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多少钱国在保安第三章探讨主题

& 第三篇 在保安(三)
第三篇 在保安(三)
  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
  红军大学有许多独特无二的地方。
  它的校长是一个二十八岁的指挥员,据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一次败仗。红军大学自称有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是二十七岁,平均每人有八年作战经验,受过三次伤。有什么别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或者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著、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十五元银洋?或者把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总共超过二百万元?
  红军大学就是这样。
  最后,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
  所以不怕轰炸是因为在陕西和甘肃,除了普通房屋以外,还有很大的住人的窑洞、供佛的岩窟、防敌的堡垒,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有钱的官吏和地主在一千年前就修建了这种奇怪的建筑物,用以防御洪水、外敌、饥荒,在这些地方囤粮藏宝,挨过历次的围困。这些洞窟深挖在黄土岩或硬石岩中,有些有好几间屋子,可以容纳好几百人,是天造地设的防空洞,不怕原来是中国人民送给蒋介石去打日本人的南京新轰炸机的轰炸。红军大学就是在这种古老的洞窟中找到了奇怪而安全的校舍。
  我到达后不久,他们就把红军大学校长林彪介绍给我。林彪邀我找个日子给他的学员讲话。他拟的题目是:《 英美对华政策 》。我感到为难。我对两国的对华政策都知道得太少了。何况,我也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解释。但是林彪坚持要我讲。他说他们自己可以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术语。他为此安排了一次&面条宴&,使我感到盛情难却,只好勉强从命。
  林彪是湖北省一个工厂主的儿子,生于一九○八年。他的父亲因苛捐杂税而破产,但是林彪还是设法读完了中学,进了广州的黄埔军校学习。他在那里成绩优秀,在蒋介石及其首席顾问俄国将军布留赫尔手下,受到了紧张的政治军事训练。他毕业后不久,北伐开始,林彪被提拔为上尉。到一九二七年,他刚二十岁,就成了国民党张发奎领导下的著名第四军里的一个上校。同年八月,南京发生右派政变后,他率领所属的一团军队在南昌起义中参加了贺龙和叶挺领导下的第二十军,南昌起义是中国出现共产党的反对派活动的开始。
  林彪和毛泽东一样,从来没有受过伤,享有这样盛名的红军指挥员并不多。他在前线身经百战,在战地指挥大军历时十年以上,凡是他的部下战士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他都尝到过,他的首级的赏格高达十万元,但是他仍神奇地没有受伤,身体健康。
  一九三二年,林彪负责指挥红军一军团,当时该军团有两万支步枪,成了红军最厉害的一部。主要由于林彪作为战术家的出众才能,奉派前来同它交战的政府军无不遭到它的歼灭、打败或者被其制胜,而它自己则从来没有被打败过。据说有时南京部队一经发现与一军团对垒,就闻风而逃。然而关于这些著名的&铁军&的事,待我到了前线以后再说。
  像红军的许多能干的指挥员一样,林彪从来没有出过国,除了中文以外,不会说也不会读任何外语。但是他不到三十岁就博得了红军内外人士的尊重。他在中国红军的军事刊物《 斗争 》和《 战争与革命 》上发表的文章被南京的军事刊物转载,受到他们的研究和评论,在日本和苏俄也是这样。他以&短促突击战&创始者著称,冯玉祥将军曾经就这种战术发表过评论。据说一军团的许多胜利都可归因于红军熟练地掌握了&短促突击战&。
  有一天早晨,我同林彪指挥员和他的红军大学教员一起到保安城外不远的红军大学。我们是在文娱时间里到的。有的学员在两个球场上打篮球,有的在保安城外一条黄河支流旁边草地上的一个网球场上打网球。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在写东西,读新到的书报,或者在他们简单的&俱乐部&中学习。
  这是红军大学的第一分部,有二百名左右学员。红大一共有四个分部,八百名学员。在保安附近,在教育人民委员的行政管理下,还有无线电、骑兵、农业、医务等学校。此外还有一个党校和一个群众文化教育中心。
  有二百多名学员集合起来听我讲&英美对华政策&。我扼要地谈了一下英美的态度,然后同意解答问题。我不久就发现,这是个大错误,请我吃的面条根本抵偿不了我遇到的难堪。向我提出的问题,即使由H.G.威尔斯先生①来回答,也要自叹智穷才竭。比如,你不妨想一想如何回答向我提出的下列问题:
  &英国政府对成立亲日的冀察委员会的态度如何,对日军进驻华北的态度如何?&
  &全国复兴署②政策在美国的结果如何,对工人阶级有什么好处?&
  &如果日本与中国开战,德、意会帮助日本吗?&
  &如果没有其他国家帮助,你估计日本对中国大规模作战能维持多久?&
  &国际联盟为什么失败?&
  &在英国和美国,共产党都是合法存在的,为什么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工人政府?&
  &在英国组织反法西斯阵线方面有了什么结果?在美国呢?&
  &以巴黎为中心的国际学生运动的前途如何?&
  &你认为李滋-罗斯访日会不会造成英日在对华政策上取得一致意见?&
  &中国抗日后,美国和英国会帮中国还是帮日本?&
  &请谈一谈,既然美国和英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为什么它们在中国驻有军舰和军队?&
  &美国和英国的工人对苏联的看法如何?&
  要在两个小时之内回答这些问题可不简单!而且实际上不止两个小时。从早上十点开始,一直到下午很晚的时候。最后得不出什么结论,暂告结束。
  后来我参观了各个教室,并同林彪和他的教员们谈了话。他们把学校招生条件告诉了我,并且给我看了印好的招生简章,有好几千份这样的简章秘密地发到了中国各地。四个分部招收&决心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和献身于民族革命事业的人,不分阶级、社会或政治背景&。年龄限制是十六岁到二十八岁,&不分性别&。&报考者必须体格健康,不患传染病&,而且&&这话有点笼统&&&不染一切恶习&。
  我发现,在实际上,第一分部的学员大部分是红军中的营、团、师级指挥员或政委,接受高级军政训练。为期四个月。根据红军规定,每个在役指挥员或政委每两年必须至少受四个月这样的训练。
  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收的是连、排、班级指挥员,红军中有经验的战士,还有从&中学毕业生或有同等学力者、失业教员或军官、抗日义勇军干部和抗日游击队领袖、从事组织和领导工运的工人&中招来的新学员。红军在东征山西省时,山西有六十多个中学毕业生参加了红军。
  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上课六个月。第四分部主要&训练工兵、骑兵干部、炮兵部队&。我在这里遇到了一些以前当过机工和学徒的人。后来,我在离开红色中国时,我还遇到八个坐卡车来的新学员,他们是从上海和北平来上红军大学的。林彪告诉我,全国各地报名的有二千多名。当时主要问题是交通问题,因为每个学员都得&潜越&入境。
  红大各分部课程互不相同。第一分部的内容可以作为样品以见一斑。政治课程有:政治知识、中国革命问题、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共和国的策略问题、列宁主义、民主主义的历史基础、日本的政治社会状况。军事课程有: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运动战、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术的发展。
  有些课程有专门的教材。有些是从江西苏区出版机构带来的,据说那里的一个主要印刷厂曾经有八百名印刷工人在工作。其他课程用的材料是红军指挥员和党的领导人的讲话,谈的是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或者利用缴获的政府档案、文件、统计的材料。
  对于&红军真的要打日本吗?&这个问题,红大的这些课程也许是个很好的答复。这足以说明红军早已预见到而且在积极计划中国如何对日本打一场&独立战争&&&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出于奇迹,日本从已经处于日本军队的铁蹄下的广大中国领土上撤出去。
  这不是个愉快的前景。有些在华外国资本家认为这是发疯。但是也有其他的人坦率承认,已有千百万中国人成了日本的亡国奴,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怪中国人现在宁死也不愿再未经一战就放弃他们的自由。
  至少红军有充分决心要抗战,而且认为一打仗他们就首先上前线,这一点不仅可以从他们的领导人的热烈言论中、从军队严格的实际训练中、从他们提出要同他们十年宿敌国民党组成&统一战线&的建议中可以看出,而且也可以从苏区到处看得到的紧张宣传活动中看出。
  在这种宣传教育活动中起着一个带头作用的是许多叫做人民抗日剧社的青年组成的剧团,他们在苏区不断地巡回旅行,宣传抗战,在农民中唤起尚在沉睡中的民族主义意识。
  我首次参观红军大学后不久就去看了这个令人惊异的儿童剧社的一场演出。
  红军剧社
  我同一个邀我前去看红军剧社演出的年轻干部出发时,人们已经纷纷朝着那个用古庙临时改建的露天剧场奔去了。那天是星期六,距日落还有两三个小时,保安似乎已经倾城而出。
  学员、骡夫、妇女、被服工厂和鞋袜工厂的女工、合作社职工、苏区邮局职工、士兵、木工、拖儿带女的村民,大家都向河边那块大草地涌过去,演员们就在那里演出。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民主的场合了。不远的网球场上甚至还有几头羊在啃草。
  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
  台上挂着一块红色的绸制大幕布,上面有&人民抗日剧社&几个大字,还有拉丁化的新文字拼音,红军大力提倡拉丁化来促进群众教育。节目有三个小时,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可以说是一种杂耍表演,共同的地方主要是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节目充满了明显的宣传,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但是优点是从锣鼓铙钹和假嗓歌唱中解放出来,采用活的题材而不像腐朽的中国京剧那种没有意义的历史故事。
  最后,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演员和观众打成一片,这就弥补了一部分细腻精美的不足。红军剧社的观众似乎真的在听着台上的说话:同那些神情厌烦的京剧观众相比,这真使人惊奇,因为在中国,看戏的把时间主要花在吃水果、嗑瓜子、聊天、把热毛巾扔来扔去、到别的包厢里去访客上面,只是偶尔才看一下台上的戏。
  第一个短剧叫《 侵略 》,以一九三一年满洲一村庄为背景,幕启时日军到达,把不抵抗的中国军队赶走。第二幕中,日本军官在一个农民家设宴,把中国人当作椅子坐,喝醉了酒污辱中国人的妻女。下一幕是日本毒贩在叫卖吗啡和海洛因,强迫每一农民买一份。一个青年拒绝,就被叫出来讯问:
  &你不买吗啡,你不遵守满洲国卫生条例,你不爱你的&圣上&溥仪,&拷打他的人这么说。&你不好,你是抗日的匪徒!&那个青年就马上给处决了。
  接着一场戏是农村集市,有些小商人在太平的气氛中叫卖货物。突然来了日本兵,搜查&抗日匪徒&。他们要当场查看身份证,忘记带在身上的就被枪决了。接着两个日本军官大吃一个小贩的猪肉。吃完后他要他们付钱时,他们奇怪地看着他说:&你要我们付钱?可是蒋介石把满洲、热河、察哈尔、塘沽停战,何应钦-梅津协定、冀察委员会都给了我们,也没有要一个铜板!为了一点点肉,你却要我们付钱!&他们立刻把他当作&匪徒&用刺刀捅死了。
  当然,最后村子里的人忍无可忍了。商贩们把货摊和遮阳的大伞推倒,农民们拿起长矛,妇女儿童拿起菜刀赶来,大家都宣誓要同日本鬼子&血战到底&。
  这个短剧很幽默风趣,用了本地方言。观众不时哄堂大笑,或者对日本人表示厌恶和仇恨的咒骂,他们情绪很激动。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政治宣传,也不是滑稽戏,而是深刻的真理。演员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少年,而且是陕西和山西的本地人,但是观众由于全神贯注于剧中的思想,就把这一点完全给忘记了。
  这场以滑稽戏为形式的表演所蕴藏的残酷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因为剧中的风趣和幽默而模糊起来,至少对一个在场的年轻战士是如此。他在演剧结束时站了起来,用感情激动的嗓子大声喊道:&打死日本强盗!打倒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打回老家去!&全场观众都齐声高喊他的口号。我后来打听到这个少年是个东北人,他的父母都被日本人杀死了。
  就在这个时候,漫游的羊群引起了哄堂大笑,缓和了气氛。原来它们正在满不在乎地啃球网,那是开场前忘记收起来的。一些学员赶去追逐羊群,把文娱部门这一重要财产抢救下来,引起了观众一阵哄笑。
  第二个节目是《 丰收舞 》,由剧社的十几个女孩子优美地演出。她们光着脚,穿着农民的衣裤和花背心,头上系着绸头巾,跳起舞来动作整齐优美。我后来知道,其中有两个姑娘是从江西一路走过来的,她们原来在瑞金的红军戏剧学校学习舞蹈。她们是真正有才华的。
  另外一个独特而好玩的节目叫做《 统一战线舞 》,表演中国动员抗日。我不知道他们是用什么魔术变出这些服装来的,忽然之间有一群群青年穿着白色的水手服,戴着水手帽,穿着短裤&&先是以骑兵队形,后来以空军队形,步兵队形,最后以海军队形出现。中国人是演哑剧的天生艺术家,他们的姿态十分写实地传达了舞蹈的精神。接着是一个叫做《 红色机器舞 》。小舞蹈家们用音响和姿势,用胳膊、大腿、头部的相互勾接和相互作用,天才地模拟了汽缸的发动、齿轮和轱辘的转动、发动机的轰鸣&&未来的机器时代的中国的远景。
  在演出之间,观众中不时有人叫喊,要请别人即兴唱歌。在大家的要求下,五六个陕西本地姑娘&&工厂女工&&唱了本省的一个古老民歌,由一个陕西农民用土制琵琶伴奏。另一个&点名&演出是一个学员吹口琴,又有一个学员唱一首南方人爱唱的歌。接着,使我感到完全手足无措的是,有人要求外国新闻记者独唱!
  他们不肯放过我。天晓得,我除了狐步舞、圆舞曲,《 波希米 》和《 圣母玛丽亚 》以外,什么也不会,而这些乐曲对这批斗志昂扬的观众来说是很不合适的。我甚至已记不起《 马赛曲 》是怎么唱的了。他们仍继续要求。我在极度尴尬的情况下终于唱了《 荡秋千的人 》。他们很有礼貌。没有叫我再来一个。
  看到幕布升起演下一个节目,我这才感到心头一块大石落地。这个节目是一个有革命主题的社会剧&& 一个管账的同他的房东太太谈恋爱。接着又是舞蹈,舞蹈之后是一个关于西南方面新闻的活报剧和儿童们合唱《 国际歌 》。从灯光集中的一个圆柱上拉出绳子来挂着万国旗,周围伏着许多舞蹈演员。她们慢慢地跟着歌词抬起身来,挺立着,最后在歌声结束时高举着紧握的拳头。
  演出结束了,但是我的好奇心仍旧未减。因此第二天我去访问人民抗日剧社的社长危拱之女士。
  危女士于一九○七年生于河南,参加红军已有十年。她原来参加&基督将军&冯玉祥的国民军的宣传队,一九二七年冯玉祥与南京的政变妥协以后,她就同许多年轻学生一起离开那里,在汉口加入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共产党派她去欧洲,在法国学习了一个时期以后又到莫斯科去,一年后回国,闯过国民党对红色中国的封锁,开始在瑞金工作。
  她把红军剧社的历史向我作了一些介绍。演剧团体最初是在一九三一年在江西组织起来的。据危女士说,在那里,在瑞金的著名的高尔基学校里,从苏区各地招来了一千多名学员,红军训练了大约六十个剧团。他们在各个村子里和在前线巡回演出。每个剧团都收到各村苏维埃要求去演戏的邀请。农民们由于文化生活贫乏,对于任何娱乐都是很欢迎的,他们自动安排交通、吃饭、住宿的问题。
  危女士在南方时任副社长,到了西北以后负责全部戏剧工作。她在江西参加长征,是几十个经历长征而仍活下来的妇女之一。在南方的军队到西北之前,陕西苏区就已有了剧社,但在江西的演员到达以后,戏剧艺术显然有了新的生命。危女士告诉我,现在一共约有三十个这样的巡回剧社,甘肃也有一些。我以后旅行时还会碰到。
  危女士继续说:&每个军都有自己的剧团,几乎每个县也都有。演员几乎都是在当地招来的。我们从南方来的有经验的演员现在都已成了导演了。&
  我遇到好几个少年先锋队员,他们还只有十几岁,可是已经过长征,现在负责组织和训练各个村子里的儿童剧社。
  &农民们老远来看我们红军演出,&危女士自豪地告诉我。&有时,我们临近白区边界,国民党士兵偷偷地带信来要求我们的演员到边界的集市上去。我们去后,红军和白军都不带武器前来集市看我们表演。但是国民党高级军官如果知道是决不答应的,因为国民党士兵一旦看了我们演出后就不愿再打红军了!&
  这些剧团使我奇怪的不是他们向世界提供什么有艺术价值的东西,他们显然没有,而是他们设备这么简陋,可是却能满足真正的社会需要。他们的道具和服装都很少,但就是能够用这种原始的材料演出逼真的戏剧。演员们除了伙食和衣着之外,所得生活津贴极微,但是他们像所有共产党员一样天天学习,他们相信自己是在为中国和中国人民工作。他们到哪儿就睡在哪儿,给他们吃什么就愉快地吃什么,从一个村子长途跋涉走到另一个村子。从物质享受来说,他们无疑是世界上报酬最可怜的演员,然而我没有见过比他们更愉快的演员了。
  红军的剧本和歌曲都是自己写作的。有些是多才多艺的干部给他们写的,但是大多数是宣传部门的作家和艺术家写的。有些短剧是成仿吾写的,他是一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三年前参加红军,另外一些是中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丁玲最近写的,她现在也参加了红军。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由于不断地改换节目,几乎每天变更活报剧,许多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上的新问题都成了演戏的材料,农民是不易轻信的,许多怀疑和问题就都用他们所容易理解的幽默方式加以解答。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例如,在最近红军东征山西时,成百上千的农民听说随军来了红军剧社,都成群结队来看他们演出,自愿接受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的戏剧进行的宣传。
  总的来说,这是把&艺术搞成宣传&到了极端的程度,很多人会说,&为什么把艺术扯了进去?&但从广义来说,这就是艺术,因为它为观众带来了生活的幻觉,如果说这是一种简单的艺术的话,那是因为它所根据的活的材料和它作为对象的活的人在对待人生的问题上也是简单的。对中国的人民大众来说,艺术和宣传是划不清界限的。唯一的不同在于:什么是人生经验中可以理解的,什么是不能理解的。
  你知道在某种意义上你也可以把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看成是一个盛大的巡回宣传演出,与其说是为了保卫某种思想的绝对正确,不如说是为了保卫这种思想的存在权利。我现在也很难说,但是这很可能是红军最有永久价值的贡献,即使他们最终遭到失败和打垮。已有千百万年轻的农民听到了这些嘴上无毛的青年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福音,即使这些青年已有成千上万的人如今已经牺牲了,对这些农民来说,中国古旧文化的禁忌束缚是决不会再那样有效了。不论命运使这些红军颠沛流离到什么想象不到的地方,他们都有力地要求进行深入的社会改革&&对此,农民是不可能用其他方法知道的&&而且他们给穷人和受压迫者带来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信念。
  不论他们有时犯过多么严重的错误,不论他们的过火偏向造成了多大的悲剧,不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或那个问题上的强调或重视有多么夸大,但是他们真诚的迫切的宣传目标始终是要震撼、唤起中国农村中的亿万人民,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唤起他们的人权意识,同儒道两教的胆小怕事、消极无为、静止不变的思想作斗争,教育他们,说服他们,而且没有疑问,有的时候也缠住他们,强迫他们起来为&人民当家做主&&&这是中国农村中的新气象&&而斗争,为共产党心目中的具有正义、平等、自由、人类尊严的生活而斗争。农民阶级经过两千年的沉睡以后在觉醒的状态下逐渐站起来,由此而产生的这种越来越大的压力,较之南京方面所通过的一切口头上十分虔诚而实际上毫无意义的决议,更加能够迫使在中国实现巨大的变化。
  这种&共产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由于突然得到大量的科学知识,引起了伟大的梦想,开始&回到民间去&,到他们国家的基层乡土中去,把他们新获得的知识&启示&一些给知识上贫乏的农村,给生活在黑暗中的农民,争取他们的联盟,一起来建设一种&比较富裕的生活&。一个更好的世界是能够创造的,而且只有他们才能够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在这样的信念的鼓舞下,他们把实行的方案&&公社的理想&&带到人民中去,征求他们的认可和支持。他们赢得的支持似乎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他们通过宣传和具体行动使亿万人民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概念。
  我置身在红军之中常常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我是在一批过着暴力生活的学生中间,只是因为历史所造成的奇怪的缘故,这种暴力的生活对他们来说,较之踢足球、教科书、谈恋爱,较之其他国家中青年的主要关心的事情,似乎更加重要得多。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这种不可置信的战斗友谊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用什么连结在一起的呢?它的力量来自什么地方?也许可以说,它毕竟还是没有成熟,但这是为什么?它看来基本上仍旧像是一种有力的示威,像一种青年运动,这又是为什么?
  只有当你了解中国的历史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中所经过的那种突出的孕育过程的时候,这个问题才能得到答复。这一孕育的合法产儿显然就是现在这支红军。几百年来,中国的文人一直要努力凌驾于人民之上,跻身于高高在上统治人民大众的一小批官僚阶级之列&&所凭借的手段就是把象形文字和仅有的一些知识据为己有,以此来作为控制乡村的愚昧的武器,而不是用来启蒙。但是新的孕育却产生了一种现象&&这个婴儿不但要同&愚昧的大众&共享知识,而且甚至要把大众理想化。
  我在保安的时候常常暗自思量,我怎么才能够把这震撼中国胎盘的极其自然的动荡解释清楚。我怎么才能够把这缓慢的受孕、临产的胎动、产时的阵痛、产后的结果描写出来?我可以一一列举简单的历史事实,但我无法表达它对人造成的苦难剧痛。这时,毛泽东开始向我谈到他的一些个人历史,我一个晚上接着一个晚上,一边写着他的个人历史,一边开始认识到,这不仅是他的个人历史,也是共产主义&& 一种对中国有实际意义的适合国情的共产主义,而不是像有些作者所天真地认为的那样,不过是从国外领来的孤儿&&如何成长,为什么能赢得成千上万青年男女的拥护和支持的记录。这种个人历史,我后来在红军许多其他领导人身上也会不断听到,只是细节上有很多的不同。我想读者要想知道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下面就是这个故事。
正在读取...
连载精彩推荐
《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平装)》
----曹岫云
合作联系:蒋伟
赞助商广告
-- 合作媒体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汉代青铜概括_百度知道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汉代青铜概括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探寻红色中国?;第一部分:名著导读材料、客观公正的美国客人的到来。在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斯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进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采访,先后走访了红军部队的许多将领和普通战士,寻访当地百姓。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刚刚30岁的斯诺是到达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二.去西安的慢车三.汉代青铜四.通过红色大门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一.遭白匪追逐二?同红军在一起(续)、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2、对中国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3,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全书共12篇,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了红军长征的介绍,给人鼓舞,催人奋进??长征,全面地重现中国在长征途中真实而艰辛的历史史实。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红星照耀中国》真切地让我们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深深地感受着中国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光辉历程。因此,他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和红军的报道,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通过采访和实地了解,将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讲述给新闻界,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他深知中国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是一部文笔优美;《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红星照耀中国》从1937年初版至今,从而使他获得了许多关于毛泽东个人和中国以及工农红军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进入西北红色根据地后??战争与和平?:?探寻红色中国。斯诺还多次在保安县(今陕西志丹县)受到毛主席的亲切会见,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从而擦亮心中的信念之灯,点燃心中的红色激情,并将自己融入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从而让红色精神在不断传承中获得永生。★ 内容目录??在保安?。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对中国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红星照耀中国》从1937年初版至今,历经时间淘洗,分别为?同红军在一起?、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历经时间淘:中国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毛泽东主席以博大胸怀、周恩来以热情真诚的态度迎接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见为实,对根据地的军民生活:中文重译本序(胡愈之)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斯诺)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一.造反者三.贺龙二三事四,斯诺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敬重?回到保安?和?又是白色世界;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刚刚30岁的斯诺是到达;进入西北红色根据地后??红星在西北?《红星闪耀中国》名著导读及;练习、中国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以下目录来自本书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版、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去红都的道路;★内容简要,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一个员的由来:1?去前线的路上?、中国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等,斯诺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过,是弘扬长征精神最权威的纪实文学作品,呈现出经典作品的别样光芒;全书共12篇,分别为:?去红都的;《红星照耀中国》真切地让我们仿佛再次回到《红星闪耀中国》名著导读及练习第一部分:名著导读材料★ 内容简要《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星照耀中国1-5章概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