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信金融有哪些方式来控制风险?

近年来,涉及大学生群体的金融诈骗案接连被爆出,根据海淀反诈中心统计,在大学生遭受的金融诈骗中,最多的是刷单返利类诈骗,此外虚假征信类诈骗也是屡见不鲜,一些大学生会收到“某机构”来电,说其办理过一个校园贷的账号,声称为了帮助该学生避免因办理的“校园贷”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帮助注销账号,接下来就会要求大学生按照对方的指示下载贷款APP,诱导大学生按照其要求一步步操作,把钱款转到对方的指定账户,实施诈骗。中原消费金融提示,以注销贷款为由,要求进行转账的信息,大多都是诈骗,请务必拨打官方电话核实真伪,切勿盲目操作。

新型的“注销校园贷”骗局主要针对的就是在校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在2021年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中,受访的2400名大学生中,68.7%的受访者称了解金融诈骗,47.4%的受访大学生称自己或同学遭遇过诈骗,其中约两成金钱损失在5000元以上。因为大学生缺乏相关金融知识,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十分容易落入金融诈骗的“套路深坑”。中原消费金融在此郑重提示:修改个人信息和注销账户业务均属于用户自主需求业务,凡是声称需缴纳一定费用方可办理相关业务的,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接到相关电话,一定要及时与官方渠道取得联系,核实真伪,避免落入诈骗陷阱。

另外中原消费金融还注意到,除了“注销校园贷”这样的骗局外,随着刷短视频、购物、交友等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常化,不断有新的欺诈骗局也在滋生。由于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新人对现实认知比较理想化,防骗意识薄弱,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诈骗。在此,中原消费金融呼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要理性消费,适度借贷;其次主动学习金融知识,提升金融素养,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最后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勿向陌生人转账,避免钱财损失!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

2022年3月5日,河北渤海投资集团(以下简称:“渤投集团”)领导一行到访政信投资集团部,双方就项目合作展开洽谈,旨在拓展引智引资的新路径,谋求新的合作契机,助力渤海新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进而促进新区沿海经济发展。

政信投资集团副经理范宗杰首先对渤投集团领导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集团发展情况。他说,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和改造、民生工程等基础工程的建设是地方经济加速发展的先决条件。此类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各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多元化融资的过程中,政信金融起源于鼓励社会资本方参与政府类工程建设。

政信投资集团依托自身优势,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的流动问题,能够以与台公司合作的方式参与投融资、建设等多个环节,更有利于从顶层规划设计和产业链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介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改善工程建设。

据悉,经过8年发展,政信投资集团借助国家级智库及咨询机构、专家的力量,为地方提供了经过深化设计、结构化设计的服务方案。全国已有多个地市受益于政信金融一揽子服务模式。政信投资集团先后与云南、贵州、山西、天津等多省市政府达成合作,在人居环境提升、河道综合治理、棚户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工业园区改扩建等方面为其提供建设资金、技术及管理理念支持,开辟崭新的融资渠道,为当地民生改善增添活力。

在会上渤投集团领导也介绍了集团资产规模、发展等情况。他介绍说,渤投集团是沧州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服务于渤海新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截至2021年末,渤投集团(含港务集团)资产约514亿元。多年来,在沧州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按照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要求,先后完成了黄骅港后方土地整理、渤海新城起步区等重点项目160多个建设项目,在渤海新区投资超过200亿元,全面助力渤海新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为全市全区沿海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渤投集团领导表示,为了加速项目启动和建设,集团正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业务涵盖债券业务、银行贷款业务、融资租赁业务,此外在信托业务、债务重组等业务方面,也有较为丰富合作经验。同时,愿意加强与社会资本方交流,为项目建设谋求更多的支持力量。

政信投资集团领导表示,从最新的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及各个城市是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量项目实践也证明,市场力量介入,能够使项目建设有持续的动力,同时通过商业化运营模式,地方与社会资本能够实现稳固发展的共赢局面。结合地方实际,政信投资集团可提供“投、融、建、管、退”一体化全流程服务,带去先进投融资模式、带去项目合理合规顶层设计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政府实现扩大就业、拉动经济长效增长等目标,实现了政信项目服务全闭环。

会后,双方均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发挥后发优势,以社会资本的有效投资加速产业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合作是成功的基石,双赢是共同的愿望,希望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

  加强金融债务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阻断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传输通道最为有力的手段之一,也是财政部赋予各地监管局的一项重要职责。

  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因地制宜,采取中央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监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监管、地方债监管“三箭齐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找准债务、金融监管结合点,对债务、金融监管实行统筹,充分发挥整合、聚合、融合效应,为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进,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型态也在不断衍生和变异。各地监管局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不断创新,做细中央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监控。

  “通过积极探索财政金融监管切入点,我们以专项调研和搭建主要分析框架为结合点,拓宽金融监管阵地。”福建监管局副局长陈雪敏对此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该局为此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监管资料报送机制和重大事项及时反馈机制,围绕获取的金融数据监测分析这条主线,使金融监管切实达到常态监测、实时反馈、有效研判之目的。

  福建监管局围绕中央金融企业前端的重点信贷分析、中端的风险处置管控、后端的财务监管这3个维度,增强金融监管针对性、延展全面性、深耕细致性。2020年以来,该局积极创新金融监管路径,以专项工作为载体,开拓搭建了《福建省12家银行政府类投资项目融资情况分析》、《中央在闽金融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析》等多个金融监管分析框架,形成定期分析报告上报财政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引起了高度重视。

  同时,该局根据监管实践找准债务、金融监管结合点,对债务、金融监管实行统筹,充分发挥整合、聚合、融合效应,为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类投资项目融资情况分析》正是上述结合的成果。它结合福建地域特色和监管实际,分析监测福建省12家主要银行的资金投向政府类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较好地对具体地区和具体项目的风险进行初步定位、防微杜渐。

  广东监管局在机制创新上狠下功夫。该局审时度势,建立并逐步完善年度财政金融调研制度,调研覆盖广东25家属地中央金融企业,主要了解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政策的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及财务风险的控制等情况。近两年的调研发现,部分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财务内控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通过调研,该局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金融企业进行整改,寓服务于监管,提升监管质效。该局通过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通报制度,扩大了金融监管的“影响力”。

  为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实现内外协调,共同推进金融监管,广东监管局与广东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广东分行加强沟通联系,建立并健全了常态化工作通报制度,强化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这一创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东监管局将发现的省内某金融企业资产风险分类审慎性不足、不良资产收购不合规、利用资管计划掩盖不良风险等问题,及时移交广东银保监局进一步跟进核查,实施联合监管,有效督促金融机构增强合规意识,形成监管合力和协同效应。

  上海监管局在金融风险监控过程中,将相关监管业务统筹,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梳理出四大金融监管事项的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异同的基础上,上海监管局按照“质近归一”的原则,将财务风险监测与财务制度执行监管有机统一,通过对财务风险监测资料的回收、整理、分析,确定财务制度执行现场监管的具体对象,提升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与此同时,该局将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投融资监管与财务风险监测有机统一,关注金融机构政信类业务风险向财务风险的传导,在财务风险监测时重点关注政信类业务规模较大的机构等。

  四川监管局规范监管模式,着力机制建设。印发《四川监管局财政金融监管办法(试行)》,细化对属地中央金融机构国有金融资本运营情况、产权登记和执行财务制度等方面监管要求,结合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分类施策;建立财政金融监管数据库,确定专人负责,科学设置项目,致力强化数据分析利用。该局重点关注政策要求对地方财政金融的引带、影响;积极参与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工作会及金融形势分析会,善于听取多方意见建议,紧盯风险多发领域和关键环节。

  强化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监控

  ■以不良资产批量接收与处置情况分析为抓手,通过不良资产转让供求分析,延伸关注金融机构关注类贷款变化情况,跟踪了解金融系统风险变化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监控对于其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救助问题企业至关重要。各地监管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将这项监管落实落细。

  经过不断总结监管经验,浙江监管局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做法。该局首先建立和完善了相关机制,长期跟踪分析金融不良资产收购处置情况。

  一是建立定期统计报送制度,加强与在浙资产管理公司联系,规范财务月报、季报报送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分析体系,掌握区域内不良资产批量接收、处置情况,分析收购规模、收购成本、折价率,跟踪不良资产接收端变化情况;分析现金回收,司法处置回现、对外竞价转让、整包转让等处置渠道变化情况,跟踪不良资产处置端市场动态。

  浙江监管局以不良资产批量接收与处置情况分析为抓手,通过不良资产转让供求分析,延伸关注金融机构关注类贷款变化情况,跟踪了解金融系统风险变化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不良资产包抽样分析,研究市场价格和组包资产质量变化,及时跟踪各类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动向,预判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情况。

  浙江监管局注重推广经验,总结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困难企业风险化解有效做法。深入开展资产管理公司帮助困难企业风险化解调研,通过走访座谈、现场调研、案例剖析,总结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经营过程中,综合运用产融结合等创新模式,帮助困难企业化解风险、推动市场出清方面形成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四川监管局高度重视强化风险监测,督促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该局动态监测资产管理公司运营风险,对数据资料分析发现的问题和疑点,进一步跟踪落实,督促其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

  这个风险控制体系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监测信用风险,主要是固定收益类业务表内外信用风险资产规模、结构与资产质量情况,包括逾期、不良、期限内调整、展期、减值计提、拨备覆盖率的变动情况和风险化解情况。二是监测操作及合规风险,包括是否发生引发损失的操作及合规风险事件,相关环节是否存在操作失误或不规范行为,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公司制度规定的情形。三是监测法律风险。主要是存续和新增案件的法律风险情况和应对措施。四是监测关联交易风险,包括关联交易是否采用市场公允价值,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掩盖风险的情况。五是监测声誉风险,主要是一般或重大声誉事件情况和应对措施。

  为切实督促资产管理公司加强财务制度执行监管,规范财务管理,四川监管局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关注准备金计提。是否按照审慎性原则,定期对存量项目进行金融资产估值减值,足额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准备。二是关注抵债资产管理。是否按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工作程序收取、保管和处置抵债资产。三是关注不良资产处置。是否按照依法合规、公开透明、竞争择优、价值最大化原则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四是关注是否适时新增和修订完善财务会计内控管理制度。五是关注是否对财务管理的规范性、财务核算的完整准确性和费用开支的真实合理性定期进行自查和检查。

  做实地方债风险监控

  ■福建监管局创新送达面审核查模式,即要求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核查重点和时间安排上报核查调研套表、自查报告等债券资金使用书面材料,抽调熟悉债务情况的工作人员协助面审,就相关情况和问题进行现场说明和解释。

  做好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监控,是阻断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延伸的重要手段。为做好这项监管,各地监管局纷纷祭出“大招”。

  福建监管局推出三项创新性举措,以期切实提升债务风险防控监管实效。

  一是通过实施分类监管新制度,推动债务监管“有的放矢”。根据福建省各地区债务率、日常监管发现问题情况、审计等其他监管部门问题查处情况进行债务风险评价,将福建省所有市、县(区)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监管对象,重点关注一类监管对象债务管理情况,及时收集掌握相关地区债务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有所侧重地开展监管,进一步提升在实地调研、核查和检查中的监管指向性。

  二是开创送达面审核查新模式,促进核查覆盖“统筹兼顾”。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合规使用是监管工作重点。为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核查工作,福建监管局创新送达面审核查模式,即要求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核查重点和时间安排上报核查调研套表、自查报告等债券资金使用书面材料,抽调熟悉债务情况的工作人员协助面审,就相关情况和问题进行现场说明和解释。核查小组以3人为一组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互为A、B角,在各自开展审核的同时也需复核其余组员已审材料,确保核查数据内容真实准确。据了解,除实地审核发现的问题外,福建省在债券资金使用方面的共性问题大部分是通过送达面审发现,送达面审的审核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构建债券资金拨付监控新体系,实现穿透式监管。福建监管局在对债券资金的实地核查中发现,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资金层层转拨现象比较普遍,资金从财政到达建设单位最多转拨达到7层。为此,福建监管局设计债券资金收支情况穿透表,体现了从债券资金下达业主单位、最终支付具体项目的整个资金拨付使用情况。通过该表及填报单位附上的相关收付款凭证,该局清楚掌握各地区新增债券资金使用脉络,实现资金拨付使用全流程监控,通过对资金走向直追到底,结合对比资金分配、流向用途等使用管理情况的相关资料和凭据,使债券资金核查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辽宁监管局以坚决遏制增量、稳妥化解存量为目标,确保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整体安全可控。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形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辽宁监管局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一方面会同辽宁省财政厅强化源头管控,通过常态化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日常监控管理,严禁地方政府违规融资或变相举债,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对新增债务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另一方面,对债务实行穿透式监管,及时跟踪和定期核查各地债务变动情况,严格把关偿债资金来源,确保真实化债;督导全省各地通过统筹预算资金、压减支出、停建缓建、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方式稳妥化解存量债务,及时发现和处置债务化解中存在的问题,坚决防止风险累积形成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控金融风险需要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