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多买菜上会有静态码付款商品吗?

澎湃新闻消息,上海漕宝路上,一家普普通通的街边川菜馆,6月以来坚持为有困难的人免费供应餐食。

2022年6月27日,上海,漕宝路上,七哥酸菜鱼川菜馆。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这家七哥酸菜鱼靠近徐汇日月光商场,对面是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从街面望去小馆子平平无奇,贴在窗户上的一纸“免费吃饭”的红底爱心告示倒是颇为醒目。门口贴着“免费吃饭”的告示。

门口贴着“免费吃饭”的告示。

告示以直白的言语写道:如果你在上海临时没有工作、没有收入、遇到困难,你可以来小店告诉服务人员,来份“单人套餐”。不用买单,不必客气,你只需要在以后你有能力的日子里,记得多帮助一下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6月1日至今,“单人套餐”已送出大约40份,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多。31岁的店主何成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他愿意传递爱心。“免费吃饭”解决不了大问题,但也可以为有需要的人送一份温暖。

6月29日起上海将有序恢复堂食,何成兴奋地在朋友圈写道,“餐饮人的‘寒冬’即将结束”,相信餐饮行业很快会好起来。

他已更换了崭新店招,忙着对店里做消杀,准备在做好防疫的前提下迎接新的开始。这个来自重庆的小伙子,在上海有自己的梦想要追求。

沿着漕宝路走到光大国际会展中心,稍不仔细就可能错过马路边的“七哥酸菜鱼”。6月27日,澎湃新闻记者看到,小馆子还未放开堂食,不时有外卖小哥来店取餐,也有附近居民和上班族过来打包。

店门口的大玻璃窗上醒目地贴着一张红色告示,用大字写着“免费吃饭”。为什么请有困难的人“免费吃饭”?何成直言,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有困难就需要相互帮助。他在告示上特意加了一句话——“魔都有温度”。

何成说,上海4、5月全域静态管理期间,他和家人也封控在家。一开始,家里没有储备很多食物,4月5日后,他遇到买菜问题,每天和妻子在生鲜平台抢菜,6点一次、8点一次,手机都快点坏了。

也在那段时间,社区干部和街坊邻里的帮助让何成感到温暖。“我们家住的人多,楼组长特意会为我们多申领一份物资,隔壁邻居用不完的也经常送我们,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买不到菜的时候真是大事。”回想起这些,何成就觉得挺感动。

6月1日起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七哥酸菜鱼也复工了。当天上午,他们全面打扫卫生、环境消杀,下午正式开张。何成说,刚经历过疫情,他预计生意不会恢复到平日的水平,不做堂食、只做外卖,对这家店的9个人来说“轻而易举”。

6月1日,何成按事先做的决定,把“免费吃饭”的告示贴在了门口。

他说6月1日至10日那几天领“单人套餐”的相对多一点,10日以后渐渐少了,至今一共送出大约40份。这些人都是年轻人,二三十岁的样子,进门羞涩地问一句“能来一份单人套餐吗”。何成或店里其他人就回说“可以”。

“我们一般不会过多交流,说多了也不好。”在何成印象里,这些人都有点不好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可能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来“免费吃饭”。6月24日,一名顾客线上点了288元的订单,要求不配送,请店家“免费使用”。

6月24日,一名顾客线上点了288元的订单,要求不配送,请店家“免费使用”。

何成没想到,“免费吃饭”的举动传出去后,自己也被请吃了一回。6月24日晚上,一名顾客线上点了288元的订单,备注写着,“漕宝路上,这家普通的川菜馆决定免费请人吃饭,这份外卖供您免费使用,不需要配送,祝生意兴隆”。何成很感动,把这张单据订在墙上。

2017年,何成从家乡重庆开州区来上海经营川菜馆,转眼已五年多。

一开始,小馆开在漕宝路103号的一个小巷子里,40多平方米的店面只有七张桌子。这几年小店生意越做越好,2020年换到现在的店面,130多平方米的大厅摆着十几张桌子。

“我很喜欢上海,这里只要你肯努力,日子就能越来越好。”何成说这是他亲身经历,也是他的信念。

疫情之下,街边小店不容易,“七哥酸菜鱼”也遭受重创。何成说,疫情前,生意好时一天的营业额达到两万元,正常情况一天也有一万三四千元。6月以来不能堂食,营业额大幅下降,“谈不上盈利,现在还不能保本”。

4、5月的情况更糟,小店没有任何营收,储备的几万元食材也都坏了,每月还有五万多的店铺租金要支付。他粗粗算了下,这几月总共亏损20万以上。

虽然遭受重创,何成没有遣散员工,没有拖欠员工工资。后厨和服务人员都是他从家乡带来的,彼此很信任。对他而言,咬牙挺过这段低谷期,未来还会一片光明。

“我觉得能让我的店倒闭的原因只有一个,我自己不会做生意。如果我的店两个月都撑不过去,只能说我自己预见风险能力太差了。”何成有自己一套朴素的生存法则,相比外部困境,他更看重内在的主动性。

有一点何成很得意——五年来“七哥酸菜鱼”在附近积累了很多老顾客,包括周围居民、商务楼的上班族、中介机构员工、施工队的装修工人。“我们有性价比,饭菜不贵,很多人喜欢我们的川菜口味。”他说,这就是作为一家“苍蝇馆子”的信心。

6月26日,上海宣布自6月29日起符合条件的街镇将有序放开餐饮堂食。消息一出,何成马上发了一条朋友圈表达喜悦,“上海餐饮人的‘寒冬’即将结束,迎接我们的将是人山人海”。

但他也清楚,防疫还是现阶段开门营业的重中之重。现在他们每天至少对店内进行三次环境消杀,所有人员每天做核酸,开放堂食后还将限制聚集就餐,限制客流。

七哥酸菜鱼属于小型餐饮餐厅(经营面积150平方米以下),将按最大承载量的50%比例控制就餐人数,餐桌实行隔位、错位入座。届时他还会要求顾客持有有效核酸证明、扫描场所码,严格执行相关防疫要求。七哥酸菜鱼内景,目前不开放堂食。

七哥酸菜鱼内景,目前不开放堂食。

做好防疫措施的同时,何成也忙着联络供应商进货,为接下来更多的顾客做准备。“原来一天鱼是30斤,29号那天可能要到60斤鱼,青椒原来是15斤,到时可能要到30斤”,他估算着数字。

何成相信,随着疫情形势进一步好转,真正的消费高峰会到来,小馆子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店内的墙上的部分菜品展示。

店内的墙上的部分菜品展示。

在这座城市,何成有自己的梦想,他想和妻子常住上海,多攒一些本钱,“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第二家、第三家分店开出来,再多多发展几年,最好是有机会在上海买个房子,把小孩也接过来。”他笑着说,“不管能不能实现吧,必须要有这个梦想。”

原标题:一家川菜馆请困难路人免费吃饭,“可能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来”

}

下!百度首页登录山西大同大学2021高考录取分数线,2022高考考生可以多多关注下!晔天学长6:15学生,教育领域创作者关注说起山西省的高校,可能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如今的双一流

下!百度首页登录山西大同大学2021高考录取分数线,2022高考考生可以多多关注下!晔天学长 06:15学生,教育领域创作者关注说起山西省的高校,可能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如今的双一流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大学!除了这些之外山西省还有很多高校,如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高校,今天分享的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高校!山西大同大学是一所学科建设齐全的高校,拥有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2021年山西大同大学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如下,需要的考生可以多多关注下了解下这所高校!2022年高考的考生有意报考山西大同大学的可以多多地了解下这所高校在你的省份录取情况!山西大同大学学科建设,以及师资引进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同时对于后续的学历提升还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报考山西大同大学的研究生,报考本校的研究生难度系数相对较小!点击关注了解更多高校资讯!预祝各位高考考生顺利地收到属于自己的录取通知书!

}

  6月3日,上海。随着桃园社区最后两栋居民楼解除封控,社区党总支书记诸海霞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但她还不敢太高兴。

  从3月3日凌晨接到第一通电话开始,整整三个月时间里,她与同事们经历了太多悲喜:

  他们曾作为密接被转运隔离,归来后又无缝上岗;曾在封控矛盾中被居民“围堵”,又以实际行动获得和解;曾在盼来曙光时突遇“新阳”反弹,再度咬牙坚持……

  诸海霞亲历的这个漫长春天,也是申城无数社区工作者的日常。

  本文记录下一个社区的故事。但对所有上海人来说,相似的境遇刻骨铭心。

  3月3日清晨6时不到,距离设定的闹钟还有半个多小时,诸海霞不知怎么突然醒了。

  外面天光微亮。她迷糊摸到手机一看,竟有好几通未接来电,是街道防控办与社区副书记打来的。诸海霞心里咯噔一下,一骨碌爬了起来。

  桃园新村小区一景。陈梦泽 摄(除署名外下同)

  “周边一个浴室涉及核酸异常人员,需要社区配合防控。”诸海霞立刻就往现场赶,召集社工开始排摸人员信息——当天下午,桃园社区内的两栋楼开始封闭管理。从那天起,诸海霞的手机再也不敢静音。

  随着流调排摸,封闭楼栋又增加了,包括社区里情况最复杂的一栋:一梯28户。

  此时的核酸检测,还是使用健康云登记。在医生采样前,社区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排摸人员信息、为采样管贴上标签、将信息扫入PDA、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长者手动登记……路灯昏暗,就着手电筒的光才能看清名单。

3月一个深夜,社工与医务人员忙碌的身影。受访者供图

  几天后,嘉定某地出现疫情,也影响到了桃园社区。3月13日凌晨,诸海霞接到通知,桃园社区将进入暂定2天的封闭管理,要求大家6点前抵达工作岗位。天还没亮,她一个个打电话通知小伙伴们,随手拿了2件换洗衣物,就匆匆赶到办公室。

  当时的诸海霞怎么也没有想到,4天后,她将作为密接住进了隔离酒店;18天后,她解除隔离重回岗位,无缝赶上4月1日开始的浦西封控……而等到她终于有机会再次回家时,已经是整整72天之后了。

  我是书记,我不能哭

  本轮疫情宛如一场马拉松,但刚刚起跑的运动员并未预料到。他们从一开始就拼尽全力。

  桃园社区位于嘉定老城区,它分为4个自然小区,其中又以桃园新村小区的情况最为复杂。七八十年代的老公房里,居住的多是本地老人与外地租户。连同诸海霞在内,社工仅11人,他们要面对的是8000多位居民。

  社工们睡了2个多月的“床”。

  居委会办公室本没有住宿条件。沙发、睡袋、软垫、行军床,甚至椅子拼凑成简易床铺;一开始没有淋浴器,只能烧点热水擦身。

  与此同时,封闭管理下,居民们大大小小的诉求一下子冒出来:“我们预约了去看病!”“我家煤气快用完了,怎么充?”“怎么突然就封了,我菜还没买呢……”

  3月14日的气温达到26℃,几乎是开春来最热的一天。忙完8000多人的核酸采样,又要处理各种琐事,大家睡眠不足,汗水黏腻,身心疲惫。一位社工姑娘正是生理期,最后腰都直不起来,弯着身子僵硬地挪进办公室。

  眼见诸海霞他们一个个灰头土脸、嗓音沙哑,相熟的居民送来银耳羹,还邀请他们去家里洗澡。当晚9点,诸海霞来到许阿姨家里,刚冲洗没几分钟,电话又响了。

  诸海霞的手机从不离身,信息不断。

  全员筛查结果宛如当头棒喝——20人混检,桃园社区有6管异常。

  诸海霞踩着拖鞋就回到办公室。后来的几天,为了避免风险,他们再也没去居民家中洗过澡。

  年轻的社工们本以为次日就能解封收工。当他们得知,晚上又要复核120人的信息,而社区里可能有至少6人存在核酸异常时,大家都愣住了。不知道谁的声音里先带了哽咽,大家很快哭作一团。1998年出生的小姑娘一边抹眼泪一边抽噎道:“书记,怎么会这样,怎么办啊……”

  “我也想哭,但我是书记,我不能哭。”诸海霞一边安抚大家,一边安排工作。

  直到深夜2点,诸海霞忙完,坐在小花园里歇一歇,她读大学的女儿打来了电话。话没说几句,女儿心疼地哭了。望着漆黑的天空,诸海霞的眼睛也湿润了。

  后来的几天,桃园社区的疫情可谓严峻: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甚至桃园社区11位居委工作人员也全部成为密接或次密接,必须隔离。包括诸海霞在内。

  3月17日,陈胜身穿“大白”、全副武装地来到桃园社区居委办公室,没有人认出他来。陈胜是丽景社区社工站副站长;此前,他曾在桃园社区工作过6年,一直把这里当成“娘家”。接到紧急命令,他毫不犹豫就赶来增援。

  与陈胜一同进驻社区的,是嘉定镇街道管理办主任沈晓华、花园弄社区社工站副站长石海丰“三人组”,以及街道组建的36人青年突击队……援军,来了!

  眼前的情形让陈胜心疼不已:诸海霞与同事们穿着简易的蓝色防护服,几乎精疲力尽,有一些还累得发起了低烧。听到陈胜熟悉的声音,大家都有些不可置信:“你怎么来了?”

  诸海霞确实很累了,但还强撑着不愿离开。她因为成为密接被“强制休息”感到愧疚:“我就这么隔离了,社区这么多人怎么办?”这天下着大雨,转运车就等在小区门口,诸海霞还忙着整理材料做交接工作。直到司机师傅也等得不耐烦了,发了火,她才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车。

  3月17日起,沈晓华担任桃园社区点位长,“三人组”开始着手接管核酸筛查、物资配送、信息登记等各项工作。身在隔离酒店的诸海霞与同事们,则将工作搬到“线上”,组建志愿者队伍、打电话排摸信息,甚至远程垫付居民的燃气费、买药钱。

  与此同时,热心公益的居民齐小蔚接到了街道的紧急召集令:“齐姐,能不能帮忙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关键时刻,许多居民都站了出来,他们中有医生、有律师,有退役军人、有新闻工作者,有公司职员,也有全职妈妈……

  疫情刚开始时,桃园新村小区就被分为ABC三个片区;如今,每一个楼栋都有了年轻的“在线楼组长”。志愿者们提前用喵喵机,为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打印二维码,一个楼栋一个文件袋,发到每位老人手上。

  在大家的努力下,社区情况一天天好转。更让大家兴奋的是,疫情控制住了——3月29日的核酸筛查结果显示,小区全员阴性;当天下午,桃园新村小区解封。

  “这一仗打胜了!紧绷了十几天如释重负,一下子感觉身体被掏空……”3月30日,回到家的陈胜给自己下了一碗光面,煎了个荷包蛋,充当晚饭。“三人组”撤离桃园,又赶赴新的战场。

  同一天,刚刚解除隔离的诸海霞与10位社工从酒店直奔社区,接力上岗。他们来不及回一趟家,因为摆在眼前的就是4月1日起的浦西封控,全域静态管理开始了。

  有人抗原阴性刚进小区

  草木芳菲的四月,居民们渐渐熟悉了桃园社区的新模样:居委会门口的广场花园,架起一座座蓝色雨棚。最多的一次整整摆出18个核酸检测工位,直到两个月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完全撤离。

  “今天我们又优化了核酸检测流程,医生、志愿者、居民配合默契,近8000人的核酸检测仅用3小时,又创新高!”核酸码的启用,让核酸检测更加顺畅。

医生、志愿者、居民配合默契。受访者供图

  给力的志愿者团队一呼百应。4月1日起,街道陆续发放蔬菜、中药汤包、大米等保供物资,大家就出动小三轮、货拉拉,4600箱蔬菜仅用3小时就发放完毕。老公房没有电梯,一位老人购买的腹透液,每箱重达60斤、整整20箱,志愿者与保安毫无怨言,人力搬上4楼。

  紧急外出、看病配药、物资保供,这是疫情期间所有小区都面对的难题。为了避免人员在室内聚集,诸海霞在居委会门口摆了几张桌子,搭出“服务前台”,小伙伴们轮流排班。桌上除了酒精、各类登记表,还常备一把电蚊拍——天气渐热,今年的蚊虫格外多,随便挥两下都像放鞭炮,一阵噼里啪啦。

  6月1日,“服务前台”继续“营业”。

  然而,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许多矛盾还是愈发显露。诸海霞与同事们尽力协调处理,但有时他们也觉得憋屈:居委直面的居民诉求太多,解决反馈的渠道却太有限了。

  4月8日,正忙着发放保供物资时,诸海霞察觉到社工宋佳琪情绪低落。原来小宋负责的片区里,在线楼组长“姜姐”的家人在市区医院病危,即将离世。

  “姜姐”哭着希望能够赶去医院,无奈自己身处封控楼,此番通行又需要跨区域,无法前往。最终,是“姜姐”在市区的亲属赶到医院,他们通过视频见到了老人最后一面。

  那一晚,宋佳琪大哭了一场:“我很想帮她,可是帮不上忙。唯一能做的就是陪着一起哭。”

  一边是防疫规定,一边是人之常情,放人,还是不放?“守门”,最是两难。

  十几天后,桃园新村有一位老人在家中因病离世,孙女从市区防范区赶来处理后事。“她三天前的核酸报告是阴性,这几天在自己小区做抗原,也是阴性。我们让她在门口做了抗原,一条杠以后放她进来的。”

  谁知,就在当天早上的社区大筛中,这位抗原阴性的外来人员偏偏确诊了;中招的另一位,是小区志愿者。

  居民塞给她一张小纸条

  4月24日,桃园新村A片区居民龚震锋起床后,惊愕地发现自家楼栋下拦起了隔离带:有阳,被封控了。居委干部已经等在楼下,要求大家下楼做核酸。

  被封闭在家那么多天,只盼早点解封。如今好不容易保持了十几天全阴记录,却又功亏一篑,他只觉得心头冒火:“我们关了那么久,到底是哪来的阳?这与居委放外人进小区有没有关系?请你们解释清楚!”

  后来大家才知道,楼下老人因病离世,家属前来奔丧,进小区前是抗原阴性。“其实居委已经在群里说过了,但楼组长年纪大了,不太使用智能手机,我们并不知情。”龚震锋回忆,当时主要还是信息不畅产生了误会,以至于大家情绪都有些激动。

  桃园社区有不少外来租客,平时靠打工为生,疫情下已有一个月没有收入,免费保供物资却是杯水车薪,大家逐渐感到焦虑不满。现在,确诊的外来人员成为了一切的导火索。

  当晚,诸海霞与居民代表开起了线上“睦邻会议”,沟通诉求。会后,一些居民并不满意,围拢在居委门口“讨要说法”。通过短视频平台,这场风波很快一传十、十传百,诸海霞的家人亲戚们也看到了。

  “海霞你还好吗?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你都要保护好自己、保重身体!”4月24日晚,在名为“第一线与后方群众”的家人群里,亲戚们担忧安慰的话语几乎刷了屏。知道诸海霞忙碌、平时只用微信联系的丈夫,也罕见地打来了电话。

  但诸海霞来不及回复。此时的她正拿着喇叭,尽力解释。

  诸海霞可能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夜。她更不会忘记第二天一早,有人偷偷塞给她的一张小纸条——

  “孩子,挺住!桃园绝大多数居民一定会和你们共渡难关的,你们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

  是一位老人写的,纸条叠得小小的,可能为了避免直接接触,外面还套了一个保鲜袋。一瞬间,诸海霞又抑制不住地流下眼泪。

  召开“睦邻会议”的第二天一早,诸海霞穿上“大白”,走进封控楼栋,挨家挨户地敲门,询问他们有没有买菜、配药、充燃气费等需求。冷静下来的居民,对诸海霞多了一份理解;她诚恳的态度,也让彼此的隔阂逐渐消弭。

社工每天要处理几十单配药与燃气充值。受访者供图

  “我们还是应该做核酸,对自己、对邻居、对小区都负责。”误会澄清后,刚开始情绪激动的龚震锋还当起了在线楼组长,协调诸多事宜,也对居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比如,许多通知都是凌晨紧急下发的。“一开始大家还在群里开玩笑说,都是夜猫子呀。聊着聊着,有一位居民突然说:我家就在居委旁边,每天晚上看到那里灯火通明啊,原来他们都是不睡觉的。

  疫情重压之下,每个人都有委屈忍耐,有牺牲付出。信息透明与有效沟通,成为大家相互谅解、团结一心的良方。

  居民们提出,希望信息发布更加通畅。后来,桃园社区每天都有防疫日报,让大家更及时更清晰地了解社区防疫形势和服务信息。

  居民们提出,希望配药能够更加高效。后来,每天几十单配药信息,医保卡、药物数量、押金、退款,专门负责配药的社工戴亦珏与顾颖全都记得清清楚楚,数千条账目清晰可查。

  居民们提出,希望物资渠道更加畅通。后来,“我嘉货栈”开进了小区,油盐酱醋、抽纸零食等生活物品,可以直接以超市价格购买。

  时间进入5月,整个桃园社区比以前更像是一个大家庭,而诸海霞,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家长”。

  许多人默默支持着他们。“我是温州人,嫁到上海后,桃园居委就是我的娘家。现在我的家里人都在一线冲锋陷阵,我能分担一点就很好了。”心疼每天吃盒饭泡面,居民齐小蔚总是变着花样为他们送菜。

  初夏,西瓜上市了。这天,一位低收入居民在“我嘉货栈”买了一个大西瓜送到居委,说要好好慰劳辛苦的社工们。这时候的西瓜并不便宜。盛情难却,诸海霞与同事们分着吃了——红瓤,解渴,好甜!

  但夏天终于还是来了

  经过大家的齐心战疫,桃园社区早已成为防范区,有序开放。5月24日,诸海霞离家的第72天,她申请回家了。

  鞋子该换了;每天一万步起版的运动步数,让她的鞋跟磨出了两个大窟窿。衣服该换了;一条牛仔裤被穿得起了毛边,纽扣也不知掉哪了,就用绳子充当皮带,系在腰间。

  明明骑电瓶车回家只要10分钟左右,两个多月时间里,诸海霞一次也没回去过。这天下班,她先是去附近小区看望了父母,隔着围栏聊了5分钟。晚上7点,诸海霞回到了久违的家。戏称自己“提前体验了孤老生活”的丈夫,为她准备了一桌的菜。

  可能生活总喜欢开玩笑,晚上9点,一通似曾相识的电话又打到诸海霞手机上:“书记,桃园社区又有核酸异常。”

  已经风平浪静几十天的小区,怎会又有病例冒头?诸海霞赶紧安排人员复核,还心想是不是搞错了。到次日凌晨,结果出来了:确诊阳性。凌晨3点,诸海霞接到通知需要排摸信息;凌晨5点,又要准备核酸筛查了。

  正在祈盼生活恢复如常,突然又被泼了一盆冷水。诸海霞赶回社区,又开始组织全员大筛,为封控楼栋居民做好解释工作。所幸,志愿者们毫无怨言,居民们积极配合,街道的支援力量也第一时间下沉。转运、封控,一切流程都已经娴熟有序,疫情并未发生反弹与蔓延。

志愿者团队,诸海霞最想感谢的人们。受访者供图

  6月1日,随着大上海保卫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这座城市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正全面恢复。诸海霞的微信上收到了许多留言。

  居民龚震锋说:“我知道目前疫情还未真正过去,还请书记与同事们多多保重。我们小区老年人和居住的人都多,出问题概率大,所以请你们一定保重,做好防护!”

  居民钱亚萍说:“心系桃园,守护嘉园,您为小区付出的汗水、泪水、心血,我们都万分感激!”

  6月1日,核酸点位还没有完全拆除,孩子们重新在广场上欢快奔跑。

  翻看着群里刷屏的声声感谢,以及各片区志愿者的合影,诸海霞不由回想起4月的一个晚上,她在网上看到一封信,是市区其他居委干部写下的:“2022年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晚,看着窗外的绿意盎然,鸟鸣花香,感觉春天快来了,但不知道我们是否还能坚持到那一天……”

  这个几经崩溃、苦苦支撑的艰难春天,诸海霞不敢忘记;而今,申城已经入夏。

  今天是端午节,诸海霞买了一束菖蒲挂在办公室门口:愿社区里所有人都平安健康,愿一切生活都平稳如常。

  去年一次采访中,我认识了诸海霞书记。她已连续三届任嘉定区人大代表,今年,是她在社区工作的第17年。

  桃园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沪上社区样本:房屋老旧,人口密集,老龄化程度高,外来人口多。本轮疫情中,基层社区在遇到了哪些困难?居民们的诉求谁来解决?居委干部承担了哪些压力?怎样让末梢治理更高效?这是本文想要记录的。

  6月1日起,上海逐渐恢复正常生活,这天诸海霞问我:“外面地铁已经通了吗?公交都恢复了?”我笑她宛如“武陵中人,不知魏晋”;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像是一个陀螺,忙得停不下来,无暇顾及“外面的世界”。

  如今,诸海霞的办公室里还堆着各类防疫物资,弥漫着中药味道。不过,她与同事们已忙碌于新的工作:布设常态化核酸检测点,还有一度暂停的老小区综合改造、加装电梯、邻里中心建设……

  11人服务管理8000多人的社区,疫情下“人少事多”矛盾急剧凸显。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从本轮抗疫实际经验来看,如何上情下达让信息畅通,如何群策群力葆社区活力,如何优化流程为基层减负,应当成为后疫情时代有关部门关注的议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多买菜0元支付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