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茶萃吧加盟费明细积分升活生活服务平台?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执行区十六届人大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紧扣“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投身于高质量发展工作,较好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一)打赢疫情防控硬仗,经济社会发展再获新成绩

  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迅速打赢“5·21”本土疫情防控硬仗,实施分级分类防控措施,在两个潜伏期内有效控制疫情,感染者全部治愈出院,没有病例外溢出省。全区累计检测核酸714万人次,供给物资超5800吨,安排40辆“爱心妈妈”专车接送孕产妇,有效保障封闭封控区53万群众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健全和完善精准防控指挥体系,在全市率先完成街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高效应对多点散发疫情,重点抓好来穗返穗人员排查、隔离酒店闭环管理、冷链运输监测等关键环节。疫情缓解后及时制定企业(项目)复工复产工作方案,迅速按下生产重启键。

  经济发展顶压平稳运行。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9.79亿元、增长8.5%,位列全市第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12亿元,增长4.1%;全年新增就业2.06万人,目标完成率111.8%。规上工业总产值366.98亿元、增长6.7%,规上工业增加值216.98亿元、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01亿元、增长14.3%。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3501.77亿元,增长20.2%。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08.23亿元,增长15.6%。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11月)增长15.8%,其中: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1.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9.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6.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36.3%。外贸进出口总值20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其中进口110.1亿元,增长29.3%;出口93.8亿元,增长3.0%。全年累计供电量41.3亿千瓦时,售电量40.4亿千瓦时,同比均增长8.1%。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66家,同比增长54%;合同利用外资42683万美元,同比增长2.16倍;实际利用外资19883万美元,同比增长10.1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万元,增长4.5%。

  投资和重点项目有力增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73.47亿元、增长10.1%。40个纳入市“攻城拔寨”计划项目全年完成投资额169.78亿元,投资完成率128%。七大领域143个区重点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额230.65亿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广州国际医药港首期“健康方舟”投入运营,沙洛高新创意园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西湾路旧城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南片区)已基本完成。7个项目成功申请2021年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获批额度4.93亿元,同比增加2倍多;4个项目申报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配套设施基础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获得中央补助3888万元。

  市场主体扶持激发动力。出台《荔湾区应对疫情暖企纾困的若干措施》,编印并派发《2021复工复产优惠政策汇编》2100册。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全区实有市场主体达到13.74万户,增长3.6%;注册资金1991.56亿元,增长12.5%。新增“四上”企业307家,增长19%。新洽谈招商项目358个、增长119.6%,签约项目104个、增长173.7%,累计注册(落地)项目104个、增长65.1%,协议投资额491.53亿元、增长59.4%,协议达产值481.36亿元、增长41.9%。岭美文化等7个项目获得广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数字文化产业项目”扶持150万元。全年以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政策兑现、高企认定补贴等形式支持科技经费共6930余万元。发放24家总部企业奖励补助3660多万元,9家高端专业服务业企业奖励补助超286万元。发放107家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补贴超650万元。用好总量控制类引进人才入户指标,增强企业紧缺急需人才粘性,申报人数和落户人数分别增长1.26倍和1.01倍。

  商贸活力持续提升。举办“探索荔湾 寻味西关”等5场促消费重点活动,参与人次超千万。发放1000万元惠民消费券,覆盖1500多家门店,撬动消费超1.6亿元。以茶叶、花卉、中药材三类市场为重点狠抓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全省首创茶叶价格采集合作单位,成功举办2021广州国际茶产业大会,南方茶叶市场成立广东省茶业商会,广州国览医疗器械城成功申报广州市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政策试点。步云天地专业市场启动荔湾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集聚区拓展试点,配套“1+8”方案和监管政策。

  (二)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三大平台再迎新局面

  重大规划统筹推进实施。出台《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部署“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实施《荔湾区现代产业规划(年)》,明确未来五年“产业方向定什么、精准布局在哪里、集聚壮大怎么干”。制定《三大发展平台三年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区域重点平台大开发、大建设。出台《荔湾区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产业规划(2021-2025)》,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统筹谋划珠江沿岸区域功能和产业发展布局。

  大湾区建设亮点频现。积极融入湾区“科技走廊”建设,区科技研发资金设立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专题,荔仕丰“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项目、粤政索顿“荔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项目通过区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加快推进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建设方案》完成编制。荔湾南海合力谋划“广佛湾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从“市级共建”走向“区级共融”。完成“荔湾—珠西”区域经济合作及产业协同可行性研究。加快湾区重大平台提速升档,成功创建荔湾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一岛一港一带多组团”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多家龙头企业(商家)成功入驻广州国际医药港首期“健康方舟”。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有序推进,荔湾区大湾区文化遗产信息服务总站建成开放,首期游径标识系统建设完成。荔湾区37所中小学参与粤港姊妹学校缔结教育交流项目。搭建贫困地区产品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衔接平台,累计在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中心举办75场产销对接活动。

  文商旅活力区持续迸发。提质扩容大西关(上下九—永庆坊)岭南特色商圈。荔湾区获“2021年中国县域发展榜”特别奖;在“2021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榜单中,全国排名第二 。永庆坊作为城市更新优秀案例,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永庆坊二期微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有新突破,以永庆坊非遗街区、沙面历史文化街区等为起点的广州老城市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泮塘五约微改造入选省“三旧”改造优秀案例。“非遗+知识产权”对营商环境的提升作用得到强化,对“西关永庆坊”系列品牌商标的保护力度加大。

  白鹅潭商务区加速前行。《白鹅潭地区发展规划(年)》经市政府同意印发实施。高水平编制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规划,推动前航道、后航道、西航道规划有机衔接,形成资源要素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一致的规划布局。聚龙湾首期沿江景观品牌示范段和白鹅潭城市展示厅建设完成,启动区征收工作已全面铺开。大坦沙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投入使用,广州国际医药港首期项目“健康方舟”正式运营,鹅潭一号总部、广船一期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省“三馆合一”项目非遗中心、文学馆封顶。

  海龙围科创区高效推进。大参林项目在全市M0产业中率先完成封顶,第二批、第三批M0供地加快推进。全年洽谈高新科技企业30多家,引进高新科技项目2个,起步区已落地的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封顶2个、正在施工8个、开展前期工作3个,动工率77.0%,投资强度达到3万元/平方米。白鹤沙地块、龙溪大道地块市政配套工程及河涌整治工程加快推进。爱莎国际学校项目首栋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广佛数字创意园二期项目基本竣工。大力推进起步区清拆工作,完成龙溪地块规划一路高压线路拆除、规划四路龙船坞搬迁工作。

  (三)持续增强创新驱动,再创新优势

  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采芝林高水平中药新型研发机构已立项并完成第一阶段验收,建成中药现代化研究检测重点实验室。拥有省、市级创意产业园6家,形成珠江黄金西岸创意产业带。推进广州3D打印产业园、安华工业互联网产业园、1906产业园等市提质增效园区发展建设。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申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获省政府受理。推进大翔集团创新大厦、帝奇药物项目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推动科创载体发展,新增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4家,现有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在孵企业近600家。4家企业和科研院所获省科技进步奖。

  创新资源要素竞相涌流。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2个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现与国家顶级节点互联互通,接入企业超45家。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国际医药港健康方舟及珠江钢琴的5G+智慧园区试点项目;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新增2家企业入选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2家企业入选市工业软件、区块链产品资源池。全年新增91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64家。以《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保护工作站服务规范》申报广州市地标标准项目并成功立项。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全社会研发经费12.98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61.34亿元,专利授权量607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14件,增长137.9%,增速居全市首位。全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近10亿元,增长4倍。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制定实施《荔湾区现代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构建具有荔湾特色的“3+2”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商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立白、点动等6家商贸业企业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二批直播电商典型案例。高端服务业竞争力取得较大提升,唯品会电子商务、品唯软件、医药海马等企业发展迅速。特色制造业活力持续增强,广药集团成为全球首家以中医药为主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传统制造业朝“专精特新”转型升级。依托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加快绿色建筑与设计产业集聚,推动建筑领域绿色升级。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富米科技、安广电子科技和速特非凡信息科技等企业发展迅速。

  金融服务精准畅通。联动辖内各金融机构成立“荔湾金英荟”,搭建银企对接桥梁;服务企业上市发展,修订《广州市荔湾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扶持奖励办法》;新三板华南基地常态化开展企业挂牌和晋层仪式服务,推动华南地区新增272家拟挂牌企业入库,服务华南地区13家挂牌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充分发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广州基地“湾区金融大脑”作用,开展大湾区金融指数研究;与广州金控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区域实体经济发展。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积极探索“大数据分析+智慧监管”模式,荣获市“信用创新应用案例”。制定131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充分发挥首席服务官作用,建立经济监测异动企业区领导全走访服务模式,创新优质企业迁移预警机制,对规上企业实现部门街道全覆盖。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完成行政权力调整187项、规范行政权力事项2597项;70个跨部门事项实现并联办理,实现所有税费种全流程电子化申报。在省政务服务网上线140个“一件事”服务事项、“穗好办”上线15个专题,市场经营环境持续优化,打造计量消费0投诉的“黄沙模式”。营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组建“民企法治体检律师团”走访企业,开展免费“法治体检”;成立全国首家新业态劳动者权益监测服务保障中心。成立广州市首个社区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室,在全市率先开展“百所联百会”工作,搭建律师服务民企新平台。创新服务手段,全面推广“三零”、“三省”服务,增强客户“获得电力感”;冲口街获广州“信易贷”平台推广“最佳组织奖”。

  (四)城市更新科学有序,城市功能品质再跃新台阶

  城市有机更新稳妥实施。聚龙湾城市更新调规工作取得新进展,8个已批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7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完工,电梯智慧安全平台实现社区“全覆盖”。完成25条道路以及46个老旧小区的“三线”整治工作,完成全部918条背街小巷的挂牌工作。永庆坊用“绣花”功夫率先探索微改造。珠江钢琴创梦园开业运营,岭南V谷智能科技园项目完工验收。南漖、西塱等一批村级工业园全面提质增效。七喜创意园获评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岭南文化传承创新。

  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力打通荔湾对外连接通道,增强内部骨架路网,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大坦沙岛出入口改造完工通车;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如意坊隧道启动建设。扎实做好各交通基础设施前期工作,推动如意大桥东桥、南漖隧道协调推进项目环评。全力破解交通领域痛点、难点,广钢新城市政道路建成10条并开放使用7公里,呼吸中心周边道路全部完成,6 个交通拥堵点得到有效整治,地铁 10 号线、13 号线、22 号线征拆工作高效推进。新增5G基站627座,累计建成3720座,基本实现5G信号全覆盖。

  城市建设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城市规划建设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严格落实防止大拆大建的要求。全面推进白鹤洞片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以鹤园小区为试点,积极探索老旧小区微改造示范性样板工程。持续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推进新增5个停车场和844个泊车位,强化环卫设施建设。实施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城市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完善“散乱污”场所常态化治理机制,清理“散乱污”场所51处,拆除违法建设320.64万平方米。高标准建成“两网融合”网点16个、公厕5座、垃圾压缩站2座,改造提升垃圾分类投放点1447个。

  (五)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社会民生事业再达新高度

  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高质量完成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重点围绕治水、治气、固废管理等中心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5836人次,检查企业2918家次。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打赢珠江后航道东朗断面达标攻坚战。大力推进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改造及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作,完成市下达28条合流渠箱整治任务并实现开闸目标,累计新建污水管64公里、雨水管(含立管)260公里,整治渠箱6.5公里;累计建成排水达标单元1281个,达标面积率80.12%,超额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高质量建设精品碧道、打造生态廊道,35 条黑臭河涌实现“长制久清”,新建碧道26.02公里。

  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全年民生支出88.8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84.4%,确保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建成22个颐康中心、26个邻里花园、50座社区微型消防站,完成82所学校的视频监控系统安装。核发旧楼宇加装电梯建设规划许可证209个。落实城市碧道建设、技能提升及促就业工程、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困难女性“两癌”筛查。街道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累计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65.5万人次。东漖、西村和多宝“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获评省级示范点。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资金和职业技能培训资金3.39亿元,惠及2.93万家企业、20.95万人次;全力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14个社区推广“随约服务网上驿站”平台,推广社区数和注册用户数居全市首位。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同惠水、龙里两县结对,拨付协作资金8753.7万元;对口帮扶梅州市梅县区。东西部协作有序推进,荣获“广东省消费协作示范区”称号。全覆盖开展“访千家进万户听民意解民忧”行动,对收集到的近9000条诉求迅速解决。

  教育事业优质发展。新增教育用地5.2万平方米,学位6030个。做大做强区属教育品牌,南中、真光、一中等3个教育集团申报省优质教育集团。深度推进“院区合作”,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师德涵养(荔湾)实验区。提升校园基础设施水平,完成37所学校69个校区“清凉工程”改造计划项目,积极推进广州四中、真光中学改扩建项目,顺利完成鹤洞小学临迁安置工作,有序推进西关培正小学凯粤湾校区扩建教学楼工作。推进优质午休工作,“平躺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惠及学生9万人。贯彻落实“双减”工作,完善荔湾“双减”顶层设计。顺利通过市对我区发展学前教育第三期三年行动计划督导验收。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依托粤曲民间文化资源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获评第三批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西关永庆坊获评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是全市唯一上榜单位;粤剧名伶纪念游径成功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式凉果制作技艺等3个项目申报第八批省级非遗项目。“广州非遗街区”和“逢源街文化站”当选广州市“最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在广州市第十八届青少年运动会上取得团体总分和金牌榜排名“双第一”的优异成绩。

  健康荔湾建设全面提速。制定《荔湾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年)》,统筹推进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签订省-区中医院紧密型中医医联体战略框架协议,中医妇科、针灸科、骨关节专科成功申报市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区人民医院、儿童医院新建工程进展顺利,区骨伤科医院完成装修改造,构建1个慢病管理中心+ 19家社区慢病工作室的规范化慢病管理体系。建设区域检验检测“5+1”一体集成化中心,加快推进智慧医疗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使用多重病原体核酸检测系统和全自动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标准仓先进做法全市推广。

  粮食能源安全保障有力。一揽子举措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在全市年度粮食安全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数和覆盖率双达标,完成新增1万吨区级粮食储备规模的新粮入库工作。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工作,在全市各区率先印发“十四五”区监管重点用能单位名单,“十三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8.6%,完成市下达能源“双控”目标任务。

  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全力推进妇女儿童、信访、残疾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贸促、科普、气象、地震、人防、档案、保密、供销等各项工作取得成效。

  虽然我区2021年经济社会运行总体上呈现平稳恢复态势,但是受突发疫情的影响,我区工业、批零业和营利性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大部分重点项目经历短暂停滞,为我区实现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带来不小挑战。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恢复进程还不稳定。我区住宿餐饮、商贸旅游、批发零售等聚集性接触性行业容易受到疫情冲击,企业经营压力大。二是创新能力未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区内优质发展载体培育进程需要提速,高新企业及领军人才培育、引进得不多,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岭南文化传承发展的力度不够。三是城市建设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用地布局、交通架构、居住环境、市政配套等方面有待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仍需查漏补缺,民生保障压力大。

  以上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22年是荔湾转换发展方式、释放发展潜力、提升发展能级的关键期、窗口期、机遇期,全区上下务必要笃定心志、凝心聚力,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2022年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要求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助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全面融入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进程,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落实“一个定位、两大引擎、三大平台”发展思路,推动“三大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开门红”,率先建设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围绕上述目标,建议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并力争达到6%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1.6万人以上;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

  为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建议重点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奋力夯实三大发展平台,高效引领高质量发展格局

  持续推进荔湾文商旅活力区建设。充分挖掘岭南历史遗迹和荔湾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分三年推动实施62个重点项目。推进上下九-永庆坊品质提升,高品质完成步行街首期改造示范段(片)。推进沙面—西堤片区创建国家A级景区,优化提升荔枝湾、泮塘五约、陈家祠、十三行等重点区域,加快优化主要景点旅游服务体验,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积极推进白鹅潭商务区建设。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有序实施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101个重点项目,大力盘活沿江优质土地资源,力争三年完成土地整备不少于180万平方米,2022年重点实施项目27个,完成土地出让不少于13万平方米。发挥白鹅潭商务区极核带动作用,力争完成白鹅潭商务区及周边地区约46平方公里轨道交通线网和路网规划研究,完成陆居路、花地河总部、塞坝口等地块控规及城市设计优化方案编制工作。统筹实施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推进沿江休闲带全线贯通,启动白鹅潭大道、如意大桥东桥等项目建设,完成聚龙湾碧道示范段优化提升工程等碧道建设。白鹅潭核心区招商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快导入一批产业链、价值链顶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不断提高经济密度和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力争鹅潭一号总部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白鹅潭城市展示厅全面对外开放,启动广钢公园、聚龙湾珠江太古项目建设。

  高效推进海龙围科创区建设。将海龙围科创区打造成为广佛极点科技创新主引擎、产业升级主战场和生态保护主阵地,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争取早日发挥对全区科技力量的引领带动作用。力争大翔、创金、北斗等5个产业项目封顶,侨银总部大厦、大参林运营中心投产;三年内整备土地不少于400亩,开发建设重点项目57个,建成产业载体2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剩余地区招商工作,提升产业规模能效,推动高新企业正式入驻广佛数字创意园二期,推进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在龙溪大道沿线引入知名汽车品牌进驻。整备土地资源,优化交通网络,完成白鹤沙大桥、龙溪大道地块周边道路项目前期工作,推动科创区内增设轨道交通站点,实现片区道路微循环灵活畅通。着力推进科创区内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公园等民生实事项目。力争基本完成起步区2个地块已有工作面道路、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实现广佛河碧道、佛山水道碧道动工建设。

  (二)整合布局“3+2”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科技引领增强创新能力。着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力争新增高企认定超80家,新增科创载体2-3家,省级孵化器通过认定1家,新增区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推动岭南V谷、国智恒北斗等科技园区引入核心技术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进度。发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广州基地、新三板华南基地融资作用,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挥唯品会科研创新基地、立白科技园等项目集聚作用。持续推动广州实验室、采芝林高水平中药新型研发机构等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大力支持和宣传创新创业工作,增强配套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专利成果就地转化效率,培育更多充满活力、持续稳定经营的市场主体。加快制定《广州市荔湾区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荔湾英才计划”配套政策文件,继续实施科技企业人才培训计划,打造“荔智汇”系列人才活动品牌。

  推动现代商贸业扩大优势。立足现代商贸业深厚基础,倾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支撑地。全力推动开市客、太古汇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升荔湾在广佛极点中的商贸影响力,以中药材、茶叶、花卉、鞋业等专业市场为重点推进优化提升,推动商贸市场品牌化、展贸化、综合化、数字化转型改造。培育壮大直播电商、生鲜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持续扩大医药商贸领先优势。以省“三馆合一”项目为引领,构建白鹅潭世界级地标商圈。以上下九步行街品质提升工程为抓手,推动业态升级,扩大大西关(上下九-永庆坊)商圈影响力。加快建设大型高端商业综合体,发展夜间经济、“网红经济”。

  推动高端服务业做大做强。加强金融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区内金融法人机构,吸引汇聚一批业内知名的法律、会计、咨询、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科技服务企业,培育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夯实医药健康产业基础,构建“中医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的健康服务产业。综合运用花博园、大沙河等生态资源,发展都市型休闲观光产业。

  推动制造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区内烟草制造领军企业推广数字化、信息化的智能工厂模式。推动消费品设计制造业朝着创意化和定制化方向转型。支持物联网芯片重点项目发展,探索推动集成电路设计行业集聚。支持高性能医疗器械和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打造医药健康制造“新高地”。支持增材制造产业,依托荔湾3D打印产业园等科技创新园区,打造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增材制造研发产业聚集中心。全面谋划收储实体经济用地,保障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精尖制造类产业落地发展。

  推动绿色建筑与设计业集聚发展。招揽海内外建筑设计龙头企业落户荔湾,培育集新材料和设备研究开发、策划和规划设计、绿色建材和设备制造、绿色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本土工程总承包企业。拓展绿色建筑前沿方向,支持产学研合作,促进绿色技术应用创新。依托岭南V谷等载体集聚工业设计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提速。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商贸文旅、现代工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互联网+商贸”产业进一步发展,加快云计算、5G等领域发展。推动裕申电子、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等企业持续挖掘二级节点项目。积极构建数产融合的数字经济产业,丰富动漫、游戏、广告策划等产品和服务。全力推动新基建,建设5G基站300座,打造具有荔湾特色的5G应用示范项目2个。

  (三)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服务市场主体效能

  不断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积极响应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攻坚。深化“一照通办”“证照分离”改革,深入推进商事登记与“四品一械”许可证照联办、全程网办。拓展“跨域通办”“容缺受理”“区块链+电子证照”“刷脸即营业”服务范畴,全面实施涉企经营许可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开办企业便利化水平再提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监管、信用服务工作机制,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持续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AI/VR等信息技术,深化“互联网+政务”创新,全力推动“穗智管”相关数据汇聚共享工作,扩大我区公共数据开放范围。实现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零距离”升级,推进区、街、社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打造全国法治城市标杆。

  加大招商稳商力度和温度。建立健全招商长效机制,紧盯“3+2”现代产业,实施靶向招商,精准对接重大项目,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专精特新”企业。用好投资促进顾问制度,发挥高端人才的“外脑”作用,统筹行政资源和社会力量,为重大项目提供洽谈、签约、注册、开工、投产(营业)全流程专属服务。加大对本土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力度,以“一企一策”形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支持,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在商务楼宇、土地资源、人才公寓等方面提供及时精准服务,扶持企业在荔湾做大做强。强化稳商暖企服务,全面落实“首席服务官”制度,聚焦特色产业和特色企业,制度化和政策化做好安商稳商。

  提高服务企业的精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区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拓宽加深中小微企业服务。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对重点产业政策支持。完善出台《荔湾区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扶持办法》,提高对科技创新载体、企业的扶持力度和精准性。围绕吸引企业落户、加快企业培育、加大企业扶持、增强企业效能等,打造“四上”企业全周期服务链条,让服务企业更主动、更及时、更高效。及时回应企业发展所需,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诉求和困难,疏通企业堵点、难点、痛点,促进企业在荔湾做大做强。

  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抓住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契机,带动中药材、医疗器械、日化等产品出口,牙科、骨科等高值耗材和大型医疗设备等进口,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依托工控集团、广药集团等重点企业,做大金属材料、药品等大宗商品进口规模,指导企业开展防疫物资出口业务,做强优质特色产品出口。加大外贸新业态推广力度,继续支持荔湾区环球商贸中心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集聚区发展壮大。缓解中小微外贸企业经营压力,鼓励荔湾区一般贸易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创新业务发展模式。推动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开立FT账户,利用高效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开放发展。

  (四)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平台、城市有机更新、社会民生保障等七大领域推进130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约300亿元,力争开工项目26个、竣工项目8个。继续抓实工业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持续跟进先进制造业项目,形成工业经济新增量。出台园区招商政策,发挥医药港、岭南V谷、珠江创梦园、广佛数字创意园二期等重点平台“以商引商”工作,加快白鹅潭商务区和海龙围科创区地块出让速度。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有效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和一般债。

  科学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强化城市规划引领和刚性管控,探索形成荔湾特色更新机制,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坚持“留改拆”并举,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更新。稳妥有序推进旧村改造,全面启动14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力争今年新开工6个以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推动剩余50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有序实施。重点围绕西塱社区片区、东洛围码头片区、东漖社区片区,组织编制全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深入推进土地收储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4个地块收储并出让,加大安置房源筹措力度,加强资金协调。编制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保护方案,尊重城市文化脉络,实现有机更新。实施耀华大街、上下九-第十甫、多宝路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加快推进广船地块央企总部、广钢总部地块、广州发电厂等旧厂改造,推动1906科技园等项目提升工作,建设聚龙湾全周期管理示范区。启动推进10个以上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加快推进首创西塱智慧园项目,支持有条件的村级工业园改造为集聚度高、成长性好、创新力强的综合型产业园。持续推进“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

  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完善区域内外交通网络,积极争取推动如意大桥东桥、南漖通道等项目落地建设实施。力争全面完成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轨道交通11号线、13号线二期、22号线等续建项目征拆,启动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工程(荔湾区)征拆,完成10号线广钢新城车辆段征拆。优化交通节点,重点推进龙溪路升级改造工程(东段)项目、白鹤沙地块配套市政工程、龙溪大道地块配套市政工程等项目建设。做好交通路网项目谋划储备,推动白鹅潭大道(花地河-洲头咀隧道)、沙面岛综合环境品质提升、岭南V谷周边道路提升、花地大道中南延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海龙围环岛路、芳村大道西侧道路、花溪路北延线等重要规划道路设计导则编制。力争广钢新城片区新开放通行10公里道路。开展广钢新城道路交通整治专项行动,彻底整改车辆乱停放行为,改善道路拥堵情况。

  (五)聚力共推广佛融合纵深发展,集聚优质要素资源

  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继续推进广佛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先导区、海龙围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区等平台上升至市级大湾区平台,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强医药产业链合作,发挥荔湾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平台优势,联动佛山发展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依托广药集团广药澳门制药厂二期等穗澳合作项目,探索设立穗澳医药健康产业联动平台。联结粤港澳大湾区精神纽带,持续提升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平台影响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建设,讲好湾区故事。支持荔湾企业依托大湾区开拓市场,引进港澳企业到荔湾合作、发展。完善港澳人才服务政策,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打造粤港澳合作示范基地。持续巩固粤港澳台姊妹学校教育交流成果,探索设立粤港澳姊妹合作实验学校。

  深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发展。对标珠澳、深港,依托《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争取上级支持政策。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推动形成对接港澳、辐射内地的双向开放平台,着力打造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新极核。高标准建设“广佛湾”,促进政策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治理、民生服务有机衔接。积极探索设立广佛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联合佛山南海等地共建科技金融示范高地,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技企业服务能力,实现科技金融资源共享,实现“荔湾服务”与“珠西制造”共享共赢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加强区域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广佛两地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传统优势,串联整合两地优秀文化资源,以文化项目合作推动广佛更深层次经济合作。加强广佛同城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加广佛大桥系统工程、花地大道中南延线等广佛衔接通道、跨江通道。推动区域环境共治、政务跨域通办、重要公共服务跨区域共享,建设广佛优质生活圈。

  (六)创新发展岭南文化,彰显历史人文荔湾魅力

  挖掘和传承岭南文化。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紧扣岭南文化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国际交流三大中心建设任务,深入发掘保护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增强优秀岭南文化承载力、辐射力。大力推进粤剧粤曲为核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发挥省“三馆合一”文化功能,加强西关美食、书画、“三雕一彩一绣”、龙舟、宗教、中医药等文化遗产生产性开发,扩大非遗项目基数,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加大民俗文化及主题节庆活动的品牌策划和推广力度,以荔枝湾水上花市、西关美食节、玉文化节、国际茶产业大会等系列活动,打造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推动非遗街区扩容,积极完善恩宁路连片非遗大师聚集区、永庆坊广州非遗工作站传承活化功能。加快推进广钢工业遗迹公园和广州国际医药港中医药历史文化博览馆保护与利用工作。实施清平中药材市场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建设、芳村茶叶商圈多维度提升工作。

  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推动文旅融合消费中心建设,提质扩容老字号、特色店、旗舰店聚集的岭南特色现代服务商圈。擦亮“食在广州味在西关”、魅力“夜荔湾”品牌,办好“探索荔湾寻味西关”活动,催生“文化+餐饮+观光”为主体的高附加值新零售、新业态发展。构建线下线上融合的中医药产业链,打造贵细药材及健康滋补品采购、展示中心。依托珠江钢琴创梦园、七喜创意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平面设计、品牌策划与营销等产业。加快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数字音乐、数字出版、数字体验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

  提升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坚持文化惠民,促进“送文化”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举办类型多样的广东曲艺精品展演、民俗文化庆典、非遗体验活动、粤艺大讲堂活动,打造接地气、年轻化、具互动性的文艺活动品牌,为市民游客奉献广州记忆乡愁文化盛宴。加强基层公共文体服务阵地设施设备的开放服务,谋划布局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站建设。突出粤剧粤曲、十三行等特色文化资源,鼓励进行文学、曲艺、音乐等精品创作,擦亮中国曲艺之乡品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精品文艺项目,以粤文化为纽带,共建人文湾区、共筑粤港澳同根同源文化之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加强文艺阵地管理、文艺创作和内容管理、文艺活动管理。支持高层次文艺人才开展艺术学术研讨会、个人作品展览等,带动我区艺术水平整体提升。

  (七)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数字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以白鹤洞街、逢源街为试点,开展大数据赋能基层治理试点工作,推动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健全“1+9+5+N”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广州街坊·西关达人”群防共治品牌建设,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永庆坊市域社会治理示范街区建设。以昌华街泮塘社区为试点、白鹤洞街鹤园社区为示范,打造集随约服务平台、OSM现场管理、共建共治共享中心三大平台于一体的智慧社区规范化建设样本。着力解决社区环境、占道经营、交通秩序等城市管理顽疾。规范非机动车的停放。提升垃圾投放点管理水平和分类实效,建成150个星级垃圾分类投放点。推进区机械化作业中心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改革。继续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改造环卫公厕10座。持续优化便民服务,做好来穗人员积分入户,健全来穗人员融合行动长效机制。加强“六乱”整治,拆除违法建设90万平方米以上。

  提升教育医疗水平。聚焦教育深化改革方向,以“八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我区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2250个。推进新一轮中小学布局优化和集团化办学调整深化,推进西湾路B-4地块配套小学、广钢新城AF040226地块配套小学、真光中学校本部初中校区如期开学。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区属公立医院与省部属医院合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健全区-街-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区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及荔湾中心医院服务环境升级等项目建设。在5间区属医院、19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的改造更新建设。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构建整合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8%。持续推进中医药强区建设,加快荔湾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地实施。

  稳定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双低家庭、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权益,严格落实各项救助资金审核审批发放,落实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制度。持续推进妇女儿童和家庭建设事业发展。加快养老产业和事业发展,实现全区60%以上社区建有具备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助餐配餐、文体康乐等功能的颐康服务站。积极推进荔湾区第二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重点谋划以西村街、东漖街为示范的养老服务示范街区。落实失业人员跟踪就业服务,提供“一人一策”分级分类帮扶,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确保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就业。继续打造“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战略品牌。开展区民生实事特色培训3000人次以上。加强共建共治共享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扎实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对全区不少于300户视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智能辅助器具改造并提供对应的支持服务。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力巩固扩大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整治,协同控制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开展东朗断面水环境整治、广佛跨界河涌整治,优化河长制工作机制,按照“一涌一策”坚绝消灭劣V类水体。加快水务工程建设进度,统筹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排水单元单标创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4项合流渠箱清污分流、6项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程,确保35条重点河涌长制久清。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的规范化管理。精心组织实施园林绿化等工程,积极推进区级林长制工作,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城区。高质量推进珠江沿岸绿地建设,促进花地河沿岸绿色空间开放共享,完成碧道建设11.45公里。

  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复盘“5·21”本土疫情防控中暴露的问题短板,充分总结防控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街道防控体系,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推动白鹤洞片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增强生活物资保障能力,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铜墙铁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持反恐防恐斗争高压不放松,深化完善立体化治安巡控网络建设,搭建荔湾区流动人口智慧安防管理系统,着力压减刑事治安案件和警情。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切实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做好非法集资等金融领域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基层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度。按时高效地完成的储备粮轮换任务,进一步优化粮食应急网络,做好救灾物资入库工作。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统筹能耗“双控”工作,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一岛一港一带多组团”:荔湾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空间布局,其中:“一岛一港一带”指大坦沙国际健康岛、广州国际医药港、珠江南岸沿江产业带,“多组团”包括现代中医药组团、“互联网+”医疗组团、生物医药组团、医疗器械组团、医药健康创业组团。

  “黄沙模式”:荔湾区市场监管局在黄沙水产市场计量监管方面的创新做法和先进治理经验。

  “百所联百会”:建立律师事务所与区工商联及所属商会联系合作机制。

  “三零”、“三省”服务:三省指的是针对10千伏及以上大中型企业推出“省力、省时、省钱”服务;三零是针对小微企业提出的“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

  城市有机更新:按照城市内在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肌理,采用适当规模、合理尺度,依据改造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相一致。

  “清凉工程”改造:通过统筹实施用电增容工程及空调购置,逐步解决学校用电负荷不足无法添置及使用空调设备等问题,进一步改善我区学校基础设施条件。

  “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双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城”,广州和深圳。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强广州、深圳两市全方位相互支持和合作发展,携手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双城联动、比翼双飞”。

  全生命周期管理:指城市治理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将城市治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治理逻辑,把握城市治理的整体性和周期性,并采取与全局相一致又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3+2”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高端服务业、特色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推动发展绿色建筑与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新兴产业。

  “专精特新”: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企业规模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工信部联企业[号)的规定。

  “四品一械”:药品、餐饮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

  广佛湾:“广佛湾”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部、佛山市南海区东南部的交界处,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其中荔湾区约11平方公里,南海区约12平方公里。是推进两市高质量融合发展从“市级共建”走向“区级共融”,荔湾和南海两区政府共同打造的广佛同城地区发展标杆。

  “1+9+5+N”多元化解机制:“1+9+5+N”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即“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法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其中“1”为设立1个诉前联调办公室;“9”为设立9个诉前联调派驻点;“5”为设立5个法官工作室;“N”为设立N个内部调解机构。

  OSM现场管理:全称On Site Management,是香港现场管理学会创建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对人力、空间、物品、设备、信息、废物等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织的动态过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管理职能,实现“场所整洁、管理规范、运行有序、服务高效”效果。

  教育“八大工程”:党建引领教育发展再提升工程;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再强化工程;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水平再提升工程;教师队伍优化再提升工程;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再提升工程;学生发展质量再提升工程;学校心理育人水平再提升工程;家校社协同育人再提升工程。

  能耗“双控”:指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零排放”。


}

永升活app最全面的一站式物业生活服务平台,为你带来各种物业公告通知,设备保修维修,安全门禁等等功能之外,还能在线办理各种业务,了解社区周边的新鲜事,吃喝完了一网打尽,十分的方便好用!点击下载永升活app享受智慧生活吧!

永升活,是一款服务与居民住宅用户的物业APP,

提供物业服务,管家服务,社区生活,等多项便民服务,

同时还可以享受一站式在线购物,让您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便捷贴心的社区服务体验。

物业公告、报事报修、访客放行、物品放行

车辆绑定、停车缴费、车位预定、锁车解锁

优质,实惠,正品,保真,永生活本着一心惠民的理念为居民挑优质商品,居民在享受优惠的同时轻松享受到家服务

上海永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拥有一级资质、享有良好声誉且快速成长的物业管理服务商。自成立以来,永升物业一直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物业服务品牌,秉承“用心构筑美好生活”的企业文化理念,在“待客至诚、尊重信任、平等开放、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不断为业主提供“感动 人心的服务”

}

  新浪娱乐讯 近日,秦岚[微博]在宣传新剧时被问当男朋友总说你太胖了、太情绪化、脾气太差,只有我才会爱你的时候,会怎么应对,她想了想,立刻霸气回怼:“你是有多在意我啊,才会把我说得这么差,是怕我离开你吗?可是我身边的可不是这样说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茶萃吧加盟费明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