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货款3万,对方起先要我交了履行金,接着前后又说欠银行货款200万那边说我欠银行货款200万账号流水偏低,需要估我还款能力

股票/基金&
主动资产管理时代开启 打造价值领先的银行
《家》研究中心
  在我国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银行的改革举足轻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对于银行来说就得改革当前体制,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造就能够自主经营、独自承担经营风险的银行主体,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融资源优化配置及降低整个金融体系之风险。
  过去一年,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影子银行的治理,到127号文、140号文的出台,对银行业未来影响深远。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银行依赖传统的业务模式变得不可持续,银行必须进行转型,从存贷款为王的时代转到优化资产结构、推动银行精细化管理的主动资产管理时代,打造价值领先的银行。
  从宏观环境来说,传统增长动力衰减、人口红利减小、产能过剩突出、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风险积聚,也为银行转型增添了种种困难。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社会融资总量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这为银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增量空间。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为银行创新业务模式、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主动资产管理时代的开启,为银行加快构建跨市场、多领域、多界面的大资管平台提供了良好机遇。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促进同业业务规范发展
  利率市场化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核心工作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未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部署,金融市场体系完善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是国内金融要素市场改革最为核心的任务,是金融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功能的基础,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
  中国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利率市场化。宣布自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再迈出实质性一步。2014年期间,行长指出,中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可能将在未来一两年内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最后和最关键的环节,从国际经验看一般都经历较长的时间,和日本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中国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就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反映了中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巨大决心,利率市场化进程将加速。
  近年来,、影子银行体系等金融创新蓬勃发展,金融脱媒日益明显,逐步形成了银行体系之内和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定价体系,同时,由于同业业务的高速发展,在银行体系内部甚至也存在不同的资金价格。同业业务、互联网金融以及影子银行体系等对利率市场化形成了重大的倒逼机制,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上也是顺应金融创新以及多元化融资体系发展的要求。
  在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过程中,同业业务作为银行之间资金调配与头寸平衡的主要手段在银行体系内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由于存贷款利差仍然存在,且是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基础,银行间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资金价格利差亦成为商业银行推进同业业务发展的利益基础。甚至,由于贷款利率已经基本市场化,同业业务成为攫取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其初始的资金调拨与头寸平衡的基本功能让位于盈利功能。
  近几年来,同业业务发展速度极其迅猛,呈现出了几大特征:一是同业业务成为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配置以及盈利的重要手段,其在较短时间内将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二是盈利性较好,同业业务利用了信贷资产稀缺性和贷款利率市场化,通过变相地腾挪信贷资源,获得了信贷空间与利差,进而实现了较好的盈利。三是逐步改变了金融体系的内在关联性,不同行业及市场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联性都在提升。四是对金融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期限配置和收益率配置上要求建立更大规模、更具流动性的批发性资金市场。五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不管是规避监管的创新还是提升收入及利润率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前赴后继。
  以买入返售为例,该产品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最为重要的同业业务。买入返售实际上是以资产为依托向交易对方融出资金,而相关资产并不真正转移,目的是获取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金价格“双轨”而产生的利差收入。买入返售业务的四个核心优势包括:一是资本占用和风险拨备少,部分银行甚至没有对此业务的风险拨备;二是在贷款利率市场化下,收益率趋高;三是一般通过第三方担保或“抽屉暗保”方式来获得更高信用或隐匿风险;四是监管要求较低。但是,由于不是以资产的真实转移为目的,买入返售很大意义上是在为银行的期限错配、收益率错配和资产结构扭曲等进行资金融通,同时,买入返售业务提高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可能存在重大的传染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一定意义上,以买入返售为代表的新兴同业业务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套利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在利率市场化等改革的进程中,促进并规范同业业务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成为重大的改革任务。5月16日,央行、、、和联合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的通知》(127号文),对同业业务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出台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发展规范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下同业业务规范发展的制度基础。
  认识价值领先的银行
  利率市场化的根本动能来源于金融机构本身提高资本回报的需求,决定着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探索。市场对于银行有一套成熟的评价体系,涵盖了盈利能力、风险状况、管理水平等各方面指标,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ROE(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它全面反映了银行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体现了股东的投资回报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的价格就是银行的价值;能否给资本带来足够的回报,决定了银行是否有价值。银行价值方程式为:资本回报率=息差×资产周转率×杠杆率。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自身价值,需要从息差、资产周转率以及杠杆率三个方面做文章。
  如何提高息差
  创新商业模式提升资产创造能力。想要提高息差,金融要往下沉,去做那些80%金融需求不能满足的群体,银行议价能力只能从他们身上来。很多银行都在探索,成功的不多,不是这个方向有问题,是资产能力有问题:银行没有掌握足够风险定价能力,以前做信用是靠担保和抵押品做信用,规模可能做得很快,但是从风险和收益角度讲可能是赔本的买卖,在整个资产的生命周期中收益不能覆盖风险。相对而言,阿里巴巴的定位越来越明确,它的商业模式日益清晰,它要替代的不是银行,它要替代是传统信用链条中“担保”这个中看不中用的环节。钱可以都来自银行和市场,客户的信用由阿里的数据挖掘担保,阿里赚这个钱,并不是全面和银行竞争传统业务。一些银行甘愿站到互联网公司(渠道和信用信息)身后,为前者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而另外一些银行则不甘屈居人后,希望自建平台,搭建商业生态系统,完成信息流与资金流的闭环。吃透整条产业链,实际上是做信用数据集成和挖掘。一言蔽之,必须在数据上做文章,创新商业模式才能提高息差。数据能力准确地讲这是一种资产创造能力。
  由被动负债信用文化向主动资产管理型文化转型。目前的业存在着天然的信息缺陷,银行拥有丰富的结构性数据,如账户、支付清算等,但非结构数据缺失,如代表客户体验性需求的交易行为,成就了一批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金融领域的红火。在美国并不是这样的,美国的金融企业抓取此类信息和对其进行数据挖掘的能力强大,所以美国金融业并未将互联网作为一个颠覆性的外部力量来看待,相反,他们利用互联网手段,探索解决投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两大难题,这恰恰又是金融的本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能力差,给了像互联网公司这样一批外部组织以迅速成长的空间。未来利率市场化下,存款的概念会淡化,资金的概念会强化。价高者通吃,谁能持续提供风险可控的高收益,谁就能拿到匹配资产的资金。这个逻辑下,谁有创造、获得和管理资产的能力,谁就能获得超额收益,这是资产推动负债的过程,是现代金融不可阻碍的趋势。所以中国银行面临文化转型,由被动负债信用文化向主动资产管理文化转型。
  错配模式面临终结。息差提高也可以通过错配(票据和非银)和短钱去支持长期资产。前期竞争不充分时,是可以的。但随着错配的累积,特别是资产端越来越被体制的弊端所侵蚀时,资产周转率下降,资金的成本就可能迅速上升。收益率曲线就会扁平化,这种模式就面临终结。
  资产周转率的提升
  资产周转率提高,这是美国模式精华,如果提供给银行标准的资产证券化工具,建设资产证券化市场,则银行可以在利率市场化浪潮下继续稳健盈利,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就是经历三十年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中国资产证券化为什么推得慢?在于基础资产缺乏。在整个资产的生命周期中收益不能覆盖风险。也缺少这样的体制和制度(法治)的准备。资产证券化面临障碍,所以激励银行在提升杠杆和降低风险资产占用上做文章。
  隐形地加杠杆
  127号文釜底抽薪。5月16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外管局五部委结合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进一步规范同业业务。同一天,银监会也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管理的通知》(“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统一授信、管理同业业务,并于2014年9月底前实现全部同业业务的专营部门制。127号文设置了同业业务期限和风险集中度要求,禁止了所有高资本消耗业务的监管套利,明确对买入返售和非标业务作出限制,内容规定相对更细化,将迫使银行收缩同业资产扩张速度,尤其是此前疯狂买入的返售类非标业务。127号文与之前林林总总的监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直接从负债端着手(釜底抽薪),同业负债不能超过总负债的三分之一。之前的监管多是针对资产端(堵)。宏观条件变化后(投资储蓄的关系变化――外汇占款萎缩),商业银行一般性存款越来越短缺,资产业务越来越依赖于同业+理财的资金。逼迫银行模式的转型:要么资产速度下降,要么走向直融(投行化)。
  关上一道门,开启一扇窗。127号文和140号文的精髓在于约束表内,释放表外。通过风险资产解包还原本来面目(计提资本和拨备),资本金约束增强,如果表内的3万亿元的同业类型非标债权资产(NSCA)全部以表内的风险权重为100%的科目重新吸收,那么资本充足率将因此降低30?50bp,未来银行资产扩张速度受限,因此同业类型的非标规模会逐步下降。同业业务新规的出台,将导致非标主要对接的房地产、基建及产能过剩行业被迫去杠杆。商业银行依靠资金期限错配的盈利方式将明显受抑制,但“开了一扇大窗”,即同业投资。
  127号文定义,同业投资是指金融机构购买(或委托其他金融机构购买)同业金融资产(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债、次级债等在银行间市场或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同业金融资产)或特定目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投资计划、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业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等)的投资行为。也就是说同业业务被监管承认并赋予到了更为广泛的范围(同业投资的七个目标主体),银行将由原来被动寻找“监管套利”为企业融资转变为资产管理方式进行主动投资来做业务。而除了直接投资股票、,像资管产品的优先、劣后级,都是可以做的。
  从银行的资本回报率=息差×资产周转率×杠杆率看,监管套利加杠杆的路径被封杀,有利于银行走向依靠风险定价能力和主动资产管理能力(理财+证券化)来实现竞争力的方向。银行将由原来被动寻找“监管套利”为企业融资转变为资产管理方式进行主动投资来做业务。项目通过通道被设计成结构性的证券化产品,银行需要留下的项目收益进入表内同业投资项,其余各类产品对接银行理财计划出售。直接融资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中国的金融结构将逐步发生深刻的改变,货币与信用开始分化,中国金融进入“货币少增,信用增”的状态,实质上是银行作为信用和债务中介的作用开始减弱,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化成为大势所趋,中国银行业主动资产管理的时代开启。
  主动资产管理时代开启构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资产管理将成为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重要一极。综观许多大型国际金融集团的整体业务框架,资产管理业务是与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业务等并重的业务板块,成为集团综合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摩根大通和道富银行为例。摩根大通目前的业务主要分为六大部分,其中资产管理、证券服务和清算托管服务这三大部分均属于广义的资产管理范畴。道富银行则将自身定位于“交易型银行”,业务内容主要是资产管理、资产托管、交易和清算、证券融资服务等,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已有根本的不同。在我国,银行将资产管理业务在综合化经营框架下着力发展还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主动资产管理统筹各类金融资源,包括银行、信托、证券、基金、财务公司、租赁、期货等,横跨多个交易市场,来丰富财富管理产品。不仅有丰富的基础资产来源,同时也可以设计出更加优质的财富管理产品,否则单纯依靠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很难满足客户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整个大资管行业的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约33万亿元,是同期本外币存款余额的近三分之一,占同期GDP的58%。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的资产管理规模分别是GDP的2倍和3倍。同时,我国还有107万亿元的庞大存款规模,因此资产管理业务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的融资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而在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体系中,资产管理行业连接投融资,具有核心地位。在主动资产管理时代,资产管理行业不再仅作为买方被动地接受金融市场的投资品种,也能作为金融工具的创设方,把资产管理业务带来的资金与实体经济的经济活动相结合,比如加强并购基金的创设,并购贷款的创设等,使得资产管理行业所能获得资产的范围更宽更广一些,资产管理行业更能盈利。
  我国大型银行要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客户资源优势,这是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所难以比拟的。大型银行卓越的品牌、稳健规范的经营风格、遍布的机构网点、可靠便捷的网银服务、较高的全球视野都有助于支持资产管理业务的做大做强。此外,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抵御风险和拓展市场的能力很强,对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扶植旗下资产管理公司跨越式发展,有利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具备全球化竞争能力,有利于维护中国金融系统的安全。
  截至目前,上市银行中,7家银行设立了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9家银行设立了基金公司,11家银行设立了金融租赁公司,3家设立了信托公司,3家设立了金融消费公司,1家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全牌照”是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对于银行而言,目前非银行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度不是太高,不过随着混业经营的深化,协同效应将逐步体现。
  以(,)为例:平安银行依托平安集团发展综合金融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把平安集团8000多万保险、信托客户迁徙到银行来,再把平安银行2000多万客户迁徙到保险等其他领域,这其间就有整合上亿客户的市场空间。具体而言,平安银行提出了“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无论是个人客户还是公司客户,都为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方案,并在其中进行交叉销售、客户迁徙等。综合金融的背后是平安银行欲在互联网平台上推进全产业链的整合。平安集团在互联网金融的定位都瞄准了医、食、住、行、玩等消费领域,而消费领域是弱周期行业,也正是平安银行在转型并瞄准的领域。因此平安银行可以对内整合集团旗下的陆金所、万里通、平安付、平安好车、平安好房等互联网金融新公司,推出20多个APP。针对零售客户,平安银行的互联网产品即“口袋银行”。未来的商业银行一个支行就是一部手机,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银行的网点,手机银行是将来在个人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过去那种在CBD搞大而且又很消耗资本的重资本网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面向公司客户,平安银行推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是橙E网――线上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做的是熟人之间的生意圈。为供应链的客户提供全面的、综合的线上金融服务,包括采购、融资、结算、理财和非金融方面的年审、年检、报关等等。
  对于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说,在主动资产管理的时代,迫切需要建立各种联盟,资产项目有一个更宽广的汇聚的平台,进行更充分的筛选,提高资金(备付金)使用效率,更多牌照提高资产周转率。抱团取暖是有效降低风险,共同提高ROE的有效途径。
  主动资产管理时代,随着跨界融合的发展,金融产品创新将提升。通过重新组合各种金融原生品在权益、期限、收益率、交易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特征,金融产品创新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证券类衍生产品,如可转换公司债券、基金债证券、股权证和资产证券化证券等等;二是与信托、租赁、担保和保险等金融机制相连接的新产品;三是存贷款衍生产品。金融创新将不断满足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金融投资需求,使这些资产逐步按照市场机制配置展开。此间,他们的存款将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而转变为金融投资,贷款需求也将逐步减少。
  总之,商业银行应努力转型,从单一的资金中介,更多地向综合化金融服务转变,从“重资产”经营,向“轻资产”经营转变,从资产持有型更多地向资产交易型转变,从过于依赖货币市场,更多地向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手抓”转变,从融资为主更多地向融资与融智相结合转变。在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中,银行决不能沉迷于以往的规模快速扩张中不能自拔,必须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通过价值管理来实现内生增长,建立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模式,从而赢得市场的认可。
  (执笔人:、张榉成)
  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银行家》研究中心
  本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中国、中国银行、中国和等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广东发展银行、平安银行(日,深圳发展银行与其控股子公司平安银行两行整合吸收合并,深发展作为存续公司并更名为“平安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平安”、“恒丰”、“浙商”、“渤海”,统称为“股份制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1.14%,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1.27%,分别较上年下降了1.40和1.39个百分点;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64.94%,较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8.72%,较上年降低0.22个百分点。
  图1、图2和图3分别按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列示了2005年至2013年银行业市场份额的年际变化情况。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2013年,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与2012年相比较,分别下降了1.56、1.57和1.87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下降了12.72、12.66和13.57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20、0.77和0.17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增加了5.88、5.58和5.47个百分点。
  2013年,全球经济尚未摆脱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主要发达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基础未稳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态势减弱,经济金融风险上升。美联储在2013年12月份宣布,正式开始削减QE扩张步伐,后续逐步淡出资产购买政策,重心转移至低利率政策上。国内方面,首先,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决策层发展理念有了转折性变化,不再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更加依靠市场自身的潜力实现增长,同时对金融部门的杠杆水平加强监管,避免以高杠杆、高风险换取高增长,金融市场总体保持稳健发展。其次,央行基本维持了偏松的货币投放力度,但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中国经济连续三年调整减少了企业的利润额和现金流,加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迅速,致使人民币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利率趋于上升,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此外,日,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是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10月25日开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机制是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利率市场化改革更进一步。
  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在金融机构深化体制机制的一系列改革影响下,资产增速稳中放缓,存贷款继续平稳增长,资本监管要求趋严,资本充足水平保持稳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充足,利润增速稳中趋缓,流动性总体稳定。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公司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业务治理体系得到优化,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战略和发展模式转型加快,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银行业机构体系逐步形成。
  大型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董事、监事履职能力建设,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改进绩效考评办法。推进集团并表全面风险管理,逐步建立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母子公司等多维度全覆盖的风险管控机制,强化跨境跨业风险传染管控和隔离机制。提高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质量,完善资本规划,开展内部评估和资本工具创新。结合自身客户类型、产品类型等实际情况,动态评估战略选择和经验教训,积极稳妥推进综合经营和国际化战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及恢复处置计划的制订工作持续推进。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推进管理流程和产品服务创新,强化特色服务和品牌建设,整体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着力提升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下沉业务重心,深耕基层市场,规范发展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完善专营机构管理体制。同时,持续优化公司治理和绩效考核,规范股东行为和履职评价,强化资本管理和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
  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92.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3%;负债总额8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8%;所有者权益6.0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53%。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分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2013年度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财务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资本状况
  2013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依然整体偏紧,尽管准备金率维持不变。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依然保持20.5%的相对高位,信贷投放和吸收存款压力也仍然较高。
  日起,商业银行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为“新办法”)正式实施,该管理办法根据国际统一规则,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按照新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从2013年起发行的次级债,必须满足“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等11项标准,否则将被视为不合格资本工具,无法被计入监管资本,从而难以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必须从日起按年递减10%,直到2021年年底彻底退出。相对于老办法,新办法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更高,资本定义更为严格,风险资产覆盖面更加广泛。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施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将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限额与资本充足率挂钩,资本充足率下降直接减少贷款限额。
  因此,随着资本监管要求的提升,各行发行的次级债都必须符合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然而,发行转股型的次级债障碍比较多。由于债券和股票市场并未打通,转股型次级债涉及到不同市场和不同部门的审批和协调,且不同市场间的转换也较为复杂。因此,银行仍然更倾向于发行减记型次级债。
  截至2013年年底,多家银行均已提出发行减记型二级资本工具的计划,但均尚未具体实施。其中,1月,工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工行在2014年年底前新增发行不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等值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即次级债)的议案。4月,平安发布公告称,未来三年,该行拟新增发行总额不超过折合人民币500亿元、等值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即次级债),用于补充二级资本,并于5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7月,中行发布公告称,为补充该行二级资本,该行将在境内外发行不超过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的议案。8月,中信发布公告,拟在境内市场发行不超过370亿元的二级资本工具,债券不少于5年期。9月,光大也发布公告,称银监会同意该行发行不超过162亿元二级资本债券。此外,民生3月发行了20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
  除了发债之外,增资扩股也成为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
  2013年,有不少银行推出了股权融资的方案。除了日,兴业实施非公开发行,所募集资金235.32亿元。2013年9月,招商A+H配股方案获批,在A股市场上配股获得275.25亿元的融资。9月,光大H股上市,募集资金248.5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94.52亿元)(如表1所示)。
  图4列示了年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图中可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升。日起正式实施的新办法称,商业银行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如下最低要求:(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三)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银行业整体加权平均核心一级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9.95%,较年初上升了0.1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19%,较年初下降了0.29百分点。按照2013年资本充足率过渡期最低要求(8.5%),全部商业银行中仅有一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未达标。
  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2013年,除交行外,4家大型银行按照《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披露杠杆率,整体较上年都有提高,4家银行平均水平为5.67%,比上年提高了0.56个百分点,高于银监会规定的4%的最低监管要求,其中,最高为建行(6.01%),农行相对最低(5.21%)。
  图4列示了截至2013年年底,按照“新办法”统计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许多银行无前期比较数据,因此我们只列示了2013年的三项指标。图中可见,对照“新办法”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全部达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超过5%,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超过6%,资本充足率均超过过渡期最低要求(8.5%)。5家大型银行是公认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银监会要求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5%,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
  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是相同的。其中建行三项指标均最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10.75%,资本充足率为13.34%,工行三项指标均列第二,交行的核心一级资本率和一级资本率排列在第三,中行的资本充足率排列在第三。五大行中农行的三项指标均最低,且只有农行的一级资本率这一项没有达到9.5%的要求。
  12家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但整体水平低于大型银行。浙商资本充足率达到11.53%,从上年的亚军位置上升到股份制银行之首。中信和招商以11.24%、11.14%分列第二和第三。而广发、华夏和平安是股份制银行中资本充足率最低的三家银行,均没有超过10%,其中广发只有9%。
  股份制银行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也是相同的。其中,招商以9.27%排名第一,主要是由于招商在历时两年后终于在2013年顺利完成A+H配股融资,及时有效补充了资本。招商在折扣率较低的市场环境下以A股96.39%的认购率,H股超额认购部分达到457.81%,募集资金净额约为人民币336.6亿元。恒丰和浙商以9.21%和9.17%分列二三位。此外,光大以9.11%也名列前茅,主要是由于12月光大成功实现H股上市,募集资金248.5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94.52亿元,含2014年1月行使超额配股权),也达到了提升资本实力的效果。
  纵观各行年报,各家银行应对“新办法”、新监管、新要求的举措可大致归类为:进行资本储备,完善制度建设,关注资本充足及资本回报的平衡关系,改造和升级信息系统、建立建全、优化细化计量模型,加强资本管理监督评估,积极拓展资金筹集渠道。
  资产质量
  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呈现继续下滑迹象。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绝对额较以前年度均出现了一定的反弹。受经济下行影响,钢贸、造船、光伏等产能过剩领域以及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微企业成为不良贷款的“灾区”。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993亿元;不良贷款率1.00%,同比上升了0.05个百分点。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比2003年减少了1.65万亿元,下降了16.87个百分点,比2005年年底减少了7606亿元,下降了7.97个百分点,但不良贷款余额比2009年却上升了206亿元,而不良率仍下降了0.57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的改善趋缓,风险抵补能力面临更大压力。
  以下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贷款集中度三个角度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2013年资产质量情况。
  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总体情况
  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591.3亿元,较上年上升699.10亿元,增幅高达17.96%。其中,次级类不良贷款余额为1851.50亿元,比上年反上升了16个百分点,可疑类余额和损失类余额分别为2028.4亿元和711.40亿元,也出现了16.82%和27.35%的大幅回升。
  图5列示了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年间,整体上看,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21045亿元下降至2013年的4591亿元,降幅达78%。但年成为2008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连续增长的两年。
  图6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年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2%,较上年略微上升了0.04个百分点,首次打破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趋势;其中次级类0.37%、可疑类0.41%、损失类0.14%,与上年相比均出现了小幅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0.06、0.06和0.01个百分点。
  尽管不良贷款数据总体表现良好,但在货币政策偏紧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全国性商业银行逾期和关注类贷款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2013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关注类贷款余额整体上减少了388.86亿元,但出现正增长的依然达到13家,其中股份制银行全部增加,大型银行中仅有建行表现为增长。其中,2013年年底,平安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80.27亿元,同比增加了108.5亿元,是余额增长最多的银行。
  自2011年开始,银行业平均逾期率与平均不良率的变化开始出现不同趋势,逾期率开始明显高于不良率水平。至2013年年底,两者之间的差距扩大,进一步呈现出背离的趋势。不良率的上升速度明显慢于逾期率的上升速度,介于两者之间的时间差,以及多重因素叠加下,预计银行业不良信贷暴露或许仍将持续。
  逾期贷款是指所有或部分本金或利息已逾期1天以上(含1天)的贷款。逾期减值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谨慎程度。2013年年底,五大行普遍呈现逾期贷款余额远大于不良贷款余额的态势,逾期减值比均已超过100%,且五大行的逾期贷款增幅普遍高于不良贷款增幅,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不容小觑。受贷款结构差异的影响,股份制银行的逾期贷款反弹幅度普遍比五大行更大,根据年报显示,股份制银行逾期贷款余额均较上年大幅上升,风险暴露程度远超五大行。
  2013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图7、图8分别列示了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2013年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
  2013年,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0.94%?1.22%之间,除农行外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上升或持平。其中,工行和中行最低,分别为0.94%和0.96%;农行依旧最高,为1.22%。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36.89亿元,近年来首次成为绝对值最高的大型银行;交行最低,为343.10亿元。
  股份制银行的资产状况从绝对值上看普遍好于大型银行。但不良贷款率方面参差不齐,且与大型银行相比的优势正在缩小,渤海最低(0.26%),恒丰(0.96%)、中信(1.03%)和华夏(0.90%)为最高,但多数集中与0.64%?0.96%之间。不良贷款余额方面,中信、招商和民生与上年排名相同依然为较高的三家,分别为199.66亿元、183.32亿元和134.04亿元;渤海、浙商和恒丰三家规模较小的银行,其不良贷款余额也最少,除此之外,广发(62亿元)、华夏(74.43亿元)和平安(75.41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较低。
  图9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上年的对比情况。同上年相比,仅有一家大型银行和两家股份制银行有所下降,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改变了多年来持续下降的态势。其中,大型银行中,仅有农行从2012年的1.33%下降0.11个百分点至1.22%,降幅居大型银行之首;建行持平在0.99%的水平;交行上升幅度最大,从2012年的0.85%上升0.92%个百分点至1.05%,中行和工行出现了0.01%和0.09%的上升。股份制银行中,有10家都出现了略微的上升,恒丰和浙商的升幅最大,分别为0.42和0.22个百分点。仅广发和平安分别下降了0.61和0.06个百分点。
  图10列示了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上年的对比情况。五家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全部上升。截至2013年年底,“最赚钱”的工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36.89亿元,同比增加了191.14亿元,增幅最高,达到25.63%;建行达到852.64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06.4亿元不良贷款,同比增长14.27%;中行不良贷款同比增长11.95%,达到732.71亿元;农行表现最为稳定,不良贷款增加了19.33亿元至877.81亿元,同比增速仅2.25%。
  图11列示了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上年的对比情况。股份制银行的“坏账”问题更为严重。12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仅有广发(下降了32%)1家下降,其他全部上升。恒丰、浙商和渤海分别增加了8.16亿元、5.42亿元和2.34亿元,增幅分别为71.20%、64.14%和116.42%,增幅虽高,但绝对额不大。其余股份制银行中,增幅最大的前三位分别是兴业、中信和招商,增幅分别为95.44%、62.92%和56.76%,其各自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上升50.45亿元、77.11亿元和66.38亿元,同时它们也是余额上升最多的前三位。
  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除广发外,均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状况,且绝对额上升较大,延续了上年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局面,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为银行业带来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
  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
  自2012年起,银监会按照2011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前者以2.5%为基本标准,后者以150%为基本标准,两者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动态拨备制度已开始正式实施。本报告以这两个指标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
  贷款拨备率
  贷款拨备率是贷款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的比率。自日开始,银行必须实施银监会提出贷款拨备率达到2.5%以上的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并鼓励提前达标: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6年年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8年年底前达标。
  图12列示了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及其与2012年的对比情况。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总的贷款拨备率为2.67%,较上年下降了0.03个百分点,但还是达到了2.5%的监管标准。具体来看,大型银行的贷款拨备率比股份制银行稍高的优势正在缩小。五家大型银行中,交行、工行和建行同比均有所下降,中行持平,而农行依旧最高,且是唯一同比上升的大型银行,为4.46%,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其中,交行和工行贷款拨备率最低,分别为2.24%和2.43%,仍低于2.5%,未完成系统重要性银行于2013年年底前达标的任务。
  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在1.5%?2.7%之间,仅有华夏和兴业两家在2.5%以上,分别为2.73%和2.68%。广发、平安、恒丰和浙商仍低于2%,其中广发以1.56%排名最低。同上年比,6家银行上升,6家银行下降。其中,兴业和渤海上升效果较明显,分别提高了0.68和0.36个百分点;广发和光大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0.96和0.46个百分点。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整体比上年有所下降,根据监管新规,仍将面临新的考验。
  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现一般按贷款减值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是基于不良贷款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再进行相应计算的一项指标,其性质是衡量信贷风险抵补的程度。拨备覆盖率多寡有度,以能适应各行风险程度并符合监管要求为宜,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
  近十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高,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年底的6.7%持续提高,到2012年年底达到303.09%,但2013年回落了15个百分点至288.07%。
  2013年,大型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没有持续上一年高涨的态势,拨备覆盖率达到294.81%,同比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66.45%,同比下降了53个百分点,延续上一年下降趋势。
  图13列示了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及其与2012年的对比情况。图中可见,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在180%以上,超过150%的及格线,而大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整体上低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大型银行中农行拨备覆盖率以367.04%排在第一,是唯一一家同比上升的。交行为213.65%,是大型银行中最低的一家。工行和交行的下降幅度最大,降幅分别为38和37个百分点。
  股份制银行中,渤海拨备覆盖率以852.28%继续排名第一;其他股份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的差异呈现缩小的趋势,多集中在200%?330%之间。除恒丰、浙商两行历史基数较高外,兴业(352.10%)、浦发(319.65%)相对较高,广发和平安拨备覆盖率依然相对最低,分别为180.17%和201.06%。同上年相比,5家股份制银行下降,其中渤海同比下降幅度最大,降幅为452.20%。招商和中信下降幅度也较大,分别下降了86和82个百分点,浦发也下降了80个百分点;广发和平安两家银行虽然没有改变最低的排名,但较上年都有所提高,分别提升了10个和19个百分点。
  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情况
  贷款集中度是考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贷款集中度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监管标准要求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2013年年底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这两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图14和图15分别对比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2013年及2012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情况。
  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全国性商业银行2013年大部分比2012年有所下降。大型银行中,交行、中行最低,分别为1.55%和2.10%;最高的建行为4.51%,同时,建行和工行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已连续三年提高,建行2013年增幅高达0.65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浦发最低,为1.92%,浙商最高,达到7.44%。同上年比较,共有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有所提升,其中浙商和兴业分别提高了4.07和2.72个百分点,增幅最大。在11家该指标下降的银行中,恒丰和华夏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下降了1.06和0.64个百分点。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2013年有1家大型银行和4家股份制银行同比有所上升,其余全国性商业银行均有所下降。主要出于规模原因,大型银行前十大客户的贷款比例均在16.5%以下,整体上低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农行是大型银行中最低的,为13.22%
  股份制银行的这一指标在2013年整体上下降较多,其中招商和浦发依然保持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的最低水平,且均低于大型银行,分别为12.87%和13.01%;渤海这一指标延续上一年升势,依然还是最高,为47.65%,继续逼近监管标准。同上年比较,大型银行中除建行略微上升了0.04个百分点外,其余均已有所下降,中行降幅最明显,下降了2.7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中信大幅下降6.3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光大和华夏分别下降4.81和3.54个百分点,降幅也较大。
  盈利能力
  面对经济增速下降、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融资脱媒日益明显、同业竞争加剧等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诸多挑战,2013年银行业的利润增速整体上继续回落。
  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1327.7亿元,同比增长12.47%。图16列示了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图中可见,利息净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76.6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19.40%,利差收入仍是全国性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以下先从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三个角度评价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然后再分别从影响银行利润的三个主要部分――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支出管理水平――出发,具体评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总体情况
  净利润增长率
  图17列示了2013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增长情况。2013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提高,各行净利润平均增幅为16.14%。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等五家大型银行共实现净利润8703.34亿元,同比增长了11.36%;其中工行以2629.65亿元位居第一,同比增幅10.17%;建行以2151.22亿元位列第二,同比增加了11.12%。股份制银行共实现净利润3008.95亿元,同比增长了10.04%;其中招商获得517.42亿元,继上年后继续保持领跑位置,而民生以432.82亿元的净利润,紧随其后。
  从净利润增长率看,大型银行除中行略有上涨(0.15个百分点)外,其余四家均出现增速下滑。其中农行净利润增长率最高(14.52%),交行以6.73%的成绩最低,其余3家大型银行均在10%?12.5%之间。股份制银行中渤海以36.63%排名第一,中信、浙商和华夏也都超过了20%,分别以26.55%、21.73%和21.01%的净利润增长率紧随其后。而广发只有个位数的增长(3.24%)是股份制银行中增幅最低者。其余股份制银行基本保持在10%?20%之间。
  整体而言,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但增长速度比上一年度均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除中行和中信以外,其余银行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其中交行是大型银行中下降幅度最大的,降幅为8.32个百分点,渤海、民生和恒丰是股份制银行中降幅最大的,分别有50.49、21.56和21.37个百分点。此外,各行净利润增长率的差异有所缩小,这与宏观经济形势下滑和利率市场化等环境背景有关系。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本报告采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很好地反映了各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通常,决定这两个指标的因素包括净利润与资产平均余额。此外,信贷资产质量、中间业务收入、利息及经营支出水平,以及税收等因素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11%,总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0.6%。
  图18对比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均明显超过11%的达标线。平安净资产收益率相对处在最低水平,为13.59%。恒丰、民生和兴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23.70%、23.23%和22.39%%。而大型银行中,工行也保持在21%以上。
  同上年相比,共有6家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上升,11家下降。渤海和中信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提高2.31和1.78个百分点,增幅最大。兴业和交行分别下降4.26和2.94个百分点,降幅最大。
  图19对比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年总资产收益率。图中可见,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全部显著高于0.6%的及格线。其中,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建行和工行分别为1.47%和1.44%,基本达到国际领先银行的水平,排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前两名;股份制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大多在0.8%?1.4%之间,招商(1.39%)和民生(1.34%)最高,而平安(0.81)、渤海(0.85%)和广发(0.85%)虽属达标,但绝对值仍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低的。
  同上年相比,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仅有6家提高,其余11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华夏和中信增幅最大,分别提高0.11和0.10个百分点;农行和恒丰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了0.30和0.20个百分点。
  利息收入水平
  存贷款息差收入是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利息收入水平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2013年,得益差收入及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大,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从整体看,2013年利息净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历史规模因素稳步扩大的带动,而2013年息差水平则直接拖累了利息净收入的增速。
  2013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推出以市场化定价的同业存单业务,利率市场化呈现加速推进的趋势。目前我国除对存款利率1.1倍的上限管制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利率都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将对商业银行运作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短期将直接导致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净息差(NIM)收窄,削弱通过利差盈利的能力。二是贷款利率定价和存款成本控制难度增加,业务转型压力增大。
  本报告从利息收入比、净息差与净利差三个角度讨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
  利息收入比
  利息收入比是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图20对比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2013年与2012年的利息收入比。图中可见,2013年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在75%以上。其中,中行因其传统的国际业务优势,外汇衍生交易产品利差收益和贵金属业务等非利息收入大幅增长,以69.59%的利息收入比,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低的。其他银行中,民生和招商的利息收入比均低于75%,分别为71.65%和74.59%,其主要原因是年内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使得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大增。华夏和浦发的利息收入占到其营业收入的85%以上,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
  同2012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整体呈下降趋势。17家银行中,除农行和渤海2家银行外,利息收入比均有所降低,体现出银行业在摆脱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业务模式的过程中,利息收入占比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型银行中,工行和交行分别略微下降了3.69和2.07个百分点;在股份制银行中,浙商、恒丰、兴业和光大的降幅都在6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渤海上升了2.46个百分点,成为唯一持续2年上升的银行。
  净息差与净利差
  考察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净息差和净利差。净息差(NIM,又叫净利息收益率)是利息净收入与平均升息资产总额的比率,考察单位生息资产所创造的利息收入;净利差(NIS)按日均生息资产收益率与日均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差额计算。两者各有侧重,但整体而言,净息差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同净利差相似,可以相互参照。
  净息差延续上年明显下滑的趋势,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多下滑40个基点以上(比如民生和广发)。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吸揽资金竞争加剧,特别是通过理财业务吸收的资金成本整体相对较高,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提高存款利率,由此造成资金成本上升,而相反的是,伴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信贷客户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议价能力也有所降低,使得存款降息幅度小于贷款,净息差受到压缩。
  图21列示了部分披露相关信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年的净息差。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整体上延续了2012年的回落态势。全国性商业银行净息差集中在2%?2.8%之间,其中招商最高,为2.82%,农行和建行次之,分别为2.79%和2.74%;广发和渤海相对较低,分别为2.01%和2.14%。同上年相比,仅中行和渤海2家银行有所提升,增幅分别为0.09和0.03个百分点。
  图22列示了部分披露相关信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年的净利差。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差的情况与净息差相仿,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差大部分集中在2%?2.6%之间,其中农行和招商最高,均为2.65%;广发最低,为1.84%。同上年相比,同样也是仅中行和渤海2家银行有所提升,分别有0.09和0.05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下,可以预见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和净利差还会持续下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不可不未雨绸缪,在资产结构、发展模式、经营效率等方面提早做好应对准备。
  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本报告中,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中间人参与的金融服务,其收入反映为利润表上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判别中间业务的重要标准是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人才、网点和系统等资源提供收费服务,其自身并不作为交易主体参与业务并承担风险。
  近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持续大幅增长,主要由于市场环境、监管要求和客户需求的各方面变化、银行加大拓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增长等多种原因。2013年,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款利差收窄和利差收入增速放缓的严峻挑战,各家银行继续推进收入结构的调整。在传统信贷业务贡献度下滑的同时,金融市场业务、中间业务等非信贷业务提速发展。可以说,商业银行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投行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资产规模增速放缓,投资类资产置换同业资产,类信贷业务蓬勃发展;以投行业务、咨询业务为主的新型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长是支撑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助推器。本报告选用中间业务净收入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两个指标评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情况。
  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其增幅
  中间业务净收入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净额,反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绝对水平。
  图23列示了年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增幅情况。图中可见,2013年大型银行均延续上年势头,工行和建行分别以1223.26亿元和1042.83亿元继续排名前两位。在增幅方面,中行和工行分别较上年增长了17%和15%,在大型银行中继续领跑。建行较上年增长了11.13%,相对而言增幅最低。
  图24列示了年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图中可见,2013年股份制银行中,中间业务净收入最高依然是民生和招商,分别为299.56亿元和291.84亿元。浙商、渤海和恒丰因规模原因,中间业务净收入相对最低;除去这三家银行,华夏净收入最低,仅62.68亿元。在增幅方面,同上年相比,股份制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都出现了明显的提高,浙商、平安和恒丰增幅最大,分别为164%、83%和80%;其他股份制银行大多在40%?60%之间。
  图25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2013年和2012年相对上年度的同比增幅。图中可见,2013年和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加快,除兴业和渤海分别下降10%和76%外,其他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在2013年的增幅都大于2012年。其中,浙商由于基数较小,增幅最明显,2013年比2012年年增幅提高了119个百分点;其他银行中增幅提高较大的是浦发、平安和恒丰,分别提高了28、27和26个百分点。
  中间业务占比
  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之比(以下简称“中间业务占比”)是衡量中间业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整体占比19.40%,比上年提高了1.01个百分点,整体上稳中有升。
  图26对比列示了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情况。2013年,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占比高于股份制银行的优势已不再明显,其中工行、建行分别为20.75%和20.50%,但已不能进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前三名;交行占比15.79%,同比也有1.6个百分点的增幅,但依然相对较低。与上年相比,中行出现了1.19个百分点的下降,其他4家银行虽然维持上升,但是升幅非常有限,基本都在1个百分点左右。
  在股份制银行中,广发中间业务占比最高,为26.31%,也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民生、恒丰和光大次之,均在22%以上。同上年相比,浙商、恒丰和光大分别提升8.84、7.21和7.07个百分点,增幅最大;其他银行的增幅也大多在3?6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近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遇。各家银行传统的清算、咨询顾问费等持续缓慢增长,而、代理、理财三类业务翻番增长,成为2013年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快速增加的主要利润来源,同时,金融市场、大交易银行、大投行、互联网金融以及等业务协同效益明显。然而,2013年,大型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的优势不再显著,除了在量上仍保持领先地位以外,无论从增速还是占营业收入比重,均把榜首地位拱手让出。
  成本控制水平
  成本收入比是银监会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风险抵补类指标之一,该指标通过对比商业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相对变化来衡量其成本支出管理水平,在数值上等于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按照监管要求,该指标不应高于45%。
  近几年,银行一方面面临息差逐渐收窄,收入增速放缓。同时,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成本支出呈现刚性增长,对银行业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率形成一定压力。
  图27对比列示了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情况。图中可见,2013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继续全部在45%的监管红线之内。大型银行中,工行成本收入比最低,为28.03%,继续保持最低;农行35.89%,相对最高。股份制银行中,广发、平安和华夏最高,分别为41.92%、40.77%和38.93%;恒丰、浦发和兴业相对最低,分别为24.35%、25.83%和26.71%,比大型银行控制成本的能力更为突出。
  同上年相比,有1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渤海和浦发降幅最大,分别下降3.84和2.88个百分点。其余6家银行相比上年有所上升,其中光大和平安分别提高幅度最大,升幅为1.36和1.07个百分点。
  流动性分析
  2013年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这一方面与主要经济体政策预期变化、资本流动方向多变的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则是随着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加快,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在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2013年年初,受主要发达经济体加码量化宽松政策(QE)影响,外汇流入大幅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宽裕,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5?6月份,市场对美联储退出QE预期有所增强,国内经济亦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外汇流入有所放缓,加之节日现金投放、税收清缴入库等短期因素叠加,流动性供应暂时有所减少。2013年6月份,我国银行间市场出现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快速上升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也暴露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反映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未能适应业务模式和风险状况的发展变化。8、9月份以后,在美联储延迟退出QE以及中国推进改革释放增长潜力效果逐步显现的共同影响下,外汇流入再度显著增多。同时,财政收支变化及库款波动等也加大了流动性管理的复杂性。而另一方面,银行资产扩张及表外诸多金融产品创新加大了对流动性的需求。金融机构在利润压力、监管套利等因素作用下,利用同业、理财等短借长贷,资产负债结构对利率风险敞口十分灵敏,对货币市场高度依赖,也是加大市场流动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中国银监会2013年通过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为“《办法》”),自日起施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办法》中予以充分关注,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管控和监管要求。该《办法》对于银行流动性监管有四个主要指标,除传统的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外,新增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两个指标。从我国情况看,流动性覆盖率相对其他流动性风险指标更具风险敏感性和前瞻性,在监测、防范银行流动性风险方面具有较强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在我国的适用范围不应只局限于国际活跃银行。但另一方面,按照分类监管原则,对规模较小和复杂程度较低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确保审慎、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可简化监管报告和程序,允许其采用简单、有效的风险计量方法,降低合规成本。鉴于流动性覆盖率较为复杂,对银行组织架构、管理水平和信息系统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规模较小、复杂程度较低的银行而言,合规成本较高。
  鉴于无法通过公开披露的信息获取相关数据,本报告仅选择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
  存贷比分析
  存贷比是银行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比例,目前监管部门为商业银行设置的监管红线是不超过75%。
  图28对比列示了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贷存款比例。图中可见,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期末时点存贷比全部达标。大型银行的优势正在缩小,仅农行存贷比较低,为61.17%,排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倒数第三位;另外工行也比较低,为66.60%,而交行达到73.40%,成为大型银行中比例最高者。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大多在70%左右,渤海和恒丰存贷比分别为54.64%和55.99%,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低;招商74.44%,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逼近监管红线。
  同上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存贷比趋势出现分化,共有5家银行存贷比下降,12家银行存贷比上升。其中,渤海和兴业分别下降了9.60和4.55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建行、招商和工行分别提高了4.05、3.07和2.50个百分点,相对升幅最大。五家大型银行存贷比均出现连续两年的上升,而股份制银行中上升的银行也比较多,表明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倾向于更多增加资产业务。
  存贷比监管指标的引入有着特定的经济环境条件。在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时,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存款,存贷比确实可以作为衡量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除存贷款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和运用规模逐步扩大,存贷比与流动性的相关性会越来越低。存贷比约束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实际上制约了银行间市场上相对宽松的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所以目前一方面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保持低位,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实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中,存贷比指标的监管将有望趋于更加宽松。
  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比例在2013全年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合理适度,社会融资结构多元发展,信用总量继续较快增长,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流动性比例为46.0%,同比略有下降1.76个上百分点。
  图29对比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年年底的流动性比例。图中可见,2013年各行的流动性比例均在25%达标线上,多集中在30%?50%之间。其中,招商流动性比例最高,为59.64%,恒丰和平安次之,分别为51.83%和50.0%。民生流动性比例最低,为29.31%。
  同上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共有11家下降,6家上升。其中,恒丰上升10.87个百分点,升幅最大;交行和浙商分别上升了9.69和8.51个百分点,升幅次之。在流动性比例下降的银行中,光大降幅最大,较上年下降了18.13个百分点;渤海、浦发和民生次之,分别下降了7.71、6.71和6.70个百分点。
  存款负债比
  存款负债比是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在全部负债中所占的比重。其中各项存款的概念与存贷比相同,包括商业银行所吸收单位和居民个人的存款,主要包括企业存款、私营及个体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保险公司存放等。引入这一指标,是基于存款在应对流动性困难时高效稳定的作用。一般性判断,此数值越高,说明存款在商业银行全部负债中的比例越高,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越强。当然,更准确的考察是一般性存款数。
  图30对比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2013年年底和2012年年底的存款负债比。图中可见,就存款负债比指标看,大型银行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2013年,五家大型银行都在75%以上。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建行和农行比例最高,分别为86.52%和85.52%,恒丰和渤海银行最低,分别为50.05%和55.83%。股份制银行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中信(77.75%)、华夏(75.06%)和招商(74.23%)。大型银行的规模效应以及股份制银行的特色经营使其在吸收存款具有的优势,在这一指标上得到较为明显的反映。
  同上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存款负债比的变化趋势出现明显分化,有9家银行出现下降,8家银行出现上升。大型银行中,除中行外,其余4家银行都延续了上一年的下降趋势,但降幅都没有超过2个百分点。其中,建行降幅最大为1.56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整体波动幅度大于大型银行,显示其存款在总负愤中的占比年际波动较大,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招商和中信,分别下降了4.95和4.05个百分点,升幅最大的是渤海和民生,分别上升了8.65和7.75个百分点。
  (执笔人:邓鑫、峰)
  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
  《银行家》研究中心
  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金融创新更加活跃,金融服务提供者更加多元化,金融监管提出新要求,金融脱媒和金融改革发生新情况,行业竞争日趋加剧。经济金融环境的深刻变化对于银行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银行业加快改革转型。城商行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态势,但盈利能力下降、不良贷款、流动性风险、收入结构过于集中等因素的负面影响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城商行需要加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积极应对不良贷款以及利率市场化对于盈利能力和风险状况的影响,提高风险治理能力,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拓展资本金补充渠道,改革业务治理体系,大力创新发展社区金融、网络金融等与自身战略定位相一致的经营模式和业务。
  城商行财务状况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城商行总数为143家。2013年,城商行资产负债规模增速略低于上年,但仍然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城商行资产负债规模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占比继续增长;不良贷款继续“小幅双升”,但资产质量仍保持在较好水平,风险抵偿能力亦保持在较高水平;资本金补充压力较大,流动性风险有所暴露,但资本金和流动性保持充足;盈利水平继续增长,但增幅继续下降,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收入来源仍然以利息净收入为主。
  资产负债
  2013年,城商行发展速度略低于2012年,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银监会年报(2013)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51.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7.7万亿元,净增长13.3%;负债总额141.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6.2万亿元,净增长13.0%。截至2013年年底,城商行资产总额超过15万亿元,达到15.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2.9%,增速略低于2012年的23.7%;负债总额超过14万亿元,达到14.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2.9%,增速略低于上年的23.8%;所有者权益总额接近1万亿元,达到9974亿元,比年初增长23.5%,增速高于2012年的21.6%(见图1、图2、图3、图4)。
  城商行整体在银行业中的地位继续上升。2013年年底,城商行资产总额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的占比超过10%,达到10.03%,比2012年年底提高了0.79个百分点(见图5)。城商行负债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比重与资产的情况基本类似,从2012年年底的9.24%增加到10.04%(见图6)。但与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比较,数量占多数的城商行资产占比和负债占比仍然较低。
  从单个银行看,近年来,单家城商行平均规模持续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单个城商行平均资产总额首次超过1000亿元,达到1047亿元;单个城商行平均负债总额达到978亿元(见图7)。截至2013年年底,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城商行总数达到43家,比年初增加7家;存款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城商行总数达到26家,比年初增加6家。(,)、和仍然是仅有的三家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城商行,它们在资产、负债、存款、贷款四个单项指标排名中位列前三。其中,规模最大的北京银行2013年年底资产总额达到1.34万亿元。
  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是影响银行盈利和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因素。国内银行业大约一半的资产都是贷款,贷款不良情况可以讲是影响资产质量的最重要因素。2013年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了2012年以来的“小幅双升”。2013年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2013年年底达到548亿元,比2012年年底增加了30.8%,增速略微高于2012年(见图8)。从图8看,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增长的势头仍在继续。
  2013年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仍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3年年底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增至0.88%,比2012年年底提高了0.07个百分点。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低于同期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00%)和大型银行平均水平(1.00%),但略高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0.86%)(见图9)。从2014年上半年数据看,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增幅有所加快。
  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情况看,不同规模区间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各有不同。图10数据显示,2013年年底,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最高,达到0.95%,尽管仍然低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但高于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以及大于2000亿元三个区间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比较接近,均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不良贷款率均值最低的是资产规模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为0.84%。
  抵偿能力
  2013年,城商行信贷风险抵偿能力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银行需要计提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来吸收来自信贷资产方面的损失,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充足性通过拨备覆盖率来衡量。2013年年底,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均值为526%。拨备覆盖率均值最高的是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达到717%,最低的是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为298%(见图11)。
  进入2014年,城商行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银监会的统计信息,2014年一季度末,城商行拨备覆盖率的平均水平为290.02%,二季度末为277.74%,均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见图12)。
  资本充足性
  根据银行业的经营惯例,对于可预期的损失,可以计提损失准备金来吸收,资本金则用于吸收非预期损失。自日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为了配合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推动和规范银行业开展含“减记”或“转股”条款的资本工具创新,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在优先股试点方面,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日证监会发布《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日银监会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规范银行业优先股发行,进一步拓展银行业一级资本补充渠道,提升银行业资本质量。
  2012年城商行为了赶上“旧版”次级债发行的末班车,积极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但2013年城商行在发行含“减记”或“转股”条款的资本工具以及优先股试点方面,鲜有作为。城商行的资本补充仍然主要通过增资扩股和利润留存来实现。
  在新资本管理办法下,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更趋严格,比如新增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对合格资本工具采用更严格定义、对信用风险权重进行调整、取消市场风险的计算门槛等因素,按新资本管理办法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总体有所下降。自2013年一季度起,银行业披露的资本充足率相关指标调整为按照新办法计算的数据结果,与历史数据不可直接比较。
  城商行的资本充足性均满足了银监会资本要求。2013年年底,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19%,高于A股所有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值(11.50%);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基本一致,略有不同,前者是10.73%,后者是10.75%,均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和A股上市银行的均值(见图13)。根据银监会统计信息,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从年初的12.19%下降至12.13%,二季度末增至12.40%。一季度末,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为11.90%,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2.56%,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0.55%,二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上升,但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略有下降至11.87%,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2.89%,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0.92%。
  从不同规模区间的城商行情况看,资产规模排在中间两个区间的城商行资本充足率高于处于两端的城商行,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一级资本充足率则是随着资产规模区间的提升而下降。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均值最低,为11.83%。排在倒数第二的是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的城商行,该区间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53%。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和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两个区间的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均值基本是一致的,均为13.1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与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的情况基本一致,均值随着资产规模区间的提升而减小。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与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也是最低的,二者均约为9.83%(见图14)。
  流动性状况
  银行需要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以及满足正常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尽管2013年两度发生“钱荒”,但总体来看,城商行流动性状况仍然保持在较好水平。
  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是商业银行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衡量。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比例需要保持在25%以上。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整体流动性比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2013年年底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比率下降至44.0%,比2012年年底下降了1.8个百分点(见图15)。
  从整体上看,2013年城商行流动性比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2013年年底,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平均值为52.4%,比2012年年底略有下降,但高于商业银行整体平均水平(见图16)。其中,资产规模小于1000亿元的两个区间的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均值均高于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均值,大于1000亿元的两个区间的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均值均低于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均值。
  从处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来看,资产规模较大的城商行保持较低的流动性比率。这个特征与2012年的数据结果保持一致。在四个不同规模区间中,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均值最低,为47.2%;流动性比率均值最高的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的城商行,为55.6%;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和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流动性比率均值分别是54.2%和49.8%(见图16)。
  存贷比
  存贷比是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率。存贷比指标是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用于监控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003年修订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比不得高于75%。近几年,银行业存款竞争日趋加剧,存款稳定性有所下降,存款余额波动性日益提高,同时贷款增速仍然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存贷比指标的约束逐步显现。每次季末、年中、年底考核时点,银行业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增加存款总额,存贷比限制无形中成了诱发流动性波动、扰乱正常经营活动的因素。
  为进一步完善存贷比监管,2014年6月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明确了计算存贷比时贷款和存款的扣除项。银监会指出,存贷比在管控流动性风险、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和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经营模式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存贷比监管也出现了覆盖面不够,风险敏感性不足,未充分考虑银行各类资金来源和运用在期限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问题。从日起,银监会将对商业银行人民币业务实施存贷比监管考核,对本外币合计和外币业务存贷比实施监测。此次调整还被认为具有引导信贷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定向刺激”效果。
  尽管银行业存贷比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城商行存贷比整体水平并不高。截至2013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74.5%,比2012年年底增加了1.01个百分点。同期,城商行存贷比均值只有57.0%,比2012年年底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远低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水平(见图17)。
  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看,资产规模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的存贷比最低,仅55.3%;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存贷比均值最高,为58.7%;资产规模小于1000亿元的两个区间的城商行存贷比均值分别是57.9%和56.8%(见图17)。
  存款负债比
  存款负债比描述的是一般性存款在银行融资来源中所占的比重。存款负债比越高,说明对于存款的依赖程度也越高。存款是银行业重要的融资来源,但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存款波动性越来越高,给银行的经营活动和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截至2013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占总负债的比重为75.8%,比2012年年底增加了接近0.3个百分点。同期,城商行存款负债比均值为79.2%,比2012年年底略微有所下降。从处于不同规模区间的城商行来看,资产规模大于1000亿元的两个区间的城商行的存款负债比均值低于城商行整体的均值,资产规模小于1000亿元的两个区间的城商行的存款负债比均值高于城商行整体的均值。具体来看,资产规模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的存款负债比均值最低,为71.8%;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的城商行存款负债比均值最高,为85.6%;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存款负债比均值分别是80.9%和72.7%。
  贷款集中度
  城商行普遍面临贷款过于集中的问题,特别是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集中度比较高。贷款过于集中不利于分散个别客户、行业性和地区性风险。贷款集中度一般通过最大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
  2013年城商行贷款集中度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2013年,城商行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率均值为5.9%,比2012年年底下降了0.3个百分点,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均值为36.3%,比2012年年底下降了4.8个百分点。
  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情况看,资产规模较大的城商行贷款集中度相对较低一些。资产规模从低到高四个区间的城商行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均值依次下降,分别是6.4%、5.9%、5.5%和5.3%(见图19)。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均值为25.8%,属四个资产规模区间最低;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的城商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均值为44.4%,属四个资产规模区间最高;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和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均值分别是33.6%和36.6%(见图20)。
  盈利状况
  盈利水平
  近年来,城商行盈利水平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城商行盈利水平继续增长,但增速进一步回落。2013年,城商行实现税后利润1641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0.0%,尽管增速比2012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但仍然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税收利润的增长率15.4%(见图21)。2013年,城商行税后利润总额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总额中的占比略有上升,由2012年的9.0%增加至9.4%。
  盈利能力
  从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两个指标变化情况看,2013年银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城商行盈利能力亦有所下降。2013年,城商行资产利润率平均水平为1.19%,比2012年下降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17%,但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33%和商业银行整体的平均水平1.3%(见图22)。同期,城商行资本利润率平均水平为18.19%,比上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9.98%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20.27%,也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9.2%(见图23)。
  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数据看,城商行资产利润率随着资产规模的增大而下降。2013年,资产规模从小到大四个区间城商行资产利润率均值依次为1.39%、1.25%、1.15%和1.14%(见图24)。
  从图25所示的资本利润率均值看,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资本利润率均值最高,为19.29%,低于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但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资本利润率均值最低的是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处于该区间的城商行资本利润率均值仅为17.13%。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和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资本利润率均值分别是18.00%和17.79%。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能力可以通过成本收入比指标来衡量。成本收入比越低,说明银行单位营业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银行的获利能力越强。2013年,城商行整体成本收入比均值为33.3%,比2012年略有上升。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数据看,成本收入比均值与资产规模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这一关系与2012年的数据是一致的(见图26)。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成本收入比均值为31.2%,略低于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的城商行的31.5%,属于四个资产规模区间最低。成本收入比均值最高的是资产规模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达到35.9%。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的城商行成本收入比均值为34.6%。
  收入结构
  国内银行业长期在稳定的利差环境下经营,对于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近些年,银行业一直致力于拓展收入来源,增加非利息收入,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过于依赖利息收入的收入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在城商行的收入结构中,利息净收入占比高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2013年,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大约为62.1%,低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63.6%;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比仅为7.5%,低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5.1%;投资收入占比29.7%,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20.4%(见图27)。2013年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均值为81.1%,比2012年略有下降。
  从图28所示的数据看,资产规模越高,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就越高。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均值高达86.4%,属于四个资产规模区间最高。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的城商行的最低,为78.4%。资产规模处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和处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的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均值分别是80.0%和82.6%。
  图29的数据显示,资产规模越高,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就越高。2013年,城商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均值5.6%,高于2012年的4.2%。四个资产规模区段从高到低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均值依次降低,分别是9.8%、8.2%、4.6%和2.9%。
  城商行创新发展
  应对利率市场化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发挥市场在利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更有利于让利率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为经济主体提供正确的价格信号,帮助他们甄选投资机会,引导社会资金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但并不是放开全部的利率。中央银行需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为市场利率决定提供基准利率。
  存贷款利率管制是我国利率管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04年10月到2013年7月,我国实行的是“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利率管制方式,我国银行业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差一直保持在3.0%以上。银行业获得了一个利差稳定的经营环境,只要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做大规模,就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但存贷款利率无法充分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大量居民存款无法获得合理的收益。
  我国金融体系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业为居民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绝大部分的资金。尽管随着票据、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得银行贷款在全社会融资总量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截至2013年年底,人民币贷款占比仍高达51.4%,外币贷款、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依次为3.4%、14.7%和4.5%。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整体上呈现日趋增长的态势,但截至2013年年底二者合计占比仅11.7%,比2012年年底下降了4.2个百分点。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说是提高我国整个社会资金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出现了很多跨业产品创新和新型业务模式,特别是银信合作、银基合作、银行理财、互联网金融等,它们成为推动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市场力量。比如,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使得银行存款已经实现了实质上的利率市场化。
  在推进银行业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方面,人民银行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扩大银行利率定价自主空间,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步。1998年、1999年和2004年人民银行曾多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随着2012年上半年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回落,稳增长日显重要,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称为“人民银行”)于日和7月6日两次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降了0.5个百分点,上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降了0.56个百分点,(除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之外)下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日,人民银行决定,取消金融机构除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以外的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此外,2013年,还建立了金融机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在符合有关利率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维护正当竞争秩序;建立了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在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指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予以公布;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同业存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球盛达拖欠千万货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