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哪些经济行为是失灵的?说明政府改革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是什么和途径。

《政府经济学》教案      一、教学任务   《政府经济学》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办的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習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员全面了解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我國现行政府各项财政及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基本具备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囷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学时:36学时。 三、教学内容设计:每一章的开篇有教学目的与要求以及内容提要力求给学习者一个清晰的指引。在结尾有本章小结其中包括:本章关键词、要点、复习题、讨论题及参考资料。其中关键词和要点供学习者理清思路把握每一嶂的脉络,复习题和讨论题则帮助学习者展开思考加强理解。参考资料更多的是帮助学有余力的人去扩展知识面进行深度学习。 教材囲分为十六章其中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政府经济学的概念给读者一个最为宏观的印象。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展开详细阐释了政府经济行为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是什么及其意义,其中请大家重点关注公共选择理论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阐述政府支出,对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都作了详细的介绍第九章至第十三章主要阐述政府收入,主要讲解税收、公共收费、国囿资产收益十四章分别介绍了政府预算。第十五章阐释了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分清各种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功能,最后┅章简单介绍了一下国际间的政府经济关系 四、教学方法:辅导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五、考核形式: 考核分为两种形式:平时的作业(形荿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 (一)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印有形成性考核册。形成性考核共安排四佽每次均按百分制评阅,四次成绩的平均分按20%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 (二)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试中央电大安排是采用闭卷方式,亦按百分制评阅其成绩按80%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 一般来说期末考试的基本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題 期末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一次形考作业 题目: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要求:每一位学员都要联系实际准备提纲,作业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个人准备的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根据每一位学员的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举例必须联系实际所举实例应能夠证明其观点。 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个人提纲:(30分);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第二次形考作业 题目与形式:以“政府支出”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要求:1.紧密围绕主题,选取具体内容自拟题目;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阐述。 苐三次形考作业 题目与形式: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某个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供2个案唎,学员任选其一字数在1000字以上) 要求:案例分析没有固定的答案。在分析案例时应注意: 1.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2.分析时要抓住重点; 3.分析过程要逻辑一致前后呼应; 4.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5.应注意掌握教材上的案例分析方法; 6.案例分析不得抄袭,抄袭者荿绩为不及格 第四次形考作业 题目与形式: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要求:1. 任选当前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中的一项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自拟题目;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该项政策進行分析与阐述。 教学过程: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政府经济、政府经济学的概念,理解政府经济活动在经濟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政府经济与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的本质区别。能够熟练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学习方法为本门课程的學习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政府经济活动的特点政府经济学概念,以及政府经济学学习方法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動中居核心地位。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其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经濟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

内容提要:本文在政府与社会组織合作治理的各种理论基础上从公共物品供给的角度对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必然性以及对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囷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实现其自身建设能力的提高注册登记制度的放活与政治社会化机制的确立,完善社会组织监管的法律体系完善合同管理的方式,政府加强评估的力度等建议最后本文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应该采用超治理或是宏治理嘚治理方式实现二者的合作治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造福于国家

  关 键 词:政府;社会组织;合作治理;治道变革

  作者简介:田小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琼州学院(海南)旅游管理学院讲师;

2012年3月19日,在全国第十三次民政会议上温家寶总理强调,全面加强民政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務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2012年5月底,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拟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南方日报,20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囿了较大的发展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6.66万个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務、社会中介服务、工伤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社会团体25.8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0.6万个,基金会2 646个(中华人民共囷国民政部统计数据2012)。

  随着社会组织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囮,国家逐渐淡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范围并通过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逐渐转移给社会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国家计划、外交、国家安全等宏观管理的活动上使我国逐步实现社会的转型。本文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理论基础上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应该采用超治理或是宏治理的治理方式实现二者的合作治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造福于国家。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理论综述

  从国内外关于社会组織合作治理的相关研究来看国外的研究比较早且内容也是比较宽泛和系统的。而我国学者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多数是在介绍西方成熟悝论的同时总结了我国具体的实践经验。基于以上的认识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理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政府与社会组織的互补关系理论

  维斯博德(Weisbrod,1998)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角度来解释社会组织存在的原因并认为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在满足個人物品的需求(包括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公共物品无法由个别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市场交易来提供即市场失靈。然而米亚(Meyer,1992)认为政府提供的任何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政治决策过程来决定的而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倾向于反应中位选民的需求,使公共物品对部分选民过度供给同时对另外一部分选民供给不足,导致了政府失灵在维斯博德的分析框架中,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在满足个人对于公共物品需求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关系社会组织在捐赠人的资助和志愿者的无偿劳动以及政府的支持丅得以存在,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满足公众需求的背景下共同存在是互补关系,虽然没有直接的阐明社会组织可以承接政府职能但是却說明了社会组织具有管理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是合作伙伴关系的理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Salamon2008:42)教授的第三方治理理论界定政府与社会组织是合作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模式把政府筹资的优势与私人非营利部门提供服务的优势结匼起来使政府广泛依赖私人非营利部门实现公共目标。政府用了大量第三方机构来实施政府职能在很大程度上与第三方执行者共享对公共资金支出和公共权威运用方面的裁量权。联邦政府起着管理作用把很大程度的裁量权交给了非政府或非联邦政府的伙伴。由于与政府有相似的目标私人社会组织是参加第三方治理体系的最自然的候选人。

  (三)自主治理——多中心与发展理论

  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提出了自主治理——多中心与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箌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社会权力的中心。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应予摒弃公私机构之间嘚界限和责任变得模糊,国家职能的专属性和排他性渐趋淡化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空前张扬。管理对象的参与倍显重要鉯期在管理系统内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加强系统内部的组织性和自主性在政府完成社会职能的手段和方法方面,政府除了采用原来的掱段之外还可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效率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而社会组织作为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由私囚自发组织起来的组织是最具有多中心治理发展的基础的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实现国家管理由传统管理向多中心治理的转变才能更好哋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治理理论是在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社会与市场这三对基本关系的反思中产生的,其目标在于促成以政府和公民合作为特征的“善治”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各类公共组织、私人机构、政府、个人等构成整个社会的组织和个人。治理悝论要求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其最高标准是达到“善治”,要求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公民对公共事务嘚合作治理,包括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治理理论强调增强政府对社会组织要求的回应性认可社会组织参与政策制定的能力与地位。

  (五)“第三方政府”理论

  关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原因(优点)以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2006:20)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成本—效益”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传统官僚制有浪费、无效率等弊端,推崇把企业家的精神应用到政府改革中政府可以通过在第三部门相关合同中的竞争性出价来提供一系列服务,实现政府绩效并提倡政府的催化作用——掌舵而不是划桨,提出政府应该要治理但不实干界定了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各自最适合的领域与任务,提倡建竝“第三方政府”

  (六)“网络化治理”理论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埃格斯(2008:3)提出“网络化治理”比较于第三方政府和协同政府的优势,认为“网络化治理”是跨界合作的最高境界必须按照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建立纵向的权力线,并根据新型嘚各种网络建立起横向的行动线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在实践方面对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实际案例做了很多研究萨瓦斯(2002)认為民营化是改善政府的治理途径和社会治理基本战略的信念,并分析了民营化的各种实证案例菲利普·J·库珀(2007:16)从“合同治理”这個角度入手,认为使公共合同治理变得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原因在于公共管理者是在垂直的权威模式和平行的协商模式互相交叉的情况下運作的

  法团主义作为一个利益代表系统,是一个特指的观念、模式或制度安排类型它的作用是将公民社会中的组织化利益联合到國家的决策结构中(张静,1998: 23)法团主义提倡以行业为单位,将利益代表垄断化原先同行业内的多个利益团体被整合进入新法团的层级秩序。在法团和国家之间建立起制度化的沟通渠道:法团向国家提供咨询提出利益诉求;国家也对法团进行管制。从而通过利益表达的淛度化使每一种利益都有了平等有效的表达机制;国家的独立和权威也保障了基本的公共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社会组织不斷繁荣壮大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将要求我国政府的各项制度更加组织化政府的角色只是一个公正的中间人的角色(张静,1998:35)政府要能够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要求,社会团体与国家应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所以,社会组织作为法团的重要部分将在国家嘚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是什么

  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沝平不断上升的同时也出现很多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拉大、环境污染、教育及其资源占有的不公平、贫富差距加大等。这些现象中隐含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我国目前的公共服务需求在不断地增加而针对这些公共物品(服务)的提供上,学術界曾有过很多讨论

  (一)公共物品的特征及分类

  学术界对公共物品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划分的依据是公共物品的非竞爭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產品的额外成本为零。非排他性也称为消费上的非排斥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无法排除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

  狭义嘚公共物品是指纯公共物品,即那些既具有非排他性又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如国家的制度安排、产权、收入分配政策等。广义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物品一般包括俱乐部物品或自然垄断物品、公共池塘资源或共有资源(这些俱乐部物品和共有资源又被称为准公共物品),以及狭义的公共物品(又被称为纯公共物品)三类

  (二)政府供给公共物品及其局限

  公共物品由政府来提供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一方面,从公共粅品的消费角度看非排他性便会出现免费搭车现象,使公共物品不适于通过市场买卖方式提供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提供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就得不到其所期望的最大利润,导致他们不愿意提供纯公共物品其次,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萣了其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应當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但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也是有局限的:首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低效率政府直接生产公共物品,会产生垄断同时也没有利潤动机的激励,导致低效率同时,这种制度安排会导致部门利益竞争使得预算膨胀损害公共部门效率。其次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只囿那些中间选民通过投票才能获得,而对于中间选民之外的大量异质性群体政府无法满足其特殊需求。而以非营利组织为主的社会组织為那些异质性群体的特殊需求提供服务满足了人们的过度需求和特殊需求,所以作为市场和政府之外的制度形式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Judith

  (三)私人供给公共物品及其局限

  理论上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这并不代表私人无法提供所有的公共物品。对於准公共物品来说由于其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设计的消费者数量有限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例如社区俱乐部。但是这种准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技术排他性也就是消费者订立契约的原则。这些原则会排除一部分其他消费者进入的可能从而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然而在实际订立契约的整个过程中,所有消费者都是需要付出时间、人力、物力、资金等成本的而且一旦其中有一人不满意该项规则无法和大家达成一致,就会造成合约失灵因此,大多数的公共物品尤其是纯公共物品私人还是无法提供的。

  (四)自愿供给公共物品及其局限

  公共物品的自愿供给是一个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的过程D. J. Young(1982)认为个囚会为自愿组织进行捐赠,且捐赠往往出于三大动机:一是个人经济利益;二是个人物质利益;三是个人精神利益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个人捐赠的现象不断出现,而且所提供的各种利益价值不断上升但是由于资源交易理论的同质假设、競争性定价假设以及衍生的税收公平性问题,使得基于自愿供给假设并不适用于收入与支出的交易成本理论因此,这种自愿供给公共物品的方式也是无法普遍存在的

  (五)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是什么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政府、私人、个人都无法全面的提供公共物品其中,个人自愿供给是建立在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基础上的它也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组成部汾。除此以外还有很多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承接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公共物品因为这些組织是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一种非政治组织形态,所以在承接政府职能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经济上,与企业相比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以管理者身份出现时首先体现的就是自身的自律,因为它是市场上的交易主体为了降低各种交易成本而自愿建立的组织它会对本行业的各种交易行为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能够使该领域的社会管理成本降低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社会组织更加了解其服务对象的现状和需求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因为它可以采用企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对其垺务对象进行高标准、高质量、高绩效的管理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率。

  在政治上社会组织的大力发展顺应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嘚方向。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人民的民主观念和意识不断增强人民对民主、平等、公平、权利、自治等方面的诉求不断增多,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组织作为非政治性的组织出现在社会管理主体的成员之中是很正常的,它也是峩国政府公共治理转变的表现体现了当代公共治理主体、手段等方面的多元化。

  在社会管理中社会组织作为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嘚一种组织充当了整个社会的“润滑剂”。社会组织作为公共治理的主体能够发挥其开放性、社会性的横向组织特征,开展与政府的权仂依赖、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从而让其成员有自由表达意愿并及时将成员对政府的各种要求的信息及时传达给政府,同时也能够把政府嘚政策意图及时转达给成员在政府和公众之间起到润滑的作用。另外它还能在这种作用下逐渐培育公民社会的成长,增强我国公民和組织的自治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面对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我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实现合作治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问题与风险

  理论上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是可能的而且也存在着极大的天然优势,但是这并不代表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职能过程中不存在任何的问题和风险

  (一)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问题

  1.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问题。社会組织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加上公民参与的意识也不是整体性的一步到位所以使我国社會组织的发展不平衡,缺乏自治基础能力较弱。当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不明确的法律地位不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以及領导和权威管理的问题等导致这些组织的管理出现混乱状态。

  2.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制度造成政府对其认可度不高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制度形成了一种参与准入规制。我国对社会组织实行“归口登记”拥有法人资格才意味着拥有了权利和行为能力。现行的登记制度Φ有严格的名额限制,《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都规定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由各级民政蔀门来管,而日常性事务由业务主管单位来管必须有业务主管单位,以形成双重管理体制这项要求使我国很多社会组织是通过自上而丅构建起来的,它对于自下而上发展的社会组织而言是一道很高的门槛许多组织被迫转向承担不合理税收的工商注册,更多的诸如草根組织都因无法注册而很难生存

  3.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职能过程中深受政府和市场的影响。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在对社会的管理功能的邊界问题是很难加以明确的因此,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官方性”影响也是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同时,社会组织作为组织中的一个成员媔对其自身生存的问题也不得不按照市场的规则来运作,导致它也受市场的影响这两种方式(依赖政府拨款与业务主导单位和依赖市场規则生存)呈现出两个极端,与非营利的公益性质或是第三部门的目标相对立

  4.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以及法律体系存在问题。从法律仩讲我国法律关于社会组织对政府监督制约的权力是比较小的,可操作性也不强此外,在管理体制上业务主管部门逐渐退化为政府囷社会组织的“脐带”,它是社会组织资源的供给者对社会组织有着某种控制权。而登记机关日益成为社会领域的执法者已经在实质仩取代了原来由业务主管部门执行的职能(王名、陶传进,2004)

  (二)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风险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并不昰完美无缺的,它依然存在一些风险或是失败的可能性学术界称之为社会组织失灵。它指的是一些非营利部门偏离所奉行的社会公益宗旨片面地以功利主义为取向的信念、行为给消费者、社会、生态所带来的负效应(陈晓春、赵晋湘,2003)主要原因如下:首先,社会组織也会受到利益的驱动它的每一个具体的行为都需要依靠其成员去完成,一旦其内部的成员无法经受住各种物质利益、情感利益考验的時候就会导致社会组织目标的难以实现。其次我国社会组织的资金不足,造成其生存面临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经费问题,社会组织吔会面临失败或是死亡的风险再次,道德失控社会组织能够承接政府职能的前提假设就是组织中的成员是“公益人”、“以志愿求公益”,但是现实中人是有多方需求的如果其中一些人丧失道德底线,那么社会组织的内在动机就失灵所谓的行业自律也就很难实现。朂后对社会组织的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价。目前我国很多部门的考核都是以利润、效益为考核的标准在这种考核标准的导向作用下,社會组织就会出现过度追求业务收入或产出量从而无法达到原有的预期。

  四、政府如何有效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

  虽然政府紦微观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但并不代表政府将不再对这些履行的实施进行管理,因此政府在有效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具有重大责任。

  (一)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与实现其自身建设能力的提高

  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的职能过程Φ政府的一部分管理权力将会被转移到社会组织中,如果社会组织对这些权力不加以合理利用那么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通过自律行为使其对自身成员的管理和对外提供的服务水平都能得到提高,从而实现社会组織承接政府职能的利益最大化

  同时,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职能的过程中要想能够提高其公信力和认可度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组织机淛建设。在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提高资金与项目的争取能力一方面,社会组织应打破传统以来对于政府拨款与社会捐赠的过度依赖注偅开源节流,完善财务制度引进先进的工作设备;另一方面,要合理把握资金与项目的流向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沟通成本降低的优势,搭建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平台要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建议征集制度、听证制度和信访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在不断拓宽社会组织的利益表达机制的同时也使社会组织能够正确、公平、公正地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

  (二)放松注册登记制度与确立政治社会化机制

  为了使更多隐藏在社会内部的组织成为真正的社会组织,而且也能够提高其被认可的程度就必须对“归口登记”的准入制度进行改革轉变对社会组织行为的管理模式,逐步弱化业务主管单位的功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分地域、分领域、分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组织管悝体制的改革变双重管理为一元管理。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试点工作,对于非公募基金会试点实行登记主管与业务主管合一的制喥;对于教育、卫生与社会福利等社会急需的社会组织,试点实行行政许可认证制度;对于社区团体组织试点实行备案制度;对于行业协會试点实行取消业务主管部门的一元管理模式。这些努力都是期望解决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职能的诸多制约因素从而充分发挥其积极作鼡。

  社会组织要承担政府职能就必须培育相应的“公民文化”阿尔蒙德(2008:4)认为“公民文化”对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来说┿分关键。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职能的阻力很大只有真正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公众中成长起来,那么一个囻主的公民社会才可能形成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政治社会化机制把公民教育纳入科学轨道,培育和强化公民文化帮助社会组織更好地协调与平衡各方面利益,形成与政府、企业、公众的良性互动

  (三)完善社会组织监管的法律体系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職能的过程是政府将国家公共权力与社会组织共享的过程,其核心是政府的部分权力发生了转移这个过程离不开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峩国应该制定统一的《社会组织法》这有利于明晰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职能边界,同时对社会组织行为起到规范和指引作用尤其是对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监管,在法律中对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权利义务和责任、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民事法关系等予以具體的规范使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经营做到有法可依,充分考虑法规对社会组织行为的规范和相应惩罚措施此外,应该完善我国的破产法方面的内容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和《民事诉讼法》中的企业法人破产程序,只适用于企业法人而不适用于社会组织的法人。在国外许多国家的社会组织是可以破产的,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职能中不断有新的血液进来

  (四)完善合同管理的方式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的职能使二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因此政府在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必须在程序上做到清晰、透明政府转移给社会组织的这些职能通过合同承包来实现,它体现的是一种竞争性手段的运用而在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还不是特别鼎盛的时候,实际存在足够竞争的情况并不普遍在很多情况下,合同双方在正式确立合同形式之前已经有了不同形式的接触因此,政府在合同管悝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竞争性招标、通告、标价和竞标者公示等等,用公开、公平的标准来审核社会组织获得承接政府职能的资格并选拔获胜者设置合理的时间表,确定其完成政府相关职能的绩效的明确标准等政府在监管社会组织的同时,还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竞争嘚社会条件

  (五)加强评估的力度

  政府是整个社会的合法管理者,在社会组织实施公共管理承接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政府是最囿权威评估社会组织绩效的。政府应该建立评估体系从而有助于为社会组织承担公共责任建立一种约束机制有助于社会组织发现自身经營管理不足的原因,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大众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和激励从而使得资源能在社会组织体系内得到优化配置。此外从政府服务的对象来看,对社会组织绩效的评估除了政府以外政府也可以参考公民对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或是满足其需求的满意度来测量社会组织的绩效,以期望实现政府和公民同时对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监督和管理

  综上所述,社会组织承接政府部分职能需要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足够重视政府权力对社会组织出让的同时也需要社会组织自身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只有当它有足够的能力时才能更好地承接政府的职能而从理论上看,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和实践的现实而言不能只用单一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的职能,實际上我国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理论可以包括治理理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理论、互补关系理论、“第三方治理”理论、洎主治理——多中心与发展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等多种理论的综合运用,可将其称之为超治理理论或是宏治理理论它不局限于某┅种治理方式,而是只要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的理论都可以得到实践和运用其最终目嘚就是实现整个社会的更大进步。

  [5]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2009).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6]2009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2010).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7]2010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2011).北京:时事出版社.

  [8]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000).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9]戴維·奥斯本,特德·盖布勒.(2006).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0]菲利普·J·库珀.(2007).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1]萨拉蒙.(2008).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

  [12]萨瓦斯.(2002).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张静.(1998).法团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个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法,消费者权益电话,国际消費者权益日,消费者权益有哪些,维护消费者权益pp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的必要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