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体企业增势蹄名词解释如何?

当前中国的实体经济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
作者:文眼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虚实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放在今天,这种理念仍有其现实意义。比如,观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否达到优化匹配,便有很大学问,值得深入研究。
  ――亚夫
  我国实体经济过去主要面临的是发达国家技术和市场壁垒。现在,来自发达国家的金融博弈压力加大,我国实体经济需要面对复杂隐形的金融侵入,发展的不确定性上升。
  金融业应当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目标,并与实体经济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但目前看,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自身发展扭曲和与实体经济关系扭曲的双重扭曲。
  的过度繁荣,抑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挤出了实体经济的投资与信贷供应,
提供了错误的财富积累示范效应,误导了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严重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有诸多表现,而内生动力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另外,社会关注不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也制约了我国企业向中高端跃升。
  刘兴国
  国际金融博弈升级,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压力加大
  改革开放以前,因为历史和意识形态原因,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期遭受欧家的围堵封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政治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基于意识形态的封锁已基本解除。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更是加快了实体经的繁荣发展。然而,随着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壮大,一些发达国家对来自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敏感,以至于明里暗里采取措施来压制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宣称乐见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但美国力图借助金融战略调整来维持强势美元地位,维系二战以来建立起来的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权,并通过美元周期性的贬值或升值来影响其他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侵蚀竞争对手的实体经济利益,这一点是不变的。
  从上世纪的情况看,美国这一金融战略的运作,先后遭遇了来自日元与欧元的抵制,但基于日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与欧元区的松散性,美国在金融博弈中先后都取得了完胜。从我国的情况看,由于早期实施的金融管制政策,美国的金融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并不显著,我国甚至较为平稳地化解了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
  如今,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美国金融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我国不得不以新博弈者的身份,加入全球金融博弈中。而全球金融博弈更趋复杂,博弈后果更加难以预料,尤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以预测。此前,在金融管制阶段,我国实体经济面对的只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与贸易封锁。如今,我们还需面对更加复杂和隐形化的金融侵入,这就使得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上升,来自金融博弈的压力显著加大。
  比如,在2008年,美国为转移其国内次贷危机,引爆国际金融危机,将其国内的次贷危机扩散为全球金融危机,迫使全球金融机构、政府与私人投资者来被动分担美国金融机构的危机损失。此后,美国推出巨额量化宽松政策和超低利率政策,在增加本国流动性、扶持本国企业发展的同时,通过美元贬值来减轻美国政府、企业或公众的对外负债压力。同时通过吹大证券市场资产泡沫,恶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破坏了全球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现在,在美国经济逐步好转的情况下,美国又推出量化宽松退出策略,以刺破泡沫的方式诱发其他国实体经济的全面崩溃。美国主导的金融博弈正在影响其他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实体经济的发展遭遇了重重困难,这是当下
的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金融体系扭曲,偏离服务实体经济轨道
  一国的金融体系承担着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金融发展应当以更好服务本国实体经济为目标,并形成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格局。但目前看,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两方面扭曲问题:自身发展扭曲、与实体经济关系扭曲。
  具体来看,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五大扭曲现象。
  一是金融服务价格扭曲。银行利率管制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高收益之间不对称,民间金融、影子银行的融资价格与商业银行的融资价格呈现双轨制。
  二是需求与供给扭曲。公众投资理财意识觉醒刺激金融产品需求蓬勃增长,但金融产品供应不够丰富,投资理财工具选择有限。
  三是金融资源分布扭曲。资产占金融市场总资产的近85%,而、基金、证券、租赁、等非银金融机构的发展滞后;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以及金融资源在不同间的规模和服务水平,均显不对称。
  四是金融市场主体行为扭曲。部分资金需求方对资金的价格信号反应极其迟钝;普遍存在实体企业脱实入虚、投资金融资产的现象;金融产品内容创新缺乏,形式创新却大行其道。
  五是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发展。受严格的金融管制约束,我国金融体系不能借助外部竞争机制来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自我完善的压力与动力不足;尽管国内融资成本高企,但实体经济不能自主使用境外低成本金融资源。
  受金融扭曲影响,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也日益被扭曲。尽管社会融资余额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22.86万亿元,是2002年末的8.27倍,年均增长19.3%,已经相当于2014年我国GDP的近两倍,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已经高达81.68
万亿元;但融资难与银企关系紧张却是实体企业的普遍感受。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扭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体外循环。尽管社会融资余额高企,2014年全年增加9.78
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大量信贷资金在实体经济体外循环,已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末社会融资余额中约有2/3进入了实体经济,比2013年末有所下降。
  二是融资成本高于基准利率。目前我国企业综合加权贷款成本远高于公布的基准利率。除了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能够获取优惠贷款外,广大中小企业为了取得贷款,往往只能被动接受银行的苛刻条件,并支付利息以外的额外成本,大量中小企业的综合贷款成本已经超过15%,甚至20%。那些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支持的中小企业,不得不以更高的融资成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筹措发展所需资金。
  三是创新目标异化。金融机构过度强调对利润的追逐,而忽视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创新成为牟利手段,而不是为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近年来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没有一个是以降低融资成本为目标的,也没有在客观上带来融资成本事实上的下降。相反,金融机构套利业务和理财、信托等通道业务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
  房地产发展过度阻碍了实体经济发展
  1978年,我国房地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只有2.2%;20世纪的90年代,这一比重基本上都维持在4%以下。21世纪初房地产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4%以上,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进一步跃升至5%以上。2014年我国房地产业GDP绝对额38167亿,已经相当于GDP的6.0%。房地产虽然从来都没有被政府正式列作支柱产业,但却在事实上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二级产业。加上与之相关的服务业、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房地产对我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10%。
  与之相对应的是,房地产业投资与贷款余额以更快速度持续增长。2000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4984.1亿元,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已经达到9.5万亿元,年均增速为23.5%。2014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17.4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全年增加2.8万亿元,同比多增4055亿元,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28.1%。无论是投资增速,还是新增贷款或贷款余额增速,房地产业均高于实体经济部门。
  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严重损害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些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抑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高达15倍,远高于一般认为的3-6倍的合理区间。畸高的房价收入比迫使居民将更多收入用于支付所谓刚性需求的住房购置成本,同时不得不抑制其他消费需求。我国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在于收入偏低,而是由于房价和被动储蓄倾向过高。消费需求的不足,向上传导的结果则是实体经济部门的产能过剩加剧,持续发展动能被进一步削弱。
  二是挤出了实体经济的投资与信贷供应。房地产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明显的投资挤出效应;这一方面是由于投资总量的有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投资羊群效应作用的结果。由于大量信贷资金被投放给受益于行业整体繁荣的、低风险的房地产业,需要信贷支持的实体经济部门融资难度与融资成本持续上升,实体企业发展明显受阻。
  三是提供了错误的财富积累示范效应。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相应带来了房地产开发商财富的快速积累。2014年中国百富榜中,有20%的富豪们的财富积累来自地产。房地产业的高盈利能力与财富积累能力,诱导着更多资本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110多家中央企业中,有多达94家企业涉足房地产投资;民营大企业中,也鲜有不涉足地产投资的。当资本关注焦点都转向房地产的时候,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无疑会被人们所忽视。
  四是误导了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显然已经绑架了地方政府。一方面,由于高房价有利于推高土地出让金从而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诱导地方政府热衷于推动房地产业持续繁荣;另一方面,大量贷款的存在和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高贡献率的现实,决定了地方政府难以也不愿意承担房地产发展减速带来的风险。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政府产业发展政策的刚性需求,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当前市场化领域中政府干预程度最深的产业。
  内生发展动能不足,制约实体经济持续发展
  内生发展动力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具体而言,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动力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长期以来的模仿策略引致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企业创新意愿偏弱。基于技术上的巨大差距,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奉行的基本上都是模仿跟进策略。早期我们模仿的主要是那些相对先进但已解除专利保护的技术,但随着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模仿开始向处于专利保护期的技术扩散。基于保护民族产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有意无意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创新成果不能得到有效保护,重新投入回收风险加大,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根本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原创性研发,而是指望继续依靠模仿维持生存。
  二是技术差距依然存在,研发投入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虽然我们已经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铁、现代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甚至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总体上我国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依然存在。在技术研发投入上,国际领先企业为了继续保有领先优势,往往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作为研发投入,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明显不如国外企业。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研发强度不及2%,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企业投入水平。技术基础原本就差,后期投入又不足,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明显提升,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自然会受到影响。除技术创新之外,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商业模式、经营业态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发展我国实体经济,需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的推动。
  三是有效需求不足,企业成长空间受限。实体经济对外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果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正常实现销售,资金不能顺利周转,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受阻,发展必然就此中断。有研究显示,美国人工资总额占美国GDP的58%,而中国这一比例只为16%,这是影响我国居民购买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2014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9,自2008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回落。但据抽样调查,这一系数可能被低估,有研究估计2010年中国家庭基尼系数为0.61,远高于国家公布的0.481。
  相对偏高的基尼系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阻碍了内需的增长。而房价的高企、未来预期的走弱、社会保障替代率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抑制了内需的增长。据估计中国内需只占GDP的36%,远低于美国的72%。2010年,消费支出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为79.4%,而我国目前这一比率在50%左右。内需疲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内需比率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四是缺乏企业家精神,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无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整体上都缺乏企业家精神。
  严格上说,在国有企业中,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是稀缺的;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都是抱着从政的心态在管理企业,其目标是借助企业这一工具来实现地位提升与职位晋升,因而更多关注企业的短期业绩与规模扩张,对长期的持续发展关注较少。而且由于科学激励机制的缺乏,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欠缺引领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
  民营企业家中,真正拥有企业家精神的也不多见,不少民营企业家都抱有小富即安的心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家的发展动力逐渐弱化;有少数民营企业家把运营企业当作了从政工具,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走上了弃商从政的道路。
  同时,由于创业接班人的缺乏,我国家族企业的传承普遍遭遇难题。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我国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阻碍了我国实体企业的做强做大。
  社会氛围欠缺,实体经济未受应有重视
  尽管我国现代企业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上看,我国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依然没有真正形成,在许多方面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社会投机情绪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总体上显得比较浮躁,不愿意脚踏实地经营实体企业,而更多梦想借助投机一夜暴富。双轨制的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其对我国社会与经济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双规制改革带来的最重要的不良后果就是助涨了全社会的投机情绪,并且对改革以来规范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产生了长期不良影响。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革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投机情绪。
  在较高的社会投机情绪推动下,实体经济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全社会几乎整体陷入盲目发展虚拟经济的狂热之中。虚拟经济在不断侵蚀实体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不断加速发展,部分虚拟经济环节甚至已经脱离了实体经济这一必要基础。温州经济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典型样本。温州从来不缺少资本,但温州企业却一直都深陷融资困境,难以得到资金支持。温州资本先后被投资于股票、房地产和,一些温州投资者都冀图从投机性交易环节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是脚踏实地的把资金投入到实体企业,以推进实体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富有效率的外部营商环境尚未形成。所有制差异一直都是我国企业难以跨越的鸿沟,无论是对国有企业和非公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企业发展的掣肘。基于所有制的差异,国有企业和非公企业不能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协同发展,各自优势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更谈不上优势互补。
  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依然过多,创业和经营效率受行政干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国务院各部门取消下放了2400多项审批事项,尤其是近2年内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733项,提前完成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本届政府削减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当时为大约1700项)的任务目标,但与企业预期相差甚远,实质性的松绑放权需求没有得到应有满足,行政审批效率也急需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相对更多更直接,因为行政寻租而额外增加企业负担的现象普遍存在;除必须依法缴纳的18种不同税收外,企业还需额外承担诸多其他费用,综合税费负担远高于欧美国家。
  社会文化氛围没能对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演进过程中,从来没有哪个时期特别突出和尊重过创业行为和经商活动及其相关个体。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我们独尊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以来知识分子地位起起伏伏但总体尚可。商业行为在中国从来没有被突出重视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拒绝承认市场经济,商业行为更是被视作资本主义尾巴,成为要被割掉的东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创业与企业经营虽然带来了令人羡慕的财富效应,但创业者和企业家还没有真正成为社会令人尊敬的对象。
  中国有将近5000万家市场经营主体,2014年更是创历史纪录地新注册了1293万户市场主体,但至今我们却并没有出现一个真正被社会所认可的企业家阶层。总体上可以说,中国的私人资本,是在社会整体上并不尊重创业行为与企业家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欧美国家,优秀人才都愿意去创业、去企业,而我国优秀人才更愿意报考公务员,而创业往往是被迫行为,只是这些行为最后都成为推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实体经济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存在
  当今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体系,中国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加快了追赶的步伐,中国实体经济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但仍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要让中国实体经济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在全球竞争中不断向中高端跃升发展,尚需做出巨大努力。
  缺乏话语权。竞争力的大小不在于其规模,而是在于其在竞争体系中话语权。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是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实体经济并没有在现有世界经济秩序中享有与其经济规模相匹配的话语权。中国是铁矿石、黄金、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的最大买主,却没有能够在购买交易中获得过话语权,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卖家的价格。
  在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我国虽然有全球市值最高的商业银行,有全球管理货币总额最大的央行,有自认为竞争力仅次于美元的人民币,但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却微乎其微。国际话语权的缺失,阻碍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对外扩张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制约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已经在争取国际话语权方面采取了大量有效举措,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开放的中国实体经济,在国际竞争中遭受双向挤压。以低端产业和来料加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实体经济,或者是技术受制于人,或者是原材料和市场受制于人,而其结局则均是在竞争中遭受来自国外竞争者的双向挤压。技术受制于人的低端产业,既在技术上处于不利地位,也在产业链上被锁定于低端,承受来自国际市场中高端产品的竞争压力。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业,其原材料来源与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产成品的对外销售也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中国实体经济的现状是,大量领域被长期抑制在产业链低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低端锁定陷阱。在双向竞争挤压中,中国实体经济以廉价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大量消耗与环境污染,只是换取了微薄的经营利润。基于低消费能力的国内巨量低层次消费需求使得中国实体经济能够不断做大,但国际竞争挤压却决定了中国实体经济短时间内难以在做强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作者单位:中国企业联合会。本文系作者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
(责任编辑:HN052)
05/22 10:4905/22 02:4305/11 11:3605/11 06:5104/30 08:2804/27 23:5304/27 07:1304/26 09:54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我国企业信贷增势明显 经济内生动力逐渐恢复
当前位置: >> >>
我国企业信贷增势明显 经济内生动力逐渐恢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日   来源:新华社
【E-mail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记者王宇、姜锐)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新增贷款达到2.6万亿元,此规模虽不及去年同期水平,但与往期相比,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去年全年新增信贷达到9.6万亿元。
    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给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信贷资金,增强了企业信心,消除了金融危机以来一度出现的通缩预期,助推我国经济快速扭转增速下滑态势,率先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复苏。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信贷增势日益明显,中小企业的用资欲望也在快速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活跃程度较金融危机之初有了显著的改善,分析人士认为,相对于一段时期内依赖基建项目拉动经济增长而言,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回暖是经济内生动力逐渐增强的可喜信号。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月末,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6万亿元,同比增长37.8%,增速明显快于大中型企业,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持续上升。相应的,小企业资金总体宽松,银行贷款满意度上升,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
    央行调查统计司有关人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前我国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总体好转,销售收入降幅逐步缩小,利润由降转升,用工需求逐步增加。小企业资产负债率趋于下降,短期偿债能力总体趋升,停产倒闭状况有所缓解。
    当然,过于充裕的货币信贷投放,会给市场带来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加剧居民的通胀预期。回顾过去几次通胀压力明显的时间段,都是银行信贷大幅增加的时期。从记者在银行机构采访到的情况看,去年以来,储蓄资金占居民总资产的比例出现下降,存款搬家现象正在加剧,这些情况反映出我国居民在日渐强烈的通胀压力下,对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的努力。
    央行日前发布的一季度城镇居民储户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接受”的居民比例达到51%,比去年同期高出20多个百分点,达到自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高值。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郭永国实体经济税收连续三年大增彰显“花园口速度”--辽宁频道--人民网
实体经济税收连续三年大增彰显“花园口速度”
&&&&来源:&&&&&
2015年全年缴纳税款1652万元,而2016年第一个月就缴纳税款1619万元。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但大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新年伊始便贡献出这一组对比鲜明的数据,展示出“花园口速度”引领下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步伐,同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中花园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缩影。
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国税局相关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实体企业税收占比分别为23.17%、24.51%、30.65%,连续三年保持增势。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占实体企业税收比重达到57.17%。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新能源、新材料聚集区的区位优势逐年显现,推动低碳循环发展、能源创新革命的现代能源、材料体系企业在花园口生根、发芽,蓬勃发展。据了解,大连比亚迪生产的600台纯电动公交车、200台纯电动出租车已上线运行,今年预计有600台公交车交付使用。
与比亚迪等新能源企业一样,来自政府、税收等多层面的政策扶持举措成为花园口实体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石。以生产清洁能源相关新材料为主的大连博融新材料有限公司2015年享受各种税收减免优惠370多万元,累计享受出口退税152万元。这些税收减免优惠为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120万元的钒储能介质晶体开发投入、170万元的磷酸钒研发费用、80万元的新设备采购,资金来源均是“真金白银”的税收优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了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税收数据可清晰反映出工业实体经济指标的变化。以实体经济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聚集区势如破竹,亚洲规模最大的硼业深加工企业金玛硼业、我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军企业宏光锂业等一批占据产业链高端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花园口经济区第二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攀升、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有力佐证。(陈树杨 王毅 记者巴家伟)
(责编:王斯文、汤龙)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央企交出亮眼成绩单(经济形势年中看)
16:08:35来源:
原标题:央企交出亮眼成绩单(经济形势年中看) 本年6月份,我国中心企业完结赢利2018.8亿元,同比增加26.4%。单月赢利打破2000亿元,这在央企前史上仍是头一回! 不止6月,整个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转都坚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收入赢利继续快速增加,创前史同期最好水平,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完结经营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加10.1%;完结增加值3.5万亿元,同比增加7.5%;完结赢利8877.9亿元,同比增加23%;上交税费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加10.3%。 月度经营收入接连4个月超2万亿元,负债率降至2012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上半年,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心企业结实树立和饯别新打开理念,以进步质量效益和中心竞争力为中心,大力推动高质量打开,收入赢利完结了继续快速增加。 抢抓机会开拓市场,收入赢利均创前史新高。上半年,央企捉住大宗商品价格企稳上升、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晋级机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扩展中高端产品市场份额,盈余才能和水平稳步进步。1―6月,央企月度经营收入均坚持同比增加,接连4个月坚持2万亿元以上,接连4个月月度赢利超越1500亿元。1―6月,我国一汽、中化集团等17家企业收入增幅超越20%,国家动力集团、中铝公司、我国铁建等37家企业赢利增幅超越20%,石油石化、冶金、火电等工作赢利增幅超越30%。 深挖潜能降本增效,成本费用赢利率显着进步。1―6月,央企成本费用总额增速低于收入增速0.7个百分点,百元收入担负的成本费用同比下降0.6元,成本费用赢利率同比进步0.8个百分点。石油石化、钢铁、发电、矿业等工作百元收入担负的成本费用同比下降超越1元。 大力推动去库存清应收,“两金”(应收款占用资金和存货占用资金)规划得到有用操控。到6月底,中心企业“两金”规划10.1万亿元,同比增加6.8%,低于同期收入增幅3.3个百分点。 多措并重降杠杆,负债率降至2012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国资委拟定了《中心企业资产负债率分类管控作业方案》,一企一策断定管控方针并签定责任书。到6月底,中心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6%,较年头下降0.3个百分点。近对折中心企业带息负债同比削减,通讯、军工、航空运输等工作资产负债率较年头下降超越0.5个百分点。 实体企业增势微弱,供应质量和功率继续进步 上半年,中心企业厚实打开“三去一降一补”,努力进步供应质量和功率,打开的“体面”亮眼,“里子”也很令人欢喜。 聚集实业杰出主业,实体企业增势微弱。1―6月,中心企业中工业企业完结赢利5152.8亿元,同比增加33.9%,高于中心企业均匀增幅10.9个百分点,增利额占中心企业赢利增量比重达78.6%,较一季度进步9.7个百分点。 加速自主立异脚步,立异效果不新出现。“鹊桥”中继星顺畅进入使命轨迹运转,“天鲲号”重型自航绞吸船出港海试,参加拟定的首个世界5G规范正式发布……上半年,中心企业不断加大立异投入力度,完善立异体系机制,获得了一批严重科技立异效果。 厚实推动重组整合,资源配置功率进步。推动中核集团和中核建造集团、武汉邮科院和电信科研院施行重组,活跃保险推动配备制作等企业重组。国家动力集团以“功能部门+工业渠道+服务中心”的形式完结了总部组织整合,上半年完结赢利402亿元,充沛显现出“1+1 2”的重组效应;我国宝武全面推动整合交融,“一基五元”工业布局开始构成,上半年赢利同比增加59.1%。 大力推动减肥健体,企业盈余才能增强。上半年,央企压减作业获得阶段性开展,到5月底,中心企业累计削减法人11131户,削减份额达21.3%,提早一年完结法人户数削减20%的方针。一起,“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办理主体作业也获得了活跃开展。 新旧动能变换加速,新事务占比继续进步。中心企业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方向、工作打开方向、市场需求方向,加速传统工业晋级和战略性新兴工业打开。1―6月,通讯企业数据流量和互联网使用等新事务快速打开,新事务收入占比达51.9%,同比进步5.1个百分点;火电企业新动力发电板块利用率显着进步,完结赢利139.5亿元,同比增利44.1亿元;高性能玻璃纤维、集成电路、微电子等产品销量快速增加。 要点变革梯次打开,企业动力生机进一步增强 本年以来,中心企业认真执行国企变革“1+N”文件,大力推动各项变革试点,企业的动力生机得以进一步增强。 ――混改走出新脚步。 上半年,我国深化推动混合所有制变革,企业变换经营机制脚步进一步加速。1―6月,中心企业新增混合所有制企业220户,经过资本市场引进社会资本超越880亿元。中航工业、我国三峡集团、我国黄金等企业所属子企业经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法,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变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心企业10户混合所有制企业职工持股试点子企业悉数完结首期职工出资入股,并进行工商改变挂号。 ――现代企业准则更趋完善。 上半年,我国执行中心企业董事会职权试点作业,将中长期打开决议计划权、司理层成员业绩考核权、严重财政事项办理权等颁发试点企业董事会,协同推动司理层成员契约化办理,探究树立工作司理人准则。此外,商业一类中心企业工资总额悉数施行备案制办理,我国远洋海运等企业控股的6户上市公司探究施行了股权鼓励,市场化经营机制正不断健全。 ――企业担负有所减轻。 本年以来,我国保险推动企业办社会功能别离移送。到6月底,全国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完结别离移送或签定移送协议的达90%,中心企业达94%。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5个独立工矿区剥离办社会功能获得实质性开展。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明,上半年中心企业打开的杰出态势为完结全年方针使命打下了坚实的根底,下半年要再接再厉,采纳有力办法,稳固扩展效果,竭尽全力完结收入和效益增加方针,奋力创始高质量打开新局面。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下一篇: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人才招聘|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导航-联系邮箱
Copyright & 2017 东营信息网 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