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名字山口萎缩法师?

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上古时期是夏少康的都城“原”,战国至两汉时期济源因“轵邑”富庶而闻名。1997年升为省直管市,由河南省政府直接领导,2003年被列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


济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来一起看看自己的故乡那些传说吧~

西与邵原镇接壤;南与下冶镇毗邻;

北与山西阳城县山水相连;

东与大峪镇、承留镇搭界

王屋山、阳台宫、林山、小沟背、小有河、王母洞



王屋:村以山名。北魏置苌平县,北周更名王屋县,曾为王屋郡、西怀州治所,元省县为镇;

杨沟:因处于杨沟北端得名后杨沟,后简为今名。辖前杨沟;辖小有河,村以河名;

新林:辖前岭,因处火神庙南岭上,故名;辖北庄,因处火神庙北,故名;辖高楼庄因古时村里有一座高楼得名;

庭芳:原名上营地,1946年为纪念被反动红会杀害的王屋县公安队指导员刘庭芳更名。辖苏村,周武王用忿生为司寇,邑于苏,为苏国,又称有苏氏,(点击阅读文章“苏妲己就是济源人”)即此;辖小店,清朝此地为小集镇,因没有旅社,为与村西大店相区别而得名;

大店:汉为关,刘秀遣大将王梁守濝关,即此。后因有人在此开设大客店得名。辖马圈,古时有人在此养马发了家,故名;


谭庄:以姓得名,村南有古迹玄坛庙。辖牛王庙,村以庙名,曾名向阳村;

桶沟:位于一道形似桶的山沟中而得名;

石匣:辖大杨树庄,村以树名;辖三官殿,以殿名村,民国为镇;

封门:辖封门口,村东有断层山口,为太行八陉之第一陉,战国置轵关,近代因其地势险要,为晋豫出入门户,改称封门口,村以山口名,民国为镇;辖前范庄,系明初范姓兄弟自洪洞迁此分南北定居发展成村、该村位于南而得名;辖黄楝树庄,村以树名;

清虚宫:因古迹清虚宫得名。辖湾村,因处河大湾处得名;

愚公:辖和庄,原名胡庄,谐为今名;辖燕婆凹,为五代后晋燕萝子修仙处,传为愚公故里,有愚公窑、愚公井等遗迹;辖山门沟因位于阳台宫山门以南山沟中故名;

迎门:辖后小有河,因位于小有河上游得名;辖紫微宫,以古迹紫微宫得名,有司马承祯及历代道士墓;

汤洼:古有汤王庙,因处于低洼处得名。辖安坪,原名庵坪,后演为今名;

林山:辖沟口,位于婴鱼沟口,原名婴鱼沟口,后简之;辖孙真坟以村北庙岭上有孙思邈坟故名;辖王母洞,村以王母洞名;


西坪:古名仓房,因处大店河西岸的平地上更名。辖紫柏树庄,村以树名;辖椒树坪,因处山间平地,以树得名;

东西山:辖水沟口,因位于一山水沟出口得名;辖西水沟,附近有相邻两水沟而临近西水沟得名;辖前堂,因处阳城县桑林乡老君堂南称老君堂南,简称前堂;

和平:原名胡平,后演为今名。辖走马站,据传黄帝战蚩尤时,两人在此骑马战斗得名走马战,后演为今名;辖桃园,因桃树多得名;

铁山:处于铁山南麓,村以山名。辖河东庄,西临铁山河,故名;

麻院:据传黄帝战蚩尤时在此圈马,得名马园,后演为今名。辖曹庄;

太凹:据传古时这里生产木炭,时名炭凹,后谐为今名。辖椿树庄,村以树名;

燕庄:明初洪洞燕姓迁此,时名燕家庄,后简之。辖白狐沟,据传这里曾经有一只白狐狸,常常成精,涉入人事。因处沟中,故名;

麻庄:据传唐代阳台宫旁一麻姓富户分一子于此,发展成村,得名;


前刘沟:因处刘沟南端得名;

毛凹:因处猫凹北部,且南有东西二村,名后猫凹,文革时简为今名,俗称大毛凹;

上二里桥:因村南有一古桥,距王屋镇二里,故名;

桃花洞:据传古时,村里有一口井,井里有一朵花,近看藏在水中,远看在水面。打水时花在桶里,提上来,花仍在井中,人称藏花洞、藏花坞。因花似桃花,又称桃花洞,村以洞名。辖沟脑,因处桃花洞沟后端得名;

柳沟:村在沟中,沟以树名,村以沟名;

商庄:村以姓名。辖谷仙庄,据传古时住着一位老婆婆,曾用一升谷子捣了一斗小米,人说是谷仙显灵,以此名村,俗名谷庄;

寨岭:以岭名村。辖洗羊台,村前有一水潭,放羊人常在此洗羊,得名洗羊潭,村以潭名,别称西洋台;

罗庄:据传唐太宗时,一少年无名无姓,来此落脚。这里有一天然水井,不管旱涝,水位不变,清澈如镜。打水时常见一面铜锣浮在水中,也可捞入桶里,但桶提上来时,锣仍在井里。少年以此得姓,后发展成村,取名罗庄。辖下二里桥;



五里桥:村东北有一古桥,距王屋镇五里,故名;

和沟:因胡姓住在沟中得名胡沟,后演为今名;

茶房:古为驿站,清末设茶水店,故名。辖后茶房,处于村北;

柏木凹:位于山凹,柏木多,故名。辖江坟,村以坟名;

枣园:明时因枣树成林得名,俗称西枣园。辖七里桥,东距王屋七里;

韩旺:据传元末明初一韩姓人在此占山为王,为表示韩家兴旺得名,俗称上韩旺,古迹有汤王庙;


乔庄:据传,明初乔房臣、乔房信兄弟从阳台宫南侧之乔庄迁此,分南北定居,各自发展成村,该村因位此得名上乔庄,后简为今名。辖柳丈沟,以沟名村;

风门腰:位于一峡谷半山腰,常刮大风,峡谷好像风的门道,故名。辖楼沟,位于沟中,因古有楼房,故名;

大路:古为驿站,民国时所修的济源至邵原大路途经此地,故名。辖阎庄;

竹泉:古名渚全。明末因村东有一竹园,园中有一清泉,更名。古迹有明代所建的泰山庙、关帝庙、火神庙等遗址。辖水磨,因村中水磨得名;

西门:村民原由南关庄迁来,因处南关庄村西,住窑洞,得名西窑洞,也称西窑门,简称西门。

上关:该村始建于唐,因村南有一观音庙,得名上观庄,后简为今名。辖河东窑,因处河东多窑洞得名;

桥后沟:王屋镇东头有一古桥,因地处桥北沟中得名,简称桥后。辖中小有河,因位于小有河中游得名。


战国时为轵邑,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

秦置轵县,西汉至南北朝曾四度封国,

现分为东、西轵城,西轵城辖上河,

1958年成立轵城公社.


轵国故城、大明寺、关帝庙、聂政故里、火神庙、吕祖庙等,其中大明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与孟州市搭界,西与承留镇接壤,南与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相望,北与济源市区相连。


轵城镇 · 村落地名志

村中有一水坑,雨水再大也添不满,人称添浆坑,故名,民国为添浆镇,现有东、西添浆;

明初,周姓由洪洞初迁牛社后,又迁此建村,因怀念故土,建一舟式高楼,以眺望家乡而得名,辖老龙沟,村原在九龙沟内,因有五龙庙,明初名五龙沟,后演为今名;

因位于蟒河与苇泉河交岔处,故名,辖刘庄系明末绮里村刘姓佃户在此制砖发展成村而名;

以处在药王孙思邈庙东而得名,村中吕姓明初由洪洞迁来,


以姓得名,郭姓系明末中马头郭起旺在此开荒而得,郭起旺因力大被称作阎王,村初名阎王庄,后改今名;

因村东北有一古冢得名,俗称西南冢;

三国魏太傅钟繇曾屯兵于此,名钟公垒,村以垒名,后演为今名,清和民国分别为钟公镇、钟翁镇,古迹有清真观、钟繇四冢;

赵衰是民间传说中的财神赵公明(造父的十五世孙)的孙子、赵夙的儿子,春秋霸主晋文公的重臣,赵衰死后,葬在原城(济源)南岭,其村故名赵村。



(春秋霸主晋文公的重臣:赵衰)

因系商山四皓之一绮里季故里得名,古迹有绮里季墓、巨无霸冢和关帝庙;

以姓得名,以方位别克井郭庄,为郭解故里;

因双阳河于此进入平原得名,方位别克井河口;


相传,武王伐纣后将鳏寡孤独老人收留在此养老得名。东汉建武三年,吴汉率军击青犊军于轵西,大破之,即此,曾为驿站,清至民国为镇,现有东、西留养,东留养辖小刘庄;

元时为驿站,因系大站而得名,古迹有关帝庙,辖段庄,清工部侍郎段国璋家坟在此成村得名,杨庄系杨植业从西留养迁此佃种西留养李姓地成村得名,周庄系明初周姓迁此定居得名;

因白沙石板出露地面得名,辖周沟系明初周姓移民而成,大卫凹系西轵城卫姓康熙年间迁入得名;


这里古时积水,水深面大,人称五湖,村以湖名,后演为今,村多冯姓,系明初自洪洞迁入;

因位于南王庄北,且村小,故名,辖古墓坑,清康熙时聂姓自聂庄迁入,因附近有古墓陷落得名;

明洪武七年,李姓由东轵城迁此,因处沟中,柏树成林,时名柏林沟,后简为今名,有长春观,辖刘庄据传明时轵城有个刘员外,爱妾与儿女年龄相近,怕爱妾遭受欺压,携其定居于此,以姓名村;


明洪武二年,李宗玉从河湾村迁此,时名李庄,区别城北李庄而加方位;

原名谢峰(《水经注》载为谢封),1946年为纪念烈士卫庚章改为今名,辖卫庄系清康熙时西轵城卫云迁此成村得名;

因处宋沟中得名,清初郭姓迁此建村,辖裴沟亦以沟名,村中邓姓清初由中马头迁此;

以沟得名,辖东、西源沟;

因北邙山由南向北止于此故名,牛姓先居,后迁入北孙村;

因处北邙山阴坡上故名,辖郭圪塔,明初由洪洞迁此,因处于山圪塔故名;

北临金沙岭,南临铜河,明洪武七年,张三从洪洞徙居此地,以姓和岭首字取名;


据传因系宋朝彭阁老故里而得名,现村中张姓居多,张十二明初由洪洞迁此;

因处红土沟中得名,村民皆赵姓,清初由东轵城迁来,辖武村以姓得名;

以姓得名,翟姓清时由汤寨迁此,辖汤寨因汤姓和旧有寨墙得名,汤姓亦明初自洪洞迁入;

因红土、古墓、雁门、张凹四条水流汇于村南得名,有聂政冢和古墓群,辖焦寨系因焦姓建寨得名,刘姓光绪年间自东轵城迁入,辖老段沟以地势姓得名;


据传,古时雁门关一总兵发配于此,见地势极似雁门关而名之;

明初,卫姓由洪洞迁此,因处沟中,时名卫家沟,后简为今;

村中有黄龙庙(后改为关帝庙),以庙名,村中李姓明初由洪洞迁西留养,二世迁此;

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至此处,遇一碾米老妇,急用斗扣住全身,躲过追兵,以此得名顶斗,后简为今名;


据传,清朝卫姓打窑时挖出一尊柿花女神像,因处沟中故名;

原名寨谷咀,明初,王姓由洪洞下桥村迁此,分建东西王庄,明末东王庄毁于兵燹,并为王庄,又以方位别其他王庄;

据传,曹姓明初自洪洞迁王许峰后又迁此,因建龙王庙得名,辖曹谷咀因姓和三面临沟得名;


因三面环山,处峪中,小溪穿村流,故名,古迹有三官殿;

因古时枣树成林和地处岭上得名,村中王姓乾隆年间由大驿迁来,辖古落庄,因清乾隆年间该村王姓地主有百余头骨峦头牛,人称骨峦头庄,后演为今名;

原住廖、侯两姓得名廖侯村,后两姓绝,清初李姓从黄龙庙迁此,因处三官庙后故名,辖泥沟河,清初卫姓在此打窑定居,因处河上游而名上河,后李姓在其下游打窑,称下河,后两片以泥沟河总名,分称上、下泥沟河;


据传,高姓明末迁此,因柏树成林得名,辖陈庄系明初洪武七年陈姓由洪洞迁入以姓名;

清康熙时,聂应训由北杜村徙居于此,村以姓名;

因地势低凹,康熙年间村南沟上建土桥,故名,辖圪梁河因处土圪梁上临河得名,桑榆河因河得名,此处据传北宋贺兰栖真采得用作大梁的桑木根;


据传,战国时韩王路经此处因这里人多礼节得名礼庄,明时赵都统由洪洞迁此分东西礼庄,后连为一片,得今名,王礼庄得名同此,村中贾姓明朝由曲阳迁入,邱礼庄据传明朝许姓由中王迁此,初名许庄,清朝邱成法自西留村迁此,因临近王礼庄更今名,中礼庄系赵都统第二子迁居因处于赵、王礼庄中间得名;

明末名崔家庄。清嘉庆年间,郭兴旺由思礼迁此改村名为郭庄,又区别其他郭庄更今名;

康熙43年牛兴魁由曲阳迁此得名,俗称牛庄;

据传唐朝孙思邈曾在此行医,建有孙圣庙,村处庙南为南孙村,北为北孙村,韩姓明初由晋阳迁来;


明初宗姓由洪洞迁此得名,辖张庄系因清张同华由孟县迁此而得名,辖开山庄据传清西轵城郑开山在此给王家当佃户,王家亡故,郑家据此得名,辖阎斜据传明初阎姓由洪洞迁此,因附近野草丛生无一直路得名;

明时曹姓由洪洞迁入,因处山凹故名;

黄姓明末由山西阳城劈头村迁此给齐姓当佃户,村以齐姓名;

辖郭凹以姓和地势名,村中张姓明末自孟县肖川迁来,辖张凹亦以之命名,村中李姓明朝中叶由东留村迁入,辖原涧沟命名原因同上,龙官庙因庙得名,狼岔据传狼姓据此生二子,一子迁走得名;


以姓名村,赵姓从轵城迁来,辖桐树凹因桐树多和地势低凹得名;

辖陈槐滩,据传战国时槐王盘踞此地,因四周为山丘环抱,中间一马平川,人称槐滩,明朝陈姓由晋城迁此得名;辖汤坑,系由孟县汤沟迁此的汤姓和地势低凹得名;辖乱石盘因村周多乱石得名,村中陈姓明时由温县迁此。


思礼村历史悠久,是唐代茶仙卢仝故里,

(茶仙卢仝查看历史信息)

原名虎山头,唐改为武山,民国为镇。

1949年为纪念烈士于思礼改名;

思礼镇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郊,

西部山区与山西省阳城县漭河镇接壤,

东部为平原,总面积69.7平方公里.




◆ 1913年—1943年) 字敬斋,济源市东石露头人。

◆ 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济源县委宣传部部长、济源县委书记。

◆ 1939年,他曾在灵山设立“灵山兵站”,为八路军筹措粮草、药品和武器弹药,转运军用物资数十批,护送革命干部、进步知识分子和国际友人数百人。

◆ 1943年10月,于思礼从太岳区驻地阳城返济时,在武山村不幸被伪军王经和部下认出后被捕,受尽严刑拷打,宁死不屈,被活埋于武山寨西北坡洪沟。

◆ 1944年2月,中共济源县委、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蟒河口召开追悼大会,为纪念烈士,将武山镇改名为思礼镇。随后,武山镇所在的武山村,也被易名为思礼村。


旧时该村村民皆官桥村财主之佃户,因处官桥村北得名,俗称小官桥;

村东有一条泥河,因处其源头得名;

因处虎岭河、五指河、塌七河汇为湨水处且村内有土寨得名,孔姓由三河分出;

因处虎岭河、五指河、塌七河汇为湨水处得名。村民多孔姓。据载,孔子56代孙“司锋河阴,途经济源县,爱其山水之胜,卜居济之三河村”;


古名长村,宋时,道人贺兰栖真在村南采得一可作大梁的荆根,故名;

古名郭庄。明初燕姓自洪洞迁入后人丁兴旺,郭姓外迁,时因白涧水(蟒河的古代俗称)经此得名,又以方位区别克井之白涧;(现属于天坛办事处)

因村西北有一巨石形如卧牛得名;

以姚姓得名,方位别南姚;

据传,永乐年间,村西山中开采冶炼银矿,工匠们住在此地。那时,范姓在此开设酒肆,生意兴隆,发展成村,名以范肆,后村内修建寺院,谐为今名;

因处洪涧河南,旧与涧北一保,名涧北南庄,后简为今,俗称南庄;


因处洪涧河北岸得名,古迹有弥陀寺;

原名李六庄,1949年为纪念烈士孔庆华而改名;

济源市思礼镇庆华村人。抗日战争时期任济源县四区区干队战士。

1944年,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汉奸孔宪甫等蓄谋埋伏在李六庄通往西柴庄路边的堰头上,将执行任务路过此处的孔庆华同志暗杀。

1944年,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追悼大会,为纪念烈士,将孔庆华同志牺牲地李六庄更名为庆华村。

明初高姓自洪洞迁此建村,时名高家庄,后简之;

因柴姓先居,位处城西得名,俗称柴庄;

村东有三教堂庙,村以庙名;


因处山坡平地且多栗子树,故名栗坡坪。相传乾隆时,涧北王潭法师欲将扬州城搬迁此,更名立城坡;

因近立城且在河岸得名;

古时因村西北史家修有小寨得名。辖井沟,村以沟名;


村以姓名,方位区别亚桥之宋庄。辖柿沟,因盛产柿子得名,村中刘姓嘉庆时自轵城迁来;

村以沟名,原名姬家沟;

清时郑姓从承留迁来,因处山间平地,取名郑家坪,后简之。辖张庄、牛圈;

村南水神庙前因古时洪水冲出一个大水池得名,俗名大池。

辖红石堂,村北有一石窑,因石呈红色,形似家户堂屋,故名。



古称枋口,因秦代在此开山凿渠,以枋木为闸,后又相继开挖了永济、广惠、广利、永利、新利等五渠,呈"五龙分水"之势,因此得名五龙口。

五龙口镇沟通焦作、洛阳、晋城三格地级市和济源、沁阳两个县级市。



明时,李姓从河头迁此建村,时名新庄,清光绪年间更为今名;村中郭姓系万历年间由西窑头迁入,永利渠由正北向东南将村分为两片,在村东南汇入广利渠;

唐咸通四年在此建化城寺,后发展为村,村以寺名,与金滩同属里河村;

金柜山与箭过顶之间有一自然通道,人称山口,该村位于山口南端,故名;

元末明初,王、张两姓由洪洞迁此打窑定居,因窑顶作场,所打粮食从窑顶孔中溜入窑内,省装布袋,以谐音得名。村中多郭姓,从西窑头迁来;

明洪武年间,洪洞贺森、贺举兄弟迁此,时名西贺村,后因贺姓居多改名贺家庄,清末,因处太行山南麓坡上更为今名;

明初,洪洞郭八所迁此建村,因处鄣坟岭煤窑前头得名窑头,后为区别沁阳窑头以方位得今名;

古名集贤镇。明初洪洞移民后依地势取名上庄,清末建立集市,以谐音更名,村中关帝庙抗日战争时曾为沁阳县委;


据传,春秋时名集贤,唐初易名下集贤,明初改为流村,民国初更为今名,村南有龙山文化遗址;

东汉为沁水公主花园,遂称花园村,后简为今名,村南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

以姓得名,现村中任姓居多,始祖任宗孔,明末沁水人,幼年入泮,游学此地,见山明水秀,而遂家焉;

据传唐代为村西南化城寺之养马处,时名马桩,后更为今名,清末民初曾名临沁镇,村中李姓明时由沁阳王召村迁来;

古名玉皇镇,唐名逯寨,后变迁为二村,以方位得名,古迹有玉皇庙、三教堂、关爷庙等,辖流沙沟,以沟得名;

得名同东逯寨,古迹有关爷庙、三佛殿等;

古名罗俊庄,唐改今名,清至民国为镇,与东、西逯寨同为紫陵四镇之一,古迹有药王庙、火神庙、天爷庙、佛爷庙等;

村北自秦至明建成广济、永利、利丰、兴利、小利五渠,势若五龙,因村位于渠首故名,村民多从事石刻工艺;


古名玉川。明初李姓从泽州府渠头村迁来后,因系沁河出山入川第一村,遂名河头,村东南有沁台龙山文化遗址,传为唐宰相裴休花园;

明初,和姓由洪洞迁此,取名和家庄,后村东的吴庄、李庄、张庄三村被沁河冲毁,人移该村,为使四村和睦更为今名,古迹有结义庙、老君庙;

西汉起为沁水县治所,因汉献帝曾被废置于此,时称王寨城。北齐废县后简称今名,古迹有汤帝庙和葛谷堆仰韶文化遗址;

据传,元朝村四角有四块镇石,时名镇村。清同治年间,因村呈正方形更名正村,后与沁阳正村区别加方位别之;

据传,清初,董姓从沁阳彰义村迁此建村,故名;

东临广济渠。据传,这里原有刘家庄、苗圪塔、乔十字、孙胡同等小庄。明洪武八年,葛氏由洪洞迁入,诸小庄连为一片,由官府起名官庄,因与梨林镇官庄南北对应以方位得今名;


这里原为唐宰相裴休的花园,后发展成村,逐渐昌盛,为纪念裴休得名,村中李姓自东马头迁来,古迹有石佛寺、火神庙、关帝庙和文昌阁;

唐宣宗宰相裴休故里。村中张姓明洪武三年从洪洞迁来,村内有裴休冢;

据传,古时因村西有一莲花池而得名;

据传,清朝阎姓由大社迁入,以姓名村,阎庄麻糖远近闻名;

村东南有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冢,当地称冢为土谷堆,因村位于冢西北头故名,五代荆浩与北宋傅尧俞、傅察为该村人;

因村东有一棵古老的杨树而得名俗称古杨庄、小庄,村民多李姓,明末清初从梨林镇南程村迁来。


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0000年前),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漫长的岁月、悠久的历史给承留镇不仅留下了如麻姑庙、商山寺、灵都庙、赵家坟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址,同时也留下了如商山四皓、麻姑成仙、虎岭面叶、刘秀插枝等许多引人向往的历史传说

据1841年《赵世家谱》载:赵四公原籍泽州凤台贺家坡,“元季迁民至济”“居邑西虎岭”四公之子刚“徙居而东,名其里曰承留,意留此不欲复徙之意也”,俗称西承留,民国时为镇;


明初周姓自洪洞迁此建村,名周家庄,后简为今名;

古因枣树成林得名,宋贺兰栖真曾在此掘一枣根用作大梁;

据传,因周朝曲阳为樊国,村处其南关,驻守护卫国王的军队,得名卫驾庄,后简为今名;

古名商山寨,明时因村周多五色花纹石而更名,辖立新庄,原名母猪窝;


据传古时该村一人上山砍柴偶遇太白金星和寿星下棋,坐下看棋,等回去时发现斧子、绳子、扁担皆腐朽,只好空手归,但村貌大变,无人相识,遂靠村中大槐树而亡,村以此名;

古名小刘庄,孔子59代孙彦章自三河村迁此后逐渐旺盛,更名孔家庄,后简之;

明初南姚王家坟看坟人发展成村,故名。也称西南姚;


辖杨树庄因树得名,多吉姓,明初自洪洞迁入;堂庄据传古有堂奶奶庙得名;

据传北宋杨六郎在此驻军,守寨首领名东章,后演为今名;另辖子中庄原名老鼠庄,俗称西庄,1956年为纪念在此牺牲的薛子中更为今名;

辖王庄古名栗子,明时更为今名;柿沟以沟名;


因地处栗沟当中得名当中庄,后简之;另辖韩庄,据传咸丰时因东张后沟富豪家韩姓长工在此管理土地发展成村得名,村南有玄台殿;

因村北一天然土寨得名;另辖李沟,以沟名,多李姓;大杨庄以姓名;

相传,宋时有李圪塔、寨圪塔、朱圪塔和眼光圪塔四小庄,后连为一片,以姓得名,以方位别思礼北姚,明清为镇,当时县四大名镇之一,古迹有静林寺、汤帝庙;


因处南杜村南沟里得名;

唐末为石敬瑭别墅,人称石晋别墅,俗称特进庄,亦称潜龙庄,后被洪水冲毁,韩姓佃户在村西建新村,故名,村西有万历二十年建的汤王庙;

明初洪洞杜村迁民至此建村,袭原村名,后分为南北两村;


甘河因村南河水甘甜得名,王姓从南姚迁来;

古名荆庄。据传唐朝村内有个王状元,县官常去看望,坐轿翻入河内,遂修桥,人称官桥,久之,村名为之所代,后分为东西二村,古迹有华佗庙;

据传,明初胡姓从洪洞迁此,因处高山圪塔上被比作高楼,取名胡家楼,后因姓氏更迭相继更名杨楼、李楼,解放后以山改为今名;


古名护驾峪,后更名谷沱村,又以名字不雅反复更名,最终定现名;辖谷沱洼,光绪33年五指河暴涨,淹没谷沱村,部分村民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取名;

因村西有一卧牛石,古名石村,俗称西石村,后变迁为南北两村,北石辖栗村,以姓得名;

相传西周时曲阳为樊国都城,城西关有一薰仁书院,后在书院西建成南北二村,以薰仁名之,简为今名。北勋曾名苗家庄,多李姓,祖籍新野,明初迁此,古迹有石佛寺;南勋多成姓,系明初由洪洞迁来,古迹有玉皇庙;


明初张姓自洪洞迁此,时名张家庄,后简之;

明初因一李姓排行第八的人自洪洞迁此定居得名,原名铁石街,以陨石得名;辖樊窑以樊姓在此打窑居住得名,村西有灵都观;南坡根因处李八庄南坡下得名;

周宣王封仲山甫于此建立樊侯国,春秋被周襄王赐予晋国,名阳樊,后以处湨水之北更名湨阳,后谐今名,村东有龙山文化遗址;

明末轵城郑姓迁此住在土窑中,人称郑窑,后为村名;

辖东庄因处春姑河东岸得名;马庄因传说赵匡胤送京娘曾停马于此得名;

因处灵都观北得名,东庄因处春姑河东岸得名,村西南有鸣钟泓、金莲泉;

村以岭名,一名狐岭、胡岭。宋绍兴三年,金将武善自卫州败走胡岭关即此。清为镇。村东南有棵娑罗树,树冠一亩左右,风味小吃“虎岭面叶”市内闻名;辖核桃树,以树得名;赵沟,以姓氏和地形得名;


原名齐家村,后因卫姓从轵城迁来南临五指河而得名,辖罗庄古名谭庄,据传古时村北石门沟口有块地每晚有黑、白、黄三匹骡子啃食,村民合伙将黑骡打死而不见尸体,次日人们在地里刨出一尊铁骡,为此村名更为骡庄,后谐为今名;

始于明初,以庙名村;辖大洼寨,以地形得名;辖砣硌湾,古时有一老君庵,庵前有一石砣硌,直径一米,四周有蛇形花纹,村以之名;


因处山间平地得名;辖刘河,因刘姓住在河边得名;辖银洞沟,据传明清时为采银场所;

据传古时一王姓老头请人在村东半坡上窑洞前搭草庵,称庵窑,后谐音得名;

明初张姓迁此,因处河边得名;辖五龙池,古有五雷庙,庙后有五雷池,村以池名,后演为今;


村西小岭上孤零零长一棵大柏树,据传刘秀曾在此拴马歇息,村以树名;辖椿树腰,清时村北有棵大椿树,故名;

宋时,村西有一卫佛庵,村以庵名,后演为今;


古名小寨庄,后因南姚王姓在此买地盖仓库更为今名;

村以河名;辖姚西庄,因姚姓先居和处于河西得名;辖杨树凹,因地形和杨树多得名,村中陈姓系光绪时从雁门迁来;


辖石缝泉,村以泉名;辖枣树庄,因古时有一棵大枣树得名。


古因梨树成林得名,村中赵姓明洪武年间由泽州府丰南迁此;

位于沁河南岸,以地形得名。沙东、沙后、沙西各以方位得名;

利仁渠穿村东流,明万历年间名梁家店,后演为今名;

据传,明朝名高楼庄,后改名金凤庄。清道光年间,怀庆府提督马济胜与本村李财主换宅住此,因官大村小更为今名;

原为沁市南场房,成村后名沁市南庄,后因村小人少简为今名;


南临利仁渠,古名沁阳乡,唐初因西济州都督屈突通葬村西南更名;

据传,古有沁寺,初名沁寺,后因集市繁荣谐音为今名;

古名大程村,后遭灾破落,因处程村之南故名,村中李姓明初自洪洞迁来;

据传,古时该村北临沁水县治,集市繁荣若城,时名城村,清至民国为成村镇,系济源十大市镇之一,民国演为今名,利仁、丰埝两渠平行东西穿村,程村簸箕和李氏豆芽远近闻名;


明初朱姓自洪洞迁来建村,故名,辖樊庄;

原名许村,清朝因村西南新建小许更为今名,古迹有二仙庙,有李、田、段、殷等姓,殷姓明初由洪洞永程里迁来;

据传,村原在北小苇园,因沁河泛滥不能居住,迁至东南仍不能居住,后迁现址方安居下来,遂名;

因村西有莲花池,人称西湖而得名,多冯、张姓,冯姓宋代由洪洞迁来;


相传,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曾在此扎营屯兵,南北两个大营,该村为北营遗址,成村后即名北营,后以谐音演为今名;

因东南有梁王(南北朝)冢故名,曾名凹村;

原名古薛镇,明万历因遭灾破落更为今名;

地势低洼,雨季西水东流,常积聚成灾,故名,辖小水东;

因村南有一塔音桥故名;

因地势低洼,十年九淹,原名水淹庄,后演为今名;

隋朝为牛泓别墅,成村后初名牛家庄,后简为今名,辖前庄、后庄(牛尾巴庄);

春秋为郗邑,汉为郗城,设波县,汉高祖封公上不害为波侯。唐裴通在此守城,人称裴通城,后演为今名,有牛、刘、赵等姓;

古有中和寨、乐安桥、牛毛庄连接而成,时名大官庄,明正统三年九月初六起集时改名官庄镇,后因重名改为今名,多商、牛姓,皆明洪武由洪洞迁来,古迹有观音堂、崇兴寺和南官庄冢;

得名原因同北荣,清末南荣分为两村,分称之;

原名薛庄,康熙年间,箫氏三兄弟从沁阳城南街迁入后人口渐增,民国遂更今名,一作肖庄;

明末曾为南官庄的桃园,四周设寨墙,看桃人在此定居发展成村取名桃园寨,后简为今名;


明初洪洞蒋姓迁入定居,以姓得名,以方位分别;

俗称阎庄,以姓得名,阎姓由村南一里安庄(已不存在)迁来;

古名白庄,在村西河边,因河水冲毁迁此,有张、牛、常、杨等姓,杨姓明初从洪洞迁来;

古名大恩庄,清朝范姓迁此更名范家庄,后简为今名,皆范姓。

可曾知道自己村的这些故事

别让时间冲淡了我们的记忆

村里还有许多故事没有讲完

或者发现我们添加的信息有误

来源:全域旅游、济源生活向导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那么在这个论典当中呢,如今宣讲的是在破实有的这样一种心识,那么在破实有心识的时候呢,就说是这个对于这个内道的观点、对于这个外道的观点进行观察。那么这个当中呢主要是说承许外境存在的宗派,那么内道当中呢是有有部和经部,外道当中呢有前面所讲到的明智派或者…派【0:39】等等,包括密行派派在内的观点进行观察了。

那么今天呢是第二个科判 (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分三:一、以破外境耽著为实一;二、破识耽著为实一;三、此二之摄义。

那么前面呢这样一种这个观念就说,共同实一的识是完全不容有的,不管是怎么样呢,就说外道和内道分别破完之后呢,共同实一的识也是不容有。那么首先呢是第一个耽著、破外境耽著为实一,就说如果把这个外境耽著为实一的这个心识呢,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这个真正实一的外境的缘故。第二个方面呢是心识耽著为实一也是不容有的。第三呢是这个外境和心识共同的这个摄义。首先来讲第一个问题呢是破外境耽著为实一。

卯一、破外境耽著为实一:

虚空等何识,唯名诸显现,

现多文字故,明现为种种。

那么此处在外境耽著为实一的时候呢是以虚空等等这些无实法来作为这样一种例子进行观察的,那么在破外境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个虚空等无实法来作为观察的境呢?实际上就是说前面已经了知啊,对外境就说外境上面要真正安立一个实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就说是这个来进一步的观察,或者说呢前面吧这样一种这个粗和细的这些外境破完了,但是呢还剩一个虚空这个方面等等无实法的这个外境,这个对境呢没有破斥。所以说现在把虚空等这样一种心识,啊,这样一种虚空,耽著这个虚空等心识来进行观察的。

“虚空等何识”,那么实际上呢如果我们认为,如果耽著这个外境,外境是多体的,我们心识又不可能是实一的,那么假如说呢虚空等无实法是不是实一的,尤其是虚空应该是实一的,如果虚空是实一的,我们的心识可以耽著它,那就应该是一个实有的。那么现在我们讲的时候虚空等何识,不管是这个虚空等等的任何无实法,那么实际上就说是这个我们的任何心识呢没有办法直接去了知的,尤其是这些眼识等等的,是没办法直接去了知的。那么就说没办法了知,何识没办法了知它,那就说是怎么样产生一个虚空的概念呢,“唯名诸显现”,只不过就说为虚空等的名字和这个虚空等的名字相联系的这些分别念的影像,出现一个虚空的概念,这一方面的显现呢是作为我们的心定有意识的所缘境。所以说虚空呢这个根本不是一些眼识等等的直接对境,只不过是虚空的名字它所表达的这个含义,虚空啊就说是名字紧密相联的这样分别念的影像,显现出来一个虚空的概念而已。像这样我们就好像觉得是执着它了,我们就看到虚空了,实际上呢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显现。那么就是说我们说虚空,前两句讲到这个虚空实际上是、不是眼识等的对境,不是根识的对境,而它只是一个缘它的概念的一种影像而已。那么进一步的观察呢,这样一种虚空的名字是不是实有的呢?“现多文字故”,那么现多文字故,实际上就是讲虚空的名字,虚空呀石女儿呀等等等等这些龟毛都是这个多种多样的文字,很多的文字,虚空或者就说是石女儿,这一方面就说是不是一个实一的,乃至我们在发虚和空的时候呢,它有很多这样一种这个不同的文字和发音的组合,所以说这个虚空本身明现为种种的缘故呢,所以说也不可能缘它的心识时产生一个实一的心识。

【如果有人认为:由于外境虚空等本无部分,因此缘它的识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外境的这个虚空一方面呢就是虚空是属于这种外境它不是心识所摄的,一方面呢就说是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观察的境,所以说呢这样一种虚空等呢本来是没有部分的,不像这些外面的法一样,有很多很多的部分差别,虚空应该是没有部分的,因此缘它的识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主要想要成立对境是实一的缘故呢,心识也就应该是实一,应该得到一个实一的心识。

下面是通过破实一的虚空不存在而了知缘它的心识也不存在实一的。

【事实并非如此,认知如是虚空等无实法的任何识直截了当地感受是永远不存在的事,】

那么实际上呢就说,就说认知虚空等无实法的任何心识,直截了当的感受,就好像自己的根现量,那么这些根现量呢,都是直截了当的感受的。比如说外面的瓶子、柱子等等,这些方面呢是不需要加任何的这样一种其他的分别,直接它就可以看到,直截了当就可以感受这些法,那么要对这个虚空等无实法呢,就说直截了当去感受,任何识都做不到的,啊永远不存在这个识。

【因而唯是与名称之行相紧密联系的分别念的影像显现而已,】

那么,这样只不过是唯一以一种名称的形像,比如说呢虚空,啊这个是名称,和这个虚空的形象紧密相连的分别念,那么就是说这个什么都不存在的状态呢,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虚空,那么这个虚空呢眼识等等就根本缘不了的,没办法看的,所以说呢就像这样的话,我们就说这个状态叫虚空。当然就说是这个我们在回忆虚空的时候呢,我们在回忆虚空的时候呢,像这样的话或者在说虚空的名字的时候呢,和这个名称的行相紧密相联的分别念当中的这个虚空的影像、石女儿的影像、龟毛的影像等等,像这样的话就完全完全显现出来了,它就没有一个真正的这个自相可得,它只是分别念当中的一个遣余、一个影像而已了。

【由于这所有的一切现为多种文字的缘故,明显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自性法。】

那么就是说是由于这所有的一切,就虚空啊石女儿等等这一切呢显为多种文字的缘故,我们不管是从它这个笔画来看的时候也好,或者发音的时候呢不同的这样一种音节也好,实际上都是显为多种文字的缘故,因此说呢,明显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自性法。既然就说这个外境,从它的自相来讲不存在,自相不存在,所以说呢没办法把这个问题作为它的这个、把它作为虚空成为实一的这个根据,因为它没有自相的缘故就缘不了它。然后如果说是分别念面前的这个虚空,分别念面前的虚空实际是无明的显现,它只是名称的一种遣余而已,所以这个方面呢法也不是实一的,也没办法安立成实一,所以说明显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自性法。

【只不过是将无有色法阻碍的行相这一点立名谓虚空而已,】

那么就是说是我们就把没有色法阻碍的行相这一点安立成虚空了,平时我们说看到虚空了,看到虚空,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了,说一无所见,和你说看到的虚空,这个就是一回事。也就是说,你说你看到了虚空,实际上你什么都没看到,那么就是说是什么都没看到,你说看到了,这只是一个假立,只是一个假名而已。那么这个虚空到底是什么呢,虚空就是没有色法阻碍,不存在色法、没有色法阻碍的这个行相,把这一点呢命名为虚空,所以说呢像这样讲的时候呢,这个叫做虚空的概念。

【什么时候想到它,便能回忆它的名称,】

就什么时候想到哦虚空的时候,这个时候自然就只有缘、只有靠虚空的这个概念,只有靠虚空的这个名词,才能够就说表达出它的涵义,啊,虚空,虚空是什么呢,啊出现一个虚空的概念名词,或者石女儿等等,都是这样一个本体的,所以想到它的时候就能够回忆它的名称。

【而像瓶子那样对名称全然陌生是绝不能缘虚空的,因其远离自相的缘故,】

那么就像瓶子那样,如果对名称全然陌生的话,那么就说是这个是不能够缘虚空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说是,如果说是对于瓶子、柱子等等这个法,你对它这个名称全然陌生,但是呢你的根识也直接能够缘得到。比如说现在厂家生产出一个新的产品了,那么这种新的产品我们都没有见过,我们也不知道它的名称,第一次一看到某个道友在使用这个东西或者说在商场中一下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呢,它的名称我是不知道的,但是呢它的自相完全可以显现在我的眼识面前。那么如果说是虚空像瓶子那样,你对这样一种名称全然陌生的话,那是缘不了虚空的,你必须要就说是这个,对这个虚空啊、石女儿、兔角等等的名称非常非常熟悉,有这个概念的时候呢你才能够,哦,就知道虚空是什么概念啊,石女儿是什么概念啊等等,所以说呢就不能够像瓶子那样,对名称全然陌生也能够缘它的自相,也能够看到它的自相,那么虚空等就说对名称全然陌生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缘虚空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人他如果从来没有接受过虚空的概念,啊从来没有接受过虚空的概念,他如果没有这个虚空这个名称的话,他是不知道有虚空的本体的,啊不知道的,这个方面就是从虚空的角度来讲。实际上我们在就说是生下来之后,逐渐逐渐从小时候的时候呢,还没有虚空这个概念,反正呢我们就说没有知道虚空的名称的时候,也没有这个虚空的概念,然后后面接受知识了,我说这个东西这个空间这个叫做虚空,啊这个天上这个东西叫虚空叫天空,啊,现在我们就有了一个虚空的名词了, 所以说当这个虚空的名词很熟悉了的时候呢,一看到虚空的字的时候呢,一听到虚空名称的时候呢,马上就浮现出这样的概念了。所以它一定是和它的名称相联的。兔角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这个兔角的话,我们从来没有学过兔角的名称,怎么才能够在脑海当中浮现一个兔角的这样一种概念呢,石女儿这些概念都是一样的。 所以说呢永远跟它的名称相关联,就没有办法就说是这个离开名称之外,像缘柱子瓶子一样缘它的自性,就是因为它远离自相的缘故,它没有自相法。

【何时何地也不能堪当根现量的对境,】

所以说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也不能够堪当根现量的对境。前面我们分析了,就说比如说我们的眼,好像我们的眼识好像看到了虚空了,这个就说实际上这个虚空是不存在的,没存在色法的这个角度就叫做虚空,安立一个虚空名称而已,实际上这个虚空的自相是得不到的,所以说什么都没有看到。

【就像离开了所谓兔角的名称在心中浮现的情况永不存在一样。】

就好像就说是如果你离开了所谓兔角的名称,你从来没有接触过兔角的名称 ,那么在你的这个脑海当中、在你的这个相续当中就不会有兔角的概念,也不会浮现出兔角的总相来,所以说像这样的话离开名称的话,就永远不能浮现出来。

【(无实法的)名称在外境本身上不成立而仅是倏然假立的,所说的这些内容借助各种名称、 文字足能安立。】

那么这些无实法的名称在外境的本身上不成立的。就说在外境的上面不成立的意思是什么样的呢?实际上就是说这样一种这个无实法它没有外境,它不存在真正外境的自相法,所以说它不是在外境的本身上成立。为什么我们要这样解释呢?实际上上师在解释当中也提到了,不管是有实法也好、还是无实法也好,就说有实法的名称、无实法的名称,在外境上本身都不成立。在外境上比如说柱子上是不是在柱子本身上面成立一个名称呢?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呢?我们说你前面你说这个兔角啊、虚空啊等等,你不在这个逻辑上存在还好说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外境,它没有一个自相法,所以呢我们说是分别念臆造的,这个方面呢可以安立。 那么就说有实法,这些柱子瓶子我们说上面不存在名称,那是怎么安立的呢?实际上就说当这个东西出来的时候呢,大家共同给它取个名字,哦这个叫柱子、这个叫瓶子,就是把这样一种名和义混在一起的时候,最后越弄越熟、越弄越熟,所以说当我们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呢,就觉得好像似乎名称和这个物体本身好像是一体的,好像是在外境本身上成立名字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是真正在外境本身上出现名字的话,当我们看到自相的时候就能够了达它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自相法这个外境和它的这个名称紧密相联的缘故,在它本身上面就具备名称的缘故,所以说别人不用介绍,只要看到这个张三马上就知道他叫张三,为什么?因为张三的自相我可以看得到,在我的眼识上面可以看得到,因为他在张三的本体上面本来具备名字,所以说我在看到他自相的同时,应该了知他的名称的,但是这个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一点可以知道,外境上面不管是有实法还是无实法都不成立名称。名称都是通过这样一种就说分别念获得之后呢,尤其是有这个实法是这样的。那么无实法呢?无实法实际上就说也就在名称,它没有外境的,在外境上更加不可以成立的,只不过呢就是说这个世人假立的,所说的这些内容借助各种名称文字就能安立。那么前面所讲到的这些虚空啊石女儿等等的,像这样一种内容呢凭借各种各样的名称、文字就可以安立的。

【一切无实法虽说都如兔角等那样是一种否定有实的遣余分,但是诸如无有前面的墙壁等触碍之中间空空洞洞的那一位置实际上是缘类似外面墙壁形状而显现的,可谓是承许虚空存在的迷惑根源。】

那么就是说所有的无实法呢都像兔角的那样,是一种否定有实的遣余,啊否定有实法的一种遣余,遣除了有实法之后的一种概念,这样讲遣除了有实法之后的一种概念。比如说这样一种虚空、虚空就是遣除了色法,色法不存在这个状态就叫做虚空,它是实际上是一种遣余而已,离开了分别念是安立不了虚空的。那么虚空是这样,兔角石女儿等等都是这样的。 但是呢诸如无有前面的墙壁等触碍之空间空空洞洞的位置,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产生了一个虚空的这样一种印象,那么实际上呢就是说诸如没有前面的墙壁,在我们的这个地方到墙壁之间的这个中间呢,是没有这些墙壁等阻碍的,中间呢呈现了一个空空洞洞的这个位置,那么空空洞洞的这个位置呢就是我们平时虚空的概念,这个方面从这来的。实际上呢就是缘类似外面墙壁形状而显现的,我们觉得这个现在我们中间的空间是四方形的,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个虚空是四方形的呢?就因为我们的墙壁是四方的,就说我们的墙壁是四方的,所以说好像觉得是虚空是四方的,但是呢这个方面就是一种在这个四方的墙壁中间不存在色法,这个概念呢我们觉的就是虚空。所以说呢如果这样一种外面的墙壁是四方的呢,像这样的话我们就觉得虚空是四方的;那么如果这个墙壁是圆的呢,在这个城堡当中这个圆形的城堡当中呢,我们就觉得噢虚空是圆形的;或者乃至于是三角形的,都可以出现这样一种概念。所以说像这样类似外面墙壁形状的形象可谓是承许虚空存在的迷惑根源,就从这一点就可以安立这个就是承许虚空存在,而且认为虚空有形状的,迷惑的根源就在这个地方。主要就是安立它的这样一种形状,它就是说是色法的形状是怎么样的,我们就觉得好像这个虚空就这个形状的、啊就这个形状的。比如说我们站在一个山口,我们在这个山谷的底部,因为我们的四周都是高山,我往上看的时候,哦虚空就是这样一种形状,那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啊那如果没有这些山的这些有实法的话,它虚空不可能真正的出现一个什么形状的。所以说这个方面主要是缘它的这样一种色法的这种形状,觉得好像虚空就是这个形状。这方面就是承许虚空存在的迷惑根源。

【如果对此认真分析,那么仅仅未见到色法的这一点并不能证明虚空存在,而空隙的虚空不宜作为虚空的能立,位于我们上方的碧蓝天空通称为庄严虚空,它是阳光照射须弥山(反射)的色彩,因此并非真正的虚空。】

那么如果我们对于虚空这个本体认真分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任何能够证明虚空存在的能立,也就是根据的意思。那么第一个方面,我们就说没有见到色法,这个方面我们说没有见到色法的缘故它们就是虚空。但是没有见到色法只是否认了色法的存在 ,只是没有见到色法这一点,你怎么能够证明虚空是存在的呢?这个是两回事情。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呢,虚空从没有见到色法这一点没有办法证明虚空的存在。那么空隙的虚空呢不宜作为虚空的能立。那么空隙的虚空这个当中就出现了两个虚空的名称,就两个概念。平时我们所讲虚空都是两种,一个叫做空隙虚空,一个叫做庄严虚空。那么空隙虚空这个就叫真正的虚空,比如说房子里面没有色法、门窗等等这个空隙,像这样的话就叫做空隙虚空。那么空隙虚空实际上就是不见到色法,色法不存在这一点就叫做空隙虚空了。就说空虚隙空不能够作为虚空的能立的,啊就说虚空存在的能立的这个根据。我们说虚空是存在的,单单通过见到了空隙虚空,不能够作为虚空的能立。那么就是说你不能见到可以啊,但我不是见到蓝天了吗?看到蓝天就是可以作为见到虚空的能立,这个虚空存在的根据。下面讲了位于我们上空的碧蓝天空称为庄严虚空,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虚空庄严虚空,庄严虚空是一个假的虚空。为什么把它说为是假的虚空呢?因为它是一个显色,显现的一个色法而已,那么如果它是色法的话就不能够是虚空了,啊就不能够是虚空。所以说因为这样讲的时候呢,就把这样一种所谓的庄严虚空这样一种蓝色、从蓝色这一分, 把它划在了这个色法当中,它是一个色法,它是阳光照在须弥山之后呢反射出来的一种色彩。因为现在我们是在须弥山的南面,须弥山南面它是琉璃、琉璃的色彩,所以说这样的一种阳光照射在须弥山反射出来的色彩就是一种蓝色的色法。这个方面呢,蓝色的色法它是一种显色,所以说因此呢并非是一种虚空,虚空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么就是说是还有就是说在其他地方也是这样讲过的,因明当中也是这样讲过,那么这个虚空它是不存在自相的,虚空没有自相的缘故呢,没有办法现量、从现量方面没有办法证实它, 啊虚空它方面的话就说是没有自相,没有自相的话呢,现量方面没有办法证实。 然后呢它也没有办法比量。那怎么比量呢?如果要是比量的话就必须要同体相属啊或者就说有一个彼生相属啊。那么就是说你这个虚空和谁同体相属?你这个虚空和谁彼生相属?所以像这样的话就没有任何相属的缘故,也没有比量。所以说现量没有办法证明虚空是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自相。比量也没有办法认证,因为它没有任何相属,没有同体相属,也没有彼生相属。所以像这样讲的时候呢,虚空真正安立的根据完全找不到的。

这个以上对于所谓虚空等实一的法进行了破斥,也是进一步的安立了耽着的心识完全不存在实一。那么第二个问题呢是:

卯二、破识耽著为实一:

有者若承许:识非现种种。

然不应真立,见害具相故。

那么有些人是这样承许的,心识呢非现种种,我们的心识并不是现为多种多样的,不是现为多种多样的意思就说只是一个实一的心识,只是一个唯一的心识,没有现相很多,就是一个心识。然不应真立,什么叫做然不应真立呢?如果说只有一个心识,一个众生只有一个心识,如果你从很粗大的角度,你从假立的角度,可以安立。但是如果说很认真的去安立所谓的心识是不是实一的呢?不应真立。没有办法真正去安立一个实一的心识的,假立还可以,那么如果你要认真的话,那就没有办法安立一个所谓的真正的一个实一的心识的了。见害具相故,那么见呢就是我们可以见到,一观察的时候能够见到;害呢就说是妨害,对于实一的这样一种理论它有一种妨害;见害具相,具什么相呢?具有实一的相,是有理证妨害的。比如说我们能够见到对一个所谓的具有实一相的心识,具备理证妨害,具备理证妨害所以说就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这样一种实一的心识。

【有人如果承许说:“任何识并非显现种种对境。”】

有些人就这样讲,任何识呢就并非显现种种对境的,没有显现很多很多的法,就一个心识,一个实一的对境,一个实一的这样一种本体,不存在显现种种对境的这样的心识。

【即使如此,然而,这只不过是假立而已,不应该真正安立为实有的一体,】

那么即使是如此的话,我们就只能够把它划在假立当中,没办法把它安立成真正的一种实有的心识的。比如眼识啊一个眼识,或就说一个心相续等等,这个方面都是假立的,如果真的分析的时候,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这个实一的这个本体的。如果是的话,和前面的这样一种破斥的方法的理论都是一样的,它根据的都是一样的。

【因为明明可见理证的妨害对于具备“实一”之识的法相来说无以回避之故。】

因为我们观察的时候,明明可以见到理证的妨害,就说对于这个实一的这个理证的妨害,对于具备实一之识的法相来说无以回避,没办法真正回避的。前面讲了很多实一的心识,承认存在很多很多过患,那么前面也是广说了。

【如果存在一个实一的识,则它本身也具有对于(外道所承许的)常法所说的“无有功用……”的过失,所以没办法充当任何识。】

那么如果你存在一个实一的识,你存在一个实一的识,那么就是说我们说这个实一的识是假立的,如果你承认这个是假立的话,我们就完了,就没什么说的,因为这个假立的法它不是一个真正的一种堪忍。那么如果你说这个实一的识不是假立的,它是真实的,真实的实一,那么如果是真实的实一的话,那么这个实一就不可能变化了,不可能变化,不可能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了。所以说如果你真正存在一个实一的识的话,那么从你的观点来看的时候,就会变成外道所承许的常法的心识了,就会变成常法的心识。当然就是说作为内道来讲,它永远不可能承许这个心识它是这个常有的,它永远承许这个心识是无常的。那么就说你要承许一个无常的心识,你要承许它是实有的一,真正来讲它是一个就说实有的一,那么最后你这个所谓的刹那生灭的实有的一的心识,一定会变成常有,因为只有常有这个体相才符合你这个真实实一的概念,那么如果它变化了,它已经变化了,怎么可能还是一个实一的心识呢?怎么还是一个实一呢?所以说最后就变成一个常法的体性了。所以说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它本身也具备了对于外道所承许的常法所说的、无有功用啊等等任何任何的这样一种过失,都会出现。所以说如果常有的法的话,就没办法充当任何识。心识它要照见对境,那么如果照见对境是无常才能够去相应的,但是现在呢你是一个实一的法,不可能变化了,所以说怎么可能充当任何识的这个本体呢?这个没办法。

【由此看来,任何宗派再如何费尽心机地观察、 如何滔滔不绝地讲说,在何时何地也无法建立起一个“实一”之识,因此建立者恐怕永远得不到现见成果的安慰。】

由此看来的话,任何宗派,不管是再怎么样费尽心思去观察,怎么样去讲说,但是在何时何地也没办法建立起一个实一的心识,因此建立者恐怕永远得不到现见成果的安慰了。就说你如果要建立个实一的这个心识,那么实际上通过正理的面前,永远得不到现见成果的安慰。那么什么是现见成果呢?就说真正最后通过理证没有任何妨害的、建立起的一个实一的心识,这个就是成果。那么这种现见成果的安慰是得不到的,如果在中观宗存在的期间,是永远得不到这样一种实一的心识的。

故现各种识,何时何地中,

如彼处异体,一性不合理。

那么这个就是一个总结,也就是一个摄义。那么就是说这个通过前面的根据可以了知呢,现各种识,那么显现各种各样行相的这样一种识呢,在何时何地当中都不可能是有一个异体。何时何地当中呢,如彼处异体,一性不合理。那么就说都有如同彼处它的对境当中,所显现的这样一种这个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这样一种色法,就说它是不同的体一样。所以说缘它的心识,一性不合理。因为它的对境是多体的,所以说呢缘它的心识永远不可能是一体的。

【如果对上述之理进行这般分析,则由于“实一”之对境不可能存在的缘故,显现各种各样行相的此识在何时何地中,均如彼处或所缘境互为异体一样,识本身也应为种种,而是成实唯一的自性不合乎道理。】

那么如果对上述的道理进行这般分析的时候就会了知,由于实一的对境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这个方面也算是一种、怎么说呢,也算是一种总的理论。因为心识它是作为能缘,心识作为能缘它永远就要缘所缘,那么因为就说它的对境怎么观察都得不到一个所谓的实一,那么如果是对于这样一种粗大的法观察呢,也不得到这个实一。那么如果乃至于对于这个最微细的法观察的时候,前面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讲的时候,文殊菩萨手中的理论,文殊师利菩萨手中宝剑的理论,那个理论看的时候,永远得不到一个真正实一的对境。那么得不到一个实一的对境的缘故呢,所以说怎么样可以得到一个实一的心识呢?永远都不可能存在的。显现各种各样行相的此识在何时何地当中,那么显现的各种各样的心识,在何时何地当中,均如彼处或者所缘境都是他体的,或者互为异体、互为多体的意思,识本身也应该为种种,而是成实唯一的自性不合乎道理。所以说这个方面就说是对境和有境的关系,这个很重要,前面已经再再讲了,麦彭仁波切也是提醒过很多次,那么就是说有这个有境和对境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了知这点之后,如果对境是多体的,心识绝对不可能是一体的。所以说就说如果是这个所缘境是他体的,很多种的话,它的心识也是不可能存在实一的。

【或者说颂词中的“处”是阶段的意思。】

颂词当中有一个处,彼处,这个处字一方面就可以说是对境,一方面说是阶段,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那么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处呢,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竖向去观察。像这样的话就横向的话就可以很多,在这个同一个时间当中,可以出现很多很多不同的对境,从这个角度呢也可以说你这个对境很多种,你的心识缘它的时候也就有很多种。那么如果是竖向呢,它刹那刹那在生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状态,所以像这样的话就这个处是阶段的意思,也就是说这种对境处于不同的阶段刹那生灭,它是无常的嘛,所以像这样讲的时候,阶段不相同,所以缘它的心识不可能是一样的,如果是阶段它是可以说是不相同的,那你缘它的心识怎么可能是实一的呢?从这个方面去安立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去安立的。

那么这以上呢是这个破承许外境存在的这个观点,已经结尾了。那么下面是第二个科判:

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这个主要是唯识宗,唯识宗一方面就说不承许外境存在的,它完全都是唯识所现,然后他们也承认一个心识,一个自性存在的心识。那么唯识宗的宗派当中,可不可以出现实一的心识这个可以安立的情况呢?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根本慧定面前,在胜义理论面前,没一个法可以真实安立。所以这方面呢破它的观点分二。

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唯识)所许的实一之识)分二:一、宣说对方之观点;二、观察彼理。

寅一、宣说对方之观点:那么对唯识宗的观点进行观察

无始之相续,习气成熟故,

虽现幻化相,错谬如幻性。

那么就说所谓的这样一种唯识宗的这个教义呢,我们可以这样安立了,实际上这个无始的相续当中,存在很多很多的习气。有些习气是本来有的,有些是新染的,在唯识宗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无始以来就传来了这样一种习气。那么存在在相续当中的习气,逐渐逐渐依缘成熟的缘故呢,就会显现很多很多法,显现身体,显现就说每个阶段的不同的心识,显现这样一种这个环境当中的这个山河大地,这些方面都是相续当中的习气的显现的。我们的身体也是习气显现的,我们的这种身体,你在这一世当中显现一个什么样的身体,实际上是你内心当中具备怎样的一种习气、种子。那么就是说是,怎么样的一种心识,比如说你的这个心识,你的这样一种性格,你的心识,你是这个很勇敢的或者你是很怯弱的、你的烦恼很强、你的信心很强等等,像这样一种相续当中、心识当中的状态呢,也是相续当中的习气成熟的。总相这个习气, 。然后呢就是说你是转在什么环境当中,你是转在天人的环境当中,你是转在地狱的环境当中,像这样的话也是相续当中的天界的习气和这样一种地狱的习气,乃至于就是说我跟极乐世界的习气很深,所以说你死的时候呢你相续当中往生极乐世界的习气成熟了,你会转生在极乐世界当中。这方面都是一种习气的成熟显现在外面的,全都是唯识所现。所以说唯识宗当中这个非常殊胜的一点的话就是说,你改变心就改变外境,心改变了外境就改变了。如果你的心不改变,你就是说是只是在外境去改造,那是改造不了。你除非你把你的相续当中的习气转变。所以这个时候怎么样去转变呢,多熏习善法,多熏习善法。熏习之后你相续当中的善法越多,那么从善法习气当中显现出来的安乐也就越多,一切呢就是说合适的、合意的这样一种对镜,合意的身体,合意的这样一种心识,等等等等也就越多。那么如果就是说是你把这些放、就是说是不管的话,你老是想在外表去改变,怎么这不可能呢?因为一切的这样一种痛苦啊,这些都是从内心当中的习气产生的,内心当中充满了痛苦的种子习气,怎么可能在外表、在外面寻找到一个这样的很殊妙的这个外境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像这样的话就把这个重点呢从外转移到内,从外转移到内。所以说整个佛法,以前益西彭措堪布讲的时候,整个佛法都是就是说是这个改变众生的思维方式。众生在没学习佛法之前呢,就对外面的这个、外面的这个色法非常耽着,极其耽着,像这样的话就产生很多很多的这样一种痛苦,然后一进入佛法当中的时候,逐渐逐渐就开始要修持这样的出离心啊,要修持这样一种这个人我空性啊。然后到唯识宗的时候呢,一切所有的外境全都是心识显现,它就把所有的外境否定了,就是安立一个心相续。然后再往里面走的时候呢,像这样一种密宗当中的这些生起次第啊,它就是观想一切的这样一种清净的坛城,一切都是这样一种本尊。再往圆满次第的时候它就更细了,它就观到脉,就是说风脉明点,风脉明点它就说越来越来、越来越来就是说往里面走,越来越微细,最后到大圆满的时候就是说全都是智慧。

所以说益西彭措堪布说,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呢,我们修行的方式也是要这样子,逐渐逐渐把我们的这样一种这个分别心从外散,逐渐内观、逐渐内观。然后像这样的话,最后唯一呢就是说坐在位置上面,坐在你的这个床上就可以修法,就可以修最了义的这样一种佛果了。所以唯识宗它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它把一切的外境全部打破,安立成一切的唯识所现,都是这样一种问题。所以说呢,要调伏的时候也是调伏心,调伏心,转变自己的心状态。而不是在外面上呢去花很多的功夫。虽现幻化相,那么就是说这个习气虽然显现了很多很多幻化的相,这个幻化的相就是说身体啊,或者外面的外境、显现很多这样一种外境,似乎是色法的自性,但是呢是“错谬如幻性”的。就是说显现二取它是一种错谬的显现,它不是真正的显现外境的。众生不了知,错认为是外境的显现,那实际上呢它只是心识的幻现,犹如梦境一般。所以说这个地方讲如幻性,如幻性呢就是说比如说众生他在看幻术师表演的时候呢,他就好像在外面看到有一个幻化的相吧,但是实际上呢这个只是他的这个心识的幻变,所以心识的幻变之外没有在外表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这个,所谓的一个这样一种这个真实的相,外境当中根本一点不存在它的这个色法的自性。所有的法我们都要认识到了这些都是心识的这个变幻。所以说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了知,真的能够安住啊,像这样它的这个力量非常强大。就一下子可以把我们从这个耽着、就是说外境实有的这个状态当中一下子就解脱出来。但是有一个前提呢,就一定要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要内心当中产生一个很强的定解,而不是说大概大概了知了一个它退的方法,大概了知词句的含义,这个是力量很弱的。

所以说如果你能够安住它的定解的话,它的力量非常大,一下子就不耽着外境了,一切的这样的法都是知道是唤醒自心识的幻现的。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唯识宗打破所取的这个力量非常强大的。

【依于佛教唯识宗的法理而具有善妙智慧的诸位智者全盘否定跟随将外界这些千姿百态的景象许为“极微尘”的声闻宗、许为“实”与“德”“业”的吠陀派等执持胜劣之见解的诸位论师的说法,而竭诚建立外境不存在或者说破斥许能取所取为他体的观点,】那么就是说是这个,下面还有一句【所有唯识论师共称为“破生同理。】

那么就是说这段的意思就是说呢,依靠唯识宗的法理呢,就是具有善妙智慧的这些诸位智者,他能够全盘否定将外界这些千姿百态的景象许为极微尘的这个唯识宗、啊声闻宗等观点。那么就是说是这个就是说,在这个唯识宗以外的这些宗派呢它都承许一个外境呢。声闻宗、声闻宗所包括的还有这个经部宗啊,这些方面呢还有一般的世间人的一些承许一个极微尘的声闻宗。还有呢承许“实”、“德”、“业”吠陀派,前面我们学习过的。还有呢就是说等等这些执著胜劣之见解的,所谓的胜的见解呢,这个所谓的胜的见解就是超胜外道的声闻等的观点,劣的见解呢就是讲这些没办法解脱的外道啊等等的这个观点,所以像这样的话就是说这个执著胜劣之见解的诸位论师的说法,因为不管是胜也好、是劣也好,都承许外境存在。所以这个方面都统一成为唯识宗的所破。然后呢竭诚建立起外境不存在的这个观点。或者说破斥许能取所取为他体的观点。我们就说外境不存在和就说是这个破所取能取以为他体是一个意思。那么平时我们所说的外境不存在的意思呢,有的时候我们就是容易从字句上理解成就是说只有心识没有外境,那么实际上从一个阶段来看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尤其是对现在我们在抉择唯识所谓的无有外境或者外境不存在的时候呢,它就是说这个色法的外境不存在,心识之外的外境是不是不存在的。所以说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心、心之外有一个单独的外境,唯识宗说这种外境没有,那么这个外境没有,当然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就是心识的一种象征,它这个心识的一种显现而已。所以说说外境不存在和说这个外境是心识的本体,这个一回事情,这个一回事。所以说后面这个呢说能取和所取为他体就是这个含义,能取是心识,所取是外面的色法,能取和所取是分开的,这个在唯识宗当中呢是属于遍计所执。这个实际上不是它这个、不是它的这样一种万法的本体,它是遍计所知性,如果你把能取和所取别别分开,这个时候唯识宗就破掉了。所以说破完之后怎么样呢,破完之后唯识宗说这个是依他起,这个是心识的本体,心识的幻现,心识的幻现。所以像这样讲的时候我们说外境不存在,和说下面说或者说破斥许能取所取为他体的观点,这是一个意思。

所有唯识论师共称为“破生同理”,那么“破生同理”呢就是说是这个,主要是破外境存在的一个理论叫“破生同理”。那么实际上我们就说在学习这个,学习这样一种问题的时候呢,在全知麦彭仁波切智慧品的注释,这个地方讲“生同理”是经部派承许的,“生同理”是经部派承许的。那么为什么就是说这个,此处没有点经部派的名字呢,就是所有的把这个所有破微尘的理论都叫做“破生同理”呢。实际上我们就知道了如果把经部宗观点破掉之后呢,那么就是说是就可以了。为什么呢,因为经部宗最接近唯识宗,经部宗以下的不用管了。为什么经部宗以下不用管了?经部宗以下的,经部宗都已经把它们解决了。所以像这样讲的时候,它是越来越往上的。外道的观点声闻宗就是说有部派可以把它破掉。那么有部派的这些观点呢经部宗可以破掉,经部宗可以把它们破掉。所以最后呢就剩下就是什么,剩下的就是经部派。所以唯识宗它就把经部派的这个“生同理”观察破掉之后呢,就算是把所有的这些承许、就微尘把所有承许这个微尘存在的这个成为色法的这个宗派呢就已经破完了。这个方面有一个“破生同理”,“破生同理”当中呢就是说是首先是一个要了知“生同理”,然后再“破生同理”。“生同理”呢就有些地方叫“生事理”或叫做“生同决定理”,啊这个就是经部宗安立外境存在的一个主要的理证,它就是“生同理”。那么如果把这个“生同理”破掉之后呢,既然这个“生同理”是你经部宗安立外境存在的一个根本理论,那么如果把你这个建立外境存在的根本理论破掉,你再说色法存在,这个没根据了。唯识宗的这个理论叫做“破生同理”。下面就是稍微解释,解释了下“破生同理”。

【也就是说,对于承许由现量显现是由某一外境中产生并且与外境相同的这一观点,以它不合理的理证加以破析,故而得名“破生同理”。】

那么在“破生同理”之前呢,首先解释一下“生同理”,什么叫“生”,什么叫“同”,什么叫“决定”。像这样的话就是说“生同理”或者“生同决定理”。那么首先呢一个“生”,那么在这个颂词当中可以,在这个论文当中可以看得到,“对于承许由现量显现是由某一外因中产生”这句话,这句话呢就是叫做,这句话就叫做它的这个“生理”。什么叫生呢?实际上前面我们在学习经部观点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外面有一个外境,这个外境叫做隐蔽分,那么这个隐蔽分呢它可以指点出一种行相,这个行相是由外境当中而产生的,从外境当中而出生的,外境能够指点出它的行相,这个叫做生。“由现量显现”,这个现量显现就是行相了,前面我们讲的话现量显现就是行相,因为你的心识只能够、心识面前现量显现的不是外境,外境是显现不出来的,只能显现它的行相。所以说“承许由现量显现”这个现量显现这个行相是由某一外境中产生的,这句话就是知道它是个经部宗的这个生理,就是这样讲的。“同”,并且与外境相同。谁与外境相同?就是这个行相和外境是相同的,啊这个行相和外境是相同的。我们就说可以这样知道了,行相由外境生,这个叫生理。那么这个行相一定和对境是相同的,或者叫相似的。就说你的这个行相显现成方形圆形,你的对境一定是方形圆形。那么如果你的这样一种这个行相具有很多种特质,具有很多种色彩,它的外境一定具有这么多特质、一定具有这么多色彩。所以说,行相和外境是相同的、相似的,相同相似的,这个叫做“同理”。还有一个这个地方没讲到,就是“决定理”。什么叫决定呢?生同决定。从外境当中能产生行相是决定的,或者就是说行相它所表达的这个状态和它的外境一定存在,这个是决定的,“决定”一定是这样的,一定是有外境显现的,或者说通过这个方面的一种观察的方式,一定可以肯定、可以周遍安立外境存在。外境是一个隐蔽分,外境是一个隐蔽分,那么这个隐蔽分怎么样能够了知呢?生同决定来了知。实际上它这个方面安立生同理,它主要是要安立外境的的确确是存在的。为什么呢?就由这个果来推这个因。这个行相是由对境产生的,这个决定是有对境,不可能无因无缘产生的,不可能无因无缘产生的,那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从外境产生的。那么行相和外境又是相似的,又是相似的,所以说呢你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安立之后,你就可以决定下来,周遍可以决定下来,所以二者之间一定有联系,而且最后呢就是说通过这方面理证可以得出外境的确存在。虽然你看不到,但是你通过这个理论就可以确定这个外境的确存在,所以这个方面的理就叫生同理,它的核心就放在了外境存在的这样一种这个宗旨上面的。那么唯识宗当然不承许外境,它不承许色法,所以说就把这个生同理要推翻。推翻生同理之后,实际上就叫“破生同理”。实际上破掉的是什么呢?实际上破掉的是你这个外境,实实在在离心之外存在的这个观点。所以说后面不是讲到了吗,以它不合理的理证加以破析,故而得名“破生同理”。啊这个就叫破生同理。

【《摄大乘论》等中虽然宣说了大量的理证,但最主要就是说明与之相同而生的外境存在不成立,因为以“现二月”等比喻可以说明此观点不一定〖不遍〗 ,而且无论是粗是细,外境均不成立。 作为无分微细根识的对境现量不可见,粗大就不能得以成立,因此可证实外境不存在。】

《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所造的,在《摄大乘论》当中宣说了大量的理证来说这个外境不存在,“但最主要就是说明与之相同而生的外境存在不成立的”,最主要是说明了和这样一种行相就说相同的,或者说产生这个行相的这个外境存在是不合理的。因为以“现二月”等比喻可以说明此观点不确定〖不遍〗,对方说是决定的,但是在这个论典当中以“现二月”等比喻可以说明你这个观点是不决定的,不一定是这样的,不一定是这样的。那么为什么“现二月”的比喻可以说明不一定呢?二月是在心识面前显现的,这个可以安立成行相,啊这个可以安立成行相,现量所见二月。那么如果按照对方的理证,行相它有几种、它的外境就有几种。但实际上从这个方面来通过这样一种显现在眼识面前的二月推理的时候,应该和外境相同。因为这个二月是由外境产生的缘故,所以说从这个方面安立的时候,外面应该存在两个月亮,但是呢就是说大家公认的,连经部派它也承许只有一个月亮,只有一个月亮,所以从这个比喻可以说明对方的观点不确定,是不一定的、不周遍的,它是不周遍的,从这个方面就可以安立这个对方的观点是不决定的。

还有,就在其它理破斥的方式上在注释当中破斥的方式也是有这样一种问题。那么实际上这个外境它是一个隐蔽分,外境是一个隐蔽分,那么隐蔽分呢谁都见不到,谁都见不到,谁都没见到谁能够肯定、你能够肯定你这个心识一定是由这个隐蔽分显现的吗?不确定的。第一个就说是这个,外境存在这一点没办法安立的,看不到的缘故没办法安立的,这个方面就是说有疑惑。第二个,如果说只有这种情况,只有外境能够产生心识,除了外境能够产生心识之外找不到第二种根据,我们可以说一定有一个外境,但是是不是这样的呢?不一定。为什么?心识可以产生心识,心识是可以产生心识的,所以说你说是外境当中、一定是外境当中产生一个行相,产生这个行相面前的心识,这个方面就说是这个不肯定的,这个是不确定。所以因为通过心识也可以产生心识的缘故,所以说不一定这个心识像这样一种行相,它就是从这样一种这个外境当中产生的。

同也是不决定的,你怎么同?你必须要看到才能同,没看到怎么同?你见到了双胞胎,见到了双胞胎对比之后,一看太相同了、太相同了。但是你的这个行相永远只是行相,你的外境永远是隐蔽分,永远看不到这个外境,怎么去对比?怎么说这二者是相同的?不确定的。所以如果就说前面的两个如果不决定,后面这个决定不攻自破,不决定了。像这样的话就说你说外境决定存在,怎么样决定存在?这个是不周遍的。所以从这个方面的理证就可以破斥他的观点。

还有一个就说是所谓的“同”呢,你说是这样一种是相同的,但是这个也不是真正的相同的。外面的法是色法,你的行相是个心识的法,这二者之间是不相同的。一个微细,一个是很粗大的。说怎么可能是一个相同的理论呢?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就不可能真正存在生同理,啊不可能存在生同理。把这个观点推翻的理证,就叫做破“生同理”。那么在这个《智慧品》的注释当中麦彭仁波切也说,唯识宗通过破生同理的方式,推翻了经部宗的观点,瑜伽上上超胜嘛,在这个地方讲的时候就提到这个问题了。

而且无论是粗是细,外境均不成立。不管是粗的外境还是细的外境,反正它外境是不存在的。作为无分微细根识的对境现量不可见,粗大就不能得以成立,因此可证实外境不存在。那么这一段话呢、就这句话主要是讲到了这个粗细外境都不存在的这个原因。第一个,细的外境根识面前不显现。也就是说无分的微细的这样一种对境,比如前面所讲的这个微尘,谁都看不到,自觉无领受嘛,这不是一个颂词。像这样的话,又是无分的、又是微细的对境,现量见不到的,根识面前现量见不到。现量见不到出现什么问题呢?对方认为,一切粗大的法都是由这个这样一种微细的法累积组成出来的。那么如果说是这个最微细的法没办法确定、没办法确定,那么粗大的法也没办法确定,就说它是一个真正粗大对境的法。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粗大的法的基你都没有,你基都没有确定下来,你怎么说没有基但是我这个粗大的法就是这个基显现的。你怎么能安立呢?没办法安立。只有把你这个基确定了,大家都公认了,然后再说怎么排序、怎么组合,你才把组合的问题来解决掉。前面不是说你这个这样一种无分微尘能不能够得到,假如说通过很多很多理证得到了无分微尘,它确实有了,单个的无分微尘有了,第二步骤怎么样去排列呢?接触不接触?等等。如果把这些都解决完了之后,噢就说后面粗大的法顺理成章的就建立起来了。但是如果你很细的外境没有建立起来,你粗大的法就没办法得以建立了。因此,可以通过这个问题证实外境、粗细的外境都是不存在的。这方面破了这个色法存在的观点。

那么下面就讲一下这个唯识宗它的理论,建立唯识的理论是两大根据、两大理论。

【他们建立能取所取非异体最主要的依据即是一切显现在明知之识的本体中产生的“明知因”与“俱缘定因”,】

那么就是说它这是讲唯识宗了,唯识宗建立能取所取非异体,就是一体的,就是唯识所现、唯识无境的。像这样的话最主要的依据呢,就是一切显现、一切的瓶子啊、柱子啊等等现量我们能够看到的、能够听到的,这一切显现在明知之识当中产生,这个叫做“明知因”,全都是明知之识的本体当中产生的叫“明知因”。就说前面已提到过,反正就说是如果说外境它是一个非明觉的一种外境,你的心识呢是一种明觉的本体,二者之间是没有办法发生联系的,永远没办法了知它,永远没办法照见它。那么如果能够照见它,能够显现在我们眼识面前,说明这个对境本身它也具备明觉的自性,那么只有心识才具备明知的自性,所以这一切法都是心识,这一切法都是心识,能取所取非异体的,没有他体,它只是就说如果是他体的话,就真正一个他体,一个是色法的自性,一个是心识的自性,那么心识的自性是明觉的,色法的自性是非明觉的,所以像这样的二者之间没办法发生联系了。所以说能够在明知之识面前、在本体当中显现的,全都是明知的自性,这个叫做明知因。

最后叫做俱缘定因,这个方面有俱缘定,俱缘的话就说能取和所取一定是同时的,这个叫俱缘,一个是俱缘,一个时间当中缘的,这个叫俱缘;这个定的,是决定的,不会出现偶尔的情况。下面解释一下俱缘定。

【所谓对境蓝色与取蓝色之识二者在同一时间以正量而缘,】

这个叫俱缘,俱缘就一个时间,同一时间叫俱缘。像这样的话就说对境蓝色和取蓝色的识这二者,在一个时间当中以正量而缘的,这个叫俱缘。那么什么叫定呢?

【并非是偶然性而是绝对遍或决定性的。】

那么就说是在一个时间以正量而缘,不是偶然性,就有的时候是同时、有的时候是次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是同时的,这方面是绝对周遍,或者决定性的,这个叫俱缘定因,把这个根据叫做俱缘定因。

【(推理方式)即是如此:对境蓝色与取蓝色之识〖有法〗 ,非为他体〖立宗〗 ,必定俱缘之故〖因〗 ,如现二月〖比喻〗。】

那么就是说对境蓝色和取蓝色的识,这个二者之间它是非为他体的,这个就是一种立宗。非为他体的,它是一体的。为什么呢?必定俱缘之故,必定是俱缘,一个时间当中缘的缘故。如现二月,二月就是俱缘的。当我们就说心识显现,当我们的心识就说缘二月的时候呢,它的这个所取是什么呢?它的这样一种对境一定是两个月亮,一定是显现的两个月亮。所以说在显现两个月亮,心识能够缘它两个月亮,当然这个是一个错乱的。但不管你是错乱也好,还是非错乱也好,反正这个是决定的,当你这个心识在取的时候,它和这个就说这个对境的二月,和取二月的心识非为他体的,它就是一个心识,一个心识。所以说因为是必定俱缘的缘故,像二月一样。这个方面就是讲大概、大概讲了一下它的推理方式。那么下面还有一些需要遣除的一些疑惑,这个在明天的时间再讲,讲它的这些详细的根据。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下它的观点就是这样的。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魔兽世界怀旧服法师装备推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