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聚焦齐文化,经济文化政治多线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淄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着力深化“九大赋能”,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淄博样本。与会代表们纷纷表示,要深刻领会报告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坚定信心、躬身入局,笃行实干、奋勇争先,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文化赋能,打造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新淄博,彰显现代化城市文明新风范。要深化民生赋能,推动民生资源由紧平衡向优供给、由保基本向高品质转变,聚力打造全域共同富裕先行城市。

市党代表 许艳萍:我们将进一步锚定市党代会确定的九大赋能行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推动市民道德素质大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更充足、齐文化传承创新大突破,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地落实,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打造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新淄博贡献宣传力量。

市党代表 孙英涛:全市教育系统将激发“追求卓越争一流”的热情,加快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五年新改扩建中小学63所、幼儿园155所,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实施优质教育项目“孵化”工程,奋力跑出品质教育加速度,确保淄博教育走在全省前列。

市党代表 曹晓萌:特别是报告中提到共同富裕,美学教育,儿童友好城市,给妇女儿童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工作遵循,我一定会带领张店妇联系统干部职工抓好妇女思想政治引领、妇女儿童关爱服务。

市党代表  吴雪江:朱台镇将紧紧围绕报告精神,聚力实施乡村振兴品质提升工程,不断在产业品质提升、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上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改善。

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城市平台赋能,坚持以品质理念引领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更好发挥城市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要素的生态价值和集聚承载效应。

市党代表 李德刚: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加速张周一体化,深入推动城市进入拥河发展时代”“以济淄六个同城化融入省会经济圈”,让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周村区、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将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打造“五好城市”、全域公园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区,着力打造“济淄同城先行区”“张周一体示范区”。

市党代表 刘学圣:抢抓黄河战略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两大机遇,统筹抓好绿色发展先行区、城乡融合样板区、双碳生活示范区、品质民生引领区、创新创业活力区“五区建设”,深入做好农业做大做强、工业集群发展、文旅农旅融合发展“三篇文章”,聚力建设黄河下游腹地新城,打造美丽富裕、品质活力、幸福和谐的黄河明珠。

市党代表 孙亭刚:坚决扛牢贯彻落实黄河战略的重大责任,用心用情全力服务,淄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改革开放赋能,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统筹抓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这一赋能行动为广大党代表们指明了行动方向。

市党代表 杜强:聚力企业品质提升,抓好骨干企业二次创业和中小微企业倍增扩张,聚力补链、延链、强链,做优产业链条。

市党代表 邵雷:我们要主动服务、综合培育,辅导企业积极争创优质品牌、泰山品质等各类认证认可,擦亮他们的品牌形象。

市党代表 郑继光: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十大工程,深化数字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数字果园、数字温室、数字牧场应用场景,

打造安居乐业的现代化新淄博,治理赋能至关重要,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平安淄博、法治淄博、信用淄博,打造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淄博样板,推动“共治”、 “法治”、“善治”、“智治”等一系列治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更加坚定了代表们把我市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之城的信心和决心。

市党代表 樊心陶:坚持不懈做好“红色物业”“三治融合”相结合,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让老百姓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市党代表 刘丽丽:用大会精神指导基层工作,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把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情解决好,让百姓过上宜居宜业的幸福生活。

市党代表 崔强:着力深化九大赋能,围绕“一个统领、六条主线”的工作布局,以69项重点工程,86项重要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

  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琉名城、足球故乡……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淄博市成为文化产业升级的“引擎”,现在全市已拥有10多个地域性文化品牌、30多个产业型文化品牌和10余个节庆文化品牌,80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组织。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淄博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淄博市制定了《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围绕“一园二带三基地十大产业”的框架布局,实施“231”战略和“326工程”,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约4.37%,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历史文化品牌“打得响”

  淄博作为齐国故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齐文化的发源地和摇篮。近年来,淄博以齐文化研究开发为重点,促进了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淄博市以齐文化品牌建设为核心,以“一带两组团六片区”为整体架构的齐文化生态产业园为龙头,立足遗址、馆藏和蹴鞠文化优势,整合各类文化资源,辐射带动聊斋文化、陶琉文化、商埠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深度开发。

  以齐国故都临淄为中心,淄博市规划建设以淄河为主轴、北到齐故城遗址、南到田齐王陵,具有“一带两组团六片区”整体架构的齐文化生态产业园。“一带”指淄河生态游憩带,以太公湖为依托,建设中部、北部两大生态涵养区,配套建设大型游乐设施;“两组团”指东部居住组团和太公主题组团,形成集生活居住、体育休闲、主题公园、旅游地产、城市商业、城市开放空间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组团;“六片区”指齐都苑景区、马莲台郊野游憩区、田齐王陵景区、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齐故城遗址公园和生态涵养区。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发展齐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淄博市推出齐文化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精心培育寻根祭祖、世界足球起源地、东周殉马、古车博物馆、齐长城等历史文化品牌;鼓励支持蹴鞠及足球纪念品、临淄花边、黑陶、砖雕等齐文化艺术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努力开发世界足球起源地资源,策划引进足球赛事和足球产业化项目,积极申报中国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打响足球起源地品牌。

  以聊斋民俗风情园、聊斋动漫基地开发、《白话聊斋》情景剧制作、聊斋特色美食园项目为重点,将聊斋风情与休闲娱乐、现代科幻、野外探险、生态旅游、美食购物等产业项目紧密融合,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链,开发出一批具有巨大视觉冲击力、心灵震撼力、艺术感染力的文化娱乐项目,使聊斋文化旅游业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力推进陶琉文化品牌和陶琉文化载体建设。淄博现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5人,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14人、省级陶瓷艺术大师82人,青年陶艺家18人;拥有2个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免检产品、6个中国陶瓷行业名牌、5个山东省名牌、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个山东轻工名牌、12个山东陶瓷行业名牌。2010年,全市陶瓷、琉璃完成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从业人员逾10万人,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新瓷种最多、被选中的国家机关用瓷和国礼用瓷最多的地区。

  周村古商城旅游发展方兴未艾。2010年,周村古商城签约旅行社达4000余家,接待游客1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4%和42%,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十大影视拍摄基地等荣誉。前有张艺谋拍摄《活着》、后有孙海英和吕丽萍拍摄《谁为梦想买单》,以及《闯关东》、《旱码头》等十几部影视剧也前来取景,使周村古商城成为“原生态影视拍摄基地”。2011年至2015年建设的三期工程,重点建设旱码头文化广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项目,将古商城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和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全国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体制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近年来,淄博市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步伐,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为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淄博市切实发挥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相关优惠政策,会同财政、金融等部门、单位,积极为文化企业争取相关专项金融服务;采取切实措施,支持有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上市,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

  目前,淄博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0家,仅投资上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有42个,而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达30家。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80余个,总投资255亿元;新开工项目24个,总投资60.6亿元。其中,投资额过亿元的项目32个,投资额过10亿元的项目5个。

  立足文化产业比较优势,淄博市大力发展印刷发行、现代传媒、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工艺美术、广告会展、文化演艺、文化用品、休闲娱乐、影视剧制作等十大文化产业,集中培育现代印刷发行、工艺美术文博、创意会展三大基地,大力培植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集团,促进文化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目前,淄博市涌现出一批“精、特、专、优”的印刷出版企业群体,总产值30亿元,居全省第四位;光盘复制数量1000余万张,居全省第二位;发行业销售收入25亿码洋,居全省第二位。

  淄博大力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注重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在职专门培训、专业学历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淄博市还开展全方位的创意活动,重点把陶瓷、琉璃、丝绸行业逐步改造提升为文化创意产业,举办淄博市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全市文化产业创意大赛暨文化创意周等高水准创意活动,集中展示、宣传、推介文化创意成果,在创意水平、参展规模、社会影响上取得新突破,搭建起了高层次文化创意平台。 (记者 王建 王红军)

}

        1月23日上午,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山东会堂隆重开幕。周乃翔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分三个部分:2021年工作回顾、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2022年重点工作。

  一、回顾2021年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视察,作出“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抓好“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等既有工作部署,落实“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好于全国0.2个百分点。粮食总产突破1100亿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3万亿元、增长15.3%。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2.4%、21.9%。发展质量实现新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84.5亿元、增长11%,税收占比75.2%。实有市场主体增长1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5%。

  (二)创新动力显著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取得时速600公里磁浮交通系统等一批标志性成果,3个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VLP新冠疫苗中试进展顺利。我省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的国内首台智能雪蜡车交付国家队。创新平台建设提速,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电创新中心落户,全国唯一智能制造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获批,2项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6家省实验室。创新主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居全国前列。

  (三)动能转换提速增效。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万华百万吨乙烯项目达产。新动能快速成长,“四新”经济投资占比51.2%,105个雁阵形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7万亿元。济南8英寸高功率半导体顺利通线。产业链韧性进一步增强。

  (四)需求潜力加快释放。重大项目支撑有力,12929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万亿元。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累计投资2680亿元,新增政府专项债券3017亿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鲁南高铁山东段全线贯通。4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4条建成通车。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菏泽牡丹机场正式通航。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主体工程顺利完工。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10万个。市场消费稳步复苏,率先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6.5%。

  (五)重大战略扎实推进。黄河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390个年度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100亿元,划定沿黄9市陆域生态红线。乡村振兴成效突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全面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66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10.3万亩。乡村振兴“三个模式”创新提升。海洋强省建设步伐加快,海洋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5%左右,首个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落户威海。国控入海河流全部消除五类及以下水体。

  (六)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富有成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评估结果居全国首位,省属企业收入、利润等指标列各省区第一。新增减税降费700亿元以上。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落户济南。4个省级新区发展规划出台实施。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提升,“齐鲁号”中欧班列增长21.2%。出台落实RCEP先期行动计划。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四个中心”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实施率达到98.2%。国家电投核能总部落户烟台。柬埔寨驻济总领馆开馆。

  (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气方面,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分别改善15.2%、10.1%,重污染天数减少5.5天。水方面,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首次全部达到四类以上。土壤方面,完成省、市“三线一单”划定工作。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扎实推进。

  (八)民生保障落实有力。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9%。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城镇新增就业124.2万人。新改扩建幼儿园527所、中小学277所。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一期投入使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长4.5%。率先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省内“一卡通行”。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大幅提高。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加快建设。东京奥运会我省运动员创造历史最好成绩。

  一年来,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疫情防控。全力做好境外来人来物、重点人员、进口冷链、医疗机构管控。加强核酸检测。提升疾控中心建设水平。梯次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和加强免疫。科学果断处置局部突发疫情。

  二是突出落实“六稳”“六保”。坚持精准高效调控经济运行。梯次推出四批“六稳”“六保”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派出152个省“四进”工作组下沉一线。

  三是突出推进节能降碳。出台“两高”项目管理办法。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四是突出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推进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率先将“一业一证”改革拓展到50个行业。

  五是突出筑牢安全底线。狠抓安全生产。成功应对1985年以来最严重秋汛。强化能源增储保供。维护金融安全。深化平安山东建设。

  六是突出加强政府建设。坚定党对政府工作的全面领导,自觉接受监督。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持续压减“三公”经费。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我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看到,经过多年接续奋斗,我省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比较优势十分突出。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事争一流、唯旗是夺,让山东发展动力更加澎湃,让山东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抓好既有工作部署,聚焦聚力“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稳定宏观经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建议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总产、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外贸进出口固稳提质,实际使用外资量稳质升,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安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实现以上目标,最根本的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正确方向,突出稳字当头、坚持稳中求进,注重战略思维、强化系统观念。

  围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扎实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力保经济平稳增长。

  一是持续扩大项目投资。谋划推出2000个省级重点项目。加快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工业技改提级行动,工业技改投资突破5000亿元。创建国家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继续支持淄博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二是全面展开基础设施“七网”行动。

  综合立体交通网方面,加快推进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天津至潍坊段、雄商、济滨、济郑等项目,建成黄台联络线、济莱高铁;加快13条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开工东阿至阳谷、牟平至莱州等项目,建成济南至高青、沾化至临淄等项目;加快济南机场二期、烟台机场二期、临沂机场扩建、枣庄机场建设,完成济宁机场迁建,确保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700亿元以上。

  现代物流网方面,突出抓好5个国家物流枢纽,2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以及30个左右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临沂国际陆港智慧物流园建设,支持济宁发展内河航运,推进中韩整车运输试运行。

  能源保障网方面,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推进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建设。加快鲁北风光储一体化、整县光伏规模化开发、天然气环网等重大工程。

  市政公用设施网方面,突出抓好“两清零一提标”,整县制推进黑臭水体清零,完成30个县(市、区)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清零。完成城市老化燃气管道更新450公里。

  现代水网方面,围绕打造“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现代水网,加快推进烟台老岚、济南太平、青岛官路、临沂双堠等水库和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小清河复航主体工程。

  新型基础设施网方面,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6万个。加快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动国际通信出入口局落户山东。

  农村基础设施网方面,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农村家庭基本具备百兆以上接入能力。

  三是积极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发展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水平。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7.1万户、棚户区7.6万套。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是扎实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实施传统消费升级行动,创新“惠享山东消费年”“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等系列活动。促进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提升“好品山东”影响力。实施新兴消费扩容行动,推动网络零售倍增。

  (二)坚定不移强化科技创新。

  一是攻克一批创新技术。启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省级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增长10%以上。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再启动一批“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深化“揭榜挂帅”制改革,试点推进“赛马制”。

  二是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全力争创海洋国家实验室,加快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0家省实验室。推进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支持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滨州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建好东方航天港。全力申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三是壮大一批创新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再增长10%,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万家。

  四是引育一批创新人才。全力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实施新一期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引育,落实好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政策。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三)坚定不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一是精准管控“两高”行业。落实“四个区分”要求,严格执行“五个减量替代”。整合退出地炼产能740万吨、焦化装置产能115万吨。

  二是整体提升先进制造业。做强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3-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巩固数字经济新优势,培育30个以上大数据创新发展实验室。谋划推进空天信息、深海极地、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一链一策”提升42条关键产业链。加快打造领航型企业,梯次培育瞪羚、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0家以上、单项冠军150家以上。

  三是做强做大工业互联网。扎实推进山东半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支持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与龙头企业共建行业子平台。推动链主企业建设产业链赋能平台。深入开展“云行齐鲁”行动。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山东分中心体系。

  (四)坚定不移实施黄河国家战略。

  一是加快构筑黄河安澜屏障。实施黄河防洪减灾、引黄涵闸改建等工程,推进漳卫河等重点河道防洪治理。搭建“智慧黄河”数字化平台。推进小型水库雨情水情测报系统建设。开展城市易涝积水区安全提升等工程。

  二是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完善提升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加严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加强重大项目水资源论证。推行节水奖励制度,节水型社会达标县超过75%。

  三是全面建设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补水工程。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加强黄河干支流生态保护,实施黄河入海口、东平湖、南四湖、泰沂山区等重点区域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四是积极打造沿黄高质量发展标杆。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一群两心三圈”协同发展。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高标准规划、高效能服务、高端产业集聚的一流开放创新载体。支持青岛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推动西海岸新区全面提质。深化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构筑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打造鲁豫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五)坚定不移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一是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压实粮食安全责任,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亿亩以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665万亩。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争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二是加快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做强烟台苹果、寿光蔬菜、沿黄肉牛、沿黄小麦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以上、农业产业强镇100个以上。建设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加快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优化提升乡村人才工程。

  三是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开展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开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探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做好黄河滩区迁建后续工作。加大20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

  四是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打造5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办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事,严把安置区建设质量,年底前全部建成交付。发展农村新型住房。

  (六)坚定不移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成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大唐码头二期工程、日照港岚山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打造青岛港国际枢纽海港。

  二是积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深海油气装备和新兴海洋装备,实施海洋生物医药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工程。完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快发展临港涉海服务业。新创建3-5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加快“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国之重器研发建设。

  三是坚决筑牢蓝色生态屏障。深化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实施海洋蓝色碳汇行动。推进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等重点海湾治理。高水平建设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

  (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一是实施数字赋能增效行动。坚持数字政府建设先行,启动数字政府强基工程。全方位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建设“无证明之省”,建设全省统一的“居民码”“企业码”。

  二是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推动改革由专项突破向系统集成升级。深化“双全双百”工程,推动高质量“一网通办”。在重点民生领域探索推行“综合监管一件事”。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快速兑现。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大力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主动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尊重和保护企业家创新创业。

  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开展省级成本绩效管理试点。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推进烟台、临沂、德州、菏泽4个省级新区破题起势。

  四是做强开放载体平台。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筹建黄河流域自贸区联盟。做实、做好、做美、做响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

  五是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实施外贸固稳提质行动。继续办好日本、韩国、RCEP区域3个进口博览会,创办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办好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中国企业论坛、连线世界500强等品牌活动。

  (八)坚定不移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一是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高质量完成国家“三区三线”划定试点工作。着力构建省市县镇“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二是扎实开展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支持胜利油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点实验室建设。举办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推动烟台开展智能低碳城市试点。支持枣庄集聚发展锂电产业。推进济南、青岛、淄博三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建设,组建省环保产业发展集团,打造10家生态工业园区。

  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推进排污权市场化交易。

  (九)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全力稳就业保就业。深化“创业齐鲁·乐业山东”行动。新设公益性岗位40万个左右。强化重点企业常态化用工服务。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

  二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省级财政教育投入增长10%。提升发展学前教育,建好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巩固“双减”成果,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以学科为支撑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加快康复大学、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积极支持山东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做强做优。加快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全面建立职工、居民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完善门诊慢特病制度。

  四是提高卫生健康水平。加快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五是开展养老托育拓展行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100%。开展省级家庭托育试点,完善“三孩”配套政策。

  六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再提高10%。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行动计划。出台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省级试点。

  七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扎实推进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打造曲阜优秀传统文化、沂蒙红色文化、泰山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谋划推进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擦亮“好客山东”“山东手造”品牌。

  (十)坚定不移守好安全发展底线。

  一是着力做好疫情防控。疫情防控“一稳皆稳、一失皆失”。持续完善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好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制度,及时发现处置潜在疫情风险。扩大加强免疫接种范围。

  二是着力抓实安全生产。抓好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危险化学品风险集中治理,开展海上运输专项检查和集中整治,强化安全总监、有奖举报、专项督导、驻点监督等制度落实。加快省级救灾物资中心库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着力保障能源安全。煤炭年产量稳定在9500万吨左右,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达到1300万吨以上。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增强天然气保供能力。

  四是着力稳金融防风险。深化“金安工程”。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一企一策”制定风险化解方案。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五是着力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化解攻坚。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常态化推动扫黑除恶斗争。

  要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深化双拥共建,谱写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新篇章。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必须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仰仗人民,一切惠及人民、造福人民。政府每项工作都要做到严肃严格、求真较真、细致细究、务实扎实、高效快捷。强化主动服务,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严肃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史地组合的优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