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柱子,用钢量不变的情况下怎么提高其混凝土柱子稳定性验算

3&稳&定& 钢结构的稳定分为结构的稳定和构件的稳定两个概念。& 构件的稳定一般地说,失稳与构件承受压力有关,因为在压力作用下,杆件会发生局部屈曲而导致构件的承载能力降低或全部丧失。一个夸张的例子能形象地说明这个现象,一根绳子,不论多么细,总能承受一定的抗力,但绳子不能承受任何压力,稍一施压,绳子便弯曲失稳了。受压失稳的现象也同样发生在柱与梁等结构构件上。& 柱:压缩失稳a.&短柱&短柱(假定不发生失稳)强度为Nf=Afy&(1-2) Nf---短柱承载能力& A----柱面积& fy---材料的屈服强度b.&长柱由于长,柱在压力N作用下会产生弯曲变形,因此柱不但受压而且受弯。使杆件弯曲的荷载效应叫做弯矩。弯矩的大小等于力乘上一个相关的距离。在长柱受压的情况中,弯矩等于力N乘以相应的挠度,在跨中截面弯矩M=N×δ。当N增加时,挠度δ增大,从而M也增大。当N增至其临界值NE时,M也增加到相应的值。在NE和M的共同作用下,柱子处在失稳的平衡点上,任一微小的外界影响都会导致柱子失稳。NE被称为临界力,两端铰支的弹性柱的临界力NE为:& NE=π2EI/L2&(1-3) 式中π=3.1416圆周率,E-材料的弹性模量& I-截面惯性矩仅与截面大小和形状有关& L-柱子长度& 柱子愈长,NE愈小,柱子愈短,NE愈大,当L小到某值使得NE大于或等于Nf时,则称柱子为短柱,短柱不会发生失稳破坏。由上式可见,NE与屈服强度fy无关,与弹性模量(变形模量)E有关。对于长柱,当荷载达到临界力时,对应的截面上的应力一般都小于fy。& 也就是说&NE<Nf 梁的弯曲失稳一简支梁如前所说,梁在荷载作用下发生弯曲,一面受拉,一面受压。在图1-6所示的简支梁承受向下荷载的情况下,梁是上面受压,下面受拉。&如果梁不失稳,则梁的抗弯强度可表示为:& Mf=Wfy&(2-1) 式中&Mf-梁的弯曲承载力& fy-材料的屈服强度& W-梁截面抗弯模量,仅与梁截面大小和形状有关& 当梁跨度大,而又对受压翼缘没有侧向约束时,梁会发生屈曲失稳破坏,失稳破坏时的弯矩称为临界弯矩。对于对称截面简支梁,其临界弯矩可表示为:& ME=π/L×&EIy&(GJ+EIw×π2/L2)&(2-2)& 式中,E-材料弹性模量,& G-材料的剪切模量,& Iy-截面绕y轴(弱轴)的惯性矩,仅与截面大小和形状有关,& Iw-截面抗翘曲常数,仅与截面大小和形状有关,& J-截面抗扭常数,仅与截面大小和形状有关,& L-梁受压区横向支撑(约束)的间距,若无支撑则L为梁跨跨长。& 由上式可见,ME与材料屈服强度fy无关,但与L的平方成反比。无侧向& 支撑时,梁跨愈大,则临界弯矩愈小,即梁的承载能力就愈小。& 结构的稳定& 稳定的结构1.从稳定的角度看待结构,结构可分为三种体系可变体系:结构的几何形状是可变的,变化可由外界微小的作用引起,作用移开后也不会恢复原状。一个单铰柱是可变体系,靠很小的摩擦力直立,用一个很小的力一推便倒下了。四根杆件用四个铰两两相连形成一个矩形结构。在每一个铰处,杆件都可以自由转动,这也是一个可变体系。设想一对力在对角处一拉,则矩形变成了菱形。& 瞬变体系:瞬变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可变体系,之所以称为瞬变体系是由于它的几何形状可变动的幅度很小。不变体系:在结构被破坏之前,结构的几何形状不会由于外界作用而改变。三杆用三铰两两相连形成的三角形是一个简单的不变体系。&体系的可变与不变与结构中杆件的数量有关。加一根斜杆(A杆)到上面提到的四杆四铰可变体系中,结构就变成了不变体系。如果在上述结构中再加一杆,则结构仍是不变体系。现在设想荷载加大,直到将A杆拉断,但其它杆件尚未破坏。结构仍为不变体系,因此可以认为维持上述结构为不变体系的杆件最少数量为5根。杆件数量多于不变体系要求的最少杆件数的结构称为赘余体系。赘余体系是不变体系中的一个类别。在赘余体系中,个别杆件的破坏并不意味整个结构体系就破坏。只要体系是不变的,就仍能承受一定的外荷载。网架结构是一种典型的赘余体系,其杆件数量比维持结构为不变体系的最少杆件数量要多得多。但这并不是说赘余体系的杆件可以任意破坏。一根杆件破坏了,不再承担外力,原来由其承担的力要由其它杆件分担。这就在结构中产生了力的重新分配。有些杆件受的力会增加。如果受力增加的杆件不破坏,则结构仍是安全的。但如果有的杆件由于受的力增加而出现了新的破坏,就可能会发生杆件破坏的连锁反映,导致结构最终破坏。因此,即使是赘余体系也应认真设计。2.&只受拉杆件还有一个概念问题需要说明:前面提到的杆件都是即可受拉又可受压,但在实际工程中,常用到一种只能受拉不能受压的杆件。例如悬索、钢绞线、钢链和长而细的圆钢(常用直径范围为12~30mm)。此时,结构稳定对杆件数量的要求会与荷载方向有关。仍以四杆铰节的结构为例,布置在周边的四杆均为普通杆,即可承拉又可受压。在结构的对角线上布置拉杆(只能受拉)。
上一篇:下一篇: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如何达到用钢量最少
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如何达到用钢量最少
09-04-12 &匿名提问
制验算,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采取相应的合理配筋。 212 温度裂缝 防止因混凝土本身与外界气温相差悬殊,处于高温环境的构件,应采取隔热措施,加强养护,尤其在 气温高、风大且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更应及早喷水。对大体积混凝土应控制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因散 热降温引起的冷缩比干缩更容易引起开裂,常规的温控措施既复杂又费钱。 213 干缩裂缝 一是可以通过改善材料性能来控制,如前提到在工程中采用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对此种裂缝的控制也 很有效。补偿混凝土是一种适度膨胀的混凝土,按国内外补偿混凝土的技术要求,混凝土在湿养护期间, 在配筋率ρ = 018 %的试验条件下,它产生的限制膨胀率为0102 %~0103 % ,在混凝土中建立的预压应力 为012~017MPa ,这一预压应力能够抵消导致混凝土开裂的全部或大部分应力。与此同时推迟了混凝土 收缩的产生过程,这就是补偿混凝土的抗裂原理。 214 沉降裂缝 对软土地基进行必要的夯压和加固处理;预制场地应夯打密实方可使用;现浇和预制构件模板应支 撑牢固,保证其强度和刚度,并应按规定时间拆模;防止雨水及施工用水浸泡地基。 215 腐蚀裂缝 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以阻止侵蚀介质和水、氧等的侵入;在构件表面加涂防护层。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分析,是正确拟定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的前提,是明确质量事故责任的依据。为此,要求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对事故的性质、危害、原因、责任都不能遗漏。要有科学的论证和判断;言之有理:论之有据,方能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分析,是正确拟定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的前提,是明确质量事故责任的依据。为此,要求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对事故的性质、危害、原因、责任都不能遗漏。要有科学的论证和判断;言之有理:论之有据,方能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一、墙体裂缝分析 (一)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裂缝分析 房屋的全部荷载最终通过基础传给地基,而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其应力是随深度而扩散,深度大,扩散愈大,应力愈小;在同一深处,也总是中间最大,向两端逐渐减小。也正是由于土壤这种应力的扩散作用,即使地基地层非常均匀,房屋地基应力分布仍然是不均匀的,从而使房屋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即房屋中部沉降多,两端沉降少,形成微向下凹的盆状曲面的沉降分布。在地质较好、较均匀,且房屋的长高比不大的情况下,房屋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差值是比较小的,一般对房屋的安全使用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当房屋修建在淤泥土质或软塑状态的粘性土上时,由于土的强度低、压缩性大,房屋的绝对沉降量和相对不均匀沉降量都可能比较大。如果房屋设计的长高比较大,整体刚度差,而对地基又末进行加固处理,那么墙体就可能出现严重的裂缝。裂缝对称的发生在纵墙的两端,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沿着门窗洞口约成45。呈正八字形,且房屋的上部裂缝小,下部裂缝大。这种裂缝,必然是地基附加应力作用使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形成的。 当房屋地基土层分布不均匀,土质差别较大时,则往往在不同土层的交接处或同一土层厚薄不一处出现较明显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开裂,其裂缝上大下小,向土质较软或土层较厚的方向倾斜。 在房屋高差较大或荷载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当未留设沉降缝时,也容易在高低和较重的交接部位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裂缝。此时,裂缝位于层数低的荷载轻的部分,并向上朝着层数高的荷载重的部分倾斜。 当房屋两端土质压缩性大,中部小时,沉降分布曲线将成凸形,此时,往往除了在纵墙两端出现向外倾斜裂缝外,也常在纵墙顶部出现竖向裂缝。 在多层房屋中,当底层窗台过宽时,也往往容易因荷载由窗间墙集中传递,使地基不均匀沉降,致使窗台在地基反力作用下产生反向弯曲,引起窗台中部的竖向裂缝。 此外,新建房屋的基础若位于原有房屋基础下,则要求新、旧基础底面的高差H与净距L的比值应小于0.5~1。否则,由于新建房屋的荷载作用使地基沉降而引起原有房屋、墙体裂缝。同理,在施工相邻的高层和低层房屋时,亦应本着先高、重,后低、轻的原则组织施工;否则,若先施工了低层房屋后再施工高层房屋,则也会造成低层房屋墙体的开裂。 从以上分析可知,裂缝的分布与墙体的长高比有密切关系,长高比大的房屋因刚度差,抵抗变形能力差,故容易出现裂缝;因纵墙的长高比大于横墙的长高比,所以大部分裂缝发生在纵墙上。裂缝的分布与地基沉降分布曲线密切有关,当沉降分布曲线为凹形时,裂缝较多的发生在房屋下部,裂缝宽度下大上小;当沉降分布曲线为凸形,裂缝较多的发生在房屋的上部,裂缝宽度上大下小。裂缝分布与墙体的受力特点密切有关,在门窗洞口处,平面转折处、层高变化处,由于应力集中,往往也就容易出现裂缝;又因墙体是受剪切破坏,其主拉应力为45。所以裂缝也成45倾斜。 为了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首先应处理好软土地基和不均匀地基,但在拟定地基加固和处理方案时,又应将地基处理和上部结构处理结合起来考虑使其能共同工作;不能单纯从地基处理出发,否则,不仅费用大;而效果亦差。在上部结构处理上有:改变建筑物体型;简化建筑物平面;合理设沉降缝;加强房屋整体刚度 (如增加横墙、增设圈梁、采用筏式基础、箱形基础等);采用轻型结构、柔性结构等。 (二)温度应力引起墙体裂缝分析 一般材料均有热胀冷缩性质,房屋结构由于周围温度变化引起热胀冷缩变形,称为温度变形。如果结构不受任何约束,在温度变化时能自由变形,那么结构中就不会产生附加应力。如果结构受到约束而不能自由变形时,则将在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或称温度应力。由温度应力引起结构的伸缩值。 由于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a=1.08X10/C,而普通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为0.5XlO/C,在相同温差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伸长值要比砖砌体大一倍左右。所以,在混合结构中,当温度变化时,钢筋混凝土屋盖、楼盖、圈梁等与砖墙伸缩不一,必然彼此相牵制而产生温度应力,使房屋结构开裂破坏。 温度应力引起墙体裂缝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八字形裂缝 如图4-6所示,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外墙本身沿长度方向将有所伸长,但屋盖部分(特别是直接暴露在大气中的钢筋混凝土屋盖)的伸长值大得多。从屋盖与墙体连接处切开来看,屋盖伸长对墙体产生附加水平推力,使墙体受到屋盖的推力而产生剪应力,剪应力和拉应力又引起主拉应力,当主拉应力过大时,将在墙体上产生八字形裂缝。由于剪应力的分布大体是中间为零,两端最大,因此八字形裂缝多发生在墙体两端,一般占二、三个开间,且发生在顶层墙面上。 2.水平裂缝和包角裂缝 平屋顶房屋,有时在屋面板底部附近或顶层圈梁附近,出现沿外墙顶部的纵向水平裂缝和包角裂缝,这是由于屋面伸长或缩短引起的向外或向内推拉力而产生的,包角裂缝实际上是水平裂缝的一种形式,是外横墙和纵墙的水平裂缝连接起来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下面一般不会再出现八字形裂缝。有时,外纵墙的水平裂缝也会出现在顶层的窗台水平处。 3,女儿墙根部和竖向裂缝 女儿墙根部由于受到屋面伸长或缩短引起的向外或向内的推、拉力,使女儿墙根部的砌体外西域女儿墙外倾现象,形成水平裂缝。有时,由于钢筋混凝土屋面的收缩,也可能使女儿墙处于偏心受压状态,从而造成女儿墙上部沿竖向开裂。 此外,在楼梯间两侧或有错层处的墙体将易产生局部的竖向裂缝,这是由于楼面收缩产生较大的拉力所致。 影响房屋伸缩出现裂缝的原因很多而且复杂,以上所述的仅是一些常见的情况。为了减少温度应力的影响,可采取合理地设伸缩缝;避兔楼面错层和伸缩缝错位;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用油毡夹滑石粉或铁皮将屋面板和墙体隔离,并在女儿墙根部留一定空隙,使其能自由伸缩且有伸缩余地;采用蓄水屋面域种植屋面;女儿墙设构造柱;加强结构的薄弱环节,提高其抗拉强度等技术措施。 二、悬挑结构坍塌分析 悬挑结构坍塌实例较多,一是整体倾覆坍塌;二是沿悬臂梁、板根部断塌。其主要原因有: 1.稳定力矩小于倾覆力矩 悬挑结构是靠压重或外加拉力来保持稳定,要求抗倾覆的安全因素不小于1.5,若稳定力矩小于倾覆力矩时,必然失稳,倾覆坍塌。如雨蓬、挑梁,当梁上压重(砌砖的高度)不能满足稳定要求时,就拆除支撑、模板,即会产生坍塌事故。 2.模板支撑方案不当 悬挑结构根部受力最大,当混凝土浇筑后,尚未达到足够强度时,模板支撑产生沉降,根部混凝土随即开裂,拆模后将从根部产生断裂坍塌;若悬挑结构为变截面时,施工时将模板做成等截面外形,而造成根部断面减小,拆模后也会造成断塌事故。 3.钢筋错位、变形 悬挑结构根部负弯矩最大,主筋应配在梁板的上部。若施工时将钢筋放在下部,或被踩踏向下变形过大,或锚固长度不够等原因,拆模后,均会导致根部断塌。 4.施工超载 悬挑结构的固端弯矩与作用荷载成正比,如施工荷载超过设计荷载,当模板下沉时就在根部出现裂缝;尤其是当由根部向外浇筑混凝土时,随着荷载增加;模板变形,也极容易在根部产生裂缝,导致拆模后断裂。 5.拆模过早 不少悬挑结构断塌事故都是由于拆模过早,混凝土未达到足够强度所造成。所以,规范规定,跨度小于2m的悬臂梁及板,混凝土拆模强度应大于等于70%;跨度大于2m的悬臂梁及板,混凝土的拆模强度为100%。 三、钢筋混凝土柱吊装断裂事故分析 (一)事故概况 某工程项目C列柱为等截面柱,长l2m;断面为40Omm*6OO采用对称配筋,每边为4业16,构造筋为2业12;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吊装时已达100%强度;柱为平卧预制,一点起吊;吊点距柱顶2m;刚吊离地面时,在柱脚与吊点之间离柱脚4.8m左右产生裂缝,裂缝沿底面向两侧面延伸贯通,最大宽度达1.3mm,使柱产生断裂现象。 (二)事故原因分析 此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柱平卧预制吊装,吊点受力与使用受力不一 致;吊点选择不合理,吊装弯矩过大,其抗弯强度和抗裂度不能满足要求所造成。现予以分析验算如下: 1.吊点选择不符合吊装弯矩MDm,最小的原则 柱子吊装弯矩的大小与吊点位置密切有大而遭受破坏,其吊点选择的原则:必须力求吊装弯距最小。为此,对等截面柱,当一点起吊时,应使|Mmx|=|一 MD|,即跨中最大正弯距语吊点处负弯距的绝对值相等。据此求得吊点位置距柱顶为0·293L(L为柱长)处。当L为12米时,吊点距柱顶应为 0.293X12=3.5m。原吊点离柱顶为2m,故不符合吊装弯矩最小的原则,吊装时必然使跨中最大弯矩的绝对值大于吊点处负弯矩的绝对值,所以裂缝发生在跨中最大正弯矩的截面处。 2.柱子吊装中抗弯强度不够 现就按吊装弯矩最小进行验算,柱子平卧预制一点起吊,其抗弯强度也不能满足要求。验算结果如下: (1)计算荷载g 取钢筋混凝土重力密度为25000N/m',则自重为0.4X0.6XN/m;动载系数为1.3~1.5,取1.5,则计算荷载q=1.5XN/m。 (2)计算简图 按吊装弯短最小的原则,吊点离柱顶为3·5m,吊装时柱脚不离地,柱子刚吊离地面近似于一根悬臂的简支梁。 3.柱子吊装中抗裂度不够 按施工验收规范规定,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吊装中受拉区裂缝宽度不大于0.2~0.3mm,而裂缝宽度与钢筋的受拉应力有关,钢筋受拉应力愈大,则裂缝宽度愈大。所以,在柱子吊装中常用钢筋的拉应力来控制裂缝的宽度。只要钢筋拉应力满足下式要求,说明裂缝宽度在允许范围内,能满足抗裂度要求。说明抗裂度不能满足要求。 (三)经验教训 从上述事故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如下: (1)由于柱子吊装受力与使用受力不一,故必须进行吊装验算。 (2)当吊装受力与使用受力不一时,吊点选择应符合吊装弯矩最小的原则,以免吊装弯矩过大而过受破坏。如在本例中,按吊装弯矩最小的原则,确定吊点距柱顶为3·5m时,其跨中的正弯矩与吊点处的负弯矩的绝对值相等,均为55.125XlO。而按原吊点距柱顶为2m时,其跨中最大弯矩为103.68X1O。 N·mm,最大弯矩截面距柱脚为4.8m处。由此可见,原吊点跨中正弯矩要比按吊装弯矩最小的原则确定吊点跨中正弯矩大1.88倍。该柱在离柱脚4.8m 处出现较大裂缝,产生断裂现象,也证明了该截面处的吊装弯矩最大。 (3)当吊装受力与使用受力一致时,吊点的选择应尽可能符合使用受力的要求,如简支梁的两吊点应靠近梁的两端;悬臂梁的两吊点应在梁的两支座处。 (4)若经吊装验算,抗弯强度和抗裂度不能满足时,首先考虑翻身起吊。如本例采用翻超身吊时,则抗弯强度和抗裂度均可满足,若翻身起吊仍不能满足时,则可增加吊点,改一点起吊为二点起吊,以减小吊装弯矩,或采取临时加圊措施。 此外,为了便于就位、对中,确保吊装安全,构件绑扎时务使吊钩中心线对准构件重心;水平构件吊装两点绑扎时,应分别用两根吊绳;且对等截面构件,还要求两吊点左右对称,两根吊绳长短一致;吊绳水平夹角应大于等于60。不得小于45。;严禁斜吊和起重机负荷行驶 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产生裂缝的原因有多种,但最主要的是混凝土中的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找到避免的办法。 1.水泥干缩产生的裂缝,这种裂缝出现在板的表面,比较细小。水泥是水硬性材料,具有干缩性,在硬化初期如果水份不足则可能产生裂缝。避免的办法是加强养护,进行复盖和定时浇水。 2.温差变化引起的裂缝,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及面积或长度较大的构件上。解决的办法是在适当的部位留设伸缩缝。 3.应力集中引起的裂缝,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板的阴阳转角处或支座处。是由于板面配筋不足或钢筋间距过大造成的。避免的办法是在板面增设钢筋网或缩小钢筋间距。 4.加荷过早产生的裂缝。是因为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而提前加荷,使构件过载而在板底出现裂缝。避免的办法是严格掌握拆模时间,不能提前加载(即使未拆模时也不可在板面上堆载过多)。 5.此外还可能有其它原因,如混凝土硬化初期模板振动或移位;施工缝处理不好等都可能引起板出现裂缝。这些只要在施工中注意避免就可以了。 如果是钢筋混凝土,那问题就严重了,请从设计开始查原因(这里不多说)。 如果是素混凝土,通常该裂缝属于混凝土收缩过程中产生的裂缝。请看下面: 1、下部因为是钢板,表面通常较光,使浇筑在上面的混凝土在结合面上抓合力很小,无法抵抗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因温度改变而产生的收缩变形的发展。 2、混凝土使用的水泥、配合比也是影响混凝土开裂的重要因素。通常水化热大、塌落度越大,也就越容易造成开裂。 3、与设计的浇筑版面尺寸有关,如果平面尺寸长细比过大,也容易因为长方向、短方向收缩应力差别过大造成开裂。 4、建筑沉降、建筑结构发生的变形也应从设计计算中予以复核。 5、在上述主要原因基础上,基层表面是否清洁无油污、混凝土压实抹平的次数、混凝土养护等常规施工工艺也是引起产生裂缝的施工工艺问题。 关于如何预防: 1、对于钢板表面通常较光的原因,可以选用或对钢板进行处理使钢板表面尽量粗糙,同时在混凝土中增加钢筋网或者高强钢丝网,也可以在混凝土中增加剁碎的高强纤维,用以抵抗收缩变形。 2、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干硬性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做好温度控制,增加表面温度(如覆盖、热照),缩小混凝土内外温差,同时表面收光至少进行三遍,每遍时间隔1~2小时,从而避免表面微裂纹,减少混凝土自身收缩的变形量。 3、对长、宽比大的混凝土板,可以根据版面事先预留分格缝,打断收缩应力,避免应力集中而开裂。 4、建筑沉降、变形需要设计提供参数,复核。 5、其它施工工艺问题就不在多述了,常规施工规范中都有。 关于如何处理: 1、返工。 2、对通长裂纹进行环氧树脂灌缝处理。 3、重新补充分格缝。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地区:成都
头衔:项目副经理
悬赏分:100
浏览数:402
柱支撑高度 超过3.6m每增加1m钢(木)支撑 工程量怎么计算
如柱子16.95米,截面,就想问定额里的“ 柱支撑高度 超过3.6m每增加1m
钢(木)支撑”怎么理解,超高部分怎么计算??我有两种想法,请大神帮忙解释下:第一种就是每增加1m,算一次超高。例子中的超高次数就是(16.95-3.6)/1=14次,计算过程就是:(1+0.7)*2*1*((1+14)*14/2)=357m2;第二种就是超高3.6m以上的部位直接只算一次,计算是(1+0.7)*2*(16.95-3.6)=45.39m2。哪一个对哦??还有就是不超高的部位我套定额的时候是整个16.95m都要算,还是只算3.6m以下??
请填写消息,提交后将发送给用户
及时采纳答案不仅是对回答者的认可,同时也能避免问题过期后被
地区:河南
等级:15 级
头衔:亚太区总裁
为什么同样跨板筋 受力筋和负筋计算结果差很多呢,按超高子目套,子目*13的系数即可。
地区:山东
等级:15 级
头衔:亚太区总裁
首选柱支撑高度,超过3.6m应该是每增加3m 钢(木)支撑,不是每增加1m
柱子16.95米,截面;
超高次数就是(16.95-3.6)/3=4.45(按5次计算)
超高面积的计算;
第一次超高面积;(1+0.7)*2*3*1=10.2m2
第二次超高面积;(1+0.7)*2*3*2=20.4m2
第三次超高面积;(1+0.7)*2*3*3=30.6m2
第四次超高面积;(1+0.7)*2*3*4=40.8m2
第五次超高面积;(1+0.7)*2*1.35*5=22.95m2
超高工程量∑=10.2+20.4+30.6+40.8+22.95=134.95m2
操作执行中...
无满意答案
  及时举报违规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环境
举报原因:
问题与专业无关
没有实用价值
问题描述不清晰
同IP自问自答,恶意刷分
完全复制他人答案
部分复制他人答案
无实际价值
同IP自问自答,恶意刷分
    
如果您认为这个答案有误,或者有更好的答案,请立即告诉我们!
如果您的“揪”错被采纳,可获得10分积分奖励!
我的答疑任务
图片正在上传...钢骨高强混凝土柱合理用钢量的研究--《建筑结构》1999年07期
钢骨高强混凝土柱合理用钢量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 4根不同用钢量、内置实腹式工字钢的钢骨高强混凝土(> C75)柱的轴心受压试验,对这类结构柱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分析对比,并根据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提出了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的轴心受压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与合理的用钢量范围。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U375【正文快照】:
一、前亩钢骨高强混凝土(下称HSRC)柱的用钢量指内埋型钢面积与构件全截面积之比,计为p、。用钢量过小,体现不出SRC构件中型钢的作用,承载能力不高,受力性能接近于普通混凝土柱。美国钢结构学会[‘]认为,SRC构件中用钢量p。不得小于4.0%,否则按普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向民;[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1年10期
马传政;李小梅;王连广;张宇;李宁;;[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李俊华,赵鸿铁,薛建阳,李锦论;[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志恒;[D];广西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小方;[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陈子静;[D];重庆大学;2007年
樊太;[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林明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曾金明;[D];天津大学;2006年
马付彪;[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世春,路湛沁;[J];土木工程学报;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志文;陈福全;何连友;;[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周熠;[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赵大洲;[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唐昌辉;[D];湖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静;[D];河北理工学院;2003年
杨松;[D];河北理工学院;2002年
陈子静;[D];重庆大学;2007年
仇一颗;[D];湖南大学;2001年
赵红梅;[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朱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林明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张光玮;[D];重庆大学;2006年
张铁成;[D];湖南大学;2007年
曾贤谋;[D];湖南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波,刘克敏,李惠;[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李惠,刘克敏,吴波;[J];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02期
薛建阳;赵鸿铁;杨勇;李俊华;王彦宏;;[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6年05期
伍文波,陈海燕,王真龙;[J];四川建筑;2005年02期
王依群;王福智;;[J];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李惠,刘克敏,吴波;[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杨勇;薛建阳;赵鸿铁;;[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陈瑞生,周晓悦,恽波,单玉川;[J];浙江建筑;2003年06期
陆新征,江见鲸;[J];建筑结构;2003年06期
薛建阳,杨勇,赵鸿铁,郑山锁,林艺勇;[J];结构工程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连广;徐亚丰;张海霞;;[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金青;[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周天华;[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杨勇;[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王彦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李俊华;[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雷;[D];重庆大学;2006年
刘纲;[D];重庆大学;2002年
孙苍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许佳;[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李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刘灿;[D];湖南大学;2002年
陈宗平;[D];广西大学;2004年
阙良刚;[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邓国专;[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晓燕,邓志恒;[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邓志恒,潘峰,陶晓光,唐光暹;[J];世界地震工程;2003年03期
白晓红;白国良;;[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辉;[D];湖南大学;2006年
涂永明;[D];东南大学;2005年
李俊华;[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军海;[D];中南大学;2007年
刘伟;[D];重庆大学;2007年
赫芳;[D];沈阳建筑大学;2007年
王晓燕;[D];广西大学;2003年
向平;[D];广西大学;2006年
王春林;[D];东南大学;2005年
刘岩;[D];广西大学;2006年
许婷婷;[D];长安大学;2006年
赵岩峰;[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张志伟;[D];华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洪雯;;[J];建筑施工;1980年05期
胡元容;;[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1980年06期
王仲生;[J];施工技术;1981年01期
邹启煎;[J];施工技术;1981年04期
夏正中;;[J];工业建筑;1981年12期
张联燕;刘挽澜;许其位;陈应忠;;[J];公路;1981年12期
张欣田;[J];施工技术;1982年01期
范汝培;[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2年02期
刘俊柏;[J];水利水电技术;1982年06期
朱国才;;[J];建筑施工;198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琪楼;周鉴清;;[A];第二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卷)[C];1984年
王卫;郑金床;蓝天;;[A];第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卷)[C];1988年
周广强;刘善维;;[A];第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卷)[C];1988年
曹新明;马克俭;;[A];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张林福;;[A];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李树昌;原丰亭;;[A];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刘芸波;魏建国;夏亨熹;;[A];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李明山;;[A];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招炳泉;沈文伟;张铎民;;[A];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朱斌;殷大路;;[A];第七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许广湘;[N];中国冶金报;2000年
;[N];科学时报;2000年
;[N];世界金属导报;2000年
文强;[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宁远;[N];中国建设报;2000年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有为;[N];中国建设报;2000年
杜秦;[N];中国冶金报;2001年
邹紫金;[N];经济参考报;2001年
韩秋生;[N];中国建设报;2001年
查健;[N];中国建材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昌辉;[D];湖南大学;2003年
朱世哲;[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一凡;[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孙维;[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余跃;[D];长安大学;2006年
汪洋;[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郑添;[D];东南大学;2005年
刘良胤;[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王大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钟志宏;[D];清华大学;2005年
刘华峰;[D];河海大学;2007年
董建军;[D];浙江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钙锌稳定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