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6文艺微信公众号号怎么样

(多加香菜?)
(33不来迟)
(你的小可爱)
第三方登录:人民日报公众号:美国人凌晨完成一项壮举,告诉我们中美差距还有多么巨大 ZT
引用22楼 @ 发表的:这说明官方媒体对中国目前和超级大国的差距还是有很清醒的认识的啊,这是好事。肯定是好事,官方和决策者要是对这个情况认识不清,对国家和老百姓就是灭顶之灾。德国和前苏联的例子就在那摆着。
引用11楼 @ 发表的:之前奥巴马说中国人平均生活水平不如一百年前的美国,中美差距确实挺大的。Ps 上次我发这句话一群人喷我,这次麻烦大家百度一下再喷。确实差很多
但是要是说差一百年
要么是蠢要么是坏
差距确实蛮大的,说二十年感觉都太乐观了。
引用25楼 @ 发表的:承认差距啥的都对,但这文章确定人民日报公众号发的吗,之前国家工信部部长的讲话都有乱改的你去人民日报app上看一下,就是人民日报发的
引用28楼 @ 发表的:我们睡觉时美国人还在工作,这股劲头真是让人觉得赶超无望这破街就服你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20楼 @ 发表的:人民日报公众号,还是清醒的。
美帝的超级重型运载火箭现在全网直播了,结果中国网络上还有些自大阴谋论跳出来说美帝当年登月是假的...这个跟自大有什么关系,登月阴谋论在美国也一样有市场
引用32楼 @ 发表的:我希望这样的话真的是出自官媒真的是官媒发的
本来差距就巨大,各方面都有着20年到50年的超巨。而且这不是说过了50年你就能追赶上,而是过了50年有可能追赶上别人现在的水平
房地产再涨价5倍,卖房子,回笼资金,把特斯拉买下,nasa买下,美国,买下!买买买!
引用11楼 @ 发表的:之前奥巴马说中国人平均生活水平不如一百年前的美国,中美差距确实挺大的。Ps 上次我发这句话一群人喷我,这次麻烦大家百度一下再喷。这句话还有人亮。。。一百年差距有多大有谁知道
引用3楼 @ 发表的:其实人民日报的公众号能发这种文章
让我觉得未来还真是大有希望呢你可能不太关注人民日报,这样的文章发过很多了,倒是共青团kbc6n这样的发了很多博眼球辣眼睛的东西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我喜欢这种不夜郎自大的文章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这篇文章能拍板发出来,才是最大的希望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40楼 @ 发表的:这位朋友,带节奏也要与时俱进哦~~ 哈哈哈,好的好的
这个差距本来就承认的啊,航天,芯片,材料,基础研究,这几个领域说能看到人家尾灯算客气的,但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在追赶,趋势是向好的
引用3楼 @ 发表的:其实人民日报的公众号能发这种文章
让我觉得未来还真是大有希望呢官方媒体从来就不傻好么。。。
这文章发的好
引用51楼 @ 发表的:你可能不太关注人民日报,这样的文章发过很多了,倒是共青团kbc6n这样的发了很多博眼球辣眼睛的东西偷偷的说,其实我也觉得共青团kbc6n有时候有点欠欠的……
而且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kbc6n这名字也是能够个人操作的么,谁敢说自己就代表kbc6n了,不开会议就以kbc6n的名义说话,这符合组织原则么?
人民日报取个标题怎么跟门户网站一样
钢铁侠的原型就是他,之前我还@ 让他讲讲马斯克,简直太牛逼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777人参加团购488.00元&1099.00元
259人参加团购249.00元&699.00元
381人参加团购749.00元&899.00元
184人参加团购498.00元&890.00元
310人参加团购155.00元&249.00元
161人参加团购528.00元&990.00元
283人参加团购699.00元&1299.00元
404人参加团购895.00元&1399.00元
522人参加团购589.00元&1399.00元
327人参加团购159.00元&299.00元
97人参加团购139.00元&299.00元
164人参加团购150.00元&229.00元人民日报:强推单位公众号是新形式主义,要严查重处!_网易新闻
人民日报:强推单位公众号是新形式主义,要严查重处!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人民日报 》( 日 20 版)《强推关注公众号基层干群烦透了》
近段时间,我们下基层走访和调研时了解到,一些部门和单位用公众号、APP等现代信息手段传播政策、公开政务,方便群众办事,是一件好事。但有的部门和单位却层层下任务,要求强行关注下载。APP、公众号有部门建的,有地方搞的,有为某个单项活动设置的。群众来办事,要求办事群众先下载APP、注册并捆绑手机号、填写个人信息,有时还强行要求完成100条至200条下载任务。其程序繁琐,既误时间又耗流量和资费,群众很有意见。基层干部每天一上班,就得打开各类APP和公众号,发朋友圈、点赞并截屏反馈,同样不堪其扰。
部门、单位强推APP、公众号亟待引起重视。首先,政府推行公众号、APP等现代信息手段,应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决策、项目论证和反馈机制。要以民众需求为本,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将工作重心放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不断改善民生上,力避蜻蜓点水、急功近利。其次,政府信息化建设不能简单按行政模式推进,要符合网络特点和数据特性,适当开放数据,根据市场需求来建设相关网络或提供服务,不能背离服务群众的主旨,以行政手段强行推广和下任务,警惕新媒体形式主义。第三,对那些热衷于变花样、搞形象政绩工程、形式主义的部门和单位应严查重处,形成震慑效应。
江湖救急,扫码关注一下XX公号,我的任务是1000个。这句话是小警君这两天微信里收到最多的一条消息!
小警君虽然只有一个微信号,但也尽自己微薄之力,为兄弟们完成一个是一个。
关注完后,也顺道点进去看了看,除了个别商业公号都已经做到的“违章查询”之类的小工具偏于一角之外,公号显著位置循环播放的自然是领导们视察这里指导那里的宣传照片,一股浓浓的“官宣”味扑面而来。
毫无客气的问了战友何时可以取消关注,战友说保留一周,统计完了就可以取关了。
没过几日,另外一位战友也在后台让我帮他关注这个公号,没想到,扫码之后,竟然是同一个要求被关注的公号。
问兄弟为何不找专业增粉的,这样找人关注何时是个头啊?结果兄弟给我了一张截图:
连专业增粉的都TM坐地起价了,8毛钱一个,增粉一千个,就需要民警为了领导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自掏腰包800元,是啊,凭什么,你TM给我多发过一分钱了吗?
但是更悲催的来了。当兄弟迟迟不能完成任务,一咬牙一跺脚,忍了,我就当捐款了,想自掏腰包增粉的时候,对不起,晚了!
小警君也是做公号的,公众号的关注如同公交车上下车的客流量一样大,每天都有几十人甚至几百人“上下车”。每当发布一篇好的文章,会一夜增粉几千人,每当发布一篇别说差,即使是平淡的文章,一夜也会掉粉几百人。
小六不喜欢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各大微信群里发布自己写的东西,毕竟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而强行让别人看他不喜欢的东西,哪怕是一个题目挤占的一点空间,都会令人生厌。
而反观我们一些单位的公众号:不接地气,不说实话,不说人话,不办实事。基层民警都被打的满脸流血了,官宣号里还在歌舞升平的跳抖肩舞,图片里领导还在旁若无人的“视察指导工作”。呼吁一下好不好?看望一下好不好?知道你什么也解决不了,有个态度好不好?
当这种不说人话的官宣留不住粉丝时,当领导面子挂不住时,竟然以下任务的方式,让民警自谋出路强行拉回那些纷纷逃离的群众。幸好市场还是活跃的,凡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民警自掏腰包购买“僵尸粉”,这也算是新时代警务的与时俱进吗?
一个单位的公众号,不替群众办实事,不替民警说真话,有僵尸粉十万又如何?还不是每篇文章发布后,不过百的阅读量和5个以内的“又红又专”的典型性留言?
新媒体不是这么玩的,你不用心,你无真情,它会不留情面的抽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的文章《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我的图书馆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的文章《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这么宏观的问题,竟然没人邀请我,哎,悲伤ing。整个问题可以分解为3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人民日报文章的看法。虽然乍看这个标题感觉人民日报有点标题党的意思,但是不得不承认,党报还是比较精准的把握了当世家庭教育的现状。当世家庭教育,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学习型家庭,第二种是强迫型家庭,第三种是快乐型家庭,第四种是放任式家庭。做为多年的教育从业者我清楚知道,第一种家庭,对学生对孩子的培养是最好的。这种家庭,父母本身就是学习型人才,家长以身作则的带动孩子学习,让孩子从认知开始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具体表现是,每当学生学习时,家长摒弃所有的娱乐设施或在孩子身边读书,或自己研究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在这种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是惊人的累积。这类孩子也不需要课外大量补课,只需要少部分的补课,就可以达到优秀的成绩和相对轻松的童年。比如我们省市这届高考状元,就是本市top4高级语文老师的孩子,教育模式就是这样。孩子在两位高知父母的影响下没有课外补习过一次,但是依然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是!可但是!大部分家庭没法形成这么优良的学习氛围。因为大部分的家庭,家长的工作是需要在上班时间完成,其余的时间家长需要休息和娱乐,这点我们需要理解。所以,就有了第二类家庭。强迫学习家庭。这类家庭的特点是,家长普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或者对子女教育方法的缺失,没办法在家庭中营造一个学习型氛围。所以将课外教育部分托管于机构。不能不说,这虽然是一种花费较多,但是风险极小的方式。毕竟专业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是当下社会的一个行为准则。但是,并不表示这类家庭的孩子童年不快乐,这类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要求孩子课外补课,但是在有限的时间会给孩子充分且有趣的娱乐,比如钓鱼,比如迪斯尼,比如出国游等等。第二类家庭,在补课之外,给予孩子的娱乐仅仅是电脑或者手机,或者楼下公园这些有限的娱乐。通过对比可知,前一类的孩子可以说童年相对快乐。后一类可以说童年并不是很快乐(这一类孩子就是人民日报所说的不快乐的童年)。本质上是由于家庭的经济能力决定的。而且,中国绝大部分家庭,达不到即给孩子补课,又给孩子丰富的娱乐这种经济水平。人民日报还是很客观的。第三类就是现在所倡导的快乐童年即放养式教育。这类孩子我也见过很多,由于没有数据统计我只能说,如果这类孩子成才那么他们的人格相对健全,人生相对完整。但是,个人感觉成材率很低。且女生成材率要大于男生(同年龄段的女生要比男生成熟)。我见过独自去酒吧的这类高中生要远远高于独自去图书馆的高中生。第四类放任式教育,可以参考农村的留守儿童,家庭即无法给予成长陪护时间也很那给予充足金钱,在这里就不多讨论。可见人民日报的讨论对比第二大类第二小类的家庭和第三类的家庭,这部分家庭占现在中国家庭的大多数。如果让国家选择,我想国家肯定倾向于前者。如果让我说,我还是不说了,作为补课老师,用知乎的话讲我属于既得利益集团,少说话,多分析吧。················································································································下面分析题主的第一个问题,作为教育从业者,我并不太 认同中国属于填鸭式教育,或者哪位高人跟我解释下,什么叫填鸭式教育。如果和美国教育对比。我打个比方,如果有中美各有100个人接受教育,美国方面成为人才的可能是10个人,成为普通人的,可能是50人,街头流浪的是其余的40人。(没有数字统计,只是直观感受).中国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可能是5个人,普通人是80人,街头流浪是15人。如果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来说,后者要优于前者。当然,两者的优越对比,写上几万字不算多。至于所说的成材率,其实是为伪命题,什么是成才?这个问题够写几百万字的论文了,到现在都很难说一个人学习到什么程度算是成才。如果说行业顶端算成才,那么美国肯定优越;如果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算成才,我个人感觉得中国要多。`````````````````````````````````````````````````````````````````````````````````````````````````````````````````再分析题主的第二个问题,关于课外补课的问题。作为既得利益者,我还是站在我的角度来发言吧,这样虽然有些难看,但是说的都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真心话。如观感不适,请别喷,谢谢。中国教育,由于其大学的录取率,决定他是一个淘汰性质的教育,而优胜者获得的资源毕竟要多。参考日本的就得知,在这种模式下,课外补课必然将长期占据教育市场。在课外教育已经经济化多年的现在,补课确实可以提升大部分孩子的水平(在这里不讨论补课没效果的情况)。那么家长为了孩子的发展,补课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教育方式。这个跟提倡不提倡没有什么影响,据我所知,课外补习这些年越来越火爆,商品化的趋势越来越成型。很多家长有了不死板的追求在职老师补课的这种思想,会造成一个很尴尬的趋势,即优秀的教育从业者不愿意再进入公立学校挣取低廉的收入反而大量进入教育机构获得不菲的收入。这些年,在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据我观察,是一个越来越走低的趋势。所以在我看来,课外辅导只会越来越火爆。在中国经济不景气的这个背景下,课外辅导教育反而快速发展,这本身就是个值得讨论的现状。如果中国经济恢复元气,那么教育商品化的趋势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连我们业内人都不敢预测。······························································································最后,说一些题外话。作为教育从业者,我最大的担忧,并不是题主上面所说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不是什么问题。在现行中国的环境下,这种问题甚至有一些矫情。我最担心的是在这中教育环境下,我们中国的低收入的家庭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教育商品化的今天,低收入的家庭在无法承担课外商品化的补习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在校教育质量下降的后果。这必然导致低收入孩子的成材率下降。这可能才是真正的阶级固化。富人阶级现阶段已经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用自己阶层独有的方法来维护财富的继承和增长。中产阶级正在享受着教育商品化带来的好处,用高考来完成财富的一代代累积。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年的现状:北上广由于地区优势,有足够的资本来优化初高中在校老师的待遇而带来的后果是,家长需要通过周围学区房的方式来弥补这些差价。收入在低一些的家庭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非专业的补课老师来弥补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但是,我请问,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低收入者来说怎么办?!他们即无法支付优秀学区的费用,又无法支付昂贵的补习费用。而且!他们还要为日益降低的教育质量买单!我想问问国家,这就是进行了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吗?!中产阶级的稳定必须以剥夺了低收入者的教资源为前提吗?!各位市长大人!中国并不是只有几百万的富人,一两个亿的中产。还有比他们多的多低收入者,当这些低收入者进阶无望的情况下,暴力,可能是唯一改变的方法!说实话,我并不希望课外教育火爆,即使作为从业者,每年拿着十几万的收入。我清楚的知道,中国本该有大量的优秀的老师是为了改变低收入者的未来去工作的,是为了弥补贫富不均去工作的,是为激发低收入者为了美好未来去奋斗而工作的!可是呢,我想问,在教育机构遍地的中国,面对低收入者的绝望,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又能做什么呢?!我和我的朋友讨论过这些,其实知乎的大部分人可能也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毕竟作为有能力支付教育商品化的阶层,你们更感兴趣的是怎么去合理的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而不是考虑这些教育资源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我想提醒在座的各位,中国的中产阶级是非常脆弱的!一场大病,一场事故,就可能让一个中产家庭迅速低落成低收入者,那时候你的子女面临的教育将是彻底商品化的教育,想要重回中产程度将比我们要难上加难!我记得,有一部港剧叫我的天空,里面有一集说道一个场景,一个补习班的校长面对一个穷孩子的质问 “老师,为什么你不愿意教我了,是因为我付不起补课费吗?”“老师,难道仅仅是因为我没钱,我就没有资格上学吗?”'老师,难道因为穷,我就上不了大学吗?“这些振聋发聩的质问,从我就业开始,时刻提醒着自己,中国教育正在像远离他的本质。但是,我还想提醒在座的各位,中国二十四史,每一行每一页都告诉我们。当穷人失去希望,他们不会放弃挣扎,他们会将重拾暴力!·················································································································继续添加一些我的意见。首先我要解释评论里的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在优质学区重点学校中,老师的学历质量在大幅增加,这不能说明中国的教育整体在增加,知乎大部分的受众都是主城区的居民。但是,别忘了,哪一个一本毕业的本科生愿意去郊区教书,这里我都不说一些稍微偏远的农村。这是问题所在,优秀的学区和偏远地区的教育由于经济增长在大幅拉开。这里面受损的并不只是低收入者,中产阶级就能幸免了吗?不能!看看优质学区的房价,你就知道,你要为学校里的老师支付一个怎么样的代价。第二个问题是,真正自由经济的教育,应该是国家提供一个无差别,水平差距不大的基础教育。而家长有能力去支付课外补课。,这是真正自由的经济教育。而不是中国现在这种,需要通过支付高昂的房价让子女拥有良好的基础在校资源。如果失去了公平,那么自由的存在对穷人来说是多么无情的嘲讽?!第三个问题,你们真觉得,低收入者没有在反抗吗?你们以为国家掌握着暴力工具,中产阶级掌握着话语权,低收入者就会安稳吗?错,大错特错!看看现在犯罪的低年龄话,当我们还在谴责为什么少年犯可以规避刑法的时候,背后的本质不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吗。一个安稳优良的基础教育可以减少多少少年犯,暴力犯,我想不用列举数据,诸位就能想清楚吧。并且你觉得这些问题少年成长以后会伤害富人阶级,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富人。却可以出入任何一个中产小区。想想吧,诸位。我们以为,十四岁之前免于刑法,就是少年犯爆发的根源。其实是由于基础教育的落后,才导致了少年犯的残暴。而受伤的,对不起,就是这些利己的中产者。覆巢之下无完卵。诸君仔细想想吧,为低收入者营造一个公平的教育资源,不仅仅为了他们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馆藏&10627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微信公众号100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