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懂帝吗?为什么剑网1归来中的结婚叫做纳吉呢?

《萌学园》中的人物,暗黑大帝是暗黑族的首领。在第四季第30集萌骑士在时空裂缝与暗黑大帝、唤魂魔王、阴森女公爵对战,唤魂魔王被萌骑士和奈亚公主用圣剑歼灭了,阴森女公爵被萌骑士和奈亚公主用圣剑歼灭了,暗黑大帝用暗黑防护盾防护圣剑的攻击,圣剑打破了暗黑防护盾,暗黑大帝被萌骑士和奈亚公主用圣剑歼灭了,在第六季暗黑大帝再度复活,后被萌骑士和奈亚公主阻止了暗黑大帝的复活。

《萌学园》系列中的人物,暗黑大帝是暗黑族的首领,暗黑大帝拥有五颗灵石。第一任大长老里奥纳多·皮卡啾曾经将乔琪的眼泪加入黑磁石中,司徒朗把黑磁石拿去给暗黑大帝,结果暗黑大帝吸收黑磁石后瞎了一只眼,司徒朗被暗黑大帝电死了。

在第四季因吞噬了手下阴森女公爵,所以暗黑大帝拥有自己的形体。帝蒂娜被暗黑大帝抓走了,暗黑大帝不敢杀了帝蒂娜,因为暗黑大帝需要她的奈亚喜悦之泪。暗黑大帝来到萌学园把小芙蝶也抓走了。萌骑士在萌学园里没有看到小芙蝶,萌骑士觉得小芙蝶也失踪了,萌骑士一直用探测仪探测帝蒂娜和小芙蝶的下落。

萌骑士探测到了帝蒂娜和小芙蝶的下落,帝蒂娜和小芙蝶在暗黑大帝的基地。萌骑士找到了暗黑大帝的基地,萌骑士来到了暗黑大帝的基地救走了帝蒂娜和小芙蝶,回到了萌学园。暗黑大帝的计划失败了。

暗黑大帝假扮浩瀚银河爵士混进了萌学园。后被萌骑士识破,暗黑大帝的计划又失败了。在第四季第30集萌骑士在时空裂缝与暗黑大帝、唤魂魔王、阴森女公爵对战,唤魂魔王被萌骑士和奈亚公主用圣剑歼灭了,阴森女公爵被萌骑士和奈亚公主用圣剑歼灭了,暗黑大帝用暗黑防护盾防护圣剑的攻击,圣剑打破了暗黑防护盾,暗黑大帝被萌骑士和奈亚公主用圣剑歼灭了,在第六季暗黑大帝再度复活,后被萌骑士和奈亚公主阻止了暗黑大帝的复活。

暗黑大法、暗黑防护盾、暗黑炼狱、暗黑咒印、暗黑搜罗术、暗黑灵石大法、暗黑噬魂咒、暗黑转移咒、暗黑血咒、暗黑魔法反转术、暗黑落雷。人偶术、傀儡咒、(不自主魔法是假的,实则为暗黑炼狱。)驶卷使:海地司(启动五颗灵石的关键。)黑磁石(原本被加入了奈亚之泪,后通过无极能量药水中的喜悦之泪解除侵蚀。)轮回血石(永恒不灭的力量,这似乎是暗黑大帝无法撤底灭亡的原因,之所以在第四季无法不灭的原因是轮回血石真身以陨,重新轮回,原本只是一个石头。真身为阴森女公爵,之所以轮回血石回到暗黑大帝身上,阴森女公爵还在时空裂缝中,是因为原本的阴森女公爵是轮回血石,而当时的阴森女公爵,只是暗黑大帝的分身,所以没有形体,而且还要靠海地司在暗黑之心活着。可第四季末尾没有暗黑之心,也没有害怕消失,这就是证明,所以她之前要的形体就是轮回血石。)塔塔鲁石(如果说海地司是最强的,那么它就是暗黑大帝最重要的石头,唯一没有被其他人夺走的灵石。真身为唤魂魔王。)冥月顽石(虽然没有被夸克人夺走但却被手下偷走,而他却没被看管着,而是黑磁石。乌克娜娜的消失疑似与这颗灵石有关,因为直到第四季末尾,它都未恢复能量。)

暗黑大帝是萌学园1-6中反派暗黑族的首领,但是却次次被夸克族打败,曾经第一个暗黑大帝是暗黑大弟,第1季第13集被乌拉拉用索雷伊圣剑消灭。第二任是他的哥哥,第4季第30集被帝蒂娜和萌骑士五星用圣剑歼灭。第6季20集被帝蒂娜和萌骑士阻止了复活。

伏地魔(Lord Voldemort),原名汤姆·马沃罗·里德尔(Tom Marvolo Riddle),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中的大反派。极端巫师纯血论恐怖组织"食死徒"(Death Eaters)的领袖。

极度排斥麻瓜、麻瓜出身的巫师(泥巴种)以及不能施展魔法的巫师后裔(哑炮),两次巫师大战的发起者。有7个魂器,其中亲手制作了6个魂器【马沃罗·冈特的戒指、他本人的日记本、萨拉查·斯莱特林的挂坠盒、赫尔加·赫奇帕奇的金杯、罗伊纳·拉文克劳的冠冕、宠物蛇纳吉尼】,在试图杀死哈利·波特时,杀戮咒被哈利的母亲莉莉·波特的牺牲符咒反弹,自己的肉身被摧毁,有一部分灵魂进入了哈利的身体(使哈利成为第七个魂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在小矮星彼得的帮助下恢复肉身。1998年5月2日在第二次巫师大战中使用老魔杖施展阿瓦达索命咒被咒语反弹身亡。

伏地魔的原名是汤姆·马沃罗·里德尔其中"汤姆"源于其父亲老汤姆·里德尔,中间名"马沃罗"源于其外祖父马沃罗·冈特。(《哈利·波特与密室》第13章)。他的法名"伏地魔"(Voldemort)源自法语:"vol"有"飞行、偷"的意思;"de"是前置语,相当于英语中的"of";"mort"的意思是死亡,所以有"飞离死亡"或"偷走死亡"的意思(Tom Marvolo Riddle 的字母重新排列是I am Lord Voldemort)。在开始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学习生活几年后,汤姆就开始使用"伏地魔"这个名字(《哈利·波特与密室》第17章汤姆提及只有最亲密的朋友知道)。
伏地魔有着"史上最危险的黑巫师"之称,一般人

不敢直呼其名。而且这个名字在后期(《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甚至被食死徒下了咒语来保护,一旦有人说出就会打破魔法屏障,造成扰动,方便食死徒追踪。人们通常用"神秘人"(You-Know-Who)、"那个连名字都不能提的人"(He-Who-Must-Not-Be-Named)或"黑魔头"(The Dark Lord,食死徒常用,对伏地魔的敬称)称呼他。

Riddle)于1926年12月31日夜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家孤儿院门前。他的母亲是女巫梅洛普·冈特,她和她的兄弟莫芬·冈特、她的父亲马沃罗·冈特都是大名鼎鼎的萨拉查·斯莱特林的纯血统后裔。冈特家族的老宅是一座在小汉格顿两座陡峭山坡之间盘根错节的树丛中半隐半现的房子,墙上布满苔藓,房顶上瓦片零落,这里或那里露出了里面的椽木,房子周围长着茂密的荨麻,高高的荨麻一直齐到窗口,那些窗户非常小,积满了厚厚的陈年污垢,一条死蛇钉在门上。 因为冈特家族对自家血统十分自豪,为了保持血统纯洁习惯于近亲结婚,所以有些特性一代比一代明显--脾气暴躁、不安分、喜欢暴力而且喜欢大排场,所以在马沃罗·冈特以前好几代人,家产就被挥霍一空。

小汤姆·里德尔的父亲老汤姆·里德尔,却是小汉格顿当地的麻瓜富翁,是个浮夸傲慢的纨绔子弟。梅洛普迷恋他的英俊和财富,就用魔法(阿不思·邓布利多认为梅洛普使用了迷情剂)使里德尔爱上了她。在他们私奔一年后,由于梅洛普怀了孕不想再过这种虚假的日子,于是停止了对里德尔使用迷情剂,里德尔清醒后马上抛弃了梅洛普和未出生的孩子。梅洛普孤苦无依、生活潦倒,在1926年的除夕夜于伦敦的伍氏孤儿院门前生下了小汤姆·里德尔,对孤儿院员工嘱咐了一句让孩子随他父亲和外祖父的名字叫"汤姆·马沃罗·里德尔"后就去世了。

在麻瓜孤儿院中长大的小汤姆·里德尔最初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意识到自己有一些特殊的力量,可以隔空移物、与动物对话、让人倒霉。这使他被孤儿院的人所惧怕、厌恶和疏远,也导致他的性格有些偏激。他极其厌恶自己的原名,因为这个名字是收养他的孤儿院根据其母亲的遗言起的,跟他抛弃了母子俩的麻瓜父亲同名。他同时也怨恨自己的命运,后来改名为伏地魔(Lord Voldemort),意为"飞离死亡","Tom

1938年一个夏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变形术教授阿不思·邓布利多来到孤儿院,从孤儿院院长那里听到了一些小汤姆·里德尔的劣迹,包括吊死一个孩子的兔子,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和诱拐两个孩子进入海边山洞等事。他用燃烧的衣柜逼迫里德尔做了忏悔,说服了11岁的里德尔并将他录取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学。同年9月1日,小汤姆登上了霍格沃茨特快列车,开始了他在霍格沃茨的生活。在分院式上,他立刻被分到了斯莱特林学院。

汤姆·里德尔在学校勤奋学习,对知识如饥似渴,而且十分有礼貌,是个英俊而且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们对他印象都很好。但实际上,汤姆·里德尔在学校到处查阅资料,得知了自己是萨拉查·斯莱特林的后裔,从此更加狂妄自大,他闭口不谈自己过去的劣迹,也未表现出悔意。汤姆疯狂的崇拜纯血统,希望有一天当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巫师"时,可以让"全世界的巫师都害怕提到他的名字"。他背地里广招人马集聚势力,在校内同一些狂热追随自己的同学成立了帮派(这个帮派就是食死徒的前身),但汤姆并未把他们当作朋友,而只是当作仆人和工具使唤。但邓布利多始终密切关注着这个有着霸道、诡异天性、独来独往的特别男孩,并对他一直有所防备和怀疑。由于他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在五年级时,汤姆被选为了级长;在七年级时,他被选为男生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他还荣获了优秀品德奖、特殊贡献奖等,还获得了梅林勋章。邓布利多后来回忆时说过:"聪明。当然,他是我所见过的霍格沃茨有史以来最聪明的学生。"

1942年,16岁(五年级)的汤姆·里德尔发现了霍格沃茨城堡二楼女厕所内的密室。据说,当初萨拉查·斯莱特林秘密建造的密室是为了清除不配在霍格沃茨就学的麻瓜后代。汤姆花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终于发现并打开了密室。他用自己的天赋--蛇佬腔,控制了密室的蛇怪,指使蛇怪攻击了几个学生。他的行为导致一名麻瓜出身的女生梅特尔·沃伦(就是后来在城堡排水管道内徘徊的幽灵"哭泣的桃金娘")丧命,并通过这次谋杀行为第一次分裂了自己的灵魂,寄存在自己的日记中,制造出了第一个魂器。后来,学校的董事会决定关闭学校。为了能够在学校继续学习,汤姆不得不关闭密室,但他用自己的日记保存他16岁的记忆与形象,以便下次开启密室。同时他有预谋地将此案嫁祸给比他低两年级的同学鲁伯·海格所养的八眼巨蛛阿拉戈克,导致海格蒙冤被学校开除。因告发海格,汤姆还获得了学校的特殊贡献奖,但并未正式颁发。

同年夏天,汤姆前往小汉格顿村,在破败的冈特老宅中,遇到了舅舅莫芬·冈特,得知了外祖父马沃罗·冈特过世的消息。他先击昏了莫芬并偷走了外祖父马沃罗·冈特的戒指,然后前往里德尔府,用舅舅的魔杖泄愤杀死了发誓要复仇的父亲老汤姆一家,将戒指制成了第二个魂器。他修改了莫芬的记忆,嫁祸给莫芬并让他做了自己的替罪羊。麻瓜警方对这起凶杀案一筹莫展,而魔法部显然知道这是巫师所为,因为莫芬有攻击老汤姆·里德尔的前科,所以马上逮捕了他,被修改了记忆的莫芬对杀害里德尔一家的罪行供认不讳且以之自豪,而他的魔杖也被认定为凶器。莫芬后被判处终身监禁,死在阿兹卡班监狱中。

六年级时,他以鼻涕虫俱乐部成员的身份向负责魔药课的教授霍拉斯·斯拉格霍恩询问制造多个魂器的相关信息,开始继续推进自己的永生计划。在七年级毕业前,他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从拉文克劳的幽灵格雷女士那里套出了罗伊纳·拉文克劳冠冕的下落。

1945年毕业后,汤姆·里德尔原先想要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当黑魔法防御术的老师,并向学校提出了申请,但因为"年龄不够"被当时的校长阿芒多·迪佩特婉拒(其实是对他怀有警觉的阿不思·邓布利多在幕后坚持反对的结果)。在被拒聘后,待业的汤姆专程来到阿尔巴尼亚,按照之前从格雷女士口中套出的线索找到了拉文克劳的冠冕,并通过在当地谋杀一名麻瓜农夫将冠冕制造成了自己的第三个魂器。回到英国后,汤姆曾受到魔法部多份就职邀请,但是他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去博金-博克黑魔法商店工作,原因是他认为在那里更方便自己找到珍贵藏品制作魂器。在博金-博克工作期间,汤姆结识了一名财大气粗的客户赫普兹巴·史密斯,并了解到史密斯家中收藏了两件珍品--萨拉查·斯莱特林的挂坠盒和赫尔加·赫奇帕奇的金杯。汤姆遂起杀心,找机会拜访史密斯宅,下毒害死了赫普兹巴,同时盗走了那两件宝物,并像对待莫芬那样修改了赫普兹巴的家养小精灵郝琪的记忆,使她认为自己误在女主人的晚饭中下了毒,让她去顶罪。郝琪最终也死在了阿兹卡班监狱内。通过谋杀赫普兹巴·史密斯和一个麻瓜流浪汉,汤姆将两件宝物分别制成了第四和第五个魂器。

这件事此之后,汤姆·里德尔辞去了博金-博克的工作,消踪匿迹了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云游各地结交其他黑巫师,进一步研究黑魔法,因为过度接触魂器开始变得面目全非,让人再也认不出那个优秀英俊的男孩,并且开始公开使用"伏地魔"的名号。十年过后他重出江湖,再次去霍格沃茨申请当黑魔法防御术教师--他的真正意图的是去继续探索霍格沃茨的秘密和在学生中招募追随者,并且想将戈德里克·格兰芬多的宝剑制作为第六个魂器。然而,早就对汤姆·里德尔的言行戒备已久的邓布利多当时已经继任成为霍格沃茨校长,再次拒绝了他的申请。伏地魔为此怀恨在心,暗中对黑魔法防御术教师的职务加以诅咒,使得之后所有任职于该学科的教授都会因各种不幸的原因无法在职超过一年。同时,伏地魔利用这次到访霍格沃茨的机会,偷偷将他的第三个魂器--拉文克劳的冠冕藏在了城堡八楼的有求必应屋内,因为他自认为除了自己无人能够发现这间密室,将魂器藏在这里永远可以防止被他人发现。

在再次被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拒聘后的十四年间,伏地魔开始网罗党羽,召集了一大批黑巫师,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家庭"。这些巫师有的赞同他巫师纯血论,鼓吹纯血统巫师的地位权力应凌驾于麻瓜出身的巫师(泥巴种)和麻瓜之上,并应让他们成为纯血统巫师的奴隶;有的是为了获得更强大的力量;更多则是因为惧怕他的报复而被迫入伙。伏地魔的追随者们自称"食死徒"(Death Eaters),使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壮大自己,并逐渐公开暴力,对阻拦他们的人无节制的使用不可饶恕咒进行虐杀、散布恐怖,许多麻瓜被以"取乐"的名义杀死。每个食死徒手臂上都烙刻有一个标记--黑魔标记,画有一个骷髅头,一条大蟒蛇从骷髅的嘴巴里冒出来,像是一根舌头。每次杀人的时候,食死徒都会将这个标记发射到杀人地点的上空,这标记由无数碧绿色的星星般的东西组成,在一团绿莹莹的烟雾中发出耀眼的光 ,当人们看到这些时会产生一种恐怖感。同时,伏地魔还开始招用各种被边缘化的魔法生物(比如巨人和狼人),利用其对主流巫界的仇恨引诱它们为他效力。这时的伏地魔看上去"比任何在世的巫师都强大",巫界的大多数人都避免提及他的名字,只叫他"神秘人"或是"那个连名字都不能提的人"。而食死徒们则尊敬的称他为"黑魔头"。伏地魔统治的时代以毁灭为标志,制造了魔法界最为黑暗的十年。

面对这种情况,魔法部下属的魔法法律执行司司长巴蒂·克劳奇破格下令准许属下的傲罗对食死徒先发制人的使用不可饶恕咒加以打击。有一些嫌疑人甚至不经审判就被送进了阿兹卡班巫师监狱。此期间只有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安全的地方,许多人猜测这是因为伏地魔对阿不思·邓布利多一直心怀畏惧,并且知道邓布利多在努力对抗他。邓布利多在保护霍格沃茨不受食死徒侵犯的同时,成立了凤凰社(Order of the Phoenix),由坚决抵抗伏地魔的巫师们组成。第一次巫师战争(First Wizarding War)爆发,双方互相攻伐互有死伤,持续了十一年之久。

战争在1981年画上了句号。之前一年,当伏地魔的力量处于顶峰的时候,著名先知的后裔西比尔·特里劳妮想要申请执教霍格沃茨的占卜课,在猪头酒吧接受邓布利多面试时,预言一个"出生在曾三次击退黑魔头的家庭"、"将于第七个月结束时出生"、拥有"黑魔头所不了解的力量"的男孩将会出现并打败伏地魔。他们的对话被当时加入了食死徒的奸细西弗勒斯·斯内普窃听到,但是斯内普只听了前半部分就被酒吧老板(邓布利多的弟弟阿不福思·邓布利多)给轰了出去。伏地魔从斯内普那里听说了这个预言后,慌忙开始策划暗杀计划。当时有两个新生男孩符合预言,分别是哈利·波特和纳威·隆巴顿,伏地魔认为哈利定是预言中他的克星,开始对波特一家进行追杀。

斯内普得知后,因为他暗恋并深爱哈利的母亲莉莉·波特,惊恐之中决定倒戈,向邓布利多报告了此事,波特一家得到预警因此成功藏匿了近一年,但行踪最终被自己选定的保密人小矮星彼得出卖。1981年万圣节的夜里,伏地魔来到波特一家藏身的戈德里克山谷,杀害了詹姆·波特和莉莉·波特夫妇二人。但在企图杀害仅15个月大的婴儿哈利时,因为莉莉临死前牺牲自己对儿子施以终极保护咒,伏地魔放出的阿瓦达索命咒遭到回弹。当时伏地魔因作恶多端、灵魂被分裂过多次十分不稳定,加上咒语回火,将自己打得肉体破灭,灵魂碎裂后的一小部分寄存在哈利体内,使其在无意间成为了第六个魂器。所剩下的伏地魔灵魂主体法力大破,奄奄一息人鬼不如,只能漂泊逃亡在外。伏地魔形灭神散后,其属下的食死徒虽然仍有少数人顽抗,但大势已去,幸存者不是被送进到阿兹卡班,就是以自己"被夺魂咒所控制"为借口伪装成受害者推卸责任。食死徒的覆没标志着第一次巫界大战至此结束。

之后十年内伏地魔阴魂不散。他知道傲罗还在到处找他,便隐藏在阿尔巴尼亚的森林中,用仅存的力量附身在动物(特别是蛇类)身上度日,并苦苦等待自己的追随者来寻找自己,但一直没有等到他们。直到1991年,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黑魔法防御术教授奎里纳斯·奇洛休假来到阿尔巴尼亚,遇到了伏地魔,意志薄弱的奇洛很快被伏地魔说服,成为他灵魂的暂时寄主并将他带回了霍格沃茨,通过杀害禁林内的独角兽并饮用独角兽血来增强元气。同时伏地魔还得知了尼可·勒梅的魔法石的下落,便想要偷得魔法石炼取长生不老药恢复肉身。但此计划被刚刚入学霍格沃茨的少年哈利·波特破坏,奇洛被哈利触摸烧死,伏地魔的灵魂不得不逃回到阿尔巴尼亚的森林里继续苟延残喘。

1992年,金妮·韦斯莱被伏地魔的日记本中的灵魂控制,开启了密室,导致多人被蛇怪石化。但哈利和其朋友罗恩·韦斯莱发现了密室的入口,进入密室并斩杀了萨拉查·斯莱特林当年所驯养的蛇怪,同时用蛇怪的毒牙摧毁了伏地魔的第一个魂器--里德尔的日记。

1994年,几乎绝望的伏地魔被身份暴露而不得不逃亡的食死徒小矮星彼得找到,并在他帮助下制作了一个可以暂时寄居的简易躯体。之后在里德尔府通过杀害一名麻瓜看门人弗兰克·布莱斯将大蛇纳吉尼做成第七个魂器。之后小矮星将正在阿尔巴尼亚度假的魔法部体育运动司的员工伯莎·乔金斯骗到森林里,并用钻心咒折磨她,使她供出三强争霸赛的情报,同时得知另一个食死徒小巴蒂·克劳奇并没被关进阿兹卡班,而是被父亲巴蒂·克劳奇施法暗中软禁在家里。伏地魔和小矮星彼得来到克劳奇家中强行释放了小巴蒂,并用夺魂咒控制了老克劳奇。之后小巴蒂·克劳奇和小矮星彼得合力将受聘于霍格沃茨的退休傲罗"疯眼汉"阿拉斯托·穆迪制服并关在了他自己的魔箱里,然后使用复方汤剂让小巴蒂·克劳奇假冒成穆迪的模样来到霍格沃茨就任黑魔法防御术教师。

假穆迪和被控制的老克劳奇一起对三强争霸赛的选拔做了手脚,使得本来因年轻而没有参赛资格的哈利·波特被火焰杯选为第四名勇士,而假穆迪则暗中介入保证哈利一路过关拿到三强杯(已被调包换成了门钥匙),使得一同触摸到奖杯的哈利和另一名霍格沃茨的勇士塞德里克·迪戈里被转移到了小汉格顿的里德尔家族墓地里。在墓地里,小矮星带着伏地魔出现,使用杀戮咒杀害了塞德里克,并将哈利绑在墓碑上。之后小矮星支起坩埚,将伏地魔的简易身躯放在锅内事先备好的药汤里,扔进老汤姆·里德尔的一根大腿骨,然后砍断自己的右手加了进去,最后刺伤哈利的胳膊并取了血加在药中,施展一项古老的黑魔法,之后伏地魔的躯体就在这可怕的魔药中重生了。

复活后的伏地魔先是使用咒语让小矮星拥有了一只强壮的银色新手,又召唤并惩罚了那些逃脱了阿兹卡班监狱生活的食死徒,之后逼迫哈利与他决斗试图将他杀死。但是当两人的咒语在空中相撞时,由于两人的魔杖杖芯是相同材料所制,使得伏地魔的魔杖出现闪回,将之前所杀之人(塞德里克·迪戈里、弗兰克·布莱斯、伯莎·乔金斯、莉莉·波特和詹姆·波特)的灵魂释放出来。在这些幽灵缠住伏地魔时,哈利借机利用门钥匙带着塞德里克的遗体一起脱身,并向阿不思·邓布利多报告了伏地魔重生的消息。

然而魔法部部长康奈利·福吉出于私心和固执,对邓布利多和哈利的警告不但没有重视,反而指挥麾下控制的报刊媒体《预言家日报》对二人进行诽谤中伤。同时魔法部强行将高级副部长多洛雷斯·乌姆里奇安插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内并对校内事务强加干预,又挤掉了邓布利多的校长位置,迫使他逃离学校。魔法部不顾现实打压真相的行为给了伏地魔壮大力量的绝佳机会。他派人结交巨人,又在1996年1月制造了阿兹卡班的大规模越狱事件,将包括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和安东宁·多洛霍夫在内的最危险的十个食死徒重犯救出(福吉的官方媒体反而把越狱责任栽赃给小天狼星·布莱克)。

为了得到西比尔·特里劳妮当年的预言记录,伏地魔通过卢修斯·马尔福的内应带领十一名食死徒潜入神秘事务司,并误导哈利等人到场,企图假借他手偷取预言球。但是在场的六名邓布利多军成员(哈利·波特、赫敏·格兰杰、罗恩·韦斯莱、金妮·韦斯莱、纳威·隆巴顿、卢娜·洛夫古德)拒绝束手就擒,奋力反击突围,导致预言厅和时间厅被破坏。就在食死徒即将把哈利等人一网打尽时,凤凰社的五名成员(阿拉斯托·穆迪、小天狼星·布莱克、莱姆斯·卢平、尼法朵拉·唐克斯、金斯莱·沙克尔)赶到救援,紧接着邓布利多本人出现,压倒了食死徒一方,大多数食死徒被捕,但小天狼星也被其堂姐贝拉特里克斯的魔咒击中,跌进了阴阳分隔的帷幔牺牲。哈利在悲愤中追赶并用钻心咒击中贝拉特里克斯,此时伏地魔现身,并和邓布利多在魔法部正厅展开大战。在无法战胜邓布利多之后,伏地魔企图控制哈利的思想,但是却因为哈利的意志和爱心始终无法得手。伏地魔随后带着贝拉特里克斯幻影移形逃走,但是过程被包括福吉在内的许多魔法部职员亲眼目睹。魔法部再也无法隐瞒伏地魔复出的现实,不得不对外承认真相,福吉也因此被迫辞职,由傲罗办公室主任鲁弗斯·斯克林杰接任部长一职。

神秘事务司之战之后,伏地魔收编了巨人、狼人和离开了阿兹卡班的摄魂怪,公开对巫界宣战,并开始大举制造谋杀事件和袭击麻瓜世界。第二次巫师战争(Second Wizarding War)正式爆发。新任魔法部部长斯克林杰虽然比前任福吉更加积极,但是仍然把宣传报喜不报忧的舆论控制放在实际应战之上,使得食死徒一方不断占据上风。在这期间伏地魔还亲自出马杀害了魔法法律执行司的司长阿米莉亚·博恩斯。

随后德拉科·马尔福被收编成为食死徒的成员,并且被伏地魔指派成为潜伏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内部的奸细,并且命令他择机刺杀邓布利多。本来这只是伏地魔为了惩罚德拉科的父亲卢修斯之前失败的一个手段(因为凭德拉科的实力根本无法做到杀死邓布利多),但是在两次暗杀企图都意外失败后,德拉科花了一整学年的时间修好了有求必应室内的消失柜并且在1997年6月30日夜里成功将七名食死徒绕过学校的防御咒语偷渡到霍格沃茨校内。在紧接着的天文塔之战中,德拉科打掉了邓布利多手中的老魔杖(其实是邓布利多故意不做抵抗),而邓布利多随后被西弗勒斯·斯内普用杀戮咒击落天文塔身亡(这也是邓布利多和斯内普之间预谋好的)。

在除掉自己一生中最畏惧的敌人之后,伏地魔再次制造了一场阿兹卡班的大规模越狱,将神秘事务司之战和天文塔之战中被俘的食死徒全部救出(魔法部因为报喜不报忧掩盖的这次越狱的新闻)。他将马尔福庄园作为总部,公开杀害了霍格沃茨的麻瓜学教授凯瑞迪·布巴吉并将她喂给了自己的宠物蛇纳吉尼,又绑架了魔杖制造师加里克·奥利凡德。在得知自己原来的魔杖因为杖芯材料的原因无法用来杀死哈利·波特之后,伏地魔将卢修斯·马尔福的魔杖据为己有。当得知凤凰社在1997年7月27日的夜晚将哈利·波特转移出小惠金区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家宅时,伏地魔带领食死徒前去截杀,却发现在场一共有七个哈利·波特(其中六个是用复方汤剂伪装的假哈利)。伏地魔认为哈利一定会由实力最强的人保护,便追击并杀害了凤凰社时任领袖阿拉斯托·穆迪。这时真哈利因为使用缴械咒暴露了身份,使得伏地魔改变方向追赶过来,但是在决斗过程中卢修斯的魔杖不敌哈利的魔杖而被摧毁,伏地魔再换来其它魔杖时已经无法追上。恼怒的伏地魔回到总部后开始折磨奥利凡德,盘问有关老魔杖的信息。

随后,食死徒成功攻陷魔法部并杀害了魔法部部长鲁弗斯·斯克林杰,开始清查所有麻瓜出身的巫师(泥巴种),同时悬赏抓捕哈利·波特及其同伴。西弗勒斯·斯内普被任命为霍格沃茨的校长,而阿米库斯·卡罗和阿莱克托·卡罗兄妹则被任命做教师。占据了战略优势腾出手来的伏地魔这时前往德国,在对魔杖制造师格里戈维奇逼供老魔杖的下落未果之后将其杀害。随后伏地魔得信哈利·波特和赫敏·格兰杰两人出现--在戈德里克山谷,在用纳吉尼伪装巴希达·巴沙特试图攻击哈利二人后,伏地魔发现当初从格里戈维奇那里偷走老魔杖的人是巴沙特的侄孙盖勒特·格林德沃。然而当他赶到纽蒙迦德逼问格林德沃时,对方却毫无畏惧只字不吐,伏地魔恼怒之下将其杀害。尽管如此,伏地魔推断因为当年格林德沃败于邓布利多,老魔杖必然在邓布利多手中。他随即赶回霍格沃茨,砸开了邓布利多的坟墓并找到了陪葬的老魔杖。

然而之后不久,伏地魔就得到报告哈利·波特和两个同伴混进了古灵阁莱斯特兰奇家族的保险库并且盗走了一个小金杯(赫尔加·赫奇帕奇的金杯,魂器之一)。又惊惧又恼怒的伏地魔意识到哈利等人是在搜寻他的魂器,但是始终无法理解对方是如何发现魂器的。而且伏地魔忘记自己当时和哈利的思想相通,自己在暗下回忆所有魂器藏匿之处时其实暗示了哈利最后一个魂器就藏匿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内。当伏地魔赶到冈特老宅和地下湖查看时,发现里面的第二和第三个魂器早已不翼而飞。他赶回霍格沃茨,却发现霍格沃茨的师生已经奋起反抗,安插在内的食死徒已经被击败。伏地魔随即组织了自己麾下的全部兵力开始攻打霍格沃茨。

然而在霍格沃茨之战初期,伏地魔发现老魔杖并没有比自己原来的魔杖强大,因此没有亲自出战而是在私下推敲原因。在此战争期间他的第四个和第五个魂器也相继被毁。伏地魔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因为是西弗勒斯·斯内普杀死了邓布利多,老魔杖只认斯内普为主人。因此他将斯内普招来,并命令纳吉尼将其杀害,之后认定自己的问题全部解决,可以完全驾驭老魔杖。他随后宣布停战一小时,并要求哈利亲自前来面对自己来换取其他人不受杀身之祸。而此时哈利通过斯内普的记忆知道了自己也是一个魂器,便决定牺牲自己,孤身一人来到禁林面对伏地魔。伏地魔马上使用杀戮咒对哈利进行攻击。但是奇怪的是,在击倒哈利的一刹那,伏地魔自己也失去知觉倒在地上。原来因为之前伏地魔为了复活曾从哈利身上强行抽取血液,加上哈利有自我牺牲的决心,血液中哈利的母亲莉莉·波特用生命施出的保护咒被激发,同时老魔杖的忠诚其实属于哈利(天文塔之战时是德拉科·马尔福缴掉了阿不思·邓布利多手中的老魔杖,后来在马尔福庄园哈利又打败德拉科并抢走了其魔杖),伏地魔用老魔杖施咒根本无法杀死哈利,反而清除了哈利体内的他自己的灵魂碎片,毁掉了自己的第六个魂器。而哈利在生死之间的阴阳界徘徊一阵子后,又重新返回自己的躯体内。

暂时晕倒苏醒后,伏地魔命令纳西莎·马尔福前去确认哈利死亡。纳西莎在验尸时发现哈利还活着,但是她出于对儿子德拉科的私心隐瞒了真相,回报说哈利已死。伏地魔误认自己最大的威胁已经被排除,欣喜若狂中逼迫鲁伯·海格将哈利的"尸体"带回霍格沃茨示众,并且指挥食死徒大举进军霍格沃茨城堡,要求所有守卫者投降。当纳威·隆巴顿公开拒绝投降并企图反击时,伏地魔用全身束缚咒将分院帽点燃戴在纳威头上意图杀鸡儆猴。这时支持霍格沃茨一方的马人赶到,纳威趁乱挣脱了全身束缚咒并从燃烧的分院帽内抽出格兰芬多宝剑将大蛇纳吉尼斩首,毁掉了伏地魔最后一个魂器。恼怒中的伏地魔试图杀死纳威,但披上了隐身衣的哈利施铁甲咒拦截了伏地魔的所有魔咒。伏地魔随后遭到了霍拉斯·斯拉格霍恩、米勒娃·麦格、金斯莱·沙克尔三人的围攻。

此时伏地魔手下的大军已经开始显露败相,食死徒被逐个击倒。当最后一个食死徒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被莫丽·韦斯莱击毙后,伏地魔在愤怒中意图杀害莫丽。这时哈利现身拦下攻击,开始和伏地魔展开最后的决战。在对峙中,哈利解释自己为何幸存,并且指出老魔杖并不忠于伏地魔。伏地魔拒绝相信,并对哈利射出杀戮咒,而哈利则以自己常用的缴械咒还击。因为老魔杖忠于哈利,不会伤害自己的主人,伏地魔的杀戮咒直接被反弹击中伏地魔自己。因为所有魂器都已被摧毁,瞬间伏地魔被彻底击毙,历史上最危险最强大的黑巫师就这样死在了自己的咒语下。

伏地魔死后尸体被搬到礼堂外的一个房间里。而他破碎的灵魂则永远困在了幻境中,既不可以走向死亡,又不可以成为幽灵。

奥利凡德为他定做的魔杖:紫杉木,凤凰尾羽,13.5英寸长。

莫芬·冈特的魔杖:用来谋杀父亲和爷爷、奶奶一家人。

卢修斯·马尔福的魔杖:榆木,龙心弦,18英寸长。在"七个波特"之战中用来攻击哈利·波特时因为不敌哈利的魔杖而被摧毁。

塞尔温的魔杖:当马尔福的魔杖被毁后企图临时拿来攻击哈利。

老魔杖:死亡圣器之一,接骨木,夜骐尾毛,15英寸长(伏地魔其实只是持有魔杖却自以为自己是魔杖主人,而魔杖其实真正属于哈利·波特)

魂器(Horcrux)是黑魔法中一种非常强大的法器,可以将人的一部分灵魂分离并隐藏在一个身体以外的东西上,这样即使当身体受到攻击毁坏的话也可以不死,因为部分灵魂仍然完好无损的存在于世。一个巫师能够制造的魂器数量越多,就越接近于永生不死。但是按照霍拉斯·斯拉格霍恩的说法"分离灵魂是一种触犯,它违反了自然",魂器对制作者本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会毁灭其人性并让其面目全非。连汤姆·里德尔自己也承认知道"我从我的身体被撕开,我还不如鬼魂,不如最低劣的鬼"。历史上只记录有两人成功制作过魂器,一个是驯养蛇怪和魂器法术的创立者"卑鄙的海尔波"(Herpo the Foul),一个就是伏地魔,而伏地魔是唯一一个成功制造了多个魂器的巫师。
魂器的制作方法非常黑暗。按照斯拉格霍恩所解释,如果有人想要制造魂器,就必须"通过一种犯罪行为,一种最邪恶的犯罪行为--谋杀。谋杀能够撕裂人类的灵魂,巫师为了创造一个魂器会选择这种破坏,他会把自己那个被撕裂出来的灵魂装起来……通过一个咒语"。魂器魔法的概念和本质如此可怕,以至于巫界将其定义为禁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严禁传授任何有关此类魔法的知识,大多数书籍--包括戈德洛特所著的《至毒魔法》(Magick Moste Evile)也避而不谈,只有《尖端黑魔法揭秘》(Secrets of the Darkest Art)能详细解释。正因如此,没人知道制造超过一个魂器会造成什么后果,而且除了伏地魔之外也没人制造过多个魂器。

蛇佬腔、不借助任何工具飞行

1926年-1938年,由伦敦的麻瓜孤儿院抚养。孤儿院很干净,但破旧:一个空空的院子,阴森古板的楼房,四周围是高高的栏杆。孤儿院的院长是科尔夫人,她回忆到他是一个古怪的孩子--很少哭,长大些后就变得很怪异,能够使一些"稀奇古怪的坏事"发生在孤儿院的其他孩子或周围的动物身上。他还从被他欺负的孩子那里抢走东西:一个悠悠拉线盘、一只银顶针、一把失去光泽的口琴。

1938年-1945年,由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助学基金付费购买学具后,前往霍格沃茨上学

荣誉--级长、魔法成就奖章、霍格沃茨特殊贡献奖、男生学生会主席(1944年)

学业优秀--邓布利多曾说过:"他是霍格沃茨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学生。"

汤姆第一学年--里德尔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发现了自己的能力。"不用碰到它们我就能使物体移动,不用训练我就能让动物为我做事,谁要是触恼了我,我就能让谁倒霉,如果我愿意,我还能让他们受伤。"汤姆发现他还是个蛇佬腔,他最初假定他的母亲是个麻瓜,他从他的巫师父亲那里获得了魔法。

里德尔何时知道密室--里德尔在日记中告诉哈利·波特(日记中的里德尔是五年级学生)"即使我自己也对计划如此有效感到吃惊,我想有人一定会发现海格不可能是斯莱特林的传人。我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了解有关密室的一切,发现了密室的秘密入口。……海格能有这样的大脑、这样的能力吗!"所以,进入霍格沃茨的没几年,他就知道了密室的位置以及自己是萨拉查·斯莱特林的继承人。巧合的是,里德尔在校这一段时间,麻瓜世界正笼罩在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之下。

在霍格沃茨,里德尔对自己的血统产生困惑。尽管在入学的第一年他就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自己是萨拉查·斯莱特林的继承人,但在1943年碰到他的舅舅莫芬·冈特之前,他并不了解全部事实,他一直以为他的母亲是一个麻瓜,而父亲才是一个巫师。莫芬告诉汤姆,他父亲是一个麻瓜,他母亲是斯莱特林的后裔。这时,汤姆击昏了莫芬并来到里德尔府,在那里他用莫芬的魔杖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和祖父母。离开小汉格顿之前,汤姆回到了冈特的小屋并偷走了马沃罗·冈特的戒指。他修改了莫芬的记忆,让他替自己顶罪。莫芬则被判处阿兹卡班终身监禁。

离开霍格沃茨以后,里德尔在翻倒巷的博金-博克黑魔法商店任职,他的工作是搜寻有价值的物品,并尽可能的以最低价格得到它们。在他为获得曾属于萨拉查·斯莱特林的金挂坠盒和曾属于赫尔加·赫奇帕奇的金杯而杀害了赫普兹巴·史密斯之后,突然失踪。

伏地魔在离开霍格沃茨后的10年里建立了食死徒。早期的已知成员有:安东宁·多洛霍夫、卢修斯·马尔福、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穆尔塞伯、诺特、埃文·罗齐尔。

哭泣的桃金娘(由蛇怪间接杀死)、伏地魔的父亲和祖父母、赫普兹巴·史密斯、弗兰克·布莱斯、苏珊·博恩斯的祖父、多卡斯·梅多斯(凤凰社第9章)、莉莉·波特和詹姆·波特(哈利波特的父母)、伯莎·乔金斯(虫尾巴根据伏地魔的命令杀害)、塞德里克·迪戈里(虫尾巴根据伏地魔的命令杀害)、凯瑞迪·布巴吉(在霍格沃茨教授麻瓜研究课,死亡圣器第1章《黑魔王崛起》第十页)、西弗勒斯·斯内普(纳吉尼根据伏地魔的命令杀害),格里戈维奇(第七部中被杀),盖勒特·格林德沃(第七部中被杀)。阿米莉亚·博恩斯(魔法部的观点,混血王子第1章)等若干。

"这事今晚就要发生!"

"黑魔头一个人躺着,没有朋友,被同伴遗弃。这十二年来他的仆人一直遭到锁禁。今晚,午夜以前,这个仆人将挣脱锁链,开始寻找他的主子。黑魔头将在仆人的帮助下重新崛起,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强大可怕。今晚--午夜以前--那仆人--将开始--重新找到--他的主子--"(西比尔·特里劳妮)

"拥有征服黑魔头能量的人走近了……出生在一个曾三次击败黑魔头的家庭……生于第七个月月末……黑魔头标记他为劲敌,但是他拥有黑魔头所不了解的能量……一个必须死在另一个手上,因为两个人不能都活着,只有一个生存下来……那个拥有征服黑魔头能量的人将于第七个月结束时出生……"(西比尔·特里劳妮)

汤姆·里德尔------伏地魔,用他注定失败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邓布利多在国王十字车站对哈利说的话:不要去同情死者,要同情生者,关心那些尚未得到过爱的人。这世界上不应该再增加哪怕一个汤姆·里德尔,更不应该再出现另一个伏地魔。

伏地魔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他以为自己的弱点是死亡,其实不懂得爱并且不相信爱的存在才是他真正的弱点。但他从未真正的爱过别人,也不屑于理解这些自以为"幼稚、荒唐"的魔法。--所以,他一直孤立无援;所以他从未真正活过;所以,他注定要被会有爱的人杀死。

第一次重生计划(90年奇洛教授进入了伏地魔藏身10年的森林,很快就投靠了伏地魔。伏地魔观察到奇洛是个年轻愚蠢的、容易上当的人。"总有人愿意让我进入他们的灵魂"。伏地魔让奇洛把他带回国并设计了一个计划,那个计划就是用魔法石为他制造一个人身并且得到永生。

1991年7月31日,在伏地魔的指导下,奇洛与对角巷的妖精守卫打斗并试图闯入古灵阁,但发现713保险库(就是之前放置魔法石的地方)里面空空如也。这个保险库里的东西被鲁伯·海格在当天早些时候拿走了,海格在阿不思·邓布利多的指导下把魔法石带到了霍格沃茨。这次伏地魔发现有必要和奇洛共用一个身体,他把自己隐藏在奇洛的头巾下,想找机会取回被安全妥善地用咒语保护在霍格沃茨隐蔽处的魔法石。奇洛喝了他在禁林杀死的独角兽的血,为的是帮助伏地魔加强力量。一天晚上他们在禁林遇到了哈利·波特,哈利是跟随受伤的独角兽寻到此处的,正当奇洛向哈利扑来的时候,马人费伦泽赶到,奇洛很快地逃开了。

此后,奇洛和伏地魔耍花招从海格口中骗取了通过看守魔法石的三头狗路威的方法,并且通过了那四个魔法关卡到达厄里斯魔镜处,也就是他们遇到哈利的地方。那四个关卡也是哈利、罗恩和赫敏共同面对的挑战,他们三个一直认为是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要偷取魔法石。哈利从魔镜中得到了魔法石,但奇洛并不能从哈利手中抢到它,因为他一旦接触到哈利的皮肤就火烧一样地疼痛难忍。哈利和奇洛拖延时间直到邓布利多校长到来,最后伏地魔不顾奇洛的死逃走了,伏地魔一直"对他的追随者像对他的敌人一样冷酷无情"。又一次,伏地魔被哈利挫败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第二次重生计划(1992)伏地魔回到了阿尔巴尼亚森林开始度过他最黑暗的时期。他又变得和以前一样虚弱,他无法希望再有一个愚蠢的巫师送上门来,他也不再幻想会有哪个食死徒关心他的状况。尽管无望,他仍然等待着机会。保存着他16岁记忆的那个日记本就在卢修斯·马尔福的手里。卢修斯曾经是个食死徒,1992年8月,他在金妮·韦斯莱到丽痕书店买书的时候抓到了机会,把日记本放进了金妮买的书中。金妮向那个日记本展露自己的心事,通过诉说与汤姆·里德尔对话,里德尔以她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为粮食变得越来越强壮,很快他就变得比金妮更加有力量并且可以开始利用她了。在金妮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她作为他自己在霍格沃茨的奸细来打开那个密室。通过金妮,汤姆认识了哈利,并且知道哈利战胜了伏地魔。当金妮开始感到恐惧并试图处理掉汤姆的日记本时,汤姆很高兴地发现哈利得到了那个日记本。汤姆能够把哈利诱引到密室去救金妮,因为伏地魔那时已经强大的可以脱离那个日记本了,同时他想知道哈利作为一个婴儿是怎么幸存并且挫败伏地魔的,哈利怎么可以"除了一道疤之外几乎秋毫无损,而伏地魔的力量却被彻底毁灭了"。汤姆对于他和哈利之间的相似处很感兴趣,同时他也承认莉莉的牺牲行为产生了一种有力的保护咒,但却把这归结为"完全是侥幸"。里德尔要积聚自己的能量与哈利一决高下。在凤凰福克斯、分院帽、格兰芬多宝剑的帮助下,哈利杀死了蛇怪,但当蛇怪死去的一刹那,断了的毒牙扎在他的胳膊上,哈利不慎受伤中毒,福克斯却用眼泪治好了哈利的伤,汤姆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哈利就用那颗断了的毒牙扎进了日记本战胜了里德尔。那颗巨大的毒牙扎穿日记本并在上面留下了一个洞,汤姆·里德尔的记忆尖叫着、挣扎着化为虚无。哈利·波特--一个瘦弱的没有特别魔法天赋的男孩又一次战胜了伏地魔。(哈利波特与密室)

第三次重生计划(年夏天,伏地魔的爪牙小矮星彼得被迫离开藏身处,他无处可去,到长期以来人们传说伏地魔藏身的阿尔巴尼亚去寻找伏地魔(1993年夏至1994年夏,伏地魔一直藏身此处)。并不是只有他独自去那里,彼得在一个酒馆里被来自魔法部的女巫伯莎·乔金斯看到,这对于彼得来说是一个潜在的不幸,对于伯莎·乔金斯则是更大的不幸,然而对于伏地魔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之喜。小矮星制服了伯莎·乔金斯并把她带到了伏地魔那里,伯莎·乔金斯曾被巴蒂·克劳奇施了一个遗忘咒,伏地魔折磨她,打破了遗忘咒,从她处得知三强争霸赛这年将要在霍格沃茨举行,更重要的是食死徒小巴蒂·克劳奇已经被他的父亲从阿兹卡班救出,并用一个夺魂咒控制他不让他去找他的"主人"。小巴蒂·克劳奇藏他父亲家中,被隐藏在隐形斗篷下。尽管彼得是一个"蹩脚的"巫师,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虫尾巴,却能够执行伏地魔的指示,并且协助伏地魔得到一种用独角兽血和毒蛇毒液调制药水,初步形成他软弱的肉身。它给了伏地魔一个几乎像人一样的形体,尽管看上去很丑陋恐怖。这时,他有力气履行了并且策划了一个计划--就是通过"一种古老的黑魔法"使他恢复原来的力量和身体,这需要用狡猾的策略移开哈利·波特身边的保护。

预言球破碎(1996)伏地魔已经获得重生的肉身,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如何去摧毁哈利·波特--那个他已经意识到对他的安全构成最可怕威胁的巫师。伏地魔把他的努力转移到保护那个预言的副本上,那个预言被锁在伦敦魔法部的神秘事物司的预言厅中。伏地魔全神贯注地思考怎么得到那个预言球,使他的思想通过哈利的伤疤能与哈利的思想相连。哈利·波特总是在梦里看到那个神秘事物室大门的景象,但实际上他从没去过那里(凤凰社第1章)。

由于种种原因,伏地魔协助十名食死徒从阿兹卡班逃跑。这次越狱行为发生在1996年1月,其中一个逃跑的巫师是奥古斯都·卢克伍德,他在第一次战争中是伏地魔安插在魔法部的奸细,他告诉伏地魔那个预言记录被放在预言厅中并被魔法重重地保护着,只有预言涉及到的人才可以安全地把它们从被安放的地方取下来。因此,要么是伏地魔亲自进入大厅,要么是他诱骗哈利·波特去为他做这件事。鉴于从1995年12月伏地魔注意到哈利·波特的魔咒伤疤时所产生的景象视觉,伏地魔决定采用第二种做法,诱骗哈利为他去取预言记录。1996年上半年,他故意在哈利的梦中增加其进入神秘事物司的错觉。在7月,伏地魔成功地通过幻象诱使哈利进入预言厅,并暗示哈利,他的教父正在那里被伏地魔折磨。

在接踵而来的食死徒对凤凰社和邓布利多军成员的战斗中,预言球被毁坏了。唯一保留下来的记录存在阿不思·邓布利多(他最先听到了这个预言)和哈利的脑子里。在战争过后邓布利多揭示了那个预言的秘密。伏地魔是否能够进入哈利的大脑得知那些预言的细节,或他是否认为这样的尝试是有价值的,还不能确定。食死徒在预言厅的战争前才得知哈利并不知道预言的细节,至少有一个见证人--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幸存下来并重新投奔了她的主人。

7月底,在神秘事物司的战争后,魔法部长在预言家日报的一个访谈中公开承认伏地魔已经回来了。随后,伏地魔再也不用为避免暴露自己的行踪而谨慎行事了。因为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谋杀阿不思·邓布利多(1997)。由于神秘事务司之战没有拿到预言球,伏地魔迁怒于卢修斯·马尔福,作为报复,他命令卢修斯的儿子德拉科·马尔福设法杀死其劲敌邓布利多。则伏地魔率领食死徒们策反了摄魂怪,并积极联合魔法界其他势力,力图与正义的力量进行决斗。德拉科设法将一小撮食死徒偷运进了霍格沃茨,并困住了受重伤的邓布利多。虽然德拉科没有杀人的胆量,但西弗勒斯·斯内普下手杀死了邓布利多(事后表明邓布利多的死是邓布利多与斯内普事先策划好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西弗勒斯·斯内普(Snape)和食死徒亚克斯利得到哈利·波特打算离开德思礼(Dursley)家的日期。而伏地魔借用了卢修斯(德拉科·马尔福的父亲)的魔杖,因为他自己的魔杖与哈利的魔杖是孪生的。伏地魔打算在哈利搬到安全地点的路上把哈利杀掉,而且当时哈利超过17岁。亚克斯利说哈利会在30号,17岁生日时离开,而斯内普认为哈利应该会早一星期出发。而后,哈利的魔杖自己采取了防卫措施,打败了伏地魔手中的卢修斯的魔杖。伏地魔仍然认为是自己的魔杖不够强,于是开始寻找传说中最强的一根魔杖--接骨木魔杖(死亡圣器之一)。

哈利在邓布利多死前得知伏地魔魂器之事,在与好友赫敏·格兰杰,罗恩·韦斯莱的共同努力下找到几件魂器,并摧毁。

在最后霍格沃茨保卫战时,表面看起来好像哈利根本没有优势,毕竟接骨木魔杖在伏地魔手中。可是哈利知道接骨木魔杖原来的主人不是斯内普而是德拉科·马尔福。解除邓布利多武装、决斗时把他打倒的是德拉科·马尔福,而斯内普只是依照邓布利多的愿望把他杀掉。然而解除掉马尔福武力的人却是哈利,所以接骨木魔杖真正的力量应该在哈利这里。

当伏地魔用接骨木魔杖对哈利施阿瓦达索命咒时哈利只是用他惯用的缴械咒让杀戮咒又反弹到伏地魔身上。于是,不可避免的是,一向恐惧死亡的伏地魔被自己亲手发出的阿瓦达索命咒杀死了,那年是1998年5月2日。终年71岁。

相同点:1、孤儿;2、在麻瓜世界中长大并度过童年时期(哈利在萨里郡的姨妈家,里德尔在伦敦的伍氏孤儿院);3、获得对霍格沃茨的特殊贡献奖(里德尔实际上嫁祸海格;哈利解决了密室事件)4、长得都不错(哈利能吸引到罗米达,更瘦削的里德尔更英俊);5、黑发;6、拥有斯莱特林的部分能力(如蛇佬腔);7、体内都拥有符咒(伏地魔只要不死,哈利也不会死);8、都有追随者(里德尔追随者后来成为食死徒,哈利追随者则进了D.A.)9、都很瘦削;10、都拥有老魔杖。

不同点:1、里德尔没有爱,哈利有;2、里德尔邪恶,哈利善良;3、里德尔是斯莱特林,哈利是格兰芬多;4、里德尔比哈利高很多;5、伏地魔经过了许多危险的魔法变形,哈利没有经历;6、里德尔制造了大量谋杀案,但哈利没有;7、里德尔终身未婚但有个女儿(事实上貌似原著中并没有,来自不是罗琳写的《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哈利与金妮结婚并有三个孩子;8、里德尔想要逃离死亡却最终还是死亡,哈利接受了死亡从而触发了血液中的消极抵抗保护霍格沃茨全部抵抗者并在最后活着回来击败了里德尔;9、里德尔读书时期的校长还是阿芒多·迪佩特而邓布利多是副校长和变形术教师,哈利时期校长是邓布利多而副校长和变形术教师是麦格;10、里德尔不是邓布利多最得意的学生,哈利是;11、哈利擅长缴械咒,伏地魔擅长杀戮咒。

}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

首先送上50个历史小典故,从黄帝时期至南宋。存下来,慢慢看。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禅让

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相传《周易》为其所著,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

15.“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i),是勾践成就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并意识到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避难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命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秦朝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掩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在漠北之战中迷路未能参战,愧而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和亲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王莽改制:王莽是汉成帝母亲王太后的侄子,西汉末期的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改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6.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47.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xiao)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选袁绍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48.袁绍尽灭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大将军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反被宦官谋杀,袁绍、袁术引兵入宫,大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张让、段珪(gui)挟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尽。

49.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义父子关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正史中未有貂蝉的记载,只说是吕布与董卓婢妾私通,二人终至反目)

50.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si)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制度之前如何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春节/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

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彝、卣(you)、累(le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

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

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知识纵览:||

传道授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路明非为什么会被梆子声控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