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地利集团的营收不错,不知道他们的企业有哪些业务呢?

在天下潮商传媒集团近日发布的2017潮商上市公司百强榜,蔡荣军带领的欧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位列第9,以2017年股市最后一天(12月29日)收盘价为统计依据,其公司总市值达559.04亿。

欧菲科技是一家国际化平台型企业,正式运营始于2002年8月,2010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002456,2017年12月1日起由“欧菲光”变更为“欧菲科技”。公司主营产品为移动互联产业的信息输入、输出模组的研发、制造、销售,从触摸屏输入、摄像头成像信息输入、指纹识别信息输入,液晶显示输出,智能汽车电子,分支网络分布于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等地。

▲欧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荣军

蔡荣军的履历只有简单的几句,1995年毕业于汕头大学,毕业后的6年都就职于柯达公司,一路从基层技术员做到技术部经理。离开柯达后,蔡荣军进入欧菲光科技任总经理,自2004年10月至今任董事长。

2017年,欧菲光再次荣登《财富》中国500强榜单,排名第234位,同时上榜“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用蔡荣军的话说就是:“欧菲光一直以百米冲刺速度去跑马拉松。”

进入欧菲光科技园的大门,园区正面墙上赫然写着“一切都为了客户”。十几年来,公司董事长蔡荣军带着他的创业团队,从红外截止滤波片起步,转入触摸屏产业,切入微摄像头业务,进军指纹识别领域,再到跨进汽车电子行业,几乎每干一行,欧菲光都做到了行业领先地位。

欧菲光的前身是香港迅启和智雄电子共同出资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深圳欧菲光网络有限公司。2004年10月,欧科有限和香港裕高两家公司共同收购了欧菲光网络全部股权,蔡荣军作为欧科有限的控股股东,成为欧菲光的实际控制人。

彼时的欧菲光主营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红外截止滤光片是其最重要的产品。2008年,欧菲光生产的红外截止滤光片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26.93%,居第一位。

如蔡荣军的低调,欧菲光的上市亦来得悄无声息。2010年3月,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获证监会通过。同年8月在深交所正式挂牌,发行价格30.00元/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移动终端逐渐成为市场最大的增长点。蔡荣军恰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气息,将公司业务重点转向移动设备触控系统。

2012年,欧菲光凭借此项业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成倍增长,手中订单也从联想、华为、中兴等国有厂商,拓展到苹果、三星、索尼等知名国际厂商,专门为其提供电容触摸屏。

2013年,公司触摸屏销售量达1.15亿片,同比增长118%,市场占有率约16%。这主要得益于薄膜式触控面板成为移动设备主流,并且在摄像头领域全面进入华为采购体系。

除了前瞻力,蔡荣军强大的执行力同样值得一提。在成为行业引领者之后,蔡荣军还有更宏伟的计划。

2013年10月,欧菲光启动40亿元定增计划,其中20亿元将用于高像素微摄像头模组扩产项目,预计产能投放后,欧菲光摄像头产能将超过舜宇光学,位居全国第一。

同时,蔡荣军还有进入生物识别技术领域的野心。欧菲光公司拟成立南昌生物识别子公司,先期投资2亿元,用于脸部识别、虹膜识别和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的研发、产品制造和销售。

跑在前面,才能看到更远的路。蔡荣军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有一番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欧菲光虽然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但与世界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目前,中国的企业已在规模和产量上占优,但大多处于产业链底端,难以形成全球性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和设备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正如蔡荣军所言,我们还在路上,未来的路还很长。

苹果CEO库克来访,点赞欧菲科技摄像头技术

2017年12月,库克开启了他在广州行程的第一站——到访苹果在华供应商欧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456.SZ),并在个人微博中点赞欧菲光摄像头生产技术水平,“欧菲科技在摄像头生产过程中应用了令人惊叹的精工巧思。”

此次访华,库克一行参观苹果供应链、生态链合作伙伴,在此次供应链参观行程开始不久,库克便来到广州,且首站就走进了欧菲科技,可见其对欧菲科技的重视程度。

欧菲科技旗下两大业务为光学光电业务(包括光学产品类业务、触控显示类业务和生物识别类业务)和智能汽车业务(包括智能中控业务、ADAS业务和车身电子业务)。该企业总部在深圳,旗下欧非影像技术有限公司位于广州,在美国、日本还设有研发中心。而2017年最新发布的iphone X 的部分前置摄像头模组便由欧非影像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工厂供货。

在当天的参观过程中,库克穿上了无尘服,“全幅武装”进入欧菲旗下子公司——欧菲影像(广州)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摄像头的车间,与工作人员交流,并自己动手操作设备。

据了解,欧菲影像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的厂区可容纳工人3500人,库克所看的车间为自动化生产车间,其生产的摄像头模组全部供应苹果。

库克走进欧菲广州工厂这一举动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便刷新了朋友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库克表示,苹果挑选供应商,首先是产品的质量,公司应该做到某一品类的最好,而不是追求品类的数量,对于与欧菲科技的深度合作,库克说,与粤供应商合作和质量和技术水平比其他很多地域都要高,苹果与欧菲科技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今天很高兴能来欧菲科技生产车间现场亲眼见证合作成果。

2017年对于欧菲科技而言颇具标志性意义,在这一年它不仅成为苹果的摄像头供应商同时也变更了公司名称,而这正是其走向全球化的有效产物和举动。

据了解,截止目前,欧菲科技已在深圳、南昌、苏州设立生产基地,在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设立研究中心及办事处,客户遍布全球。

不难看出,欧菲科技已逐步实现全球化业务和战略布局计划,同时,欧非科技已全面布局消费电子+智能汽车“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业务结构化协同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对消费电子行业的深入理解及近年来的研发积累,欧非科技已在触控模组产品、光学影像产品和传感器产品等各个产品系列都形成了覆盖面较广且分布合理的供应结构。

就光学产品而言,欧菲科技进行产品的横向和纵向延伸,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把握双摄渗透机遇,提前布局3D sensing等新兴领域,并在成像系统开发、双摄像头模组产能扩张等方面加强布局。此外,公司还积极布局智能汽车和VR/AR领域。

大股东并非企业的创始人

和绝大多数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企业不同,欧菲光目前的大股东蔡荣军、蔡高校兄弟并非公司创始人。欧菲光网络于2001年3月成立,由香港迅启和深圳智雄电子共同创办,分别持股约80%和20%。这家公司最开始的定位是做光纤通讯精密薄膜元器件,不过产品的开发并不顺利,加上当时正值科网股泡沫破裂,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于是公司原股东邀请蔡荣军来接手企业。蔡荣军当时刚好30岁,在外企柯达工作的几年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行业经验。经过考察,蔡荣军决定把产品方向转向消费电子产品的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并与原股东商量好承包的利润分成。不过,经过两年的发展,公司并未盈利。于是在2004年9月,两家创始股东将公司股权作价约439万元转让给蔡荣军、蔡高校兄弟。转让价格以蔡荣军承包经营初期公司净资产约821万元为基础,并扣除了长期待摊费用等潜在亏损。两家创始股东就此完全离场,在后面极速的财富创造故事中成为了旁观者。一声叹息。

陪伴企业价值飞跃的两家创投

经过此后两年的发展,这家公司已经在红外截止滤光片领域有了一些根基和地位,业务也快速发展。2006年10月,其迎来了两家创投,包括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下称“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创业投资机构(下称“同创伟业”)。两家公司分别投资1941万元和706万元,持股约11%和4%,入股价以公司2006年9月底净资产为基础,溢价略超过1倍(107%)。同年10月下旬,同创伟业又受让股东蔡高校的老股约4.06%,作价约222万元。此时,公司估值约1.5亿元(不计新募集资金)。

到2007年6月,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又分别追加投资1039万元和661万元。公司关联方恒泰安科技也投资约700万元。至此,深圳创新投总投资约2980万元,持股约14.72%,同创伟业投资约1589万元,持股约9.37%。2010年8月欧菲光上市前,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分别持股约1060万股和674.6万股。以招股价30元/股计算,欧菲光上市时的估值已经达到21.6亿元(未计新募集资金),四年时间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所持的股权价值分别为投资额的约10.7倍和12.7倍,年复合成长率超过了80%,两家创投和它们的投资人应该是相当满意了。

根据欧菲光年报披露的信息,同创伟业在2011年底前就减持了超过90%的持股(其中8月到11月初以平均约20.5元/股的价格减持518万股,套现约1.06亿元)。如果剩余售股用20.5元/股的价格保守计算,同创伟业最终套现应在2.8亿元以上,实际回报超过17倍。回头去看,欧菲光 2011年下半年的经营情况并不理想。当时其正在建设苏州和南昌基地,收入快速成长,利润明显下滑。加上2011年10月左右,蔡荣军辞任总经理,也有董事和监事离任,投资人也挺担惊受怕的。

锁定期满后高位退出,锁定利润,顺理成章,属于创投的规定动作,无可厚非。对比而言,深圳创新投的选择就明显不同。

根据欧菲光年报披露的信息,到2011年底,创新投仍持股约5.58%,减持了约一半。剩余的股份在2012年又减持近一半,到2012年底仍 持股约2.97%,这些股份约在2014年上半年才全部减持。此外,在2013年1月和2014年8月,欧菲光非公开增资扩股时,深圳创新投又分别投资约1.92亿元和2.48亿元认购,继续陪伴公司成长。

2011年8月解禁期满后到2012年5月,深圳创新投共减持了约55%的持股,套现约2.5亿元(价格区间在18-24.8元/股之间,均价 估计约21.3元/股)。根据欧菲光历年股价和售股数,大致估算深圳创新投上市前的老股合计套现约7.7亿元,实际回报约26倍(创新投持股比例降到5% 以下后,后续的减持和价格等信息不再发公告,上述估算供参考)。

深圳创新投在所投资的企业上市后,两次继续增资,这就与大多数创投不同了,属于PIPE类投资(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nterprises,即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上市公司),打破了传统创投主要在企业上市前投资的界限。如果从阶段性结果来看,2013年1月,创新投认购 了520万股,每股价格37元,合计投资约1.92亿元。经过2013年上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的两次1:1转增股本,2013年1月的1股,已经是2014年6月底的4股。以2014年6月30日欧菲光股价21.36元/股计算,一年半时间账面回报约2.3倍,还不包括现金派息,不是相当好的回报吗?

这就涉及了创投对于成长性企业的定义。欧菲光上市时的规模并不大,2009年全年的收入约3.7亿元,净利润接近6000万元,虽然已经是红外截止滤光片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但其实还属于中偏小规模的企业。上市前公司已经在智能手机触控屏领域取得突破,上市后的4年中,从红外截止滤光片领域转战 智能手机触控屏,并后来居上,成为全球智能手机触控屏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的收入也从2009年的约3.7亿元,成长为2013年的91亿元,年复合成长 率达到122%;净利润也从2009年的约5100万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利润),成长了约11倍,达到2013年的约5.7亿元。这样高速的成长,背后是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在高速发展的行业里,把握住快速成长企业的机遇,不正是属于成长性投资吗?

深圳创新投在欧菲光上市前的2980万元投资,经历年高位减持,估计带来超过7亿元的利润。其2013年1月通过增发追加的约1.92亿元投资,如果仍然持有,目前账面价值超过4.6亿元(目前账面价基于2015年3月6日收市价约23.19元/股)。深圳创新投在2014年8月通过增发继续追加的约2.48亿元投资,结果会如何?目前还不知道,但可以说有危有机。危主要包括大的产业环境不如从前,发展明显放缓;触控屏领域有技术路线的演变,由苹果iPhone 5带起的In-Cell等方案,将触控模组内置于显示屏内,使得触控屏厂商面临传统显示屏厂商的冲击,而且,触控屏产业内也有欧菲光这样的薄膜方案和台湾宸鸿(3673.TPE)等的玻璃方案之间的竞争;摄像头模组虽然快速成长,但核心器件属于外购,业务毛利率低等。机会则包括指纹识别属于新兴成长领域,欧菲光在指纹识别模组领域结盟世界领先公司,已经建成量产的工厂;而且也通过国内外并购,布局微摄像头和移动视频等领域。

被迫锁定赚大钱的高新投资担保等投资人

在欧菲光的投资案例中,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是主角。不过,也有两位配角值得关注。2008年2月,深圳高新投资担保公司及其负责人吴学东,通过投资恒泰安科技162万元和108万元,间接持有欧菲光0.9%和0.6%股份(这两个小股东也曾在2008年1月以同样金额参股蔡荣军持有的欧菲控股,不过已经在2009年4月略有溢价退出)。

恒泰安科技属于蔡家兄弟的关联方,曾与两家创投同期入股,因属内部人,曾有历史贡献,入股价较低。

恒泰安科技2006年10月的720万元投资,换取了欧菲光约14.55%的股份,以2010年7月欧菲光上市前21.6亿元的估值计算,约合3.1亿元,不到4年升值约43倍。在2013年8月三年股票锁定期结束时,恒泰安科技持有股份约为9%。恒泰安科技在禁售期结束后,于2013年9月至11月期间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约一半股份,平均价格约为39.7元/股,套现约8.3亿元。持股8年间,升值约230倍,年投资回报率约97%!

深圳高新投资担保及其负责人吴学东也搭上了这一程财富增长的快车。因为是通过欧菲光关联方恒泰安科技间接持股,股份在上市后被迫锁定3年,也就被逼成为亿万富翁。其2008年2月投资的162万元和108万元,分别占恒泰安科技约6.19%和4.12%的股份。不到6年时间,其市值已经分别达到 约1亿元和约6840万元,减持一半,也落袋了约8560万元现金。此外,还有市值近亿元的股票继续追随公司的财富增长。

假如深创投和同创伟业的持股也同样在上市后锁定三年,按照与恒泰安同样的价格减持,那么两家创投将分别套现16.8亿元和10.7亿元。相比最初的投资额,分别增值约55倍和66倍!看来有时锁定期长一些未必不好,尤其是经历行业和企业快速成长的阶段。

耐心的企业大股东才是大赢家

在这场财富创造的三级跳中,蔡家兄弟才是真正的主角和大赢家。蔡荣军2002年受邀加入公司,2004年9月完成收购。上市前的两次融资,都没有出让过老股,上市时也没有配售过老股。直到2013年8月股票锁定期结束前,他实际上都只是纸上富贵。欧菲光历年现金派息也不多,显示蔡家兄弟相当有耐心。而且蔡荣军在其股票三年锁定期到期后,还两次追加锁定期(到2015年8月),一股都没有卖,确实不是一个赚快钱的人。

这种耐心和付出的汗水也有非常好的回报。根据欧菲光招股书披露的信息,蔡荣军在2002到2003年间陆续投入约1666万元(包括2003年 自行筹资以原两家股东名义投入的150万美元设备和400万元现金等),计入2004年10月收购公司时出资约224万元,以及2006年出资103万元 向蔡高校收购约3.1%股份,合计投资约1993万元。上市前通过欧菲控股持有欧菲光约36.4%股份(蔡荣军持有欧菲控股约99%股份),约合7.85亿元,6年时间约39倍的回报,年回报率约84%。到目前市值接近47亿元,十年内回报约236倍,年回报率约73%。

蔡高校的投资回报也相当不错。根据欧菲光招股书披露的信息,他在2004至2006年间分两次投入共约1100万元(包括2004年10月共同 收购公司时出资约215万元和2006年10月以价值约884万元的设备作价增资)。但2006年10月他就已经通过一系列股份转让,套现约1045万元。也就是说,在欧菲光上市前,蔡高校所持有的25%股份(价值5.4亿元)基本上是净收益了。蔡高校所持有股份目前市值超过32亿元。根据欧菲光 2014年中报,他所持有的股份也没有减持。

“工字不出头”,传统谚语有它的道理。不过,以欧菲光为例,不要忽略了蔡先生在财富三级跳之前的积累(类似于不短的助跑),以及三级跳之中的付出和磨炼。就好像《真心英雄》中的一句歌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0年营收增180倍 欧菲光演绎“速度与激情”

时间回到2010年,刚刚登陆中小板的欧菲光迎来了第一批前来参观调研的投资者。接待投资者的工作人员充满自豪感,因为上市之前的三年中,欧菲光营业收入连年高增长,从1.53亿元增长到3.72亿元,主营产品红外截止滤波片已经占据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这在当时是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但蔡荣军并没有满足于这种“小富即安”的状态。上市第一年,欧菲光实现的营业收入达到了6.18亿元,依旧高增长,但净利润较上一年基本持平。蔡荣军意识到,原有业务增长空间不大,亟需新的增长极。

当时,苹果的iPhone手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iPhone手机全球范围内迅速掀起了触摸屏热,全球各大手机厂商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纯平触摸屏手机,触摸屏在手机领域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手机触摸屏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供不应求局面。

受到iPhone手机热卖的启示,蔡荣军当时就决定切入到触摸屏领域。

在欧菲光还没上市募到资金之前,蔡荣军就已投入资金购买了德国、日本、美国等地国际顶级的生产设备与检测设备,在苏州和南昌投资了触摸屏项目。随着IPO募集资金到位,欧菲光又在触摸屏项目上继续投资了超过10亿元。

刚开始,欧菲光的触摸屏产品受到了中兴通讯、金立、康佳等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采用,年出货量超过100万片;超募资金投资项目实施之后,欧菲光成为三星等国际品牌的供应商,并迅速占领了市场。

随着募投项目产能释放,欧菲光的经营业绩在2012年、2013年大放异彩。2012年,欧菲光营收和净利分别为39.32亿元和3.21亿元。到了2013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91.02亿元和5.71亿元。

然而,苹果公司在2012年发布的新一代iPhone手机改变了整个触摸屏行业。iPhone 5手机抛弃了原来G+G电容式触摸屏方案,而是采用了将ITO导电薄膜内嵌到液晶显示面板下面的in-cell方案。而三星则采用了on-cell方案。

两大国际智能手机品牌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新的触控显示方案,对于国内触摸屏厂商而言犹如一颗重磅炸弹。

“在那个时候,不少触摸屏企业因此而倒下,行业龙头企业如今也还喘不过气来。”欧菲光董秘肖燕松说,“慢慢地,整个行业就开始分化,形成了中高端手机用in-cell方案,中低端手机采用外挂式薄膜方案。”

欧菲光能在行业巨变中活下来,并且站稳了脚跟。“我们去年触摸屏的出货量大概1.8亿片,基本上是全球最大的。”按肖燕松解释,欧菲光电容式薄膜方案有两个优势:一是厚度比较薄;另一个是成本有相对优势。而成本较高的G+G方案现在基本已经被淘汰了。

“因为技术总在革新,随着OLED柔性显示屏幕被高端智能手机广泛应用,我们认为可能是个机会。”肖燕松说,外挂式薄膜方案可以弯曲,非常契合OLED柔性触控一体化方案,苹果公司发布的最新款手机iPhone X,据行业人士推测,就是采用OLED显示屏+外挂式电容式触摸屏的技术方案。

手机摄像头业务从0到1

2015年对欧菲光来说是一个“坎”,用肖燕松的话来说,“正是青黄不接、内外交困的时候”。

这一年,欧菲光营业收入出现了上市以来第一次下滑,而净利润更是从2014年的7.22亿元下降到4.78亿元。而这一年,欧菲光股价达到了阶段高点之后,在股市剧烈波动背景下,股价急转直下,持续大幅下跌。

“那时候压力很大,投资者经常给我们打电话。”肖燕松说,新业务刚投入还没产生规模效应,几乎没有收入,利润率没能提起来,原来老业务触摸屏又不断下滑,越来越多的中高端手机采用in-cell方案,欧菲光的产品被挤到中低端市场。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也给欧菲光带来成本压力。

肖燕松所说的新业务,正是微摄像头业务。2012年,当苹果公司和三星相继抛弃原本的触摸屏技术方案之时,恰逢微软公司推出了超级本,让国内触摸屏企业看到了一线生机,纷纷投资扩产用于超级本的中大尺寸触摸屏。欧菲光刚开始也跟风投资中大尺寸触摸屏项目,但不久后经过一番思索,蔡荣军决定投向手机摄像头业务。欧菲光通过定增募资投入20亿元建设高像素微摄像头模组扩产项目。

“摄像头是智能手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零组件,现在大家都用手机来拍照,而不会再用一个卡片机,拍照效果好坏其实也是消费者选用智能手机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所以,摄像头在一部智能手机中的价值量一直在往上走,像素一直在提升,从原来的百万像素到现在的千万像素,从单个摄像头到双摄像头转变,甚至还有3D摄像头。”肖燕松说。

在当时,高像素微摄像头模组存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门槛,国内市场主要被三星、LG、夏普等国外企业占领,国内能够大规模量产高像素微摄像头模组的企业较少。肖燕松认为,对于欧菲光来说,是“难得的产业机会”。

“行业壁垒比较高,科技含量比较足,对于我们这种拥有技术储备的科技型企业来讲,快速占到制高点上,通过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客户,引领我们成长。”肖燕松说,目前来看,当初的设想达到了预期效果。

肖燕松介绍,欧菲光2012年开始做摄像头业务,到去年(2016年)底单月出货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一,接近3亿颗。“公司摄像头业务的收入去年在全球能排到前五,希望今年能排到前三。”

2017年4月1日,欧菲光完成收购索尼华南电子有限公司100%股权,在摄像头模组领域的技术制程和客户结构得到重要补强和优化,进一步提高公司摄像头模组生产制造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服务水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欧菲光“青黄不接、内外交困”的时候,蔡荣军却宣布进军汽车电子这个全新的领域。2015年,欧菲光在上海设立欧菲智能车联的全资子公司。2016年,欧菲光通过定向增发募资13.7亿元,加强智能汽车电子的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建。

“汽车电子是未来的战略方向,消费电子慢慢地会进入一个成熟期,智能手机也好,平板电脑也好,全球的销量已经很大了,销量再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也不太容易,公司要保持发展,必须找到一个新的领域。”肖燕松说,“我们希望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能够齐头并进,双引擎驱动。”

肖燕松认为,汽车电子的市场空间足够大,当前汽车电子化的趋势,使得汽车电子在整车中的占比由过去的百分之二三十提升到现在百分之三四十。在一辆汽车中,电子化的相关产品价值大概有1.5万至2万元之间,全球每年大概有一亿辆新车的销量,因而,汽车电子也是一个万亿级市场,跟消费电子的市场规模相当。

“汽车行业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电动汽车品牌正在崛起,而电动汽车中的汽车电子占比更高。另一方面,汽车智能化趋势,包括自动驾驶等一系列新技术也在改变整个汽车行业。”肖燕松认为,汽车电子市场很大,而且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给欧菲光带来一个新机遇。

然而,不同于欧菲光以前切入的微摄像头领域,汽车电子已经伴随汽车工业发展几十年,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作为行业的新进者,欧菲光不得不考虑差异化竞争策略。

“汽车电子可能会有比较强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选的方向,也是比较新的产品,比如汽车的中控屏,那是特斯拉出来之后才开始流行的,带触控的中控屏,另外一个就是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智能驾驶需要车载摄像头在数量和品质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这也给欧菲光带来新的机会。”肖燕松认为,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一样,会产生很多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生态。

去年,欧菲光智能汽车业务的营业收入约8000万元,而今年上半年,智能汽车业务实现营业收入已经达到1.28亿元。

从年营收1.53亿元发展到260亿元,10年180倍的增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个“奇迹”,欧菲光做到了。肖燕松认为,成功并非偶然。

“企业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对我们来讲,快速发展一段,夯实一段,再快速发展。”肖燕松说,“一个行业有波峰有波谷,一个好的企业能在行业谷底的时候,通过修炼内功也好,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也好,挺过去,在行业复苏的时候继续成长。”

在肖燕松看来,2011年和2015年是欧菲光比较艰难的年份,但公司经过夯实基础,寻找新的突破口,最终实现快速成长。“老板(蔡荣军)看得准,舍得投资源,足够拼。高管团队紧紧跟着老板往前拼,最终来讲,是人的因素。”

肖燕松以微摄像头业务为例,“在2012年刚投资这项业务的时候,市场并不看好我们,当时投资好几个亿,设备买最好的,网罗LG、夏普等一线厂商的工程师、生产人员甚至包括销售人员,大家一起拼,才逐步做起来。”

实际上,欧菲光整个团队能持续保持高昂的创业激情,与公司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不无关系。“我们推覆盖范围尽可能广的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还专门针对不能持有A股的境外员工派发股票增值权,企业的发展能给身处其中的人带来切实利益。另外,公司考核业绩为导向给想做事的人充分资源放权去做,整个团队整体上保持比较有战斗力,这个也反映到经营成果上。”

“很多人问欧菲光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认为是创新能力。”肖燕松说,欧菲光在美国圣何塞、日本东京、韩国水原、台北等地设立研究中心,获取当地优质的技术人才资源,获取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产业信息。在国内新设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指纹识别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已全面构建了多技术方向、多层次、跨平台的研发体系。

2016年,欧菲光研发投入14.4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41%,同比增长52.99%。

“我们这一代,正好赶上了中国国运上升的好时代。”肖燕松认为,从大环境来讲,欧菲光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在变好,国内整个配套更齐全。“如果不是华为、oppo、vivo、小米这些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快速崛起,也没有我们这个产业的蓬勃发展。”

当然,上市公司发展更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肖燕松说:“2010年上市,将近10亿元的募集资金全部投入到触摸屏的开发,如果没有这一笔投入,我们不可能做到今天这个规模。”

此后,欧菲光通过两次定增募资,分别投入建设微摄像头项目和智能汽车电子项目。“制造业要靠自身的发展实现滚动式发展比较难,像我们,每一次投资都是十几个亿,我们到去年利润才到了7个亿,等着滚动式发展,肯定是做不到这么快的成长速度,所以资本市场在公司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2010年上市之前,欧菲光主要生产的是红外截止滤光片。从2004年掌舵欧菲光到2010年上市,董事长蔡荣军用了六年的时间。

而公司上市后,欧菲光的股价几乎每两年就会经历一次起落,而这样的波动与欧菲光的新旧业务交替也几乎一致。

如今欧菲光公司正由行业追随者向引领者华丽转身,蔡荣军董事长也显露出王者之气。但比起IT业界那些口若悬河、指点江山的大佬们,低调的蔡荣军似乎有点“木讷”,他平时不爱抛头露面,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即使出现在业绩说明会上,回答问题,也是“干干巴巴”,参加过欧菲光业绩说明会的人曾评价,蔡荣军没有慷慨激昂的热情和呼风唤雨的气概。正是这样一个人,却洞悉了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让欧菲光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2011年6月,作为汕头大学工学院机电系95届毕业生,他应邀回母校参加校友论坛暨工学院“校友面对面”系列活动。在演讲中,他向校友们介绍了欧菲光公司的创立、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以及如何打拼的历程。他总结出一个道理:失败都相似,成功并不同,因为成功是学不来的,要靠自己去创造。为此,他在生活中经常关注关于“失败”的案例。此外,他对欧菲光的“成功”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认为,中国的企业虽然在规模和产量上占优,但总体处在产业链低端,大多数核心技术和设备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因而难于形成全球性的核心竞争力。欧菲光虽然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但与世界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他笑言:我们未成功,还在路上,未来的路还很长。

来源:中华触屏网、 手机报在线证券时报中华显示网、新财富学院

}

在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说集天时、地利、人和,发展势如破竹。

目前,大数据、算法、算力的发展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到各行各业之中,成为了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策上,人工智能也上升至我国发展的战略地位,相关政策频出,从国家层面鼓励产业发展。社会资本纷纷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中来,促使国内科技高速发展,也吸引力海外人工智能人才快速回流,为我国人工智能研究带来了突破。

2017 年我国人工智能论文数量已达到全球相关研究总量的 27%。而从 2014 年起,我国深度学习论文数量正式超过美国,论文引用量也排在世界第一的位置,我国 AI 部分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作为关键技术,芯片技术的发展为人工智能的进化带来了强大的底层驱动力。同时,中美贸易战直击我国「缺芯」软肋也引发了国内巨头的芯片研发热潮,更多资金投入其中。需求与资本的双重加持将进一步推动我国 AI 芯片技术的研究发展,2018 年芯片领域的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先不说别的,格力集团董小姐都开始搞芯片了… …

提到芯片,不由得想起寒武纪科技 (Cambricon)。这家芯片领域独角兽企业在今年实现了三个月内完成三起融资的壮举,深受资本市场的追捧。

在寒武纪的融资中,除了众多的国有资本之外,我们也看到了阿里巴巴的影子。

BAT 在人工智能可谓各有专攻之处:无人驾驶是百度的重要变现点,腾讯更青睐 AI 医疗以巩固其医疗信息化连接策略。要是问谁最对芯片感兴趣,这还真就只有阿里莫属。

布局 AI 芯片领域并非阿里的心血来潮,2016 年起阿里巴巴共对外投资数亿美元切入芯片技术研发。

2016 年 1 月,阿里宣布收购我国唯一基于自主指令架构研发嵌入式 CPU 并实现大规模量产的 CPU 供应商中天微。

2017 年 6 月,阿里向中天微注资 5 亿,正式跨入芯片基础架构设计领域。阿里和中天微也早有合作,2015 两家公司即面向物联网开发云芯片架构。

除了投资寒武纪、中天微等企业,阿里巴巴今年在美国商务部宣布禁止向中兴出售任何电子技术和通讯元件之后宣布阿里达摩院正在研发一款卷积神经网络芯片——Ali-NPU,将与阿里云结合用于图像视频分析、机器学习等领域。兑现了其去年宣布将设计与改造芯片架构的承诺。

AI 在医疗领域应用价值高,关注度增强

传统行业的信息化转型热潮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嵌入提供了有利基础,在 AI 创业公司的商业化探索下,AI 逐渐融入到医疗、安防、金融、教育等领域,以提升效率的方式赋能行业发展,逐渐成为各行业的基础设施。

医疗领域是 AI 发展以来竞争最激烈的应用领域之一,AI 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为医疗行业带来了突破。其中,AI 辅助影像诊断和药物研发是今年最受欢迎的两个细分赛道。

影像领域也是我国 AI 兴起以来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领域。AI 与人类相比,在定性问题存在劣势,人类很容易定性的问题 AI 却很难实现。

然而,人类在定量分析方面不如 AI,无法对病灶进行精准的评估。所以在精准医疗理念得到加强的今天,AI 在定量分析更具有辅助意义。

经过了几年的洗礼,这个行业变得更加冷静与成熟,AI 影像产品的这种定量辅助性在 2018 年得到了突出。

AI 商业化加速落地,造血能力增强

发展 AI 就意味着要烧钱,而烧了这么长时间钱的 AI 在 2018 年是不是拥有了自我造血能力呢?

这点从百度 Q2 的财报便能窥得一丝端倪。

众所皆知,百度这两年一直不顺,索性孤注一掷,精简公司业务把一切都堵在了 AI 上,AI 产品也成为了百度最为主要的变现点。

近日,百度发布 2018 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百度二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 260 亿元 (约合 39.3 亿美元),同比增长 32%,环比增长 24%。净利润为人民币 64 亿元,同比增长 45%。这也是最近两年来,百度交出的最好的成绩单。

百度官方把这个成就归功到了 AI 头上。

一方面,AI 技术的嵌入增加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百度大脑、DuerOS、Apollo 3.0 的产品商业化落地加速。

其中,DuerOS 智能设备激活量在 6 月份已经达到 9000 万台。在 Apollo 业务上,百度与金龙汽车和新石器合作,分别推出了两款商用 L4 级自动驾驶车。AI 的商业化落地帮助百度脱离低谷。

当年在 AI 领域没少炒作的科大讯飞 2018 上半年的财务数据也令人惊喜。

其中讯飞开放平台开发者达到 80 万,比上年同期增长 114.48%。公司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3,060.27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1.74%。

从细分业务来看,其政法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34,892.59 万元,同比增长 214.55%;智慧城市行业应用实现营业收入 22,094.31 万元,同比增长 200.69%。政务系统的对 AI 技术的高需求为科大讯飞相关业务的商业化落地带来突破。

人工智能正逐步深入各行各业,加速经济结构优化及行业智慧化升级,IT 巨头都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挖掘其更多的价值,抢占市场先机。那么在人工智能领域,还有没有新的创业机会,新的投资机会又在哪里?

本周四晚 8 点,IT 桔子邀请到英诺天使基金执行董事 周全讲解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趋势,看看资本如何看到人工智能热潮,哪些赛道最吸金,哪些公司最受资本关注。

周全,英诺天使基金执行董事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曾就职于美国芯片设备公司 Lam Research、以色列 Nova Measurement instruments,主要关注科技创新领域的早期投资,投资领域主要为智能出行,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制造。

投资案例:推想科技、微动天下、智行者、速感科技、未来黑科技等 30 多个人工智能领域项目。

}

雷锋网按:腾讯的稳步成长,从未停止。

11月21日下午4点,港股收市。作为港股中的“绝对龙头”,腾讯股价再次有所上升。并且整体市值稳稳地超越了4万亿港币,超过Facebook成为全球第五大市值公司。这也是中国上市公司所取得最前名次。

截至收盘,腾讯股价较前一日上升10港币,来到每股430港币,整体市值达到4.08万亿港币(5333亿美元)。而参考美国股市11月20日周一中Facebook的股价,其市值约为5193亿美元。

事实上,目前全球市值前7大公司均为互联网科技公司,他们分别是:苹果、Alphabet(Google母公司)、微软、亚马逊、腾讯、Facebook、阿里巴巴。雷锋网为此也收集了这7家公司的部分关键财务数据,并且尝试在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对比。

1、市值:前三才是第一梯队

从市值的角度来看,苹果依旧是7家公司中最高的,达到8727亿美元。第二第三分别被Alphabet和微软所占据,之后才是亚马逊、腾讯、Facebook、阿里巴巴这4家。并且前三的市值数额与后四名的数值差距较大。

看完整体市值,我们再来看看这7家公司的营收数据,正好他们也都已经放出了最新一个季度的财报数字。在这一项上最突出的是苹果和亚马逊,前者单个季度的营收已经突破了500亿美元,而亚马逊则依靠自己在电商业务上的巨大流水获得了超过400亿美元的营收。

反过头来看腾讯、阿里巴巴和Facebook,腾讯的营收和阿里巴巴非常接近,与Facebook还有一定差距。

3、净利润:富苹果、“败家”亚马逊

按道理来说,营收更多的公司可以把更多的钱转化为公司的利润。但很明显,在利润方面7家公司的排列和实际成绩与营收的分布并不一样。表现最“突出”的还是亚马逊,营收第二,净利润倒数第一,这跟贝索斯的败家属性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这7家公司将营收转化为利润的效率也有所不同,最高的是Facebook,其次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苹果、Alphabet和微软这三巨头在利润转化这件事上反而表现最弱。看来家大业大的确负担也大一些。

4、核心业务:强支撑与多元发展

公司当然也不能只看整体,核心业务的表现也非常重要,我们也抽出了7家公司其中的5家来对比。之所以没有将其他两家放进来,是因为微软和腾讯在业务结构上相对比较多样化,并没有明显的核心业务。

从数字上来看,苹果的iPhone销售依旧是7家公司单项营收最高的,这一季度达到288.46亿美元。其次是亚马逊的“北美电商”和Alphabet的“Google广告”。阿里巴巴的核心电子商务板块也达到了69.83亿美元。

如果与上文提到的季度营收对比,你可以发现,Alphabet和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营收占整体营收比例比较高,分别达到了86.8%和84.25%。而Facebook的比例甚至达到了98.2%。者一方面反应出三者核心业务的强大,但同时也说明三家公司对于核心业务存在一定的依赖。

相比之下,腾讯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典型,虽然网络游戏业务非常赚钱,但是器最新一季度中的营收占比已不足50%。

最后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这7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因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研发投入并没有单独列出,所以只对比另外五家。其中亚马逊将研发和内容支出一起统计,考虑到其整体业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向消费者提供内容,所以可以认为其研发收入肯定小于Alphabet的42.05亿美元。

在这一项的对比中,最“另类”的是苹果,因为其在整体营收上表现非常优异,但研发方面的投入并不是最多的。

雷锋网总结:虽然腾讯昨天才刚刚超越Facebook,虽然腾讯目前距离排名更前的苹果、Alphabet、微软、亚马逊还有一定距离,但是腾讯的成长却清晰可见,尤其腾讯还拥有着一整套多元化的业务体系和营收支撑。

按照现在的节奏来看,亚马逊将会是下一个超越的目标,但相信我们心中的疑问只有一个——腾讯有可能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么?最终的结局,还得看小马哥发挥了。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营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