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卡里有钱10万是真的吗

篇一:爱国拥军模范个人事迹材料

孙xx,男,1981年9月出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经济师,现任xx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xx陆军预备役高炮师政治部干部科预任中校副科长、xx省建筑业协会消防分会副会长。

孙xx是一名80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他从小就有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梦想。1998年,10万人民子弟兵投入抗洪的画面深深震撼和影响着身为高中生的他,也更加坚定了他从军报国的决心。然而,命运的安排让从军梦未能实现,这也成为了孙xx一生无法弥补的憾事。2010年5月18日,孙xx创建的xx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千年商都、天地之中的国家中心城市――xx省省会郑州诞生。创业伊始,他便提出“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军队的作风管理企业”。大河气魄、大匠精工,成为孙xx同志不懈追求的梦想。把“争做国内一流建筑消防、智能消防、消防培训全产业链领跑者”确立为企业发展愿景;把“立身于精,而精于工”作为企业的不懈追求和对客户的庄严承诺。为了践行誓言,xx制定出高于国家规范标准的DH-JG精细化工程管理体系,全程把控项目管理;导入推行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保持军人作风,秉承军工品质,xx秉承“建成一个项目,树起一座丰碑,赢得一片赞誉,收获一份信任”的企业担当,用一个个精品工程获得合作方的赞誉和信赖。今生未能身穿橄榄绿,心中永怀军旅情。2019年1月,在孙xx的积极努力下,经xx陆军预备役高炮师党委批准,xx陆军预备役高炮师防化营消防应急分队在xx正式成立。xx集团组建了一支反应快速、素质过硬的预备队,成为当地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应急救援力量;在救灾、防汛、抢危以及疫情防控等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属地党委和政府及辖区群众的高度肯定和好评。孙xx也被任命为第一任队长,终于穿上了向往已久的绿军装;虽然是预备力量,但孙xx的脸上写满了由衷的笑容。目前,xx已建有8个全资子公司、16个分公司、40余个事业部,累计纳税1000余万元,为繁荣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在做好企业运营的同时,钟情橄榄绿,心系国防事业的孙xx主动与当地驻军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军民共建活动。2010年,xx与济南军区某部成为军民共建单位,孙xx董事长经常带领公司中高成领导赴这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参观见学。部队独具特色的“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的“五铁精神”深深震撼了他,并将其融入企业管理,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受此启发,孙xx同志决定将“军旅文化+党建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特色来培育和升华。

“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军队的作风管理企业”,孙xx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支持国防建设,他把国防教育作为企业树新风、讲正气、促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常抓常议,并把国防教育列入党组织建设和公司发展的重要内容。每年邀请军民共建部队首长到公司作国防形势报告,提高了员工的国防意识;每年组织员工军事训练,赴军营体验部队生活、过军事日等,已经成了xx集团的年度例行工作。在孙xx董事长得感召下,公司员工的国防观念不断增强,崇尚军营、尊重军人、关心国防在企业蔚然成风。

爱国拥军不能停留在嘴上,更要体现到行动上。一次,孙xx得知驻豫某部的训练场地需要翻修,官兵宿舍需要翻新,他想部队之所想,急部队之所急,主动联系部队,出资40多万元用于改善官兵的训练条件和食宿环境。近年来,孙xx带领xx累计出资近百万元用于军营道路绿化、道路光亮工程、官兵后勤生活保障等,受到官兵的一致赞扬,得到原济南军区首长的好评。

每逢春节、国庆、中秋、“八一”建军节等节日,无论工作多忙,孙xx均亲自带队开展拥军优属和走访慰问部队等活动。为强化资金优先保障,他把走访慰问资金和军事教育训练费用列入公司年度经费预算,确保各项拥军活动得到有效落实。2020年1月,“关爱退役军人公益基金”在郑州市成立,这是郑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精神,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一件事关全市退役军人福祉的善事、喜事。在接到出席基金启动仪式的邀请后,孙xx同志就与其他高管商量捐款事宜,有领导提出,此时临近春节,工程回款困难,资金压力较大,建议暂缓。但孙xx坚持说:“我们支持国防、拥军优属不能光停留在嘴上,这个公益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退役军人二次创业而设立,我认为xx应踊跃参加,至于资金缺口问题,大家再想想办法,目前只是暂时困难。”“子弟兵为了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舍小家为大家,咱怎么帮他们都是应该的。”就这样,xx毅然向郑州市慈善总会捐赠50万元,定向用于帮助退役军人实现创业梦想。孙xx用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国防建设,2020年4月,被二七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评选为“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先进个人”。

多年来,孙xx一直在爱国拥军和慈善事业上深耕笃行,拥军济困、扶贫助教,相继捐款捐物达500多万元,为驻军和复员、退役军人解难题、办实事100多件。“爱国拥军是我一生不变的情怀,是我人生不变的追求。”这是孙xx的信仰,也是承诺。孙xx崇尚军人作风,更乐于招揽退役军人人才,他主动向复员退伍军人递出“橄榄枝”,到市、区人力资源部门、人才市场发布招聘信息,对复员退伍军人和军人家属优先录用。近年来,他主动协调安排军转干部和随军家属10名,退伍战士50多名,为党和政府减轻了复转军人的安置压力,为复转军人解除了后顾之忧。通过专业培训、重点培养,绝大多数已成长为业务骨干,有的还成长为中层领导。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孙xx组织公司在编退役复转军人、军属和消防应急分队召开“共叙军旗情同圆大河梦庆”座谈会,展现企业拥军爱军的真切之情。“虽然我未能实现自己的军旅梦,但爱国拥军是我一生不变的情怀,是我人生不变的追求。”10余年拥军优属路,孙xx的脚步从未停歇,拥军优属早已融入了这位企业家的血脉,刻入了他的灵魂。

孙xx常说:“党和国家给予我们民营企业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创业环境,才有我们的今天。我始终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来自社会,也必须回馈社会。所以我们有责任也要有感恩的心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馈人民。”创业伊始,孙xx就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他热心捐资助学,先后使2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多次为赈灾捐款捐物,为受灾群众早日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做出应有贡献;每逢端午、重阳、春节等节日,他都带领员工去敬老院、福利院慰问,为老年人、无生活自理能力的病残人员送去温暖与关爱。企业先后为登封市唐庄镇竹园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二七区袁河小学等捐款捐物共计60余万元。孙xx坚持关心关爱学生,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先后在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科技大学建立消防专业实验室,举办“xx杯”大学生消防安全科技竞赛等,投入资金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在xx职业技术学院,建立“xx班”;每年资助华北水利水电大学30名贫困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和担当。2020年初疫情爆发,孙xx率领公司第一时间向二七区委、区政府递交抗疫《请战书》,主动要求赴抗疫一线;组织党员及员工以最快速度、最大力量投入疫情防控中;带头号召员工为疫情严重地区捐款捐物,大力弘扬人间大爱;向疫情严重、防疫物资短缺的10个市、县及单位等捐款捐物20多万元。孙xx还结合公司实际,组织成立应急防化消杀突击队,带头到公共区域执行消杀任务。当得知侯寨高速口执勤力量不足时,孙xx第一时间带领公司党员、骨干组成应急分队,轮流排班赴侯寨高速下路口参加执勤,协助做好来郑人员的健康证申报审核、劝返和备案登记工作,有效缓解了高速口卡点压力。xx先后被授予“军民共建友好单位”、“复转军人就业基地”、“优秀敬老共建单位”、“xx之星最佳企业”、“捐资助学模范单位”、“公益爱心单位”等荣誉称号。孙xx还被他参与捐助的唐庄“八一小学”聘任为名誉校长,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忠诚卫士专项基金中原中心任命为副秘书长。

爱国拥军寄语:爱国拥军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次慈善,而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担当。xx把爱国拥军当成企业责任,勇于担当,把爱国拥军作为事业,无私奉献。倾注xx爱,传承爱国拥军情。

篇二:爱国拥军模范个人事迹材料

张xx任拥军大院社区第一书记以来,能够牢固树立爱国拥军思想,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拥军工作中去,在社区小舞台上,开创了拥军工作的崭新局面。3年来,先后接待全国、省、市各级相关部门调研视察13次,得到全国双拥办、总政群工办和沈阳军区政治部工作组的高度评价,得到了辖区部队、广大官兵和优抚对象的广泛赞誉。2015年,拥军大院社区被市民政局命名为“幸福社区”,被xx省民政厅评为“社区拥军工作先进单位”,经验在全国介绍。

一、客观分析形势,创新社区拥军工作理念

初到拥军大院社区,破旧的办公小房、落后的工作设备、薄弱的社区队伍、沉闷的工作氛围是留给她的最深印象。抓什么、怎么抓成为她每日思考的沉重课题。

在她看来,当时的社区存在“四难”:观念扭转难,拥军工作思想旧、基础差,底子沉,开展拥军工作有普遍的为难情绪;相互沟通难,社区和部队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相互没有往来,缺少合作的感情基础;开展活动难,没有场所,缺乏资金,官兵和群众参与热情低,几年没有开展活动;投放精力难,社区人少,事务又杂,每个人都分担几摊工作,几乎没有精力开展拥军活动。

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她经过深入调研、认真考虑和反复论证后,首先从自身开始,创新理念做到“四转”:转变思想观念,立足社区是全省唯一全部由部队和部队家属小区构成的实际,全面树立拥军就是爱国的观念,明确了服务部队官兵、服务国防教育、服务优抚对象的“三服务”社区拥军指导思想;转变学习态度,社区拥军对她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为此阅读了大量关于军队历史、部队建设特别是双拥方面的书籍,了解了当前双拥工作的精神和政策,研读了省市区关于拥军工作的文件;转变工作作风,作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以前多数时间在办公室处理工作,自从担任社区第一书记以来,每周必到社区工作1日,两个月时间,就对辖区基本情况做到了精细掌握;转变工作重心,在区双拥办和街道党工委的指导支持下,把社区拥军纳入社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幸福社区建设重要考核指标。在她的引导下,领导、干部和群众逐渐认识到了拥军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打法,细化了抓法,拥军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二、用好沟通法定,努力争取辖区部队支持

到任之初,社区还挤在一个仅有13平米的狭小屋子里办公,办公用房成为制约社区开展工作的瓶颈,也是站前街道这个寸土寸金地域难以解决的大难题。为此,她带领社区一班人踏上了与部队领导和官兵打交道的征程。

与部队沟通存在很多不便因素,首先是级别差异太大,需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与首长面对面坦然沟通,特别是需要部队帮助解决问题时;其次是部队管理严格,每次到部队都要层层请示报告,有时去一次需要反复沟通多次,部队的院里留下她无数的脚印,连站岗的战士都熟悉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韧劲感动了部队领导,她的思想得到了首长的认可,在她契而不舍的积极努力下,部队答应无偿提供给社区520平方米楼房,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锦上添花,配套资金100余万元,打造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社区拥军服务中心”,建设了“一站式”服务大厅,打造了“老首长活动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军嫂志愿者之家”等特色功能场所。2014年,部队再次提供给社区600多平方米场所,建设了拥军社区服务中心,开办了拥军超市、拥军餐厅、拥军小课堂和健康驿站,作为社区开展拥军活动的基地。随着拥军活动的深入开展,2016年,部队第三次无偿提供给社区2800多平方米场所,区委区政府配套资金百余万元,正在筹建羽毛球馆、健身房、棋牌室、日照间和洗浴中心。目前,拥军大院社区的硬件建设达到了全市领先水平,为开展拥军工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三、坚持主动作为,贴心服务辖区部队军民

实际工作中,她深刻认识到,做好拥军工作需要找准部队所需和地方所能这个结合点,找准部队受绿色作文网惠、优抚对象受益这个落脚点,推动拥军工作由单纯的增进感情型向服务保障型转变。具体开展了“四进”“四送”活动。

“四进”:文化进军营。整合辖区文艺骨干和文化资源,结合春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文艺联欢、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10余次,深受部队官兵的欢迎。法律进军营。针对战士家里遇到的矛盾纠纷、涉法事件、婚姻变故等问题逐年增多的现状,成立了维军权法律咨询室,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和知识讲座,共为9名士兵解决了家庭涉法维权问题。亲情进军营。每逢重要节日,她都会带领社区一班到部队看望官兵,为战士送去包饺子、做粽子,与战士拉家常,为战士缝洗衣物,让战士们感到亲人般的温暖。适时组织“鹊桥会”,已为12名青年官兵当上了红娘。兵员进军营。社区虽小,却是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的第一道关口,她十分注重抓好役前宣传教育,通过调查摸底、宣传动员、教育培训等形式,为部队选拔输送了大量优质兵员。

“四送”:创业就业送岗位。始终坚持“为当兵的战士负责一生”的理念,定期组织役后教育,注重开展技能培训,帮助退伍战士和军嫂掌握新知识新本领,目前已为10名退伍军人和9名军嫂实现了再就业。生活保障送温暖。社区坚持上门服务,为战士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为战士的子女尽一份责任。在她们的帮助下,军人家属苗翠兰重见光明,双军人家庭接管孩子困难得到解决,患病战士何坤飞家庭得到最温暖救助……便民利民送服务。结合社区改造,打造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创新试行了物业服务窗口,做到了有求必应、有难必解。同时,拥军超市、拥军餐厅为战士和优抚对象提供最优质服务。权益维护送政策。为让退伍军人了解政策,社区自制了优抚政策手册,并设立法律咨询室,对接专业律师。针对各类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社区主动出面调和,使优抚对象家中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避免了许多案件和纠纷的发生。

四、强化国防教育,打造社区拥军前沿阵地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开展社会化拥军工作的主战场。为此,她把关心国防、关心功臣融入到社区各项工作中,大力推进“国防教育进社区”,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在资源整合上,将辖区部队展览、伪满皇宫博物院等作为教育基地,并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辖区部队大力支持,投入资金30余万在社区建设了拥军展览室、国防教育一条街,先后7次举办国防教育知识讲座,组织居民参观部队展厅5次。在教育摆布上,把国防教育纳入幸福社区建设、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街道、社区定期开展《国防法》《兵役法》的普法宣传,并将国防教育工作列入社区年度绩效考核。在教育推进上,拥军大院社区作为本辖区国防教育牵头单位,定期与学校组织国防知识讲座,与部队联手开展军事文化体育活动,与“两新”组织联手搭建国防教育载体,与街道关工委联手举办青少年国防教育系列活动。在教育主题上,结合辖区实际,通过开展军歌大家唱、过“军事日”、组织军事题材影片展播等主题鲜明的活动,让国防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小区、进家庭,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国防教育氛围。

通过开展拥军工作,她深刻地感触到,社区拥军核心是共建,灵魂是互动,必须把部队和社区融合起来,才能赋予拥军工作持久的内生动力。几年来,社区与部队结下了深厚友谊。大到各种节日,小到官兵生病,社区都要慰问看望;社区的大事小情,也及时主动汇报,征求部队的意见建议;涉及到部队官兵的优抚待遇,更是及时向上级部门申请争取。部队也把社区当做亲人一样对待。社区的主要活动,部队首长都要亲自到场;社区搬家、维稳站岗、扫雪除草、环境治理等等,都是部队战士主动承担。和谐融洽的军民关系,给社区开展拥军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张xx深有感触地说:“社区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和部队有关,真正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相映成辉”。

篇三:爱国拥军模范个人事迹材料

段xx,女,xx县xx社区人,儿子段xx系空军装备部大校军官。她出生在一个革命事业的家庭,曾是一名人民警察的妻子,25年军人的母亲,多次被运城市军分区、运城市妇联、运城市民政局表彰为“爱国拥军兵妈妈”、“运城市十大杰出母亲”等荣誉称号。

一、儿子从军全家支持。1998年儿子段xx高中毕业填报志愿,她和丈夫商定支持儿子三个志愿都填报不同军校。当亲友们劝说当兵受苦时,他们却认为让儿子从受苦中得到磨炼,为守护国防任重道远,也是当代青年应有的崇高信仰。她还曾多次向儿子讲述姥爷、姥姥在国难当头危险时刻,都能抛家舍业,救国救民的真实史诗,鼓励儿子勇于献身国防的伟大事业中去。当年,大儿子如愿以偿的被空军某大学录取。她们家随之成为为一户光荣的军属家庭,她也当上了一名军人妈妈,身上又增添了一份担当后盾的责任。

二、和睦家庭,遇难敢当。1980年她嫁到段家,40多年来,为这个家的默默奉献,苦难自担。作为刑警的妻子,丈夫每次外出执行任务,总会有一种后怕悬在心上,她把这些不安的牵挂放到埋头工作上去消磨掉和对公婆的更多一份的关怀和照顾,使得她和公婆之间结下了难解之缘,她视公婆为父母,言听计从,从未与二老发生过争执,得到了周围邻居和亲友的称赞。2004年担任xx县公安局刑警大队长的丈夫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她焦急又难过,当看到公婆憔悴又绝望的神态,她当面向公婆发誓:“只要我身体还行,就一定不会让你们二老受半点罪”。2005年,丈夫二次病发抢救无效去世。2006年,丈夫过世不到3个月,婆婆因骨折住院做手术。在重压之下,她首先想到公婆年事已高,如何才能让他们从老来丧子的阴影中走出,她把在公婆接到自己身旁,放在身旁安抚、照顾,直至婆婆完全康复。二老喜欢呆在乡下村里,因为多年来村里有一帮同龄人的“话聊圈”,她即顺从公婆的意愿回村居住,但不管工作多累多忙,坚持每周带上孩子探望,帮助二老洗洗换换,晾晒衣物、打扫庭院。每年陪老人体检复查,带公婆到温泉洗澡,促使年迈的公婆思想开朗起来。还时常嘱咐两个孩子,自己再难也不能让爷爷奶奶难,心里在烦也不能让爷爷奶奶看见,正是这样的要求之下,两个孩子无论是回家探亲还是节假日,首先去看望爷爷奶奶,去的时间多了长了,街坊邻居都传开了,段家不仅有个好儿媳,还带出了两个好孙子,当公婆听到这些传闻,心里暖意浓浓。2008年10月,在长子的婚礼上,年已八旬的两位老人当众对她说:“友民,你太受苦了,没有你就没有段家的今天”。全家人眼睛湿润了,在场的亲朋好友无不动容。

三、谨言慎行,教子有方。对待孩子,她除了严格要求、言传身教,绝不纵容,培养儿子说话办事、待人接物,礼让慎行。二儿子上初一与班里同学发生争执,就向人家示威“我爸是公安局的,有枪!”吓唬那个同学。得知此件事后,我二话没说,就叫上丈夫,带着儿子亲自到同学家里认错。至今二三十年过去了,儿子一提到此事总是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终身都不能忘怀的一次深刻教训。”

在她的教育下和学校培养下,儿子段xx考入了军校,在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她喜极而泣,当天就暗暗发誓:儿子走上正道,能献身国防,我一定要当好兵妈妈。为让儿子安心部队生活,她就把家中一切事情尽力处置好,让当兵儿子无后顾之忧,连年来她再三叮嘱家中老小,谁有难事烦事,都不能告诉部队的儿子,要报喜不报忧。在丈夫患病住院期间,她硬是让家人瞒了当兵儿子四个月。孩子探亲回家后,见到病榻上的父亲,不禁失声痛哭。她看着儿子内疚的表情,故作镇静地说:“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网信办共同开展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遴选和展示推介工作。依托相关内容,联合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节目《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在中国之声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央广网、云听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100位讲述人,用“最美声音”,重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传递文物承载的革命精神。

革命文物讲述人、安徽省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倪军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安徽省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倪军。我讲述的文物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公田碑。
这座红军公田碑,现收藏在我们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内。它高1.07米,宽0.55米,厚0.18米,由整块花岗岩凿刻而成。碑的正面刻有大小不等的汉字,石碑的中央竖行刻着“红军公田”四个大字,上侧刻着“赤城五区三乡”、右下侧刻着“共计田五斗”几个字。
收藏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内的红军公田碑,高1.07米,宽0.55米,厚0.18米,由整块花岗岩凿刻而成。
所谓“红军公田”,就是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分给红军、游击队员、脱离生产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田地。“田五斗”是说一年能收获五斗粮食的田亩。
据鉴定,这座石碑立于1932年2月至8月期间。它虽然看上去有些简陋、粗糙,却亲历了红军时代的烽火岁月,苏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革命传统。
安徽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倪军向记者介绍红军公田碑的历史
安徽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这首在大别山区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最初是为了庆祝当地苏维埃政府成立。
1929年5月6日,正值农历的立夏节气,在中国共产领导下,金寨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立夏节起义。
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片段
周维炯:我们是共产党员,我们暴动了。
金寨历史上第一次革命武装起义,就此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大幕。
与此同时,吴家店、包畈、斑竹园、南溪等10多个地方也举行了暴动,并取得了全面胜利。一时间,大别山腹地红旗漫卷。
立夏节起义胜利后,鄂豫皖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并实行土地改革,广大贫苦农民从重压下解放出来。在根据地建设中,“红军战士应当分得土地”成了鄂豫皖苏区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远说:红军公田制度就在这个时期建立的。
胡遵远:各个乡镇在土改的过程中,都留下了一块上等的好田作为“红军公田”,并树碑刻文。红军公田由代耕队耕种,收获的粮食,主要用于解决红军的公粮和烈士亲属的实际困难。红军公田制度主要是当地苏维埃政府代表群众,对红军战士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六安红军与长征》一书中专门对红军公田制度进行了阐述
1931年10月,鄂豫皖苏区提出了“每乡留一石到五石为红军公田,分给红军中由白色区来的贫苦农民和俘虏哗变加入红军的士兵。”这个“一石到五石”,是说一年能收获十斗到五十斗粮食的田亩。之后,苏区又相继颁布《关于怎样分配土地的宣传材料》等文件,对红军公田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和完善。为了表达对红军的热爱,当地百姓在分田的时候自发地把村里最好的土地划为红军公田。
微电影:《红军公田碑》片段
“山行大叔,都来了!乡亲们,坐下说吧。”
“今天乡亲们来是什么事啊?”
“共产党来了,红军来了,打倒了土豪劣绅,我们这穷苦人才分到了土地、农具、房屋,这好日子就开始了,我们活着才像个人。我们就寻思着,这杜鹃有根花自香,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就是想把这几块田作为红军公田,立上碑文,世代不变,还是由我们几家代耕,收获了归红军和红军家属。”
“太好了,谢谢乡亲们,山行大叔,感谢!”
根据老红军的回忆,竖“红军公田”石碑的那天,人们敲着锣鼓,从四面八方涌向公田。在一片锣鼓声、欢呼声中,红军公田碑被稳稳地立在了农田边上。
“红军公田”制度推行后,鄂豫皖苏区农民自愿跟着红军走,红军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在《金寨红军史》一书中,开国第一中将徐立清回忆道:“我读过几年书,在斑竹园招兵登记处,负责登记造册,一天就登记了20多人。”
徐立清中将,曾在金寨县斑竹园招兵登记处,负责登记造册
金寨县斑竹园文化站原站长廖家同老人也向我讲了这样一段感人故事。
廖家同: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漆远恒,他把他的十个儿孙都送去当红军,后来这十个儿孙都牺牲了。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有这么多老百姓去当红军,就是因为我们老百姓得到了田,老百姓为了保卫我们的成果,所以就报名去当红军。我们鄂豫皖苏区,在这个时候是鼎盛时期。
鄂豫皖苏区的老百姓纷纷报名参加红军,红军的队伍迅速壮大
上世纪70年代,金寨县斑竹园小河村农民挖出了这块“红军公田碑”。廖家同老人看见碑上的文字后,激动不已:“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们在写红军公田碑的时候,有了实物来证明这个问题。”
金寨红军广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先后组建了11成建制的主力红军队伍,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发源地。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先后有10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培养了59位开国将军。
红军公田石碑寄托着祖辈们对红军的热爱,也像是守卫,守护着他们经过艰辛斗争得来的胜利果实。如今,石碑成为“军爱民、民拥军”的历史见证。而我们也会将这种人民军队与群众鱼水相依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
安徽省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讲解员陶明静在给观众讲解革命历史
陶明静:我是安徽省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讲解员陶明静,出生于1997年。革命老区金寨县是我的家乡,从小爷爷就教导我,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养育我们的土地。
在一遍遍讲述‘红军公田碑’故事的过程中,我才对爷爷的话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让贫苦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也得到了农民最大的拥护。把遥远模糊的历史拉近,将逝去的岁月和记忆变得鲜活清晰,用心用情讲述这段故事,让更多人记住这段历史,就是我的心愿。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策划 协调丨丁飞 孙鲁晋 冯烁 朱敏
顾问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徐鹏堂














}

满载物资的“拥军船”出发了。

船员和官兵卸载拥军物资。

60年栉风沐雨,初心不改,五任船长、五代船,驾驶“拥军船”平均每年往返200个航次,累计航程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

60年军民同心,守护海防,铸造了黄海前哨的钢铁堡垒,用实际行动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指示要求;

60年鱼水情深,亲如一家,用村里最好的船只运送物资、接送官兵及家属,开辟了一条海图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线;

“拥军船”的故事就发生在人和镇院夼村,1960年至今,院夼村村民与相隔6.5海里的苏山岛官兵守望相助,军地共建,共同谱写了一曲恪守初心、担当奉献的时代赞歌。

7月22日,天蓝海碧,槎山如黛,微风徐徐。一大早,人和镇院夼村码头就热闹起来,第五代“拥军船”下水试航仪式正在举行。简单的仪式后,船长钱均堂和几位村民将一箱箱水、一袋袋米和一些日用品搬上了船。

“大家坐稳啦!要出发啦……小心别蹭到渔船……好,继续往后倒……”钱均堂一边扯着嗓子喊,一边打着手势指挥。伴随着发动机的阵阵轰鸣声,“拥军船”离开码头,迎着海浪向苏山岛驶去。

苏山岛位于我市南海岸,与巍峨高耸的铁槎山隔海相望。人和镇院夼村就坐落在山脚下,距离苏山岛6.5海里(约10公里)。60年前,驻岛官兵勇救渔民;60年来,渔船载物载情怀,五代“拥军船”,将这份弥足珍贵的军民情谊紧紧地连在一起。

船橹“摇”出“拥军线”

1960年年初,天气异常的怪,持续恶劣的天气,令院夼村渔民一个多星期不敢出海。眼看一家老小要饿肚子,渔民王道伦、王义宽师徒决定赌上一把,出海打渔。

没想到,才驶离村子不过5海里,两人便在苏山岛海域附近遭遇了大雾和强海流。没有灯塔、失去方向感,渔船迷失在大雾中,并随时面临着触礁沉没或被巨浪打翻的危险。

“救命啊,救命啊……”呼喊声由强渐弱,二人的体力慢慢耗尽。正当二人陷入绝望时,他们的求救声被岛上巡逻的战士听见了,十几名解放军官兵飞速跑到岸边,不停地敲锣呐喊,为他们指引航向。循着锣鼓声和呐喊声,二人开始拼尽全力划橹,最终冲出迷雾、成功靠泊在苏山岛。

被救上岸的王义宽当天晚上就发起了高烧。换衣服、量体温、喂饭、喂药,官兵们轮流忙活着,见他袜子被海水浸湿结了小冰凌冻在脚上,就用火煨热再脱下。情况稍微好点的王道伦也被安顿在一张温暖的床上,平安地度过了一夜。

在官兵们的悉心照料下,二人身体渐渐康复。回到村里,王义宽、王道伦顾不上回家,首先跑到村委讲述了这次“死里逃生”的惊险经历。此后,苏山岛官兵又先后救起了7名遇险的渔民,村民们渐渐地把这些救过自己命的解放军战士们当成了亲人。1960年9月5日,院夼村党支部书记领着父老乡亲上岛表达感谢。

苏山岛是一座“四无岛”——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线,各种物资补给都由部队定期从陆地运送,遇到特殊历史时期,或赶上海况恶劣,物资不能及时送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看到官兵们的生活条件艰苦,前来答谢的村民们心酸地流下了泪。“绝不能让驻岛的亲人受苦!”为报答驻岛官兵的恩情,保障驻岛部队战斗力,朴实的院夼人主动承担起义务运输物资的重任。

回村后,院夼村委从20多条船里选出最好的一条,王义宽、王道伦师徒自告奋勇当起了“拥军船”的第一、二任船长。由于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最好的船”也不过是条以手摇橹为动力的小渔船,村民们就是靠着这样的船开辟了一条在海图上找不到的航线,9月5日也成为驻岛官兵和院夼人共同的“建岛节”。

王巍岩,院夼村原党委书记,他告诉记者,以前岛上的生活极其枯燥,官兵们除了训练就是学习,村民们就在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和“建岛节”时,自发组织“慰问团”,为官兵们送节目。尽管大海充满未知的风险,但村民们总是义无反顾地前去看望他们心中可爱可敬的亲人们。也有村民在“探亲”的过程中遇到危险,但大家很少提起,更是没有人打消拥军的念头。

经过40分钟的颠簸,“拥军船”绕过苏山岛北岸,停在了码头上。登上苏山岛,走过陡峭的水泥路,一排排果树和一垄垄菜地,将我们引向驻岛官兵的住处。驻岛部队指导员张博已经在这里驻守了6年。

说起“拥军船”,张博也打开了话匣子:“对驻岛官兵来说,认识‘拥军船’是入伍的‘第一课’。”

近十几年,院夼村经济条件好了,先后捐款捐物支援部队修缮营房,将苏山岛上300多平方米的养殖职工宿舍无偿转让给部队建设士官公寓,为每个房间都配备了除湿机、电视、电脑等生活设施。曾经的“四无”小岛如今早已变了样。张博说:“不仅有水有电,还有不停航的‘拥军船’,兄弟连队都羡慕我们呢!”

在60年驻岛建岛过程中,历任苏山岛官兵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14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被原解放军四总部表彰为“全国边海防建设先进集体”,近5年来取得集体三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个人立功受奖不计其数。

驻岛官兵为人民,院夼人也把驻岛官兵当成自己的亲人,倾注满腔热情,急部队之所急、解部队之所难,感人的故事数不胜数。1990年6月,时任连队连长的任振岭7个月大的孩子患上了肺炎。那段时间,孩子白天在医院挂吊瓶,晚上就被村民王进考接到家中照料。在王进考夫妇的悉心照料下,半个月后孩子恢复健康。任振岭的家属拿出钱执意要答谢,但王进考夫妇说什么也不肯收,王进考的妻子动情地说:“都是亲人,弟妹你这么做就太伤感情了!”从此,两家结下深厚情谊,时常来往。有时王进考夫妇不在家,电话里一句“钥匙在老地方”,任振岭的妻子就能找到钥匙,直接开门进屋。退役后的任振岭特意把家安在了威海,两家人来往不曾间断过。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因为院夼村的村民总是说:“官兵下了岛,就是回了家。”

改革开放以来,院夼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贫瘠的小渔村变成了一个富裕的新渔村,有了集体开办的招待所和医院,拥军也有了更好的条件。1988年,院夼村设立了“军人接待站”,制定了拥军优属“五优先”制度:一是军人就餐优先,凡是来村的驻岛官兵及家属均可免费就餐,每餐不少于四菜一汤;二是军人住宿优先,开设军人专用房间,供官兵和探亲家属免费住宿;三是军人用车优先,驻岛官兵来陆地办事所需车辆免费使用;四是军人通讯优先,驻岛官兵到村里打电话一律优先且免费;五是优抚对象优先,军人和优抚对象求医问诊一律免费。多年来,院夼村免费接待驻岛官兵、家属就餐住宿达10万人次。

在院夼村村民和驻岛官兵的共同见证下,“拥军船”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累计运送物资、接送官兵及其家属10余万人次,航行里程达20多万公里,航行轨迹连起来相当于绕赤道5圈。“舵盘”在11任村“两委”班子、五代船长手中传承、接力,最初的摇橹船换成了“角篷船”、小马力机帆船、大马力机帆船,直到第五代配有GPS和北斗系统双导航的现代机船,60年来,“拥军船”从未抛锚、停航。

“拥军船”不仅是一条船,更是一种情感、一份责任。第一代船长王道伦1997年去世,临终前他拉着老伴连秀珍的手说:“我一辈子最牵挂的就是驻岛官兵,我走后,你要继续替我去看望他们。”连秀珍含泪应允。

如今,连秀珍老人已年近90,视力模糊,无法继续给官兵们纳鞋垫,可她每年都会委托村里将家中存放的鞋垫送给岛上的官兵。2000多双鞋垫已经垫在了战士们的脚下。连大娘亲手做的鞋垫,绣样精美、纹路细腻,总是令官兵们感动,因为他们知道,连大娘送来的不仅仅是鞋垫,更是王大爷拥军情谊的延续。

“只要岛上有需要,拥军船随叫随到!”1998年冬天的深夜,苏山岛上一位牟平籍战士接到爷爷病危盼归的电话。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亲人的生命在和时间赛跑。当时负责船只管理的村委会主任王太民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去找船长王喜安,王喜安二话没说,穿上衣服就出了门。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深夜,王喜安和两位船员驾驶“拥军船”驶向苏山岛。以往天气晴好,船只往来一趟苏山岛需2个多小时。可那一晚,5个多小时过去了,还不见“拥军船”的踪影,王太民和船员家属一直在岸边焦急等待。直到凌晨2时,“拥军船”才平安归来。下船后,王太民立即安排人开车送战士回家。事后那位战士到村委表示感谢,王太民说:“你们在苏山岛执行任务、守岛卫国,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拥军船”为驻岛官兵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每到关键时刻,更是一艘救命船、爱心船。2005年,第四任船长王喜联突然接到求助电话,一位来岛探亲的孩子不慎摔伤了头部,情况紧急。

当天的天气预报提醒将有8级大风,但王喜联丝毫没有犹豫,立即带上几名经验丰富的村民驾船出发。上岛接了孩子后,“拥军船”加足马力往回赶,终于在燃油耗尽之前靠了岸。

60年来,一代一代驻岛官兵从未忘记院夼人民的深情厚谊,他们经常下岛参加村庄绿化、路面清洁等美丽乡村建设,也曾和村民合力扑灭槎山大火,遇上村民家有喜事,官兵们前来道贺,有的官兵还和村里的姑娘喜结连理。

因为拥军事迹突出,院夼村连续多年获得省级“拥军优属模范单位”“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但朴实的村民们并没有把这当作自己的荣誉,依旧如往常一样,将拥军这件事当作生活中的最平常不过的一件事。

院夼村党委书记王国明说:“村里很多人都是听着‘拥军船’故事长大的,村民与官兵的情谊,已经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这份情谊将在院夼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传承下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拥军卡里的钱能提现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