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道中洪熙控股业务布局是否有调整?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30.7万个赞

个奇迹,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长城全长约12600里。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游客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上,两旁的山上,是苍松翠柏,云遮雾障,禽鸟齐鸣,溪流淙淙,好像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您往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长城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绵延。这段长城的墙体是用整齐巨大的条石铺成,有的条石长达2米,重数百斤。内部填满泥土和石块,墙上顶地面的地方铺满方砖,十分平整。墙顶外侧筑有高2米的垛口,上有了望孔,下有射击口,内侧建有宇墙。城墙每隔一段,筑有一个堡垒似的方形城台。城台有高有低,高的叫敌搂,是守望和军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墙台,高度与城墙相差不多但突出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

下面就到了烽火台,又叫烽燧,狼烟台。是不和长城相连的独立建筑。一旦敌人来,就点燃烽火通报军情,白天点燃的烟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

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作文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传佛教名寺。

布达拉宫属于文化遗产,海拔3000多米。为纪念唐朝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赞干布的婚事而兴建,已有1300多年历史。

宏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建筑非常壮丽,宫殿高13层,达117米,全由花冈石砌成,飞檐金顶,雕梁画栋,气宇非凡,是西藏最珍贵的宗教、艺术和文化宝库。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11月与2001年12月,大昭寺和罗布林卡作为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黄山导游词作文300字

朋友们,你们好!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黄山风景区。在这里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黄山风景的概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朋友们,你们不远千,甚至万里到这里,就要亲眼看一看黄山的美吗?不就是要感受一次人生快乐吗?是的,黄山是绝美绝美的,可说天第奇山,能够登临它,亲眼看看它,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在很久很久前,在漫长地质历史代,大自然的无穷力,塑造了黄山那绝美的风采和种种奇特的景观,令人倾倒,令人心醉。

}

明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

今天大多数人对于明仁宗朱高炽基本上都不知道,一方面是因其在位时间太短,只有10个月,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让人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前有父亲永乐大帝,后有文艺青年的儿子宣德帝,夹在中间的朱高炽就更没存在感了。

所以,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就将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由梁冠华所饰演的朱高炽拿来一用,这样,大家在看下边献陵介绍的时候,会有一个更为具有“代入感”的认知吧。

在讲解献陵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明朝皇帝的“排辈字”。所谓的“排辈字”是汉民族以家族为核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宗亲辈份在名字中体现的方式,通过由先祖或家族中约定俗成的一系列“字”,而后在后代取名之时依次“一代用一字”,即形成了家族的特点,同时也方便大家族中人通过名字而知晓辈份。

明朝作为由汉人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先辈一方面都是穷苦农民,另一方面在元朝统治时期,一些汉族“辈份字”的传统也有中断,因此不仅仅他的初名也只叫“朱重八”,而后的“朱元璋”也是自取之名。

在朱元璋创立大明之后,开始依据汉族传统为其后代创立了朱家的“辈份字”。明太祖共有二十六子,除八子、二十六子早夭未封外,他为其余二十四子及靖江王各以诗体形式拟了二十字的“辈份字”表。同时要求其子孙后代均为三字之名:首为姓氏“朱”;二字则来源于“辈份字”表中该辈之人使用的一字;第三字则以火、土、金、水、木为序各自命名。

因为后来朱棣成为了大明皇世,所以我们现在只说说朱棣家的“辈份字”。朱元璋给四子朱棣安排的世系“辈份字”为:

而因为朱棣的名字中已经由“木”为偏旁,所以他的儿子的第三个字就顺序以“火”偏旁开始,因此,他的三个儿子的名字就分别为: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这里可能会有朋友问了,朱高煦的“煦”分明是四点水底,怎么会是“火”呢?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四点水底是代表的另一种“火”的表现形式,所以名字是没有问题的。

等到了仁宗朱高炽的儿子辈之时,他们都叫“朱瞻X”,而这个“X”而是遇“火”而生的“土”,所以他的儿子们叫:朱瞻基、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垠......

  大明 洪熙皇帝 仁宗 朱高炽

  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死后开始的。仁宗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仁宗遗诏营建献陵。

  他召尚书蹇义、夏元吉至皇宫,对他们说,国家以四海之富葬其亲,岂惜劳费?然古之圣帝明王皆从俭制。作为孝子也只是想使亲人体魄永久保存,并不想厚葬。秦、汉时期厚葬的弊病,足为明戒。何况皇考遗诏从俭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认为应遵皇考先志,卿等以为如何? 蹇义等回答说:圣见高远,发于孝诚,这是对千秋后世都有益处的事。于是,宣宗亲定陵园规制,并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书黄福总理修陵事宜。

  献陵从洪熙元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地面建筑也陆续营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营建门楼、享殿、左右庑配殿和神厨。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楼,次年三月,陵寝建筑全部完工。

  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二座陵园。

  该陵的建筑设置虽基本沿用长陵制度,但布局方式却与长陵不同。献陵的宝城前虽然也像长陵那样设有方院,但两进方院却不连在一起,中间隔了一座名为“玉案山”的小山。那么,选择中隔小山这种布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这与陵园的风水有关。

  献陵采用这种布局方式主要与风水中“明堂”的讲究有关。

  明堂,即风水中“穴”前的开阔地。因地形的不同,明堂在风水术中又有内外之别。

  内明堂是指墓葬的龙砂、虎砂紧紧环抱,前面的玉案山距离墓葬非常近;

  外明堂是指墓 葬的龙砂、虎砂比较伸展,墓葬前的案山比较高,距离墓葬也比较远。

  但不论内明堂、外明堂,只要砂水有情、堂局完密,都是风水吉地。

  长陵,两边山势宽展,前面案山和水流相距陵园也比较远,因此是外明堂风水格局。献陵则有龙砂( 玉案山)从陵园左前方环抱而来,成为献陵的案山,陵园与案山距离很近,所以是内明堂风水格局。

  我们再从卫星地图上来看一上两进院落的布局及玉案山的位置

  在风水中,“龙喜出身长远,砂喜左右回旋”,“龙虎环抱,近案当前”,当论内明堂格局。献陵玉案山以及龙砂、虎砂和来山范围内的小格局,正是风水术士们所鼓吹的完美的内明堂格局。所以,献陵在修建中,只在明堂范围之内修建了宝城、明楼和一进院落。而将举行祭祀仪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并不像长陵那样前后院落彼此相连。

  陵园的第一进院落及院内的祾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炉等建筑,建在了玉案山之前。经过这样的规划和设计,不仅解决了明堂面积小,建不下宝城和前面两进院落的问题,维护了“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信条,而且使陵园布局更显灵活,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错落有致的赏心悦目感觉。使几何形体陵园建筑在山、水、林木的映衬下,更加错落有致。这是迷信的封建帝王和风水术士们所不能预想的。

  站在献陵第二进院落前的南望,这座低矮的小土山就是“玉案山”

  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

  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200,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

  献陵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3间;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楼的礓石察 量路则改为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献陵未修缮时,从玉案山上远眺南陵第二院落内景

  献陵修缮后(2020年5月),从玉案山上远眺南陵第二院落内景

  第一进院落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组祭祀建筑。

  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是祾恩门,也即陵园的大门,门前出大月台,院后设单座门一道。

  献陵的陵寝建筑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间曾得到修缮。祾恩门则缩小了间量,且顶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两庞配殿及神厨等附属建筑大多被拆。

  以后祾恩殿、祾恩门又相继在清末民初时毁坏。日军侵华期间,为修炮楼取砖,第一进院落的围墙及祾恩门、祾恩殿的山墙又被拆毁。现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现在,我们只能通过我所画的3D图来看一下原来献陵第一院落的大体布局了。

  献陵的第一重院落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松柏密布的树林。

  从长陵向西,昌赤路在献陵的第一重院落前折行一个大弯,从原有的遗迹之旁环绕而过。

  1935年之时,当地在第一进院落之中还存有一些祾恩殿的建筑残害,包括石栏、墙壁及柱体。

  但现在我们只能够看到一个略比地面高一些的殿堂地基平台。

  在苍翠的松柏之下是一条保存了近600年的神道遗址。前行之后则看到原祾恩殿的单展台基。

  台基这之下是丹陛石。虽然经历了500余年的风吹雨打,但上边的花纹还是历历在目。

  我们现在沿着昌赤路拐向黄泉寺路之后,前行约500米就能到达献陵。当然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献陵只能是公路中点的第二重院落的建筑。

  献陵现在作为一座未被开放的明陵,我们这些游客只能站在陵前领略一下献陵的风采。

  公路旁、献陵陵门前有砖砌月牙河,河上并排跨三座砖石单拱券桥,对着献陵的陵门。三座桥分为一主桥和二辅桥,规模不大,桥面坡度平缓。

  主桥长12.5米,宽5.3米;辅桥长11米,宽4米

  石桥建于明宣德年间,神道上并列的拱桥,均为单空。中桥是砖石券,桥面砖石铺砌;侧面两桥则是砖券,桥面砖铺砌。

  年,在对献陵进行保持性修缮之后,桥上已加金属护栏做保护。

  这张照片是未安装护栏前所拍摄的侧桥样式。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桥面很平直,而且跨度很小。在材料上只是普通的砖砌结构,即简单又简朴。

  献陵第二种院落的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

  这种三座琉璃花连门在献陵中首次应用。但这种结构和样式却深深的影响到后期皇陵的建筑形式。在后期十三陵之中的其它皇陵之中,这种三座门样式的陵门几乎成为了标配。

  到清朝的东陵及西陵建设之时,清朝皇陵中享殿与后边宝顶院之间也同样是用这种三座门来进行分隔的。

  因此,献陵三座门是十三陵中建设最早、保存最好的陵门样式。为后期其它陵中的三座门提供了演变的标准样式。

  未修缮前的献陵杂草丛生,简单而简陋的陵墙围绕着一座孤零零的明楼……

  修缮之后的献陵三座门,大门禁闭,封闭住所有人世间的嘈杂。正如同它当年的功能一样,人世间的纷扰在从此踏入之后即为另一世的尘埃……

  2002年的圣诞节,大雪纷飞。我带着女朋友来到献陵。雪后的献陵色彩单调,只留下白色的雪、黄色的瓦、红色的墙与墨绿的树……

  2020年五月再次行至献陵,红色的大门依旧紧闭。只能从门中仅有的一道缝隙之中偷窥……

  我从网上找到一个网友在2009年时步入献陵所拍摄的一组照片。

  我是无幸进入了,那么,我们就从这位网友的照片中来看一看献陵中的情景,也算是解了我们窥探的心思吧……

  如同长陵一样,献陵在进入后部陵区之后设有一座棂星门,但现在只存有门两侧的石柱基遗址,中间原有的木结构则荡然无存……

  在中心神路的尽头是“石五供”。中间为鼎,两侧为炉,隐喻香火不断之意

  第二重院落之中基本上无建筑存在,略显凄凉的平地上只有一丛丛的松柏。在空地上的那个卫星接收“锅”应该是看陵人放置的,以便在陵内守卫之时使用。

  献陵中最的高的建筑就是耸立在方城之上的明楼。

  方城之下原本的券洞可以直通到后部的宝顶,但在清乾隆年间的修缮之后,将方城下的甬道封死,于右侧增筑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宝城的礓礤路。在图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条礓礤路就位于图片的左侧方城旁边。

方城下的甬道封死一是不让人可以方便的直行到宝顶,利于安保。另外,所谓封堵,就是在甬道前边砌了一堵墙,后边是空的,正好作为修缮期间的建筑垃圾场,堆放没用的砖石,使之成为一个“建筑垃圾洞”。

  从礓礤路步行而上,到达宝城墙上就可沿着城上马道前往明楼,或是沿着马道可绕行宝城一周。

  红色的明楼正中为明仁宗朱高炽的陵碑。

  碑额上书“大明”二字,下方写就“仁宗照皇帝之陵”

 从石碑周边的花纹来看。石碑在最初之时应该上面涂有红色的颜色,后因为年久而慢慢失色

  站在明楼向南望去,视线在眺出院墙之后即被前边的玉案山所遮挡。低矮的土丘前树林所掩映的就是献陵原本的祾恩殿。

  接下来就是很多人心里都会问,即感到神秘又有些惊奇的问题,献陵的墓道口在哪里??

  大家随着我的照片向明楼后边来看。

  站在明楼侧方的马道上向后看。那里有两道宝城的档土墙。在墙前是原本从方城中间穿行而过的神道尽头,地面上是一个台基的遗址。这个遗址之上原本有个琉璃影壁,现在影壁已经荡然无存了。

  献陵的墓道口,按照明初的设计形态,推测就在这个位置。由此斜向下去深入宝顶之下8-10米左右就是献陵的地宫入口。

  这个由方城及档土墙所围成的一个形似“月牙”的瓮城,在过去被称为“月牙城”。而民间则称它为“哑吧院”。为什么是“哑吧院”?因为据说在皇院修建好之后,所有参与地宫修建的民夫都会在完工之后集合在这里,之后强迫他们喝下会使人终生不能说话的“哑药”,以免皇陵地宫的秘密被外人探知。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说。这种形制的建筑仅仅是为宝顶制作的一种形态。在十三陵中,如献陵这种前有低矮挡土墙的“月牙城”是最初始的形态,到后期皇陵越修越大,宝顶之上的封土越封越高,这个“月牙城”也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城”。前边的影壁不再单独设立,而是与边高大的档土墙合为一体,成为镶嵌在墙面上的一个影壁。这种镶嵌影壁的形式,在十三陵中的“昭陵”以及清东陵中如慈禧墓、乾隆墓中都可以看到。

  明楼后方两侧有两条折返的梯道可以向下到达宝顶的封土及“月牙城”。

  站在月牙城里,我们可以看到献陵的封土并不高大,其边缘也有一些低矮。周边宝城墙反而显得高大无比。这与长陵高大、凸起的宝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显出献陵的简朴

我对于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的小评:

从封建礼法上来讲,他即是朱棣的长子,而且还是徐皇后所生的长子。所以无论从“长”来看,还是从“嫡”来说,他都是朱棣无可争辩的继承人。

可人生总是会对一些人开玩笑,在朱棣的眼里,他是一个胖的不能自行的“废物”,上不得马、拿不起刀,性子软不说,还三天两头的生病。一句“不类我”,让他一辈子都没能在老爹面前抬起头。可生在皇家,没有父子亲情的话,兄弟友爱就更不要想了。“君子无罪,怀壁其罪”,谁让他是世子?谁让他是太子?在那个位子上就别想平安稳妥。

看到梁冠华饰演的朱高炽,还真是无论从形象上来讲、还是从表演人物的性格上来说都很相似。老艺术家果不其然啊……

老爹说造反就造反,四年靖难的时间里老窝甩手给他还不放心。即要守的住,还要做的好;前线得支援,后方要经营。做的好了,老头子一句世子本应如此就打发过去,做的不满意立马派人监视、搜集小报告。可远亲不如近邻,老二、老三常在老爹身边,即陪着拼命还陪着玩乐,这就更让老爹怎么看他怎么不顺眼。

打仗好不容易赢了、皇太子好不容易群臣帮助争下来了,可结果先是老二跟他斗,后是老三跟他抢。帮他的大臣不是被兄弟弄死,就是被老爹弄死。他能活下来他的儿子至少功劳一半多,只能盼着儿子在老爹面前多美言,靠着“忍”,一天一天的帮老爹打理江山。争蒙古,他得做好后勤;做永乐大典,他得筹集人手;下西洋,他得采办经费;建新京,他得统筹进度;更别说老爹三天两头出妖蛾子,不是要造大报恩寺、就是重建武当山,还时不时的杀杀大臣、揍揍亲贵,他得又是筹措、又是安抚。

从洪武二十八年,17岁当上世子开始,一直到47岁老爹去世。三十年间没有一天是消停的……

好不容易登基坐上皇位,得先给老爹干的事儿擦屁股。即要把老爹晚年的那些失政昭雪,还得为穷匈奢武所欠下的债还账,样样都得关心,事事都得操全。但历史不会以人的意志所左右。八个月,仅仅只有八个月,他就去世了……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非故宫御花园中钦安殿),终年47岁。死后被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他的谥为“昭皇帝”,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人们也为他的成绩而肯定。当年汉武帝把大汉帝国折腾的奄奄一息,他之后即位的刘弗陵将大汉从崩溃挽救回来,然而也是天不假年,年轻而去世,他的谥也同样是‘昭皇帝’。朱高识于大明与刘弗陵于大汉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有了他,大明才未三世而亡;因为有了他,继承他执政衣钵的朱瞻基才会有为。也正因为有了他,才开启大明强盛的“仁宣之治”……

说起,他的去世正史野史都以猝然而论。因此,也曾有两种说法在世所论:

,说他是被皇太子朱瞻基所害。朱高炽基本上认为只要是朱棣认为正确的他都认为是错的,从迁都北京到征蒙古,从做大典到下西洋。而这些事情却又被朱瞻基认为是正确的事,乃至朱高炽对朱瞻基都产生了废除之心。爷爷不在了,爸爸不喜欢自己了,朱瞻基能怎么办,他也很无耐啊……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皇帝返回南京和整个朝廷南迁势在必行。然而这一切却在朱高炽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了。等朱瞻基上位之后,当年永乐是怎么当皇帝的,他就是怎么当的。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就在宣德朝。

二是,朱高炽是因为后宫妃子的矛盾,自己误服毒酒而被毒死的。有一次宴会上,郭贵妃向皇后敬酒,可是皇后却迟迟不喝。朱高炽便问:爱妃为何不喝?于是便从皇后手中抢过酒杯,一饮而尽。而喝完不久之后,朱高炽便中毒身亡。

}

· 电影、电视剧、小说、综艺等等,都在这里!

故宫1420年建成,到现在(2019年)已经599年的历史了,居住过明清24位皇帝,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朝自明成祖朱棣开始的14位皇帝居住在故宫,清朝自顺治帝开始的10位皇帝居住在故宫。

乾清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9个。

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清顺治、康熙也在此居住。

养心殿是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养心殿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

自从清雍正朝开始,这里做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遂成清代皇帝实际上的正寝。“养心”意为涵养心性。

养心殿在宫中的位置比较便利,殿内空间布局丰富而功能集中,厅堂、书房、寝室以及分别用来批阅奏折、密谈、休憩、礼佛的小室等一应俱全,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间,是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更适宜皇帝起居活动的场所。

养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东暖阁的晚清垂帘听政处。

24个,明朝14个,清朝10个 成祖朱棣(),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时年65岁,年号“永乐”,朱元璋的第四子 仁宗朱高炽(),1424年即位,在位1年,时年48岁,年号“洪熙”,明成祖长子 宣宗朱瞻基(),1425年即位,在位11年,时年38岁,年号“宣德”,仁宗长子 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57-1464)在位,在位23年,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于,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49年即位,在位9年,时年30岁,年号“景泰”,宣宗次子 宪宗朱见深(),1464年即位,在位24年,时年41岁,年号“成化”,英宗长子 孝宗朱佑樘(),1487年即位,在位19年,时年36岁,年号“弘治”,宪宗三子 武宗朱厚照(),1505年即位,在位17年,时年31岁,年号“正德”,孝宗长子 世宗朱厚璁(),1521年即位,在位46年,时年60岁,年号“嘉靖”,宪宗孙,父兴献王 穆宗朱载垕(),1566年即位,在位7年,时年36岁,年号“隆庆”,世宗第三子 神宗朱翊钧(),1572年即位,在位48年,时年58岁,年号“万历”,穆宗第三子 光宗朱常洛(),1620年即位,在位1月,时年39岁,年号“泰昌”,神宗长子 熹宗朱由校(),1620年即位,在位8年,时年23岁,年号“天启”,光宗长子 思宗朱由检(),1627年即位,在位17年,时年35岁,年号“崇祯”,光宗第五子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0、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北京的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之前朱元璋建的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从开始建筑到现在已经610年(到今天2016年)了,如果从建成来计算,则是596年历史。
一共有25位皇帝在那里居住过,分别是:
 明成祖朱棣(庙号初为明太宗)

  李自成,年号永昌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

北京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之前民间传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当然这其中有曾经被拆、毁的可能。现存的就是8707间。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从落成至今有610年的历史。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朝(公元1368~1912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间,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


· 超过7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到现在差不多560年的历史了,有明清两代的24位皇帝住过,明朝14位,清朝的有10位, 相传里面的房屋一共有9999间半,太干事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洪熙控股集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