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 会不会自己搞一套电子货币

如今,全球货币系统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阶段,货币的定义正在发生着巨大转变。国家货币种类在高峰时曾达到200种,而现在只剩下180种。当一种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就必须与其他货币确定汇率。在国界线之外,它必须遵循供给规律。货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量相比于美元要小很多。可见,政治力量而非劳动力才是货币需求量的主要衡量因素。这一观点在20世纪和21世纪前十年是被普遍接受的,但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规律。在比特币背后并没有政治力量的支持,它通过数学设计来发行货币,并通过被称为区块链的持续更新的分布式链结构进行交易结算。比特币成功解决了需要双重支付的问题。由于其结合了货币、支付链条和消息传递系统等多重特性,被人们快速接受。它不需要中介机构就可在保护用户的同时,通过独一无二的电子签名保证安全性。在出现不到8年的时间里,比特币钱包总数增至1000万个,每日交易量增至20万笔,市值高达60亿美元,而且还在不断上升。除比特币之外,类似比特币的、由数学逻辑设计的货币种类多达600种。其中四种市值达到1亿美元,10种市值达1000万美元,另有50多种市值超过100万美元,150多种市值超过10万美元。不仅市值在上升,他们的交易量也在上升。预计到2020年,智能销售量可达每日400万台,电子货币交易量可达每日10亿笔。当每个人都可免费发送电子邮件和社交信息时,货币交易也应该被简化。正因为如此,货币背后的政治概念正逐渐支离破碎。但是从以现金为主的系统转换到无实物支付系统,政治上需要很大的跳跃。这要求每个国家的“交互能力”要达到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水平。这就是困惑之处,并使他们面临着三大困境,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决定了央行的未来。第一个困境:像现金一样的可靠性所有央行都会大量发行货币。例如印度储备银行就创造了超过15万亿卢比的。这部分现金构成了目前12%的总货币供给。人们信任货币,因为这是他们观念中最好的不记名资产。货币受限于国界,它是可替代的也是匿名的,并且有法定担保最为后盾。有些货币在国外也被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这些大量的货币的使用且用电子货币库来取代现金成为了问题关键。这意味着要创造一个等价的、可信赖的和支付的电子系统。这不仅要求每个公民都必须要有手机等电子设备,也要求他们都能高效地使用电子设备。在一个有着12亿人口的国家,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需要国家有着高精度的公民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不仅如此——在人们被说服进入系统之前,隐私性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即使像这样的小国家,在2025年之前电子货币也无法完全取代现金。要替代占支配地位的钞票对中央银行来说是个大挑战。仅仅是印度储备银行的货币印刷和分发花费在年度也达到了50亿美元。如果算上银行分支机构的管理费用,为了维持现金的传统结构,国家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去现金化的意图很好,但是在大多数国家,人们接受这个观念比接受脸书要难很多。第二大困境:无法工作的结构第二个基本问题是现存的存款和信用系统。目前的系统是央行-商行二元系统。央行发行货币,通过分支机构和ATM机传递给人们。一个普通的银行并不和央行发生关系。银行分支只是连接和中央银行的通道。就像运营系统,商业银行的分支网络就如同硬件。这两者构成了银行系统,但是在硬件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是因为央行无法直接接触才存在的。所以贷款和存款都由银行分支来完成。但是这个由分支驱动的系统并不完美,它通过债务积压而痛苦生存。在过去的四次政策调整中,印度储备局降低了125个基点的回购利率,但是银行只给予了自己用户60个基点。在印度,这导致了持久的经济停滞。在这个二分系统汇总,中央一行只有一半有效——它必须要带动它的伙伴。情况也许会更糟。印度公众银行面临着高压资产和不作为的局面。它们的市值低于它们的债务。众多的恶意违约者更会加重这个局面。这为货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法律风险。货币储备局想要通过设计一种只进行支付的银行来绕过这个问题。目前,该机构已经为11家机构颁发了执照,半数以上是电信和支付应用的拥有者。这些银行排除了存款和支付问题,但是信用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第三个困境:什么时候发行宣布计划发行其自己的电子货币。但是具体日程和货币的设计情况没有宣布。这是一个不需要执照的专注于用户隐私的货币,还是一个需要执照的专注于社会秩序和安全性的货币呢?它能保证和其它加密货币的完全可兑换性还是在这方面有所控制呢?它将追求工作量证明还是风险证明还是结合两者呢?在面对特里芬难题时,在短期国内目标和长期国际计划的冲突中,它将忍受怎样的货币稀释呢?它将会每一个公民建立一个的支付终端并绕过银行终端吗?它会允许通过电子钱包的下载来直接发行货币还是要和银行合作呢?它会只发行给纳税人吗?它会按月或按周配给吗?就算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该电子货币的发行时间也是大问题。它会等到全员都使用智能的时候吗?它会在国家体制内强行实施免费网络连接吗?这些问题不仅对中国很重要,对每个央行都非常重要。它需要政治精英们实现一步历史性的跳跃。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数学驱动的货币是一种全新的实物,政治力量恐怕会带来约束。目前在进行的实验是的电子货币实验,该国从2015年1月起将实物现金完全用电子货币替代。但它不是一种新型电子货币也不是像现金的一样的不记名资产。所有货币都记录在央行的中。所以它和比特币一样不是催买方付款货币。电子身份的问题引发了关注,但是目前厄瓜多尔政府忽略了这一点。它同时也禁止了等加密货币的使用。在厄瓜多尔这个有着1600万人口且40%人口没有银行账户的国家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彻底执行这个大跳跃,特别是对老年人和文盲来说。这好像是官方版的M-Pesa(在肯尼亚和其他一些国家成功实行)。但是就算一年后,厄瓜多尔的系统仍然没有成为一个流行趋势。只有10%的人口接受了它。货币历史非常混乱,现在它采用美元作为通用货币。这项尝试旨在阻止经济进一步依赖美元,并在现金印刷上减少开支。它不仅阻断了个人的货币自治权,并给了政府在征税、通货膨胀和利率上的绝对权威。任何想要复制它的实验的国家,都必须全盘考虑这些因素以避免民众态度的大反弹。接下来什么无人知晓,但是历史的进程无法阻挡。我们所处的世界里,P2P和价值传输确保更加合理的资源分配。到底由谁来主导这场技术革命,是国家、技术巨头或是一些低调的组织机构?没人能给出答案,但是至少我们知道,改变已经开始了。☆原油/沥青/铜投资免费指导VIP群: 验证:舒老师(必填) ☆原油/沥青/铜技术总监薇-信:Sls8888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南方财富立场将为您减少类似内容我要收藏279个赞不感兴趣分享到分享到:相关文章还可以输入140字热门频道76.3万人订阅1880.7万人订阅42万人订阅9.6万人订阅6337.7万人订阅你还可用第三方账号来登录请输入你注册的电子邮件地址绑定密保手机*您可用使用此密保手机找回密码及登录*请勿随意泄露手机号,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骗取帐号信息手机号码发送验证码确定电子邮件请输入您的意见和建议请您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以便我们和您联系,帮您解决问题。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热门搜词查看: 694|回复: 0
曾经的央行卧底如何理解货币政策?
积分7704 点
主题帖子精华
白金长老, 积分 77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96 积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金融圈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博瑞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期内容来自“人民币交易与研究论坛”成员、西部证券固定收益销售交易部副总经理、投资总监蔡扬的一次内部分享。江湖名号蔡行长的他,曾经在央行货币政策司工作多年,亲身经历不少重大政策出台的前前后后。在离开央行并结束了保密期的约束后,他以一个年轻的研究人员形象,出现在市场面前。感谢@蔡行长的精心准备,国信@钟正生博士的不懈推动,天风证券@龙龙的纪录。
以下为全部内容:
连续收到讲座邀请,我既感到非常荣幸,又有些诚惶诚恐。之所以入群两年来一直没能给大家开讲座,一是离开货政司时间还不长,怕不小心跟大家说了些内部的东西;二是进入市场时间短,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也没有充足的信心。
我想,我能跟大家分享的,也主要是两大块的东西。一方面是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宏观调控工作人员,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是我作为债券市场的研究者和投资者,对于市场走势的分析判断方法。
因此我计划,今晚在人民币论坛群里和大家主要分享第一块的内容,明晚在宏观货币群里和大家主要分享第二块的内容。
下面我就开始了,希望能在不涉及人民银行工作机制和工作秘密的前提下与大家充分分享我对货币政策制定、执行和传导的一些粗浅的经验和理解。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积极拍砖。
我想从货币政策的传导特别是央行的预期管理入手,因为我进入市场以后,感觉央行准确向市场传递政策信号和市场准确理解央行信号都是很难得。
正好昨天出了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这是央行和市场沟通政策取向的重要手段。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工作文化不同,国家机构的公文风格表达相对比较含蓄一些,因此我和市场人士交流时,总感觉有两种倾向。一是觉得报告没什么参考意义,云山雾罩。二是对报告过度解读,不断搜寻其中的微言大义。
我觉得,除了四中全会决定这种级别的文件外,一些细小的表述改动可能并没有很大的意义。但总结文中所透露出的核心精神是很重要的。
以前天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为例,我试着给大家解读一下:
因为作为市场参与者,我最关注央行下一步的政策取向,所以我一般重点看的是第五部分“货币政策趋势”里面的内容。
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评价中,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进入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这一进程仍未完成。我国经济也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前期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阶段,需要从经济发展规律和新常态视角观察和分析中国的经济运行。我认为,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的趋势。
在对短期经济增长形势的评价中,报告指出: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少。这与前两个季度的报告口径有所变化,与2013年第二、三季度报告的口径类似。感觉上更为强调结构调整和经济下行压力并存的复杂局面,而不是简单的侧重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上。
对通胀形势的评价中,报告指出:价格涨幅放缓,形势较为稳定。我觉得这表达了央行认为物价涨幅可能会长期维持低位,但也不见得有多大通缩压力的观点。
对下阶段货币政策思路的表述中,报告指出: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中性适度”显示了央行承认前期利率过高,但也不觉得未来一定需要继续大幅降低利率。
那么总的看来,央行认为我国潜在增长率会继续下降(降低宽松政策必要性),认为短期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压力并存(政策应该中性),对于物价走势可能会持续保持低位(名义利率有小幅下行空间),提出货币政策执行思路要“中性适度”(实际利率也有小幅空间)。因此预计下一阶段央行货币政策的基调不变,实际力度仍会有一定的宽松空间。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引用的表述都是报告段落中的首句或前几句,这当然不是说剩余内容都没体现央行精神,而是说希望能更好的从大方向上领会政策取向,而非陷入太多具体细节的分析之中。
之前我对2012年三季度至2013年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行过一次总结。发现央行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评价越来越差,对短期经济运行和通胀态度基本保持中性判断,对货币政策总体思路表述由更加侧重于保增长逐步向调结构优先转变,这也预示了货币政策执行力度将会逐步收紧。
其实不仅是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等也能反映宏观调控取向的变化,而且时效性更强。我们回顾去年的事情,4月底政治局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住,5月中旬和6月上旬李总理提出政策刺激空间已经不大和要激活货币信贷存量,表明中央宏观调控精神开始发生重大转变;7月李总理提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论,基本指明了政策决策模型;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指出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实际上做出了不必刺激或者可以收紧的判断。
看今年的情况,年中中央做出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的判断,结果事实证明,下半年的债市利率下降幅度要比上半年更大,而不是已接近下半场的尾声了。之前说了正确理解中央政策信号的问题,到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到底该不该相信中央的判断呢?或许中央错了,又或者中央说一套做一套呢?
我感觉,在不涉及政治立场和利益的事情上,国家机构掌握的信息比我们还是要全面一些,研究能力比我们大多数市场机构还是要强一些。因此我一般不敢轻易否定类似“政策刺激空间不大”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这样的结论。
毕竟,像部分机构在2008年那样成功地比全球主要货币当局都更早预知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全球货币的大放松,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我们更容易犯的错误是轻易预测全球经济出现二次衰退(实际并未发生)。
前面啰嗦一大堆,其实就是在说央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预期引导是很难的事情,确实有些鸡同鸭讲的意思,我也希望国家能在政策表述上更透明直白易于理解一些,市场机构也能像央行领导总是期望的那样提高自身的货币政策传导水平。
说了传导问题,我想下面转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面,说说政策的时效性问题。
我觉得虽然宏观调控总是追求逆周期性,但要真正做到是很难的。所以说,估计全球货币当局,无论其有多么丰富的经验、多么高水平的模型、多么强的数据搜集统计能力,最后都得一定程度上依靠“拍脑袋”来决策。而对于较为重大的政策调整来说,可能“试错法”才是决定政策转向时点的真正方法。
比如去年,我们要改变长期实际利率过低的情况,央行不断的收紧流动性,抬高市场化的利率水平。
那么实际利率到底可以抬到多高呢?恐怕理论模型推导结论再多,也没有哪位行长敢直接应用。实际的结果只能是观察经济金融运行变化,等到货币社融增速受到抑制,经济开始有下行压力,房地产市场开始转向时才知道利率调整可能到位了。
虽然从今年的情况看,去年四季度的利率可能调整的过了一些,但我们没法事先做出这样的判断。央行只能是优先满足结构调整和抑制杠杆的任务,等经济出了问题再说。
今年的情况就倒过来了,实际的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客观上要求央行不断的推出各种定向和微刺激政策,最终量变积累为质变,债券利率降低到了超出大家年初想象的水平。
那么下一次政策方向的调整,也期待于新的经济、物价和货币的信号。这里插一句与市场判断更相关的话,今晚的分析,似乎是政策解读万岁,理解政策就能判断市场。但实际不是这样的。
我觉得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是:长期经济和通胀前景——短期经济和通胀走势——货币政策取向——短期利率——中长期利率。在13年,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14年上半年则可能是短期经济下行压力,下一阶段则可能是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
不同的时候要抓住不同的关键因素,这样能够提高我们市场判断的准确性。当然我这样说可能有些大言不惭,也在各位市场著名专家前有些班门弄斧,就不继续展开了。
下面我谈谈个人对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理解。
大家注意到,自2012年年中以来,央行再也没有使用过准备金政策和基准利率政策。这个主要是为了避免政策信号过强的问题,在这期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中也有提及。
我觉得另一个因素可能也涉及到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转型。央行一直是希望尽量少用行政化的政策,多用市场化的政策;尽量从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和短期利率入手,依靠市场的决定性因素来实现对货币增长和中长期利率的引导。
所以市场、学界和政策执行着也经常有建设中国的新基准利率,完善国债收益率的讨论。不过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央行调控方式的转型,受到很多客观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制约,不一定能按照理想的设计来有效实施。
利率市场化进程一是受到我国长期压低实际利率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国有部门提供低成本融资调控取向的制约,二是受到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不够市场化,政府隐性担保严重的制约。这两个因素中,前者在不断增长的政府债务压力下,可能自2013年以来有所缩减;后者则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金融调控。
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向利率型转移,也同样受到我国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预算软约束等因素的制约。因为货币数量对利率变化并不是很敏感,存贷款利率对于银行间、交易所市场利率也不是很敏感。
13年到14年,债券市场的利率波动幅度远大于存贷款利率的波动幅度,货币供应量增速也是在利率上涨的13年保持高位,在利率下降的14年持续走低。
央行从公开市场操作开始不断创新调控手段,推出SLF、MLF等工具,也说明单靠完全的、相对更透明的调控短期利率和银行体系流动性,不足以完成它的政策任务。
我再插一个我想请教大家的问题: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究竟是指的什么?是说我们短期到长期的利差不合理么?是说短期到长期不传导么?从我个人的观察一直没太理解。
我想,最后我们再回到政策理解上来,对未来的利率走势做一个展望。
这两年来,央行一直定位的一直是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但实际的资金面松紧程度和短期利率水平却波动很大。
我理解这并不是因为央行说一套做一套(当然在13年上下半年松紧力度变化很大的确可能有很大的政府换届等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是与稳健货币政策内涵相适应的利率水平不断变化。
前面也提到了,虽然短期利率下调很多,从数量上看现在的货币增速却明显低于1年以前,判断货币条件松紧程度依据不同标准可能结论并不一致。
既然前面判断,为了控制政府和国有部门债务增长,央行可能会不再实施人为压低实际利率的货币政策,因此我觉得未来央行还会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
但是,经济增长率中枢不断下行,通货膨胀率持续低位的经济现象又会抑制名义利率水平。我觉得按此推论,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可能会长期维持较为平坦的水平。
至于市场会不会已经对于未来宽松政策过度预期,使得收益率曲线整体水平已经过低,这依赖于我们对于短期经济走势、实体经济融资行为变化等因素的观察和判断,对此我不妄下判断。
1、来自@企鹅
问蔡行,为什么央行采用了这么多新奇手段,slo slf mlf psl,而且不及时公布?央行不认可透明对传导效率的影响还是有别的考量?还有,问一下央行内部是不是像fed那样有个经济预测模型?对增长,通胀,金融稳定和汇率这几个目标央行如何权衡。
A:我觉得不及时公布也是有一定苦衷的,你看央行一直不希望大家理解成货币政策要大幅放松,但是一公布大家马上预期要放水。这个与不用准备金和利率工具的意思是一样的。当然我也希望它的政策能更透明化一些,因为不透明确实有可能会影响传导效率。
这里我讲一个自己的诀窍。我不管他披露的操作是什么,我只关系他的操作结果,也就是实际的资金面和货币市场利率变化。大家不是提到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嘛,其实我们看美联储,也是看他的操作结果,也就是联邦基金利率,只不过美联储提前说清楚了而已。我个人观察认为,超过1个月时间的短期利率走势变化,应该就能体现央行的政策微调意图了。
2、来自@谢亚轩
央行那个部门负责宏观经济形势和通胀的预测?如果预测与实际走势不同是否影响货币政策决策?比如经济下滑超预期,会不会导致政策变本加厉的变化?再问一个吧,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国务院和央行谁决定货币政策,如何恰当形容两者在货币政策决定上的关系?司令和参谋长?还是?
A:我想预测和模型这种事情,不论是央行还是市场机构,都是要做的。我前面说了,国家机构在搜集信息上有一定优势,但央行能保证自己的模型和预测一定比各位经济学家准吗?比如谢博对外汇占款的预测与央行做的不一样,央行敢说自己预期一定正确?应该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觉得,无论是央行还是市场人士,预测明年要降几次息都是不怎么靠谱的事情。大家有时候喜欢问央行内部人怎么看法,其实意义我觉得也不大。比如我当年也见不到总理,基本也见不到行长,到哪去提前获得政策信息呢?恐怕大多数时候和大家一样,主要靠学习解读各类中央文件,而不是靠内部资料和领导层层传递不断衰减的信息。
其实国务院,行长也不能预测太久的政策走向吧。实际的经济运行情况总是会超出预期的,比如今年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的突然增大。最终还是得依赖试错法调整政策。
或许央行和国家领导们能通过充分调研和一些数据统计上的优势等比我们更早一点观察到经济运行的变化。
至于央行和国务院,这涉及到央行独立性的问题。我想,在我们国家未必完全适用央行独立性越高越好的理论,央行的政策还是需要中央的指导与支持的。
3、来自@毕耜文
问题:怎么关注国务院常务会议?
A:我觉得和对货币政策报告的解读一样,不仅要看国务院的政策取向表述,也要看国务院对于经济运行情况的判断。比如说7.5%左右均可这个表述吧。要是7.6%的时候做出,我就觉得是政策要收紧或者不再放松的信号。嗯,感觉每周常务会后都出公报也是个进步。可是在7.4%左右说,感觉就是完不成任务提前打心理预防针了。
4、来自@中国卒子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的利率体系的压仓石究竟是什么?未来市场化后,这块石头就是什么?怎么形成?央行说控得住,调的动,放的开,控的住是指?或许是基准利率,或者是别的?曾经的压仓石是信贷额度
A:我是这么想的,由于利率一般由短至长传导,实际上最重要的基准利率大多是央行直接控制的最长期限的利率。(但这个的前提是能传导啊,蔡行)是啊 就是这个问题
比如当年我感觉除了张博说的信贷额度外,市场利率方面3年期央票利率就可能会比1年期央票利率对10年国债的利率影响大,当然可能还是传导不到信贷市场去。
照理说基准利率越短越好,剩下的靠市场传导,这是理想化的情景。但确实像张博所说的,一是有可能传导的慢,二是有可能根本控制不住。比如13年6月份钱荒时,央行就在短端利率高企和流动性泛滥之间艰难抉择。其实同样的情况不仅我国有,美国也出现过啊,当年沃尔克不是也让联邦基金利率大幅波动,以控制超额准备金率在低位么。而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短端利率降到零了,长端也没搞定,于是也只好直接买长债了嘛。我们也差不多,短端不够用时就直接控制长端。当然这样不好,因为不是自然传导的,容易造成数量和价格的不匹配。比如短期流动性很宽松但长期利率偏高或者相反。(那是不是意味着,当下央行短,长都控制,实际上就是承认流动性陷阱呢?)
完全利率市场化后,肯定金融产品定价有不同。不过我觉得经过去年的债券市场大幅调整后,金融产品价格和存贷款市场价格的偏离程度可能有所减少。如果二者的联动确实增强,我们应该能看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进一步下行。流动性陷阱这个问题我一时想不太清楚,毕竟我们国家没有陷入通缩啊,至少CPI没有。可能更重要的还是金融体系软约束和国家隐性担保严重的影响吧。
(假设现在就把存款利率市场化了,各类金融产品还能和现在一样定价?那问题来了,现在是什么状态,失控?如果不是,那核心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我一直没有想清楚)
Powered by央行 会不会自己搞一套电子货币_百度知道
央行 会不会自己搞一套电子货币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觉得因该不会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error : club_db_master:3306 : clubCtrlerror: array(3) {
string(5) "Error"
string(4) "1146"
string(48) "Table 'clubMsg.threadCache1990194' doesn't exist"
UPDATE clubMsg.threadCache1990194 SET hitNum=hitNum+6 WHERE bbsid=8646296 LIMIT 1在将来,信用消费会不会完全取代现金消费,电子货币会不会完全取代纸货币和金属货币?
按投票排序
如果 我有很强的预期赚钱能力 当然倾向于信用消费而保证现金流 反之亦反根据80 20 法则 这个社会只有百分之20的人 能算有很强的预期赚钱能力 也就是说 理性的说 只有百分之20的人适合办信用卡
他们可以从信用卡上获取一段免费的现金流 信用卡可以帮助他们盈利而其他的人 因为种种不理智的因素而使用信用卡 由于没有很强的预期赚钱能力 免费的现金流对他们来说就是引诱他们过度消费的诱饵 而过度消费 对于国家 商人 和银行都有好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满大街上都是拉人办信用卡的了 最后 回到问题
将来信用消费不会完全取代现金消费 因为这样人们就会失去过度消费的快感 而为了满足人们的快感就要有更加激进的信用产品出现 但是更加激进的产品 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电子货币可以取代实物货币 个人认为有可能 因为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只要将来信用和支付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完全100%的取代是可预期的将来不可能,听说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部落还存在特别的石头之类作为货币的。讨论绝对的完全意义不大。比如现在还存在物物交换的,但没人在意这个。我觉得,不远的将来信用货币取代纸币和金属货币,成为交易的主流,这是必然的趋势。只要能更好的实现货币的功能,就会取代纸币。现在大 家还用着很多纸币,觉得它还算方便。但显然不是最方便的。信用消费取代现金消费,电子货币取代纸币,可以算是一个问题吧。我认为现在的瓶颈还是在于技术发展不够,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达不到完全使用电子货币的条件。如果技术成熟,然后就是人们慢慢改变习惯的问题了。现在我周围的有些朋友已经使用电子货币的消费远远超过纸币了。除了常见的交水电费网上购物什么的,要给身边的人几十块钱都直接用手机支付宝操作。
刚好我们上课的时候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短时间内是不太可能的,这跟社会的进步有关。比如,在农村,去农户家里买鸡蛋,总不能刷卡吧,而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要信用消费取代现金消费还是不太现实,而且,另一方面想的话,都用电子货币了,估计应该是一个没有乞丐的社会,总不能让人拿着卡去乞讨吧,这样想,必须到达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
去考虑一个事物能不能代替另一个事物,关键是其属性跟作用是否能替代且优化。无记名性是实体货币的最大优势,澳新两国央行有过为了大力推动电子货币的讨论,但结论中一点是这个无记名性是电子货币暂时无法实现的。
公元20130年的将来么?
应该不会,信用消费虽然方便,但是纸币金属货币还是有其优点。他们相对来说更安全,更易让人接受,keep track of
我想说全世界每个地方都通有电么?
在将来这个没法给你答案吧,只能说这是个趋势,有这个可能。至于会不会实现?我不会预言,我不知道!就好像共产主义社会一样,方向不错,结局未知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