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知听说重庆云上文化的抖音培训课程很值得上,有上过的吗?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金句摘编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

  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际传播知识培训,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形成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尊严形象的良好氛围。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

  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访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何祖坤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为推进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记者就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努力建设成为全国一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集团?采访了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何祖坤。

  记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指示和要求,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如何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何祖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指示和要求,指出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任务和方向,对新形势下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云报集团立足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加强合作传播能力建设,搭建报、刊、网、端、微、号、屏全媒体国际传播矩阵。云南日报自1996年起相继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报纸上创办了新闻专版,开始了合作传播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云报集团相继与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尼、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及美国当地的主流报纸媒体合作,创办了14份多语种《中国·云南》新闻专刊,并在缅甸和柬埔寨设立了办事处;2016年起,承办缅文《吉祥》、老文《占芭》、柬文《高棉》、泰文《湄公河》4份外宣期刊以及多语种网站“云桥网”。海外脸书、推特账号集群自然粉丝数量近16万,云报集团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媒体国际传播矩阵。

  加强内容质量建设,实施对象化、分众化、差异化、定制化、精准化传播。近年来,云报集团抓住重要节点,策划实施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对外专题宣传报道,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带一路”建设、COP15、国际抗疫合作、中老建交60周年、中老铁路通车、中国东盟合作30年、澜湄合作6周年、2021商洽会线上展、2021服贸会、第四届进博会、RCEP、贫困治理与现代化发展国际论坛(怒江论坛)、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亚洲象北迁等主题精心策划,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展示好云南形象。

  积极承办对外交流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扩大南亚东南亚国家“朋友圈”。云报集团先后举办了“南方古丝路辐射新中心”大型采访活动、“沿边开放先行先试”主题采访活动、“驻华记者云南行”主题采访、中缅媒体新春茶话会、澜沧江—湄公河国家新闻官员及媒体记者培训班、中缅媒体双城论坛、缅甸记者研修班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搭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的桥梁,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了友好的舆论氛围。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将如何持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何祖坤: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国际传播矩阵建设,持续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效性。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平台。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更名《湄公河》杂志社,5月31日挂牌成立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交流中心。依托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交流中心,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平台,提升打造多语种外宣网站“云桥网”、微信公众号“澜湄趴”和多语种外宣客户端等新媒体矩阵;巩固提升缅文《吉祥》、老文《占芭》、柬文《高棉》、泰文《湄公河》办刊质量;运用海外新媒体,拓展海外传播平台。

  注重精准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云南形象,提高对外传播效果。按照“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的要求,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述好中国百姓的生活故事,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加强内容质量建设,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优势,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区域化、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融合创新发展。依托于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以运用为导向,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开发翻译传播软件,助力国家传播;建设以云桥网、多语种App(缅甸语、老挝语、泰语)、东南亚机构管理平台为核心的发布渠道;构建多语种语料库管理系统以及新闻效果监测系统,提升国际化采编工作。

  线上线下融合,与对象国媒体、智库、政府机构、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加强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举办好中缅媒体双城论坛等交流活动,多途径推动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扩大媒体交流合作“朋友圈”。

  加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懂外语和新媒体管理运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创新,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记者 刘祥元)

让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融通中外

  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经验与成就,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怎样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当构建什么样的国际传播战略格局,如何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国际传播的主线和统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作为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国家队,中国外文局始终致力于向国际社会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的出版发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目前,该著作发行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6月,中国外文局建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中英文专题网站,展示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2021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举办前夕,中国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联合举办了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向世界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部COP15执委办领导指出:“洱海论坛是COP15的重要遗产和重大成果”。

  多元主体协同协作,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的重要部署。这是在我们已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的基础上,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顶层布局提出的更具宏观性、系统性和目标性的更高要求。

  2020年以来,中国外文局全面推进“三重”创新,系统谋划,整体“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所属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成果。中国外文局按照中央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部署,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形成了高端外宣服务、对外出版发行、媒体国际传播、中外人文交流、外宣研究咨询和行业协同协作等业务领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国际传播新格局,综合性国际传播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国外文局于2022年1月19日启用“中国国际传播集团”的对外名称,标志着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事业进入新阶段。

  树立全球视野,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遵循。以既体现中国话语表达特征,又易于国际受众理解的叙事逻辑,讲述中国的发展成就、阐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在中国实践中阐释中国特色理论,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内容。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富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中国故事,又需要生动多彩的叙事方式,更需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全球化的视野,寻求中国价值与全人类价值的共通性,寻求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寻求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人类共情,实现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融通中外。

  中国外文局成立70多年来,用几十种语言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翻译、研究、传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具有特色的国际传播专业优势。近年来,中国外文局不断深耕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究和实践,形成“中国关键词”等一批话语创新成果,为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提升国际传播智慧效能

  近年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传播媒介技术迭代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国际传播创新升级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方向。应加快构建上下贯通、内外连通、多维联动、多元立体的国际传播生态,形成多渠道传播的叠加效应,积极运用新技术、调动新力量、创新新内容、打造新渠道、建设新载体,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中国外文局与法国国际电视五台等国际机构共同举办了“和平·友谊·爱”冬奥新春音乐会。运用技术赋能,中法两国民族音乐“同台”演绎,参演艺术家“隔空”对唱。音乐会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奥运精神、冰雪文化巧妙融入音乐之中,通过体育和音乐等跨越种族、宗教、语言的人类共通话语,向世界人民传递和平讯息,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在专场节目之外,中法媒体还将音乐会台上台下、幕前幕后的生动故事进行碎片化传播,综合用好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社交传播等手段,进一步提升了国际传播效能。

  【陈实 作者系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

云南参与国际传播的“边疆传播”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国际传播”成为重要议题与任务。地处边疆的云南应以“边疆传播”的路径加入国家国际传播大格局,在调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丰富传播内容和传播议题,切实提升传播效果中,发挥地方参与国际传播的独特优势。

  “一国一策”与精准传播

  学者指出,在当今日益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在中国崛起和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情形下,必须采用“一国一策”的方针进行国际传播。一要做好传播者的分析考量。国际传播中,官方、官方媒体、市场媒体、企业、民间组织或个体,不同的信息应由更适合的传播者传播。二要做好传播内容的考量。目前我们的国际传播涉及对象国的信息太少,信息总体结构失衡。三要做到传播对象的精准化。在个性化传播特征越来越显著的网络时代,未能指向确定群体的传播会影响传播效果。四要做到传播渠道的精准化。不同的内容适用于不同的传播渠道,新闻媒体发布的信息应是具有平衡性特征的专业的新闻信息,企业和民间组织则可以有更多的立场、态度和情感参与其中,而网络平台则更为活泼自由。五要做到关于传播效果的精准化。在传播之前就要考虑本次传播要取得的目标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需要进行细致的分层考量。

  “边疆传播”的提出

  北京大学教授陆地首次提出了“周边传播”的概念。周边传播并不是仅限于地理概念层面的就近传播,而是可以在地理范围上相对灵活的一种传播,这种传播的主体可控,在客体附近进行,决定其成为周边传播的重要决定因素,在于主客体有一种利益相关和问题相关。云南作为边疆省份,在国际传播中无疑占据了特殊的“边疆”属性。首先,“边疆传播”是基于边疆及其邻近国家,具有针对性的国际传播。其次,“边疆传播”意味着基于边疆实施对外传播,是一种具有更强针对性的传播。同时,“边疆传播”更体现为异质性和同质性的融合传播优势,使得“边疆传播”的针对性和接近性更强。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传播格局中,“边疆传播”由于占据了地缘、民族、交往等接近优势,更能将互动体现为主体间性的国际传播,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做好云南的“边疆传播”

  传统上我们国家的对外传播,都由国家一级的媒体和机构担当传播主角。学者们认为地方国际传播主体拥有本土化、精准化和灵活性等特点,有利于挖掘讲述具体鲜活的中国故事,但劣势则在于人才短缺、渠道不多、资金匮乏、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等。这个分析为云南实施和开展国际传播,发挥“边疆传播”的优势提供了思路:

  从利益相关性角度重新审视“边疆传播”,因其“辩证的边缘中心”“辩证的异质同质”等特质,拓展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聚集和溢出,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价值。因此,云南开展“边疆传播”,能够及时感知和把握国际间利益相关性,及时抓住利益“痛点”展开沟通和传播。

  从传播的议题角度,云南能够在“边疆传播”的视阈下,找到丰富的国际传播题材、路径和方法,实现更加多元有效的国际传播。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与其他南亚东南亚国家,虽不接壤但也相邻。因此,云南的很多边境州市生活着很多跨境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与这些国家有着丰富而密切的商贸活动、民间往来。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下,跨境民族的客观存在应该助力我国国际传播,使之成为“边疆传播”的最佳主体、客体和载体。一直以来,云南各民族和谐共处,依托这些新时代和谐共处的边疆少数民族作为信息的发布者,讲述他们的进步、发展和脱贫的故事,让他们本身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更生动地、更真实地传播中国故事,将是对外传播中最接地气、最有真实案例、最鲜活的议题。

  构建一个融民间族群、企业、文化单位、媒体为一体的多元传播主体,在统一规划下,在人才力量的支撑下,统筹推进,发挥“边疆传播”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将“边疆传播”纳入对外传播的格局,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一种思路和做法。

  (单晓红 作者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自贸港背景下的海南国际传播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海南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平台、渠道、内容、队伍、人脉、评估“六位一体”建设,打造海南自贸港“三三三”国际传播体系,即造好自主发声“三大平台”、用好借嘴发声“三大渠道”、建好对外发声“三大支撑”,推动“海南故事传遍世界”有力、有效、有亮点。

  造船出海 造好自主发声“三大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渠道建设与内容生产同等重要。针对自有、可控、稳定的渠道不足等问题,海南省组建省级国际传播机构,造好自主发声“三大平台”。

  一是造好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海南广电融媒体国际传播中心和三沙卫视自主对外传播的“旗舰平台”。二是整合并扶持壮大省内各厅局、市县、企事业单位对外传播平台,支持注册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构建海南自贸港“海外舆论生态圈”。三是用好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主场外交活动,借助高层级主场外交平台展形象、传声音。创办国际活动,与中国日报社合办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邀请境外主流媒体参加“自贸港有约——海外传播官看海南”“一带一路洋网红海南行”等。

  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成立以来,联动中央与地方、协同境内与境外,统筹对外发布多语种稿件9万余篇,海内外全平台总阅读量达35亿人次,多篇原创报道被4000多家世界主要通讯社及境外主要媒体采用,并以10余种语言向全球发布,向世界展现了美丽、开放、蓬勃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借船出海 用好借嘴发声“三大渠道”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借船出海、借台唱戏,有利于缩短文化的隔膜、消除交流的梗阻、接续传播的地气。海南省用好借嘴发声“三大渠道”,贴近海外受众需求,让中国故事真正实现海外落地。

  一是加强央地合作、地地合作,积极与中央媒体合作,借助国家级国际传播矩阵出海,与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合作,组团出海。二是推进“一城一媒”国际友城合作计划,探索开展多形式、深层次的合作交流,拓展高层级、多元化、立体式海外传播渠道。三是用好各类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壮大脸书、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国际传播渠道。截至目前,海南省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总粉丝量已达700万,其中,海南国际传播中心运营的脸书粉丝数量已突破100万。

  有效出海 建好对外发声“三大支撑”

  近年来,海南自贸港国际传播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关键在于强化问题意识和目标管理意识,由官方视角向受众视角转换,建立健全传播反馈机制,加大对外发声“三大支撑”建设。

  一是建强一支高素质国际传播“铁军”,以“专职+兼职”的方式在国内外聘请可靠可用的外国专家;通过“海外传播官”“外籍特约主持人”等形式建立“海外人脉库”;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不定期派出国际传播编辑记者到中央媒体跟班学习。二是建设一个融媒体国际供稿平台及自主可控的国际传播矩阵,通过海南自由港融媒体国际供稿平台——海南国际传播网,向海外华文媒体及友好国外(境外)媒体提供多语种融媒体产品。三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国际传播反馈与效果评价机制,建立海南自贸港对外传播效果反馈评价机制,发挥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传播效果评估部”作用,联动各方力量,推进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智库化”“智慧化”。

  海南国际传播主力军队伍逐步壮大,自主可控国际传播平台形成矩阵,高层级海外传播渠道逐步畅通,自贸港国际传播逐步成势,海外传播官队伍逐步扩大,国际传播的“海南探索”受到肯定。

  【邓瑜 陈书焕 作者分别系海南日报社新闻研究所主任编辑;海南国际传播中心首席执行官,南海网副总裁、副总编辑。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1YJC710074)阶段性成果】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云南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既要遵循意识形态工作的宗旨原则,又要符合外交工作的总体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立足云南实际、地缘优势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就是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云南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要着力完善大外宣格局,推动区域国际传播工作守正创新。新时代以来,云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加强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等,不断促进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组建了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领导小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实施意见》《关于新时代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一带一路”建设云南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等文件,强化了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政策支持。对于云南来讲,完善多主体参与、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推进区域国际传播守正创新,媒体要担当好主渠道、主力军的作用。坚持办好外宣期刊缅文《吉祥》、老文《占芭》、柬文《高棉》、泰文《湄公河》,持续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媒体在办报办刊、频道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建设好老挝语、缅甸语、泰语、越南语等多语种“云桥网”,推进区域国际传播工作在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云南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要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扩大同周边国家的利益交汇点。推动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云南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就是要发挥好传播服务社会发展的作用,深化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对于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共识,强化区域国际社会利益联结,不断扩大彼此的利益交汇点。对云南而言,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利益联结,就是要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其与西部大开发、沿边开放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云南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要发挥好新闻报道、信息传播、舆论引导与监督等功能,畅通经济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供需信息,为有关国际经贸合作问题处理与纠纷化解提供舆论支持。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云南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要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巩固发展和交流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加强区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云南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就是要坚持交流互鉴,加强沟通协商,深化双边在区域安全问题上的合作,推动各方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应对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病防控、网络安全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新时代以来,云南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持续加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执法安全合作,健全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澜沧江—湄公河执法合作机制,与周边国家警方建立了47个合作机制。云南要把中央对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同云南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云南元素、云南特色向区域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谢建东 作者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云南日报理论评论部副主任;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后疫情时代云南对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研究”(QN202043)阶段性成果】

国际传播要讲好“和平发展”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在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有必要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向世界阐释的和平发展观,并在新语境下探讨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如何借助重大报道机遇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统一党内国内认识是面向世界倡导“和平发展”的基础。“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公共产品,也应当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终极使命与崇高价值。早在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和平发展的中国意义与世界意义进行了哲学阐释,深刻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而在1974年,邓小平同志作为第一位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

  “和平发展”是习近平首脑外交面向世界传递的核心信息。2013年6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表达了对联合国作为的期待,强调了中国担当:“联合国要抓住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讲公道话,办公道事。零和思维已经过时,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在这方面,联合国应该有所作为。”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习近平强调,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2013年6月7日,习近平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面向欧洲,习近平表示希望共同搭建友谊和合作之桥,“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面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习近平表达的愿景是延续传统友谊、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共同发展。从时间看,习近平在担任中国国家主席的第一年,遍访重要大国和各大区域,表达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愿景与庄严承诺。十年来,中国践行承诺,与大国和各大区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俄乌冲突语境下,习近平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凸显“和平发展”的紧迫性。在俄乌冲突语境下,习近平在今年3月18日与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中,再次重申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国责任:“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前两大经济体,我们不仅要引领中美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而且要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作出努力。”俄乌战火仍在燃烧,国际传播媒体要报道战火进展,更要以促和平为目标,深刻分析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动员世界为降低战争危害、消除战争根源而一起努力。

  “和平发展”:中国国际传播应当发出的最强中国声音。“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战略抉择,是中国与世界相处秉持的核心价值。今年下半年,党的二十大将召开,相关报道已经拉开序幕。中国国际传播媒体要以党的二十大报道为契机,着力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和平发展观”,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信任和信心以及与中国“一起向未来”的意愿。

  (钟新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本文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2020年度重点项目“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向南亚东南亚读者讲好美丽中国七彩云南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为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是对湄公河流域国家开展国际传播的主要阵地。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管,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缅文《吉祥》、老文《占芭》、柬文《高棉》、泰文《湄公河》(以下简称外宣“四刊”)也面临冲击。近年来,外宣“四刊”大力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增强云南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取得初步成效。

  以差异化定位制定差异化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差异化的内容是由差异化的定位决定的,首先要明确什么人在阅读杂志。一方面,外宣“四刊”对传统读者进行了摸底调查,努力搞清楚自己是谁、可以做什么。另一方面,在精准化调整发行对象的基础上,主动塑造自己的读者群体,实现“一国一策”“一刊一策”传播。如在老挝,当地政府部门,老挝国家领导人、中央机关和全国主要官员都能阅读到《占芭》杂志,《占芭》杂志也更加聚焦于增强对老挝党和政府部门的覆盖和服务。而泰文《湄公河》杂志绝大多数读者都是泰国的中文学习者和在中国的泰文学习者,90后和00后是主力军。这就要求《湄公河》杂志正确处理好以我为主与对象需求的辩证关系,让具体的传播议题更加贴近普通公众的生活。

  传统媒体的价值要拓展到媒体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朋友只有越走才能越亲,固定的业务联系是维持人脉网络最直接的手段,杂志的采编、出版、发行要求杂志社与对象国各层级的人群保持友好的关系。传播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人脉的积累是国际传播重要基础之一。比如缅甸政局变化后,是30年来喜欢信任《吉祥》杂志的缅甸朋友提供了无私帮助,为《吉祥》正常采编、发行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2021年12月22日,由《吉祥》杂志承办的“2021中缅媒体双城论坛”举行,获得双方一致好评。

  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及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在分析传统媒体的使命与任务时,必须直面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传播媒体也不例外。与国内情况不同,周边国家互联网媒体发展相对滞后,我们要依托既有基础搭建新平台、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寻求品牌价值向新媒体平台、新活动载体的传承。首先是搭平台,要依托传统刊物,搭建刊、网、社交媒体融合的国际传播媒体矩阵。聚焦湄公河流域这一区域性“垂类”,外宣“四刊”在脸书、推特等平台上开设并运营11个社交媒体账号,月平均更新稿件约500篇,月平均覆盖人数超过200万、互动量超过5万次。其次是建队伍,要加强语言和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国际国内双向联动、双向支撑的国际传播人才资源库。此外,通过促进与国外媒体、智库和普通民众的交流,发展了近80位海外传播官,增强了国际传播的“外援力量”。最后是内容创新,持续推动本土化策略,实施“一国一策”,最大程度上抓住社交媒体上的年轻用户。

  (张若谷 祖红兵 作者分别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国际传播交流中心记者、编辑)

重庆两款城市微视频爆红海外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建党百年重大主题传播中,重庆以桥隧和轨道为城市的新符号,用创新表达制作推出《百年巨变|山水重庆中国桥都》(以下简称《桥都》)和《百年巨变|山水重庆 轨道都市》(以下简称《轨道》)两部英文微纪录片,在海外传播量累计超过7亿次。

  桥隧和轨道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在城市国际传播中,选择恰当的城市符号尤为重要。这个符号既必须是“城市名片”,能代表这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又要具有时代气息,为海外受众轻松理解,并不会引起反感。在重庆,最有视觉冲击力的基础设施,当然是桥梁、隧道和轨道交通,它们也是跨文化人群熟悉的城市符号——比另一些重庆符号如“火锅”“夜景”“吊脚楼”等,更适合作为讲述“百年巨变”的符号。重庆是著名的山水之城,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大山大江纵横阻隔。建构在深山、高峡、天堑、绝壁的桥梁,是重庆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符号。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重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建成14000多座桥梁和隧道,保持着17项世界桥梁纪录,成为“中国桥都”。建成“四网融合”立体轨道交通体系,有着吸引全国人民打卡的“轻轨穿楼”奇观,托起一座轨道上的都市城区。因此,创作团队在建党百年主题外宣中,选择桥梁、隧道和轨道作为城市符号。从一个城市符号的输出,讲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生动的重庆案例向海外讲述“以人为本”的中国实践。

  “三外”原则生产,国际团队加持。“外向选题、外文原创、外专审核”是重庆开展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原则。《桥都》和《轨道》微纪录片均是由加拿大视频编辑Alex担任主创,印度、墨西哥特效团队加持,中外采编团队协作完成。地铁、轻轨、城际快车、高铁“四网融合”,是重庆交通的另一大特色。在《轨道》制作过程中,Alex主导脚本撰写、视频拍摄、素材选择等工作,大胆采用“反击与驳斥海外无端诋毁”的旁白,突出“对中国存在偏见,你错了”。实践证明,这样有明确态度、有鲜明观点的中国故事,掷地有声,传播效果也很好。《轨道》还创新运用了多组航拍重庆夜景的镜头,展现夜重庆的魅力。

  内外联动实现精准传播。《桥都》和《轨道》视频均进行了多语种版本视频和海外传播文稿的制作。在英文版视频的基础上,联合四川外国语大学制作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朝鲜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7种母语配音版,均配以繁体中文和外文双语字幕,方便海外华人和外籍人士观看。《桥都》和《轨道》视频在海内外发布后,迅速在全网形成热点。新华社将《桥都》视频以英西德法阿意日韩马泰10种语言向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区主流媒体重点推荐,被60多个国家的国际主流媒体采用。纽约时代广场号称“世界的十字路口”,日均人流量达30万人次。新华社总社将《轨道》15秒精华版在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屏”滚动播出。《桥都》和《轨道》视频引发海外网友持续讨论,收获评论数千条。

  《桥都》《轨道》视频成为建党百年主题外宣中的亮点,对我们有几点启示。一是主动设置议题、主动发声。二是重视城市符号体系的建构。三是注重叙事方式贴近海外受众、贴近国际关切、实现精准传播。

  (赵吾君 陈冬艳 作者分别系重庆国际传播中心主任;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总编辑)

加强国门大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红河学院实践

  国门大学是对边境州(市)高等院校的统称,是云南高等教育在回答国际传播时代命题中贡献的重要原创理念。作为国门大学理念的首倡者,红河学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门大学建设,努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积极融入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桃李满芬芳:以国门教育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国门大学是向周边国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红河学院扎根滇南国门,主动承担拱卫国门文化安全和展示国门良好形象的社会职责,厚植师生扎根国门、服务边疆的爱国情怀,有力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红河学院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教育国际化谋篇布局。与18个国家100余所国外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选派20多个专业1200余名学生赴境外参加联合培养、国际课程学习、境外实习等项目。抓好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泰国语等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开展云南红色文化传承、中国古典名著一本多译、GMS国家语料库建设、线上线下汉语志愿服务等特色项目,以国门特色提升教育内涵,增强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十年磨一剑:以国别研究提升国际传播竞争力。在中国陆地边疆分布广泛的国门大学,具有联系周边国家的便捷渠道,在开展国别研究和分众化国际传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红河学院充分发挥毗邻越南的区位优势,整合资源组建国别研究院和民族研究院,以越南研究为龙头带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国别研究,积极建设区域国别学新兴学科,研究目前国际传播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战略竞争力。2008年,红河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发起成立了“红河州越南研究中心”,红河学院国别研究自此加速发展。十余年来,红河学院在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由国门切入、联系国别,是红河学院国际研究的重要特色,由此形成了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

  力行近乎仁:以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传播行动力。国门地区情况复杂,体现国家、区域、国际等不同维度的逻辑,是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理想“实验场”。红河学院立足国门,强学力行,秉持国际眼光,加强顶层设计,以研究为依托开展国际传播实践,发展国际传播研究。红河学院加强组织领导和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布局优势,与云南省委网信办、红河州委网信办共建“云南省正能量网络文化传播实训基地”,在基地平台上推动智库建设,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融合新闻、国际传播、东南亚概况等课程建设初显成效。为深入推动国际传播,红河学院打造强有力的校园媒体平台和实验平台,支持师生开展“国门、国别、国际”分层传播实践与研究。成立红河学院融媒体中心,为学生开展国际传播搭建融媒实训平台。建设面向澜沧江—湄公河国家的国际传播智能媒体实验室,依托国别研究开展区域化国际传播。以新文科建设破解人才及技术难题,加强“文艺理工”交叉融合,推进教学范式的融媒转型,获得云南省地州高校唯一一项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未来,红河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发挥国门大学优势,努力开创新时代国门大学国际传播新局面。

  (甘雪春 李刚存 作者分别系红河学院党委书记;红河学院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

拓展交流平台 提升传播效能

  在媒体融合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德宏传媒集团《胞波(缅文)》报在积极拓展国际传播平台,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巩固舆论阵地,发出传统主流媒体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唯一一份公开出版发行的缅文报纸,《胞波(缅文)》报创刊7年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讲好中缅两国胞波情深的动人故事,突出展示中缅友好的正声音,传播了中缅合作的正能量。目前,《胞波(缅文)》报已覆盖中缅边境地区广大边民,并通过交流资料的形式发往缅甸曼德勒、腊戍等缅甸重要地区、部门和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德宏建设“沿边开放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拓展宣传平台,构建国际传播融媒体矩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胞波(缅文)》报创刊以来,根据国内国际媒体的发展变化,结合自身实际,全力打造了中缅商情微信平台、胞波脸书(缅文)、“缅甸之音”抖音、“缅甸之音”视频号等6个对缅宣传新媒体平台,初步构建起对缅宣传的全媒体矩阵,在国内对缅宣传中走在了前列。

  注重细节与情感共鸣,从更具人文情怀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2022年1月28日,由《胞波(缅文)》报出品、讲述中国故事的全新缅文短视频栏目《胞波带您逛中国》上线。该栏目以新媒体作为阵地,用客观真实的镜头记录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讲述中国老百姓的故事,重点展现中国德宏的经济发展之美、民族文化之美、社会和谐之美和自然生态之美,力求做到德宏元素、云南形象、中国视角、国际表达。

  “借嘴说话”,用好国际面孔传递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近年来,《胞波(缅文)》报积极开展与缅甸媒体的交流合作,初步建立了与缅甸主流媒体的合作机制。2018年4月,组织开展中缅联合采访,缅北记者协会会长吴特奥等一行5人开启了“体验中国德宏行”。此外,《胞波(缅文)》报还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新闻》报建立了稿件互换和境外赠阅发行机制,促进了德宏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杨立 李永斌 作者单位:德宏传媒集团)

}
2006年1月3日,生,那么是一年开始呀!是希望的开始呀!也是农民最繁忙的一个时期了.是国家新一年计划的开始,是工业的生产的重要开始,而且你儿子还是在凌晨3点生的,也是一天的开始,加上一个8,就说他上要发财的人阿! 如此好的一兆,你不好好的教育,浪费呀!所以起名叫自有.自己更生,自强不息,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最终富有.一个人起名不要要求太高,实事求是的,不要一天龙了,神了,建国,建城之类的伟大,皇帝只有一个,不要想让他改变社会主义了 小名叫乐乐.不要让他只知道奋斗,不知道人生的快乐
}

芒市教育局部署锐捷创新“云”,帮学生把“好老师”请回家

“十三五”期间,教育行业“三通两平台”服务继续向区县一级下沉,以师生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工作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2016年,云南芒市教育局基于“三通两平台”规划方案,与锐捷网络等企业合作建设芒市教育城域网和新一代云数据中心。方案采用了锐捷RG-UDS系列超融合一体机,不仅建设周期大幅缩短,更在云数据中心兼容性、开放性和简化运维等方面展现多个创新亮点,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未来应用提供了可靠保障,也让学生向往的“好老师”最终能够借助现代“教育云”,走进更多偏远山区。

云数据中心建设的“三道难题”

芒市,傣语称“勐焕”,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历史上是一个集边境、山区、少数民族区域为一体的贫困县市,教育一直处于资源匮乏的状况。为摆脱落后局面,芒市教育局采用多方合作等,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包括完善教育城域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发展。然而,在构建云数据中心阶段,芒市教育局却遇到了始料未及的规划难题。

  • 在教育云数据中心的规划上,原计划是采用传统的“通用X86服务器+通用存储+虚拟化软件”的集成方案,但由于涉及不同厂商,部署实施时将面临沟通、协调、统筹等多重挑战。
  • 教育局希望厂商对数据中心配备5年的驻场服务,但由于跨品牌、跨类型的基础设施较多,厂商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和技术保障,因此不能认可这种方式。
  • 数据中心从长远角度考虑,需要将部分公众业务和非保密性数据迁移到公有云上,但受限于人员技术水平和维护成本,无法达到统一管理私有云和公有云的目标。

“按需融合”——混合云统一管理

针对以上需求,芒市教育局最终选择了锐捷网络教育云方案,其“按需融合,随需而变”的理念,以及具备“开箱即云、开放架构、集中管理”的创新特性,与芒市云数据中心建设需求不谋而合,得到芒市教育局的充分认可。

在产品层面,通过部署RG-UDS1022-G和RG-UDS2000-E超融合一体机,在有限的机架空间(2U)内整合各种基础设施,并搭载虚拟化软件、云管平台等,提供了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和运维服务,实现了云数据中心的快速部署。其次,芒市教育局利用锐捷RG-JCOS云管平台,不但能够实现跨品牌的基础资源统一管理,更对虚拟机实现了灵活调度,全面实现公有云和私有云资源的集中管理,为后续公众业务和非保密性数据的公有云迁移奠定了基础。

针对之前和很多厂商“未谈拢”的驻场服务和云数据中心后期维护问题,芒市教育局相关领导表示,“用‘一体机’构建的数据中心运维,只需要配备一名熟悉超融合一体机的人员驻场服务,而且对驻场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低,这种‘双赢’的局面正是大家期盼的。此外,产品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可充分延长数据中心的使用寿命,跨厂商、跨品牌、混合云等优势,更让用户在后续持续建设中不会受到品牌的绑定。”

“一带一路”推动芒市教育公平

芒市教育局云数据中心的落地,有力推进了教育数据统一标准的工作进程,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为中心,吸收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应用的意义重大。不久前,2017年“一带一路”教育会议在芒市召开,芒市的孩子们也能与千里之外的广东学生共上一堂课,把“好老师”请到“家里来”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对此,芒市教育局领导表示:“云数据中心的建成只是第一步,我们将在应用软件层面采用分期建设的方式,随着后续应用的逐步上线、用户并发随之增大,‘超融合架构’的产品将更有利于性能和容量的横向扩展,我们希望有更多类似的创新,帮助区域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性的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梨花声音变现训练营靠谱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