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智联的生产精益物流如何实现供应链效率的优化和渠道变革?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陈玉卢,赵哲)

1. 美的集团:走向更大、更美和更强

站在历史研究法的角度看:美的集团取得如今成就,除了全体员工的努力奋斗,还 和历史进程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腾飞、全球产能转移等历史大势,赋予了美 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依托国内家电消费的成长赛道,迅速成为家电龙头;在欧 美和中国最大的家电消费市场步入成熟期后,美的又率先展开并购整合与科技制造 的转型之路,使护城河继续得到加固。复盘美的 50 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持两个观 点:(1)美的成功路径难以再复制;(2)家电寡头格局下,美的多款产品的市占率 领先地位将长期保持。

1.1. 历史沿革:为什么美的能成为家电巨头?

研究美的集团的成功范式,对于理解和预测中国家电行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的集团的发展史大致分为 5 个阶段,可以在 3 个方面给予启迪:(1)企业如何实 现基业长青?(2)民营企业如何实现代际传承?(3)制造业中的小企业如何做大 做强?

(1)成立小作坊():1968 年,26 岁的何享健和 23 位顺德北滘居民筹集 5000 元创立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生产塑料瓶盖和玻璃瓶;1973 年公司转型北滘公 社塑料金属制品厂,依托顺德市收到的国家汽车零配件采购订单,经营五金制品和 标准件;1976 年公司转型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生产刹车阀和橡胶配件。公司创始 人何享健在乡里被称为“大健”,代表了其“胆子大”的企业家精神。在改革开放的 前 10 年,何享健依靠实践,提前积累了丰富的市场和组织经验,这一特点使美的 在后续企业转型,顺应市场形势,大胆进取和灵活转向间具有先发优势。

(2)建立企业,巧借“东风”():1980 年珠海、汕头和深圳三个经济特 区成为外资流入的前沿阵地,叠加广东省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变大。38 岁的何享健 巧借政策东风,当年就拿到了广州第二电器厂大额订单,并迅速产出市场热销的“明 珠”牌金属台扇。在金属电风扇行业竞争加剧后,美的选择双轮驱动:(1)电风扇 领域采用差异化策略,于 1984 年推出塑料风扇参与竞争;(2)布局空调新赛道。在 1985 年巧借国企改革,成功收购广州航海仪器厂,获得空调底层技术和工艺。发展 空调业务初期,各家都面临人才和技术短缺问题,公司又巧借国企工程师周末的兼职时间,完成原始积累。在 90 年代下海潮兴起后,公司又巧借人才红利,年近 50 岁的何享健不仅高薪聘请 27 岁的热能工程博士马军,在随后的两三年里,又将美的 集团的大将方洪波、黄健、蔡其武等人招到麾下。1992 年美的又巧借股改试点,先 后成立广东美的集团有限公司和顺德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能从小作坊的红海中 杀出,关键在于何享健巧借大势:(1)巧借政策东风和外资流入的天时和地利;(2) 巧借居民家电消费的旺盛需求;(3)巧借海外市场,用 OEM 避开价格战,快速积 累技术和资本;(4)巧借内地高等教育人才外溢,为后续企业做大积累人力资源; (5)巧借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员工内部持股。

(3)收购兼并,企业“得病”():美的 1993 年就在深交所上市,融资后 的美的迅速开启收购和扩张之路。品类扩张上:1993 年公司与日本三洋合作,布局 电饭煲和厨房小家电;2000 年与意大利梅洛尼合作,布局洗碗机;2003 年收购云南 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和湖南三湘客车,布局汽车业。产业链扩张上:1997 年 收购清江电机,1998 年收购东芝万家乐以及芜湖丽光空调厂,2001 年收购日本三洋 磁控管工厂,完成洗衣机电机、空调压缩机以及微波炉磁控管和变压器的战略布局。 生产和营销上:1993 年建成 5.2 亿的国内最大空调制造基地;1996 年公司就采用 MRP 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全国铺设销售网络,邀请当时顶流明星巩俐代言, 提高品牌知名度。

美的频繁收购兼并和快速发展,使得内部经营问题迅速暴露:主要表现就是 年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净利润大幅下降,空调市占率严重滑坡。如同很多民营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上不去一样,内部矛盾大于外部竞争压力。从后续改革可以看 出,美的转型和改革,总是领先一步。 年何享健着手管理体制改革,一是 引入松下电器的事业部,将美的分为五个独立的事业部,总部仅保留财务、人事和 决策战略方向权;二是设立“模拟股份制”和 MBO ,让事业部改革落到实处,实 现“既要马儿跑,马儿还能吃的饱”。在 1998 年,美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就同比大 增 67%和 52%,后续 3 年更是实现井喷式发展。

(4)布局家电全产业链,开启海外扩张(): 年美的先后布局 冰箱和洗衣机业务,和日本东芝合作开发压缩机,在泰国和越南等地设立工厂,收 购埃及 Miraco 公司以及 UTC 下属开利拉美空调业务公司,加快国际化进程,并将 拖累业绩的客车厂出售。2009 年 67 岁的何享健将董事局主席让予方洪波,开启职 业经理人交接。但随着 2011 年美的营收进入千亿后,国内家电补贴政策退出和市场 降温,使美的经营危机再次显现,即机构臃肿、产品线冗杂、组织膨胀、业务增量 不增利。(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这一阶段恰逢中国家电行业的黄金成长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美的能从众多家电企 业中脱颖而出,成功的因素有四点:

1)正确的战略:在全球产能从发达国家转向中国的历史阶段,要在行业竞争不断加 剧的成长赛道快速发展,仅靠企业内生资源积累,发展速度会极大放缓。美的大胆 选择了密集的外延并购,取得了战略选择优势。

2)正确的多元化:尽管美的曾尝试造车,但相比当时春兰和奥克斯造车要谨慎的多, 通过少量资金并购濒临破产的客车厂,对其输出美的管理经验,考虑到当时客车生 产还有政府补贴,尽管最终造车失败,但美的对于跨界多元化相当谨慎。面对竞争 激烈的家电市场,美的也没有像竞争对手一样,盲目切入彩电和手机等新兴行业, 或跨界金融行业。反而聚精会神整合空冰洗和上下游,在采购、制造和销售等各方 面实现协同效应。

3)正确的管理机制:大企业通常会出现“内耗”和“诸侯文化”,各部门间的组织 与协调需要正确的组织变革。2006 年美的再次开启为期两年的事业部整合,总部转 型为投资控股主体,权力下放到二级平台,同时一改以往集团分立事业部的思路, 整合为单一的事业部,形成“产品事业部+营销事业部”模式。

4)正确的传承交接: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制造业)陆续面临创一代与富二代的传 承问题,而这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和转型。能够像美的一样,由创始人平稳 有序的过渡给职业经理人而非家族成员,并在后续的经营中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在 国内难能可贵。

(5)科技制造,星辰大海(2012-至今):2012 年 46 岁的方洪波从 70 岁的何享健 手中接棒。此时中国家电行业已逐渐步入成熟期,低成本规模扩张的模式即将结束, 美的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从更大变为更好:(1)品类过度扩张导致产品线复杂,毛 利率低于竞争对手,增收不增利;(2)机构臃肿,人员复杂,25 个事业部独立运营 且协同效应差;(3)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势力介入以及线上渠道兴起,传统家电 企业急需变革。 年,美的将所有主营无关的业务(7000 多个产品型号, 30 多个产品平台,30%的管理人员,20%的生产人员,十多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 等)全部砍掉。 年,美的研发人员增长 38%,产品品质和创新力大幅提 升。围绕国际化和科技制造的主线,美的再次开启了收购与整合之路,目前公司已 形成 To C 端的柔性制造体系,能够更快捷高效的响应消费需求,成为 C 端坚固的 护城河;而楼宇科技、美云智数+库卡工业机器人+安得物流一整套的智能制造方案 已成为开启 To B 端业务增长的锋利之矛,此外,通过战略布局医疗器械和新能源车 行业,美的未来 B 端业务增长空间值得想象。

回顾美的发展至今的 50 余年历史,可以说是制造业的百科全书。经过竞争最激烈 的家电红海磨砺,使其在成本管控、技术研发、收购兼并、体制改革、海外扩张、 业务多元化、企业传承和摆脱困境等各方面经验丰富,制造业公司从小到大所遇到 的发展问题均可以从美的身上得到启发。但当下节点,家电企业重新复制美的成功 路径较难,因为美的是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发展壮大兼具天时(出口高增,最早上 市的融资优势,全球制造产能转移),地利(配套产业区域优势,庞大的内需市场), 人和(人口红利和成熟的人才培养体制)。当前美的已凭借先发优势,管理机制和制 造技术成为家电行业寡头之一,随着家电市场趋于饱和,产能过剩和竞争壁垒拔高, 使得家电竞争格局很难出现较大变化,因此我们认为美的成功较难再次复制,企业 具有稀缺性。

1.2. 股权结构与管理层:激励到位,凝聚力强

股权结构清晰稳定,实际控制人仍为何享健。截止 2021 年 Q3,何享健通过美的控 股间接持有公司 29.37%的股份,是公司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卢德燕为何享健 儿媳。方洪波是公司现任董事长和总裁,持股比例 1.68%。而黄健、栗建伟以及袁 利群等均为公司原高管。公司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长期在 55%-60%左右,持股集中 度非常稳定,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多年,完善的用人机制持续激发企业活力。目前公司多数高管 都是美的内部长期培养和提拔的,对美的忠诚度高。美的企业的用人文化是开放和 包容,敢于大胆任用有才能的人,例如 2019 年美的就任用外籍人士做集团 CFO。 通过搭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以及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是美的集团这么 大体量的公司,能够跟上时代,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合伙化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团队,业绩考核公平公正。员工激励方面,美的一直奉行价值分享的理念,非常重视契约精神,年度考核超额完成就会获得超额奖励。职级 设置上缩减了虚职,避免官僚之风盛行。员工每升一级,薪酬都会有较大改善,形 成平台、事业和物质的多重奖励。集团整体上市后,美的又加快了合伙化股权机制 建设,2014 年-至今共推出各类股票期权和合伙人计划激励 24 项,实现了资本市场 和产业管理的正向循环。

1.3. 业务布局:C 端业务成熟稳定,B 端业务持续发力

美的正在从家电企业转型为科技制造集团。目前美的在全球拥有 200 家子公司,28 个研发中心和 34 个生产基地(海外研发中心 18 个、生产基地 17 个),业务覆盖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约 15 万人(海外员工 3 万人),是国内家电龙头之一。旗下 五大战略群(智能家居、工业技术、机器人与自动化、楼宇科技以及数字化创新) 将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展望未来,美的已不能单纯的视为家电企业,而应作为全 球化科技集团研究。按其终端客户的不同,分为 To C 和 To B 两类业务:

To C 端是目前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已形成了多品牌矩阵。这里的 To C 业务主要统 计年报中的暖通空调和消费电器收入之和。截止 2020 年,To C 端业务收入占比 82%, 合计 2351 亿元。就这块业务而言,公司的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空调(家用和 中央空调)、冰箱和洗衣机为代表的白色家电,二是洗碗机、抽油烟机和燃气灶为代 表的厨电,三是电饭煲、电磁炉、电烤箱等小家电。产品矩阵上,公司在原有美的 主力品牌基础上,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细分市场,定制化推出了从中低端到高端的 品牌梯队。海外市场方面,公司在东南亚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开拓能力较强,未来 欧美市场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国内 To C 市场份额稳定,行业基本步入成熟期。2020 年公司主要家电品类在国内 市场份额占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核心品类空调线上市场份额约 36%,全网排名第 一,线下市场份额超过 33%。各类家电产品线上和线下的市场份额基本均在全国前 两名,2020 年美的双十一全网总销售额在苏宁、天猫和京东三大电商平台连续 8 年 保持家电全品类第一。整体来看,国内家电市场基本步入成熟期,各品类市场份额 短期很难出现较大变化,短期 C 端营收要有超预期增长,更多需要新增细分品类的 边际改善以及置换周期的缩短。

1.4. 财务一览:多项指标行业领先

收入稳定增长,盈利能力不断改善。核心财务指标上看,在 年期间,美 的 ROE 稳定保持在 25%附近,净利率稳定在 10%左右,销售费用率和存货周转天 数均优于竞争对手。渠道融资(应付与应收款项的差/总资产)占比稳步提升,上下 游溢价能力不断增强。

2. 竞争壁垒之一:管理和研发机制打造软实力

2.1. 美的文化:静水流深,专注制造

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组织文化是企业壮大的底层逻辑。行业的规模和剩余成长空间决 定了企业发展的天花板,而哪家企业能够成为行业翘楚,除了时代和国家红利外, 管理团队和企业文化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发展初期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关键节 点,好的企业家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有效组织资源,化腐朽为神奇。为什么美的 能够从一个家电作坊成为家电巨头?何享健和带领出来的美的团队功不可没,何享 健对于美的影响,如同任正非对于华为。何享健将谨慎务实,敢于变革,重视人才, 不断学习的文化基因注入了美的,也给予了美的敢于交接给职业经理人,敢于坚定 变革,走向世界的底气。

公司拥有强力且灵活的组织架构。作为世界家电巨头和多元化发展的企业,美的在 避免内耗,激发组织活力,拥有如臂使指的治理结构上独具特色:(1)内部治理合 纵连横。集团、事业部和子公司纵向之间分工明确;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经营部 门横向之间相互协同,打造自动赋能型系统;领导层自上而下推广变革和利益分享, 确保美的管理体系的垂直打通和战略及时纠偏。(2)执行能力强。美的采用了和华 为类似的组织方式,管理型组织聚焦中长期目标和战略,服从上级指挥;业务型组 织聚焦短期目标实现,服从市场和用户指挥。在精总部和强事业部的思路下,公司 在保持战略定性的基础上,兼具了市场敏锐反应度。

2.2. 科技研发:打造强学习曲线

四层架构研发体系增强技术储备。美的集团在全球 8 个国家设立了 20 个研发中心, 其中 11 个在国内,9 个在国外(如美国硅谷、日本、新加坡、奥地利等地),可实 现全球协同研发。美的还斥资 5 亿元建立中央研究院,致力于 3 年以上的中长期基 础性、颠覆性、共性技术研发。在产品层面,各地生产工厂和研究机构通过协同研 发,进行应用性创新,平衡基础性和产品迭代的研发需求,形成中央研究院为参谋、 事业部为中军、经营单位为先锋的三级技术研发体系。(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公司获得多项科技成果,科技制造转型毋庸置疑。2020 年美的获得中国发明专利 2890 件,海外授权专利 570 件,连续五年位居行业第一。截至 2020 年底,美的 (包含东芝家电)累计专利申请量突破 16 万件,授权维持量超过 6.2 万件。公司 还对专利进行了 3 年的“提质控量”,确保专利有效有用。其中,美的“空调高频速 冷热技术”荣获 2020 年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金奖,另有智能功率模块等技术 共 获 2 项银奖和 15 项优秀奖。此外公司也在无风感、对旋、无刷电机、智能家居等前 沿技术领域完成数千项专利申请布局。

研发人员密度和厚度不断增强,打造科技领先。2020 年美的研发人员超 1.6 万人, 其中外籍资深专家超 500 人,研发人员占比 10.77%且逐年提升, 年美的 已累计研发投入 524.5 亿元。为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颜值的消费需求,美的还在产品 工业设计方面持续创新,2020 年获得 87 项工业设计奖项(德国红点奖 25 项、iF 设 计奖 29 项,美国 IDEA

3. 竞争壁垒之二:科技制造打造硬实力

成本管控能力仍是家电行业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家电企业通常用爆款快速打入市 场,在设计和功能上做局部创新,通过创新获取的不对称优势,实现短期快速占据 市场份额并获取回报的目的。但中长期都会面临以下问题:(1)销量快速增长带来 生产环节中的采购、制造、设备维护、运输、人员培训等问题。生产规模越大,企 业协调和管理的难度会翻倍增长,从而制约规模优势发挥;(2)如果创新不具有高 壁垒和持久性,竞争者会陆续加入价格战,带来成本端和销售端双重压力,成本管 控能力差就会增收不增利,持续失血。(3)C 端消费市场需求感知变差,造成生产 跟不上需求,带来产品滞销和库存积压,“百年之基,毁于一旦”。

未来数字化智能工厂是美的硬实力之一。目前美的在 T+3 模式基础上,正积极向工 业互联和数智驱动方向进化,通过打造 5G 智能工厂,强化柔性制造核心实力,多 数工厂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已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驱动。该硬实力具有两个关键环节 的壁垒:

需要类似 632 项目打造数字化科技制造基础。美的花费了 3 年时间( 年) 才在企业内部建成 632 项目(6 个运营系统、3 个管理平台和 2 个技术平台),通过 将以前 10 个拥有独立系统、流程和数据的封闭事业部整合,实现了 的 IT 系统。这对美的后续转型自建渠道和应对消费者的碎片化需求,有巨大帮助。例如 改革后,全球十几万零售商可以随时在 APP 里向美的全球工厂下单并动态追

柔性制造是美的解决当前“1234”问题的实践答案之一。当前中国传统家电制造业 进入到了“1234”的历史时期:1 个无效:大规模制造、压货、分销,粗放单一的产 销模式越来越无效;2 个消失:国内和出口的高增长消失,规模优势变成规模负担; 成本优势消失,材料、人工、厂房、土地、设备等显性和隐性成本逐年上涨;3 个变 化:市场变为存量竞争,线上平台冲击线下渠道,消费分层下个性化消费不断涌现; 4 个弊端:效率低下、库存积压、费用上涨、渠道迟滞。美的在 2013 年小天鹅洗衣 机 T+3 模式基础上,2015 年改进后推广至全集团,实践出应对当前困局的答案。

推广 T+3 类的柔性制造具有较高的门槛,主要原因在于:(1)转型订单驱动型生产 后,会有相当长的时间,前端难以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后端生产也难以快速响应, 企业业绩必然变差,管理层和股东需要顶住压力;(2)高层和中层管理团队要敢于 打破原先分销和压货的路径依赖,内心认可并利出一孔;(3)外部的供应商和代理 商也要跟随美的一起转型,需要充分的沟通协调;(4)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力,精简 SKU 适应用户需求,产品更新加快会使工厂不停转换生产方式和产线;(5)需要线 上渠道配合降低产品需求的季节性波动。

进入 T+3 模式的 C2M 后,美的全价值链改进效果凸显。“T+3”模式要求所有订单 来自一线,工厂在收到订单后,才组织备料、生产、发运等流程。因此依靠精细化 管理、产品精简、标准化研发、柔性制造和交付流程优化,最终实现交货周期缩短, 库存成本下降,市占率和净利润率改善。在整个产品周期简化后,公司还可在每个 阶段做针对性分析和改进,再次优化制造全价值链流程,升级制造设备和工艺,产 供销联动后进一步压缩供货时间,将每个周期由 7 天压缩至 3 天甚至更短,总体交 付周期压缩到 12 天以内。

布局数智驱动,新生产模式夯实成本管控壁垒。2020 年美的在 M.IoT 工业互联网 1.0 基础上又推出了工业互联网 2.0,这将从四个层面升级改造现有生产模式:(1)能力层主要有两块构成:一是搭建美的云计算基础架构 IaaS,以及在此平台上的 PaaS 服务引擎;二是库卡机器人系统;(2)应用层则是提供美的云计算 SaaS 平台 服务,包含了企业资产运营管理中的营销、研发、智能制造和管理四个重要环节; (3)商业层面通过八个子板块,即美云智数、安得智联、库卡中国、合康新能、美 的暖通、美的金融、美的采购和美的模具合力为 B 端业务赋能;(4)产业层面,不 断拓展美的智能制造方案在各行业使用。

3.2. 拉平微笑曲线,打造增长飞轮

提高家电行业利润,打造 B 端业务增长飞轮。展望未来,信息、能源和工业互联相 互融合是发展趋势。当前工业互联程度远没有互联网和能源网络推进顺利,已成为 万物互联的关键短板。美的根据自身转型和 50 多年制造业经验积累,形成了“美云智数+库卡+安得物流”的基本工业互联网制造范式,叠加美的自身运营管理经验, 不仅可以持续拉平微笑曲线,而且可以扩展 B 端业务,向供应商和各类制造业企业 输出美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制造能力,打造 C 端传统家电业务之外的新增长飞轮。

3.3. 直销渠道改革:效率和控制力持续提升

美的历经多次渠道改革,不断根据市场具体情况和时代背景及时调整,当前美的渠 道更加扁平化,更加适应 T+3 的生产模式,对终端市场把控力更强。回顾历史,美 的渠道改革已经历四轮:

(1)传统分销模式(2005 年以前):此时美的采用多层代理分销模式,即美的集团 下设两级代理商,先将产品销售给一级代理商,再由一级代理商销售给二级代理商 或分销商。一级代理商主要分工是开拓渠道(尤其是 KA 和专卖店等)、进行铺货、 物流和仓储管理。传统分销模式更有利于产品的铺货和推广,但需要让渡给代理商 较多的利润。

(2)合资分销模式( 年):此次美的渠道变革源于家电卖场的成本转嫁, 例如当时国美降价销售去库存,破坏了厂商的定价体系。为了防范类似风险,美的 开始与分公司成立合资销售公司,精简渠道层级后进一步实现市场下沉,提高了市 场反应敏捷度。

(3)缩减渠道层级,线上电商与线下旗舰店共同发展( 年):为解决机构 臃肿和产品线过多,2011 年美的开始推动“研产销”一体化管理和渠道扁平化改革, 缩减线下渠道层级,最终降低了库存,精简了 SKU。由于线上电商的快速发展,2013 年美的整合了 16 家天猫旗舰店后又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搭建美的官方线上商城, 与京东、天猫和苏宁易购等平台加强合作。

(4)线上线下相融合,渠道步入扁平化(2017-至今):2017 年后,美的开始推动一 级经销商转变为代理商和扁平化改革。线下主要依托旗舰店和大型家电连锁卖场; 线上依托电商平台和自建商城,直达用户。美云销则可以直接通过网批模式实现终 端厂商对接。2020 年美的线上销售占比超过 45%,地级以上建材家装类市场有累计 超 460 家智慧家体验中心,区县级市场布局 2350 家旗舰店,乡镇级市场有 6370 家 多品类店铺,零售智能场景店超过 3.5 万家,其中有超过 550 家 EDIS 全屋智能服 务网店,为用户提供全屋整装和智能化产品服务。覆盖 2700 个区县服务网络可以提 供优质售后服务。

4. 未来成长:C 端迎来修复,B 端值得期待

4.1. C 端家电市场:白电走出底部,未来稳增长可期

4.1.1. 多因素刺激白电市场短期遇冷,未来两年有望持续回暖

年国内白电市场进入下行周期。从白电产量上看,2020 年空调产量 14490 万台,同比下降 5.17%;洗衣机产量 7053 万台,同比下降 1.41%;受疫情影响,冰 箱销量有所提振,2020 年产量 8443 万台,同比增长 8.01%。从中怡康的零售额统 计数据看,2020 年空调零售额 1568 亿,同比下降 22%;洗衣机零售额 685 亿,同 比下降 3.8%;冰箱零售额 912 亿,同比下降 3.6%。2021 年双十一大家电零售规模 持续遇冷,零售量同比增速持续下滑,但由于价格普遍上调,因此零售额边际下滑 速度放缓。(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多种消极因素长期不可持续,白电市场规模有望触底反弹。当前白电市场短期遇冷, 主要受三重因素影响:(1)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2)宏观经济下行,居民消费承 压;(3)房地产限购、限贷和限价政策影响。回顾过去,中国家电行业市场规模本 身就呈周期性波动,市场规模的扩张并非平滑的上涨曲线。展望未来,原材料价格 持续高位给各国带来的通胀压力难以持续;疫情缓解后,国内经济增速和居民消费 有望回暖;房住不炒的政策取得阶段性成功,最严厉的调控政策边际放缓,引导房 地产市场长期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综合来看,中国家电市场的行业规模未来 两年有望触底回升。

4.1.2. 白电行业集中度较高,未来龙头竞争优势持续扩大

传统三白(冰洗空)集中度进一步上升。根据 2021 年前 11 个月奥维云网数据显示, 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线上 CR3 分别为 72.6%,67.9%和 71.6%;线下 CR3 分别达到 了 83.8%,62.7%和 60.7%。从 2018 至 2021 年传统三白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随着 国内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短期行业不景气会加快小品牌出清,利好行业龙头美 的、海尔和格力三家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空调市场:线上方面,美的、格力和海尔三家空调市场占有率从 2018 年的 52.5%升 至 2021 年的 72.6%,其中美的空调市场占有率增加 7.2pct,2021 年美的空调的市场 占有率有所下滑,是由子品牌华凌销量提升所致。线下方面,美的、格力和海尔三 家空调市场占有率从 2018 年的 73.5%升至 2021 年的 83.8%,其中美的品牌市场占 有率增加 10.9pct;整体来看,美的空调市场占有率仍有提升空间。

冰箱市场:线上方面,美的、容声和海尔三家冰箱市场占有率从 2018 年的 52.2%升 至 2021 年的 67.9%,其中美的冰箱市场占有率增加 0.4pct;线下方面,美的、容声 和海尔三家冰箱市场占有率从 2018 年的 56.3%升至 2021 年的 62.7%,其中美的冰 箱市场占有率增加 1.4pct;整体来看,海尔在冰箱市场竞争力最强,美的冰箱市场 占有率提升力度较弱。

洗衣机市场:线上方面,美的、海尔和小天鹅三家洗衣机市场占有率从 2018 年的 60.2%升至 2021 年的 71.6%,其中美的洗衣机市场占有率增加-0.4pct,小天鹅洗衣 机市场占有率增加 4.0pct;线下方面,美的、海尔和小天鹅三家洗衣机市场占有率 从 2018 年的 56.2%升至 2021 年的 60.7%,其中美的洗衣机市场占有率增加-0.5pct, 小天鹅洗衣机市场占有率增加-0.5pct;整体来看,海尔在洗衣机市场竞争力最强, 美的系列洗衣机线上增速较快,线下销售市占率提升较慢。

小家电市场仍能保持稳定增长。当前小家电市场细分领域出现两个新变化:(1)新 生代消费者喜欢设计年轻化、可爱化的小家电产品,导致该细分市场成长较快,对 原有市场格局带来一定冲击;(2)高品质的西式小家电兴起,占据了高价位的小家 电细分市场。对此,美的也采取了相关措施,推出了定位年轻化的布谷品牌,并成 立西式小电公司尝试切入高价小家电细分市场。总体而言,每个小家电品类市场空 间有限,价和量都有天花板,而且竞争者众多,消费者偏好多变。因此我们认为, 美的依托当前的 C2M 柔性制造和扁平化的渠道结构,在小家电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仍无可撼动。

4.1.3. 高端化与套系化是未来极具成长的细分市场,COLMO 有较大空间

未来国内家电的增长逻辑在于细分市场争夺。当前白电行业已步入成熟期,从市场 份额上看,美的、海尔和格力三家龙头企业抢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传统的日韩品 牌基本退出中国市场,预计未来很难有新的厂家打入中国市场。从产品保有率上看, 根据 2020 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每户居民在洗衣机、空调和冰箱方面均做到了一 户一件。对于家电龙头企业来说,未来家电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缩 短置换周期,加快消费频率;(2)开拓高端市场,抓住中高收入群体品质改善需求; (3)追随智能化趋势,构建套系化家电生态圈,依靠多品类协同抢占市场份额。

套系化消费需求有望打造家电生态圈。当前中国家庭对家电的需求已经从增添家电 变为换家电,换家电的主要消费诉求是换一套。其中原因有两点:(1)现在各个品 牌都在推出自己的智能家电,不同品牌都有自己的 APP,平台兼容问题成用户最大 痛点,单品之间难以实现功能互动,无法形成真正的智能生态闭环。(2)套系化家 电在设计风格和品牌语言方面具有一致性,能够改善家居环境,给人带来美观和谐 的视觉效果。据 GFK 预测,2024 年我国大家电市场成套家电销额相比 2020 年将实 现翻番。而美的产品较其他竞争对手 SKU 更多,依托自身柔性生产优势,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的同时,提供套系化的服务,竞争实力较强。

目前高端化市场已不容忽视。随着我国城镇人均消费支出超过 2 万元,中高收入群 体规模持续扩张,新中产阶级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越发强烈。反应在家电市场,就 是高价位产品市场销售额占比越来越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细分市场。根据奥维云 网数据统计,2021 年前 11 个月 6500 元以上的空调,线上销售份额占比 10.88%, 线下销售份额占比 26.39%;8000 元以上的冰箱线下销售份额占比 42.50%;6000 元 以上的洗衣机线下销售份额占比 38.81%。对于高端产品而言,即使受到疫情影响, 线下销售占比远高于线上,主要原因在于高端市场中,用户体验对于产品购买非常 重要。

COLMO 作为美的推出的高端品牌,未来成长潜力较大。目前国内家电高端赛道玩 家较少,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海尔在 2006 年就推出了卡萨帝高端品牌, 经过 15 年的品牌培育,品牌知名度已获得高端用户的一致认可。尤其依托海尔的冰 箱和洗衣机技术,优质的服务,在品牌套系化和产品生态方面形成规模,用户口碑 较优。整体来看,在成套和高端家电方面,卡萨帝独当一面。COLMO 作为美的 2018 年才推出的高端品牌,虽然相比卡萨帝并不具备先发优势,但好处在于目前高端市 场玩家较少,中国市场足够庞大,能够容纳不同调性的高端品牌。当前 COLMO 的 品牌定位是科技,主要依靠美的集团的智能制造技术以及 AI 科技赋能,构建科技 化家庭品质生活解决方案,主打高端科技细分市场。依托美的空调和厨房电器技术, 有望在未来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渠道方面,COLMO 已完成了线上全渠道布局,虽 然成立较晚但粉丝数成长较快,线下门店数快速铺开。回顾美的以往的成功路径, 可以发现其具有极强的学习曲线和市场开拓能力,因此 COLMO 在高端市场成长潜 力较大,有望成为美的大家电业务新的增长点。

4.1.4. 全球化稳步推进,海外市场拓展大有可为

稳步推进全球化,遵循“三步走”的海外开拓路径。第一步是与国外企业合作,获 得技术和 OEM 订单,通过代工以及在全球品牌零售商处销售;第二步是参股国际 二线品牌,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和合资公司,利用已经成熟的外资体系开拓市场; 第三步是 OBM 设立自主品牌,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并与国际化大公司深度合作, 实现双轮驱动。截至 2020 年,公司海外共设有 18 个研发中心和 17 个主要生产 基地,遍布越南、印度、泰国、俄罗斯、埃及、巴西、阿根廷等 15 个国家,海外员 工约 3 万人。

4.2. B 端业务:三个战略方向打开市场空间

家电转型是“更大更强”,成为世界科技巨头的必经之路。家电产品本身属于耐用消 费品,其中冰箱、空调和洗衣机发明时间均接近 100 年,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零配 件技术都相当成熟,全球主要家电市场如欧美、东亚基本已步入成熟期。传统的国 际家电巨头均陆续选择做减法,剥离原先的家电业务,转型门槛更高,利润空间更 广阔的 B 端业务。参照国际巨头转型经验,美的有望成为中国的“西门子”或“丹 纳赫”,未来打造多领域的隐形冠军。

4.2.1. 楼宇科技:硬件加软件协同发力,帮助建筑节能减排

智慧楼宇市场空间广阔。智慧楼宇是将计算机控制技术、管理软件和节能系统程序 相结合,实现建筑物、通信、办公、安保和消防自动化。建设智慧楼宇的好处主要 有三点:(1)节约能源和费用支出。通过智能化计算和良好的硬件相配合,最大程 度的降低住宅、各类大厦以及公共设施的采暖、空调、热水供应和各类电器的能耗; (2)通过云计算实现建设者和使用者对楼宇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信息互通互联;(3) 通过智能化技术,调节楼宇的空气,用水和声光系统,搭建更健康的环境。当前国 内智慧楼宇行业需求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新建筑的智能化应用,二是旧建筑的智能 化改造。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测算,预计 2022 年中国智慧楼宇市场规模达 7377 亿 元。

兼具硬件和软件优势,重点在于市场开拓。目前该行业主要参与者有四类:(1)西 门子和施耐德等代表的外资企业,在智慧楼宇深耕多年,技术和硬件方面较为成熟, 但较难为国内提供强适用性服务;(2)阿里、华为等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主要做楼 宇智能化和数字化平台,为地产企业和设备企业提供数字化支持,依靠对用户数据、 楼宇数据的收集分析,实现 B 端用户的楼宇管理;(3)大量第三方软件类平台企业, 因为拿不到硬件设备供应商的生成逻辑,只能做楼宇表面浅层的智能化服务;(4) 美的、海尔和格力等代表的国内硬件设备供应商,介于外资企业和第三方软件平台 之间,既有软件平台又有硬件设施,能更好的针对国内的特色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参照施耐德,美的智慧楼宇未来可期。 年施耐德的能源管理业务(主要是 楼宇管理)占总营收比例长期保持在 70%以上,全球市占率约 17%。剔除掉 2020 年 疫情影响,2019 年公司能源管理业务营业收入 208.47 亿欧元,毛利率 39.51%。

中央空调搭配智慧楼宇,已中标多个重要项目。美的成立专门的楼宇科技事业部作 为五大战略业务群之一,足见对该业务的重视。其主要管理四个部门,美的暖通和 菱王电梯提供硬件,其中美的中央空调已应用多个重要工程项目,如智利外交部、 中国移动数据中心采集、2018 俄罗斯世界杯体育馆等。美控智慧建筑和楼宇科技研 究院主要负责智慧楼宇的硬件控制,软件开发和数字化平台维护。2020 年美的完成 多个楼宇解决方案,如为莲花清瘟制造商打造生产环境解决方案以助力疫情期间药 物高效生产,助力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建设并提供智能暖通解决方案,为鹏城云脑 -2 项目量身打造专属的集成冷站解决方案,与中航云推出冰潜系列阵列式机房空调, 与西藏宁算科技集团共同打造带热回收的蒸发制冷创新方案等。

4.2.2. 美云智数+库卡机器人+安得物流:协同效应与战略优势长期存在

精益制造能力外溢,开发 B 端市场。目前国内制造业的主要矛盾是产能过剩,大而 不强。一方面大家都面临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则是产业链转移。制造业 产业链复杂且相互联系,除了自身要做到制造升级和成本管控外,如果缺乏强有力 的上下游供应链和产业集群优势,长期来看,自身制造优势也无法保持。而美的依 托自身 53 年的制造业实践和 9 年的数字化转型,已实现内部多个智能工厂的转型 升级,构建了精益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三个核心优势,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实现成本最优和柔性交付。因此,美的通过工业互联网 M.IOT 和美云智数,为制造 业提供软件和数字化服务,库卡机器人提供自动化和柔性制造,安得物流辅助仓储 配送管理,协同效应下既可以壮大产业链维持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则可以开发 B 端 市场,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为工业 4.0 升级积累足够的制造数据。

4.2.2.1. 美云智数:建立工业市场的全价值链云服务软实力

开发工业 SaaS,以精益制造思想和创新研发打入细分市场。美云智数作为美的成立 的软件企业,依靠母公司美的集团 9 年数字化转型所积累的技术平台能力,有望切 入工业 SaaS 市场,覆盖 B 端用户全产业价值链,提供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数 字化营销、人力和财务管理系统、创新研发等制造业的全价值链咨询服务和经营方 案,为其降本增效。目前该板块已服务 40 余个细分行业,200 多家企业。

美云智数 SaaS 矩阵包括互联网大数据、采购云、工业仿真三大领域。互联网大数 据凝结60+行业领先企业互联网数据应用实践,覆盖10000+互联网平台(主流电商、 媒体、论坛、官网等),支持企业市场决策、产品策划、舆情监控和资讯洞察;其优 势在于经过美的自身实践积累形成的改革方案,可以打造更适合中国企业的全品类 采购供应链精益管理体系。目前,私有云版本已被国内多个行业头部企业选择;工 业仿真(即数字孪生技术)更契合本土企业需求,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具 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企业级 SaaS 市场规模庞大,有望成为美的新的盈利增长点。目前我国企业级 SaaS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 iResearch 的数据显示,2019 年国内企业级 SaaS 市场规模 达 341.1 亿元,同比增长 40.1%,2020 年国内企业级 SaaS 市场规模增至 510 亿 元,同比增长 49.5%。该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国内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相 信 IT 运维和云计算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但工信部发布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 报告》却显示,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只在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宣传、库存管 理等领域渗透率超过 40%,很少能够提供决策支持、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 分销系统等功能。根据前瞻研究院预测,2020 年我国企业级 SaaS 市场规模已达 510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我国企业级 SaaS 市场规模将突破 2200

4.2.2.2. 立足库卡:打牢柔性制造和精益生产硬实力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迎来稳增长期。尽管受疫情影响,欧美市场有所下滑,但 2020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出货量仍达 38.4 万台,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拉动, 当年仅中国市场新增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就高达 16.84 万台。随着疫情修复和明年欧 美市场恢复,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IFR 预计,2021 年全球工业机机器人出货量有望 达 43.5万台,2024年出货量则可能达51.8万台。根据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GGII) 分析,未来两年工业机器人市场将呈现稳增长,部分细分领域如多关节机器人中的 小六轴产品,SCARA 机器人等有望快速增长。

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市场迎来快速成长期。从政策面看:(1)2020 年工业和信息部 发布《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促进 工业数字化转型,激发工业数据资源要素潜力,加快工业大数据产业发展;(2)国 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业提出重点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也陆续发布新基建 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和发展,是使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经 之路,发展潜力巨大。从经济层面看:(1)受疫情冲击,海外大量订单回流以及国 内经济企稳修复,各类制造业催生工业机器人需求;(2)长远来看,国内人工上升 也倒逼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加深。从工业机器人密度上看:2020 年韩国工业 机器人密度(平均每万名工人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为 922,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 从 2015 年的 49 增长至 2020 年的 246,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但考虑到我国拥有全球 最大和产业链最全的制造业,要完成制造强国目标,工业机器人拓展需求仍较大。

收购库卡将强化美的 B 端业务实力,提升集团科技制造水平。当前美的已完成库卡 的全部收购和私有化,尽管自 2017 年美的收购库卡以来,其短期经营一直不及预 期。但我们认为库卡的价值并不在于短期盈利,其战略意义在于不能用钱买来的国 际高科技。作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库卡技术在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方面 不弱,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拥有奔驰、宝马等核心客户;此外,库卡 AGV 业务最早始于 2008 年,主要以重载类产品为主。2014 年库卡又收购了瑞仕格(有 110 年历史的国际著名物流系统集成商,在物流集成及 AGV 应用方面有着深厚积 累)。

美的基本完成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布局,协同效应下助力 B 端转型。美的最早于 2009 年开始研究伺服电机;2015 年与安川成立合资公司并设立机器人部门;2016 年入股 国内机器人领先企业埃夫特 17.8%的股权;2017 年收购库卡,同时收购以色列运动 控制和伺服电机厂商高创,延伸至机器人上游产业,并尝试将工业机器人、自动化 生产与物流等环节整合,形成美的智能制造方案;2018 年与库卡合资并通过安得智 联整合库卡和瑞仕格在中国区的业务;2020 年收购合康新能,布局机器人上游核心 部件。展望未来,工业机器人产业布局具有三个协同效应:(1)随着工业机器人市 场回暖和国内需求增长,库卡中国有望实现盈利,助力其研发与产出正循环,积累 机器人产业优势;(2)依托机器人的柔性制造和自动化,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改 善家电业务盈利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3)消化和吸纳库卡技术以及上 游核心部件,强化美的精益制造能力,有利于公司向 B 端输出精益制造方案,抢占 B 端智能制造市场。

4.2.2.3. 安得智联:切入大件物流市场,潜力巨大

大件物流市场规模大,行业痛点明显。随着电商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家电和家具 等大件物品的网购比例上升,大件快递的需求快速增长。然而,目前快递公司在大 件配送服务上存在明显短板:(1)操作困难。从分拣上看:大件快递重量较重、形 状不规则,导致原先适用小件快递的分拣自动化设备难以承受大件快递的重量或者 匹配其各异的形状,造成大件快递分拣需要人工搬运或者通过操纵叉车完成。从末 端派送上看:由于大件快递的重量和形状问题,末端派送人员对大件商品装货、卸 货、搬运较为困难。(2)消费诉求过高。因为快递小件的服务中的上门取件、免费 送货上楼、高时效、快递无破损已成为标配,导致消费者对大件快递有同样的服务 质量要求。(3)盈利较弱。大件快递毛利率大多低于 10%,盈利弱的原因在于运送 物件差异性大,带来运输车体积浪费和运输成本增加;行业自动化程度仍较低,快 递派送一次只能送一件,较难实现规模效应。(4)网点歧视。因为大件盈利弱,难 操作,易损坏,所以很多快递网点都倾向做小件快递而不愿意接收大件快递。以上 痛点导致了大件快递行业竞争格局分散,目前尚无绝对龙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2.3. 汽车零配件:布局电动车空调压缩机和 EPS 电机等配件

机电原理相通,威灵布局车用配件。美的子公司美芝压缩机和威灵电机,深耕家电 零部件多年,旗下生产的空调压缩机和洗衣机电机市占率在全球领先,从 2020 年全 球市占率上看,家用空调压缩机超过40%,冰箱压缩机为17%,家用空调电机为37%,洗衣机电机达到了 18%。机电原理本质相通,都是围绕“驱动主机+能源转换+散热” 三大板块展开,而电动车的驱动电机与家电电机均采用 220V 交流电机,仅在控制 形式和结构上有些许差异,通过车规级的改制后完全可以作为驱动电机使用。车用 空调和压缩机领域,本质上都是热管理的范畴,尤其是当前 PTC 空调能耗较高,进 一步加剧里程焦虑,热泵空调大有可为,而家电企业在这块有研发和生产优势,需 要做的是车规级改造。

美的在车用热管理方面有成长潜力。从产品端上看:2021 年 5 月 18 日,美的威灵 电机首次宣布了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热管理系统和辅助/自动驾驶系统三大产品线 全线投产,并正式发布 5 款汽车零部件产品:驱动电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 动压缩机和 EPS 电机。其中值得关注的产品主要有两款:(1)EPS 电机,作为辅助 /自动驾驶系统的关键部件,该部件长期由外资把控,美的通过自主研发,推出的 EPS 电机实现了 0-4000rpm 的宽调速范围、带冗余电机可选、高转矩品质、紧凑型设计、 低噪音等能效,打破了技术壁垒,成功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2)转子式电动压 缩机使用自然冷媒 CO2,具有高效率制冷制热、低噪音、轻量化等技术特点,将大 大延长续航里程;其 R134a 涡旋电动压缩机的转速也达到了惊人的 12000rpm。从市 场格局上看:传统燃油车空调和热管理系统基本被外资把控,国内厂商主要扮演 Tier2 的角色,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国产替代逻辑得到增强,汽车供应链格 局有望出现调整。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

2022年3月30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了13家新加入其全球灯塔网络工厂,世界500强企业美的集团旗下的美的冰箱荆州工厂、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两家入选。“灯塔工厂”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者,是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表率。加之美的集团此前的微波炉顺德工厂、美的空调广州工厂两个灯塔项目,美的已成为国内拥有最多灯塔工厂的集团,进一步展现美的强大的科技属性以及在中国智造领域的引导能力。值得关注的是,美的集团4家“灯塔工厂”的生产物流服务体系均由安得智联承接。

美的集团旗下的物流科技企业安得智联,作为“灯塔工厂”生产物流服务体系变革的幕后推手,已建立端到端全链路数智化的物流运营迭代能力,为客户提供从原料至成品的生产精益物流,线上线下一盘货,To b/C一体化,仓干配一体化及送装一体化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协助企业推动渠道变革与供应链效率优化,提升竞争优势,并持续在工厂物流端以及供应链端推进精细化的探索。

生产物流体系变革提升柔性制造能力成就“灯塔工厂”

随着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对厂商的生产模式、以销定产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C2M、C2F带来周期的缩短,也就对生产前端的供应链提出更高的需求,“灯塔工厂”是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本次入选的“灯塔工厂”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建于2006年,主要生产滚筒洗衣机、波轮洗衣机以及双桶洗衣机几大类产品。近年来,为满足客户对产品交期、质量的要求,在端到端价值链积极部署人工智能和先进工业物联网技术,打造一个交期更短、质量更好、下线直发至客户、劳动力和能源效率更高的柔性供应链,成为世界洗衣机全价值链卓越工厂。安得智联在推进生产物流体系变革时,最大的难点是解决园区的大物流的部署,以满足后端的“T+3”快速响应的柔性制造模式。安得通过系统的部署规划,对零部件入园区的存储配送以及产品下线后的成品流向等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园区物流通道的进出以及人流物流的分离等都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安得智联运用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为该工厂实现货柜车辆预约、成品入库、装箱发运的无缝智能化管理,提升物流效率,交付周期较三年前提升56%、成品库存周转率同比提升125%。

另一家“灯塔工厂”——美的冰箱荆州工厂占地1500亩,年产能达1500万台。该工厂从2018年开始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以T+3为牵引,以精益柔性制造为基础,深化应用自动化技术、业务变革推广数字化运营、同时运用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做重点突破,通过自动化、数字化两化融合,拉通全价值链转型升级,稳步向智能制造工厂迈进。

安得智联在帮助荆州工厂推进生产物流体系变革时与合肥工厂稍有不同,美的冰箱荆州工厂建设的时候,美的已经在芜湖、邯郸、重庆、合肥等地都有了异地工厂,荆州工厂的物流布局在开建初期已经有统一的部署,所以安得重点围绕数字化变革开展。根据灯塔工厂更柔性的生产模式,安得在供应链的敏捷度、透明度、开放度上更加着力,通过数字化能力的构建以及智能技术平台的打造,更好地拉通跟灯塔工厂的互动,实现供应链生产制造的高效协同,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交期缩短25%。

数智化物流构建一体化供应链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下,企业的竞争是资源配置的竞争,本质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在美的集团“T+3”的变革中,安得智联作为供应链服务商的角色,发挥着深度的物流底座职能。近年来,安得智联不断总结美的集团以及“灯塔工厂”的实践经验,积极对外服务,目前已服务超3000家品牌企业,主要集中在家电家居、3C、泛快消等行业头部企业。安得智联在创建世界级“灯塔工厂”生产物流服务体系中,一直持续推进四个阶段的变革:

在主机厂建立大型标准化的VMI仓库,以VMI仓存储管理、仓配一体化业务向两端集约运输业务进行延伸。

2、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革

在VMI仓储内部独立开发PLS系统,同时结合自身干线运输的优势,也有自己专业的运输物流TMS,并有效实现了原材料库存的在线化、共享化和所有运输路径的在线可视。

3、运包一体的模式变革

不仅计划以品类或者集约型的品类为重点,开发一些标准、可循环的器具,而且和客户探讨对下线到送装全运输的流程有哪些可以投入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手段,给客户提供完整的从包装设计到业务模式设计一直到整个方案落地全流程的服务,让客户更省心。

4、持续在工厂内部的物流端以及供应链端推进精细化的探索

安得智联的生产物流脱胎于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解决方案的团队,可以为客户提供从项目的规划到项目的投资分析,再到项目的组织实施全流程的业务服务。

在国家“双循环”背景下,家电、家居以及泛快消类企业正积极开拓下沉市场。安得智联从成立至今,不断夯实全国仓网布局。目前,安得智联的前置仓与末端的送装网点可以覆盖全国99.1%的乡镇,更好地配合安得智联深耕的行业客户去做渠道下沉。未来,安得智联将把端到端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应用于更多制造企业,以智慧物流助力企业实现柔性制造的转型升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在“工业4.0”理念的驱动下,近年来智能制造被视作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主攻方向。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也在不断向智能化方向靠拢,加快智能化转型,以抢占行业制高点;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的赋能,以及物流装备技术的创新发展,均为制造业供应链效率提升开创了新的路径,依托先进技术打造智慧型供应链和智能物流系统成为制造企业开疆拓土的重要利器;另外,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作为国家政策被重点关注。近期国务院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中更是着重强调,要进一步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进物流降本增效。

在此背景下,6月3日-4日,由《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主办的 “2021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技术研讨会”在苏州隆重举办。本次大会以“融合 赋能 智链未来”为主题,邀请来自制造和物流行业的专家,以及国际领先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世界工业集团百强企业、国际知名系统集成商、软件信息化企业、国内知名汽车生产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精彩分享智能制造中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深入探讨制造行业供应链与物流系统建设,共同展望面向制造行业的智慧供应链与物流发展。

上午会议主题:“深度融合 智链未来”

大会上午的主题是“深度融合 智链未来”,由《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执行主编赵宁先生主持。今年正值《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创刊25周年,在这特殊的时间节点,他代表会议主办方向与会嘉宾致以诚挚的欢迎和感谢。

赵宁表示,《物流技术与应用》创刊20多年来见证并推动了中国现代物流的创新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打造了良好的品牌。除了办刊,杂志每年还定期举办多场行业性会议,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上午会议突出“深度融合”主题,希望通过深入的互动交流,能为参会嘉宾们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迪。

《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执行主编赵宁先生主持上午会议

《物流装备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陆大明先生

作为物流装备行业的著名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陆大明先生出席本次会议并致辞,内容要点如下:

  • 新冠疫情带来了去全球化、去国际工序的分工、去人际交流方面的冲击,加速了逆全球化的进程,使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和分散化加剧。
  • 物流装备行业要研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对其有清醒的认识,然后再找到自己的位置,培育发展自己的企业。如果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没有弄清楚,我们的物流装备产业会非常被动。
  • 我国物流装备行业通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到了发展新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物流装备行业需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融合、赋能是未来制造业主题》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先生

作为本次大会的“金牌合作伙伴”,施耐德电气在会上与行业内外伙伴共同探讨了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的升级发展之道。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先生在致辞中表示:

  • 融合、赋能,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主题。从融合的角度来看,在现代制造业中,无论是云端技术、移动技术,还是机器视觉技术,实际上就是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另外,IT技术和OT技术的融合,也对传统自动化技术提出新要求。
  • 灯塔工厂作为全球制造业对标的对象,无论是制造集约化水平、智能化水平,还是物流装备系统在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都能够给全球制造业树立标杆。
  • 兼具制造业最终用户与赋能技术提供者的双重身份,施耐德电气将以使技术更好地为制造业、物流业等赋能,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为使命和目标,协同生态圈合作伙伴开展广泛而深刻的探索实践。

《制造企业供应链进化之路》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天睿物流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邱伏生先生

  • 智能制造只是供应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其本质问题是快速有效交付,未来的发展是大物流、小生产方向;从长期而言,未来将实现制造工厂智能物流中心化,以保障全价值链的效率。如果没有智能物流与智能供应链的保障和支撑,智能制造将永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 制造企业供应链核心痛点: 库存高,库存周转率低; 流程环节多; 计划多变; 预需求不协调; 不能准时交付,让客户觉得没有契约精神; 各业务部门存在恐惧心理,对供应链没有信心; 团队协作能力差,供应链整体资源分散,内耗严重,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经营效率低、供应链机制决策不精准,无法体现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 制造供应链转型升级路径: 不同的段位,升级切入点不同。 智能部门阶段,需要精益升级; 集成供应链阶段,需要整合升级; 价值链网络阶段,需要信息化升级; 连锁级供应链阶段,需要业态升级; 生态圈建设阶段,需要影响力升级。
  • 数字孪生技术将成为智能供应链的核心技术: 以点带面,强调全局性; 更看重相对客户服务满意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更加看重供应链过程的增值要求; 更加强调以制造企业为智能供应链元素; 强调主动感知“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实时可视,完全透明。

《上汽通用汽车物流数字化实践》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控制与物流部经理陈智杰先生

  • 近年来,制造行业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都是在网络中产生的,对于汽车生产企业来说应对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包括新常态下汽车消费的升级、逐渐提升的成本压力,还有资源和需求的精准匹配等。与此同时,激烈的中美贸易战、持续的新冠疫情等,都对制造业供应链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 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但更多需要我们有模式变革的勇气,这方面尤为重要。
  • “智能+”赋能物流仓储运作: 上汽通用汽车陇桥路仓储运营一体化管理,打破了传统汽车行业低效分散的物流运作模式,将整车厂的零部件物流业务提升至全新的能级; 国际领先的物流数字化系统平台赋能一体化仓储运作集成管理,促进物流运行效率及成本显著改善; 相较于传统模式,一体化”智能+”仓储运作集成管理模式更灵活、更精准、更高效、更具拓展性。

《数字化供应链探索实践,为制造业全球突围开辟新通路》

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CTO吕台欣先生

  • B2B供应链管理新挑战:

(1)客户需求波动剧烈,订单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2)应对全球化和频繁变化的产业环境;

(3)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流通成本控制 ,拷问供应链管理综合能力;

(4)劳动力供给趋紧,制造业人才缺失。

  • 全球供应链趋势的改变:

(1)环境变化:世界更重视实体经济及制造;

(2)客户行为的变化:商业环境严苛,更趋向要求企业提升供应链效能;

(3)科技的变化:大数据及IoT的应用为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支持,使非标准化过程得以平台化。

未来,全球供应链将会向着供货商、制造商、服务商、金融机构、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形成的生态型供应链体系转变。

  • 准时达数字化供应链: JusLink智慧供应链应用系统

(1)供应链全流程可视,打破供应链信息孤岛,降低潜在异常风险;

(2)全流程多角色在线协同,优化供应链运营效率,提前采取措施应对;

(3)完整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优化物流管理,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

《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建设》

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江世民先生

  • 如何应对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以IT/OT/DT融合为核心,以数据驱动应对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问题。改变应对不确定的思维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动态协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 智能工厂的价值链须依托于数字供应链,主要体现为:新技术的充分应用(工业互联网等),实现系统集成;设备、产品、工艺流程、数据和人之间的数字化连接;连接产生各种类型的新数据;数据分析和数据的快速复用,重塑供应链。
  • 数字供应链之未来:智能工厂从“造物”视角将重新定义企业价值链;泛在的数字供应链,正在催化经济主体协作方式的激进变革;社会化条件下,企业的供应链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做更多的集成;数字供应链与数字供应链一起,将涌现新的价值网络,构成某种较强韧性的商业生态群落。
  •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企业竞争力,战略是核心;外部驱动,技术是起点;转型基石,人才是根本。

《新常态下,舍弗勒数字化之旅》

舍弗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物流副总裁朱瑞先生

  • 疫情催生的“新常态”:在疫情影响下,制造强国表现得更稳健,能给人们提供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出口需求可能会减少,要走出蓝海,就要靠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运输及物流成本的优化;供应能力的表现和变动;应对频繁变化的快速再计划能力;供应链网络复杂化;多变需求的预测准确性;供应链缺乏透明度;企业外部资源缺乏合作;产供销端到端业务流程协同困难;等等。
  • 先进企业未来十年发展思路的共性: (1)通过降低成本维持生存; (2)通过创新打败竞争对手; (3)通过关注客户取得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时代的渠道变革——“一盘货”统仓统配解决方案》

安得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业总监陈为先生

  • 市场环境变化:从产品驱动转换为以服务体验为导向的用户市场;从规模增长转变为以稳定存量市场的产品迭代升级;从粗放的销售渠道转变为贴近消费者的全渠道网络布局。
  • 物流需求变化:过去经营导向为主,要的是效益,现在考虑的是效率;过去渠道管理粗放,要的是规模。
  • 安得智联“一盘货”统仓统配解决方案: (1)高效协同仓模式,基于物流规划确定布局,对仓库规划区域内全品类客户物理仓库进行整合,实现仓库共管、库存共享、配送集成; (2)整合优质的物流资源,端到端干仓配装能力全景; (3)数字化运营能力建设,建立物流数据中台,让数据更贴近业务,全链路业务实时在线,推动业务实时响应,即时决策,周期性检讨,持续优化。
  • 主持: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天睿物流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邱伏生先生
  • 嘉宾: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控制与物流部经理陈智杰先生 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CTO 吕台欣先生 舍弗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物流副总裁朱瑞先生 安得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业总监陈为先生
  • 核心话题: 1.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的主要难点; 2.制造企业的智能化物流中心建设; 3.制造业与物流业如何深度融合; 4.制造行业的供应链标准建设。

下午会议主题:“技术赋能”

下午大会主题为“技术赋能”,由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副主编江宏女士担任主持。她在开场中提到,当前我国制造业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除了数字化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外,技术的变革也在不断深化,下午大会聚焦“技术赋能”,邀请了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企业以及配套技术供应商来为我们分享技术创新与落地。

《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副主编江宏女士主持下午会议

《面向数字化的制造业供应链解决方案》

普罗格软件解决方案负责人 蒋文磊先生

  • 数字化制造供应链有着体验至上、可链接、可感知、可决策、可调度、快速响应的特点。
  • 普罗格将制造信息化做了大致定级:基础级—Excel及商品卡片标记管理、规范级—业务流程化信息化、集成级—标准化、数字化、柔性化、智能级—知识模型优化、智慧级—预测、自适应、人工智能。
  • 基于这样的分级,普罗格面向面向制造业的供应链,研发了针对未来的新一代软件系统(UPCloud),其中包括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平台、APP应用平台、数据交换平台、自动化设备、 大数据信息化。整个产品线分了三个维度:一是,供应链执行端处理;二是执行链管理的处理三是供应链决策,每个维度都有对应的产品线支持,都有行业内的积累做赋能,不只是制造业、在零售、大健康等行业都可应用。

《制造业物流面临的挑战、机遇和技术趋势》

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事业部智能物流业务总经理孟群女士

  • 宏观经济和大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碳中和-低碳地球,环球同此凉热,欧洲和美国已经实现了碳达峰,中国正在向迈进,这将深刻影响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全球朱格拉周期开启,固定资产投资和设备更替进入更新周期;疫情冲击了过去相对稳定的全球供应链系统;十四五的制造业强国战略;新经济指数持续走强,新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动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 制造业物流有了高速长足发展,但也面临挑战:例如,由于物流一般是成本中心,工厂往往更重视产线和车间,对于物流仓储空间、运输线路等,往往以成本为导向,可能造成物流空间不够,物流装备不足;很多企业上了ERP,但更多以财务视角看原材料和中间品、产成品,以至于很难获得物流设计时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如体积等关键信息;系统建成之 后,技术上升级换代难,日新月异的技术比较难用到老系统上……
  • 施耐德电气是一家覆盖客户全项目生命周期的电气和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近期更是推出了以软件为中心的自动化平台,主要面对食品饮料、物流等行业,该平台以IT的方式定义OT,主要特性是解除了软件和硬件之间的耦合关系,例如,以前堆垛机软硬件不可分开选择,这个产品可以选择施耐德软件,别人的硬件。
  • 施耐德电气物流行业成功案例分享:分布式一体机产品在制造业物流中心项目的稳定应用;制造业物流-锂电池行业智能物流项目;流程制造业物流-乳品行业自动化立体仓储\EMSE(SCADA)系统套件在生产物流的应用案例;制造业能源管理案例。

《AMR机器人打造智能制造新引擎》

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孙迪先生

  • “AMR+”是针对制造业提出的概念,很多制造业环境中搬运的产品不仅限于料箱、托盘等标准化物流单元,还有很多非标件,例如,电梯工厂的电梯门板,非标准化搬运就需要用不同形式的AMR设备,结合不同的载具来满足各类需求。
  • “AMR+”助力智能制造有三大场景:自动化生产线对接,产线到产线之间流转;自动化生产设备对接,生产设备到生产线之间流转;立库输进出输送口对接,仓库到生产线或库内之间流转。快仓要做就是让未来的智慧工厂成为跑满机器人的小型智慧城市。
  • 快仓在智能制造场景里面做的案例:台晶电子宁波工厂-智能料箱搬运机器人项目;服装制造-阿里新制造;电子制造-某PCB行业智能搬运项目;电子制 造-英业达智能搬运项目;电子制造-西安隆基光伏智能搬运项目。

《中车株机的智能物流升级发展》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物流部副部长方忠民先生

  • 中车株机的智能物流升级来源于2015年国家智能制造行动,当初准备智能物流整体的思路:以物料为载体,以物料流转为信息为控制跟踪要素,将生产物流和生产能力进行统配统筹匹配根据生产计划执行情况确定物料需求和物料消耗情况,对物流进行调度。
  • 中车株机的智能物流建设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物流管理标准化、精益化;二是物流信息化建设;三是,物流设备智能化;四是,物流系统集成化。我们投入的目的是要提高整体效益。
  • 中车株机智能物流项目包括:转向架立体库房与AGV小车项目;物流信息化系统建设——(WMS系统应用推广、条码技术集成应用、供应链计划体系);物流装备提升—(工装器具);物流标准化、精益化项目。
  • 接下来,中车株机除了进一步从物流装备提升,WMS物流运用,工装器具提升等几个方面深入升级以外,也将进一步加强实现信息与物联网融合,实现过程物联互通。

《德马泰克核心科技优化您的供应链》

德马泰克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高级销售经理董宁先生

  • 近几十年的城市化浪潮,导致城市周边的土地变得非常稀缺,企业对仓库的空间利用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触发了立体仓库的大规模普及。
  • 德马泰克公司已经发展了202年, 1954年发明了第一台AGV;1959年发明第一台堆垛机;1985年发明第一套货到人系统,在国内已进行了27年的深耕,从食品饮料、服装、医药到制造业,德马泰克客户众多,遍布各个领域,拥有多层穿梭车DMS、货到人系统、分拣机、堆垛机立库、视觉系统、执行软件、机器人拣选、负载处理设备、Autostore、移动自动化等非常完备的解决方案和产品线。
  • 今天重点展示我们比较创新的多层穿梭车(DMS),展示其在潍柴动力、华为、中国南方航空、博 世汽车等制造业客户的应用,实现了小件物料的缓存,快速出入库,排序。

《自动化货柜在工厂的应用与分析—解决特殊存储的优势》

卡迪斯物流设备(北京)有限公司资深销售经理王跃先生

  • 卡迪斯货柜包括:垂直升降柜、垂直回转柜、水平回转柜、缓冲式货柜。
  • 卡迪斯货柜能够帮助客户解决的问题:空间拥挤,没有整体改造空间;物料SKU多、总量大;管理不便;破损或丢失;5S管理未达标;还有人员不足,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 针对重型物料存储、恒温恒湿控制、穿楼层的传输与存储、洁净室存储、自动化对接等客户的特殊需求,卡迪斯也有完善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例如,针对重型物料拿取方便,节省占地面积要求,卡迪斯有重型自动货柜;在自动化对接方面,卡迪斯货柜可以与机器人、AGV、RGV等设备对接,实现存储、传输无人化,向实现工业4.0迈进。

《全流程机器人方案带来柔性制造新突破》

极智嘉科技全球供应链解决方案总监曹晓刚先生

  • 极智嘉的愿景要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公司,打造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实现数字化和智慧化的敏捷供应链。
  • AMR和AGV导航技术分布情况来看,二维码导航和激光SLAM导航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我们国家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完全领先于国外的市场。
  • 极智嘉是最早投入激光SLAM的机器人企业,在激光SLAM研发与落地应用的案例已经达非常成熟。例如:在上海西门子落地的案例也非常典型,包含货到人拣选机器人P800、货箱到人拣选机器人C200S、四向穿梭车和智能搬运机器人M1000组合方案,实现全流程柔性自动化,产线无停产的智能升级。
  • 最新推出的基于SL AM导航的产品,可以搬运材料行业和锂电池行业、电芯车间等等大 重量的卷材,可以和缓存架对接和机台对接,通过机构的感应,传感技术和视觉技术可以做到SYZ三个方向正负一毫米的精度对接,这款产品也是在业内首创。
  • 主持人: 法雷奥中国区供应链&精益生产总监 章增乐先生
  • 嘉宾: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智能物流技术研发院高级主任师 高跃峰先生 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事业部智能物流业务总经理孟群女士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物流部副部长方忠民先生 昆船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岳华先生 极智嘉科技全球供应链解决方案总监 曹晓刚先生
  • 核心话题: 1.对“技术赋能”的理解与思考; 2.在供应链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如何看待和保障信息安全; 3.制造企业代表、物流装备企业分别具有智慧物流发展蓝图; 4.针对实现数字化供应链、智慧物流,大家有怎样的技术路径。

为了弘扬和表彰为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升级发展做出创新突破的企业以及做出贡献的优秀个人,推动我国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转型与升级,搭建更高水平的交流与提升平台,主办方组织了“ 优秀物流工程奖”、“ 供应链创新方案奖”、“ 物流创新技术奖”、以及“ 物流突出贡献人物奖”四大奖项申报,经过了来自制造企业、科研院校以及咨询公司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的奖项评审专家组的严格评审,在大会现场隆重举行了“2021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技术研讨会荣誉评选颁奖晚宴”,四大奖项全部揭晓。

《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任芳女士主持颁奖晚宴

《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执行主编赵宁先生、副主编江宏女士做总结致辞

与往届一样,除了精彩演讲和颁奖晚宴,本次大会还在会场外设立了内容丰富的展示区,施耐德、快仓、江锐、金峰、曼哈特、斯泰必鲁斯、隆链、艾吉威、天和双力、图漾科技、驭势科技、上海宾通、普罗劳格、先锋物流装备、慧仓等在内的物流系统集成、物流软硬件企业集中展示了各自在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领域的创新与高效的装备、技术与解决方案,用多种形式呈现前沿科技与实用技术的完美结合,为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变革提供助力。

明天上午(6月4日),2021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技术研讨会将继续精彩呈现。考虑到制造业细分领域众多,场景和需求相差迥异,大会主办方精心策划了三场分论坛,包括:“离散制造业物流”、“连续制造业物流”、“重载物流”,聚焦三大细分领域的供应链与物流升级经验与思路进行分享与探讨,让我们共同期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慧物流与现代供应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