍几次,所以不见得每次测试都能得到相同结果。(1/25s 这张之所以黑点比较淡,是因为刚开始烤面包的时候有一点蒸气在玻璃上的关系。)从照片结果看来,可以发现原厂号称的 4.5EV 补偿效果,在这简单的测试之下还真的发挥的很好没有太大落差... 甚至我们掐指一算,用 55mm 这颗镜头拍摄需要的安全快门大约是 1/60s ~ 1/50s;这次的拍摄结果大致上到 0.4s 都还算可用,测得格数范围大致上是在 4.5EV ~ 5EV 之间。算是很符合原厂"4.5 级(根据 CIPA 标准。仅限纵摇/横摇。装上 Sonnar T* FE 55mm F1.8 ZA 镜头。关闭长时间曝光噪点抑制。)"的宣称效果。是说,能够让人在同样条件下从 ISO3200 降到 ISO200,这还不够强吗!?
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原厂为什么会标示需要关闭长时间曝光噪点抑制,这部分我们也通过台湾索尼直接询问到了日本东京事业部,得到的答案是这样将可"保证达到 4.5EV 的防震,不过假如是开启的状态,效果也是差不多的";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原厂就表示恕无法透露详细的技术与硬件运作资料了。
这部分个人的猜测是跟运算资源分配有关系啦,毕竟就原厂之前的介绍(上图),这次 Sony 的五轴机身防抖系统使用了结合非常复杂运动感测器,配合内建的 LSI 控制系统进行动作预测,才能在有限的移动范围内达到 4.5 级的防震效果。而这里的"移动范围有限"其实的,才让小编先入为主地觉得 A7 II 的效果应该不会特别令人惊艳,但在这次的测试过后算是破除了这个迷思(其实有点吓到)。
此外,原本想说若是真的需要用到 1 秒以上的快门(长时间曝光噪点抑制做动的最低快门速度),应该也算有点超过手持极限了,应该不需要特别去担心。但如果我们以 4EV 来降快门速度来计算,如果用的,还真的有机会启动长曝噪点抑制哩...
更深入探究 A7 II 的五轴防抖规格,因为 A7 与 A7 II 都是可交换镜头相机的关系,所以针对镜头的支持度还是必须提一下。之前 Sony 选择了在 E 接环镜头上直接搭载防抖的这条路(A 接环系统像是 A99 这样的机型,则是很早就把防抖做在感光元件上了 -- 好吧,其实最早应该是 ),所以全幅 E 接环的 A7 / A7R / A7S,是可以通过 OSS 镜头来获得基本的两轴(Pitch 与 Yaw)3EV 补偿防抖能力的。
到了最新的 A7 II,因为将防抖内建在感光元件之上的关系,所以比起之前的 Alpha 机型,它有着两个特色。一是可以广泛地支持无防抖的镜头,包括 A 接环镜以及转接其他手动镜头,都能全面使用到机身防抖,也是推出时标语上的"Stability for all"的意思 -- 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启动"五轴防抖"的前提,是镜头接点必须能回传给机身"对焦信息"才有,所以一般没有电子讯号的手动镜头乃至于少数几款 A 接环镜头就都只能支持到三轴、大约可以提供 1~2 级的防抖效果 -- 有总比没有好吧?
A7 II 防抖系统的第二项特色是它的机身防抖是可以跟镜头同时运作的,或该说,接上了 OSS 规格的镜头,便会自动切换为镜头防抖 + 机身防抖的组合(这部分的技术可行度,其实当初 就有提及了),而若是将镜头上的防抖开关关闭,整个防抖功能便会完全关闭,所以并不能独立切换是否要只启动镜头防抖或是机身防抖;高端长镜头上能指定摆镜方向的防抖 Mode 功能,也不能在机身防抖选项上选择。
在上面的测试之后,还有更多的防抖测试我们留到了评测视频之中。不过近期 Sony 也释出了修正录影稳定效果的固件更新,所以视频中的效果就请斟酌参考啰。
相片信息:ISO1000, f/5.6, 1/60, +1EV 使用 APS-C 镜头
因为自己就是在用 A7S 工作的关系,所以在评测 A7 II 的期间也就直接无痛地,将这部机器拿到工作的场合使用,上面这张就是 的报道。A7 II 的防抖用在小编不具备 OSS 的 E 30mm f/3.5 Macro 微距镜上,真的可以感觉到明显的稳定感(装在 A7S 上就很晃 XD),对于拍摄很有帮助。防抖系统用起来效果最明显的时候,一个是望远端,另一个便是微距拍摄时,对于构图稳定度很有帮助。此外,这里的人像色调其实也表现不差(硬要补一句 XD)。
相片信息:ISO160, f/3.2, 1/60, +1.7EV, 自动白平衡, 55mm
使用镜头:FE 55mm f1.8 ZA
个人觉得 A7 II 的各项色调等表现都与其余 A7 系列没有太多差异,会觉得整体而言算是偏冷偏绿一些。所以会建议白平衡可以朝偏洋红与黄色一点点来修正;测光表现方面也偏保守,所以 EV 大致都要加个 0.3~0.7EV,画面才比较接近自己预期的 0EV 状态。
以前刚借到
评测的时候就有体验了一下全片幅的浅景深威力,但反而在 A7R 的评测时,并没有特别去享受试试这方面的表现。这次小编借到了 FE 70-200mm f/4.0 长镜头与 55mm f/1.8,图左与图右就分别是两镜针对这方面的小小测试。其实从这个 500px 高的缩图应该看不太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
相册看大图与 EXIF)-- 左边这张是长镜头 f/5.6 光圈的表现;右边则是 f/1.8 光圈全开焦点在第一根路灯。个人是觉得拍起来还满开心的啦(真心舍不得把 55mm 还回去~紧抱)。
相片信息:ISO6400, f/4, 1/160, -0.3EV, 阳光白平衡, 200mm
使用镜头:FE 70-200mm F4 G OSS
这张是想试试高感度 + 低光 + 暗部细节,拍摄的方式是坐在路边用翻转屏幕进行低角度拍摄。以这样的条件来搭配较重的长镜头来拍,以往会是个严苛的挑战,不过得到的结果与拍摄时的稳定度,真的很让小编感到惊艳,画面的暗部细节也不错,对焦速度的话在这样的低光下还算可以。
相片信息:ISO3200, f/4, 1/1250, +1.3EV, 自动白平衡, 200mm
使用镜头:FE 70-200mm F4 G OSS
相片信息:ISO160, f/1.8, 1/60, 自动白平衡, 55mm
使用镜头:FE 55mm f1.8 ZA
相片信息:ISO100, f/5.6, 1/160, -1.3EV, 阳光白平衡, 200mm
使用镜头:FE 70-200mm F4 G OSS
相片信息:ISO125, f/2.5, 1/60, -1EV, 自动白平衡, 55mm
使用镜头:FE 55mm f1.8 ZA
相片信息:ISO100, f/2.8, 1/1600, -0.7EV, 自动白平衡, 55mm
使用镜头:FE 55mm f1.8 ZA
Sony A7 II 樣本照片(Sample Shots)
Sony A7 II 样本视频
各感度测试
这次的感度测试我们拉到了户外拍摄,噪点抑制调整到弱的设定之下,放大到 100% 看,个人觉得 ISO 3200 ~ 6400 都还算可用;缩图观看的话个人觉得 ISO6400 的表现有比 A7 / A7R 要好了一些,几乎都没有太恼人的粒子或去噪点痕迹,锐利度则是都保持一定水准。
Sony A7 II 的优点:
& 新的按钮与手柄厚度手感较好,更接近 DSLR / SLT 操控
& 防抖效果显著(最高约 4.5EV)
& 快门震动更小、声音更轻
& 连拍黑屏时间缩短
& 支持 Slog-2(限制最低感度比 A7S 低,只要 ISO1600)
& 高感度有进步,ISO6400 更为可用
& 细部操控如放大照片等改进
Sony A7 II 可以改进之处:
& 尽管手感变好,但使用长镜头可能还是得搭配垂直把
& 视觉上机身变厚不少,重量也较重
& 屏幕较难掀开,转轴会干扰 AEL 按钮操作手感
& 对焦有微幅进步,但低光对焦与反应仍不及 A7S
当初笔者之所以会舍弃较低价的 A7 而选择 A7S,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前者的感度表现自己不太满意(A7R 的高像素以现有的工作来讲比较用不到,先放一旁),但因为初期考虑要用 APS-C 专用的镜头,所以裁切像素又是个考量点(A7 为 10MP;A7S 为 5MP),而有点犹豫不决。不过后来考虑到现有 FE 变焦镜还没有 f/2.8 的恒定光圈版本,因此对高感度的需求就相对高上不少;反过来讲强力防抖也是一解,才比较能应付千变万化的记者会拍摄环境。当时由于还没有 A7 II,所以我选择了前者。不过这次测试完了 A7 II 之后,会觉得两者在这方面的差距已经缩小很多了。
A7 II 的感度虽然仅有进步了一点点,但强大的防抖却让他在不太需要凝结物体动态的题材上,大幅拉近与感度之王 A7S 的差距(掐指一算时间 A7 II vs A7S;可用 ISO 6400 vs ISO,差距 1~2EV;防抖 A7II 约 4.5EV vs A7S 搭 OSS 约 3EV,差距 1.5EV),不过坦白说遇到需要提升快门速度凝结物体的场合,还是非 A7S 不可啰。此外,两者其他的差距,大概就是对焦反应跟帐面像素了吧?这就端看个人的需求为何了 -- 手感与质感喜欢 A7 II 还是 A7 / A7R / A7S 也是见仁见智。
觉得小编在结论部分为什么都一直在跟 Sony 自己人比较?主要是因为在全幅无反这块领域,还是只有这间厂商自己在跟自己竞争。尽管如此,Sony 却还是一再地让我们看到科技爆发的产品 -- 这次 A7 II 就是这样的感觉,它的防抖系统在这次的评测中表现的确强悍,相关的人机界面部分也都有稳步地朝向专业前进。虽说还是多少有一点点性能上的遗憾,不过 A7 II 依然是缴出了明显优于前代机型的成绩单。这点对目前还没有太多竞争对手的产品系列来讲,算是非常有诚意的改版之作。
放眼未来,如果先拿下"全幅"这个招牌绝招,在"专业可换镜式无反相机"这块市场,竞争对手就有 Panasonic GH4、Samsung NX1、Olympus E-M1、Fujifilm X-T1 等机型。而如果 Sony 希望可以在这样的比较之下依然带出差不多的功能表现,带来更强对焦表现、内建 4K 录影的旗舰级产品的话(A9 与 A9R?),相信应该就真的有机会,可以吸引到其他 DSLR 专业系统的用户,加入这个不再需要猜测曝光与色彩,所拍即所得的无反世界;而针对随身入门需求,当然 A7 目前的价位是有着不错的吸引力啦,不过要是有少了电子观景窗,定位类似 A5100 的机型,应该也是大有可为才是啊。
摄影穷三代,大法毁一生 虽然买不起,但我心中的信仰更加鲜艳?彡☆))?`) 价格才是王道。。。 连淫科技小编提到A9和A9r,难道大法又要来一波黑科技大爆发了? 前几天看到CES上那几只FE镜头,除了28mm f2,一个比一个傻大黑粗...加之适马说FE卡口尺寸实在太小不好设计镜头...= = 大法这套系统我还是观望一下再说吧 好小好像玩具。。。 vsdvsdsv sdsdv 不错 已入手A7II,其实A7/7R推出的时候已经蠢蠢欲动了,但是嫌弃居然没有触摸屏!然后到了A7S,超高价格加上较低分辨率加上真的好贵所以没入手,到了A7II就真的忍不住了!虽然还是没有触摸屏,但5轴防抖真的有让人晕眩的冲击感,还比上一代手感好了。虽然没了好多工艺品般的质感,虽然没有触屏(要是有触屏还能翻转多好啊!自拍,平时把屏幕翻进去防刮花都能实现了)但不失为一台好相机。 索尼的全画幅镜头都太大了,都在接contax 屏幕是触控的?我买了怎么不能触控?是不是买到假货啦?! 抱歉抱歉,大概是中邪了怎么会把这规格打进去...Orz CIPA 标准下可拍摄约 270 张(观景窗)/ 350 张(LCD)连续录影 100 分钟使用观景窗的续拍能力反倒不如用LCD的多。真心不知道小编想表达什么。 这是电子取景窗,像素比LCD多,耗电也更多 “观景窗”是EVF,用的是OLED显示,比液晶屏更加费电。 我觉得a7r已经很专业了 人机交互也比较友好 比感动牌用着舒服 主要分量轻很多啊 就没人觉得,那个泊车的照片,图右的应该是
不是吗 就你沒看出來他是站在停車場裡面往外拍的??? 像这种相机的新闻我都只是看看= =。我就看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7 a7r a7s a7k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