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述题怎么答: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分析对象,说明基准利率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机构 四十人论坛

  中国的银行资产比例和金融抑制指数均居世界高位,说明中国的金融体系不仅高度依赖银行体系,而且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也很多。中国金融体系的这个定位是符合其历史、文化传承以及经济、制度现实的。

  中国四十年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具有鲜明的“重规模、轻机制”的特点,一方面,金融机构数量繁多、资产规模庞大,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都跻身全球十强,而股市和债市市值已经分列全球第二和第三。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相对有限,政策干预包括限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资金分配、调控汇率、管理跨境资本流动和控股大型金融机构等,2015年,中国的金融抑制的程度在有数据的130个经济中排在第14位。

  “重规模、轻机制”的金融改革方式的一个成因是“双轨制”的经济改革策略,在保证国有企业继续生存的同时为非国有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为了支持这个“双轨制”改革,政府实施了“不对称的市场化”,即产品市场全部放开,而要素市场普遍扭曲。保持要素市场扭曲的目的是通过人为地压低要素价格并引导资金配置,变相补贴国有企业,而金融抑制就是要素市场扭曲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改革的前三十年,这个金融改革策略不但帮助中国维持了金融稳定,还创造了增长奇迹。实证分析也发现在改革的前期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只是到后来才变成负面影响。实际上,抑制性金融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简单线性的,可能同时存在两个效应,一是“麦金农效应”,即金融抑制降低金融效率、遏制金融发展,因而遏制经济增长;二是“斯蒂格利茨效应”,即金融抑制帮助快速实现从储蓄到投资的转换、支持金融稳定,从而助力经济增长。由此可以推测,过去在中国经济中斯蒂格利茨效应主导,现在则变成麦金农效应主导。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近年来“边际资本产出率”直线上升,表明中国的资本或金融效率不断恶化。过去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过重大金融危机的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现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了政府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金融效率下降而金融风险上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新现象。

  导致这个变化的一个直接触发因素可能是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因此不得不直面“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过去在低成本基础上建立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企业都丧失了竞争力,中国需要培育、发展一批新的在高成本基础上有竞争力的产业支持下一个阶段的经济增长。如果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要素驱动,那么现在就需要转向创新驱动。过去成功地支持了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金融体系,今天就迫切地需要转型。

  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无法适应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一是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新需求。储蓄率下降而消费率上升,这会增强家庭对资产性收入的追求。产业“服务业化”和制造业升级同时发生,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而金融体系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十分薄弱。二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不清楚。“财政风险金融化”的现象很普遍,进而迫使政府为金融机构兜底。政府经常干预甚至取代市场,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进行风险定价并合理配置资金。政府不尊重金融规律、好心办坏事的情形也不少。三是金融监管没能管住风险。过去金融稳定主要靠政府兜底,长期看造成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难以为继。现行的监管框架强调机构监管、分业监管,监管空白与重复监管的问题都很突出,一些监管政策之间也缺乏有效的协调,造成了许多金融风险。

  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有特点,对这些复杂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两个视角进行比较。第一个视角是金融结构,金融体系可以据此分为商业银行导向和资本市场导向,前者的典型是德国、日本,后者的典型是美国、英国。第二个视角是资金配置,据此金融体系又可以分为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前者的典型是香港、新加坡,后者的典型是中国、印度。但这两个视角其实是可以互为统一的,跨国数据显示,通常银行资产比例高的国家的金融抑制程度也高,德国、日本的银行资产比例和金融抑制指数都要高于美国、英国,而中国的这两个数据又都高于德国和日本。

  当然,很难绝对地说哪种金融体系更优,美、英、德、日的金融体系各有差异,但它们都是成功的发达经济体,这也说明不同的金融体系都能有效地支持经济发展。不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资本市场通常与分散决策和市场规则相匹配,也就更能适应新兴技术革命,因而资本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常常为技术领先国家的标配。而商业银行则更加擅长于动员大量、廉价的资金,也就更能适应成熟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与传播,因而商业银行导向的金融体系常常是技术后发国家赶超领先国家的秘诀。

  中国的银行资产比例和金融抑制指数均居世界高位,说明中国的金融体系不仅高度依赖银行体系,而且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也很多。中国金融体系的这个定位是符合其历史、文化传承以及经济、制度现实的。一方面,中国文化中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并不浓厚,历史上市场经济也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二十几年的计划经济制度,政府对干预经济的各种做法得心应手。资本市场发展虽然已经走过了二十几年,但依然很不成熟。另一方面,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穷国,穷国发展经济就需要赶超。银行不但能动员大量的资金,还能帮助贯彻政府的政策意图,无论是“补贴”亏损的国企、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还是支持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现在政府提出要“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金融体系的“现代性”应该主要反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具体而言可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资本市场在金融交易中的比重,即“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二是增强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即“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而市场机制的关键之一是实现市场化的资金定价,充分反映风险偏好和市场供求,形成各类期限的金融市场基准收益曲线;三是维护金融稳定,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特别要指出的是,不能因为美国、欧洲发生了重大金融危机就否定中国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欧美金融体系确实一度出现自由化过度的问题,这个倾向值得警惕,但欧美危机更重要的教训是在金融创新的同时没有及时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另外,也不能简单地将中国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乱象视为金融市场化的后果,表外资产膨胀更多地反映了表内外交易监管标准不统一、甚至正规部门管制(比如利率管制)过度的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今天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都不是市场化过度,而是市场化不足。当然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必须与有效金融监管框架的构建相结合。

  在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时候,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制度与市场约束:一、国家掌控金融体系的要求。当然,理想的做法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或股东权利来加强对经济与金融的领导,而不是在微观层面干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二、一些经济主体的非市场行为可能将长期存在。虽然政府一再强调国企、民企公平竞争,但在现实中很难真正做到。因此,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应该考虑设置一些局部、额外的规则比如数量限制来约束非市场行为,控制风险。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银行仍将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商业银行也应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转型,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新的金融需求。综合起来看,金融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进一步的市场化,但它不会是一场放任自流的市场化过程。

  政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现代、市场化、适应创新要求的金融体系:

  第一,真正实现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把金融决策权留给市场,同时建立金融机构准入与退出规则,打破刚性兑付,减少直至消除资金价格与投资行为的扭曲,完善资金的定价与配置机制。把政府的功能限制在宏观调控、维持秩序、支持稳定和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

  第二,进一步推进银行的商业化改造。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完善商业银行风险定价的能力,真正实现借贷利率的市场化。完善商业银行的规范化准入与退出,以存款保险制度为基础建立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

  第三,围绕信义义务发展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通过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实现金融资产公平、合理定价。改革资本市场税制,鼓励更多资本通过长期投资承担风险、获取收益,为创新发展提供优质资本金,破除短期投机和监管套利动机。丰富金融产品市场,完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

  第四,建立支持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金融政策。支持创新的金融决策权也应该留给市场,合理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方面的作用,同时统一决策的权、责,减少“政绩工程”,包括各种名不副实的基金小镇和产业引导基金。利用“改革试点”、尝试“监管沙盒”,平衡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第五、金融监管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做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并重、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共举,同时增强监管政策的协调性。既要增加金融监管的资源包括编制与经费,也要更合理地配置监管资源,适应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不断增加的金融体系,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第六,货币政策要从数量型向价格型框架转变。确立央行政策利率以锚定与引导预期。稳定央行流动性操作机制,稳定市场预期。通过调整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提高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疏通利率传导渠道。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和操作机制,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决策信息公开制度。

  第七、完善现代金融的法律体系。统一金融立法,改变过去分业立法、机构立法的模式。及时更新一些内容明显滞后的现行法律,同时增强金融立法的前瞻性。强化法制执行,在法律层面规范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处置机制。继续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约束失信行为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中国的金融行业几乎不存在,全国就一家正规的金融机构,即中国人民银行。当时它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而且隶属于财政部,一家机构占了全国金融资产的93%。但在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的金融体系曾经相当发达,上海是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当然,战争期间金融活动受到了冲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金融机构国有化。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开始,大多数金融机构就关门了,在计划经济体中,几乎所有的资金调配都是由中央计划安排与落实的,社会对金融中介的需求很小。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中国经济开始从中央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型。在之后的四十年间,中国相当于重建了一个金融体系,从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从货币政策到监管框架。不过这个新的金融体系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重规模、轻机制”:一方面,金融机构种类齐全、数量繁多,金融市场资产规模庞大,无论用哪个数量指标来衡量,中国金融业都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政府部门对金融行业的政策干预仍然很频繁,金融抑制的程度很高。[2]

  [19]殷剑锋,2006,《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

  [20]这同时也决定了不同金融通体系中银行业竞争度的差异:在资本市场导向体系中的银行业往往是高度竞争的,而商业银行导向体系中的银行业往往具有很高的垄断性。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

22.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积极效应是 ①优化国家税种结构,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②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③促进产业分工优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④完善国家财税制度,强化财政支出约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3.个人所得税改革是我国2018年财税改革的重要内容,个税起征点调整幅度最快10月试行5000元起征点。该建议的经济学依据是 ①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②个人所得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手段 ③这样做有利于增加税收,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④这样做有利于释放有效需求,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4.长生生物假疫苗事件再次警示我们,假货问题才是中国制造的心腹之痛,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试金石。面对制假售假、山寨、水货等问题,我们应该 ①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更多企业进入相关领域 ②完善市场规则,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③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④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5.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该税法按照“税负平移”的原则,将排污费转换为环保税,现行的排污费由原来中央和地方的1:9分成调整为全部环保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央不再参与分成。这一变化产生的传导过程是 ①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环境污染成本→倒逼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 ②加强政府执法的规范性→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③完善国家税收制度→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增 ④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调控能力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二、 非选择题题(共4题;共50分) 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0组38家央企完成重组,并新组建中国航发、中国铁塔两家公司,目前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数量已调整到96家。国资委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指出,下半年要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发挥规模协同效应,提升经营效率,从而化解过剩产能。 2015年,分离14年的中国南车北车完成重组,过去,两家公司在海外搞恶性竞争,互相压低价格,这一合并不仅能强力加速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还将有力推动中国高端装备业的产业升级,推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合并后的中车公司受益于更大规模、更高运营效率、更高研发效率、更低采购成本的全球战略,实现了更高的国际竞争力。 结合材料中南北车成功合并的案例,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企业重组的重要意义? 27.(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化的消费升级。借助大数据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购物体验,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产品,这成就了电商的发展,电商的成功又给传统厂商带来了新的商机。 2017年“双11”天猫最终交易额定格在1682亿,创下历史新高。京东全球好物节从11月1日到11月11日24时累计下单金额达1271亿元。据大数据公司星途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双十一全网总销售额达2539.7亿元,产生包裹13.8亿个。 全民化的消费升级对企业在供给侧进行转型升级产生倒逼效应,依托大数据进行技术创新和优化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开发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拓宽新市场,成为电商和传统厂商的自觉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知识分析,全民化消费升级带来的影响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收支矛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7841亿元,比2015年增长6.4%。从重点领域来看,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节能环保、交通运输、农林水包含了很多投资性支出,促进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显著。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11分)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年1月27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必须坚持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适应和引领市场,在“中国制造+互联网”上尽快取得突破,实现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 材料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坚持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适应和引领市场”的合理性。(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意义。(8分) 哈三中学年度高三学年 第一次调研考试 政治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C A B C C D A D B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B A A A D C C B 19 20 21 22 23 24 25 A D B C B C B 非选择题: 26.(1)答:1)央企重组有利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1分),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1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1分))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1分) 2)从南北车合并可以看到:重组有利于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分)化解过剩产能,提高经营效率,(1分))促使企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南北车合并有力推动了中国高端装备业的产业升级;(1分)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1分)避免恶性竞争,提高研发能力,降低采购成本;(2分) 4)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强强联合),发挥规模协同效应,(1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1分) 5)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分)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1分) 27答: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反作用(1分); 2)消费是生产动力,促进生产发展(1分),全民化消费升级,推动了电商和传统厂商的生产,2017双十一全网总销售额达2539.7亿元(1分); 3)消费升级,对生产的调整升级起导向作用(1分),促进企业供给侧改革(1分),为满足消费需求,电商和传统厂商加强了技术创新和优化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开发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拓宽新市场(1分); 4)全民化消费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1分),增加了就业岗位(1分),如快递业,交通运输业等(1分); 5)消费升级,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产品,(1分),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质量(1分), This document was truncated here because it was created in the Evaluation Mode.

}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现代金融体系”,这是我国对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业发展做出的全局性规划。今年上半年,央行等九部委共同编制了《“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指出了纲领性方向。

  但究竟何为现代金融体系?为何要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怎样建立现代金融体系?这些具体的问题不少人并无概念。

  9月15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浙商银行独家支持的《2018?径山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杭州发布,本次《报告》的主题就是“强化市场机制、构建现代金融体系”。该报告的作者们都“来头不小”,甚至不少来自官方背景。他们包括:

  黄益平   CF40 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殷剑锋   CF40理事单位代表、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浙商银行董事长沈仁康认为,站在当前时点来看,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势和不足都是比较明显的,构建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已是中国金融的当务之急,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建立现代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地支持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都能够高效地发挥资金融通和资金跨期配置的功能。作为一个正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大国,中国也必须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现代金融体系。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中国四十年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具有鲜明的“重规模、轻机制”的特点,一方面,金融机构数量繁多、资产规模庞大;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相对有限,政策干预包括限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资金分配、调控汇率、管理跨境资本流动和控股大型金融机构等。

  《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有三个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无法适应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金融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新需求。储蓄率下降而消费率上升,这必然会加强家庭对资产性收入的追求。产业“服务业化”和制造业升级同时发生,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因而,金融供、求不匹配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

  二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不清楚。金融部门承担了许多财政的责任,反过来财政又不得不继续为金融机构兜底。政府干预甚至取代市场的现象非常普遍,政府不尊重金融规律、好心办坏事的现象也很常见。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实行风险定价并合理配置资金,金融体系维持金融稳定并支持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三是金融监管没能管住风险。过去金融稳定主要靠政府兜底,但这也造成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但现行的监管框架重机构监管、轻功能监管,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不佳,同时监管机构的专业性、独立性也不足,造成了许多金融风险。

  如果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不改变,金融体系就很难支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中,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楚的问题早已广受诟病。这体现在多方面,如政府干预以致资本市场无法有效发挥功能,证券发行仍由行政主导,市场机制不足;缺乏严格的市场纪律,金融机构没有市场化退出机制;政策经常违反金融规律、好心办坏事等。

  以近期出台的不少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政策为例,黄益平却认为,当局既采取了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向服务小微企业的银行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也要求商业银行执行“三个不低于”的监管要求,即每年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必须上升;同时查处银行各种“乱收费”,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殊不知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是因为获客难、信用评估难做并且贷款利率不够灵活,上面这些政策虽然出于好心,但因为没有抓住矛盾的本质,这几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

  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内涵

  中国的现代金融体系应该是何意?这可以与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进行比较参考。《报告》称,各国五花八门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两个视角来解析:

  第一个视角是金融结构,金融体系可以据此分为商业银行导向型和资本市场导向型,前者的典型是德国、日本,后者的典型是美国、英国。

  第二个视角是资金配置机制,据此金融体系又可以分为市场机制类与政府干预类,前者的典型是香港、新加坡,后者的典型是中国、印度。

  但这两个视角其实是可以统一的,跨国数据显示,通常银行资产比例高的国家的金融抑制程度也高,德国、日本的银行资产比例和金融抑制指数都要高于美国、英国,而中国的这两个数据又都高于德国和日本。2015年,在可查数据的130个国家当中,中国金融抑制指数排在第14位。

  当然,很难绝对地说哪个金融体系更优。不过,《报告》强调,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资本市场通常与分散决策和市场规则相匹配,也就更能适应新兴技术革命,因而资本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常常为技术领先国家的标配。而商业银行则更加擅长于动员大量、廉价的资金,也就更能适应成熟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与传播,因而商业银行导向的金融体系常常是技术后发国家赶超领先国家的秘诀。

  因此,《报告》认为,未来我国应发展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政府提出要“构建现代金融体系”。这个金融体系的“现代性”应该主要反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具体而言可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提高资本市场在金融交易中的比重,即“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二是增强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即“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三是维护金融稳定,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七药方”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上述对“现代金融体系”涵义的诠释虽然尽善尽美,但考虑到我国政体、现有金融体系等现状,在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一些现实存在的约束性因素,找到一个“折中”的现实之策。《报告》认为:

  一、党和政府掌控金融体系的需要。这是政治体制的要求,但理想的做法是党和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或股东权利来加强对经济、金融与企业的领导,而不是在微观层面干预机构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一些经济主体的非市场行为将长期存在。虽然政府一再强调国企、民企公平竞争,但在现实中很难真正做到。因此,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应该考虑设置一些局部、额外的规则比如数量限制来约束非市场行为,控制风险。

  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银行仍将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商业银行也应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转型,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新的金融需求。因此,中国的金融体系应该进一步市场化,但这不会是一场彻底的、放任自流的市场化过程。

  对于究竟如何构建现代、市场化、适应创新要求的金融体系,《报告》开出了七个具体“药方”:

  第一,真正实现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把金融决策权留给市场,同时建立金融机构准入与退出规则,打破刚性兑付,减少直至消除资金价格与投资行为的扭曲,完善资金的定价与配置机制。把政府的功能限于宏观调控、维持秩序、支持稳定和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

  第二,进一步推进银行的商业化改造。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完善商业银行风险定价的能力,真正实现借贷利率的市场化。完善商业银行的规范化准入和退出,以存款保险制度为基础建立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

  第三,围绕信义义务发展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通过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实现金融资产公平、合理定价。改革资本市场税制,鼓励更多资本通过长期投资承担风险、获取收益,为创新发展提供优质资本金,破除短期投机和监管套利动机。丰富金融产品市场,完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

  第四,建立支持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金融政策。支持创新的金融决策权也应该留给市场,同时统一决策的权、责,减少“政绩工程”,包括各种名不副实的基金小镇、产业引导基金。利用“改革试点”和尝试“监管沙盒”,平衡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第五、金融监管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做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并重、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共举,同时增强监管政策的协调性。既要增加金融监管的资源,包括编制与经费,也要更合理地配置监管资源,适应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不断增加的金融体系。

  第六,货币政策要从数量型向价格型框架转变。确立央行政策利率以锚定与引导预期。稳定央行流动性操作机制,稳定市场预期。通过调整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提高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疏通利率传导渠道。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和操作机制,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决策信息公开制度。

  第七、完善现代金融的法律体系。统一金融立法,改变过去分业立法、机构立法的模式。在法律层面规范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处置机制。及时更新一些内容明显滞后的现行法律,同时增强金融立法的前瞻性。 继续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约束失信行为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同样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成立的金融委,以及今年成立的银保监会都被看作是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的开始。

  之后的金融监管体制还应如何改革?

  对此,洪磊建议,我国应按照加强功能监管和“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机构改革精神,完善资本市场治理框架。应推动“一行一会多协会”监管制度框架,落实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此外,还要处理好行政和自律关系,发挥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作用。

  其中,“一行”即央行,负责货币政策,履行宏观审慎职能,重点防范系统性风险。“一会”即将三会整合成为金融监管委员会,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不同金融机构实施机构监管,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全程纵向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水平;多协会即多个具有法律授权的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根据行业分工实施分业自律管理,履行监管职能,统一业务标准,减少监管套利空间,维护市场效率和公平竞争。

  这一监管模式与国外的“双峰模式”较为相似。黄益平也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未来中国的金融监管框架究竟是何种具体模式还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金融监管体系应该是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并重,其个人倾向于“双峰模式”,即宏观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各归两个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

  一方面,各监管部门要加强分工合作,不留监管死角;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管,促进行业发展的职能定位要弱化,以减少监管与发展两者之间的职能冲突。此外,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量,监管要有牙齿,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市场主体(如国企、民企等),都要一视同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学论述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